湖州骆驼桥滨水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

湖州骆驼桥滨水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

一、湖州骆驼桥滨水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马盟雨[1](2019)在《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初衷源于反思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逾越“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在城市建设当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切实途径。另一方面,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拥有完整的港口发育史。其在平洋型地貌的城市发展中也颇具特色。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等战略的推进下,城市港口作为水陆中转的交通枢纽在国家发展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尝试立足传统,提出“城市山水系统”概念。聚焦于宁波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甬江流域”。在此区域视野下,重点关注古代背景下的清时宁波建设情况。并通过基础研究、文化研究、营造研究以及价值与反思四个版块,全面阐述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思想”,回应主题。第一,基础研究,即本文前三章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舆图分析以及相关图纸的复原等研究方法,立足系统论思想,建构出组成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三大子体系:“山水本底体系”、“山水建构体系”以及“山水意象体系”,并揭示其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中甬江地区的地貌形态、水利格局、聚落分布及其发展概况。梳理城市山水系统建设脉络以及发展动因。第二,文化研究,为本文第四章内容。立足基础研究,揭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传统”。提出系统建设中“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以及营造实践的理论原则。其次,通过上述“营造传统”,结合城市山水系统的“构成要素”,二者经纬交错,实现营造文化的理论转译。推得城市山水系统营造过程中“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个方面的建设思想。第三,营造研究,即本文第五章内容。重点论述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回应标题。全面且深入探讨“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大方略在宁波甬江地区的具体实践。第四,价值与反思,即本文第六、七章的内容。通过前文研究,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并提出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综上得出本文结论,即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第一,“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第二,“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第三,“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第四,“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第五,“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第六,“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立足系统论,通过山水要素与人居建设互动的文化转译,归纳区域视野下城市山水系统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思想。第二,研究内容创新: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跨学科领域成果,完善宁波甬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填补研究空白。

刘艳[2](2015)在《洛阳市洛浦公园植物景观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人们喜欢在节假日、茶余饭后步行至水边,享受滨水绿地的休闲、清凉和舒适。城市滨水绿地现在已经成为了居民户外休闲娱乐、感受自然环境、完善生态群落、塑造植物景观的首选场所,其中植物景观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洛阳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植物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造就了其特色鲜明的“帝都花城”景象。洛河是贯穿洛阳市区的主要河流之一,承担了市区的饮水、灌溉、运输、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洛浦公园依洛河而建,是东西横贯洛阳市的滨水公园绿地,也是洛阳市区重要的生态绿廊、景观大道。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洛浦公园植物景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免留下些许遗憾。《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要求,要努力将洛阳这座古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城市。根据此规划要求,本研究以洛浦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综合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运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园艺美学及旅游美学等相关理论,总结了洛浦公园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洛浦公园植物景观进行提升改造设计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挖掘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研究认为洛浦公园绿地是体现洛阳历史文化重要的体验高地,积极运用与描写牡丹历史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赋、传说故事、景观环境等,将牡丹文化融入到植物景观中,打造出真正的“洛阳牡丹”的名片效应。(2)注重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研究提出城市滨水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要改善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地形改造、增加植物多样性、协调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创造和谐共生的多样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打造出洛阳城市滨水生态环境。(3)突出植物景观形成的群落及美学属性。研究表明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要充分展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美感性,特别是在植物选择及配置上要根据绿地性质功能、结合洛阳的气候环境条件,突出植物景观形成的群落及美感性,做到四季常青、花开不断、层次错落、空间丰富。通过提升改造,可以更好地展现洛浦公园的文化景观形象,提升洛浦公园的整体品质,并对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建设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蒋维薇[3](2013)在《常州古运河滨水区的文化景观表达》文中指出近年来,为了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风景面貌,提升城市品质,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的开发和再开发运动。国内的滨水区景观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关注点大多集中在生态、科技、经济利益层面上,而普遍忽略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滨水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运河滨水区,其沿岸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展现,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常州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来,古运河穿城而过,绕城而行,形成了常州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格局。