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新闻的“灵魂”

行情,新闻的“灵魂”

一、引语,新闻的“灵魂”(论文文献综述)

王晴晴[1](2021)在《从特稿到非虚构:变与不变 ——对杜强系列作品的叙事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景鹏[2](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王嘉琪[3](2020)在《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日益增多,“逮捕孟晚舟”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华为公司的海外危机,华为的系列事件可谓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在此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将如何关注和构建华为?是否存在媒介偏向或污名?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使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臧国仁高中低三层次框架分析法,对2017-2019年以来《纽约时报》关于华为公司的报道进行分析。在高层次框架上,分析新闻报道数量、主题及报道框架;中层次框架主要从主要事件、直接结果等7个环节进行统计分析;低层次框架则分析新闻标题类型、引语。此外,选择和重组机制还将考察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篇幅及基调。通过量化统计与质化分析后,本研究发现,近三年来《纽约时报》对华为的报道呈现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污名框架:“来自中国的技术野心”框架、“国家政治傀儡”框架、“他人权益破坏者”框架。同时,其倾向性可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以弱化正面议题、夸大负面议题体现出新闻框架的偏向;其次,更倾向于使用精英信源传递立场,导致消息来源的偏向;最后,多用间接引语扩大文本主观性,以个人色彩浓烈的新闻特写为主,缺少深度报道呈现,形成了媒介形象的偏向性。

方婧雯[4](2020)在《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郭玲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着名的女记者,以“散文式”新闻作品蜚声新闻界。她的新闻报道本着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宗旨,力求创新、不落俗套。长久以来,学界不乏对我国新闻史上女记者的研究,但是对于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见。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体表现在她的会议新闻善于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人物新闻以知识分子为重点,力求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文艺新闻能够从侧面展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郭玲春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十分注重报道的政治性,她的新闻报道以正面题材为主,多角度地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在写作上也极具特色:一、角度独到,选材灵活。郭玲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角度选取还是素材撷取都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文章架构不落窠臼。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而是根据主题与内容“量体裁衣”。三、写作技巧灵活多变。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极具感染力。如: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可读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丰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色,是因为她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借助了新华社强大的平台优势、以及依靠自身成长经历培养出独特的品格。总而言之,郭玲春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开启了七、八十年代新闻写作的新篇章,对今天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样有着示范作用。

潘甜[5](2020)在《《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文中提出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和价值多元时代,塑造时代特征鲜明并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青年榜样形象,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采取良好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于2013年推出《新青年》专版,积极承担起塑造新时期青年榜样形象的重任。为考察《新青年》专版在青年榜样塑造中的得失,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着重分析《新青年》专版塑造青年榜样的基本框架及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受众的反馈进一步讨论应如何塑造新时代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闻框架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手段,一般包括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三重运作。具体而言,《新青年》专版在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上,偏向选择青年个人成长层面的报道主题,坚守青年立场;在中观层面新闻素材的重组与搭建上,灵活使用报道结构、报道篇幅、报道基调、新闻体裁、报道呈现形式、报道视角、时间框架;在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上,强调使用中立的标题基调客观揭示新闻内容,重视使用概括式导语、以事实为主的直接引语等。最终从政治、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社会生态、青年个人成长层面呈现了多元化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青年》专版塑造的多元化青年榜样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这表明其新闻框架对受众的信息解读具有引导与制约作用。研究发现,《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主要有: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坚守青年立场,紧扣青年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其缺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存在模式化倾向;与官方意志高度匹配的报道主题,易与青年群体产生距离感;传播媒介与青少年媒介接触习惯错位等。针对问题,笔者从青年榜样报道思维、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增强受众互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出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和说服力。

