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参中提取苦参碱的研究

从苦参中提取苦参碱的研究

一、从苦参中提取苦冬碱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1](2019)在《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延缓杀虫剂的抗药性和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本研究通过筛选出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最佳配比的复配比例,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来探究复配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以期达到高效经济地防治小菜蛾的目的。另外,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探究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按推荐剂量低值(X)的0.50倍、0.75倍、1.00倍的剂量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确定有效剂量的范围,为杀虫剂的减量提供依据。论文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虫法对小菜蛾3龄幼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处理48h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LC50值为4.839 mg·L-1,1.3%苦参碱水剂的LC50值为63.791 mg·L-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结果表明,当4.5%高效氯氟氰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的配比为6:4时,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达到265。(2)将最佳配比的复配剂的250倍液,500倍液,1000倍液与对照药剂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和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进行了田间防治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混剂的3个处理剂量的防效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对照药剂。本试验中,1.3%苦参碱水剂和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复配后药剂毒力增强,复配剂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增效并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综合考虑成本和药效,建议田间每667 m2,推荐用量为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复配剂的1000倍液,施药方式为喷雾。(3)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按0.50X、0.75X、1.00X、1.50X剂量对小菜蛾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效均为85%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仅在1.50X条件下防效高于85%,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药后7d,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0.50X、0.75X、1.00X的3种处理剂量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为69.72%,79.55%,80.81%。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能在降低剂量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亮俊[2](2019)在《苦豆子化学成分分析及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为豆科槐属植物,全株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清肠、燥湿的功能,用于急性菌痢、肠炎,为西北地区习用的一种药物。本论文在对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苦豆子的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物碱的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苦豆子药材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经过溶剂萃取并结合多种柱色谱技术(硅胶、聚酰胺、C18、Sephadex LH-20等)分离后,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利用理化鉴别及多种波谱分析技术(ESI-MS、1H NMR、13C NMR以及HMBC、HMQC)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了 13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成分9个,分别为槐果碱(sophocarpine),苦参碱(matrine),N-甲基金雀花碱(N-metylcytisine),槐定碱(sophoridine),金雀花碱(cytis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氧化槐果碱(oxysophocarpine),槐胺碱(sophoramine),13,14-去氢槐定碱(13,14-dehydrosophoridine)。黄酮类成分 1 个,为Butein 4-O-β-D-glucopyanoside。其他类成分3个,分别为β-香树脂醇(β-amyr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通过文献检索,化合物β-香树脂醇(β-amyrin),Butein 4-O-β-D-glucopyanoside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对苦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进一步丰富了苦豆子药材的化学成分内涵,为其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部分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制备工艺研究1.苦豆子中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首先建立了苦豆子中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优选,为制备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要求,并从4个产地的药材中优选出了X产地的药材。2.提取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以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提取率为指标,对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次数进行了考察,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通过综合分析,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D8,乙醇浓度为E8%,提取F8次,每次提取C3 h。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提取率分别可达86.14%和 83.09%。3.富集纯化工艺研究。