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一、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迎春[1](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李尚荣[2](2021)在《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在线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车路协同系统部署前各类智能嵌入式软件充分全面的测试,是保障车路协同系统大规模应用的一项关键技术。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测试,通常需要收集并分析软件的运行时的各类信息。传统的软件追踪方式需要额外的资源开销,而定制化调试硬件成本过高且灵活性较差,无法满足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测试需求。硬件辅助追踪技术借助处理器内部片上追踪调试单元,可以帮助车路协同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以有限的资源开销获得程序的详细执行轨迹。然而,硬件辅助追踪技术会产生大量的追踪数据(单节点每分钟会产生GB级追踪数据),现有的追踪数据离线分析方法不适用。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8YFB1600800),研究并实现了基于硬件辅助追踪数据在线收集与分析的测试平台——HATBED2.0。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测试平台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HATBED2.0由被测目标、观察者和控制器三层结构组成,可实现分布式嵌入式软件测试、追踪数据存储与离线分析、软件质量在线评估、网络化时序在线分析和状态机在线测试功能。被测目标是车路协同系统中运行嵌入式软件的微控制器。观察者以Zynq开发平台为核心,实现了追踪数据存储、代码覆盖(函数、语句、基本块和函数剖面)与状态机覆盖(状态覆盖和状态转移路径覆盖)在线测试功能,同时通过FPGA时钟计数和GPS时间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精度在纳秒级别的关键事件时间标记系统。控制器是一个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运行Python自动化数据处理脚本,实现了在线测试数据预处理和追踪数据离线分析功能。(2)测试平台基准性能评估。从程序运行轨迹采集、代码覆盖率和时间精度三个方面对HATBED2.0展开基准性能评估。最终测试结果表明,在程序运行轨迹采集性能方面,HATBED2.0能对被测目标以最高频率输出的追踪数据实现持续的在线收集和分析,有效解决了关键事件丢失问题。在代码覆盖率测试方面,HATBED2.0对EEMBC基准测试程序Coremark展开测试,函数、语句和基本块覆盖率的测试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在4%以内。在时间精度性能方面,HATBED2.0能够实现多被测目标之间关键事件的纳秒级时间精度分析。(3)典型车路协同系统实例构建与测试。从真实车路协同系统应用场景出发,选择交叉路口作为测试场景,并构建了由车载单元和路侧单元组成的测试实例。针对测试实例,应用测试平台HATBED2.0从车路通信时序、车载单元有限序状态机和路侧单元网络UDP协议栈三个方面对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展开测试。对基于车路通信的人车冲突消减场景进行详细时序分析,并给出高精度时序分析结果。对车载单元有限状态机,从状态覆盖和状态转移路径覆盖两个方面展开测试。对RIOT-OS环境下的UDP通信过程进行函数覆盖、基本块覆盖和函数剖面分析。实例测试结果表明,测试平台HATBED2.0能够对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进行高效、充分的测试与评价。

周中奎[3](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汽车目标检测与场景增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在驾驶员正常驾驶视域内,将驾驶辅助信息与实际交通场景相融合,既能扩展环境感知信息,又能避免驾驶员过多地低头查看仪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AR-HUD技术得到了汽车电子业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的热点,但是若真正实现规模化实车应用,仍有许多相关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AR-HUD工程应用中的目标检测深度网络的轻量化问题、系统组合标定和虚像畸变处理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嵌入式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的实时性问题,本文利用轻量化神经网络Mobile Net降低网络参数量与模型大小,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设计了一种含有时间维特征的基于Mobile Net-SSD的道路目标检测算法。实验验证了该算法在嵌入式环境下在保证目标检测准确率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目标检测的实时性。2.针对AR-HUD工程应用中的系统组合标定和虚像畸变处理问题,本文提出了AR-HUD系统标定方法和多种虚像预畸变算法。其中AR-HUD系统标定方法包括多相机组合标定与AR-HUD投影虚像所在位置和大小的测量;虚像预畸变算法包括静态眼位条件下AR-HUD图像预畸变的线性插值算法、动态眼位条件下AR-HUD图像预畸变的多重线性插值算法以及动态眼位条件下AR-HUD虚像预畸变的神经网络学习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AR-HUD系统标定方法能有效提高AR-HUD系统标定精度,虚像畸变矫正算法能有效改善AR-HUD虚像的畸变问题。3.针对AR-HUD系统工程应用实际需求,本文综合应用上述方法,研究设计了车载AR-HUD系统AR控制器中基于多眼位的虚实注册、虚像预畸变、安全预警等功能软件模块,并在实车上进行了系统的道路实验,验证了本文相关算法在车载AR-HUD系统中的有效性,验证了AR方法对于实现驾驶环境信息的增强、提高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

