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蒸气综合回收小结

闪蒸气综合回收小结

一、闪蒸气综合回收运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远航[1](2021)在《催化裂解分离流程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催化裂解是一种新兴的生产低碳烯烃的工艺。未来,我国乙烯产能将持续增速增长。因此,降低催化裂解装置分离流程的能耗至关重要。催化裂解装置的低温分离可选择的流程有很多,主要有前脱丙烷、前脱乙烷和顺序分离流程。选取合适的流程、综合炼厂现有资源对任何炼厂来说都十分重要。本文使用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对某企业93万吨/年的催化裂解装置的低温分离流程进行模拟。然后通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分离流程进行优选,选取最适合企业的分离流程。在现有的装置规模及下游配套装置对应的产品分布即基础工艺条件下,对三种分离工艺进行模拟,分析三种分离流程的优劣及能耗。此外,当下游配套装置发生变化时,催化裂解装置分离流程的产品分布也发生变化。在此条件下,对前脱丙烷和前脱乙烷分离流程进行了模拟与对比分析。为提高乙烯产品产量,增设一台乙烷蒸汽裂解炉增大进入分离流程的原料裂解气中乙烯的含量。在裂解气原料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也对前脱丙烷和前脱乙烷分离流程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基础工艺条件下,三种分离工艺的裂解气压缩机功耗、乙烯制冷压缩机功耗和循环冷却水用量基本一致,前脱乙烷和顺序分离流程的丙烯制冷压缩机功耗比前脱丙烷降低3.3%和19.8%,热水用量增加22%和57%。分离流程产品分布变化时,前脱丙烷和前脱乙烷分离流程的裂解气压缩机功耗和循环冷却水用量基本一致,前脱乙烷流程的丙烯制冷压缩机功耗比前脱丙烷降低10.4%,热水用量增加14.4%。分离单元原料变化时,前脱丙烷流程的裂解气压缩机功耗和循环冷却水用量与前脱乙烷基本一致。前脱乙烷流程的丙烯制冷压缩机功耗比前脱丙烷降低10.8%,热水用量增加14.4%。通过上述结果对比分析,应综合炼厂现有资源对分离流程进行选择。当炼厂低温热源短缺时,建议选取前脱丙烷分离流程;当炼厂低温热源充裕时,建议选取前脱乙烷或顺序分离流程。本文背景中企业受限于热水量的不足,最终均选取前脱丙烷流程。

李军朝[2](2021)在《陕西兴化甲醇装置综合节能技改小结》文中研究表明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00 kt/a甲醇装置合成系统采用华东理工大学的"管壳外冷-绝热复合式反应器",精馏系统采用"3+1"塔精馏工艺。甲醇装置自2011年10月投运以来,整体运行稳定,但存在甲醇合成膨胀槽闪蒸气和膜分离氢回收系统非渗透气直接燃烧(排放)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污染环境、甲醇精馏系统低位热能未得到回收利用的问题。为此,陕西兴化实施了三项技改——甲醇合成闪蒸气中甲醇的回收、膜分离氢回收系统非渗透气中有效气的回收、甲醇精馏系统低位热能的回收。三项技改完成后,甲醇合成系统过去作为废气燃烧(排放)的资源得到了回收利用(回收至陕西兴化合成氨装置增产合成氨),而低位热能的回收利用有效减少了甲醇精馏系统的蒸汽消耗,技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贾翀之[3](2020)在《ZIF-8浆液法分离含甲烷混合气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围绕沼气、煤层气、裂解气中的CH4分离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CH4/N2分离进行了过程模拟研究,目的是为ZIF-8/水-乙二醇浆液法吸收-吸附耦合分离含CH4混合气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解决可能碰到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ZIF-8/水-乙二醇浆液在分离CH4/CO2混合气的时候,ZIF-8的孔隙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研究发现加入适量的2-甲基咪唑(m Im),不仅能在含水体系下保持ZIF-8的结构稳定而且能显着提高ZIF-8浆液的CO2捕集能力,液相m Im含量为5 wt%时,此时气相CO2的摩尔分数由24.4 mol%下降到7.5 mol%,循环三次后仍能下降到6.5 mol%。CO2对于CH4的选择性系数和CO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76和0.42 mol/L,在之后对回收ZIF-8结构表征也表明,液相中大于5 wt%的m Im的可以保护ZIF-8的结构,我们也成功的将ZIF-8浆液引入到含水体系。(2)用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CH4/N2混合气进行了平衡分离实验,系统地考察了ZIF-8固含率、压力、温度、气液比、原料气组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发现20-30 wt%的ZIF-8固含率、273.2-278.2 K、1.5-2.5 MPa、40左右的气液比和高含量CH4的原料气组成更利于混合气的分离。测定了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单组份CH4和N2的吸附等温线,并通过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了浆液对混合气在273.2K下的吸附模型参数,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23%。计算出了CH4在ZIF-8浆液中的吸附热最低仅为9 k J/mol,说明吸着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3)开展了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裂解气CH4/C2H6/C2H4/C3H6/H2五组分混合气的多级分离研究,考察了多级分离过程中包括气液比、操作压力、温度对裂解气多级分离的影响,发现低温和较低的气液比有利于裂解气的分离,最终确定一级分离适宜条件为:气液比为40左右、温度在273.2-278.2 K之间;二级分离适宜条件为:气液比在50左右、温度在268.2-273.2 K之间。最后用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CH4/H2混合气进行了连续分离实验,发现随着原料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甲烷的溶解度(Sv1)和分离选择性(β)显着增加,当原料气中甲烷浓度为74.6 mol%时,甲烷对氢气的分离选择性(β)高达27.9。(4)在鼓泡塔中开展了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4/N2混合气在不同浆液体积、操作压力、进气流量以及温度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实验,发现吸收-吸附温度和进气流量越低,操作压力和浆液体积越大,分离效果越好,捕集CH4能力越强。(5)通过ZIF-8/水-乙二醇浆液分离CH4/N2混合气实验数据拟合出甲烷-浆液与氮气-浆液之间的二元交互参数k13、k23,代入Aspen模拟了ZIF-8浆液对CH4/N2的多级分离,确定了吸收-解吸循环操作过程中的理论板数,进料位置,闪蒸罐、吸收-吸附塔和解吸塔操作压力、气液比。

