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验台研究

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验台研究

一、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代云[1](2020)在《中高温工质用于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高温热泵的研究可以带来巨大的节能与环保效益,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传统工质因其对环境的破坏性而面临着淘汰,从而限制了中高温热泵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寻找ODP为0,GWP值较低,同时热工性能良好的新型工质为研究目标,对所选取的工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以及仿真模拟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筛选,提出了3种新型工质,分别为XP140、R417A以及NC004(R134a:R1234ze(E):R32=40%:30%:30%),并在环境友好性、热物性、安全性等替代原则下对三种工质进行了分析。三种工质ODP均为0,其中NC004的GWP值较低,对环境的危害更小。后通过理论计算对R417A与NC004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NC004在中高温区域综合性能表现良好,系统COP与制热量均高于R417A。其次,在水源热泵实验台上对三种工质进行了热工性能参数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工质在中高温工况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其中XP140在排气压力方面优势明显,但COP以及制热量等参数与另外两工质有较大的差距。NC004在中高温区域性能表现较为稳定,而R417A则略有下降。同时实验还发现可以适当减小工质的过热度以及提高压缩机频率对系统性能有所提升等规律。最后建立了热泵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模型仿真精度较好。并通过仿真模型对R417A与NC004进行了高温工况下的模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在高温区域,工质NC004相较于R417A有着更好的制热能力,然而其较高的排气压力会阻碍其在高温工况下的发展,因此若需要制取较高温度的热水时,需要对系统压缩机的承压能力进行改造升级。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分析表明,NC004在中高温区域性能表现良好,且环境友好,具有应用于中高温热泵的潜力。

庄绪成[2](2019)在《R245fa应用于补气式高温热泵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高温热泵技术可以利用工业中大量存在的30~60℃的余热资源,产生可以再次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温水或蒸汽,大大扩展了热泵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效避免了这部分余热直接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从循环工质和热泵系统两方面入手,对高温热泵技术展开研究。在工质研究方面,提出了高温热泵对其循环工质的要求,高温热泵工质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环保性,还要能够在高温工况下保持较低的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等。通过对实际热泵工作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热泵循环理论计算模型,并用MATLAB程序语言编写成计算程序,其中工质的物性参数通过调用REFPROP获得。对前期初步筛选出的R152a、R245fa、R134a、R1234ze等6种纯工质进行理论计算,并将循环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几种工质,R245fa在高温工况下的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较低,同时COP较高,具有良好的高温工况运行性能。在系统研究方面,围绕中间补气高温热泵进行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高温热泵系统中增加了中间补气过程后,工质在压缩机中的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补气前压缩阶段、中间补气压缩阶段和补气后压缩阶段。建立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经济器等部件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编写了理论计算程序。理论计算中用一级内容积比的取值来模拟压缩机补气口位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制热量、COP等循环性能参数,发现最佳一级内容积比?1?为1.3,在此内容积比下,比较了补气系统和单级系统的循环性能参数,发现补气系统拥有更高的制热量和COP,而排气温度也有所降低。本文结合R245fa的物性和机组运行工况,对机组进行了改造,包括冷凝器蒸发器的设计选型,采用丹弗斯电子膨胀阀对工质循环流量以及蒸发器出口过热度进行控制,改进后的膨胀阀控制系统拥有更多的调节步长,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使热泵机组能够达到更高的出水温度,在试验系统冷凝侧设置了一套加压水系统,该系统最大可以提供0.5Mpa的压力,最高可以保证冷凝器出水温度在150℃时仍可保持液态。利用改造后的高温热泵机组,在低温热源温度50℃,冷凝器出水温度70~100℃的工况下分别对补气系统和单级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发现高温热泵机组增加中间补气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制热量和COP,有效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从而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采用补气系统进行出水温度实验,冷凝器出水温度最高达到了110℃,此时COP为2.41,而排气温度仅为114.1℃,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蔡荣昌[3](2018)在《高温热泵介质循环性能研究及分子模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高温热泵技术具有较高的温度提升能力,可为工业过程提供高温度品质的热量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若能提高热泵输热温度上限,意味着能满足更多过程和更多领域的供热需求,不仅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亦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寻找性能优良的工质则是实现该目的重要途径。本文开发了一套工质理论循环计算交互式程序,可用来对工质进行初步筛选。使用时只需输入混合工质的名称、配比、蒸发和冷凝温度,则混合物的摩尔质量、临界温度和压力等基本物性参数及输入功率、排气温度、COP等循环计算结果可直接得出。就15种高温工质在蒸发温度80℃,冷凝温度140℃的工况下筛选出HFC365mfc、HFC245ca、HFC245fa及HFO1233zd(E)四种工质,将其组成5种二元混合工质,探究在拟定的高温工况下不同配比时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HFO1233zd(E)/HFC365mfc与HFO1233zd(E)/HFC245ca可适用于更高温度工况;HFC245fa/HFC245ca、HFC245fa/HFC365mfc中,HFC245fa的质量分数应在0.60.8之间;HFC245fa/HFO1233zd(E)中,HFC245fa的质量分数应在0.50.7之间。最后,提出一种各方面性能良好的新型工质BY-5。设计并搭建高温热泵实验台,以HCFC22为工质在常规空调工况下进行调试运行。以课题组前期研发的BY-3为循环工质,探究了不同低温侧水流量、高温侧水流量、低温侧进水温度、高温侧出水温度及膨胀阀开度对系统制热量、输入功率及COP等性能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出的二元混合工质BY-5,使最高出水温度突破130℃,COP达到2.76。通过实验台进行改造,探究了四通换向阀对系统COP的影响。建立高温介质分子模型,使用COSMO-RS对工质的饱和蒸气压、沸点及气液相平衡进行了预测,并与文献实验值及REFPROP软件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饱和蒸气压预测值与实验值达到良好的一致性;工质HFC245fa与HFC365mfc的沸点预测值在低压区间较为精确,HFO1233zd(E)在高压区较为精确,HFC245ca在1.72.3MPa的压力区间内较为精确;二元混合物HFC134a+HC290及HFC245fa+HC600的气液相平衡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在温度较低时与实验值有良好的一致性。