通过对六种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选定G4型大孔树脂作为富集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填料,并对上样液pH,上样量,水洗体积,洗脱剂,洗脱剂的pH和用量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大孔树脂富集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Hg生药/mL,上样液pH为I2,上样量为J mL药液/mL树脂。待树脂吸附后,先用水洗K个柱体积,再用L2%的乙醇洗脱3个柱体积,最后用pH为M3的L4%乙醇洗脱N个柱体积。收集L4%的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浸膏。硅胶柱色谱纯化工艺为:以二氯甲烷-甲醇-浓氨水(O2)为洗脱剂,湿法装柱,使径高比为Q2。取树脂L4%的洗脱物,与硅胶1:1拌样,按P2的上样量上样,洗脱剂洗脱,合并含有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流份,回收溶剂,R回流提取,回收R得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混合物粗品。混合物粗品经加氢还原,重结晶后,即可得槐定碱精品。另取混合物粗品经过二次柱色谱分离后,经重结晶后即可得13,14-去氢槐定碱精品。4.纯度检验。利用TLC和HPLC法,在不同展开系统和紫外多波长下对自制的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纯度进行了检验,并对水分和灰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自制的槐定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的纯度均在98.5%以上,水分和灰分均小于0.1%。

刘迪依,何煜楠,俞超英,胡雅楠,洪越月,金纯纯,白亚萍[3](2016)在《苦参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教学实验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原有教学实验中对苦参碱进行索式提取的溶剂以及蒸馏方式的改进提高苦参碱的提取产量。

金燕[4](2016)在《黔产苦参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贵州不同产地苦参进行生药学相关方面研究,分析苦参中苦参总碱与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相关性,及不同产地苦参遗传变异性,为苦参质量评价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定、药材的常规检查、含量测定、DNA分子遗传标记和苦参遗传变异,对黔产苦参进行生药学方面相关研究。采用水合氯醛透化法制作根粉末临时装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经典的CTAB法提取苦参叶片DNA;针对Mg2+、dNTPs、引物、模板DNA和Taq DNA聚合酶这五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L16(45),优化黔产苦参ISSR-PCR反应体系,并对不同产地扩增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微结构与文献报道一致;从整体情况来看,不同生态环境因素黔产苦参中苦参总碱含量差异较大,苦参中苦参总碱的含量与海拔高度和年平均降雨量有直接相关性,苦参中苦参总碱含量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日照量无直接相关性;苦参碱在0.01500.12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成线性关系(r=0.9995),氧化苦参碱在0.05850.839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成线性关系(r=0.9990);苦参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67%,RSD=1.65%(n=9),氧化苦参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6%,RSD=1.13%(n=9)。经典CTAB法提取苦参DNA纯度和浓度较高,显示25μL最适ISSR-PCR反应体系:模板DNA 90ng、0.4μmoL·L-1引物、2.0 mmoL·L-1 Mg2+、Taq DNA聚合酶0.5 U、0.5 mmo L·L-1dNTPs,16个居群苦参相似系数在0.000.49之间,聚成3大类群。结论:海拔高度和年平均降雨量对黔产苦参中苦参总碱含量有显着性影响,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日照量对其无显着性影响,为苦参科学人工栽培提供实验依据;在所有样品中,除贵州省毕节市、贵阳市金阳新区和黔东南州黎平县外,其余采样区都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总量不少于1.2%,凯里市麻江县和贵阳市开阳县苦参资源质量较好;CTAB法适合黔产苦参DNA提取,建立苦参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16份苦参样品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苦参遗传多样性分析,贵州几个产地苦参有一定遗传变异性。

李霞[5](2013)在《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及氧化苦参碱的分离》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行为进行研究,包括吸附等温曲线、吸附动力学行为及动态吸脱附过程等;并以溶剂萃取的苦参总碱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其中的氧化苦参碱,重点考察了各工艺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首先,考察了苦参生物碱的分析检测方法。鉴于检测方法应符合快速、灵敏、准确的原则,考虑到实验室已有苦参碱标样和氧化苦参碱标样,我们提出了采用酸碱滴定法、TLC、HPLC和GC-MS四种方法对苦参生物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案。首先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溶剂提取的苦参总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总碱进行HPLC分析,其次在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中,采用TLC对分离样品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在氧化苦参碱的分离中,采用HPLC跟踪检测洗脱样品,并采用GC-MS对样品中的氧化苦参碱进行准确定量。其次,采用溶剂萃取法从苦参中得到苦参总碱,通过酸碱滴定,确定了苦参总碱的收率为0.803%,HPLC分析发现,总碱中成分复杂,苦参碱的保留时间为10.099min,含量仅为5.06%,氧化苦参碱的保留时间为14.953min,含量为21.08%。另外,保留时间在12.6min附近具有较强吸收峰的物质,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氧化槐果碱,含量为5.56%。再次,对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进行研究。首先,从九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适合吸附苦参生物碱的H103树脂,其吸附率为85.86%,通过研究苦参生物碱在H103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等温曲线和吸附动力学行为,发现其符合Freundlich方程,所选出的H103大孔树脂具有很大的饱和吸附量,吸附能力较强。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在100mmin内就可达到,吸附速度较快,进一步确定了所筛选出的H103大孔树脂适合后续的动态吸脱附实验。动态吸脱附研究发现,采用梯度洗脱,以30%乙醇-25%氨水(115:1,v/v)、80%乙醇为洗脱剂,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可以很好的分离。经计算苦参碱的收率为90.1%,氧化苦参碱的收率为85.3%。最后,筛选出对苦参总碱吸附性能较好的H103树脂,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法从苦参总碱中分离氧化苦参碱。确定了分离氧化苦参碱的洗脱剂为30%乙醇-25%氨水(115:1,v/v)。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的样品进行HPLC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的柱层析工艺条件:H103树脂采用乙醇湿法装柱,树脂柱的高径比选为33:1,30%乙醇-25%氨水(115:1,v/v)为洗脱剂以2.0mL/min的流速洗脱。为了进一步确定样品中氧化苦参碱的准确纯度,又对样品作了GC-MS分析,GC-MS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的峰面积百分数高达91.53%,经计算富集率为78.19%。可见,采用H103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可以实现氧化苦参碱的较好分离。

