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探讨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一、试述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金禹[1](2021)在《甘南卓尼县藏族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赵越[3](2021)在《“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健身气功作为中国“慢文化”的代表,与成都的城市文化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体现。健身气功在成都发展了二十几年,在推广方面人存在这许多问题。通过研究,在健身气功与“运动成都”品牌结合下,可望找到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适合的推广策略,使健身气功在成都市健康的发展下去。本研究是在“运动成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以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为目的,以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进行实地调研,发放有效问卷646份,管理者问卷46份,习练者和未习练群众各300份。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推广受众方面,成都市共有53个健身气功站点,受众较多,但受众面小;2)在推广的内容方面,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成都推广得相对好,但健身气功其他功法普及不足,推广内容单一导致了群众习练健身气功功法选择面少;3)在推广的方式方面,成都市目前开展赛事的形式较为丰富,但与前期线上宣传推广配合脱节,导致参加比赛的总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习练者;4)在推广的师资方面,推广过程中存在人员脱节,缺乏带头人引导;5)在推广的经费方面,长期靠政府支持,自身社会经济效益低;6)在推广的管理方面,健身气功推广的各部门联动性不足;7)在推广的效果方面,推广领域小,宣传力不足。因此,研究建议:1)在现有受众上向有需求的群众推广;2)科学正面引导,均衡功法推广;3)线上线下配合宣传健身气功赛事活动;4)加速人才培训,提高师资专业素质;5)整合资源,发挥健身气功社会经济效用;6)专人负责,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性;7)通过线上媒介适度正确对健身气功进行推广。

范青[4](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为研究对象,对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主要采用体育组直接管理模式,管理结构较混乱,上级未出台相关社团管理的制度规范,主要采用体育组直接管理模式;各校体育社团均设有规章制度,但尚未完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纪律和规模控制方面。体育社团项目缺乏多样性,不同片区的学校根据本校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治学理念、师资力量及学生个性等实际情况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总体上体育社团数量少、活动内容单一,且每周开展时间短,次数少。(2)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社团成员的会费及政府资助,无社会捐赠;社团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器材、教师薪资及校内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场地器材满意度较高,但适用性不强。(3)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口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体育社团教师授课类型主要以本校专职体育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社团满意度较高,参与动机意识较强,主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主。(4)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器材适用性不强;社团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单一;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领导重视度不够。(5)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完善评价机制,制定奖惩制度;拓宽空间路径,实现特色发展;强化基础保障,促进稳定发展;依靠体育社团,缓解“三点半”现象。基于研究结果,对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出的建议是:(1)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3)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4)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项技能水平。(5)转变校领导观念,打造学校特色体育社团项目。(6)积极与校外进行交流,遵循规律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朱灵真[5](2021)在《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提出实施“四有”体育课堂。“四有”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不同学校实施现状如何,不同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四有”体育课堂成为当前学界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四有”体育课堂在河南省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思想、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四个典型的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为其他学校实施“四有”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包含整体教育理论、情意教育理论、体能训练负荷理论、技能迁移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四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一体、毫无关联,而是要兼顾所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通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乐动会”体育课堂、“乐练赛”体育课堂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有”体育课堂完全符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2.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难度的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开展4vs4比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体育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体能接力赛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创设的“小刺猬智斗灰太狼”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开展体能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焦作市第十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角逐大力士游戏的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竞争因素和学生体能练习结合起来设计角逐大力士游戏,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安阳市第八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和练习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运球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为更好推动“四有”体育课堂有效实施,体能发展方面体能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程,丰富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技能学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技能学习的完整性;竞赛活动方面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开发竞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运动兴趣方面深入挖掘兴趣点寓教于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而乐。