苏成杰[4](2020)在《LNG接收系统BOG再冷凝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天然气作为一种环保型能源,因其具备高热量、污染小等特点,在能源比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天然气被称之为环保燃料,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天然气管网不能被完全覆盖到,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大量的液化气接收站从而起到保障燃料供应稳定性以及战略能源调峰的作用。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研究发现闪蒸气工艺处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将闪蒸气的工艺优化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将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作为课题研究选用的工具。闪蒸气的处理工艺流程将由Aspen HYSYS软件建立完成,并把它作为研究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对研究对象内部各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究,进而实现对闪蒸气回收利用工艺系统的优化。首先将研究对象的特性作为依据,根据模拟过程中用到的不同多种算法进行比较。根据本文模拟的要求,将方程做进一步筛选,利用SRK方程进行流程解析。其次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和可信度,利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闪蒸气的处理工艺流程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对应的能耗值;将闪蒸气的处理工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直接压缩流程工艺简单、应用设备少,但其能耗值比较高;再冷凝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应用设备多。进而得出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比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更具有研究价值。最后将闪蒸气再冷凝工艺优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优化后的流程模拟通过六个方面对比分析,得出在设备数量上,优化后的工艺比再冷凝工艺的设备数量少;优化后的工艺也没那么复杂;在BOG温度、BOG压强、外输管网温度、外输管网压力条件因素下,两者的能耗差值基本稳定在1100-2000k W之间,节能比约为10%-15%;在BOG质量流量条件因素下,质量流量从模拟条件7000kg/h开始,两者能耗差值成指数增长。最终得出再优化工艺比再冷凝工艺简单,节能效果明显,模拟优化结果很理想。

申玉梅[5](2020)在《基于元易创新理论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的清洁利用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故此煤化工行业的清洁文明生产愈加重要。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在煤化工工艺流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将煤气化后的合成气净化分离,为下游装置提供合格的有效气,起到了中间连接和纽带。以有效的技术创新推动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的优化改进,能够有效提高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鉴于此,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的优化改进是设计和生产运行单位急需解决的课题。有效适用性强的创新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提高其相关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当前诸多领域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使用的创新方法多源于国外,国外的创新方法多侧重于现有物质参数的优化与重设,较少涉及创新元素的本质探索与迭代,而且随着我国科技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外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已不太适用于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元易创新理论从不同领域实践中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内部原始规律层面定义了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得到新的创新路径,是基于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耦合构建创新路径的一种创新方法。该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先在煤层气开发利用领域得到验证。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优化与改进的关键在于工艺参数的调整和工艺路线优化,通过对该装置工艺参数等关键创新要素进行迭代与重组,可获取相应的技术创新方案,有效解决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文章分别对国内外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法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特点,从专利信息分析中得到相应的创新维度,再结合创新法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领域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在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领域基于元易创新理论获取技术创新方案的步骤,建立了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路径。继而将基于元易创新理论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路径应用于工程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有关工艺流程和操作优化等方面的技术机会,产生了系列技术创新方案。通过实证分析,获得元易创新理在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领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一步为元易创新理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综上,文章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国内外创新方法的基础上,将元易创新理论技术创新路径的构建和耦合方法与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相结合,旨在解决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为该装置生产运行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技术创新方案,同时为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指导,不仅进一步完善元易创新理论,更推动我国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应用发展。

