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

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

一、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鑫[1](2020)在《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煤矿低浓度瓦斯高效清洁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瓦斯抽采与利用是煤矿瓦斯灾害治理的根本性措施,同时可以将瓦斯变害为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然而,低浓度瓦斯的甲烷浓度偏低((8CH4<30%)且波动大,存在爆炸危险性,因此其利用难度很大,导致低浓度瓦斯利用率普遍偏低(<40%),大量瓦斯被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有主要的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为内燃机发电,但其存在效率低(25%)、噪声高和NOx排放量大等缺点,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该技术具有效率高、清洁无污染(无NOx和噪音)、全固态无液体渗漏等优点,为煤矿低浓度瓦斯的安全、高效和清洁利用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煤矿低浓度瓦斯成分复杂,是目前研究很少的SOFC非常规燃料。本文采用实验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的手段,针对低浓度瓦斯作为SOFC燃料时的反应机理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为控制低浓度瓦斯组分位于安全区间,避免其在SOFC高温环境中爆炸或引起电池阳极氧化和积碳,提出了利用碳分子筛吸附动力学的微压真空变压吸附脱氧提浓技术,并探讨了工艺参数对脱氧提浓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气体分离过程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在20 kPa气源压力下可将低浓度瓦斯中O2浓度由19%降低至1.8%,CH4浓度由3.5%提高至8.6%,CH4回收率达到79.5%,处理后瓦斯组分满足SOFC利用要求;降低解吸压力和进气流量可减少产品气O2浓度、增加CH4浓度,增大气源压力将提高CH4回收率、降低O2和CH4浓度,分离过程中吸附塔内混合气体不具有爆炸危险性。(2)将氧气-甲烷浓度比Rmix作为反映低浓度瓦斯组分的关键变量,研究了其对SOFC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低浓度瓦斯中O2在阳极反应动力学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SOFC对H2S和高级烷烃的可容忍程度,从而论证了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的可行性,并为优化电池工况条件提供了重要参考。结果表明,SOFC对低浓度瓦斯的组分变化(0≤mix≤1.1)具有较强适应性,可保持较高的电化学性能和长期放电稳定性;增大Rmix将使SOFC开路电压、内重整效率和高温下功率密度减小,使浓差极化和氧化风险增大,但也会减少阳极积碳、硫中毒和活化极化损失,综合各项性能的Rmix最优区间为0.25≤mix≤0.8;阳极低浓度瓦斯的氧化放热反应随Rmix增大先增强后减弱;低浓度瓦斯中O2的氧化作用可提高阳极对H2S和高级烷烃的容忍程度;增大Rmix有利于阳极表面传质和电荷转移,但会阻碍电化学活性气体H2和CO的产生和扩散。(3)建立了多场耦合的非均相基元反应动力学和电荷传输模型,阐明了低浓度瓦斯在电池阳极的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含氧低浓度瓦斯在阳极入口区域主要发生CH4部分/完全氧化反应,但沿流动方向CH4的湿重整和水煤气变换反应逐步增强;O2可解离吸附在Ni金属表面促进Ni表面CHx转化并去除积碳。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0.25≤mix≤0.8时阳极不会出现积碳和氧化,提高瓦斯流量和增大阳极孔径、厚度和比表面积可提高电池放电性能。(4)针对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阳极积碳的问题,研发了新型抗积碳阳极重整层材料Mo掺杂的NiTiO3(Mo-NiTiO3),并分析了其抗积碳性能和机理。该材料在SOFC阳极高温还原气氛中可原位分解为纳米网状结构的Mo-TiO2-δ和Ni金属的复合材料,具有强吸水性和强催化活性以及数量众多的纳米级反应界面,因此可大幅促进CH4的湿重整和水煤气变换等反应,从而消除积碳,并产生大量H2和CO活性气体。利用TiO2-δ基体上的Ni金属进行积碳测试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重整层材料的抗积碳性能及机理。实验研究发现有重整层的电池利用低浓度瓦斯时电化学性能、阳极内重整性能、抗积碳性能和长期放电稳定性均大幅优于不含重整层的电池。(5)以实际工程中采用的较大功率燃料电池堆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其利用低浓度瓦斯时的发电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以实验性能参数为基础进行了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设计,对于指导该技术的工程实践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以低浓度瓦斯((8CH4=13%)为燃料时电池堆可保持较高的电化学性能,功率密度为150 mW/cm2,发电效率达到38.23%,最高效率工况下燃料利用率达到72.2%,电池堆不同区域温差较小,不会因瓦斯氧化放热而出现热失控,且可保持长时间的放电稳定性,由此证明了在实际工程应用条件下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堆发电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一定范围内燃料中CH4浓度降低对电池堆性能影响较小,减小N2含量和低浓度瓦斯流量可提高电堆功率密度,但当运行温度低于730 oC时电堆性能将大幅衰减。另外,进行了50 kW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设计,给出了关键工程参数,并分析了成本和收益,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以上研究成果为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实验和实践基础,对于该项技术的后续优化也具有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168幅,表16个,参考文献159篇。