李宇宏,李超[4](2020)在《天线方向图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针对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的天线方向图问题,运用设计模式设计了天线方向图软件。通过需求分析,把软件主要分为多界面的显示同步、用户操作两个部分;通过观察者模式保证了多界面的显示同步;通过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模板模式实现了用户操作。最后在Qt平台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可以提供对天线方向图的仿真,提高了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的真实环境仿真能力。

周磊[5](2020)在《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着力建设以直流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直流充电桩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安装检测以及周期巡检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计量检定规范。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品牌和型号繁多,协议不规范、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制,多数采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或者半自动测试技术开发,其性能和测试效率十分低下,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国家标准,本文设计出一款适用于直流充电桩的工作误差、示值误差、付费金额误差以及时钟示值误差等计量检定任务的自动测试系统,满足高精度、高性能和便携性等设计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该部分通过研究相关测试标准,明确计量检定任务及测试原理,制定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技术指标,并阐述系统的创新点和设计优势。2.电动汽车功能模拟装置的设计:该装置用于模拟充电工况和搭建完善的测试环境,是实现充电桩测试的基础。整个装置包括直流充电接口控制模拟器,实现充电控制导引回路,并提供参数采集接口;车载BMS通信模拟器,启动充电通信流程并且反馈通信故障;车载电池电压模拟器,模拟车载蓄电池的初始电压;大功率模组化负载,用于消耗充电电能。3.高精度计量模块设计:高精度直流电能参数的采集是实现准确计量和测试的前提。本文首先根据直流电能计量原理和计算方法,搭建同步采集电路,实现对充电电压、辅助电压、采集点1电压以及充电环境温度的信号采样;然后制定数字处理方案,实现对采样信号的数据解析、功率运算、以及电能积分运算;最后封装软件功能接口,便于二次开发。经过验证,高精度计量模块能够实现1000V、300A的直流测量范围,电能计量精度达到0.1级。4.自动测试软件系统设计:自动测试软件作为整个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控制中枢和交互界面,是实现测试逻辑任务的核心。该部分通过分析测试需求和相关技术原理,从软件设计架构与设计模式的角度,提出基于MVC-三层架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且制定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实现策略。经过仿真测试以及实地验证,本文设计的计量检定系统满足直流充电桩的计量准确性和功能完整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便于市场推广。

吴树景[6](2020)在《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异构设备柔性组网及调度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智能化生产线日益普及。能否对生产线上的异构设备灵活且可靠地组网通信,并对生产任务合理且高效地调度,成为衡量生产线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识。为此,本文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异构设备柔性组网通信”和“智能生产调度优化”这两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1)针对智能生产线各类异构设备的互联互通需求,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设计研发了异构设备柔性组网通信平台:使用Select模型和多线程技术面向三种主流接口协议(TCP/UDP/串口)构建了对应的子服务器,解决了异构终端设备在并发通信状态下互联互通的问题,并针对大量终端接入的情境开展了性能优化;设计了灵活开放的应用层通讯报文协议和报文发布-订阅机制,实现了终端间的数据按需传输;开发了图形化柔性组网模块,方便了用户对组网方案的灵活设计及柔性扩展。(2)针对柔性生产线调度优化问题,以“极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优化目标,设计了一种融合遗传算法、精英保留策略和变邻域搜索算法的混合算法,使得搜索过程的广泛性、集中性和稳定性获得了优良平衡,并通过标准算例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良好性能。(3)搭建了生产线环境模拟实验平台,验证了生产线系统异构设备组网、基于工单的任务排程、异常重调度等功能的有效性。

李易[7](2020)在《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计算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环境下基于实时感知、传输与控制技术的智能车路系统成为可能。智能车路系统由多个路侧单元与车载单元组成,这些单元通常又包含了多个具有感知、计算与通信能力的模块。这些模块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系统的特定功能,而网络化嵌入式软件则是实现模块协作的关键。由于这类系统本身在实时、可靠与安全性方面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发设计阶段对这些软件进行充分的测试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静态测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捕获所有运行中的问题。传统基于日志文件、串口输出、GPIO编码等动态测试手段,受嵌入式系统资源以及应用实时性方面的约束,也无法很好的满足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的测试需求。硬件辅助追踪是一种借助通用内核调试单元的程序追踪技术,能够在不依赖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前提下,实现非侵入式软件分析追踪。