章倩[6](2020)在《1-己烯共聚制双峰HDPE的CX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种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聚乙烯专用料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国外高性能聚乙烯产品的共聚单体为1-己烯,但国内大部分聚乙烯生产装置均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聚乙烯专用料几乎都依赖于进口,国内市场前景广阔。本文以某工厂CX工艺聚乙烯生产装置为基础,选择1-丁烯共聚的双峰HDPE牌号为研究对象,选取装置中最核心的聚合和溶剂回收工段,研究将共聚单体换成1-己烯,溶剂变为正戊烷后,原生产装置能否满足新的生产要求。利用Aspen Plus建立基于反应机理的4活性中心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依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转化率,密度及分子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改变共聚单体和溶剂。对聚合反应釜进行热量和物料衡算,并对淤浆外循环和溶剂蒸发撤热流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淤浆外循环系统原有设备能满足新的操作要求,溶剂蒸发系统中第一/二反应釜的能耗分别降低9.83%和16.2%。溶剂和共聚单体的改变使回收组分发生变化,经研究发现原有的流程不适用于新的溶剂体系,由此提出一种溶剂直接以气相形式进回收系统的新流程,新的溶剂回收流程节省能耗21.2%。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单体和溶剂改变后,聚合釜撤热仍能实现且能耗降低,新溶剂回收流程具有可行性,为之后的实际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王彤[7](2019)在《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因充足储量及其在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然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推广利用的主要清洁能源品种,对我国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汽柴油车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因此,近年来我国广泛推广天然气在该领域的应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已在交通运输市场领域广泛布局,基于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西部重要资源省份S省内大型国有燃气企业SR集团经营管理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战略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运营管理理论基础,通过应用战略管理学的PEST、波特五力、SWOT分析工具,研究分析SR集团加气站项目面临的行业外部环境及内部能力,总结SR集团加气站项目经营发展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同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天然气行业工作经验,基于SR集团加气站项目覆盖S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业务布局优势,从提升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及效益提升、完善高速服务区系统服务功能等角度出发,针对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研究,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创新模式,并对SR集团规划项目应用该创新模式进行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及SR集团加气站项目内部资源与能力情况,总结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对问题产生的有关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将研究的必要性予以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除了内部管理不足外,更多的锁定在市场机遇把握及项目建设运营创新能力不足方面。2)综合考虑SR集团加气站项目位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业务布局模式,笔者研究提出SR集团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建设创新模型,主要依托加气站项目布局建设,包含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高速公路服务区锅炉“煤改气”项目及毗邻乡镇气化等三个项目建设单元。同时,基于此项目建设创新模型,提出了“互联网+”智慧燃气加气站系统运营服务管理模式,及实施创新模式的管理策略方式,以期优化现有加气站项目建设模式,有效提升S省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对外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3)结合SR集团加气站项目规划安排,对SR集团规划项目应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量化体现了笔者提出的创新模型应用的价值所在,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及示范意义。

张堃[8](2019)在《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故障监测与识别》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调整,我国高含硫天然气田(HSG)开发处理量逐年递增,但同时,由于其中酸性成分硫化氢含量高达普通气田的数十倍,对集采设施及人员环境的安全威胁也成倍增加。因此,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故障识别对于保障系统可靠运行、实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集散控制系统(DCS)的普及,净化过程大量历史数据被采集储存,为数据驱动的智能故障监测与识别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此,本文对HSG净化过程实际生产数据提出基于高阶累积量分析(HCA)、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过程监测与故障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HCA方法无法有效监测和反馈工况信息在时序上的迁移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高阶累积量分析(DHCA)的HSG净化过程故障监测模型。对数据进行时序上的动态预处理,在输入矩阵中加入时间延迟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增加。再将扩展后的动态矩阵输入到HCA模型实现监测。(2)针对HCA方法在独立分量空间指标构造以及多指标监测策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贡献度加权高阶累积量分析(CW-HCA)联合指标的故障监测方法。对HCA方法独立分量的三阶累积量进行改进,按独立分量的贡献量给予相应权重,达到减轻影响程度较小成分干扰的目的。然后将加权后的独立分量空间指标与残差空间指标进行联合获得新的联合指标实现监测。(3)监测到故障发生后,需对故障类型进行快速有效的识别。本文利用LSTM的时序性及强大的模式识别与训练能力,对原始过程数据进行训练,自适应的学习中的动态信息,得到诊断结果。同时,由于净化过程数据以在线时序方式收集,导致某些发生频率低且随机的故障类型数据很难得到,进一步导致故障类间的数据不平衡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数据不平衡学习的LSTM故障识别模型,通过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实现故障不平衡数据补充。