肖垚,廖小军,李清,柯煜坤[2](2019)在《1000 MW汽轮发电机转子短路故障定位与分析》文中提出通过研究一起发电机转子短路故障案例,从1 000 MW汽轮发电机转子短路故障的报警开始,分析各项故障录波、跳闸曲线和相关试验数据,对转子故障点测算定位对拆出的相关部套件进行检查、验证,观察导电杆和导电杆绝缘板的故障现象,推测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为类似事件提出解决故障的思路和方案。

刘家源[3](2019)在《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阻抗测量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发电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逆变器大规模接入电网,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特征日趋明显,逆变器之间和逆变器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强烈,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新能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中,通常采用阻抗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阻抗模型,揭示新能源并网逆变器不稳定的因素,能为提高新能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其中,阻抗模型是阻抗分析法的基础,新能源发电装备即并网逆变器的阻抗模型一般通过小信号建模的方式获得,但是由于实际应用的新能源发电装备“黑箱化”,控制复杂且控制特性差异大,给建模和分析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利用大功率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能精确刻画新能源发电装备阻抗模型,解决风、光等并网逆变器的内在控制系统黑箱化带来的建模难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能源发电装备阻抗测量方案;研究了阻抗测量装备不同控制方法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制了380V/100kVA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测量频率范围为10Hz到1000Hz。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对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进行dq坐标系下的阻抗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重点研究了锁相环对阻抗模型的影响并分析了电流环控制参数对阻抗模型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法,并研究了锁相环参数以及电网阻抗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锁相环带宽增大以及电网阻抗增大都会使并网逆变器稳定性降低。2.提出了一种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拓扑结构,其中电压扰动注入装置采用多功率模块级联的结构,各功率模块由三相不可控整流模块和单相H桥逆变模块串联构成,可实现宽频带大功率的阻抗测量。设计了电压扰动注入装置的控制方法与SPWM调制策略。研究了阻抗测量装备的开闭环控制方法在不同短路比情况下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短路比较低情况下闭环控制比开环控制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设计了阻抗测量装备的投切控制方法,使阻抗测量过程对并网逆变器工作状态不产生影响。通过搭建在线仿真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阻抗测量方法及拓扑的正确性。3.研制了380V/100kVA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搭建了低压阻抗测量平台。详细叙述了阻抗测量装备的功率单元直流侧电容设计、功率器件选型、驱动电路设计、滤波器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设计了基于LabVIEW上位机阻抗计算单元软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阻抗测量方法与装备的有效性。

吴翔[4](2019)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高效与宽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电机驱动技术在“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创新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电机驱动控制器性能优化、车用调速系统功率密度倍增、高可靠性车用电力电子变换器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坚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抢占国际竞争至高点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车用IPMSM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高功率密度、高效与宽域运行工况背景下,以系统级效率提升、全速域运行性能优化与系统可靠性提高为主要目标,对车用逆变器的优化PWM方法、IPMSM基速以下的MTPA控制、基速以上的优化弱磁控制与驱动系统的共模电压抑制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针对现有优化PWM无法适应于车用逆变器宽域工况下各控制目标优先级多变的运行环境,提出一种基于满意优化算法的混合PWM。首先,根据逆变器开关损耗模型与IPMSM理想转矩方程分别建立了以开关损耗和高频电磁转矩纹波为优化目标的PWM有约束数学规划模型,通过对伏秒平衡方程特解分量的在线规划分别实现了开关损耗与高频电磁转矩纹波的全局最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个目标的全局最优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优化目标之间矛盾的本质原因。引入满意优化算法,根据决策者偏好信息通过调整开关损耗系数界限可灵活地调整各控制目标的重要性,实现了宽域运行工况下的开关损耗与电磁转矩纹波的满意控制,并增加了PWM与整车控制器的交互能力,提升PWM智能性。针对基于模型的MTPA算法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滑模极值搜索MTPA控制方法。分析了基于模型的MTPA控制精度受电机参数与转子磁链定向角误差的影响机理。分别设计了以定子电流矢量角与d轴电流作为搜索变量的滑模极值搜索策略。运用滑模控制理论,使得搜索量持续向极值点方向运行,当进入较小的极值搜索邻域内后,利用系统的自适应性使得搜索变量收敛于极值点。滑模极值搜索MTPA控制既不需要采用正弦函数激励信号,也不需要采用滤波器来估测函数梯度。基于Lyapunov判据分析了滑模极值搜索MTPA控制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滑模面的形成与切换运动过程深入研究了所提算法的收敛速度与控制精度。为实现基速以上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改善与效率优化,研究了车用IPMSM优化弱磁控制。首先建立了电压幅值调节弱磁控制器的小信号模型,指出电动工况下弱磁控制环为非最小相位系统,通过根轨迹分析给出了控制参数设计方法。为改善弱磁控制动态性能,研究了优化动态过调制策略,设计了逆变器过调制情况下的电流调节器的抗积分饱和策略,并结合车用IPMSM弱磁运行动态工况给出了d、q轴参考电压的优化计算方法。所提出的优化动态过调制策略通过控制弱磁动态过程中反电动势的运行方向以增加动态电压可调范围,提升了电流调节速度,有利于保证弱磁动态工况的平滑过渡。通过将电压幅值调节弱磁控制器的参考电压边界扩展至过调制区域,增加了逆变器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实现了IPMSM的效率优化弱磁控制。为减小车用逆变器供电固有的共模电压以提升系统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深入研究了车用IPMSM驱动系统的共模电压抑制策略。首先分析了车用IPMSM驱动系统的共模电压效应,重点分析了逆变器共模电压产生电机轴电压与轴电流的机理。针对传统共模电压抑制PWM未充分利用新型开关序列下控制自由度的问题,提出了定子磁链纹波最优与开关损耗最优共模电压抑制PWM,在共模电压抑制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定子磁链纹波与开关损耗的优化。研究了一种因死区效应产生的共模电压毛刺的通用抑制策略,通过特解分量与开关序列类型的在线优化将共模电压幅值真正限制在直流母线电压的六分之一以内,从根源上减小IPMSM的轴电压、轴电流与共模EMI。以上内容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均通过Matlab仿真进行了分析,并在50kW的IPMSM四象限对拖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