硬件辅助追踪技术能够有效满足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调试需求同时解决调试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将硬件辅助追踪技术应用于网络化嵌入式软件测试,并用该方法设计实现了一种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首先介绍了智能车路系统特点及其网络化嵌入式软件调试需求,详细分析了嵌入式常用追踪调试技术,并对硬件辅助追踪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针对智能车路嵌入式软件调试需求,开展基于硬件辅助追踪技术的网络化测试平台方案设计与实现,完成了测试平台功能、结构、软硬件设计与测试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创新点如下:(1)测试平台方案设计与实现。在深入研究嵌入式常用追踪调试手段与硬件辅助追踪技术的基础上,设计测试平台由观察者、控制器、被测目标三层结构框架组成,可实现网络级远程调试、灵活的软件追踪与非侵入式软件分析三大功能。其中控制器为高性能服务器,被测目标为智能车路系统中运行网络化嵌入式软件的MCU(具备Cortex M3/M4处理器核心),观察者为分布式结构,不同观察者时间相互同步,单个观察者硬件由树莓派3B+、便携式逻辑分析仪、FT2232HL转接板等部件组成。针对测试平台功能、结构与测试需求:提出高精度追踪轨迹同步方法,方法通过GPIO翻转同步内外时间戳辅以NTP协议同步观察者时钟实现,既关联被测目标追踪数据内外时间戳,也令追踪数据与真实事件保持时间对齐;同时编写基于libusb与wiring Pi库的追踪信号采集程序和python自动化测试脚本。(2)测试平台基准性能测试。使用裸机与Free RTOS操作系统下的标准例程,从代码覆盖率、时间/功耗开销与时间精度三个方面对测试平台进行基准性能测试。最终测试结果显示,在保障程序真实运行场景,不特别优化覆盖信息收集方法,追踪信号8MHz速率以及512时钟节拍的PC采样周期等条件下,本测试平台既能缩短覆盖率测试时间周期且语句、函数与基本块覆盖率可达72%、91%与59%;同时得益于硬件辅助追踪单元,本测试平台能在几乎不改变被测目标运行功耗(ITM仅1.5%)与时间(ITM无开销)的前提下,提供微秒级时间精度的分析结果。本测试平台在进行非侵入测试的同时性能优秀、部署快捷。(3)典型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实例构建与测试。从实际出发,设计、构建了由路侧节点、车载通信节点与控制节点组成的典型实例,实例基于Free RTOS与RIOT-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中路侧节点完成传感器信息收集与Wi-Fi发送;车载通信节点位于模拟车辆上,负责传感器信息Wi-Fi接收与CAN网络发送;控制节点同样位于模拟车辆上,负责传感器信息CAN网络接收与传感器信息驱动的PWM有限状态机控制。针对该实例从通信事件时序、PWM控制有限状态机与路侧节点传感网三个方面开展测试。对Free RTOS系统环境下Wi-Fi与CAN网络通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给出微秒级时序测试结果;对PWM控制有限状态机进行状态转换追踪记录,并与理论值比对;对gnrc_networking网络ping6指令进行高精度时间特性分析,及其底层gnrc协议栈UDP通信过程函数覆盖与基本块覆盖的评估。实例分析表明,借助硬件辅助追踪技术,本测试平台可对被测系统开展高效、充分的测试与评价。

徐俊俊[8](2019)在《基于蓝牙Mesh和NB-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5G时代已经来临,让“万物互联”能够成为现实,而物联网技术也得以更加全面快速地发展。物联网相关的智能设备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智能家居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给人类带来进一步的生活改善。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蓝牙Mesh和NB-IoT的智能家居系统。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针对蓝牙Mesh网络目前采用泛洪算法在节点数量较多时导致传输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广播算法,该算法通过信号强度来计算出节点坐标,继而通过最优覆盖模型选择下一个转发目标节点,在保证送达率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转发节点的数目和转发的次数,尽可能抑制冗余包和减少冲突重传。第二,针对目前无线Mesh网络拓扑结构单一,每个节点都是中转节点并且要求实时扫描来自邻居节点的消息包,从而导致蓝牙设备无法进行低功耗组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蓝牙Mesh网络拓扑结构,增加了朋友节点和低功耗节点,解决了蓝牙通信距离有限和低功耗组网的问题。Mesh网络中各个节点通过各类传感器与带有Nodic公司推出的超低功耗SoC芯片nRF52832的蓝牙5.0模块相结合,构成不同的Mesh网络节点类型。第三,针对智能家居行业标准不统一、产品不兼容、联网需要WiFi网络和入网配置复杂等问题。本文首先设计出了一种基于蓝牙Mesh和NB-IoT的智能家居控制器网关,采用ARMCortex-M3处理器,运用开源的uCOS-Ⅱ操作系统,在LCD触摸显示屏上设计了基于StemWin的GUI界面,方便人机交互,并且能够对智能家居网络节点进行监测与控制。控制器网关中的NB-IoT模块能够与电信物联网云平台直接对接,无需WiFi网络和入网配置,使用户能够通过物联网云平台监测与控制不同厂商的不同智能家居产品。第四,对整个智能家居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分析其结果,初步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盛常冲[9](2017)在《嵌入式环境下面向三维战场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作战理论的不断创新,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各国的重点关注。