郭珊[9](2019)在《基于利用压缩机排气热的CO2/NH3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模拟》文中指出近年来氨冷库事故频发对氨制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而氨和二氧化碳双工质的制冷循环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氨制冷剂与冷库直接接触等问题,因而成为现今氨制冷研究新技术中较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而喷射器因为结构简单,可利用余热,很早就被用于低品位热源驱动,将喷射器应用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中不仅可以回收节流损失,还能够利用制冷系统压缩机排气余热。在此思路下,本文设计一种CO2/NH3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不仅能够通过解决一般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中闪蒸汽干扰蒸发换热来提高制冷效果,同时减小压缩机单位容积功耗,还能利用压缩机排气余热提高系统用能效率。根据文献[1]已有实验数据对喷射器(系统核心部件)建模分析验证后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其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均可控制在±10%以内,模拟程度较好。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1)将本论文的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与普通复叠式系统进行对比,由模拟结果得出该CO2/NH3喷射复叠式系统在蒸发温度低,发生压力高,并采用过热、过冷或者回热循环时能更好的体现其改进优势及节能意义。具体而言,当蒸发温度为-55℃,发生压力7 MPa时,本系统性能系数相较于改进前可提高10%以上,由此说明该CO2/NH3喷射复叠式系统可为氨冷库进一步改造提供可行性节能方案。(2)考虑到系统中用能品质的差异及第一热力学定律的局限性,而引入熵理论对本系统与普通复叠式系统进行熵产对比发现:通过改进使得蒸发冷凝器、冷凝器、低温压缩机和低温节流阀的不可逆损失有效减少,且在发生压力越高、蒸发温度越低时,本文系统总熵产减小的趋势将更明显,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系统在用能方面的适宜工况。而对系统各部件进行具体的熵产分析,确定了系统各环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不可逆损失的分布区域,得出本文CO2/NH3喷射复叠式系统中的主要用能四大部件:蒸发器、发生器、高温压缩机以及低温压缩机,据此为系统进一步减小熵增,降低能耗提供理论依据。(3)而相较于熵分析,(火用)分析同样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够更清晰、直观地描述能质概念且算法规范简便,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更为广泛。首先通过与普通复叠式制冷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不可逆(火用)损失对比,揭示系统的用能情况以及系统的节能潜力。其次对系统各部件进行(火用)损工况分析,了解系统循环中各环节(火用)损大小及分布情况,通过系统(火用)效率分析找到系统中(火用)效率变化最大的部件——发生器,从而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提供方向。最后通过系统总(火用)效率分析对比说明本文系统在用能表现上确实优于普通复叠式系统。

齐璞[10](2019)在《天然气净化工艺汞分布模拟及脱汞剂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需求市场。汞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天然气气田中的重金属,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腐蚀性和生物毒性,在天然气开发、输送的过程中会腐蚀加工设备、毒害催化剂、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将汞从源头上从天然气中脱除。目前,国内脱汞剂的研究较少,工业脱汞剂严重依赖进口,脱汞成本高昂。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脱汞性能高效、适用范围广、价格低廉的天然气脱汞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天然气汞污染控制技术和各种类型脱汞剂进行了分析。低温分离法和化学吸附法是国内外天然气工业主要使用的脱汞技术。低温分离法可以降低汞的浓度,但是脱汞能力有限,同时也会造成汞污染扩散,已经逐渐被化学吸附法所替代。化学吸附法依靠各类脱汞剂将汞脱除,载硫活性炭脱汞剂容易发生毛细管冷凝现象,受原料气水分和重烃含量影响较大。载银活性炭或分子筛脱汞效果最佳、可再生重复利用,但是价格昂贵。金属硫化物脱汞剂适用范围广、价格低廉、脱汞性能优异、受原料气影响较小,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汞污染,是目前脱汞剂开发的热点领域。使用VMGSim软件模拟了天然气净化处理各工段中低温分离装置、活化MDEA脱碳装置和三甘醇脱水装置中,汞的分布和各物流中汞的分布规律。掌握汞的分布规律可以提高脱汞的目的性和效率。考察了不同原料气汞浓度、吸收液循环量和浓度、进入吸收塔温度和再沸器温度下,各物流汞含量的变化。MDEA溶液对汞的吸收效果最好,三甘醇溶液对汞的吸收效果最差。使用浸渍法和挤条法两种成型方式,探究合成硫化铜脱汞剂工艺路线,研究了浸渍法各因素对脱汞剂脱汞性能的影响,最佳合成工艺参数为碱式碳酸铜盐溶液浓度为15%、浸渍比为3:1,焙烧温度为150℃、烘干温度为30℃,所制备的MS型脱汞剂的负载量为5.12%,汞容为892.5μg/g。挤条法制备脱汞剂负载量25%,汞容为1.25μg/g。浸渍法制备的脱汞剂脱汞性能远高于挤条法制备的脱汞剂。通过使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来评测MS型脱汞剂和国内售卖的MRCS-1型脱汞剂脱汞性能,MS型脱汞剂汞容和有效成分硫化铜的反应活性都优于MRCS-1型脱汞剂。天然气脱汞剂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湿气脱汞工艺能够有效的降低天然气中汞的含量。最后,研究了硫化铜脱汞剂废料的无害化处理和汞回收工艺。脱汞剂废料再生能够回收汞,避免了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

二、闪蒸气综合回收运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闪蒸气综合回收运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裂解分离流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与综述
    1.1 论文背景
    1.2 催化裂解工艺现状
        1.2.1 催化裂解与催化裂化的差异
        1.2.2 催化裂解工艺技术进展
        1.2.3 国内外典型催化裂解工艺
    1.3 低温分离流程工艺现状
        1.3.1 顺序分离流程
        1.3.2 前脱乙烷流程
        1.3.3 前脱丙烷流程
    1.4 流程模拟软件在化工中的应用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 基础工艺分离流程优选
    2.1 前脱丙烷分离流程模拟
        2.1.1 前脱丙烷分离流程简介
        2.1.2 压缩单元的模拟
        2.1.3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2.1.4 脱甲烷单元的模拟
        2.1.5 脱乙烷-乙烯精馏单元的模拟
        2.1.6 制冷单元的模拟
        2.1.7 模拟结果
    2.2 前脱乙烷分离流程模拟
        2.2.1 前脱乙烷分离流程简介
        2.2.2 压缩单元的模拟
        2.2.3 脱乙烷单元的模拟
        2.2.4 脱甲烷及乙烯精馏单元的模拟
        2.2.5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2.2.6 制冷单元的模拟
        2.2.7 模拟结果
    2.3 顺序分离流程模拟
        2.3.1 顺序分离流程简介
        2.3.2 压缩单元的模拟
        2.3.3 脱甲烷单元的模拟
        2.3.4 脱乙烷-乙烯精馏单元的模拟
        2.3.5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2.3.6 制冷单元的模拟
        2.3.7 模拟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分离单元产品分布变化时流程优选
    3.1 前脱丙烷分离流程模拟
        3.1.1 压缩单元的模拟
        3.1.2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3.1.3 脱乙烷单元的模拟
        3.1.4 制冷单元的模拟
        3.1.5 模拟结果
    3.2 前脱乙烷分离流程模拟
        3.2.1 压缩单元的模拟
        3.2.2 脱乙烷单元的模拟