安洋洋[4](2017)在《以R245fa为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开展高温热泵技术的性能研究,不仅有利于开拓热泵技术的应用空间,而且可以为工业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供重要的手段,对于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有重要意义。现今,在常温的热泵系统硬件基础上,寻找环境性能与循环性能同时优良的的高温热泵工质才是高温热泵技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工作中,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R22系统硬件的基础上,不仅开展了大量的热泵循环性能理论分析,而且已经进行了众多的实验对比评价研究。本文以R245fa为工质,重新对系统试验台进行选型和设计,针对不同的热泵工质充注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究了系统的最佳工质充注量;然后在试验台最佳工质充注量的基础上,对R245fa全面进行了高温性能实验。本文以实验为基础,选定1100 g工质为系统最佳工质充注量,以45℃、50℃和55℃恒温水为低温热源,分别对高温热源进行了75℃90℃,75℃95℃以及75℃100℃的温升实验,探究系统的最佳性能。同时,本实验以55℃水为低温热源,将高温热源加热到100℃,此时系统的冷凝压力仅为1.22 MPa,安全性能较好。实验发现,以低温热源温度恒定不变,随着高温热源温度的升高,高温热源定温差的温升时间逐渐增加,系统的热利用系数逐渐下降。综合高温要求和制热效率考虑,本文认为以55℃水为低温热源,以高温热源的进水温度为95℃到97℃的性能区间优越,此时系统热利用系数在2.6左右,出水温度较高。由于水的物性限制,在高温热源温度达到97℃以后,高温水在冷凝器中被加热时部分热量会转化为高温水的汽化潜热,影响高温水的实际加热效率。

刘炳伸,龚宇烈,陆振能,曲勇,高一峰[5](2017)在《热泵蒸汽系统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循环的性能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为了克服高压比的运行工况对能效系数(COP)、排气温度等热泵系统循环、安全性能的影响,将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的循环方式引入经典的热泵蒸汽系统,在低温热源水输入温度固定为65℃、冷凝温度变化区间为115135℃的工况下,以R245fa为工质,对经典系统及改进系统进行理论循环性能对比,并以取得更高COP为目标对改进系统的补气参数(补气率B)和过冷器参数(热源水过冷率A)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冷凝温度区间内,采用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的循环方式下的改进系统取得了更好的循环与安全性能,当B和A的典型值分别取为0.4和0.2时,改进系统COP较经典系统平均提高了13.5%,排气温度与压缩比平均降低了1.72℃与19.2%,采用优化过的补气率和过冷率参数后,改进系统的COP可平均提高32.36%。