撒俊红[6](2020)在《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文中提出转述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它反映着我们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风格。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转述现象同样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汉语教学、汉语水平测评等都具有参考价值。汉语水平考试作为衡量留学生汉语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其中的转述现象研究则更为必要。因此,本文选取了全新的角度,将对外汉语教学与“书面转述”相结合,以新HSK六级考试的写作题为例,讨论了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转述情况。在调查过程中,设置了汉语二语学习者(30人)与母语者(30人)两个对照组,选择了 3篇《HSK标准教程》中的课文,并按照新HSK六级考试书写题测试形式,共收集到了 180篇缩写的文章(共计约6.5万字)作为本文的有效研究语料,探讨了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书面转述时容易出现的各种偏误的类型和成因,并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了选题意义、研究的相关动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四个部分。第二章是基于调查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分析,主要是从对缩写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语篇的逻辑与衔接、词汇与语法的正确使用这三个方面对转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出现的所有偏误问题进行了批注、修改、分类和统计,同时在论文中进行了例证分析。第三章是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母语对照组受试的书面转述情况,第二部分将中国学生的书面转述结果和外国学生的做了全面的统计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中高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在书面转述过程中出现各种偏误及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是汉语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思考,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了新HSK六级考试缩写题的评分标准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第二部分是针对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教学对策,主要包括了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语篇意识、增加对书面转述的重视程度、课堂与课后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考试重难点与教学重难点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改进等建议。第五章为结语,再次梳理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过程,并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还对汉语书面转述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

逯兴鑫[7](2020)在《《凤凰周刊》人物专栏报道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人物报道是以描写人物言行、讲述人物故事、勾勒人物性格为主要描写方式的新闻报道形式。近年来,人物报道与人们喜欢阅读到有趣的故事、看到有趣的人物需求相契合,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新闻报道形式。现阶段,国内(此处特指中国大陆)学者对于新闻叙事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自有期刊、栏目等,对港澳台地区的新闻叙事学研究则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栏目设置与解读等非新闻叙事学研究领域。《凤凰周刊》是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刊物,本文以《凤凰周刊》“人物专栏”为研究对象进行叙事研究,力图展现其选择“中间位置”,“用第三只眼看中国”,以“为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的写作视角和手法为读者提供的不一样见解和观点。从理论的实践意义上讲,《凤凰周刊》“人物专栏”的报道也是在新闻叙事学研究领域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范本。本文从宏观处将《凤凰周刊》“人物专栏”报道文本置于叙事学及新闻叙事学等理论框架下,首先对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整体把握新闻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变化,国内外新闻叙事学和人物报道叙事的研究现状,并对《凤凰周刊》进行文献综述。其次,介绍“人物专栏”叙事声音的研究框架,叙事声音是叙事人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进而对“人物专栏”中选择的人物进行归属界定,研究分析“人物专栏”中的叙事者、叙事者的叙事视角与聚焦;指出新闻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出声音,传播声音,通过声音的传播唤起更多的声音,进而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再次,对“人物专栏”叙事话语的分析论述,指出新闻叙事话语亦即是对新闻叙事技术的探讨;通过分析“人物专栏”叙事话语中的叙事时间、叙事修辞手段的运用,总结出“人物专栏”中的故事模式类型。文章最后研究并揭示出《凤凰周刊》“人物专栏”报道的叙事立场和意义建构,展示出《凤凰周刊》及“人物专栏”一个权威且负责任的媒介形象,以及在“传播事实真相,增强公众认知”和“提供独立意见,推动社会变革”道路上所付诸的努力。