通过对古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可以强化古运河沿线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常州古运河深厚历史底蕴,从而更好地弘扬常州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传统宗教文化等。同时,还可以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及和谐的生存空间。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运河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国内外运河滨水区设计案例,总结出古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选取了古运河常州城区段的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对常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行研究,总结出常州古运河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文化特征。基于这些特征,通过对古运河滨水区分区段进行文化景观现状表达方式的研究、论证和实践,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利于更好地开拓和表达常州古运河滨水区的文化景观。

张倩伟[4](2012)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水景观解析 ——滨水建筑布局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滨水建筑与水、以及与水边人的关系,还有对各个建筑之间的总体布局关系和内部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找出其内在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之中,总结出既能符合传统文化背景,又能满足人与水关系的建筑布局特点。从而做到系统、合理地选择滨水建筑的位置,力求使滨水建筑有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观景效果,并且为整个过程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方法和依据,从而对以后人们在滨水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方面有所帮助。本文试图从滨水建筑的功能、形式和布局上进行具体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将滨水建筑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滨水建筑的周边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研究出既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又符合传统风水文化的布局形式,力求创造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滨水建筑和滨水景观。首先,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水文化和风水文化中的水理念,以滨水景观中的滨水建筑等构成要素和那些以滨水建筑为主的节点空间作为出发点,来分析和研究滨水建筑的功能和布局特点,总结出滨水建筑与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为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滨水建筑形式、功能及其选址和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各个成功案例进行探索,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内在规律。再根据阆中古城的实例进行研究,对其中的亭、台、楼、阁等滨水建筑的方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并针对滨水建筑总结出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滨水建筑选址和整体布局的理论依据和内在规律,相应的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将以上所得出的内在规律运用到现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其中布局合理的滨水建筑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对那些布局不合理和有待改进的滨水建筑,总结并提出了实际可行的改进建议和方法,并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滨水建筑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加以设想和展望。

陈旭彤[5](2011)在《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堤岸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人对于水的依赖和亲近使滨水地带成为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滨水空间因水体的介入而呈现自然与人工交融的优美空间形态,适应人对自然的亲和需求以及滨水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本文以城市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堤岸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及其堤岸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提出堤岸设计是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堤岸的亲水性也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一些水域亲水堤岸处理的调查,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和设计规范,利用构造图与实景照片配套进行实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亲水性堤岸的断面设计、岸线组织、色彩组合、材料应用等设计要素。堤岸的亲水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堤岸的断面形式,本文基于以前的研究成果基础,将堤岸形式分为创造性提出自然生态式和人工自然式两大类型,重点研究两种类型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岸线组织从研究岸线原始的自然形态到人工可能改造的形态,逐渐总结出岸线组织的一些原则,保持系统的整体性并注重灵活运用以此进行亲水性堤岸岸线开发;色彩组合主要通过色彩原理分析研究堤岸色彩设计方法,使亲水性堤岸的色彩与周围景观和谐一致;材料应用上主要以亲水性堤岸常用的木材、石材和混凝土等三种材料为主,研究它们的构造类型以及它们与亲水性的结合应用。同时,本文研究探讨了城市亲水性堤岸设计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植物配置,环境节点设计及道路布局等素;围绕构图手法、风格类型和植物搭配等要素总结出植物亲水性配置的要点;通过研究和分析与亲水性堤岸密切相关的主要环境要素,提出节点设计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通过对现阶段堤岸不亲水的原因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滨水空间道路系统的布局要点。论文以杭州萧山塘南河整治工程设计为例,结合前面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亲水性堤岸的设计理论,尤其是突出各设计要素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堤岸设计提供指导。