        3.2.3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3.2.4 制冷单元的模拟
        3.2.5 模拟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分离单元原料变化时流程优选
    4.1 前脱丙烷分离流程模拟
        4.1.1 压缩单元的模拟
        4.1.2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4.1.3 脱乙烷单元的模拟
        4.1.4 制冷单元的模拟
        4.1.5 模拟结果
    4.2 前脱乙烷分离流程模拟
        4.2.1 压缩单元的模拟
        4.2.2 脱乙烷单元的模拟
        4.2.3 脱丙烷单元的模拟
        4.2.4 制冷单元的模拟
        4.2.5 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键流股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陕西兴化甲醇装置综合节能技改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甲醇合成膨胀槽闪蒸气中甲醇的回收
    1.1 改造背景
    1.2 改造原理
    1.3 技改思路
    1.4 闪蒸气回收塔设计方案
    1.5 技改效果
2 膜分离氢回收系统非渗透气中有效气的回收
    2.1 改造背景
    2.2 技改思路
    2.3 非渗透气中有效气回收设计方案
    2.4 技改效果
3 甲醇精馏系统低位热能的回收
    3.1 技改背景
    3.2 技改思路
    3.3 甲醇精馏系统低位热能回收设计方案
    3.4 技改效果
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1 经济效益
    4.2 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3)ZIF-8浆液法分离含甲烷混合气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甲烷非常规天然气介绍及分离净化方法
        1.2.1 沼气介绍及其分离净化方法
        1.2.2 煤层气介绍及其分离净化方法
    1.3 MOFs材料介绍及其在气体分离方面的应用
        1.3.1 MOFs材料的发展
        1.3.2 MOFs材料对CH_4吸附研究
        1.3.3 ZIFs材料在气体分离的研究
        1.3.4 MOFs材料耐水性研究
    1.4 本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ZIF-8 浆液法耐水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浆液体系分离CH_4/CO_2研究
        2.3.2 ZIF-8浆液耐水性实验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ZIF-8/水-乙二醇浆液分离CH_4/N_2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H_4/N_2的平衡分离
        3.3.2 单组份气体溶解度及吸附模型
        3.3.3 ZIF-8重复使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IF-8/水-乙二醇浆液法分离裂解干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步骤
        4.2.4 实验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裂解气中单组份溶解度测定
        4.3.2 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裂解气多级分离实验
        4.3.3 甲烷氢气分离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泡塔中ZIF-8/水-乙二醇浆液对CH_4/N_2气体穿透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温度下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_4/N_2穿透实验
        5.3.2 不同压力下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_4/N_2穿透实验
        5.3.3 不同进气流量下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_4/N_2穿透实验
        5.3.4 不同浆液体积下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_4/N_2穿透实验
        5.3.5 ZIF-8/水-乙二醇浆液中CH_4/N_2穿透重复性实验和材料再生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ZIF-8/乙二醇-水浆液分离CH_4/N_2模拟
    6.1 气-液相平衡模型
    6.2 N_2/CH_4/浆液三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计算
    6.3 吸收-吸附流程模拟及计算方法
        6.3.1 模拟流程介绍
        6.3.2 全塔温升的计算
        6.3.3 能耗计算
    6.4 操作条件的确定及灵敏度分析
        6.4.1 理论板数的确定
        6.4.2 进料位置的确定
        6.4.3 不同闪蒸压力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6.4.4 不同气液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6.4.5 不同吸收-吸附塔压力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6.4.6 不同解吸塔压力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6.5 模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LNG接收系统BOG再冷凝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能源发展方向
        1.1.2 LNG简介
        1.1.3 LNG未来发展方向
    1.2 LNG接收站的分类及发展
        1.2.1 LNG接收站传统工艺介绍
        1.2.2 小结
    1.3 BOG回收利用工艺介绍
        1.3.1 BOG回收利用工艺的分类及分析
        1.3.2 BOG回收利用研究历程
    1.4 本文研究方向及创新之处
2 BOG回收利用工艺模拟算法及模型选取
    2.1 课题选用模拟软件介绍
    2.2 状态方程
        2.2.1 状态方程的简介
        2.2.2 平衡方程的选取
        2.2.3 流程计算模型选取
    2.3 小结
3 BOG处理工艺的对比
    3.1 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
        3.1.1 HYSYS模拟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相关参数
        3.1.2 建立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HYSYS工艺模型图
        3.1.3 HYSYS模拟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结果
        3.1.4 直接压缩回收利用工艺在不同条件下的分析
    3.2 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
        3.2.1 软件模拟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相关参数
        3.2.2 建立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HYSYS工艺模型图
        3.2.3 HYSYS模拟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结果