王彤彤[8](2020)在《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新闻框架分析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文中指出新媒体快速发展,在当今时代吸引了大量的关注,成为了媒体行业的焦点,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巨大冲击,形势严峻。在传统媒体中,有许多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本文以中国日报中文网为例,以中美贸易战为时间主线及经典案例来详细分析中国日报中文网的独家新闻报道框架。中美贸易战作为热点事件,国际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中国日报中文网对于中美贸易战及其相关新闻的“独家”版块新闻报道充分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的官方态度,本文对独家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以3000条的新闻为样本容量,研究“独家”版块的报道内容、报道来源等低层次框架并逐步过渡到报道风格、报道理念等中高层次框架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框架理论以及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着手对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关于中美贸易战及其相关新闻的报道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和剖析报道内容,分析关于中美贸易战等相关问题的新闻报道实例,展现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的报道风格、报道立场以及报道理念等。本文大量引用了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关于中美贸易战等相关问题的新闻报道实例,并对实例加以分析,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对于中美贸易战等相关问题上是如何进行报道的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新闻价值和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独家版块在新闻报道上具有紧跟时代脉搏、用户思维较强以及不断深耕深度报道等值得其他媒体所学习借鉴的优点,这些优点逐步发展成为优势,将在今后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里发光。同样的,独家版块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报道模式较为固定、内容较为单一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之处,否则新闻制作将会日益僵化,这些也是媒体行业所要进行地反思之处。与此同时,本文也涉及到将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与外网对比的内容,对于中美贸易战这一国际性议题,笔者探究了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与外网在此议题的报道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此进行对比,从而对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的报道风格、报道形式等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这更加利于笔者对于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的报道框架的进一步研究。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渐渐看到独家版块新闻报道背后的框架,这也是将两者进行对比的重要意义所在,对于中美贸易战这个国际性的议题,独家版块新闻报道背后呈现出的是一个致力于中美合作、两国友好,促进国际贸易平稳快速发展的大国形象以及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另外,通过与外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同一议题的报道,外网采取的报道方式趣味性更高,更加吸引读者阅读,这也是我国媒体的可借鉴、学习之处,今后国内媒体将如何提高报道能力和传播效果,这必然是引发我们的思考之处。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这个小窗口去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内媒体以及国际媒体对于国际性议题的报道是如何展开与进行的,同时也为媒体行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和思考。

昝瑞[9](2020)在《“钟声”专栏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文中指出“钟声”国际新闻评论专栏源起于2008年11月,是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笔推出的,这是继人民日报社“国纪平”评论专栏创立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钟声”之所以为钟声,是具有“警世钟声”的深层寓意,其全称即为“大国之声”,推出之时中国正处于国际反华舆论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中,专栏的主要目的即及时对涉华问题以及中国对于国际热点问题的看法进行深层的阐明,以期使国内外受众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声音,从而塑造大国形象。通过研究发现,“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在总体的观点阐明和论述上绝不模棱两可,有着强烈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尤其对于国际舆论场上的一些涉华言论总能及时作出回应,在舆论未扩大之时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在选题上,“钟声”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抓取最具热点性的话题进行评论,突出本国的立场主张。其也总能抓住最佳时机,在最短的时间使大国声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发挥党媒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钟声”评论以专业又易于理解的评论语言,严密的逻辑与论证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评论特色,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服度,其对于国家形象在国内外的塑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钟声”就涉华问题和国内外热点问题鲜明地表达中国立场和主张、积极引导国内外舆论,营造有利于中国的舆论环境,使得国际社会一步步听见中国的声音,减少对中国的误读,由抗拒中国的态度逐渐转变为乐意了解真正的中国甚至更进一步接纳中国。在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的今天,相对于一些深度但晦涩的文章,受众更需要的则是直接简明的态度和不需多加修饰的观点,“钟声”无疑做到了。其“立场鲜明、反应迅速”,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总能及时作出回应,作为党媒的严谨使其具有极高的信服力。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钟声”总能准确地传达官方立场,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主动,积极引导国内外舆论环境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从而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与风范,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积极进取、和平发展、文明开放的大国形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机会,国家话语权也在无形中不断提高。