战场可视化是战场感知的重要手段,客观、可靠、实时的战场可视化系统对于指挥员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战场可视化系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战场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都是基于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在便携性以及沉浸式的战场环境感知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嵌入式设备也具备了高效的图形处理和实时显示能力,将嵌入式设备作为战场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环境,为解决当前战场可视化系统存在的局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战场可视化仿真的相关技术原理,建立了基于嵌入式环境的虚拟战场环境的数据组织方法及调度策略,并结合嵌入式平台立体显示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空间的立体图像生成算法,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嵌入式环境下面向三维战场的虚拟现实原型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了对三维虚拟战场的场景分析任务,总结了三维战场场景的数据特性;随后根据此特性,结合多种传统的场景数据组织方法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三维战场的数据组织方法,并给出了基于此数据组织方法针对嵌入式平台的数据调度策略。(2)分析了立体视差成像原理和立体视差成像模型。针对嵌入式环境的立体显示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像空间的立体图像对生成算法。仿真实验表明,在场景复杂度较高的场景中,其效率要高于经典的双中心投影算法。(3)进行了嵌入式环境下三维战场虚拟现实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系统需求分析配置满足需求的交互外设,设计了嵌入式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现的软、硬件体系结构。然后,根据本文提出的数据组织调度算法和立体图像对生成算法,完成了系统交互功能设计及原型系统实现。

李斐飞[10](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二、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在线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路协同系统测试平台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软件测试研究现状
    1.3 研究动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硬件辅助追踪技术研究
    2.1 硬件辅助追踪体系结构
        2.1.1 数据观察点与追踪(DWT)
        2.1.2 指令追踪宏单元(ITM)
        2.1.3 嵌入式追踪宏单元(ETM)
        2.1.4 追踪端口接口单元(TPIU)
    2.2 硬件辅助追踪技术应用实例介绍
        2.2.1 调试器J-Trace
        2.2.2 测试平台HATBED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平台系统方案设计
    3.1 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3.2 测试平台功能设计
        3.2.1 分布式嵌入式软件测试
        3.2.2 追踪数据存储与离线分析
        3.2.3 软件质量在线评估
        3.2.4 网络化时序在线分析
        3.2.5 状态机在线测试
    3.3 测试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3.3.1 被测目标
        3.3.2 观察者
        3.3.3 控制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平台系统实现
    4.1 观察者硬件实现
        4.1.1 数据采集
        4.1.2 硬件解码
        4.1.3 在线测试
        4.1.4 数据存储
    4.2 观察者软件实现
        4.2.1 追踪数据存储
        4.2.2 在线测试结果存储
    4.3 控制器软件实现
        4.3.1 自动化在线测试数据预处理脚本
        4.3.2 自动化离线数据解码与分析脚本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平台基准性能评估
    5.1 程序运行轨迹采集性能测试
        5.1.1 实验环境
        5.1.2 采集时长评估
        5.1.3 采集频率评估
    5.2 代码覆盖率测试
        5.2.1 实验环境与方法
        5.2.2 基本块覆盖率
        5.2.3 语句覆盖率
        5.2.4 函数覆盖率
        5.2.5 函数剖面分析
        5.2.6 代码覆盖率测试结果分析
    5.3 时间精度性能测试
        5.3.1 实验环境
        5.3.2 系统时间误差测试
        5.3.3 最小时间精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平台实例分析
    6.1 实验环境与方法
    6.2 车路通信时序测试
        6.2.1 通信数据格式设计
        6.2.2 车路通信时序测试结果
    6.3 车载单元有限状态机测试
        6.3.1 车载单元有限状态机设计
        6.3.2 车载单元有限状态机测试结果
    6.4 路侧单元网络UDP协议栈覆盖率测试
        6.4.1 UDP协议栈基本块覆盖率
        6.4.2 UDP协议栈函数覆盖率
        6.4.3 UDP协议栈函数剖面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测试平台控制器配置
附录Ⅱ 实验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汽车目标检测与场景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汽车技术
        1.2.2 目标检测技术
        1.2.3 AR-HUD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相机成像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2.1.1 相机成像模型
        2.1.2 相机畸变模型
        2.1.3 相机参数标定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2.2.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2.2.2 激活函数
        2.2.3 评价指标
        2.2.4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2.3 增强现实技术
        2.3.1 三维注册技术
        2.3.2 虚实融合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的MobileNet-SSD的道路目标检测方法