王海燕[6](2012)在《苦参中生物碱以及彩色小麦中B族维生素的提取检测》文中指出亚临界水萃取是一种在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压力下用纯水萃取固体或半固体的新颖样品前处理方法,通过改变萃取温度改变水的极性,从而萃取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萃取速度快、样品回收率高、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有机溶剂,是一种绿色的样品提取方法。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新兴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微量、成本低等特点。本文正是基于毛细管电泳和亚临界水萃取的优点,建立了苦参中生物碱的提取测定方法;根据小麦中B族维生素的特点,使用酶解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提取测定彩色小麦中的B族维生素。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本实验采用亚临界水萃取-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堆积法对苦参中的金雀花碱、槐果碱、苦参碱、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五种生物碱进行提取和检测。系统的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萃取循环次数对乙醇加速溶剂萃取和亚临界水萃取的收率的影响。对亚临界水萃取、加速溶剂萃取、水超声提取和氯仿浸泡提取四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电泳分离缓冲液为磷酸二氢钠(pH3.0;110mM)-异丙醇(85:15; v/v)。考察了样品基质中的磷酸浓度对分析物峰高重现性的影响。金雀花碱、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在125-4000ng/mL内线性良好(R2>0.999),槐果碱和苦参碱在62.5-2000ng/mL内线性良好(R2>0.998),检测限在1.3-4ng/mL的范围内。检测并比较了几种不同来源的苦参药材以及苦参配方颗粒中各目标生物碱的含量。本研究为药用植物中生物碱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环境友好的分析方法。2.彩色小麦是珍贵的种质资源,研究其营养价值对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个不同品种的彩色小麦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进行B族维生素的提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精确测定不同品种小麦中维生素B1、B2以及B6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显着性差异分析。测定了小麦的千粒重及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研究了B族维生素的含量与千粒重以及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B族维生素的差异显着,VB1的变幅为2.85-4.08μg/g,VB2的变幅为0.710-0.857μg/g,VB6的变幅为3.91-5.26μg/g。不同品种小麦中维生素B1和B6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维生素B1和B6的含量与千粒重和色素含量都呈负相关。

陈景超[7](2010)在《苦参生物碱的绿色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MAT与OMT抗肺癌LETP-α-2活性对比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我国传统中药,主要有效成份为生物碱。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药理活性广泛而显着,目前已经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然而,目前已见报道的提取工艺尚存在着耗能大、污染严重、效率低等缺陷。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现有生物碱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低成本、高效率、污染小的绿色提取分离技术,从提取、总生物碱纯化到主要三种单体生物碱的分离及苦参生物碱的定性定量检测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目标物含量检测是其提取分离纯化的前提,选定薄层色谱为本研究的检查方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其展开剂配比进行了优化,建立回归方程,并预测出能够得到最佳层析效果的展开剂配比: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氨水=5.2:0.7:0.6。2、在苦参总碱的提取环节中,以渗漉法提取苦参总碱。经过方案论证,原料粒度、浸取液pH值、料液比、渗漉流速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经验总结确定其所考查的范围。同样以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了苦参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建立回归方程,并得出最优的提取条件:渗漉液的pH为1.53,药粉颗粒的目数为65-80,流速为3.39mL·min-1,收集5.86倍药物体积的渗漉液,提取率可达94%。3、在苦参生物碱的纯化过程中,选择以大孔吸附树脂法来纯化苦参生物碱,单因素优化了上柱前苦参渗漉液鞣质的去除,氧化苦参生物碱的还原,苦参生物碱吸附和解吸的工艺参数,对解吸液进行了除蛋白和除鞣质的处理。使总碱的纯度大幅度提高,纯度均在50%以上。4、在生物碱单体的分离过程中,借鉴薄层色谱的检测条件,以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单体生物碱的分离,最终得到了纯度均在90%以上的3种主要生物碱单体。最后,为拓宽其中苦参生物碱的应用领域,对比了MAT和OMT对于体外培养人肺癌LETP-a-2的影响,以期为肺癌的治疗及开发新药提供参考:以MTT法检测了浓度为0.5g·L-1、1.0g·L-1、2.0g·L-1、3.0g·L-1、4.0g·L-1的MAT和OMT对LETP-a-2作用24h,48h,72h,96h的抑制率。结果显示,MAT和OMT对LETP-a-2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LETP-a-2的存活率逐步降低。苦参碱对肺癌细胞LETP-a-2的抑制率均显着大于同浓度下的氧化苦参碱。

