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对玩具的需求正在兴起

老年人对玩具的需求正在兴起

一、老年玩具需求商机乍现(论文文献综述)

红日[1](2021)在《美丽山花》文中认为她们根植于贫瘠的土地她们绽放在河之上山之巅七朵美丽的花儿都有一个火红的名字:共产党员——题记一、我又回来了蓝芳灵拖着行李箱走出厂区宿舍,走向工厂的大门。行李箱底部的小轮子在她身后发出轻微的与地面摩擦的声音,预示着归途的不动声色。在门卫那里履行常规检查手续之后,她扭过头来,回望她工作了两年的工厂,回望她的青春。她这两年的青春化作电冰箱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套工序,被她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检验。合格的出厂,不合格的返工。远远地,她工作岗位的组长朝她奔来,气喘吁吁地说道:"请你再确认一次,好吗?再确认一次。"

赵蓓红[2](2019)在《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文中提出上海妇女报刊是指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妇女问题、妇女文化、妇女教育、妇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上海创刊且编辑发行的报刊。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1898~1949年间的上海妇女报刊,论述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在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五个时期: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妇女报刊个案作论述时,研究其办刊缘起、宗旨内容、编排风格、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个案包括《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1904年版)《中国妇女》《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女子世界》(1914年版)《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眉语》《女铎》《解放画报》《新妇女》《妇女声》《玲珑》《妇人画报》《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32年版)《上海妇女》《女声》(1942年版)《家》等。经本文梳理研究发现: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清末时期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民初时期探索商业性运营;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办刊主体多元;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增强,形态多样发展繁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性主导报政,疏离政治,关注实际生存。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领全国风气之先,表现出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率先商业性运营、众声喧哗旋生即灭等特点。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呈现出: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发展拐点由男性群体促成,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等规律。