刘炳伸,龚宇烈,陆振能,姚远[6](2015)在《用于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几种工质的循环性能》文中指出建立了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在蒸发温度为60℃,冷凝温度为120140℃的工况下,进行经过初步筛选的4种高温热泵纯工质(R123,R141b,R245ca,R245fa)和传统高温热泵工质(R114)的循环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245fa的综合循环性能良好,单位容积制热量最高,其性能系数(COP)比R114平均高13.65%,压缩比与R114最接近;在符合干压缩要求的前提下,排气温度较低,而且环境友好,可作为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工质。

王体均[7](2016)在《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热泵是一项高效节能技术,但由于其输出温度一般较低,限制了热泵的应用范围,因此开展中高温热泵技术的研究,提高输出温度,有助于扩大热泵的应用范围。并且由于目前热泵的常用氟利昂工质易导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问题,急需寻求环境特性友好和循环性能高的中高温热泵工质。因此本文开展中高温领域的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自然工质,CO2由于良好的循环特性和环保特性,成为目前热门的替代工质。并且由于CO2的临界温度较低,因此在CO2循环中通常采用跨临界循环。对单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的供热量、性能系数、压缩机排气和运行压力的理论分析及调节特性和循环性能的实验研究表明:单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热泵在中高温领域应用存在循环性能系数较低、压缩机排气超温危险和系统运行压力过高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开展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的研究。以中间完全冷却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热泵为例,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双级压缩和单级压缩同样存在使循环性能系数最大的最优压力。双级压缩有效提高了循环的性能系数,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性能系数提高23%40%,有效降低了压缩机运行压力比,并解决了单级压缩循环存在的排气超温危险问题,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排气温度最高不到83℃。但同时也限制了热泵系统的输出温度,使系统不适用于高温领域。为使自然工质热泵循环能有效应用于中高温领域,并考虑到自然工质R290在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和单级压缩R290循环的二元复叠热泵系统。对此复叠热泵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其输出温度在该热泵系统中经过两次加热后得到梯级升温,系统可高效应用于中高温领域。为进一步提高该热泵系统的循环性能,针对节流损失和复叠温差问题,研究了膨胀机在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循环侧和回热器在单级压缩R290循环侧的应用。用膨胀机替代CO2侧低压级节流阀,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性能系数增大8.6%12.5%,膨胀回收功最高占总耗功的6.5%,仅在R290侧加入回热器对系统性能的提高效果有限,在过热度为10℃,性能系数提高1.3%。