刘含茂[8](2009)在《中药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识别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对目标化合物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预定性、专一性和实用性等优点,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稳定,制备过程简单,因此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膜分离和模拟酶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MIPs具有很多优点,本文针对MIPs的制备和识别机理,以及采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从中药中分离活性成分等几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制备基于环糊精的单分散性表面分子印迹微球的方法。首先以单分散线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通过单步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球(PGMA),然后将β-环糊精(β-CD)和(/或)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所得微球中的环氧基反应制备功能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球(F-PGMA),最后,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熊果酸(UA)为模板分子、F-PGMA为载体,制备了三种单分散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Ms)。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形成主客体复合物的自组装过程。借助分子模拟对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复合物构象进行了优化并计算了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三种MIMs对UA的吸附可以快速达到吸附平衡,这是由于含有识别位点的一薄层MIPs被接枝到多孔F-PGMA微球表面,UA容易与识别位点接近。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以固载的β-CD、丙烯酰胺(AA)和二者结合所制备的MIMs具有不同的识别性能,吸附容量和印迹因子的大小顺序依次为MIMs-1(β-CD+AA)>MIMs-2(β-CD)>MIMs-3(AA),这与三种印迹体系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结合能大小顺序一致。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MIMs-1具有两种结合位点,而相应的非印迹微球(NIMs-1)只有一种结合位点。进一步研究表明MIMs-1吸附曲线符合双结合位点模型。采用液相色谱考察了UA及其结构类似物齐墩果酸在MIMs-1上的分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UA和齐墩果酸可以实现基线分离,而在C18柱和NIMs-1上没有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2)研究了MIMs-1对UA的吸附热力学。MIMs-1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测定了UA在MIMs上吸附过程的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结果表明吸附为优惠吸附,为物理吸附过程,且为放热过程,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研究了以MIMs-1为吸附剂从中药苦丁茶分离UA。采用样品溶液优化了固相萃取条件,从苦丁茶成功分离出较高纯度的UA。UA在MIMs-1与NIMs-1固相萃取柱上的回收率分别为96.8%和15.2%。与NIMs-1相比,MIMs-1对UA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将MIMs-1应用于中药中UA的富集和分离可行。(4)分别以苦参碱(MT)和其结构类似物氧化苦参碱(OMT)为模板分子制备了相应的MIPs(PM,PO)。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形成复合物的自组装过程,结果表明,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作用,且它们在复合物中的化学配比为2:1。采用密度范函方法优化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以及复合物的构象,计算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并对两种MIPs的选择性进行了预测。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MIPs对模板分子及类似物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两种MIPs对其模板分子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结构类似物的吸附性能较差。两种MIPs的亲和性与选择性与分子模拟计算所得结合能大小一致,说明分子模拟对MIPs的识别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两种MIPs均含有两种结合位点,对于相应的识别位点,PM的平衡离解常数大于PO的平衡离解常数,PM的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小于PO的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这说明PM对MT的吸附能力弱于PO对OMT的吸附能力。(5)分别以PM和PO为吸附剂从中药苦参中分离苦参生物碱。采用样品溶液优化了固相萃取条件,分别从中药苦参中成功分离出较高纯度的MT和OMT。(6)制备了MT-OMT双模板MIPs(PMO),PMO对两种模板分子同时具有较好选择性吸附能力,MT和OMT的识别位点分布分别为57.71%和66.15%,交互作用的大小为23.86%。MISPE结果表明,以PMO为吸附剂能同时从苦参中分离MT和OMT。

李永春[9](2009)在《苦豆子生物碱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属豆科槐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其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实用的提取纯化工艺较少。本文以苦豆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苦豆子生物碱的单体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更为简便、合理的生物碱提取、纯化新工艺,从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辅助法提取苦豆子生物碱,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生物碱效果较好,最佳条件是微波提取时间为30s、微波功率为360W、料液比为(g/mL)1:5,利用这种方法生物碱的提取率比常规方法提高50%。选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苦豆子生物碱,优化了树脂纯化生物碱的工艺参数,确定最佳上样料液浓度为7.0mg/mL、料液pH值为3、上柱操作流速4mL/min;使用pH值为11含20%乙醇的氨水溶液以2.5mL/min流速洗脱时,洗脱效果最好。试验以纯化后的苦豆子总生物碱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对总碱进行多相溶剂处理、pH梯度分离纯化得到苦参碱结晶的技术方法,得到了两种生物碱单体,经HPLC分析苦参碱和槐定碱的纯度为98%。

李羽翡[10](2009)在《狼牙刺中氧化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含量分析》文中指出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 Hance.)又名白刺花,为豆科槐属多年生灌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江苏、浙江、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及西南诸省。作为传统中药材,狼牙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表明狼牙刺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都含有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槐定碱(Sophoridine)、氧化槐果碱(Oxysophocarpine)等多种生物碱。据大量文献报道,此类生物碱具有杀虫抑菌,抗炎及免疫抑制,抗心率不齐,抗肿瘤等多种活性。2003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已先后批准10家制药企业生产氧化苦参碱制剂,市场年需求高纯度的氧化苦参碱产品约50吨,但目前全国年产量还不到1吨,天然药物中间体原料市场形成了对苦参类生物碱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秦巴山区是狼牙刺最适宜的生长区之一,开展秦巴山区狼牙刺中苦参类生物碱的开发利用研究,是寻求新的药源植物来替代传统苦参用药的最佳途径。