孙亮[6](2008)在《滨海公园岸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以威海滨海公园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公园景观规划和开发被许多海滨城市重视起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一些有条件的海滨城市就陆续地对其滨海区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其中滨海公园景观是各海滨城市滨海区开发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本文在这些规划和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城市滨海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该文,运用景观三元论的理论,通过对山东省威海滨海公园的岸线的实时调研,结合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从海岸线总体规划、海滨公园布局形式、设计手法、设施及植物规划几方面出发,对海滨公园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与论述。总结了海滨公园带状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设施和植物在海滨公园中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文中以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主线,围绕空间、景观、功能三者的关系而展开,该论文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说明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提出了滨海岸线的概念、空间的功能、类型,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海岸带、岸线进行了辨析,详细阐述了滨海岸线空间的构成,为研究海岸线空间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章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海滨公园岸线的发展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在对滨海公园景观带环境构成诸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第五章在对国内外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保护、布局形式、设施及植物规划等方面出发对海滨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分析得出了若干对海滨公园设计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方法。针对滨海公园景观带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及策略。第六章是针对威海滨海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分析。这一部分采用滨海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对威海荣城滨海公园进行了研究,结合规划目标,对景观规划的布局设计、绿化规划、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公园建设的理想绿化模式以及滨海公园的旅游项目规划,以此说明三元论在海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现实性与可行性。随着海滨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滨公园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在发展速度增快的同时,海滨公园在规划设计方法和建设质量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海滨公园位于海滨带中重要的海陆交界区,涉及海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对于海滨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吴保卫[7](2007)在《常州市古运河改造中的滨水景观更新探讨》文中指出在科技进步和人居文化发展的今天,运河更新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对运河滨水区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更新的研究,我们将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时也具有间接的经济效益。古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因而常州城区古运河段具有独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此次整治范围内的青果巷、前后北岸等老街区保护、李伯元、盛宣怀、刘国钧故居保护、驳岸的修复、两侧景观的建设,将再现古运河的魅力。整治城区古运河是市民梦寐以求的大事。随着时间推移,广大市民对加快城建步伐的必要性已持肯定态度,而对治理水环境的呼声和期望值甚高。古运河及沿岸地段的标本兼治,可以彻底改善城区生态水环境,提高低洼地区人居质量,对提升常州城市品位、知名度、吸引力和旅游业的档次,提升“水文化”、“水经济”含金量,乃至提升常州经济整体发展水准,都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滨河改造往往具有多种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比一般的规划设计项目和城市旧区的更新设计项目要解决更多的问题,用到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景观生态学、水系规划与水污染治理、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与旅游开发等。本论文从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三个层面,引用地域特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等,以问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并且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以国内外众多案例为分析依据,试图从综合的角度,多目标地解决城市滨水区环境更新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对我国目前城市设计中滨水区的更新提供理论方法与设计依据。通过景观更新设计的控制,使原滨水区的更新更具科学性,使运河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使运河改造中不断完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景观品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意义所在。

丁星昕[8](2007)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水地段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人们都十分重视城市滨水地段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美化。从城市的发展来看,他们的形成往往与天然的河流、湖泊、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濒水而建的,从现存的古代都城、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都可以看到,城市与河流、湖泊的和谐融入一直是各地方的传统景观特色。滨水地段的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突出城市个性的敏感地带。近几年,国内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每个城市都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而城市滨水地段已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本论文以昆明城市滨水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环境评价分析的手段和方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环境行为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其目的是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主观评价研究,并探索其设计运用的具体方法。论文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评价,主要应用以使用者主体价值为中心的主观评价方法,区别于以物质技术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客观评价。论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把人视为环境的主体,把人对空间的需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目前昆明城市滨水地段——盘龙江、翠湖、滇池及其它部分河流进行人—场所—行为的深层调查研究,发掘设计中的不足和忽略的地方,并针对景观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改造建议,最终希望能为以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建议和方法。

