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虚拟存储快车

乘坐虚拟存储快车

一、搭上虚拟存储的快车(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杰[1](2021)在《NFV光电混合网络的资源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5G、云计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迅猛发展,软硬件紧耦合的传统网络设备在扩展性和灵活性上先天不足,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复杂多样的业务。而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能将网络功能与专用硬件分离,让其以应用软件的形式运行在通用计算设备上,这样不仅缩减了运维成本还能灵活快速地提供服务。但随着NFV的深入推广,业务带宽粒度需求变化很大,纯电网络无法提供足量的带宽,而纯光网络虽能支持大带宽,但在灵活性上又存在不足。由此可见,两者都不能满足新业务的需求。所以,本文引入一种光电混合网,结合了光网络大容量、低功耗的优势,同时还具有电网络相对灵活的特点。该网络能突破传统网络不能提供粗细粒度不同带宽的限制,取长补短,给上层应用提供功能完全、高效的网络平台。在NFV光电混合网络中,业务主要是服务功能链(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的部署,其核心是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 Network Function,VNF)和虚链路的映射,网络需要为它们分配计算资源和带宽资源。然而,现有SFC映射研究大都没有将底层网络的带宽提供特性纳入整体考量,这使得这些研究不能直接应用于NFV光电混合网络场景。所以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NFV光电混合网络中进行最优的SFC映射和资源分配。本文先建立以收益为目标的NFV光电混合网络SFC映射问题的数学模型,该收益主要由节点上因VNF资源售卖而获取的收益减去服务器与链路产生的代价得来。因VNF映射问题为NP难问题,所以本文运用马尔可夫近似技术,设计对应的马尔可夫近似算法求得了原问题的近似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构造的马尔可夫链随时间在不同的状态之间游走,最终收敛,让系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保持最优。最后,又基于动态业务场景:SFC随时间分批到达和离开网络,建立起NFV光电混合网络的能耗模型。然后引入一个整数线性规划模型(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和三种分别基于能耗、最大映射数目、能耗和映射数目皆考虑的启发式算法。这三种启发式算法都通过在资源分配时关闭空闲设备来实现节能,并在能耗和SFC请求接收率之间进行权衡。通过仿真与ILP基准进行比较后,数值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三种启发式算法的有效性,且相对ILP都明显降低了能耗。

尹亚昆[2](2020)在《考虑站点类型的轨道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频繁出现,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在准时性、便捷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方式之一,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轨道交通进行出行,但是随着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轨道网络区间乘客集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客流集中涌入,轨道网络区间车厢拥挤表现更加突出,通过研究未来时刻的城市轨道区间车厢拥挤度对提供城市轨道交通实际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AFC票卡数据进行处理并挖掘,建立了基于LSTM的城市轨道网络区间流量短时预测模型,结合用地属性以及进出站客流特性对站点类型进行划分,并提出了基于站点类型划分的任意区间段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城市轨道单条线路的加开区间车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AFC票卡数据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区间车厢拥挤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得到影响区间车厢拥挤的根本原因是轨道客流量与区间运力不匹配,主要原因包括有乘客类型等;(2)构建了基于LSTM的城市轨道区间流量短时预测模型。从网络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轨道网络各站点的进出站客流数据作为输入,对以重庆市轨道所选网络为例的184个区间进行短时流量预测,并从长时间序列拟定了四项预测任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针对轨道进出站客流数据而言,时间窗口为2与3的短时预测任务证实其相关联型较强,并且在高峰时期预测选用时间窗口为3的模型精度更优,平峰时期预测选用时间窗口为2的模型精度更优;(3)提出了基于站点类型划分的任意区间段车厢拥挤计算方法。结合土地规划用地图及站点进出客流特征将轨道站点分成五种类型,通过现场抽样调查对该五种类型站点的乘客进行二次分类,并统计八种类型乘客占比及对应的垂直投影面积,进而得到基于站点类型的人均立席面积;接着通过程序自动计算区间辐射范围的站点数及类型,关联站点乘客类型与区间乘客类型,按照乘客站立偏好将车厢内部分成五类区域,综合加权计算不同类型列车厢有效利用面积;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基于站点类型的区间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并将预测模型输出网络各区间流量代入,最终对重庆市轨道网络区间拥挤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居住型站点及工作型站点附近区间拥挤程度较低,购物观光型站点及对外枢纽型站点周边区间拥挤程度较高。