刘霞云[10](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二、引语,新闻的“灵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语,新闻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3.1 文献综述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重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媒体选择
        1.6.3 样本收集
        1.6.4 分析单位及类目建构
    1.7 可信度检验
2.内在结构分析:污名化框架占比较大,企业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2.1 报道总体概述:政治视角为主,呈现明显的“事件导向”
        2.1.1 报道数量及报道阶段分析
        2.1.2 报道视角分析
    2.2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的内在结构分析
        2.2.1 高层次结构的主题框架分析
        2.2.2 中层次结构的图式分析
        2.2.3 低层次结构的修辞探析
3.框架作用机制分析:呈现“命令式”表达,以负面基调为主
    3.1 选择机制分析
        3.1.1 消息来源类目构建
        3.1.2 消息来源分析:精英信源为主,呈现“命令式”表达
    3.2 重组机制分析
        3.2.1 报道体裁分析:带有强烈媒介立场的新闻特写占比最大
        3.2.2 报道篇幅分析:缺乏客观、深度报道文本
        3.2.3 报道基调分析:危机爆发阶段负面报道含量最大
4.研究结论与探讨
    4.1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媒介偏向性总结
        4.1.1 新闻框架的偏向:弱化正面议题,夸大负面议题
        4.1.2 消息来源的偏向:精心选择信源,以平衡手法掩盖倾向
        4.1.3 媒介形象的偏向:间接引语扩大文本主观性,缺少深度报道
        4.1.4 报道影响分析
    4.2 策略探讨
        4.2.1 把握“现实”动向,诉诸既有认知
        4.2.2 通过“话语”做工作,弱化华为与国家政治层面的关联
        4.2.3 适当运用“感情牌”,增强海外用户对华为的信心
        4.2.4 以长期行动改变刻板印象,让优质报道内容获得更大的曝光
    4.3 研究局限分析
        4.3.1 研究样本与范围覆盖面不足
        4.3.2 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编码表
附录二 :报道样本列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4)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倾向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主要题材
        一、会议新闻报道: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
        二、人物新闻报道:以知识分子典型为重点
        三、文艺新闻报道:侧面展现文艺改革进程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一、内容注重政治性
        二、以正面报道为主
第二章 郭玲春新闻写作的创新
    第一节 角度独到选材灵活
        一、注重角度选取
        二、灵活撷取素材
    第二节 文章架构不落窠臼
        一、散文式结构
        二、视觉式结构
        三、并列式结构
    第三节 表现手法博采众长
        一、叙议结合,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二、活用引语,巧摘报告
        三、新闻语言丰富多彩
第三章 新闻作品特色的成因及新闻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独具特色的成因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二、平台优势及领导同事的支持
        三、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实践对新闻业的启示
        一、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二、不怕吃苦,勤动脑筋
        三、以读者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媒体选择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创新点
    1.3 文献综述
        1.3.1 框架理论
        1.3.2 媒介形象
        1.3.3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
        1.3.4 青年榜样研究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方案设计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青年榜样”的报道框架分析
    2.1 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
        2.1.1 报道主题:关心青年个人成长
        2.1.2 新闻来源:未明确说明作者身份、来源
        2.1.3 消息来源:重视青年声音的表达
        2.1.4 报道地域:不强调地域差异
    2.2 中观层面:新闻材料的搭建
        2.2.1 新闻报道的中层结构:采用叙说结构相对完整的报道形式
        2.2.2 报道形式
    2.3 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
        2.3.1 新闻标题:客观中立地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
        2.3.2 新闻导语:偏向选择概括式导语直接叙述
        2.3.3 引语的使用:重视使用直接引语转述新闻人物原话
        2.3.4 名言警句的使用:增添文学色彩,增强青年榜样形象塑造效果
        2.3.5 关键词分析:强化中心,引领全文,突出主题,增强传播效果
第3章 《新青年》中的青年榜样群像分析
    3.1 青年榜样人物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3.1.1 性别:整体看不强调性别,局部看男性青年榜样较多
        3.1.2 年龄:整体看不强调年龄,局部看重视21-35周岁的青年榜样
        3.1.3 数量:既重视报道个体,也针对全体青年榜样
        3.1.4 地域:整体看不强调地域,局部重视华东、华北地区的青年榜样
        3.1.5 身份:整体看不强调身份,局部重视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志愿者
        3.1.6 受教育程度:不强调受教育程度
        3.1.7 民族:整体看不强调民族,局部看重视汉族青年榜样
        3.1.8 政治面貌:整体看不强调政治面貌,局部看中共党员较多
        3.1.9 城乡分布:整体看不强调城乡来源,局部看城市的青年榜样居多
    3.2 青年榜样形象的呈现
        3.2.1 政治层面
        3.2.2 科技文化层面
        3.2.3 经济法律层面
        3.2.4 社会生态层面
        3.2.5 个人成长层面
第4章 受众对《新青年》青年榜样报道的反馈
    4.1 研究方案
    4.2 用户活跃度分析
        4.2.1 点赞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点赞量较高
        4.2.2 评论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评论量较高