        3.2.4 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在不同条件下的分析
    3.3 BOG处理工艺的比较
        3.3.1 两种工艺流程所用设备种类及数量的对比
        3.3.2 两种工艺流程总能耗的对比
    3.4 本章归纳
4 BOG再冷凝回收利用工艺优化
    4.1 建立优化流程模型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闪蒸气(BOG)的温度变化对流程设备能耗的影响
        4.2.2 闪蒸气(BOG)的压力变化对流程设备能耗的影响
        4.2.3 闪蒸气(BOG)的质量流量变化对流程设备能耗的影响
        4.2.4 外输管网温度变化对流程设备能耗的影响
        4.2.5 外输管网压力变化对流程设备能耗的影响
5 优化流程工艺和再冷凝工艺的比较分析
    5.1 两种流程工艺所用设备的对比分析
    5.2 同一BOG温度变化条件下的能耗分析
    5.3 同一BOG压强变化条件下的能耗分析
    5.4 同一BOG质量流量变化条件下的能耗分析
    5.5 同一外输管网温度变化条件下的能耗分析
    5.6 同一外输管网压强变化条件下的能耗分析
    5.7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5)基于元易创新理论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理论的可行性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理论的可行性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回顾
    2.1 气体净化技术相关研究
        2.1.1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2.1.2 甲基二乙醇胺法
        2.1.3 低温甲醇洗
    2.2 创新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创新理论研究
        2.2.2 国内创新理论研究
    2.3 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低温甲醇洗技术相关理论
        3.1.1 低温甲醇洗原理
        3.1.2 低温甲醇洗的优点
    3.2 元易创新理论相关研究
        3.2.1 专利地图
        3.2.2 TRIZ理论
        3.2.3 多维空间专利地图
        3.2.4 元易创新理论
        3.2.4.1 创新维度
        3.2.4.2 创新法则
    3.3 小结
4 基于元易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路径构建
    4.1 专利检索与收集
        4.1.1 专利数据检索
        4.1.2 专利检索平台
    4.2 专利信息分析
    4.3 元易创新理论维法耦合路径构建
        4.3.1 创新要素的提取
        4.3.2 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耦合
        4.3.3 技术创新路径构建
        4.3.4 技术创新方案确定
    4.4 小结
5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方案的路径识别
    5.1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数据收集
        5.1.1 专利信息检索途径
        5.1.2 专利检索方案
    5.2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专利分析
        5.2.1 专利检索的结果
        5.2.2 总体趋势分析
        5.2.3 IPC分析
        5.2.4 申请人排名分析
        5.2.5 关键词分析
        5.2.6 热点关键词聚类结果
    5.3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路径构建
        5.3.1 创新维度的提取
        5.3.2 技术路径的计算
        5.3.3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路径确定
    5.4 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方案的制定
    5.5 小结
6 技术方案的实施
    6.1 低温甲醇洗工艺基本流程
        6.1.1 原料气冷却及氨洗涤
        6.1.2 H_2S/CO_2的吸收
        6.1.3 闪蒸再生与H2S的浓缩
        6.1.4 热再生
        6.1.5 甲醇和水分离
        6.1.6 CO_2尾气洗涤
        6.1.7 导淋液和集液及储罐系统
    6.2 技术方案的工程实施
        6.2.1 技术方案的讨论确定
        6.2.2 技术方案的实施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1-己烯共聚制双峰HDPE的CX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乙烯的种类
        1.1.1 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应用现状
        1.1.2 双峰高密度聚乙烯
    1.2 双峰高密度聚乙烯的生产工艺
        1.2.1 双峰聚乙烯生产工艺概述
        1.2.2 淤浆法CX工艺
    1.3 聚乙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聚乙烯发展现状
        1.3.2 聚乙烯发展趋势
    1.4 聚合反应机理及模型参数
        1.4.1 Ziegler-Natta多活性位聚合机理
        1.4.2 聚合物的结构参数
    1.5 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
        1.5.1 聚合反应过程建模
        1.5.2 Polymer Plus模块简介
        1.5.3 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
    1.6 聚乙烯工艺的溶剂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聚合反应模型的建立
    2.1 聚合工段的工艺流程
    2.2 模型组分和操作条件
        2.2.1 模型组分
        2.2.2 反应进料及操作条件
    2.3 物性方法
        2.3.1 物性方法的选择
        2.3.2 物性参数的确定
    2.4 聚合反应模拟的建立
    2.5 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参数
        2.5.1 聚合反应机理模型
        2.5.2 反应动力学参数
    2.6 单活性中心反应动力学模型
        2.6.1 单中心反应动力学参数初值
        2.6.2 动力学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2.6.3 单中心反应动力学参数最终值
    2.7 多活性中心反应动力学模型
        2.7.1 活性中心数的确定
        2.7.2 多活性中心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2.8 聚合反应模型的验证
    2.9 验证的模型研究工艺操作参数
        2.9.1 主要设备的工艺要求
        2.9.2 主要设备参数的确定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反应釜撤热的研究
    3.1 反应釜撤热系统的原理
    3.2 反应釜系统的移热分析计算
        3.2.1 聚合反应釜的热量衡算
        3.2.2 不同溶剂下反应釜热量衡算结果
    3.3 淤浆外循环撤热的模拟
    3.4 溶剂蒸发撤热系统的模拟
        3.4.1 溶剂蒸发撤热模拟的研究内容
        3.4.2 溶剂蒸发撤热系统的建模及参数设置
        3.4.3 溶剂蒸发撤热系统的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回收流程的模拟和优化