本课题以狼牙刺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氧化苦参碱提取纯化工艺的探索,并对狼牙刺植株中氧化苦参碱的动态积累规律及氧化槐果碱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采用酸性乙醇溶液提取氧化苦参碱,通过实验发现料液比、苦参浸泡时间、提取剂浓度、水沉倍数,萃取PH值等都能影响苦参碱的提取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得出单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种子浸提时间>料液比>水沉倍数。得到氧化苦参碱提取的最适宜提取方案为:80%乙醇,物料比1:4,提取6d,水沉倍数为4。萃取PH值为11,醚沉倍数为6。然后,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氧化苦参碱分离纯化。氧化苦参碱粗品经精制后纯度可由原来的60%提高到95%以上,粗品转变为精品的产率达45%。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同一植株狼牙刺不同器官中氧化苦参碱积累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狼牙刺叶器官是氧化苦参碱合成的主要器官,种子是氧化苦参碱积累的主要器官。每年5月初幼果形成是氧化苦参碱从叶向果实转运的转折点,幼果形成后,叶中氧化苦参碱水平从1.1%持续降至8月的0.5%,而幼果中氧化苦参碱水平从最初的0.77%持续增加到成熟果实中的3.6%。狼牙刺植株各器官中氧化槐果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花蕾中氧化槐果碱含量最高,为2.114%,其次是幼果,为1.735%。成熟果实、花、叶、当年生幼茎中氧化槐果碱含量分别为1.651%、1.615%、0.540%、0.244%,多年生茎含量最低,为0.045%。上述试验及其结论对于有效开发狼牙刺植物资源,提取制备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槐碱产品,以及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狼牙刺植物资源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从苦参中提取苦冬碱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苦参中提取苦冬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菜蛾的研究概况
    1.3 苦参碱的研究概况
    1.4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研究概况
    1.5 农药混配
        1.5.1 农药混配的发展与现状
        1.5.2 农药复配的原则
        1.5.3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复配
        1.5.4 农药混配后发生的作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单剂毒力测定
        2.2.2 混合农药的最佳配比筛选
        2.2.3 田间药效试验
        2.2.3.1 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剂型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2.2.3.2 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与1.3%苦参碱水剂复配的田间药效试验
        2.2.4 盆栽药效试验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3.2 混配农药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3.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4 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小菜蛾幼虫的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3.5 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苦豆子化学成分分析及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苦豆子植物资源研究
    2 苦豆子临床应用
    3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4 苦豆子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 苦豆子生物碱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前言
第二章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第二节 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第三章 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苦豆子中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含量测定
    第二节 提取工艺研究
    第三节 富集、纯化工艺研究
    第四节 纯度检验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黔产苦参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第一章 黔产苦参的原植物鉴定
第二章 黔产苦参的性状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黔产苦参的显微检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黔产苦参的常规检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章 含量测定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总碱的含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六章 苦参的ISSR分子遗传标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及氧化苦参碱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苦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1.1.1 生物碱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挥发油成分
        1.1.4 其它类型的化合物
    1.2 苦参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1.2.1 抗肿瘤研究
        1.2.2 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研究
        1.2.3 抗肝损伤、肝纤维化研究
        1.2.4 抗炎抑菌作用研究
        1.2.5 平喘作用研究
        1.2.6 免疫调节及抗过敏研究
        1.2.7 苦参及其生物碱在植物保护方面的活性研究
    1.3 苦参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1.4 大孔吸附树脂
        1.4.1 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
        1.4.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1.4.3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脱附原理
        1.4.4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的因素
        1.4.5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1.4.6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测定方法