白兴刚[5](2017)在《基于非接触式静电检测技术的电气设备接地实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在电力系统中,各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及变电站、发电厂内的接地网是否可靠、是否完整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电气设备的接地是否达标不仅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运维与检修人员的人生安全。本文针对电气设备接地状况的监测手段比较单一,且费事费力这一现象,提出一种能够做到实时检测电气设备的接地状况的系统或装置。非接触式检测接地是否完好的方法有静电感应法和空气电离法两种,本文主要是利用非接触式静电感应检测这一方法,选取合适的传感器,由于静电传感器输出信号相对较弱,且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其中含有大量噪声信号及其他干扰信号。所以信号采集系统对静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采集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来降低其中的干扰信号,通过检测探头与被检测设备的感应电场来检测带电体的表面电压降。通过振动电容式静电计测量设备表面静电的情况来监测电气设备接地状况,同时与传统的测试方法测读出的接地电阻进行比较,记录不同等级电气设备接地正常及接地不良时静电的积聚与泄放规律,从而推倒出准确判断设备是否接地不良的算法,完成接地电阻实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本文提出接地阻抗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是由各种辅助电路来控制工作的,其中,包括模拟与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对其信号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优化,使其达到想要的理想状态,并且符合电场测量所需要的精度值,方可直接用于监测和测量,使用静电感应技术采集接地阻抗后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遵循自动化检测方向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接地电实时监测系统。系统设立多个观测站采集,每一个观测站均安装一台静电感应测试仪进行接地阻抗监测。本文对检测系统的电路组成,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使检测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各种可变因素对于电场测量带来的干扰,改善了在电场测量的相应精度。同时监控装置可以根据自身存储的数据来与静电检测仪发送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装置接地是否可靠的信息。而远端多点测试的过程是由以上信息最终经由通信线路传到计算机监控室,计算机中心亦可将所有测量信号传输至各个线路,对其终端进行调节。工作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的软件界面,实时操作控制,方可得到目前接地阻抗值,采集之后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将数据发送至远方监控系统,完成变电站、发电厂电气设备接地状况的实时、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及定位。