黄勇军[3](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赵淑华[4](2017)在《19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儿童小说是在"发现儿童"之后,儿童被看成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精神与心理世界的独立生命体后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小说形态。它以儿童为主人公,书写儿童的"外世界"与"内宇宙",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并引起儿童阅读上的共鸣。这种小说形态与成人小说的根本区别在于创作者主要是成人,而接受者是儿童,成人以自上而下的姿态给定儿童。所以,成人以何种情感态度看待儿童,决定了儿童小说中儿童主体的样貌以及儿童小说的精神特质。长期以来,儿童小说受制于时代、政治、文化等诸种风潮的影响,并且被成人理念所统摄,在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并不是本原意义上的儿童。他们是苦儿、天使儿童、好孩子、接班人、红色儿童、小小男子汉、问题孩子等等,也就是经过符号化、概念化处理过的孩子。这些蕴含某种符号与概念的孩子往往或者是时代困境的受害者与承担者,或者是时代所召唤的"高大上"的"小大人",或者是成人对时代思考的担承者。与此相对应的儿童小说在风格上也以严肃、教化、凝重、沉思为主流。19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承载概念、符号的"小大人"样貌的儿童。此种儿童小说自上海女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开始,经由杨红樱、梅子涵、郑春华以及"红樱二代"等众多作家的创作,新世纪以来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创作局面。这种小说中书写的孩子大都是一些普通的孩子,他们成绩平平、相貌平平,不是老师眼中的红人,也无法成为"三好学生"、"小干部",但是他们却淘气、快乐、纯真、生气勃勃,张扬了本真的"孩子气" "儿童性""生命活力"的一面,和以往的小说中塑造的"高大上"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可以称得上是"顽童"。在以顽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中,不再书写此前正统儿童的直线式上升的进步成长历程,而是讲述这些"顽童"在学校、家里淘气、顽皮、捣蛋甚至有些恶作剧的日常生活细节。创作者对于顽童的淘气、顽皮、捣蛋所秉持的态度并不是视其为缺点进行教化,而是肯定淘气、顽皮、捣蛋中蕴含的儿童的生命力与创造性,这样的儿童小说可以称其为"顽童叙事"的儿童小说,本文主要对19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进行探究。探究的话题包括:顽童叙事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变迁中兴起?1990年代以来的顽童叙事创作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顽童叙事给中国的儿童小说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冲击?顽童叙事的文本为什么畅销?儿童读者为什么对这种文本充满渴求?顽童叙事文本的创作与营销在蓬勃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这些话题的探讨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儿童认知"情感革命"的发生:本章主要谈论顽童叙事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节谈论旧制度下的"勤有功,戏无益"的儿童认知,这种儿童认知趋向于把儿童导引入静、稳的一面,导致儿童没有精神上的童年,儿童的顽皮、淘气、好动、好玩总是被成人规约、抑制。但是在成人本位的主流夹缝中,仍然在婴戏图、散文、小说中看到一些爱吃、爱玩、爱动、调皮捣蛋的自然性儿童。第二节探究"五四"时代鲁迅的"救救孩子"与周作人的"小野蛮"儿童观,"救救孩子"的启蒙儿童观成为时代的主潮,而"小野蛮"的儿童认知、"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境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只有花却无果的理论。