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丰一号”白菜制种应注意的问题

“京丰一号”白菜制种应注意的问题

一、“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彪[1](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中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以来,先后有200多个不同类型新品种通过审(认、鉴)定。但许多甘蓝品种的系谱尚不清楚,对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研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差甚远。通过系谱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育成品种更替演变规律,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上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在育种中重要的骨干亲本。在此基础上解析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挖掘其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特异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揭示其遗传效应,将有利于提高甘蓝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创造新的骨干亲本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对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甘蓝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衍生系以及由01-20和自交系96-100构建的DH群体,发掘骨干亲本01-20特异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利用QTL揭示其遗传效应,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1982~2012年中国共报导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所占比例为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型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我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探讨在甘蓝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组合配制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北京早熟01-20’两个甘蓝骨干亲本的系谱图。2、利用978对EST-SSR引物,2173对Scaffold-SSR引物和707对Indel引物在DH群体的双亲01-20和96-100间进行筛选,获得273对SSR和261对Indel多态性引物,将这些标记全部用于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一张包含406个标记的甘蓝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总长度为934.06cM,平均间距2.3cM。根据共有标记实现连锁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的对应。3、在此图谱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2两年三季田间调查结果对甘蓝株型、叶片、叶球、种子、品质和抗性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与32个数量性状相关的QTL171个,其中与株型、叶片性状相关的QTL有58个,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38个;与叶球性状相关的QTL5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共38个;与叶色、球色相关的QTL38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26个;与抗性和叶球品质相关的QTL11个,贡献率大于10%的有10个;与角果和种子相关的QTL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5个;并且有15个性状的26个QTL在至少两季调查结果中能够重复检测到。这些QTL的定位为下一步骨干亲本01-20特异染色体位点的性状关联和遗传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多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不同性状QTL成簇聚集现象。其中Chr.1上55.9~60.9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9个、7个;Chr.3上88~92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球色相关性状QTL分别为5个、7个、1个;Chr.7上27.8~30.9cM处聚集了与球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分别为2个、4个;Chr.9上58.6~61.5cM处聚集了与叶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各3个,与品质、抗性相关性状QTL3个。这些染色体区段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甘蓝育种过程中相关联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5、通过对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表型性状研究发现,骨干亲本01-20的表型特征在于综合性状优良,与其他姊妹系相比没有明显的缺陷,既继承了其原始亲本北京早熟的早熟性特征,又在株型、叶色、球色和品质性状方面有所提高。对6个姊妹系基因组SSR/Indel位点多态性比较分析发现,01-20具有1个特异位点,01-07-258具有1个特异位点,01-20和01-07-258共同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特异位点有6个。利用QTL定位结果,其中5个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关联并揭示其遗传效应,表现为骨干亲本材料外叶色绿,株型紧凑、叶球圆正,中心柱较细,球叶脆嫩。其中Chr.3上Indel64位点和Chr.9上Indel353位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性状聚集和染色体区段效应,是骨干亲本01-20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

黄玲[2](2011)在《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结球甘蓝不同熟性的6个品种为材料,对影响其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适合结球甘蓝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收集、培养以至再生出完整植株的实用技术体系;为其非对称细胞融合及品种改良与创新等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原生质体的游离条件优化表明:以2% Cellulase R-10+0.5% Pectolase Y-23 +9CPW+5mmol/L MES酶液组合的酶解效果最佳。其对4d苗龄的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进行游离纯化,16h后以100rpm,4min的离心条件对游离的原生质体进行纯化,得到原生质体产量为16.85×105个/g,所获得原生质体活力为86.3%。2.原生质体培养条件的优化表明:以YP+NAA 0.2mg/L+2,4-D 0.5mg/L+ 6-BA0.2mg/L的原生质体培养效果最佳,10d后细胞分裂频率与40d后植板率分别为20.8%和0.53%。采用固液双层培养的方法,细胞分裂频率与液体浅层培养相差不大,但植板率明显大于液体浅层培养法获得的植板率。由MS培养基添加NAA 0.025mg/L+2,4-D0.025mg/L+6-BA0.1mg/L对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微愈伤组织增殖效果好。MS培养基附加6-BA 2g/L,ZT 0.5mg/L对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芽分化效果较佳。在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过程中,往芽分化培养基中添加AgNO37.5mg/L,能明显提高再生绿芽的分化,出芽率由51.3%提高至65.2%,褐化率下降约5个百分点。取生长状态好的再生绿芽,以1/2MS附加IBA 0.2mg/L为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能全部生根获得完整再生植株,植株再生率为100%。3.再生植株差异性检测表明:所获得的QL再生植株,在外观形态上基本与母本植株相同,仅有数株表型略有不同。流式细胞仪细胞倍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有79.6%为正常二倍体,9.1%为单倍体植株,6.8%为单/二倍体嵌合体植株,4.5%为四倍体植株。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所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DNA水平的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与母本植株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09。4.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对几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培养效果比较,初步判定,早熟性品种可能更适合用于进行原生质体培养。