侯莉钗[9](2006)在《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以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永定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了相关概念及内涵,在参考和探讨发达国家的滨水区景观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北京河湖滨水区的景观规划现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永定河为例,具体分析了它的景观环境特征,回顾了它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和研究了这段滨水区潜在的开发价值,以及时代赋予的开发机遇,并指出了滨水景观规划过程中的基点和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从景观规划目标、开发价值和开发模式入手,提出整体景观规划的方案以及重点滨水空间环境的具体规划方案。通过滨水区景观资源的整合,指出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即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最后总结出适于北京郊区河湖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模式,指出在今后规划中着重考虑的景观要点。

朱强[10](2003)在《武汉市滨水景观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旧城改造,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景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城市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以不同时期武汉市主城区遥感影像及相应时期地形图作为基础资料,结合相关属性资料及现场调查,对武汉市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并按调查、分析与探索的顺序进行论述。调查部分主要是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部分针对武汉市滨水景观格局现市以及当前滨水区开发加以分析评判,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的探索部分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便为下一阶段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与滨水区改造提供决策参考。具体内容包括: 第1章:文章的导论部分,从本研究的背景入手,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滨水区开发与研究的进展及武汉市的相关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就本论文研究方法与流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加以论述。 第2章:从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武汉市城市滨水空间的变化两方面讨论了武汉市城市滨水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与进程,为武汉市滨水空间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背景。 第3章:本章在前阶段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武汉市主城区的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了武汉市滨水景观格局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由武汉市滨水景观开发的社会经济动因入手,结合武汉市滨水区开发的具体实例,详细分析了目前武汉市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探讨了武汉市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模式,并就前文指出的武汉市滨水区开发及现状滨水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改善途径。

二、湖州骆驼桥滨水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州骆驼桥滨水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城市问题之反思
        1.1.2 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以山水要素为核心的城市风景研究方法
        1.2.2 解读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的传统思想
        1.2.3 助力完善中国城市传统山水环境研究理论
    1.3 概念辨析
        1.3.1 城市
        1.3.2 山水
        1.3.3 城市山水系统
        1.3.4 营造思想
    1.4 研究范畴
        1.4.1 时间范畴
        1.4.2 空间范畴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相关研究
        1.5.2 城市山水系统相关研究
        1.5.3 宁波城市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实地调查研究
        1.6.2 系统分析方法
        1.6.3 地志、舆图分析
        1.6.4 提炼、比较、归纳、总结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基础内容
    导言
    2.1 环境基础
        2.1.1 中国地理环境
        2.1.2 宁波地理环境
        2.1.3 小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
        2.2.2 系统思想的借鉴总结
        2.2.3 山水环境的尺度界定
        2.2.4 地志舆图的要素提取
        2.2.5 城市功能的重新解构
        2.2.6 审美主体的认知原理
    2.3 系统析要
        2.3.1 建构思想
        2.3.2 系统特质
        2.3.3 诠释方法
    2.4 系统组成
        2.4.1 山水本底体系
        2.4.2 山水建构体系
        2.4.3 山水意象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发展脉络与动因
    导言
    3.1 发展脉络
        3.1.1 史前-先秦:沧海桑田的变迁
        3.1.2 秦汉:三江聚落的繁盛
        3.1.3 六朝-唐五代:山水秩序的初奠
        3.1.4 两宋:人居网络的完善
        3.1.5 元明清:曲折发展中的转型
        3.1.6 小结:脉络梳理
    3.2 发展动因
        3.2.1 人居环境的需求
        3.2.2 宗教信仰的流变
        3.2.3 礼乐思想的要求
        3.2.4 科学技术的革新
        3.2.5 山水观念的改变
        3.2.6 政定民安的取向
        3.2.7 经济发展的趋势
        3.2.8 城市港口的发展
        3.2.9 外地移民的渗透
        3.2.10 市井文化的繁荣
    3.3 本章小结
4.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文化
    导言
    4.1 营造传统
        4.1.1 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三才”思想
        4.1.2 城市山水系统实践的理论原则
    4.2 文化体现
        4.2.1 宜以安人:山林川谷,天材之利
        4.2.2 巧以利人:以天之利,立人之纪
        4.2.3 美以感人:取象天地,神形之境
    4.3 本章小结
5.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
    导言
    5.1 象位
        5.1.1 城市选址
        5.1.2 秩序呼应
        5.1.3 间架构建
    5.2 量度
        5.2.1 水利骨架
        5.2.2 耕地区划
        5.2.3 聚落单元
    5.3 场域
        5.3.1 支撑型场域
        5.3.2 政权型场域
        5.3.3 教化型场域
        5.3.4 利济型场域
    5.4 焦点
        5.4.1 山水胜景型焦点
        5.4.2 建筑设施型焦点
    5.5 共感
        5.5.1 意象格局
        5.5.2 城市“八景”
    5.6 本章小结
6.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与传承
    导言
    6.1 启示
        6.1.1 维护山水本真的人地秩序
        6.1.2 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
        6.1.3 把握不同尺度的发展策略
        6.1.4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科交流
    6.2 传承
        6.2.1 延续山水脉络,注重城市发展的体翼关系