    2.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原料和试剂
    2.2 有苦参生物碱测定方法的分析
        2.2.1 苦参生物碱的定性测定方法
        2.2.2 苦参生物碱的定量测定方法
    2.3 本研究拟建立的苦参生物碱检测方法分析
        2.3.1 酸碱滴定法
        2.3.2 薄层色谱法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4 苦参碱标样、氧化苦参碱标样的HPLC分析
        2.4.1 测试条件
        2.4.2 苦参碱标样、氧化苦参碱标样的HPLC谱图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萃取法萃取苦参总碱
    3.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2 原料与试剂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步骤
        3.2.3 酸碱滴定条件及HPLC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萃取得到的苦参总碱的酸碱滴定分析
        3.3.2 溶剂萃取得到的苦参总碱的HPLC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研究
    4.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2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内容
        4.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4.2.2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2.3 吸附等温曲线的测定
        4.2.4 吸附动力学行为的测定
        4.2.5 H10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效果比较
        4.3.2 绘制吸附等温曲线
        4.3.3 吸附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4.3.4 动态吸脱附过程实验条件的研究
        4.3.5 分离样品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收率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10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氧化苦参碱
    5.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2 材料和试剂
    5.2 实验内容
        5.2.1 溶剂萃取的苦参总碱在大孔树脂上的静态吸脱附
        5.2.2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氧化苦参碱
        5.2.3 分离样品的分析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苦参总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研究
        5.3.2 H103树脂分离氧化苦参碱工艺条件探讨
        5.3.3 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所得分离样品的GC-M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苦参中生物碱以及彩色小麦中B族维生素的提取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苦参简介
    1.2 生物碱的提取研究进展
        1.2.1 溶剂提取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超声提取法
        1.2.4 微波提取法
        1.2.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2.6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1.2.7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
    1.3 生物碱的测定方法研究
        1.3.1 比色法
        1.3.2 薄层色谱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4 毛细管电泳法
    1.4 彩色小麦简介
        1.4.1 彩色小麦营养品质
        1.4.2 B 族维生素
    1.5 B 族维生素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5.1 毛细管电泳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3 液-质联用
    1.6 本论文主要目的和创新之处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亚临界水萃取-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堆积测定苦参生物碱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和样品
        2.1.3 电泳方法
        2.1.4 生物碱的提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离条件的选择
        2.2.2 亚临界水萃取及乙醇加速溶剂萃取条件的优化
        2.2.3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2.4 不同来源药材以及苦参中药颗粒中各分析物含量的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彩色小麦中 B 族维生素含量的检测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和样品
        3.1.3 样品处理
        3.1.4 色谱测定
        3.1.5 籽粒色素含量及千粒重的测定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维生素提取方法的选择
        3.2.2 HPLC 条件的选择
        3.2.3 不同品种小麦的含水量,千粒重,色素含量
        3.2.4 不同品种小麦的 B 族维生素的含量
        3.2.5 小麦 B 族维生素含量与千粒重的相关分析
        3.2.6 小麦 B 族维生素含量与色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亚临界水萃取-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堆积测定苦参中生物碱
    4.2 彩色小麦中 B 族维生素含量的检测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苦参生物碱的绿色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MAT与OMT抗肺癌LETP-α-2活性对比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苦参生物碱
    1.2 苦参生物碱药理活性
    1.3 生物碱分析检测方法
    1.4 生物碱提取
    1.5 苦参生物碱的纯化
    1.6 苦参生物碱单碱的分离
第二章 薄层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渗漉法提取苦参总碱的优化
    3.1 方案论证
    3.2 材料、试剂及仪器
    3.3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3.4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苦参生物碱的纯化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2 苦参渗漉液上柱前的预处理
    4.3 树脂的筛选
    4.4 吸附与解吸的优化
    4.5 解吸液与浸膏的后处理
    4.6 实验验证
    4.7 小结
第五章 三种主要单碱的分离