闫兴山[6](2017)在《LiMn2O4和LiNi0.5Mn1.5O4纳米丝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LiNiO2和Li CoO2正极材料,尖晶石型LiMn2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前景广阔,具有成本低、工作电压高、环境友好、安全的优点。本文通过溶胶凝胶和静电纺丝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纤维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乙酸盐作为原料,溶剂是蒸馏水与二甲基甲酰胺(DMF),粘稠剂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通过合适的计量比制备出相应的前躯体溶液,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LiMn2O4和LiNi0.5Mn1.5O4前驱丝,进一步在400℃800℃的温度下对前驱丝进行煅烧,然后将正极材料组装成扣式电池;最后使用现代测试仪器,如: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蓝电电池测试系统和交流阻抗仪,分别对纳米纤维进行表征测试,研究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由静电纺丝法制备出尖晶石型LiMn2O4纳米纤维正极材料,在700℃时得到表面光滑且结晶度良好的纳米纤维材料。通过XRD可以得知LiMn2O4的结构为尖晶石型;通过SEM表征可以得到LiMn2O4的形貌是直径约为350 nm;通过测试其充放电性能,可知LiMn2O4正极材料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4.1 mAh g-1和112 m Ah g-1,当倍率为1C,2C,5C和10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9.1 mAh g-1,101.9 mAh g-1,91.3 mAh g-1和80.6 m Ah g-1,并且在1C倍率下循环100次之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2.7%;CV曲线表明其两对氧化还原峰为3.92/4.10V和4.05/4.22V,表明LiMn2O4材料是典型的尖晶石型结构;交流阻抗图谱表明LiMn2O4样品的电荷转移电阻为615.40Ω。由静电纺丝法制备出尖晶石型Li Ni0.5Mn1.5O4纳米纤维正极材料,在700℃时得到表面光滑且结晶度良好的纳米纤维材料。通过XRD可以得知Li Ni0.5Mn1.5O4的结构为尖晶石型;由SEM表征可以得到Li Ni0.5Mn1.5O4的形貌是直径约为250nm;通过测试其充放电性能,可知LiNi0.5Mn1.5O4正极材料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3.8 mAh g-1和138.4 mAh g-1,当倍率为1C,2C,5C和10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5.2mAh g-1,113.3 mAh g-1,75.4 mAh g-1和19.3mAh g-1,并且在1C倍率下循环100次之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4.2%;CV曲线表明其两对氧化还原峰为3.96/4.10V和4.60/4.82V,是典型的尖晶石型LiNi0.5Mn1.5O4材料;交流阻抗谱表明LiNi0.5Mn1.5O4样品的电荷转移电阻为347.13Ω。通过比较LiMn2O4和Li Ni0.5Mn1.5O4正极材料,研究可知掺杂过渡元素Ni之后,材料的结晶度提高而结构没有改变,实验中制备出的纳米纤维材料的直径大约减小了100 nm,提升了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在1C倍率下循环100次之后的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5%,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并且充放电电位平台提高,增大了制备出的电池的能量密度,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减小了268.27Ω。

李洋[7](2016)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耐久性催化剂研究》文中认为催化剂的耐久性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实现商业化的限制性因素之一。Pt粒子的长大,溶解流失和碳载体的腐蚀是导致催化剂衰减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从催化剂掺杂氧化物和复合载体替代碳载体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耐久性和循环寿命。第一,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碳载磷酸氧钒,并以碳载磷酸氧钒为载体,氯铂酸为前驱体,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了磷酸氧钒掺杂的碳载体负载Pt催化剂(Pt/C-VO(H2PO4)2)循环伏安法和透射电镜等电化学测试和物理表征显示:Pt/C-VO(H2PO4)2复合催化剂中Pt颗粒分散性较好,电化学性能良好,磷酸氧钒最佳掺杂量为6%。在电势循环扫描800圈后,ESA的衰减率相对于Pt/C,由88%降低至48%,耐久性得到明显提高。单电池测试表明,掺杂磷酸氧钒后保持了原有的催化剂电化学性能。在实验室的操作环境下,高电压为1.2V(vs.SCE)时,碳载体会发生腐蚀,掺杂了磷酸氧钒后,由于VO2+/VO2+氧化还原电对具有优先氧化性,所以磷酸氧钒的优先氧化防止了碳载体的氧化,减缓了碳载体的腐蚀。第二,采用恒温磁力搅拌法,以纳米氮化钛为前驱体,制备了 TiN-TiO2复合导电催化剂载体。BET比表面积测定法测试结果表明,温度80 ℃,反应时间2.5 h,氢氧化钠溶液浓度0.5M为最优的实验条件,BET比表面积值最大可达111 m2·g-1。复合载体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显示为层状或者针状结构。复合载体进行恒电位腐蚀后CV曲线相比碳载体变化较小并具有更小的腐蚀电流,载体性能更优。复合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中Pt粒子仍分散均匀。在电势循环扫描800圈后,ESA衰减率相对于Pt/C由82%降低到62%。所以复合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较Pt/C催化剂的电化学耐久性有所提高。

赵阳[8](2015)在《海岛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的运行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互补发电技术可以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解决单一供电方式供电不足的问题。利用该技术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电网无法覆盖的海岛的能源供给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由于相关领域科研起步较晚,我国海岛多能互补发电技术有待完善。海岛小型多能互补发电系统适应海岛用户布局分散、用电量有限等特点,具有安装简单、运行相对稳定等优势。储能装置是实现发电系统电能供给与用电需求平衡的必要设备,确保其平稳运行,关系到整个发电系统的性能。铅酸蓄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设备,现有的关于铅酸蓄电池的运行与控制的研究工作,缺乏兼顾精确性和可实现性的成果。由于工作过程呈现高度非线性,并且受发电系统的影响,蓄电池工作状态具有波动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精确的估计和有效的控制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海岛小型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的控制和运行,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海岛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设计了一种智能集成充放电控制方法,依据蓄电池的储能状态控制其充放电过程,对负载进行分级动态管理,并对该方法的工作原理、性能和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述。2.考虑容量变化和充放电状态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建立铅酸蓄电池改进型内阻模型。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对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蓄电池进行状态估计,得到仿真结果和实际运行结果的误差。针对该模型存在的蓄电池静置状态估计误差偏大的问题提出OCV-SOC修正方法,修正后的模型在蓄电池恒流充放电实验中的估计精度显着提高。3.提出一种具有模型参数自更新功能的基于双等效电路模型的Kalman滤波蓄电池储能状态估计方法。以采集的互补发电系统蓄电池运行数据为标准,利用软件仿真和误差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与等效电路模型估计法和传统Kalman滤波估计法的估计结果比较分析,验证该估计方法在蓄电池状态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估计精度更高。4.以自行设计的小型风光互补发电试验样机为平台,对智能集成式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进行运行验证分析。通过分析采集的24小时运行结果得到,在发电系统输出变化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依据储能状态调整负载,蓄电池运行在安全的范围。同时借助搭建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电路模型,设计海岛小型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运行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电装置输出波动的情况下,控制系统能够依据电池储能状态科学的管理负载,确保蓄电池平稳和安全的运行。