    4.3 解码形式: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
    4.4 诉求偏向:诉诸理性,具备一定思考痕迹
    4.5 评论内容分析
        4.5.1 表达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受
        4.5.2 表达自己的思考、建议及期待
        4.5.3 表示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认同和赞扬
        4.5.4 表达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不认同和质疑
    4.6 词频分析
    4.7 受众访谈
        4.7.1 与过去的青年榜样有明显区别
        4.7.2 认可青年榜样,并对他们具备一定好感度
        4.7.3 理性务实与理想信仰,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辩证统一的青年榜样
        4.7.4 青年榜样报道说服力低
        4.7.5 青年榜样覆盖面窄,对读者的吸引力低
        4.7.6 青年榜样报道篇幅长,与浅阅读习惯相冲突
    4.8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第5章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思考及建议
    5.1 影响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因素
        5.1.1 政治层面:《新青年》专版承担的政治使命和职责
        5.1.2 文化层面:文化后喻时代的到来
        5.1.3 社会层面:《新青年》专版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的格局
        5.1.4 媒体层面:新闻常规与新闻工作者的意识形态
    5.2 《新青年》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
        5.2.1 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
        5.2.2 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
        5.2.3 榜样报道坚守青年立场,呼应青年需求
        5.2.4 榜样报道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
    5.3 《新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不足
        5.3.1 青年榜样报道框架层面的不足
        5.3.2 从受众反馈发现的不足
        5.3.3 其他问题
    5.4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建议
        5.4.1 创新报道思维,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2 丰富报道内容,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3 优化报道形式,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4 加强受众互动,提升青年榜样报道的传播效果
        5.4.5 拓展传播渠道,提升青年榜样形象的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码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研究样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6)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缘由
        一、日常交际中的转述
        二、语言学中的转述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转述
        四、转述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动态
        一、转述的概念
        二、转述的相关研究
        三、影响转述结果的因素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思路
        二、论文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一、调查研究对象
        二、文本语料来源
第二章 基于调查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分析
    第一节 书面转述原课文时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
        一、主要内容不符
        二、重要内容缺失
        三、个别内容多余
    第二节 书面转述原课文时的语篇逻辑与衔接
        一、书面转述课文时出现语篇结构与衔接问题
        二、书面转述课文时无语篇衔接问题
    第三节 书面转述课文时词汇与语法偏误分析
        一、句子成分缺失
        二、词与词的混淆偏误
        三、词语与固定结构使用不当
        四、其他
第三章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母语对照组受试书面转述情况分析
        一、主要内容部分的把握情况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部分的处理情况
        三、词汇与语法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中外受试汉语书面转述偏误统计与分析
        一、中外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调查中偏误类型与次数统计
        二、二语受试组汉语书面转述情况分析
        三、二语受试者汉语水平分析
        四、中外受试者汉语水平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书面转述时课文主要内容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书面转述时出现语篇衔接问题的原因
        三、书面转述时词汇与语法使用有误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思考
    第一节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评价标准与建议
        一、汉语书面转述评分标准的依据来源
        二、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评分标准的建议
    第二节 汉语书面转述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影响
        二、对汉语教学内容的影响
        三、对汉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凤凰周刊》人物专栏报道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物专栏”的叙事声音
    第一节 “人物专栏”与人物选择倾向
    第二节 “人物专栏”的三种叙事者类型与元叙事
    第三节 “人物专栏”的四种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
第三章 “人物专栏”的叙事话语
    第一节 “人物专栏”的叙事时间
    第二节 “人物专栏”叙事修辞的目的与手段
    第三节 “故事模式”为主导的叙事模式
第四章 “人物专栏”的叙事立场与意义建构