第三节"世界是你们的"探究毛泽东的把儿童、青年与民族未来直接关联起来的思维逻辑对儿童认知与文化的影响。第四节"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探究1990年代以来对儿童与儿童文学认知的变化,"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正是顽童叙事所秉持的创作立场,这种立场与视角的转换隐含着对儿童认知"情感革命"的发生,意味着顽童的被发现与被肯定。第二章:顽童叙事的类型与作家:本章大体从文学史的视角谈论1990年代之前及此后的诸种顽童叙事类型与作家。第一节谈论1950年代被规训的顽童与1980年代的"问题"顽童。第二节谈论1990年代幽默儿童文学倡扬中的顽童,包括秦文君与"中国幽默儿童文学丛书"。第三节谈论梅子涵、郑春华的懵懂稚拙的幼儿顽童。第四节谈论杨红樱的"坏小子""淘气包"系列顽童叙事,以及此后的"红樱二代"们的诸种"捣蛋头"叙事。本章顽童叙事类型与作家的梳理为接下来的叙述奠定了文本基础。第三章:顽童叙事的审美特质:本章集中阐释顽童叙事带给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新的审美特质。第一节分析顽童叙事对人之初的好奇、创造性、欢乐、天真、生气勃勃等"自在自为"的自然性的张扬。第二节分析顽童叙事中顽童获得的主动权与主体地位以及顽童在复杂的世界中自我的掌舵,顽童叙事由此多了一份表达能力释放的"力"之美。第三节分析顽童叙事彰显的幽默诙谐的喜剧性与儿童情趣。第四章:顽童叙事的被渴求与市场化:本章从儿童读者接受的视角谈论顽童叙事文本在创作与阅读上蓬勃发展的必然性,以及顽童叙事文本的市场化与商业化。第一节从儿童接受心理方面与中国儿童文学演变的角度阐释这种新的审美特质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儿童对于这种审美特质的渴求。第二节谈论顽童叙事文本中的市场化、商业化元素,以及出版方对都市儿童读者的迎合。第三节谈论市场化语境中顽童叙事创作的系列化与类型化形式运用。第五章:顽童叙事的模式化及变异:本章对顽童叙事创作在蓬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阐释它的变异化与模式化走向问题。第一节谈论顽童叙事创作的粗放化,故事构思的模式化、同类化以及幽默的浅层化。第二节谈论顽童叙事中对成人形象的塑造存在的矮化与精神降格问题。第三节谈论顽童叙事创作在价值观上的变异与扭曲。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顽童叙事存在的可供开拓的学术空间与留存的仍需辨析的问题,提出对顽童叙事创作的期待与希望。

刘琳琳,陶冶[5](2016)在《老年玩具现状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中国也迈入了老龄化的发展时期,不过,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老年相关事业才刚刚开始发展,与之有关的产业和市场也还未成形。其中,对于老年人娱乐和生活的相关商品研发不足,尤其是在保健产品等方面。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老年人相关事业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玩具的研发和市场发展情况。一是陈述和总结玩具给老年人带来的益处(娱乐,以及保健功能),二是阐述了拓展老年玩具市场的意义,主要是针对老龄化产业以及玩具相关产业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最后结合当下老年产业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龙腾飞[6](2016)在《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从发展我国老年玩具产业的意义、我国老年玩具产业的发展现状、日本、欧美国家老年玩具产业的发展经验分析,以及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四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政府、社会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我国老年玩具产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推进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路径。