宋伟,李梅[9](2015)在《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校验装置交流源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缺少专用校验装置,导致校准工作难以广泛全面开展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用于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校验装置的高稳定度精密交流源。该校验装置采用虚拟负载法,将信号量化分解合成,且具有幅值相位调节的能力;采用交流源末端反馈的方式,有效减少了交流源不稳定及准确度难以保证等问题,提高了测试准确度。

赵国庆[10](2009)在《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铁路运输能力需求的不断加大,无论在铁路基础建设方面,列车升级方面及铁路信息化管理方面都有新的要求。目前的新式客运列车因为各种新装置的增加,如空调装置,车门集中遥控装置等,其用电量已达到400KW。对列车用电的监测也就成了列车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通过人工现场采集数据,耗工耗时,而且因为人为因数的影响,数据采集有时存在很大的出入。再加上目前列车大多还是采用机械式电度表来进行测量,对列车供电系统的监测并不能达到要求。在我国确定GSM-R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后,各项列车运行数据可以准确的,实时的被传送回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极大的保证。针对列车用电人工采集数据的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SM-R/GPRS技术的无线监测系统。基于GSM-R的GPRS技术可以说为铁路监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最高171.2Kbps的传输速度,可以满足很多要求。系统采用数字电度表采集数据,不仅提高了采集精确度,还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的传输。然后通过GSM-R网络,利用GPRS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回地面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就可是实时地了解列车用电问题。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对列车用电的各种电参数的监测及数据存储等问题,为列车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证。本系统主要分为数字电能采集终端,GPRS无线通信和监测中心三部分。在数字电能采集系统中主要介绍了通过单片机和数字电度表芯片所组成的数据采集终端,RS-485通信接口,数据传输单元,还有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看门狗电路及报警电路等的硬件及软件设计。GPRS无线通信系统中介绍了基于GSM-R网络的GPRS组网传输技术及DTU的选型及应用等。监控中心作为GPRS的上位机系统,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存储,采用基于G语言的LabVIEW开发平台,把程序代码换成框图表示,可以更直观便捷的设计。设计的人机界面,可以方便的进行操作,数据存储功能可以把采集数据直接写入文本或者表格中,便于打印,也能很好的进行数据分析。本文提出的系统能很好的达到对列车用电的实时,有效地监测。

二、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煤矿低浓度瓦斯高效清洁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瓦斯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原理
    1.4 利用氧气和燃气预混气体的SOFC研究现状
    1.5 SOFC利用低浓度瓦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低浓度瓦斯脱氧提浓预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符合常规SOFC运行要求的瓦斯组分分析
    2.3 煤矿低浓度瓦斯在碳分子筛上的吸附分离特性研究
    2.4 低浓度瓦斯微压真空变压吸附脱氧提浓实验
    2.5 低浓度瓦斯脱氧提浓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安全性评价
    2.6 本章小节
3 低浓度瓦斯组分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及方法
    3.3 低浓度瓦斯氧气-甲烷浓度比对SOFC性能的影响机理
    3.4 低浓度瓦斯中H2S和高级烷烃对SOFC性能的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反应机理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与验证
    4.3 低浓度瓦斯在燃料电池阳极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
    4.4 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的抗积碳阳极重整层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准备
    5.3 重整层材料抗积碳特性及机理研究
    5.4 含抗积碳重整层的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5.5 含重整层与不含重整层的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性能对比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工程的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堆性能评价及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实验准备
    6.3 以低浓度瓦斯为燃料的单片电池堆性能研究
    6.4 以低浓度瓦斯为燃料的四片电池堆性能研究
    6.5 低浓度瓦斯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工程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1000 MW汽轮发电机转子短路故障定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故障概述
2 故障点初步定位
3 相关实验及分析
    3.1 励磁系统
    3.2 转子
    3.3 推论
4 故障修复
    4.1 拆出故障部件查验损伤情况
    4.2 导电杆内部检查与修复
        4.2.1 导电杆拆卸检查
        4.2.2 导电杆修复处理流程
        4.2.3 检查试验简述
5 故障原因分析
6 改进措施
7 事故预防
    7.1 制造厂过程预防
    7.2 电厂安装运行预防
    7.3 检修预防
8 结语