        6.2.2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6.2.3 发挥港城优势,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6.2.4 整合人文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全文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
        7.1.1 “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
        7.1.2 “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
        7.1.3 “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
        7.1.4 “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
        7.1.5 “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
        7.1.6 “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洛阳市洛浦公园植物景观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原有植物景观条件情况
        1.3.2 植物景观的提升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研究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景观
        2.1.2 城市滨水绿地
    2.2 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园林美学
        2.2.3 园艺美学
        2.2.4 旅游美学
    2.3 规划思想与设计原则
        2.3.1 规划思想
        2.3.2 设计原则
第三章 洛浦公园植物景观现状与分析
    3.1 公园现状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沿革
        3.1.4 历史文化
    3.2 植物景观分析
        3.2.1 洛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
        3.2.2 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洛浦公园植物景观提升研究
    4.1 提升目标
        4.1.1 植物群落构建
        4.1.2 景观群落构成
        4.1.3 植物文化展示
    4.2 提升原则
        4.2.1 重建群落的原则
        4.2.2 景观和谐的原则
        4.2.3 文化丰富的原则
    4.3 提升方法研究
        4.3.1 对比研究相关案例,解读上层次规划
        4.3.2 以目标与问题为导向,经验与规范相结合
        4.3.3 用地研究、文化剖析展现与公园规划相结合
    4.4 树种选择
        4.4.1 基调树种选择
        4.4.2 骨干树种选择
    4.5 植物景观设计
        4.5.1 总体布局
        4.5.2 群落构成
        4.5.3 四季景观
        4.5.4 节点景观
        4.5.5 文化写意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问题
        5.2.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常州古运河滨水区的文化景观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相关理论依据研究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
        1.3.2 滨水区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1.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古运河
        1.4.2 运河滨水区
        1.4.3 文化景观
        1.4.4 运河文化景观
    1.5 研究对象及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课题基本框架
    文献索引
第二章 国内外运河滨水区相关现状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运河滨水区开发现状研究
        2.1.1 国内滨水区现状研究
        2.1.2 国外滨水区现状研究
    2.2 国内外运河滨水区相关案例分析
        2.2.1 欧洲运河实例分析
        2.2.2 国内运河实例分析
    2.3 总结
    文献索引
第三章 城市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原理
    3.1 城市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要素
        3.1.1 景观小品
        3.1.2 景观雕塑
        3.1.3 景观植物
    3.2 城市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层次
        3.2.1 运河文化景观形态表达
        3.2.2 运河文化景观行为表达
        3.2.3 运河文化景观心理表达
    3.3 城市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方法
        3.3.1 历史遗存的保护
        3.3.2 景观功能的整合
        3.3.3 文化资源的利用
        3.3.4 主题景观的营造
    文献索引
第四章 常州古运河历史与文化资源研究
    4.1 常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4.1.1 常州古城城址演变过程
        4.1.2 常州古城空间结构分析
        4.1.3 小结
    4.2 常州古运河历史演变
        4.2.1 古运河常州城区段变迁
        4.2.2 常州历史城区河道演变
        4.2.3 常州历史城区桥梁演变
    4.3 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分析
        4.3.1 运河与常州文化的渊源
        4.3.2 常州古运河的人文典故
        4.3.3 常州古运河的历史遗存
    4.4 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
        4.4.1 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
        4.4.2 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分级
        4.4.3 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总结
    4.5 基于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古运河发展框架
    文献索引
第五章 常州古运河滨水区文化景观表达现状研究与发展建议
    5.1 古运河滨水区空间景观结构
    5.2 分区段文化景观表达现状分析研究与发展建议
        5.2.1 大观楼传统特色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2 石龙嘴传统特色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3 南大街现代特色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4 民丰窑传统特色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5 桃园绿地开敞绿化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6 东坡公园开敞绿化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7 大成厂传统特色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2.8 政成园林开敞绿化景观区文化现状表达
    5.3 文化景观专项设计实践
        5.3.1 绿化设计
        5.3.2 驳岸空间设计
        5.3.3 桥梁设计
    文献索引
第六章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水景观解析 ——滨水建筑布局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与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及水景观形成
    2.1 水文化及风水文化中的水理念
        2.1.1 水文化与水景观
        2.1.2 风水文化中的水理念
        2.1.3 风水布局与滨水建筑的关系
    2.2 风水理论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及历史溯源
    2.3 中国古代滨水景观中的哲学理念及风水因素分析
        2.3.1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2.3.2 “勘察地理形势”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之选地择址