    5.1 分离方法的选择
    5.2 材料、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MAT与OMT抗肺癌LETP-α-2活性比较
    6.1 材料、试剂及仪器
    6.2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中药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识别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2.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1.2.2 分子印迹技术的方法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4.1 固相萃取
        1.4.2 色谱
        1.4.3 膜分离
        1.4.4 仿生传感器
    1.5 分子模拟在分子印迹研究中的应用
        1.5.1 分子模拟
        1.5.2 分子模拟在分子印迹研究中的应用
    1.6 分子印迹技术的展望
    1.7 本论文的背景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单分散熊果酸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
        2.1.3 分子模拟
        2.1.4 单分散熊果酸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1.5 熊果酸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
        2.1.6 熊果酸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色谱表征
        2.1.7 熊果酸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熊果酸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光谱表征
        2.2.2 分子模拟
        2.2.3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2.2.4 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2.5 功能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2.6 熊果酸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2.7 表面分子印迹微球吸附性能和识别机理
        2.2.8 色谱评价
    2.3 小结
第3章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熊果酸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熊果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3.1.3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1.4 熊果酸含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Freundlich 吸附等温方程
        3.2.2 印迹聚合物微球对熊果酸的吸附焓和吸附熵以及吸附自由能
    3.3 小结
第4章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从苦丁茶中固相萃取熊果酸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熊果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4.1.4 固相萃取
        4.1.5 熊果酸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上载量的确定
        4.2.2 上样液pH 值的选择
        4.2.3 上样液及淋洗液的选择
        4.2.4 从苦丁茶中固相萃取熊果酸
    4.3 小结
第5章 苦参生物碱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识别机理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2 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表征
        5.1.3 分子模拟
        5.1.4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5.1.5 吸附性能
        5.1.6 苦参生物碱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光谱研究
        5.2.2 分子模拟
        5.2.3 分子模拟预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5.2.4 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
        5.2.5 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和识别机理
        5.2.6 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
        5.2.7 印迹聚合物再生性能考察
    5.3 小结
第6章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苦参生物碱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6.1.3 苦参提取物的制备
        6.1.4 固相萃取
        6.1.5 分析方法与仪器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从苦参中固相萃取苦参碱
        6.2.2 从苦参中固相萃取氧化苦参碱
    6.3 小结
第7章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双模板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7.1.2 苦参生物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7.1.3 吸附性能
        7.1.4 苦参提取物的制备
        7.1.5 双模板印迹聚合物同时从苦参中萃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7.1.6 分析方法与仪器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位点分布
        7.2.2 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交互作用
        7.2.3 双模板印迹聚合物同时固相萃取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7.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9)苦豆子生物碱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苦豆子生物学概述及资源状况
    1.2 苦豆子中主要化学成分
    1.3 苦豆子生物碱的性质与种类
        1.3.1 生物碱的定义与分类
        1.3.2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3.3 苦豆子生物碱的种类及结构
    1.4 苦豆子生物碱的作用及应用
        1.4.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4.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4.3 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作用
        1.4.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4.5 抗肿瘤作用
        1.4.6 抗炎作用
        1.4.7 对平滑肌的作用
        1.4.8 毒副作用
        1.4.9 其它作用