于晓慧[8](2014)在《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及性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高温热泵技术较高的温度提升能力,使其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及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热泵技术高温化的迫切需求,本文开发了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温室效应潜能值较小的新型高温非共沸混合工质BY-4,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其循环性能,并通过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研究高温热泵性能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促进高温热泵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建立自动化的测试系统,并进行实际工程应用的分析和探讨。BY-4和其它常见的7种高温工质(HFC236ea、HFC236fa、HFC245ca、HFC245fa、HCFC123、HCFC124、CFC114)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BY-4具有较好的环境性能且临界温度适中(150.2℃),在变冷凝温度(冷凝温度为90-110℃,蒸发温度为60℃)和变蒸发温度(蒸发温度50-70℃,冷凝温度100℃)两种高温工况下,BY-4的综合性能最优,当冷凝温度达到110℃,其冷凝压力在2.0MPa以下,压缩比为3左右,COP为6.1,性能优越,有深入研究的潜力。为保证热泵机组在高温工况下运行的可靠性,对其核心部件压缩机(SY300A4涡旋压缩机)进行寿命和电性能测试试验,试验共有三种模式M1(排气压力28bar,进口压力1.95bar,排气温度155℃)、M2(排气压力35.2bar,进口压力7.1bar,排气温度130℃)、M3(排气压力13.6bar,进口压力0.78bar,排气温度90℃),每种模式运行168小时,结果表明压缩机寿命试验性能良好且电性能正常合格。通过试验检测验证了BY-4在高温工况下的良好热力循环性能,高温热泵试验过程中,冷凝器侧出水温度变化范围为75-110℃,蒸发器侧的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50-70℃,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的进出水温差设定为5℃,测试结果显示当蒸发和冷凝侧的能质差异为30℃时,热泵COP高于3.5;当二者的能质差异为40℃时,COP维持在3左右。特别当蒸发器侧的进口水温为70℃时,热泵的最高制热温度达到110℃,其排气压力仅为1.73MPa,性能系数COP高达3.61,排气温度却仅为111.8℃,压缩比合理,利于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针对高温热泵性能获得方式的单一性,基于支持向量机(SVM)进行高温热泵性能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共进行一种高温工质MF1和两种高温工质MF1和MF2两种工况的性能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的预测精度要明显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制热量和输入功率的预测,简单的线性SVM的预测结果是最好的,对于COP的预测,非线性的RBF核SVM的模型的性能最为优秀,预测结果是可行且有效的。这成果将对高温工质的筛选和高温热泵的优化提供指导。基于原有高温热泵和低温发电技术的研究成果,设计和建立了国内首座低温发电/高温热泵机组联合测试平台,为高温热泵和低温发电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并为两种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杨强,戴立生,罗琳,岳献芳[9](2013)在《中高温热泵稳态仿真模型及其实验验证》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水——水中高温热泵实验装置,建立了稳态仿真模型。对系统和仿真模型进行正交实验和实验验证后,得出该仿真模型计算精度在±10%左右,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仿真程序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适合于系统仿真研究。

张洋[10](2014)在《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热力循环性能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对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拓展热泵供热温度的应用。这样一来就能把生产当中不能直接利用的工业余热通过热力循环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热能来供给人类生产生活上的需要。目前国内对中高温热泵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高温热泵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寻找臭氧破坏势为零、温室效应势较低的新型适用工质。本文以寻找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为研究目标,进行了新工质的理论筛选以及综合性能评价。在理论循环分析当中,采用更为接近实际循环过程的改进版本理论循环,将原本单一的绝热压缩过程改为由定压加热、绝热压缩和定压放热三个子过程复合而成的新模型,使得循环结果更为接近实际过程。首先,本文在冷凝温度区间为70℃-100℃的范围内,筛选出17种可运用于中高温热泵系统的纯工质,计算其热力学性能并对其进行理论循环性能分析,发现这17种纯工质的综合循环性能并不完全符合中高温热泵系统运行的要求,进而将这17种纯工质应用于中高温热泵混合工质配比研究当中。其次,本文以综合性能优良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循环计算筛选出11种可用作中高温热泵的新型混合工质FY1-FY6和FZ1-FZ5,其中FZ1-FZ5的环保性能优良,并在本文研究的冷凝温度区间内对这11种工质进行分析,发现其综合性能较好,可用作中高温热泵工质。最后,由于当前所用的评价方法是对工质的单一或几个性能指标进行对比,这样很难全面的评价工质。本文采用8个常用的工质性能指标为原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筛选出的新型混合工质进行了数学方法的分析,进行得出工质综合性能的优劣。