    3.1 SSD卷积神经网络
    3.2 MobileNet网络
        3.2.1 MoblieNetV1
        3.2.2 MoblieNetV2
        3.2.3 MobileNetV3
    3.3 改进的MobileNet-SSD算法
        3.3.1 算法描述
        3.3.2 网络结构
    3.4 道路目标检测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说明
        3.4.2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AR-HUD的虚像测量与畸变矫正方法
    4.1 车载AR-HUD系统模型
        4.1.1 AR-HUD系统原理
        4.1.2 AR-HUD虚拟投影屏幕
        4.1.3 AR-HUD系统三维注册模型
    4.2 车载AR-HUD系统标定方法
        4.2.1 坐标系定义与转换关系
        4.2.2 多相机组合标定方法
        4.2.3 AR-HUD的虚像测量
    4.3 静态眼位条件下AR-HUD图像预畸变的线性插值算法
    4.4 动态眼位条件下AR-HUD图像预畸变的多重线性插值算法
    4.5 动态眼位条件下AR-HUD虚像预畸变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4.6 实验与分析
        4.6.1 AR-HUD系统标定实验与分析
        4.6.2 AR-HUD虚像预畸变实验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AR-HUD系统AR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5.1 车载AR-HUD系统
        5.1.1 系统硬件
        5.1.2 系统软件
    5.2 实车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天线方向图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线方向图软件概述
2 多界面的显示同步设计
3 用户操作
4 结束语

(5)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2.1 充电桩充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设计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计量检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流程及原理
        2.1.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控制导引回路
        2.1.2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工作流程
    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需求及功能分析
        2.2.1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需求分析
        2.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测试系统关键设备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需求分析
    3.2 直流充电电能计量理论与仿真分析
        3.2.1 直流电能计量的基本算法
        3.2.2 纹波环境下的电能计量误差运算
        3.2.3 电能计量算法的误差仿真与结果分析
    3.3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总体方案设计
    3.4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硬件方案设计
        3.4.1 大电压采集方案
        3.4.2 大电流采集方案
        3.4.3 温度采集方案
        3.4.4 信号隔离方案
    3.5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软件方案设计
        3.5.1 软件总体流程
        3.5.2 ARM数据服务端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4.1.1 软件系统的设计指标
        4.1.2 软件系统的开发平台及环境
    4.2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4.2.1 软件系统的设计架构方案
        4.2.2 软件系统的设计模式方案
        4.2.3 软件系统的多任务处理方案
    4.3 车载BMS通信模拟软件系统设计
        4.3.1 基于CAN通信的充电流程设计
        4.3.2 基于Modbus的数据服务端设计
    4.4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方案
        4.4.2 数据访问驱动层设计方案
        4.4.3 业务逻辑层设计方案
        4.4.4 表现层设计方案
        4.4.5 可编辑测试报表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实验平台搭建
        5.1.1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平台搭建
        5.1.2 系统功能指标验证平台搭建
    5.2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
        5.2.1 测试流程及步骤
        5.2.2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5.3 系统功能指标测试及结果分析
        5.3.1 测试流程及步骤
        5.3.2 计量检定功能测试
        5.3.3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5.3.4 可编辑报表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异构设备柔性组网及调度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设备组网通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产调度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异构设备柔性组网及调度优化总体方案