(3)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阻抗测量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阻抗建模研究现状
    1.3 阻抗测量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制现状
    1.4 阻抗测量装备应用场景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新能源并网逆变器阻抗建模分析方法
    2.1 并网逆变器的阻抗建模
    2.2 并网逆变器的阻抗特性分析
    2.3 新能源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频带阻抗测量方法研究
    3.1 阻抗测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分析
        3.1.1 阻抗测量基本原理
        3.1.2 扰动信号波形形式
        3.1.3 扰动信号注入方式
        3.1.4 阻抗计算算法
    3.2 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拓扑结构
    3.3 电压扰动注入装置控制方法分析
        3.3.1 扰动信号注入逆变器闭环控制策略分析
        3.3.2 开闭环控制对系统稳定的影响
    3.4 SPWM调制策略分析
    3.5 阻抗测量装备投切控制方法
    3.6 阻抗测量仿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380V/100kVA宽频带阻抗测量装备研制与实验
    4.1 阻抗测量装备系统结构
    4.2 功率单元硬件设计
        4.2.1 直流侧电容设计
        4.2.2 功率器件选型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2.4 输出滤波器设计
    4.3 功率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4.3.1 基于DSP和FPGA的双核控制器设计
        4.3.2 信号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4.3.3 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4.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 阻抗测量软件设计
        4.4.1 基于LabVIEW的主界面设计
        4.4.2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4.4.3 数据处理子程序设计
        4.4.4 通信子程序设计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高效与宽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车用IPMSM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2.1 车用逆变器模型
    2.2 IPMSM数学模型
    2.3 车用IPMSM驱动系统损耗模型
    2.4 车用IPMSM宽域运行分析
    2.5 实验系统简介
3 车用逆变器优化脉宽调制策略
    3.1 引言
    3.2 开关损耗优化PWM
    3.3 电磁转矩纹波优化PWM
    3.4 基于多目标满意优化算法的混合PWM
    3.5 仿真与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车用IPMSM滑模极值搜索MTPA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模型的MTPA控制误差分析
    4.3 滑模极值搜索MTPA控制
    4.4 滑模极值搜索MTPA特性分析
    4.5 仿真与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车用IPMSM优化弱磁控制
    5.1 引言
    5.2 电压幅值调节弱磁控制器分析与设计
    5.3 优化动态过调制
    5.4 IPMSM效率优化弱磁控制
    5.5 仿真与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车用IPMSM驱动系统的共模电压效应抑制
    6.1 引言
    6.2 IPMSM驱动系统的共模电压效应建模
    6.3 优化共模电压抑制PWM
    6.4 仿真与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非接触式静电检测技术的电气设备接地实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相关研究
        1.3.1 非接触式静电感应检测技术的研究
        1.3.2 接地阻抗监测原理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静电感应检测及传感器特性的研究
    2.1 静电传感器理论
        2.1.1 静电传感器原理、分类及结构
        2.1.2 静电传感器特性分析
    2.2 非接触式静电检测技术概述
        2.2.1 测量原理
        2.2.2 探头
    2.3 简单接地电极表面的电压降分布
        2.3.1 半圆型探测探头
        2.3.2 长棒型探测探头
    2.4 静电感应信号检测传感器的特性
        2.4.1 静电感应传感器频率特性
        2.4.2 静电感应检测系统场强中的波长分析
        2.4.3 静电感应传感器探头的带宽及宽度的研究
    2.5 静电感应信号检测传感器电路设计
        2.5.1 静电传感器的设计
        2.5.2 传感器前置放大原理
        2.5.3 静电感应传感器的噪音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地阻抗测量的的原理及方法
    3.1 接地装置分类
        3.1.1 安全接地
        3.1.2 工作接地
        3.1.3 防雷接地
        3.1.4 共用接地
    3.2 接地的目的和意义
        3.2.1 满足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3.2.2 保障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需要
    3.3 电力防护对象接地
        3.3.1 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
        3.3.2 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
        3.3.3 低压(1000V及以下)电力设备
    3.4 其它建(构)筑物的接地
    3.5 测量接地阻抗的基本方法
        3.5.1 接地阻抗测量常采用的方法
        3.5.2 接地阻抗测量仪的优点
        3.5.3 接地阻抗测量仪的缺点
    3.6 接地阻抗值的测量
        3.6.1 接地阻抗的测量原理
        3.6.2 测量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地阻抗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4.1 系统原理描述
    4.2 静电测量计的应用
        4.2.1 静电测量计电路设计
        4.2.2 静电测量计理论计算与测试结果
    4.3 接地阻抗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4.3.1 系统结构设计
        4.3.2 系统工作流程
        4.3.3 数据采集与传输
        4.3.4 监测系统自动控制模块
        4.3.5 无线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人机交互设计
        4.4.2 监测软件工作方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接地监测装置与远端通信
    5.1 接地监测系统系统分析
        5.1.1 接地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5.1.2 接地监测系统可行性分析
    5.2 通信技术研究分析
        5.2.1 微波传输
        5.2.2 双绞线传输
        5.2.3 光纤传输
    5.3 安装接地阻抗监测仪
        5.3.1 安装GPRS-DTU
        5.3.2 串口选择与安装
        5.3.3 组网监测
        5.3.4 操作方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LiMn2O4和LiNi0.5Mn1.5O4纳米丝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意义
        1.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概述
        1.2.1 正极材料的分类
        1.2.2 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LiMn_2O_4的结构以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1.3.2 LiMn_2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改善
    1.4 纳米纤维正极材料的物理表征
        1.4.1 结构的表征
        1.4.2 形貌的表征
    1.5 电池性能的测试
        1.5.1 充放电测试
        1.5.2 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LiMn_2O_4纳米纤维正极材料及其扣式电池的组装
    2.1 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
        2.1.1 静电纺丝法装置的设计
        2.1.2 实验药品及实验设备
    2.2 不同溶剂对LiMn_2O_4样品形貌的影响
        2.2.1 静电纺丝法制备LiMn_2O_4纳米纤维的过程
        2.2.2 不同溶剂的LiMn_2O_4纳米纤维形貌的对比分析
    2.3 扣式电池的组装