刘琳琳,陈彦君[7](2016)在《老年玩具人性化设计策略》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内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使得老年玩具市场得以快速发展,老年玩具变得更具市场竞争力。在大环境的驱使下,我们更应该去把我们"人性化"的设计加入其中,结合老年人的生心理等特点将健康和情感等理念融入进老年玩具中。

万茵[8](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研究说明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吴限[9](2015)在《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26年动画短片《舒振华文打字机》公开放映以来,中国动画事业已经在探索、挫折与不断突破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面对困窘的物质条件,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人在设备落后和技术被垄断的艰难条件下,凭借着坚韧的梦想和无限的创造力,开启了中国动画事业的旅程。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万氏兄弟却创作了可以和美国迪斯尼比肩的动画作品——《铁扇公主》,自此使中国动画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建国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诸多当代艺术家们加入到了动画电影的创作队伍之中,成功推出了一批如《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大闹天空》等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随着这一时期水墨动画在国内外屡获赞誉,“中国动画学派”的兴盛时期也随之到来。“十年动乱”之中,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无可奈何的停滞阶段,直到新时期的到来在少有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开始有规划、有规模地培养动画人才。但由于政策的限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新的时代里却无力抵制外国动画系列片的冲击,致使其在市场中逐渐进入固守时期。直到1999年,《宝莲灯》的上映才扭转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它不仅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全面转向市场的代表作,还开启了中国民族动画的重构之路。几年之后,借助电视动画片培养电影观众的模式应运而生,随后《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没》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贺岁片票房的记录,使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了全面复苏。本文运用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中外动画创作进行对比和梳理。以历史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初始发轫、发展与交融、固守与构建、博弈与深化等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架构。同时,对在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国动画电影的特点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纵横交错的时空网络中进行研究。早期中国动画电影是在西方动画电影的影响下诞生的,但后来所受到的来自苏联创作理念的影响,却又使其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因为也就构筑了其与美国动画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娱乐性之间最大的区别。新时期之后,日本电视动画的兴盛和动画教育的缺失同时冲击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以及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之路。随后,对外国电脑技术全面的吸收和海外动画加工片的兴起更是使得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道路的探索陷入了低谷。当下,互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动画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画、漫画和游戏的跨界融合、互动成为了现代动画新的民族化特点。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进程就在这种相互摩擦、比较的框架中所进行的民族化探索之路。本文根据作者自身的动画创作经历和动画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结合一手资料对动画理论、流派进行阐述。通过概括中国动画公司的生存现状,分析中国动画教育的弊端,总结当下动画电影创作疲软的症结。以期对如何加强动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对中国未来动画电影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郑素杰[10](2014)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二战后富有争议的南方天主教作家,由于其一生命运多舛,形成了丧父和恐惧死亡等多种精神创伤,南方农场的隐居生活束缚了她的创作,无形中也潜抑了她的本能欲望。奥康纳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她的创作宗教主题和地域色彩突出,罪恶感和救赎意识浓重,充斥了大量的畸形人格和暴力事件,剖析了人性,表现了人的内在本质,批判了美国南方社会顽疾及落后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精神迷茫的人有一定的启示。奥康纳宣称她的创作是一种“救赎”行为。国内外奥康纳研究基本上从宗教、南方性、女性、暴力、种族等角度对奥康纳小说进行阐释,认为其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是南方文学的变体。对于奥康纳精神层面的研究,基本沿袭了新批评字面意义上的分析范式,对比分析作品人物行为与奥康纳本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点,这些研究都从某一个侧面解释了奥康纳小说中的一些现象和诗学成因,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奥康纳精神活动过程的探究,未从弗洛伊德“升华”说等理论层面对其写作动因、人物怪诞的内在因素进行挖掘。本论文将奥康纳创作置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视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通过文化与文学文本互为参证式的论述,切入其文本精神症候,深入剖析作者和人物内在的思想本质,力求形式与内容上的完美统一,以达到在宏观上对奥康纳诗学的整体把握。精神分析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无意识、精神结构、俄狄浦斯情结、创伤理论等重要概念有助于研究者对不同时代的作品现象做出同质异类的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析奥康纳诗学的本质和成因,使我们得以从奥康纳作品的外部走进内部,能够实现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文本潜在意蕴的可能。本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奥康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明确了其中有待商榷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学术界及西方评论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奥康纳滞后的原因。其次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理论和在美国的传播应用及其对奥康纳的影响。第三简述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及框架。论文中的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奥康纳文本的创作背景和动因分析了其小说生成的因素,阐述了奥康纳的成长语境、创伤与挫折,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段美国的社会形态和作者的社会身份属性,及奥康纳所处的宗教语境和文学语境是形成她创作动机的内外因素。第二章围绕奥康纳文本的自我精神投射展开,分析了小说中塑造的美国南方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强悍的女农场主、仇母恋母的男青年、极具掌控欲的老者、孤傲的女博士、充满幻想的女作家、男性情结的小女孩等人物的思想意识,阐释了奥康纳的创作过程是其自我宣泄化、自我理想化和自我限制化的达成。第三章运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经验、压抑、焦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等理论分析了奥康纳小说人物的心理、精神和性格,解读了其文本中的心理范式形成的内在精神因素。第四章根据弗洛伊德的梦是梦者愿望的达成及其梦分为显梦和隐梦的理论观点,分析了奥康纳小说中关于梦境的描述——女农场主的焦虑梦、男青年的死亡幻觉、女作家的白日梦,探讨了这几个梦的象征、意象以及小说人物在梦境中所反映出来的焦虑、潜意识冲动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和道德意识,揭示了他们的梦是其内在灵魂的梦幻展示的本质。结语部分,对奥康纳研究中一些有待商榷的观点予以阐释,概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中奥康纳小说的暴力美学意义,对奥康纳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老年玩具需求商机乍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玩具需求商机乍现(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山花(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又回来了
二、给牛劝架的人
三、灵芝姑娘
四、全国劳模是个养鱼的
五、爱心妈妈
六、拎着一袋生锈的钥匙出发
七、沿着云的足迹