    2.1 总体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异构设备柔性组网通信方案设计
        2.2.2 智能生产调度优化方案设计
    2.3 开发环境及工具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设备柔性组网通信平台设计
    3.1 通信平台概要设计
        3.1.1 图形组网功能
        3.1.2 实时通信流程
        3.1.3 应用场合及服务对象
    3.2 数据库设计
    3.3 通讯报文协议设计
        3.3.1 报文协议格式
        3.3.2 针对Modbus协议的集成
        3.3.3 报文解析流程
    3.4 发布-订阅机制实现
    3.5 面向异构接口协议的并发通信服务模块设计
        3.5.1 关键技术分析
        3.5.2 TCP服务器设计
        3.5.3 UDP服务器设计
        3.5.4 串口服务器设计
    3.6 图形化柔性组网模块设计
        3.6.1 组态化组网规划功能
        3.6.2 设备柔性配置功能
        3.6.3 组网方案管理功能
    3.7 针对大量终端接入情境的通信性能优化
        3.7.1 双缓冲任务队列设计
        3.7.2 高性能内存池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生产线调度优化算法研究
    4.1 FJSP数学模型
    4.2 求解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设计
        4.2.1 整体算法流程框架
        4.2.2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4.2.3 种群初始化
        4.2.4 遗传操作
        4.2.5 精英保留操作
        4.2.6 变邻域搜索操作
    4.3 数值实验与算例测试
        4.3.1 实验用例
        4.3.2 参数设置
        4.3.3 精英保留策略对比实验
        4.3.4 变邻域搜索策略对比实验
        4.3.5 标准算例测试
    4.4 动态调度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应用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异构设备柔性组网通信功能测试验证
        5.2.1 组网流程实例测试
        5.2.2 异构设备间通信测试
        5.2.3 通信性能测试
    5.3 智能调度客户端实现与功能验证
        5.3.1 生产计划管理模块
        5.3.2 生产排程调度模块
        5.3.3 设备实况监测模块
    5.4 企业应用简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硬件辅助追踪技术研究
    2.1 嵌入式常用追踪调试技术
        2.1.1 软件追踪
        2.1.2 硬件追踪
        2.1.3 硬件辅助追踪
    2.2 硬件辅助追踪体系结构
        2.2.1 数据观察点与追踪(DWT)
        2.2.2 指令追踪宏单元(ITM)
        2.2.3 嵌入式追踪宏单元(ETM)
        2.2.4 追踪端口接口单元(TPIU)
    2.3 调试工具GDB与 Open OCD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3.1 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3.2 测试平台功能设计
        3.2.1 网络化远程调试
        3.2.2 灵活的软件追踪
        3.2.3 非侵入式高精度软件分析
    3.3 测试平台硬件设计及结构
        3.3.1 被测目标
        3.3.2 观察者
        3.3.3 控制器
    3.4 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3.4.1 观察者时间同步软件
        3.4.2 追踪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3.4.3 自动化测试脚本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平台基准性能测试
    4.1 代码覆盖率测试
        4.1.1 实验环境与方法
        4.1.2 语句覆盖率测试
        4.1.3 函数与基本块覆盖率测试
    4.2 时间与功耗开销性能测试
        4.2.1 实验环境与方法
        4.2.2 时间开销测试
        4.2.3 功耗开销测试
    4.3 时间精度性能测试
        4.3.1 实验环境与方法
        4.3.2 时间同步误差测试
        4.3.3 最小时间精度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平台实例分析
    5.1 实验环境与方法
    5.2 通信事件时序测试
        5.2.1 通信数据格式
        5.2.2 时序测试结果
    5.3 有限状态机测试
        5.3.1 有限状态机设计
        5.3.2 状态机测试结果
    5.4 gnrc_networking测试
        5.4.1 ping6指令高时间精度分析
        5.4.2 UDP通信覆盖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GDB与OpenOCD常用命令
附录 Ⅱ 控制器详细配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蓝牙Mesh和NB-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家居研究现状
        1.2.2 蓝牙Mesh组网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智能家居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2.1 无线Mesh拓扑结构
    2.2 蓝牙技术
        2.2.1 蓝牙5.0
        2.2.2 蓝牙协议栈
        2.2.3 广播和建立连接
    2.3 NB-IoT技术
        2.3.1 NB-IoT简介
        2.3.2 NB-IoT网络架构
    2.4 嵌入式相关技术
        2.4.1 ARM处理器
        2.4.2 uC/OS-Ⅱ操作系统
        2.4.3 StemWin图像界面软件包
    2.5 智能家居系统体系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信号强度的空间覆盖MESH组网算法
    3.1 常见的Mesh组网算法介绍