    4.1 原有的溶剂回收流程
    4.2 新的溶剂回收流程
    4.3 旋液分离器的物料衡算
    4.4 新溶剂戊烷回收流程模拟的建立
    4.5 多组分分离序列的选择
    4.6 戊烷汽提塔T303的模拟优化
        4.6.1 戊烷汽提塔的简捷计算
        4.6.2 戊烷汽提塔的严格计算
        4.6.3 操作压力的优化
        4.6.4 回流比的优化
        4.6.5 塔顶采出率的优化
        4.6.6 塔板数和进料板的优化—NQ曲线
        4.6.7 戊烷汽提塔参数优化后的计算结果
    4.7 戊烷精制塔T304的模拟优化
    4.8 新旧溶剂回收流程的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应用价值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项目管理理论
        2.1.3 运营管理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模型
    2.3 相关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现状及行业环境分析
    3.1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基本情况
        3.1.1 企业概况
        3.1.2 发展现状
        3.1.3 发展规划
        3.1.4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现状分析
    3.2 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发展情况分析
    3.3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内外部环境能力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3.3.3 内外部环境能力分析结论
    3.4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5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4.1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思路
    4.2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
        4.2.1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简述
        4.2.2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内容
    4.3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实施配套策略
    4.4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程度衡量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创新模式效益评价分析
    5.1 SR集团加气站项目业务规划与布局
        5.1.1 项目确定
        5.1.2 投资估算
    5.2 经济效益评价
        5.2.1 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5.2.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2.3 单站BOG回收利用经济效益
    5.3 环境效益评价
        5.3.1 环境效益评价结论
        5.3.2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故障监测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故障诊断总述
        1.2.1 故障诊断概念
        1.2.2 故障诊断步骤
        1.2.3 故障诊断方法分类
    1.3 HSG净化过程故障监测与识别现状分析
        1.3.1 过程故障监测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1.3.2 过程故障识别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2 HSG工艺及故障分析
    2.1 工艺简介
        2.1.1 工作原理
        2.1.2 工艺流程说明
    2.2 主要工艺指标
        2.2.1 产品气组分含量指标
        2.2.2 主要操作条件及报警值
    2.3 故障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2.4 过程特性分析
        2.4.1 变量选择
        2.4.2 动态特性分析
        2.4.3 非高斯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DHCA的 HSG净化过程故障监测模型
    3.1 引言
    3.2 高阶累积量分析(HCA)
        3.2.1 独立主元分析(ICA)
        3.2.2 高阶统计量
        3.2.3 高阶累积量分析方法
    3.3 基于DHCA的故障监测方法
        3.3.1 动态矩阵生成
        3.3.2 监测步骤
    3.4 HSG净化过程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故障数据生成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CW-HCA联合指标的HSG净化过程故障监测模型
    4.1 引言
    4.2 基于CW-HCA算法的故障监测方法
        4.2.1 贡献度加权的高阶统计量
        4.2.2 联合指标
        4.2.3 监测步骤
    4.3 TE过程标准平台验证
        4.3.1 田纳西-伊斯曼过程简介
        4.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HSG净化过程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HSG净化过程故障识别模型
    5.1 引言
    5.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5.2.1 循环神经网络原理
        5.2.2 LSTM网络结构和算法分析
    5.3 面向数据不平衡学习的故障识别模型
        5.3.1 不平衡数据预处理
        5.3.2 时间序列预处理
        5.3.3 评价指标
        5.3.4 识别步骤
    5.4 TE平台仿真实验
        5.4.1 仿真参数设置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HSG净化过程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故障数据生成
        5.5.2 仿真参数设置
        5.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利用压缩机排气热的CO2/NH3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及建模
    2.1 系统介绍
        2.1.1 系统概述
        2.1.2 系统运行控制流程
    2.2 喷射器建模
        2.2.1 喷射器工作原理
        2.2.2 模型方法选择及混合假设理论
        2.2.3 喷射建模及计算
    2.3 系统建模
    2.4 模型验证
        2.4.1 实验验证系统介绍
        2.4.2 实验验证可行性判断
        2.4.3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NH_3 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3.1 与普通复叠式系统的对比
        3.1.1 制冷量间的对比
        3.1.2 做功量的对比
        3.1.3 制冷系数的对比
    3.2 喷射复叠式系统的变工况分析
        3.2.1 蒸发温度对喷射系数的影响
        3.2.2 过热/冷度对喷射系数的影响