    1.5 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1.5.1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5.2 苦豆子生物碱的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1.5.3 苦豆子单一生物碱的纯化与精制
        1.5.4 苦豆子生物碱的分析方法概况
    1.6 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及论文研究内容
        1.6.1 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及试剂
        2.2.3 苦豆子总碱检测方法
        2.2.4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料液比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2 微波功率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3 微波时间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4 提取次数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
        2.3.6 验证试验
        2.3.7 对照试验
        2.3.8 苦豆子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豆子总生物碱纯化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及试剂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及分析
        3.3.1 树脂静态试验结果分析
        3.3.2 树脂动态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苦豆子生物碱单体分离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2.3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总生物碱的系统分离
        4.3.2 总生物碱的特定分离
        4.3.3 晶体的制备与纯度测定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狼牙刺中氧化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狼牙刺概况
        1.2.1 狼牙刺生物学特性
        1.2.2 狼牙刺生态学意义
        1.2.3 狼牙刺的经济价值
    1.3 狼牙刺中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1.3.1 狼牙刺所含主要生物碱成分
        1.3.2 主要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4 苦参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1.4.1 苦参碱药理作用
        1.4.2 氧化苦参碱的药理作用
    1.5 苦参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1.6 苦参类生物碱的鉴别
        1.6.1 沉淀反应
        1.6.2 薄层层析
    1.7 苦参类生物碱的测定
        1.7.1 苦参类生物碱的结构测定
        1.7.2 苦参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8 试验目的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化学试剂
    2.2 分析测定方法
        2.2.1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的测定
        2.2.2 氧化槐果碱含量的测定
        2.2.3 狼牙刺样品中生物碱含量的计算方法
    2.3 氧化苦参碱提取工艺研究
        2.3.1 提取分离工艺路线
        2.3.2 实验方法
    2.4 氧化苦参碱纯化工艺研究
        2.4.1 薄层层析
        2.4.2 硅胶柱层析
        2.4.3 紫外分光光度检测
    2.5 狼牙刺中氧化苦参碱的的动态积累规律
        2.5.1 实验方法
        2.5.2 样品制备及数据测定
    2.6 狼牙刺中氧化槐果碱的分布规律
        2.6.1 实验方法
        2.6.2 样品制备及数据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氧化苦参碱分离提取
        3.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1.2 正交实验结果
        3.1.3 正交实验结果结果的补充验证
        3.1.4 分析
        3.1.5 小结
    3.2 氧化苦参碱的纯化
        3.2.1 薄层层析结果
        3.2.2 柱层析产品得率
        3.2.3 紫外扫描图谱
        3.2.4 产品纯度检测结果
        3.2.5 分析
        3.2.6 小结
    3.3 狼牙刺中氧化苦参碱的的动态积累规律
        3.3.1 氧化苦参碱在不同器官含量测定结果
        3.3.2 氧化苦参碱在不同器官分布规律
        3.3.3 氧化苦参碱积累规律
        3.3.4 分析
        3.3.5 小结
    3.4 狼牙刺中氧化槐果碱的分布规律
        3.4.1 氧化槐果碱在不同器官含量测定结果
        3.4.2 氧化槐果碱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
        3.4.3 分析
        3.4.4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氧化苦参碱提取工艺
    4.2 氧化苦参碱的纯化工艺
    4.3 氧化苦参碱的动态积累规律
    4.4 氧化槐果碱的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从苦参中提取苦冬碱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D]. 陈诚.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苦豆子化学成分分析及槐定碱、13,14-去氢槐定碱制备工艺研究[D]. 关亮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苦参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教学实验的改进[J]. 刘迪依,何煜楠,俞超英,胡雅楠,洪越月,金纯纯,白亚萍. 安徽化工, 2016(02)
  • [4]黔产苦参的质量评价研究[D]. 金燕. 贵州医科大学, 2016(02)
  • [5]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及氧化苦参碱的分离[D]. 李霞. 山东大学, 2013(10)
  • [6]苦参中生物碱以及彩色小麦中B族维生素的提取检测[D]. 王海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7]苦参生物碱的绿色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MAT与OMT抗肺癌LETP-α-2活性对比探索[D]. 陈景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10)
  • [8]中药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识别机理与应用研究[D]. 刘含茂. 湖南大学, 2009(01)
  • [9]苦豆子生物碱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 李永春.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2)
  • [10]狼牙刺中氧化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含量分析[D]. 李羽翡.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从苦参中提取苦参碱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