二、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高温工质用于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热泵技术的发展
    1.2 中高温热泵工质分类
        1.2.1 CFCs、HCFCs、HFCs和 HCs工质
        1.2.2 自然工质
        1.2.3 混合工质
    1.3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
    1.4 中高温热泵工质研究小结
    1.5 仿真研究发展现状
        1.5.1 热泵部件的模拟研究现状
        1.5.2 系统的模拟研究方法
    1.6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高温热泵工质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2.1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筛选原则
        2.1.1 环境友好性
        2.1.2 热物性
        2.1.3 温度滑移特性
        2.1.4 安全性
        2.1.5 互溶性
        2.1.6 经济性
    2.2 循环特性分析
        2.2.1 软件介绍
        2.2.2 循环计算工况及公式
    2.3 理论循环计算结果
        2.3.1 COP与耗功量
        2.3.2 制热量
        2.3.3 排气压力、排气温度与压缩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高温热泵工质实验研究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内容和目的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台主要设备
        3.1.4 实验前期准备
        3.1.5 工质充灌量的确定
        3.1.6 润滑油的确定
        3.1.7 实验工况
        3.1.8 实验操作步骤
    3.2 实验结果
        3.2.1 中高温工况下工质循环性能对比实验
        3.2.2 变过热度的实验对比研究
        3.2.3 变压缩机频率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高温热泵工质仿真模拟研究
    4.1 仿真方法的选取
    4.2 压缩机模型
        4.2.1 压缩机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验证
    4.3 换热器模型
        4.3.1 板式换热器模型的介绍
        4.3.2 换热器模型假设
        4.3.3 换热器模型基本方程
        4.3.4 换热器单相换热模型
        4.3.5 换热器两相换热模型
        4.3.6 模型验证
    4.4 电子膨胀阀模型
    4.5 水源热泵系统模型
        4.5.1 系统模型的求解
        4.5.2 模型验证
    4.6 高温工况仿真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R245fa应用于补气式高温热泵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温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
        1.2.2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水源热泵工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2.1 高温热泵对工质的要求及筛选原则
    2.2 高温热泵工质理论计算工具与计算方法
        2.2.1 工质物性计算软件REFPROP介绍
        2.2.2 调用REFPROP工质物性
    2.3 高温热泵工质理论计算模型与计算过程
        2.3.1 理论循环过程分析
        2.3.2 理论循环计算步骤
    2.4 理论计算结果及分析
        2.4.1 高温热泵纯工质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3.1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概述
        3.1.1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3.1.2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的分类
    3.2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3.2.1 压缩机数学模型
        3.2.2 其他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
        3.2.3 相对补气量的计算
        3.2.4 系统性能参数的计算
    3.3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3.3.1 一级内容积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2 单级系统和补气系统理论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水源热泵实验系统的搭建
    4.1 实验系统简介
    4.2 高温水源热泵工质系统
        4.2.1 压缩机的选型
        4.2.2 冷凝器、蒸发器的设计选型
        4.2.3 电子膨胀阀控制系统选型
    4.3 高温水源热泵水系统
        4.3.1 蒸发侧水循环系统
        4.3.2 冷凝侧水循环系统
        4.3.3 混水系统
    4.4 高温水源热泵测控系统
        4.4.1 数据的采集
        4.4.2 基于Lab VIEW的操作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水源热泵实验研究
    5.1 高温水源热泵实验步骤
        5.1.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1.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5.1.3 实验内容
    5.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2.1 单级系统和补气系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2.2 高温热泵出水温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高温热泵介质循环性能研究及分子模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前言
        1.1.2 余热资源种类及利用现状
        1.1.3 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1.2 高温热泵技术研究