    第一节 叙事立场: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体社会责任
    第二节 意义建构:传播事实真相与推动社会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新闻框架分析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选题原因与意义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五、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难点
        (三)创新之处
    六、主要理论
第一章 “独家”版块关于中美贸易战新闻的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报道时间、数量概况分析
        一、报道时间较为集中、数量不均衡
        二、报道来源较为固定,多为原创新闻
    第二节 报道主题分析
    第三节 报道形式分析
        一、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社评、漫画独具原创精神
        二、报道关键词聚焦
        三、报道篇幅以长篇为主
        四、报道形式丰富,纯文字形式比重大
    第四节 独家版块框架元素分析
        一、标题:简洁凝练但批判力度不强
        二、导语:偏向于程式化,缺乏新意
        三、引语:引语全面,直接引语突出
        四、信源:对象多方、均衡
    第五节 小结
        一、独家版块内容层面分析
        二、独家版块技巧层面分析
第二章 独家版块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的评论、漫画的分析
    第一节 评论:内容简短却尖锐有力
        一、标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二、由头:言简意赅、高度概括
        三、引语:间接引语比重大,加强客观性
    第二节 漫画:诙谐幽默且独具创意
第三章 功能维度框架分析
    第一节 独家版块功能维度框架概况
    第二节 与《纽约时报》中文网功能维度框架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态度框架分析
    第一节 独家版块报道态度概况
    第二节 与《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态度的对比分析
        一、中国媒体致力于打造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互利共赢
        二、美国媒体立足美国利益
第五章 报道人物框架分析
    第一节 独家版块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中出现的两国领导人的统计概况
    第二节 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形象分析
    第三节 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话语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钟声”专栏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文献综述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内涵分析
        二 关于国际新闻评论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创新
        一 理论依据
        (一)议程设置理论
        (二)“把关人”理论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关于“钟声”专栏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钟声”专栏的相关论述
        一 “钟声”专栏的创办及发展
        二 “钟声”专栏的影响力探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提出问题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关联性
        二 研究设计
        (一)内容分析法操作原因分析
        (二)内容分析样本选取原则
        (三)内容分析类目的构建
        (四)信度检验
        (五)统计方式
第二章 “钟声”专栏数据统计的分析和呈现
    第一节 写作分析
        一 标题写作
        二 引语选择
        (一)直接引语
        (二)间接引语
    第二节 议程设置分析
        一 评论选题
        (一)评论主题
        1总体主题分布
        2主要议题分布
        (二)选题来源
        二 评论对象
        三 评论时机
        (一)国内重要时政事件发生前后
        (二)外交活动及国际会议开展前后
        (三)国际舆论环境不友好时
        (四)别国政府发表言论或做出行动前后
        (五)国际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前后
        (六)重大节日及重要事件节点前后
        四 评论结构方式
        (一)归纳式
        (二)演绎式
        (三)递进式
        (四)并列式
        五 评论意图
第三章 “钟声”专栏国家形象塑造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中国声音的“话筒”
    第二节 引导国际舆论的“明灯”
    第三节 深化大众认知的“武器”
第四章 “钟声”专栏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直面敏感问题,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节 主动设置议题,塑造积极进取大国形象
    第三节 注重专业用语,塑造和平发展大国形象
    第四节 强调双向传播,塑造文明开放大国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引语,新闻的“灵魂”(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特稿到非虚构:变与不变 ——对杜强系列作品的叙事学分析[D]. 王晴晴. 安徽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D]. 王嘉琪. 暨南大学, 2020(05)
  • [4]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D]. 方婧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D]. 潘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D]. 撒俊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凤凰周刊》人物专栏报道的叙事研究[D]. 逯兴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中国日报中文网独家版块新闻框架分析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D]. 王彤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钟声”专栏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 昝瑞.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行情,新闻的“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