章隽宁[6](2020)在《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当今学校业余训练中比较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竞技体育链条中属于三级训练网中的初级形式,既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和我国三级训练网的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输送人才的任务,又是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的示范和引领,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奥运争光”的双重使命。其不仅是作用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校内推广,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终身体育意,还能借助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鉴此,笔者通过对湖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进行调研,分析学校面临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以期其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从而得以促进湖南省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文章中笔者以湖南省17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地域分布、学段分布、项目分布,并针对其学校发展现状,对长沙市明德中学、邵阳市第八中学、怀化湖天中学、湘潭县第一中学、娄底市第六中学等5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进行了个案考察。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发展史回顾:从发展历程来看,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86-2000年)、规范发展阶段(2000-2013年)、健康发展阶段(2013年之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发展趋势良好,学校组织管理规范,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传统校申报。2019年全省新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所,体育传统项目6个,新申报学校和项目数均为近年新高。其次,地域分布:14个省辖市中授牌最多的是省会城市长沙市,多达33所,最少的是张家界市,只有3所。整体上看,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中东部地区多、西北部地区少的特点。第三,学段分布:具体的学段类型有3种,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接下来依次是初中、小学。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不同学校类型中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现状,学段类型比例不合理,学段结构比重呈现倒挂现象。第四,项目分布:共有18个项目,开展最为广泛的是田径项目,共有137所学校开展,其次是篮球有25所学校开展,足球23所,排球17所,武术13所,定向越野11所,乒乓球10所,跆拳道、羽毛球有5所,摔跤、柔道、游泳有4所,体操、健美操、举重有2所,网球、攀岩、皮划艇有1所,项目发展不平衡。最后,对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二是均衡地区发展,合理规划项目设置;三是多渠道搭建竞赛平台,切实促进专业成长;四是建强教练队伍,大力倡导科学训练;五是推进“体教融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

钱钰[7](2020)在《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人类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罹患各类疾病,而高校学生处于脱离家庭和高压学习的环境中,无法合理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便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持续演化,最终成为“心理特情学生”。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已成为具有一定基数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弱点和重难点,“心理特情学生”症状的改善对于高校稳定工作和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及他们对运动的兴趣;通过归纳整理文献资料选择科学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去制定出运动干预方案,并对干预方案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河北省“心理特情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具有极大的恢复需求。同时体育运动也被高校“心理特情学生”所普遍喜爱,是开展运动干预的重要前提。2本研究以安全性、科学性、针对性、需要性和可行性作为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原则;以运动训练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多名专家意见,设计了运动干预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3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显着改善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其他6个因子的心理问题。4普通高校今后在对“心理特情学生”进行管理和干预时,可以将运动干预方法与心理辅导手段相结合,针对“心理特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选用对应的运动项目,更好的帮助“心理特情学生”恢复健康。5需要改进的是,虽然本文所提出的运动干预处方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项目种类的选择上均有原理依照,同时最大程度的考虑合理化、科学化,但在选择运动干预的具体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受试者个体的心理特点,同时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随时关注受试者的状态。期望在今后能够更加深入的、持续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优化方案,方能真正达到改善“心理特情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何圳超[8](2020)在《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校园足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开始向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发展。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师资短缺作为制约校园足球普及发展的瓶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强化师资培训,解决瓶颈问题,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关键。培训需求分析作为一个完整培训系统的首要环节,由此展开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对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现状与需求展开调查,借鉴0TP培训需求分析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改善和促进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整体阐述如下:(1)从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承训工作流程、培训目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较为详细的调查了体育教师培训班的组织开展现状。(2)通过任务分析发现,参训教师的校园足球工作任务是足球教学与指导工作,即足球课教学、足球队训练与足球竞赛活动的指导。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除了需具备体育教师的一般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3)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的水平高低与其足球专项学习经历有关,部分教师的足球专项学习经历与实际能力不符,总体上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在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工作中,班级人数多、教学场地紧张,缺乏先进的足球教学与训练理念方法,部分学生家长缺乏对教师组织足球训练的足够支持,学校足球师资依然短缺是参训教师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的参训动机积极,但培训名额有限、工学矛盾与学休矛盾等因素影响着教师参加体育教师班的培训。(4)参训教师对于体育教师班的培训内容需求以强化足球教材的理解、专项技能的提升、校园足球文件政策精神的学习、多普及有趣而易操作的足球练习方法为主,认为当前培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分层分班以及培训后的跟进指导。(5)结合组织-任务-人员三个层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体育教师班的培训不足主要是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分层分类不合理、培训名额难以进一步满足缓解师资短缺的需求、培训信息系统数字化程度不高、培训运行机制协同不足。

黄鑫[9](2020)在《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优势项目,其取得的傲人成绩与各省市专业队不断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密不可分。少儿阶段是培养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非常重要的阶段,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赛成绩是其向上发展的根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的邱钟惠就是云南籍乒乓球运动员,但云南省近些年乒乓球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本土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也少之又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为促进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的提高,本文调查了近五年云南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成绩和近两届云南省运动会青少年组各地区代表队竞赛成绩以及云南省各地区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省级比赛成绩,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云南省少儿乒乓球竞赛成绩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各代表队的教练员情况、运动员情况及训练情况的现状有所掌握,并发放了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的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取了6个公因子:培养模式因子、教练员因子、训练动机因子、打法类型因子、训练竞赛条件因子、扶持政策因子。