    3.2 算法的设计思想
        3.2.1 正六边形节点覆盖模型
        3.2.2 圆盘覆盖模型
        3.2.3 蓝牙RSSI的距离换算
    3.3 算法设计
        3.3.1 圆盘模型下的广播算法
        3.3.2 SSCF广播算法
    3.4 Mesh网络仿真测试
        3.4.1 评价标准
        3.4.2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家居系统MESH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4.1 改进后的蓝牙Mesh网络拓扑
    4.2 无线通信协议的设计
    4.3 Mesh网络节点的硬件电路设计
        4.3.1 智能LED灯
        4.3.2 温湿度传感器
        4.3.3 烟雾报警器
    4.4 Mesh网络节点的软件设计
        4.4.1 环境配置及初始化
        4.4.2 中转节点功能设计
        4.4.3 朋友节点功能设计
        4.4.4 低功耗节点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家居控制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5.1 智能家居控制器网关的硬件结构
    5.2 控制器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5.2.1 外围电路设计
        5.2.2 TFT-LCD接口电路设计
        5.2.3 触摸屏电路设计
        5.2.4 NB-IoT模块电路设计
        5.2.5 蓝牙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5.3 蓝牙5.0 通信模块
        5.3.1 蓝牙芯片的分析与选型
        5.3.2 外围电路设计
    5.4 控制器网关的软件设计
        5.4.1 uC/OS-Ⅲ操作系统的移植
        5.4.2 用户GUI操作界面的设计
        5.4.3 蓝牙模块通信设计
        5.4.4 NB-IoT模块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家居系统实例测试
    6.1 控制器网关硬件平台
    6.2 控制器网关的功能性测试
        6.2.1 Mesh组网灯控测试
        6.2.2 温湿度采集测试
        6.2.3 物联网云平台连接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蓝牙传输距离测试
        6.3.2 低功耗节点功耗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嵌入式环境下面向三维战场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场景组织研究现状
        1.2.3 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嵌入式平台下三维战场的场景数据组织及调度技术
    2.1 引言
    2.2 嵌入式平台计算环境分析
    2.3 场景数据组织管理技术
    2.4 复杂三维战场环境数据分析
    2.5 基于四叉树索引的三维战场场景图组织方法
        2.5.1 面向地形的四叉树索引组织结构
        2.5.2 面向对象的场景图组织结构
        2.5.3 二维数组索引的组织结构更新
    2.6 复杂三维战场场景块调度方法
        2.6.1 视景体
        2.6.2 基于视景体投影的可见性判定
        2.6.3 场景块调度的缓存机制
    2.7 实验结果及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像空间的立体图像对生成算法
    3.1 引言
    3.2 双目立体成像原理
        3.2.1 深度暗示
        3.2.2 Panum融合区
    3.3 立体视差成像模型
    3.4 立体图像对生成算法
    3.5 像空间立体图像对生成算法
        3.5.1 Z-Buffer算法原理
        3.5.2 左图像获取
        3.5.3 右图像生成
        3.5.4 右图像优化处理
        3.5.5 图像质量评价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1 图像质量结果及分析
        3.6.2 实时绘制效率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环境下面向三维战场的虚拟现实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技术路线
    4.3 系统体系结构
    4.4 原型系统设计
        4.4.1 硬件设备选型
        4.4.2 交互模块设计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创新性工作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车路协同系统嵌入式软件在线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D]. 李尚荣. 长安大学, 202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汽车目标检测与场景增强技术研究[D]. 周中奎.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天线方向图软件设计与实现[J]. 李宇宏,李超.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5)
  • [5]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异构设备柔性组网及调度优化技术研究[D]. 吴树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智能车路系统网络化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研究[D]. 李易.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蓝牙Mesh和NB-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应用[D]. 徐俊俊. 华侨大学, 2019(01)
  • [9]嵌入式环境下面向三维战场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D]. 盛常冲.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观察者设计模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