    3.3 工况变化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
        3.3.1 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
        3.3.2 发生压力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
        3.3.3 过热/冷度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NH_3 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熵分析
    4.1 系统的熵产计算
    4.2 与普通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熵产对比
        4.2.1 各个部件的熵产对比情况
        4.2.2 与普通复叠式系统总熵产的对比情况
    4.3 复叠喷射式制冷系统的熵产分析
        4.3.1 系统各部件的熵产随发生压力变化情况
        4.3.2 系统各部件的熵产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4.3.3 喷射复叠式系统总熵产随工况变化的情况
        4.3.4 喷射复叠式系统做功能力损失的分布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NH_3 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5.1 系统的(火用)损计算
    5.2 与普通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火用)损对比分析
        5.2.1 与普通复叠式制冷系统进行各部件(火用)损的对比分析
        5.2.2 两种系统总(火用)损的对比情况
    5.3 复叠喷射式制冷系统随工况变化的(火用)损分析
        5.3.1 发生压力对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损的影响
        5.3.2 蒸发温度对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损的影响
        5.3.3 工况变化对喷射式制冷系统的总(火用)损的影响
        5.3.4 复叠喷射式制冷系统中热量(火用)、冷量(火用)的分析
    5.4 喷射复叠式系统的(火用)效率分析
        5.4.1 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效率分析
        5.4.2 系统的总(火用)效率分析
        5.4.3 与普通复叠式系统的总(火用)效率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天然气净化工艺汞分布模拟及脱汞剂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汞排放及危害
        1.1.2 天然气中汞的分布及存在形式
        1.1.3 汞的排放标准
    1.2 天然气净化处理概述
        1.2.1 天然气脱水工艺
        1.2.2 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
        1.2.3 硫磺回收和尾气处理工艺
    1.3 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天然气汞污染控制技术
        1.3.2 天然气脱汞剂研究进展
    1.4 国内硫化铜脱汞剂研究进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天然气净化处理工艺中汞的分布研究
    2.1 VMGSim软件
    2.2 天然气低温脱水脱烃装置汞分布模拟
        2.2.1 天然气低温分离工艺流程
        2.2.2 低温分离工艺汞分布规律
    2.3 活化MDEA脱碳装置汞分布模拟
        2.3.1 活化MDEA脱碳工艺流程
        2.3.2 活化MDEA脱碳汞分布模拟
    2.4 三甘醇脱水装置汞分布模拟
        2.4.1 三甘醇脱水工艺流程
        2.4.2 三甘醇脱水装置汞分布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设备和方法
    3.1 实验系统装置
        3.1.1 汞发生系统
        3.1.2 吸附反应系统
        3.1.3 汞测试分析系统
        3.1.4 尾气处理系统
    3.2 实验相关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系统稳定性测试
        3.3.1 汞浓度稳定性测试
        3.3.2 载体填充高度测试
    3.4 实验方法
        3.4.1 脱汞剂制备
        3.4.2 样品表征
        3.4.3 实验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铜脱汞剂制备实验及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浸渍法制备硫化铜脱汞剂
        4.2.1 焙烧温度对脱汞剂活性的影响
        4.2.2 烘干温度对脱汞剂活性影响
        4.2.3 前驱体浸渍比对脱汞剂脱汞性能影响
        4.2.4 铜盐浓度对脱汞剂脱汞性能影响
    4.3 挤条法制备硫化铜脱汞剂
        4.3.1 硫化铜含量对脱汞剂性能影响
        4.3.2 烘干温度对脱汞剂活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气脱汞剂性能评价
    5.1 脱汞剂性能评价指标
    5.2 同类脱汞剂性能比较
        5.2.1 自制MS型和MRCS-1 型脱汞剂性能比较
        5.2.2 MS脱汞剂和同类脱汞剂性能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然气脱汞剂应用
    6.1 汞污染控制方案
        6.1.1 湿气脱汞工艺
        6.1.2 汞设备清洗和人员防护
        6.1.3 流散汞回收处理
    6.2 天然气脱汞剂回收再生工艺
        6.2.1 脱水—载银分子筛脱汞再生工艺
        6.2.2 硫化铜脱汞剂脱汞再生工艺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相关专利情况
致谢

四、闪蒸气综合回收运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裂解分离流程模拟与优化[D]. 王远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陕西兴化甲醇装置综合节能技改小结[J]. 李军朝. 中氮肥, 2021(02)
  • [3]ZIF-8浆液法分离含甲烷混合气应用研究[D]. 贾翀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LNG接收系统BOG再冷凝工艺优化研究[D]. 苏成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元易创新理论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技术创新研究[D]. 申玉梅. 郑州大学, 2020(02)
  • [6]1-己烯共聚制双峰HDPE的CX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D]. 章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D]. 王彤. 西北大学, 2019(04)
  • [8]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故障监测与识别[D]. 张堃.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2)
  • [9]基于利用压缩机排气热的CO2/NH3喷射复叠式制冷系统模拟[D]. 郭珊.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天然气净化工艺汞分布模拟及脱汞剂制备研究[D]. 齐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闪蒸气综合回收小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