在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的6个因子中,培养模式因子、训练动机因子、扶持政策因子是对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对提取出的6个公因子以及多方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试图找出对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地区竞赛成绩分布不均衡,需加强除昆明地区以外的各地区代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练人员配备;(2)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训练频次、时间不足,并且参训、参赛的频数有待提高加强;(3)教练员的培训学习不够,在训练方法、技术方面需强化改进;(4)培养模式还不完善,需增加乒乓球项目网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学训一体化培养模式;(5)加强与本省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竞赛设置,注重运动员打法类型的多样性,完备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选调机制;(6)大部分训练单位长期资金不足,训练设施条件较差;(7)政府扶持政策与管理规范性有待重视提升。本研究从客观的角度来反映影响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的多方面因素,希望可以为云南省少儿乒乓球运动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

刘卓[10](2020)在《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至今,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良好发展趋势,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出现低龄化倾向等。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国家再次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且将主要视线放在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上。从2001年开始,我国已经颁布各项政策,实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并举,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适合学生参与以及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基于各项国家政策,上海市已经将旱地冰球、花样跳绳、板球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进中小学的体育课堂,而且部分项目已经在上海市各大比赛中举行。但从整体上看,上海市小学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等。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上海市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个方面对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更好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8所小学的三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8所小学共16位体育部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总结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从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参与时间、方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对影响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对相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经常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占比较大,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男女生比例相当,没有显着差异;年级参与比例逐年降低,三年级参与人数最多,五年级最少;八至十岁的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十岁之后的学生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学生可以参与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太少,最受学生欢迎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有花样跳绳、跳跳球和跳房子;体育课上可以选择的项目不受限制,频率也最高,但是参与时长短;在校外体育活动中可以选择的项目有限,条件受限,但是时间宽裕,因此时长最长。(3)学生每学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机会较少;学生对未来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表示强烈的参与意愿,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未来不会参与。(4)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主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其次是经常在一起的同学,但是认识不足,了解不够深入,只有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喜欢,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最主要原因是增强体质。(5)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体育教师、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学业任务和运动能力。(6)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性别只有在运动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年级在学业任务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具有差异性。根据调查所得的结果,为鼓励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推动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师资队伍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增强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3)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增加项目。

二、试述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运动成都”是成都市全民健身重要的品牌战略
        1.1.2 健身气功的推广能满足大众健身的多元化需求
        1.1.3 结合“运动成都”的发展健身气功能达到有效推广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身气功
        2.1.2 运动成都
    2.2 相关研究动态
        2.2.1 健身气功国内外推广策略研究
        2.2.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成都的发展状况概述
        4.1.1 运动成都发展的基本情况
        4.1.2 运动成都发展的受众情况
        4.1.3 运动成都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影响
    4.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受众分析
        4.2.1 推广受众的基本情况
        4.2.2 健身气功在推广受众方面存在的问题
        4.2.3 健身气功的推广受众策略
    4.3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内容分析
        4.3.1 推广内容的基本情况
        4.3.2 健身气功在推广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4.3.3 健身气功的推广内容策略
    4.4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方式分析
        4.4.1 推广方式的基本情况
        4.4.2 健身气功在推广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4.4.3 健身气功的推广方式策略
    4.5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师资分析
        4.5.1 推广师资的基本情况
        4.5.2 健身气功在推广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4.5.3 健身气功的推广师资策略
    4.6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经费分析
        4.6.1 推广经费的基本情况
        4.6.2 健身气功在推广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4.6.3 健身气功的推广经费策略
    4.7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管理分析
        4.7.1 推广管理的基本情况
        4.7.2 健身气功在推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7.3 健身气功的推广管理策略
    4.8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效果分析
        4.8.1 推广效果的基本情况
        4.8.2 健身气功在推广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4.8.3 健身气功的推广效果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高度重视
        1.1.2 体育社团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