(2)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分期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诞生的背景
        一、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与出版环境
        二、西方文明性别标准在中国语境下转化
        三、妇女报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办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一、《女学报》创刊缘起:以女报启女智
        二、首开女子办报主持笔政风气
        三、仿《湘报》版式以白话“开女学风气”
        四、依靠捐助办报经营
        五、另一份《女学报》与陈撷芬
    第三节 从辅助女学的教科书转向女权的话语阵地
        一、男性主持的首份女刊——《女子世界》
        二、三期未满的《中国女报》
        三、陈志群为女刊“续命”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
    第一节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报刊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新闻出版业规制政策频发妇女报刊面临转向
        二、稿酬制度确立民营报刊出版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女性读者市场形成
    第二节 中国首份商业性妇女报刊——《妇女时报》
        一、《妇女时报》的商业性实践
        二、“合于时情”的内容倾向与独立品格
        三、以图像表达立场积极对话读者
        四、由包天笑提携的男女作者群
        五、出版人丧子无心经营
    第三节 专业性和综合性商业性妇女报刊双轨并行
        一、专业性妇女报刊:同年创刊各展所长
        二、综合性妇女报刊:出版社恶性竞争妇女报刊同质化
    小结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以1919 年作为起点聚焦“新女性”
        二、出版物激增妇女问题居舆论中心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
        一、从郑正秋的经历和家庭伦理观看五四初期性别观念
        二、五四“解放”声浪中创办的《解放画报》与其视觉化形态革新
        三、从文本内容看女性生存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同业、同好建立的文图作者群
        五、难以实现的行销策略
    第三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妇女报刊的意识革新
        二、非商业性妇女报刊的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妇女报刊——《妇女声》
    小结
第五章 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城市化与女性群体的分化
        二、出版物繁盛妇女报刊立场分化
    第二节 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纷呈迭起
        一、中国首份妇女时尚画报——《玲珑》
        二、我国女子杂志最高权威——《妇人画报》
    第三节 女性主编的非商业性妇女报刊
        一、“纯女性”报刊——《女子月刊》
        二、知名党派刊物——《妇女生活》
        三、脱离教会独立经营——《女声》(1932 版)
    小结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孤岛时期妇女界的指路明灯——《上海妇女》
        三、身份暧昧、地位尴尬的妇女报刊——《女声》(1942 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上海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报刊——《女铎》
        三、唯一发行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性妇女报刊——《家》
    小结
结论
    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
        (一)清末时期:妇女报刊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
        (二)民初时期:妇女报刊探索商业性运营
        (三)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女性办刊主体多元
        (四)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强烈形态多样发展繁荣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报刊:女性主导报政 疏离政治 关注实际生存
    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特点
        (一)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
        (二)率先实践商业性运营
        (三)报刊形态革新最快
        (四)众声喧哗旋生即灭
    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规律
        (一)妇女报刊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
        (二)妇女报刊的发展拐点多由男性群体参与并促成
        (三)妇女报刊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一览表(1898~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19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一种新的儿童小说的兴起
    二、顽童叙事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儿童认知"情感革命"的发生
    第一节 旧制度下的"勤有功,戏无益"
    第二节 "五四"时代的"救救孩子"与"小野蛮"
    第三节 "世界是你们的"
    第四节 "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第二章 顽童叙事的类型与作家
    第一节 被规训的顽童与"问题"顽童
    第二节 幽默儿童文学倡扬中的顽童
    第三节 懵懂稚拙的幼儿顽童
    第四节 坏小子、淘气包与捣蛋头们
第三章 顽童叙事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自在自为"的自然性
    第二节 "能力释放"的力之美
    第三节 幽默诙谐的喜剧性
第四章 顽童叙事的被渴求与市场化
    第一节 儿童文学接受的现状与顽童叙事的被渴求
    第二节 顽童叙事中的市场化与商业性元素
    第三节 顽童叙事的系列化与类型化形式
第五章 顽童叙事的模式化及变异
    第一节 粗放化与模式化
    第二节 成人的矮化与精神降格
    第三节 价值观的变异与扭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老年玩具产业的意义
    1. 发展老年玩具产业是积极养老理念的体现。
    2. 发展老年玩具产业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3. 发展老年玩具产业盈利空间巨大,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创造新机遇。
二、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的现状
    1. 我国老年玩具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企业市场定位模糊,产业发展滞后。
    2. 老年玩具的品种单一,产品个性不突出,盈利空间小。
    3. 相关学者已对老年玩具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索,但是策略的实施滞后,营销乏力。
    4. 缺乏老年玩具设计人才及所需的相关政策条件,产业发展难以持续。
三、日本、欧美等国家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四、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玩具业者应对我国老年玩具市场做出合理的定位,开发潜在市场。
    2. 开发品种多样的老年玩具,突出个性化特点,创造产品盈利空间。
    3. 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研究,更要重视营销策略的推广。
    4. 培育老年玩具设计人才及建立相关政策法规,维护老年玩具产业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老年玩具设计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我国高校及各类培训机构多增设老年玩具设计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多介绍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当然,也可以聘请日本及欧美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我国进行专业授课或开办专题讲座,亦或是选派优秀学生到这些国家留学交流。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我国的老年玩具设计人才的培养能够尽快的适应我国老年玩具产业的发展需求,追赶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发展老年玩具产业,就必须重视对老年玩具设计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7)老年玩具人性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群体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1.1 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
    1.2 根据心理特点衍生的玩具设计分析
2 老年群体生理特点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2.1 老年人生理特点分析
    2.2 根据生理特点衍生的玩具设计分析
3 结语