白惠东[3](2000)在《“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殿生,文川,冬冬[4](1997)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先生专访录》文中提出 方智远先生简介:方智远,男,现年58岁,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先生自1970年以来一直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与课题组同志们一道,先后育成甘蓝自交不亲和系20余个,旱、中、晚熟配套甘蓝新品种12个。1973年育成国内第一个甘蓝杂交一代“京丰一号”,至今长盛不衰,以后相继育成“报春”、“秋丰”、“庆丰”、“晚丰”等一代杂种,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靠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使我国甘蓝生产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并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其他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蓬勃发展。1985年荣获目前我国蔬菜科技界唯一的一个国家发明一等

李建奇,刘世和,胡培坤,胡福伟,董秀娟[5](1997)在《甘蓝覆膜越冬杂交制种技术》文中认为

李添水[6](1990)在《我国蔬菜种子工作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 一、蔬菜种子工作发展概况建国以来我国蔬菜种子繁育工作发展较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菜篮子”工程日益被重视,促进了蔬菜种子工作的发展。 (一) 重视地方蔬菜品种的选育工作适合各地消费习惯的地方蔬菜品种,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早熟性、抗逆性、品质佳等优点,不少品种均是当地栽培面积较

陈军,叶道剑[7](1987)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利用及制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甘蓝一般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一代杂种。现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自交不亲和系所谓“自交不亲和系”就是同一系统内株间花期交配结籽很少,而系间交配结籽正常的系统。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现,是七十年代以来,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的柱头“乳突细胞”,其外面覆盖着一层糖蛋白质,它对脂酶活性有着较强的专化性,并与S基因有对应关系。自交不亲和系的柱头细胞在蕾期时生长迅速,但到开花前2-3天则停止生长。当柱头乳突细胞停止生长时,糖蛋白就积累在细胞内,使细胞壁和角质层加厚,阻止了花粉管的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甘蓝杂优组[8](1978)在《甘蓝杂种一代的选育》文中认为 近年来,我们与北京郊区贫下中农相结合,选育出一批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良甘蓝杂种一代和优良组合。如早熟甘蓝杂种一代“报春”(“北京早熟7201—16—5”ד金早生7202—11—2”),产量高、成熟早、品质好,不易早期抽苔,定植后45—50天收获,大面积亩产6,000—7,000斤,比“北京早熟增产30%以上,提早成熟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甘蓝杂优组[9](1977)在《加速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我们与北京郊区贫下中农相结合,继续开展了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工作中实行专业科技队伍和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相结合,大搞群众运动,加速了研究工作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丙,选育出一批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良的甘蓝杂种一代,