        1.1.3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社团概念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2.2 关于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2.2.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对策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4.1.1 组织管理
        4.1.2 开设项目
        4.1.3 时间安排
        4.1.4 经费来源及流向
        4.1.5 活动场地器材
        4.1.6 指导教师情况
        4.1.7 学生参与
    4.2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2.1 器材适用性不强
        4.2.2 社团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单一
        4.2.3 学生课余时间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4.2.4 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
        4.2.5 领导重视度不够
    4.3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经验借鉴
        4.3.1 完善评价制度,谋求长远发展
        4.3.2 拓宽空间路径,实现特色发展
        4.3.3 强化基础保障,促进稳定发展
        4.3.4 依靠体育社团,缓解“三点半”现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5.2.2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5.2.3 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5.2.4 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项技能水平
        5.2.5 转变校领导观念,打造学校特色体育社团项目
        5.2.6 积极与校外进行交流,遵循规律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5)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1.2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
        1.1.3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1 关于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2 关于体能发展研究
        2.1.3 关于技能学习研究
        2.1.4 关于体育竞赛开展情况研究
        2.1.5 关于运动兴趣研究
    2.2 研究现状评析
    2.3 本论文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
        4.1.1 整体教育理论
        4.1.2 情意教育理论
        4.1.3 体能训练负荷理论
        4.1.4 技能迁移理论
        4.1.5 运动教育理论
    4.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基本情况分析
        4.2.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背景分析
        4.2.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四有”分析
    4.3 当前学界提出的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4.3.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4.3.2 “乐动会”体育课堂分析
        4.3.3 “乐练赛”体育课堂分析
        4.3.4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4.4 河南省初中不同实施模式的“四有”体育课堂案例分析
        4.4.1 模式一: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4.4.2 模式二: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郑州市第七中学
        4.4.3 模式三: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焦作市第十中学
        4.4.4 模式四: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安阳市第八中学
    4.5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
        4.5.1 体能发展实施对策
        4.5.2 技能学习实施对策
        4.5.3 竞赛活动实施对策
        4.5.4 运动兴趣实施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6)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数理统计法
        1.4.4 逻辑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1.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
        2.1.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均等化理论
        2.2.2 区域发展理论
        2.2.3 协同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现状
    3.1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史回顾
    3.2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地域分布
    3.3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段分布
    3.4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分布
    3.5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个案考察
        3.5.1 湘潭县第一中学
        3.5.2 邵阳市新邵县第八中学
        3.5.3 怀化湖天中学
        3.5.4 长沙市明德中学
        3.5.5 娄底市第三中学
    3.6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成就
第四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政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4.2 体育传统项目地域、学段、项目布局不够合理
    4.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地位不够突显
    4.4 教练员队伍建设薄弱,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
    4.5 “体教融合”不够紧密
第五章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对策
    5.1 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
    5.2 均衡地区发展,合理规划项目设置
    5.3 多渠道搭建竞赛平台,切实促进专业成长
    5.4 建强教练队伍,大力倡导科学训练
    5.5 推进“体教融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基本情况
附录B 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专家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研究现状
        1.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概念研究
        1.1.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主要症状特征及分类
    1.2 运动干预改善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运动干预的概念研究
        1.2.2 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研究
        1.2.3 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1.2.4 运动干预改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观察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干预方案的现实依据
        3.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数量和变化趋势的分析
        3.1.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行为症状表现
        3.1.3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因子的分析
        3.1.4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对参与运动的喜爱程度的分析
        3.1.5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分析
    3.2 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
        3.2.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原则
        3.2.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3.2.3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设计的确定
    3.3 运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3.1 实施的步骤
        3.3.2 实施的注意事项
    3.4 运动干预方案的效果分析
        3.4.1 分组主效应、测试主效应及交互效应
        3.4.2 总均分分数差异的变化情况
        3.4.3 各项因子维度总均分的变化情况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
        1.1.2 校园足球向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发展