        1.2.1 高温热泵研究意义
        1.2.2 高温热泵工质研究现状
    1.3 热泵工质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热泵工质理论循环基础
    2.1 高温热泵工质的基本要求
        2.1.1 环境特性
        2.1.2 物理和化学特性
        2.1.3 热力学特性
    2.2 理论循环过程分析
        2.2.1 理论循环工况设定
        2.2.2 理论循环计算
    2.3 工质理论循环交互式程序
        2.3.1 工质热物性计算软件概述
        2.3.2 软件REFPROP计算原理
        2.3.3 工质理论循环程序编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热泵工质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3.1 高温热泵工质的初步筛选
    3.2 几种纯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及对比分析
        3.2.1 COP
        3.2.2 冷凝压力
        3.2.3 压缩比
        3.2.4 单位容积制热量
        3.2.5 排气温度
    3.3 二元混合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及对比分析
        3.3.1 临界温度对比
        3.3.2 标准沸点对比
        3.3.3 温度滑移对比
        3.3.4 COP值对比
        3.3.5 冷凝压力对比
        3.3.6 排气温度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热泵实验研究
    4.1 高温热泵试验系统
    4.2 实验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2.1 压缩机
        4.2.2 膨胀阀
        4.2.3 蒸发器和冷凝器
        4.2.4 恒温水箱
        4.2.5 水泵
        4.2.6 暖风机
        4.2.7 测量仪表及数据采集系统
        4.2.7.1 测量仪表
        4.2.7.2 数据采集系统
    4.3 空调工况下循环性能实验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中温工况下循环性能实验
        4.4.1 蒸发器侧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4.4.2 冷凝器侧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4.5 高温工况下循环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高温热泵实验系统的改进
    4.7 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OSMO-RS的高温热泵工质性能预测研究
    5.1 COSMO-RS简介
        5.1.1 COSMO-RS计算原理
        5.1.2 COSMO-RS计算方法
    5.2 COSMO-RS预测纯工质饱和蒸汽压
        5.2.1 预测HFO1233zd(E)饱和蒸汽压
        5.2.2 预测HFC245fa饱和蒸汽压
        5.2.3 预测HFC365mfc饱和蒸汽压
        5.2.4 预测HFC245ca饱和蒸汽压
    5.3 COSMO-RS预测纯工质沸点
    5.4 COSMO-RS预测二元工质的气液相平衡
        5.4.1二元混合物HFC134a+HC290
        5.4.2二元混合物HFC245fa+HC600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以R245fa为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1.1.2 采用热泵回收余热的重要意义
    1.2 热泵技术概述
        1.2.1 热泵的发展及发展趋势
        1.2.2 热泵的热源及其分类
    1.3 热泵热水器概述
        1.3.1 热水器的分类及其比较
        1.3.2 热泵热水器的原理及优点
    1.4 国内外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5 制冷剂的发展史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R245fa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2.1 R245fa概述
    2.2 高温热泵工质的筛选原则
        2.2.1 热力学性质方面
        2.2.2 迁移性方面
        2.2.3 物理化学性质方面
    2.3 工质的热力学性质计算工具— PT方程
        2.3.1 PT状态方程
        2.3.2 通过PT状态方程相导出的相应的性质关系式
        2.3.3 理想气体比热的推算
    2.4 R245fa热泵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计算
        2.4.1 过程指定
        2.4.2 工况的指定
    2.5 计算结果和讨论
        2.5.1 第一温度区间的计算结果
        2.5.2 第二温度区间的计算结果
    2.6 定蒸发温度下的过冷度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热泵试验台的改进
    3.1 原有试验系统
        3.1.1 原有试验系统
        3.1.2 基本循环过程的计算
        3.1.3 压缩机的选型
        3.1.4 蒸发器的选型
        3.1.5 冷凝器的选型
        3.1.6 水泵的选型
        3.1.7 改进后的试验台
    3.2 热电偶的标定
    3.3 测量参数和测量手段
    3.4 基本实验步骤
        3.4.1 实验方案设定
        3.4.2 对系统抽真空
        3.4.3 工质的充注
        3.4.4 实验操作步骤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高温热源温升时间结果
    4.2 热利用系数η实验结果
    4.3 1100 g工质充注量的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热泵蒸汽系统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循环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热泵蒸汽系统的改进设计
    1.1 螺杆式热泵系统中的两级压缩循环
    1.2 改进的热泵蒸汽系统
2 改进系统的热力学计算与循环性能分析
    2.1 模型假设与计算式
    2.2 改进系统与经典系统的对比
    2.3 改进系统的优化
3 结论