        2.3.1 正极片的制作过程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过程
第3章 LiMn_2O_4纳米纤维正极材料的制备
    3.1 LiMn_2O_4样品的制备过程
        3.1.1 LiMn_2O_4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3.1.2 静电纺丝法制备LiMn_2O_4纳米纤维
    3.2 LiMn_2O_4纳米纤维的表征与讨论
        3.2.1 XRD分析
        3.2.2 SEM分析
    3.3 LiMn_2O_4正极材料扣式电池的组装
        3.3.1 LiMn_2O_4正极片的制作过程
        3.3.2 LiMn_2O_4正极材料扣式电池的组装过程
    3.4 LiMn_2O_4正极材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3.4.1 充放电分析
        3.4.2 循环伏安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iNi_(0.5)Mn_(1.5)O_4纳米纤维正极材料的制备
    4.1 LiNi_(0.5)Mn_(1.5)O_4样品的制备过程
        4.1.1 LiNi_(0.5)Mn_(1.5)O_4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4.1.2 静电纺丝法制备LiNi_(0.5)Mn_(1.5)O_4纳米纤维
    4.2 LiNi_(0.5)Mn_(1.5)O_4纳米纤维的表征与讨论
        4.2.1 XRD分析
        4.2.2 SEM分析
    4.3 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扣式电池的组装
        4.3.1 LiNi_(0.5)Mn_(1.5)O_4正极片的制作过程
        4.3.2 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扣式电池的组装过程
    4.4 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4.1 充放电分析
        4.4.2 循环伏安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
    4.5 LiMn_2O_4和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分析
        4.5.1 充放电对比分析
        4.5.2 循环伏安曲线和交流阻抗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耐久性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介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组成
        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简介
        1.3.1 电催化剂的特点
        1.3.2 铂系催化剂
        1.3.3 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 高稳定性催化剂载体研究
        1.4.1 碳类载体
        1.4.2 非碳类载体
        1.4.3 复合载体
    1.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衰减机理
        1.5.1 Pt粒子的溶解流失
        1.5.2 Pt颗粒的长大
        1.5.3 碳载体的腐蚀
    1.6 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6.1 催化剂优化
        1.6.2 催化剂载体优化
        1.6.3 膜电极组件及双极板的改进
    1.7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t/C- VO(H_2PO_4)_2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原料
        2.2.3 C-VO (H_2PO_4)_2复合载体的制备
        2.2.4 Pt/C -VO(H_2PO_4)_2催化剂的制备
        2.2.5 物理表征方法
        2.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VO (H_2PO_4)_2掺杂量的探索
        2.3.2 催化剂的物性分析
        2.3.3 催化剂的电化学耐久性分析
        2.3.4 单电池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N-TiO_2载体作为PEMFC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TiN-TiO_2复合载体的制备
        3.2.4 TiN-TiO_2复合载体的表征
        3.2.5 Pt/ TiN-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3.2.6 Pt/ TiN-TiO_2复合催化剂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N-TiO_2复合载体制备条件优化
        3.3.2 TiN-TiO_2复合载体物理表征
        3.3.3 TiN-TiO_2复合载体电化学表征
        3.3.4 Pt/TiN-TiO_2复合催化剂物理表征
        3.3.5 催化剂电化学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海岛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的运行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海洋可再生能源概述
        1.1.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1.1.3 我国海岛能源消费形式与海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2 研究现状
        1.2.1 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海岛独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示范工程
        1.2.4 储能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5 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与状态估计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电池管理系统的概述
        2.1.1 电池管理系统的构成
        2.1.2 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2.2 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
        2.2.1 蓄电池的充电管理
        2.2.2 蓄电池的放电管理
        2.2.3 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策略
    2.3 海岛小型多能互补发电系统智能充放电控制方法
        2.3.1 设计思想与实现目标
        2.3.2 控制方法的理论分析
        2.3.3 控制方法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的建模
    3.1 海岛小型独立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系统的构成
    3.2 储能装置的工作特性比较及选择
        3.2.1 储能方式的比较
        3.2.2 铅酸蓄电池的特性与工作原理
    3.3 基于等效电路法的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建模
        3.3.1 常用的铅酸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3.3.2 改进型内阻等效电路模型
    3.4 铅酸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的实现
    3.5 模型的仿真实验分析
        3.5.1 蓄电池在标准工况下运行的模型仿真实验分析
        3.5.2 蓄电池实际工况运行的电路模型仿真分析
        3.5.3 内阻等效电路模型的修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能装置的状态估计
    4.1 传统储能状态估计方法
        4.1.1 蓄电池荷电状态的定义
        4.1.2 安培小时法
        4.1.3 开路电压法
        4.1.4 负载放电法和内阻法
    4.2 基于Kalman滤波的储能状态估计方法
        4.2.1 Kalman滤波算法的理论与实现
        4.2.2 扩展Kalman滤波法
        4.2.3 Kalman滤波储能状态估计方法
    4.3 具有参数自更新功能的Kalman滤波估计方法
        4.3.1 新型储能状态估计方法的设计思想
        4.3.2 算法模型的建立
        4.3.3 Kalman滤波算法的实现
    4.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能装置的运行与控制方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5.1 小型风光互补发电实验装置的建立
        5.1.1 实验装置硬件介绍
        5.1.2 控制系统的实现
        5.1.3 LED负载的设计
        5.1.4 试验样机的实物
    5.2 实验装置运行的数据采集
        5.2.1 数据采集方案的设计
        5.2.2 数据采集电路
        5.2.3 数据采集结果分析
    5.3 仿真实验验证与实验结果分析
        5.3.1 风力发电机的建模
        5.3.2 太阳能电池数学模型
        5.3.3 蓄电池及负载的建模
        5.3.4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介绍