        2.3.3 “分金立向”与滨水景观空间格局
        2.3.4 “形势说”与滨水建筑和外部空间尺度设计
    2.4 风水格局及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5 小结—现代滨水景观及建筑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第3章 滨水建筑及其他景观要素与传统文化联系及营造
    3.1 滨水建筑以及其他景观构成要素的功能和营造
        3.1.1 自然景观要素及其营造
        3.1.2 滨水建筑与其他人工景观要素及营造
        3.1.3 人文景观要素及其营造
    3.2 滨水建筑以及其他设计要素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3.2.1 物质载体要素
        3.2.2 非物质要素
    3.3 以滨水建筑为主的空间节点设计
        3.3.1 桥空间节点
        3.3.2 亲水空间节点
        3.3.3 滨水特色空间
    3.4 小结
第4章 滨水建筑文化内涵及布局应用
    4.1 对开放性滨水建筑的研究与分析
        4.1.1 亭的功能、结构和选址布局及文化内涵
        4.1.2 桥的功能作用、位置及传统文化内涵
        4.1.3 台的功能、文化内涵及选址布局
    4.2 对半开放性滨水建筑的研究与分析
        4.2.1 榭的功能、形式、体量和发展及选址布局与内涵
        4.2.2 舫的由来、作用、结构形式及选址布局
        4.2.3 廊的功能、结构、类型、选址及与桥的结合
        4.2.4 广的文化内涵及应用
    4.3 对私密性滨水建筑的研究与分析
        4.3.1 楼、阁的区别与联系及选址布局
        4.3.2 厅、堂的功能、形式及选址布局
        4.3.3 轩、馆、斋、室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及选址布局
        4.3.4 塔的功能、设计形式、文化内涵及选址布局
    4.4 滨水建筑在阆中县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4.1 阆中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山、水环境相辅相依
        4.4.2 阆中古城的总体格局与风水意象
        4.4.3 阆中古城典型建筑及其风水布局关系
    4.5 小结
        4.5.1 关于阆中布局手法的结论
        4.5.2 关于阆中取景方式的结论
第5章 滨水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
    5.1 玄武湖景区概况
    5.2 玄武湖及周边山水环境和布局分析
    5.3 玄武湖周边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4 玄武湖山水空间形态特征及存在问题
        5.4.1 玄武湖一九华山一紫金山存在问题分析
        5.4.2 玄武湖山水文化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5.5 改造建议和方法
        5.5.1 针对景观层次薄弱进行改造
        5.5.2 通过视觉走廊的建立解决建筑之间观赏视线
        5.5.3 通过组织人文景观序列加强和保护古建筑
        5.5.4 利用借景手法打通建筑之间景观层次
        5.5.5 利用光影丰富建筑与水
        5.5.6 对玄武湖外围景观的改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毕业设计展示
作者简介

(5)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堤岸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背景
        1.2.1 堤岸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城市景观相关概念
        1.4.2 亲水性堤岸相关概念
    1.5 亲水性堤岸的研究范畴
第二章 滨水亲水空间特征分析及其类型划分
    2.1 亲水活动概述
    2.2 人对滨水空间的感知途径
        2.2.1 感知途径之——视景
        2.2.2 感知途径之——声响
        2.2.3 感知途径之——触觉
        2.2.4 感知途径之——嗅觉
    2.3 城市滨水亲水空间的特征
        2.3.1 可达性
        2.3.2 可停留性
        2.3.3 连续性
        2.3.4 多样性
        2.3.5 可参与性
    2.4 亲水活动的特征
        2.4.1 随意性
        2.4.2 多样性
        2.4.3 公共性
        2.4.4 参与性
    2.5 亲水空间活动的类型
        2.5.1 按活动内容划分
        2.5.2 按人与水体密切关系划分
第三章 亲水活动空间的营造及主要表现类型
    3.1 亲水活动空间的设计
        3.1.1 水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的作用
        3.1.2 滨水空间中亲水性景观的布局设计
        3.1.3 亲水空间的尺度掌握
    3.2 典型亲水界面的营建
        3.2.1 休憩观景
        3.2.2 悠闲漫步
        3.2.3 穿行通过
        3.2.4 嬉戏体验
        3.2.5 生态和谐
        3.2.6 锻炼健身
第四章 城市滨水空间中的亲水性堤岸设计
    4.1 亲水性堤岸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重要性
    4.2 亲水性堤岸的设计原则
        4.2.1 以人为本原则
        4.2.2 生态优先原则
        4.2.3 因地制宜原则
        4.2.4 整体性原则
        4.2.5 安全性原则
    4.3 亲水性堤岸的设计要素
        4.3.1 亲水性堤岸的断面设计
        4.3.2 亲水性堤岸岸线组织的设计
        4.3.3 亲水性堤岸的色彩设计
        4.3.4 亲水性堤岸设计的材料使用
        4.3.5 亲水性堤岸形式的归纳分析
第五章 亲水性堤岸设计的环境要素分析
    5.1 亲水性堤岸的植物配置
        5.1.1 亲水性堤岸植物配置的构图手法
        5.1.2 亲水堤岸植物配置的风格类型
        5.1.3 亲水性堤岸植物配置考虑的要素
        5.1.4 滨水植物配置手法
    5.2 亲水性堤岸人工景观设计
        5.2.1 滨水散步道
        5.2.2 亲水平台
        5.2.3 临水栈桥
        5.2.4 汀步
        5.2.5 水埠码头
        5.2.6 桥
        5.2.7 围护设施
        5.2.8 休憩座椅
    5.3 亲水性堤岸道路布局设计
        5.3.1 现阶段堤岸道路存在的问题
        5.3.2 道路布局设计方法
第六章 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设计实例分析——塘南河整治工程设计
    6.1 项目现状分析
        6.1.1 环境分析
        6.1.2 历史文化因素分析
    6.2 河道治理设计
        6.2.1 河道线性设计
        6.2.2 亲水性河道堤岸设计
        6.2.3 河道於清
        6.2.4 水位的控制
        6.2.5 水生动、植物种群的构建
    6.3 河道景观设计
        6.3.1 总体景观设计
        6.3.2 交通分析
        6.3.3 分部景观设计
    6.4 植物配置设计
        6.4.1 植物配置要点
        6.4.2 意境营造
        6.4.3 倡导采用乡土植物品种
        6.4.4 创造植物四季景观
    6.5 案例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滨海公园岸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以威海滨海公园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功能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
        1.2.1 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
        1.2.2 系统的视角
        1.2.3 多学科交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2 滨海公园海岸线空间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滨水区景观三元论
        2.1.1 滨水区景观需求的三元
        2.1.2 滨水区景观构成元素的三元
        2.1.3 滨水区规划目标的三元
    2.2 城市滨海公园海岸空间
        2.2.1 海岸线的概念
        2.2.2 海岸线的功能
        2.2.3 海岸线的类型
    2.3 岸线空间的构成
        2.3.1 城市岸线空间的景观元素
        2.3.2 城市岸线的景观结构