二、“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甘蓝引入和育种概况
        1.1.1 甘蓝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1.1.2 中国甘蓝的种质基础
        1.1.3 中国甘蓝育种概况
        1.1.4 中国甘蓝主要栽培类型及市场变化
    1.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研究
        1.2.1 主要农作物系谱分析及研究内容
        1.2.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意义
    1.3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1.3.1 骨干亲本现象
        1.3.2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3 骨干亲本的表型特征
        1.3.4 骨干亲本重要染色体区段的遗传效应
        1.3.5 利用骨干亲本进行 QTL 定位
    1.4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1.4.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4.2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1.5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与 QTL 研究进展
        1.5.1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5.2 甘蓝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的 QTL 定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2.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2.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2.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第三章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农艺性状调查
        3.1.4 基因组 DNA 提取
        3.1.5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3.1.6 引物来源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田间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2.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3.2.5 不同性状 QTL 成簇聚集分布
        3.2.6 高质量 QTL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四章 甘蓝骨干亲本 01-20 的遗传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姊妹系及其亲本农艺性状比较
        4.2.2 骨干亲本 01-20 特异染色体位点
        4.2.3 特异染色体位点的农艺性状关联及遗传效应分析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系谱分析的研究内容
        5.2.2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5.2.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5.2.4 偏分离现象
        5.2.5 遗传图谱质量分析
        5.2.6 QTL 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性
        5.2.7 多个不同性状 QTL 成簇分布现象
        5.2.8 甘蓝类蔬菜重要的 QTL
        5.2.9 QTL 定位与特异染色体位点在育种中的利用
        5.2.10 甘蓝骨干亲本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5.3 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2)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概况
        1.1.1 植物原生质体的概念和特征
        1.1.2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2 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概况
        1.2.1 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1.2.2 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原生质体的游离与纯化
        2.2.1 无菌苗的培养
        2.2.2 酶液的配制
        2.2.3 原生质体的游离
        2.2.4 原生质体的收集和纯化
    2.3 原生质体产量及活性检测
    2.4 原生质体培养
        2.4.1 培养基的配制
        2.4.2 培养方法
        2.4.3 原生质体分裂结果统计
    2.5 植株再生
        2.5.1 微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2.5.2 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2.5.3 成苗生根获得完整植株
    2.6 再生植株变异性鉴定
        2.6.1 外观形态鉴定
        2.6.2 再生植株倍性检测
        2.6.3 再生植株遗传变异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无菌苗的获得
    3.2 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游离效果的影响
        3.2.1 酶浓度组合
        3.2.2 酶解时间
        3.2.3 取材苗龄
        3.2.4 纯化时的离心条件
        3.2.5 取材苗的不同光照处理
    3.3 原生质体的培养
        3.3.1 激素浓度组合
        3.3.2 培养基的选择
        3.3.3 培养方式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3.4 微愈伤增殖
    3.5 芽分化培养
        3.5.1 激素浓度的选择
        3.5.2 AgNO_3的添加对芽分化的影响
    3.6 植株再生
    3.7 再生植株鉴定
        3.7.1 外观形态鉴定
        3.7.2 倍性检测
        3.7.3 再生植株遗传变异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基因型在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中的差异
    4.2 原生质体培养影响因子的讨论
        4.2.1 供体材料的预处理
        4.2.2 培养中的渗透压
        4.2.3 原生质体培养中的褐化
        4.2.4 琼脂糖包埋培养的效果
    4.3 实验重演性的问题
    4.4 其它提高原生质体培养效果的方法
    4.5 变异性检测实验
        4.5.1 实验的重复性
        4.5.2 电泳条带的取舍
    4.6 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中遗传变异性的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D]. 王庆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2]结球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D]. 黄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3]“京丰一号”甘蓝制种应注意的问题[J]. 白惠东. 河北农业, 2000(01)
  • [4]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先生专访录[J]. 殿生,文川,冬冬. 农村科技开发, 1997(03)
  • [5]甘蓝覆膜越冬杂交制种技术[J]. 李建奇,刘世和,胡培坤,胡福伟,董秀娟. 种子, 1997(02)
  • [6]我国蔬菜种子工作现状与展望[J]. 李添水. 长江蔬菜, 1990(02)
  • [7]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利用及制种技术[J]. 陈军,叶道剑. 长江蔬菜, 1987(05)
  • [8]甘蓝杂种一代的选育[J].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甘蓝杂优组. 农业科技通讯, 1978(02)
  • [9]加速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几点体会[J].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甘蓝杂优组. 农业新技术, 1977(05)

标签:;  ;  ;  ;  ;  

“京丰一号”白菜制种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