(9)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校验装置交流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校验原理
2 高稳定度精密交流源
    2.1 标准信号的量化分解及合成方法
    2.2 标准信号调节模块
    2.3 软件设计
3 结束语

(10)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列车供电
    1.2 无线通信系统的引进
        1.2.1 GSM
        1.2.2 GPRS
    1.3 课题的提出与论文主要工作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2.1 数字采集终端
    2.2 数字电度表
        2.2.1 CS5460 简介
        2.2.2 串行接口及其操作
    2.3 微处理器AT89C51
        2.3.1 AT89C51 功能特性及接口说明
        2.3.2 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2.4 电源设计
    2.5 远程通信接口RS-485
    2.6 看门狗电路
    2.7 报警系统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3.1 数据采集终端程序整体流程
    3.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3.3 CS5460校准
    3.4 报警电路程序
第四章 远程通信
    4.1 GSM 介绍
        4.1.1 GSM 的发展状况
        4.1.2 GSM 特点
        4.1.3 GSM 网络组成
        4.1.4 GSM 系统信道分类
    4.2 GPRS
        4.2.1 GPRS 网络结构
        4.2.2 GPRS 协议模型
        4.2.3 GPRS 路由管理
        4.2.4 GPRS 与IP
    4.3 GSM-R
        4.3.1 GSM-R 系统的主要特点
        4.3.2 GSM-R 系统的应用
        4.3.3 GSM-R 对高速铁路的适应性
    4.4 基于GSM-R 的GPRS 技术实现方案
    4.5 GPRS 数据传输单元( DTU)
第五章 监测中心设计
    5.1 LABVIEW 简介
    5.2 通信协议的选择
    5.3 系统程序流程
    5.4 人机界面
        5.4.1 面板设计
        5.4.2 UDP 传输设计
        5.4.3 数据的存储
第六章 系统整体可靠性及测试
    6.1 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6.1.1 电网干扰的类型
        6.1.2 硬件上的抗干扰措施
        6.1.3 软件上的抗干扰措施
    6.2 实验测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四、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煤矿低浓度瓦斯高效清洁利用研究[D]. 王鑫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1000 MW汽轮发电机转子短路故障定位与分析[J]. 肖垚,廖小军,李清,柯煜坤. 湖北电力, 2019(03)
  • [3]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阻抗测量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制[D]. 刘家源. 湖南大学, 2019
  • [4]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高效与宽域控制研究[D]. 吴翔.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基于非接触式静电检测技术的电气设备接地实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 白兴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6]LiMn2O4和LiNi0.5Mn1.5O4纳米丝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闫兴山.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耐久性催化剂研究[D]. 李洋. 大连交通大学, 2016(01)
  • [8]海岛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的运行与控制研究[D]. 赵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9]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校验装置交流源设计[J]. 宋伟,李梅. 工业计量, 2015(S1)
  • [10]基于GSM-R/GPRS的远程列车用电监测系统[D]. 赵国庆.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