(6)用于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几种工质的循环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质的初步筛选
2 系统理论循环计算
    2.1 系统设计
    2.2 热力学模型
3 工质的系统循环性能对比与评价
    3.1 COP的对比
    3.2 单位容积制热量的对比
    3.3 冷凝压力的对比
    3.4 排气温度的对比
    3.5 压缩比的对比
    3.6 工质的综合评价
4 结论

(7)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中高温热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CO_2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R290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2.1 单级压缩CO_2热泵循环
    2.2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理论分析
        2.2.1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
        2.2.2 循环性能分析
    2.3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实验研究
        2.3.1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实验装置介绍
        2.3.2 实验研究目的、内容与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
    3.1 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
        3.1.1 循环介绍
        3.1.2 循环热力学模型
        3.1.3 结果分析
    3.2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
        3.2.1 循环介绍
        3.2.2 循环热力学模型
        3.2.3 循环计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改进
    4.1 假设条件
    4.2 带CO_2膨胀机的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
        4.2.1 循环介绍
        4.2.2 循环热力学模型
        4.2.3 结果分析
    4.3 带R290回热器的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
        4.3.1 循环介绍
        4.3.2 热力学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及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低温热能现状
        1.1.3 低温热利用技术
    1.2 高温热泵技术
        1.2.1 高温热泵应用前景
        1.2.2 高温热泵研究现状
    1.3 高温热泵性能预测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工质的理论分析
    2.1 高温工质筛选原则
        2.1.1 环保性能
        2.1.2 理化和输送性能
        2.1.3 热力学性能
        2.1.4 高温工质筛选思路
    2.2 工质热物性分析
        2.2.1 工质的基本物性参数
        2.2.2 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热泵试验研究
    3.1 压缩机性能试验
        3.1.1 涡旋压缩机
        3.1.2 压缩机性能试验装置
        3.1.3 压缩机性能试验研究
    3.2 高温热泵机组试验系统
        3.2.1 高温热泵机组的设计
        3.2.2 高温热泵试验系统
        3.2.3 调试过程和试验内容
    3.3 试验结果和讨论
        3.3.1 理论分析和讨论
        3.3.2 试验结果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SVM 的高温热泵性能预测研究
    4.1 高温热泵实验数据分析
        4.1.1 实验台的搭建
        4.1.2 实验分析
    4.2 支持向量机
        4.2.1 SVM 神经网络简介
        4.2.2 支持向量回归机
        4.2.3 支持向量参数优化
    4.3 误差回传神经网络(BP 网络)
        4.3.1 BP 网络概述
        4.3.2 BP 网络算法
        4.3.3 BP 网络性能分析
    4.4 高温热泵的性能模拟预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拟结果及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热泵测试系统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5.1 高温热泵测试系统的建立
        5.1.1 设计方案概况
        5.1.2 系统流程及控制原理
        5.1.3 测试系统操作流程
    5.2 推广应用
        5.2.1 应用背景
        5.2.2 工程概况
        5.2.3 技术方案
        5.2.4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中高温热泵稳态仿真模型及其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模型
    1.1 压缩机模型
    1.2 冷凝器和蒸发器模型
    1.3 膨胀阀模型
2 系统仿真算法
3 现场测试与仿真方案
    3.1 现场实验装置
    3.2 参数测量
    3.3 模型验证
4 结论

(10)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热力循环性能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热泵技术的发展
    1.2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种类
        1.2.1 自然工质
        1.2.2 混合工质
    1.3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
    1.4 中高温热泵工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工作内容
第二章 热泵工质的热物性计算
    2.1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选择要求
    2.2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计算工具
        2.2.1 工质热物性计算软件
        2.2.2 计算方法
    2.3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循环计算
        2.3.1 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2.3.2 理论循环状态点计算
        2.3.3 理论循环热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工质的理论循环
    3.0 理论循环计算工况
        3.0.1 过程指定
        3.0.2 工况指定
    3.1 纯质理论循环程序编程
    3.2 纯质理论循环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工质的理论循环
    4.1 混合工质理论循环程序编程
    4.2 混合工质基本物性参数 32
    4.3 混合工质理论循环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综合性能分析
    5.1 工质综合性能分析的意义
    5.2 工质综合性能分析的方法
        5.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5.2.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5.3 工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5.4 工质综合性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5.4.2 主成分识别
        5.4.3 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5.4.4 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温工质用于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研究[D]. 代云.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2]R245fa应用于补气式高温热泵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 庄绪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3]高温热泵介质循环性能研究及分子模型初探[D]. 蔡荣昌. 天津大学, 2018(04)
  • [4]以R245fa为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研究[D]. 安洋洋.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5]热泵蒸汽系统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循环的性能分析及优化[J]. 刘炳伸,龚宇烈,陆振能,曲勇,高一峰. 化工进展, 2017(07)
  • [6]用于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几种工质的循环性能[J]. 刘炳伸,龚宇烈,陆振能,姚远. 可再生能源, 2015(12)
  • [7]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D]. 王体均.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8]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及性能预测研究[D]. 于晓慧. 天津大学, 2014(11)
  • [9]中高温热泵稳态仿真模型及其实验验证[J]. 杨强,戴立生,罗琳,岳献芳. 建筑科学, 2013(12)
  • [10]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热力循环性能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 张洋.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中高温热泵工质及试验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