        1.1.3 师资培训是校园足球的瓶颈问题
        1.1.4 校园足球“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地方为主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
        2.1.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概念
    2.2 OTP模式概况
        2.2.1 OTP模式的提出
        2.2.2 关于OTP模式的相关研究
        2.2.3 OTP模式在本文的运用调整
    2.3 国内体育教师校园足球专项培训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体育教师校园足球专项培训的相关研究
        2.3.2 关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体育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2.5 理论依据
        2.5.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5.2 人本主义理论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实地调查法
    3.4 本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组织分析
        4.1.1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开展背景
        4.1.2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组织机构
        4.1.3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承训工作流程
        4.1.4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培训目标
        4.1.5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组织形式
        4.1.6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培训内容
        4.1.7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考核与评价
        4.1.8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条件保障
    4.2 任务分析
        4.2.1 参训教师的校园足球工作任务
        4.2.2 参训教师胜任校园足球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
    4.3 人员分析
        4.3.1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学习经历现状
        4.3.2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现状
        4.3.3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工作现状
        4.3.4 参训教师的参训动机与影响因素
        4.3.5 参训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4.4 当前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不足
        4.4.1 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
        4.4.2 当前培训分层分类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教师发展需求
        4.4.3 集中培训名额有限,难以进一步满足缓解足球师资短缺的需求
        4.4.4 培训信息系统数字化程度不高
        4.4.5 培训运行机制协同不足
    4.5 满足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的对策
        4.5.1 规范培训主体职责划分,改善协同运行管理机制
        4.5.2 优化分层分类分班
        4.5.3 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化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丰富性
        4.5.4 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环节
        4.5.5 创新培训模式,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平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少儿
        2.1.2 业余
        2.1.3 竞赛成绩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青少年乒乓球竞赛成绩分析
        4.1.1 近五年云南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成绩分析
        4.1.2 近两届云南省运动会(青少年组)各地区代表队竞赛成绩分析
        4.1.3 云南省各地区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省级比赛成绩统计分析
    4.2 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教练员因素分析
        4.2.2 运动员因素分析
        4.2.3 运动员技术打法因素分析
        4.2.4 运动训练因素分析
        4.2.5 竞赛设置因素分析
    4.3 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3.1 因子分析法
        4.3.2 培养模式因子
        4.3.3 教练员因子
        4.3.4 训练动机因子
        4.3.5 打法类型因子
        4.3.6 竞赛训练条件因子
        4.3.7 扶持政策因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建立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提高省内各地区发展均衡性
        5.2.2 完善、优化省内各地区训练条件
        5.2.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5.2.4 注重对不同打法类型少儿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
        5.2.5 加大本省后备人才储备,建立健全选调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10)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小学生的健康需要
        1.1.2 国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1.3 上海市对小学开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2.1.2 运动参与
        2.1.3 课外体育活动
        2.1.4 校外体育活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现状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小学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观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性别情况分析
        4.1.2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年级情况分析
        4.1.3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年龄情况分析
    4.2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参与项目的选择
        4.2.2 参与频率
        4.2.3 参与时长
        4.2.4 参与感受
        4.2.5 参赛次数
        4.2.6 未来参与意愿
    4.3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认知现状
        4.3.1 了解程度
        4.3.2 喜欢程度
        4.3.3 了解途径
        4.3.4 参与的主要原因
    4.4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4.4.2 KMO和 Bartlett球形检验
        4.4.3 确定影响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中公共因子个数
        4.4.4 确定影响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公共因子群
        4.4.5 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附录二

四、试述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南卓尼县藏族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金禹.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D]. 赵越.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D]. 范青.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D]. 朱灵真.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湖南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D]. 章隽宁. 湘潭大学, 2020(02)
  • [7]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钱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D]. 何圳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云南省少儿业余乒乓球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D]. 黄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卓.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探讨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