3 海滨公园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3.1 我国海岸带发展概况
        3.1.1 分布状况
        3.1.2 海岸类型
        3.1.3 资源优势
    3.2 我国海滨公园发展概况
        3.2.1 发展数量
        3.2.2 发展类型
        3.2.3 发展速度
    3.3 我国海滨公园发展概况
        3.3.1 总体规划意识薄弱
        3.3.2 相关法律不完善
        3.3.3 公园布局及设计手法落后
        3.3.3.1 混淆水体概念,滥用滨水设计方法
        3.3.3.2 追求“新颖”,抹杀场地原有特征
        3.3.4 设计规划设施不合理
        3.3.5 植物设计缺乏科学性、多样性
    3.4 小结
4 滨海公园详细规划景观设计
    4.1 海岸线与天际线
        4.1.1 海岸线
        4.1.2 天际线
        4.1.3 滨海岸线的性质
        4.1.4 海岸线的景观特征
    4.2 绿地系统
        4.2.1 滨海绿地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形态
    4.3 灯光系统
        4.3.1 满足功能需求
        4.3.2 突出美观和特色
        4.3.3 合理布局观赏空间
    4.4 道路系统
        4.4.1 自然优美的滨海道路
        4.4.2 多功能多目标的步行系统
    4.5 海滨公园景观主要构成要素特质分析
        4.5.1 自然景观
        4.5.2 人文活动景观
        4.5.3 人工环境景观
    4.6 小结
    4.7 滨海景观带规划设计的原则
        4.7.1 综合性原则
        4.7.2 整体性原则
        4.7.3 地域性原则
        4.7.4 自然性原则
        4.7.5 生态美原则
5 设计方法及国内外案例研究
    5.1 国外保护规划研究
        5.1.1 早期研究
        5.1.2 荷兰西的沿海地区规划
    5.2 海滨公园布局形式研究
        5.2.1 丹尼尔公园
        5.2.2 海滨聚石园
    5.3 设计规划设施研究
        5.3.1 威海海水浴场
    5.4 植物设计研究
        5.4.1 威海公园
    5.5 结论
6 威海荣成滨海公园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6.1 海滨公园研究的概要
        6.1.1 滨海公园海滨规划的概要
        6.1.2 滨海公园景观规划的“三元论”思想
    6.2 威海荣成海滨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分析
        6.2.1 生态与环境设计:保护、保全与开发
        6.2.2 景观规划布局设计
        6.2.2.1 荣成滨海公园景观规划内容的三元
        6.2.2.2 景观设计对象的三元:自然、人与自然、人
        6.2.2.3 滨海公园感受的三元:空间、场所与领域
        6.2.3 绿化规划
    6.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常州市古运河改造中的滨水景观更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背景
    3.研究目的
    4.研究对象
    5.研究意义
        5.1 保护开发古运河提升城市品位
        5.2 打造"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
        5.3 充分凸现运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
        5.4 实现古运河功能的转变
    6.研究方法
        6.1 资料调查
        6.2 现场调研
        6.3 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概况
    1.相关概念和内涵
        1.1 景观
        1.2 景观更新
        1.3 滨水区改造
    2.常州城市概况
    3.京杭运河常州市区古运河段概况
    4.常州市运河滨水区改造中的景观更新的原因
        4.1 经济因素
        4.2 政治因素
        4.3 城市建设因素
    5.景观更新的范畴
        5.1 生态环境的更新
        5.2 空间形态的更新
        5.3 水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5.4 文化历史的恢复保护
    4.城市滨水区更新设计理论依据
        4.1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4.3 基于地域牲的景观设计思想
        4.4 可持续发展点战略
        4.5 城市遗产保护理论
        4.6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5.设计思想
        5.1 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
        5.2 设计手法上强调各具特色
        5.3 树立精品意识
        5.4 突出文化内涵
        5.5 坚持植物造园
    6.设计内容
        6.1 桃园滨河滨水区二期工程
        6.2 同济桥西南角滨水区工程
        6.3 南市河滨河滨水区工程
        6.4 朝阳东匝道滨水区工程
        6.5 青山桥两侧滨水区工程
        6.6 关河西新桥滨水区工程
        6.7 京杭大运河,关河(新市路段)滨河滨水区程
    7.经济技术指标
        7.1 建设指标
        7.2 投资分析
第五部分 常州市古运河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途径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1 水污染治理先行
        1.2 调整空间布局,利于空气环流
        1.3 河道自然生态恢复
        1.4 开放空间
        1.5 绿色廊道的建立
        1.6 生态驳岸
    2.更新设计的的范围
        2.1 功能定位
        2.2 功能布局
        2.3 交通系统组织
        2.4 水岸线规划
        2.5 城市轮廓线控制
        2.6 亲水空间
        2.7 滨水广场
        2.8 桥头空间与桥下空间
    3.特色空间
    4.实体要素设计
        4.1 景观小品
        4.2 公共设施
        4.3 夜景设施
        4.4 桥梁
        4.5 植物配置
        4.6 运河滨水植物设计要点
第六部分 结语与展望
    1.结语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的理论及研究发展
    2.1 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与发展
    2.2 中国古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历史与发展
    2.3 中国近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
    2.4 城市滨水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及相关要素
    3.1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
    3.2 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
    3.3 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
    3.4 城市滨水景观的价值体现
    3.5 城市滨水景观地段大型构筑物
    3.6 滨水地段的道路、广场
    3.7 滨水地段的交通
    3.8 滨水地段环境设施及小品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滨水景观建设实例
    4.1 昆明城市水景观概况
    4.2 盘龙江滨水空间线性景观分析
    4.3 昆明市其他河流环境景观分析
    4.4 昆明市点状滨水环境景观分析
    4.5 昆明市部分滨水环境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昆明城市滨水空间评价总结
    5.2 滨水景观与城市生态
    5.3 滨水景观整治与净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滨水空间调查问卷举例
致谢

(9)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以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永定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滨水区开发的主要动力
        1.1.2 国外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内容
    1.2 我国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滨水区景观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1.2.2 国内滨水区景观规划实例分析