(8)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二、无处可逃
三、如鱼得水
四、巴黎春天
五、忙里偷闲
六、青春冲动
七、情场失意
八、新城巧遇
九、销魂时刻
十、时政记者

(9)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初始与发轫(1949年以前)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初始进程
    第二节 漫画对中国动画的反哺
    第三节 中国初期动画和电影技巧探索
    第四节 中美日动画先驱的比较
第二章 发展与交融(1949年—1977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的动画之路
    第二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民族化发展
    第三节 中国动画学派片种的发展
    第四节 中美动画创作理念比较
第三章 固守与构建(1978年—1994年)
    第一节 动画创作的转型
    第二节 传统动画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美动画教育的比较
    第四节 中日动画创作的比较
第四章 博弈与深化(1995年—2014年)
    第一节 好莱坞冲击下的商业动画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电脑动画和传统动画的比较
    第三节 自媒体时代中的中国动画发展
    第四节 港台地区动画的发展
第五章 困境与破局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症结
    第二节 中外动画教育对比
    第三节 全球视野下的动画品牌意识
    第四节 时代进步下的动画技术更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奥康纳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奥康纳研究综述
        二、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奥康纳的现状
    第二节 内化与否认——精神分析理论与奥康纳小说
        一、弗洛伊德学说及精神分析批评
        二、精神分析批评与美国文学
        三、精神分析批评学习与实践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 创作的心理动因
    第一节 主体动因
        一、生长语境
        二、创伤与挫折
    第二节 社会动因
        一、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形态的影响
        二、作者社会身份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动因
        一、宗教语境影响
        二、文学语境影响
第二章 文本中的自我意识投射
    第一节 自我宣泄化的达成
        一、强悍的女农场主——南方传统社会女性独立的符码
        二、仇母恋母的男青年——南方社会发展困顿的符码
        三、极具掌控欲的老者——南方社会男权传统的符码
    第二节 自我理想化的达成
        一、孤傲的女博士——自我主体的重构
        二、充满幻想的女作家——自我理想的建构
        三、男性情结的小女孩——自我防御的建构
    第三节 自我限制化的达成
        一、男权语境中的女性书写
        二、中产阶级白人语境中的种族书写
        三、启示主义思潮中的宗教书写
第三章 文本中的心理范式
    第一节 创伤经验与心理范式
        一、生与死的博弈——鲁比对童年创伤的强力压制
        二、黑兹尔的创伤性记忆与记忆复现
        三、诺顿幼年丧母的创伤性固着与退化
        四、加布里埃尔的童年创伤性经验与死亡恐惧
    第二节 压抑与精神焦虑
        一、紧张与精神性焦虑——社会转型时期女农场主的危机意识
        二、困境与道德性焦虑——旧南方意识形态与现代欧洲文明的冲突
        三、危机与现实性焦虑——自我保护本能与现实的冲突
        四、俄狄浦斯情结与去势焦虑——本我冲动与超我压抑冲突下的防御机制
    第三节 力比多与现代文明的博弈
        一、文明语境中力比多的动力转移
        二、现实语境中力比多的本能宣泄
        三、宗教语境中力比多的极端疏泄
第四章 梦——内在灵魂的梦幻展示
    第一节 焦虑之梦——女农场主情感压抑的伪装式满足
    第二节 死亡幻觉——青年与现实的对抗和冲突的再现
    第三节 创作的幻想——女作家的虚幻创造与白日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弗兰纳里·奥康纳年表
    附录二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文、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老年玩具需求商机乍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山花[J]. 红日. 民族文学, 2021(10)
  • [2]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D]. 赵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4]19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研究[D]. 赵淑华. 山东大学, 2017(08)
  • [5]老年玩具现状及设计策略研究[J]. 刘琳琳,陶冶.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07)
  • [6]我国老年玩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龙腾飞. 全国商情, 2016(11)
  • [7]老年玩具人性化设计策略[J]. 刘琳琳,陈彦君. 艺术科技, 2016(03)
  • [8]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9]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 吴限.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10)
  •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研究[D]. 郑素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老年人对玩具的需求正在兴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