        1.2.3 国内滨水区景观规划的不足之处
2 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理论
    2.1 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概念
        2.1.1 滨水区的概念
        2.1.2 滨水区景观
        2.1.3 滨水区景观规划
    2.2 滨水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1 水决定城市的选址
        2.2.2 中国古代构城中的水系
        2.2.3 现代城市的滨水区
    2.3 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意义
        2.3.1 对城市防洪和水利的意义
        2.3.2 对城市生态的意义
        2.3.3 对城市职能的意义
        2.3.4 对城市景观的意义
        2.3.5 对市民和游客的意义
    2.4 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理论依据
        2.4.1 景观设计学
        2.4.2 景观生态学
        2.4.3 景观美学
        2.4.4 经济学
    2.5 研究构想
        2.5.1 本文中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定义
        2.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5.3 本文的研究方法
3 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3.1 北京河湖的历史溯源
    3.2 北京河湖的功能及特性
        3.2.1 北京河湖的功能
        3.2.2 北京河湖的特征
    3.3 北京河湖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3.3.1 北京河湖景观规划实例分析
        3.3.2 永定河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3.3.3 北京河湖景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3.4 北京河湖景观规划的思考与对策
        3.4.1 功能定位
        3.4.2 滨水区土地利用的调整
        3.4.3 滨水道路的设计
        3.4.4 滨水绿化系统
        3.4.5 滨水区景观组织
4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永定河滨河景观规划的研究
    4.1 景观规划的研究范围
    4.2 景观规划的方法—分区规划
        4.2.1 分区规划的程序
        4.2.2 分区规划的对象范围
        4.2.3 分区规划的调查内容
    4.3 妙峰山镇永定河滨河地区现状分析
        4.3.1 自然条件概况
        4.3.2 社会经济概况
        4.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4 资源评价
        4.4.1 优势分析
        4.4.2 存在的问题
    4.5 妙峰山镇永定河滨水景观规划总论
        4.5.1 规划的意义
        4.5.2 规划的理念
    4.6 规划方案
        4.6.1 功能分区规划
        4.6.2 交通道路规划
        4.6.3 绿地系统规划
        4.6.4 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
    4.7 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4.7.1 水体
        4.7.2 滨水植物
        4.7.3 护岸
        4.7.4 滨河观光果园
        4.7.5 亲水散步道
        4.7.6 桥梁
        4.7.7 河心岛
        4.7.8 京西古道
        4.7.9 广化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武汉市滨水景观空间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滨水区开发的历史进程
        1.1.2 全球环境的挑战和生态运动
        1.1.3 国内城市环境建设热潮及武汉市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2.2 武汉市相关研究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流程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武汉市滨水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
    2.1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2.1.1 三镇格局的形成
        2.1.2 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
        2.1.3 现代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
    2.2 武汉市滨水空间的变化
        2.2.1 武汉市滨水区开发的历史
        2.2.2 近些年武汉市滨水区重点规划与建设情况
第3章 武汉市现状滨水景观格局分析
    3.1 武汉市城市滨水资源评价
        3.1.1 武汉市区域滨水资源概况
        3.1.2 武汉市城市滨水资源
        3.1.3 武汉市滨水资源评价
    3.2 武汉市滨水景观格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现状
        3.2.2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武汉市滨水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武汉市滨水区开发的社会经济动因分析
    4.2 武汉市滨水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武汉市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规划途径探讨
    5.1 基本思路
        5.1.1 基本指导思想
        5.1.2 规划的基本目标与任务
        5.1.3 城市滨水空间系统规划的原则
    5.2 规划模式探讨
        5.2.1 规划流程
        5.2.2 基本步骤与主要内容
    5.3 武汉市滨水区开发对策探讨
    5.4 改善武汉市滨水区景观格局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湖州骆驼桥滨水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D]. 马盟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洛阳市洛浦公园植物景观提升研究[D]. 刘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3]常州古运河滨水区的文化景观表达[D]. 蒋维薇.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4]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水景观解析 ——滨水建筑布局与应用[D]. 张倩伟. 燕山大学, 2012(11)
  • [5]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堤岸设计研究[D]. 陈旭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6]滨海公园岸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以威海滨海公园研究为例[D]. 孙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9)
  • [7]常州市古运河改造中的滨水景观更新探讨[D]. 吴保卫.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8]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丁星昕.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9]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以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永定河为例[D]. 侯莉钗.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10]武汉市滨水景观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 朱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湖州骆驼桥滨水环境景观设计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