马栋[3](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市场力量评估方法的系统性重构》文中提出网络平台产业毫无疑问是全球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新型产业之一,各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认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多边平台商业模式”为主的平台产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创新平台,他们凭借平台经济所特有的网络效应、锁定效应和非对称定价结构等优势,在各个行业站稳脚跟的同时又迅速培育起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不可置否的是,平台经济极大的便利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与此同时,随着平台市场结构的不断集中,各种损害竞争、破坏创新和损害消费者福利的滥用行为频繁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平台逐渐被纳入反垄断法的视野。在国际上,网络平台的滥用行为逐渐成为各国反垄断机构的重点执法对象,诸如亚马逊、谷歌、脸书等平台多次因其滥用行为而在美欧遭受巨额反垄断处罚。反观我国,平台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起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个平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攀升。但是,我国的平台反垄断执法却停滞不前,尤其对于频繁出现的平台滥用行为甚至是零执法。这是由于平台存在不同于传统市场的多边性、网络效应和定价结构非对称性等特点,从而导致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分析平台滥用行为前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平台相关市场界定方面,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很多困难和分歧,这些困难和分歧来源于对平台的商业模式了解不够深入、对平台的实质竞争性约束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对SSNIP等传统计量工具的盲目适用。其次,在平台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方面,存在将传统结构主义标准僵化适用于平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评估平台市场力量原因与基本框架,强调了滥用行为是当前平台垄断的规制难题,指出了界定相关市场依然是认定平台市场支配地位必不可少的步骤;其次,讨论了平台参与市场竞争的特殊性,阐明了平台的具体商业模式和特点,详细梳理了平台相关市场界定过程中存在的五大困境——基准产品选取的困境、以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跨界竞争对传统替代性分析的挑战、动态竞争下相关时间市场界定的困境和互联网的开放性对地域市场界定的影响,并在具体界定过程中,分别对匹配型平台和注意力平台构建了相应路径;最后,指出在平台市场力量评估过程中存在将结构主义标准僵化适用于平台的误区,并表明认定平台市场支配地位时需主要考虑的五个非结构性因素——网络效应、用户多栖性、潜在竞争、跨界竞争和破坏性创新。

张冀[4](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朱璇杰[5](2020)在《江永女书的新媒体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江永女书由女性创造、专在女性间流通与使用,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性别文字。千百年来,它依靠母传女、老传少的口传心授方式一代代传承,经历了从兴盛到衰亡再重回大众视野的跌宕起伏。江永女书的复兴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亦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引导。在新媒体语境下,历经千年的女书文化在传播方式与文本内容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政府通过保护女书流传的生态环境,积极培养女书传人,推动了仿原生态的传承;女书传人亲身传授,与专家学者合力实现了跨代际的传播和承续;民间爱好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译码。以上三大传播主体使女书作品实现了内容延展和形式创新的交融,彰显出不落窠臼的艺术表现力。当前,女书文化搭载无远弗届的新媒体技术,建构了多层次的立体联动传播模式,带给受众足不出户的视听享受。女书的新媒体传播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为受众普及了女书文化事象,深化了地域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在传播实践中亦遭遇了瓶颈。例如大数据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未能完美融合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在资本浪潮中走向失真和异化等。需从政府、媒介、参与者三个层面制定适宜的传播对策,全面建构多元的新媒体传播体系,以此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耿国华[6](2020)在《书法课线上教学建议和实施策略》文中认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普遍采用线上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中小学教师们都进行了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在此期间,中小学的书法课也大多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以毛笔和硬笔书写技能的提升、书法审美教育和书法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因为课堂教学变为线上教学的模式,所以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法课的线上教学模式和策略有哪些?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优势体现在哪里?后疫情时期的书法课又将如何开展?以上这些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冯泽安[7](2019)在《基于随动系统试验仿真与监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武器装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载随动系统沿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在研制随动系统时,技术复杂性、成本和后期的维护难度都会加大,因此高效率的半实物仿真技术在车载随动系统的研制和性能测试中被广泛使用;同时,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新的硬件平台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半实物仿真技术不断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如下:1)根据半实物仿真快速控制原型以及车载随动系统仿真平台的功能指标要求,完成了系统方案的设计,即使用系统监测仪+数据分析装置的组合方式实现对随动控制器的模拟,其中系统监测仪负责数据的实时收发,数据分析装置完成试验数据的生成显示和分析。2)车载随动系统控制算法的研究与设计。针对车载随动系统性能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区PID和前馈补偿算法的随动控制算法,该算法具有较优的动态跟踪性和跟踪精度。3)半实物仿真系统硬件的设计。系统监测仪基于PC104嵌入式计算机,结合该设备所需实现的功能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完成该设备硬件的搭建,硬件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GPS模块和同步信号接收模块;而数据分析装置,直接使用便携式计算机代替即可。4)半实物仿真系统软件的设计。对于系统监测仪,采用Windows+RTX的操作系统构架,采用VS 2010编译环境和C++语言实现,设计思想采用模块化和信号与槽机制;而数据分析装置,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三种常规的试验信号(阶跃、等速、正弦信号),同时设计了试验数据和随动系统状态数据的收发流程,以及试验信号指标参数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显示分析功能,其为了更加贴近于工装测试的需要,编程语言使用Labview。5)本文在完成半实物仿真系统总体设计和相关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半实物仿真流程,以车载随动系统作为实际仿真对象,进行试验,最终试验表明,该系统满足特种车辆研制时和测试时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军委[8](2019)在《三维空间对象拓扑检查与编辑的方法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生活里,人们见到的地理实体都是以三维的形式存在的,然而传统的GIS应用领域中所做的研究大都是将三维的地理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把三维的问题以二维的角度来描述。三维GIS克服了传统GIS很难表达地物真实性的局限性,它所表达的地理实体信息接近人们在真实世界里看到的地理实体。近些年,三维GIS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成为G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三维GIS和Web技术结合形成的Web 3DGIS技术。Web 3DGIS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布和共享三维空间数据,这极大地推动GIS产业化和普及化发展。利用Web 3DGIS中的三维实体模型可以构造出接近真实世界的地理实体,当人们在浏览器界面浏览三维场景时,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拓扑关系是最重要的空间关系,是构建三维地理实体模型领域中的重点研究方向。它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空间对象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进行空间数据模型建立、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的发布等一系列数据操作。根据地理实体间的拓扑关系判定空间对象中的具有拓扑错误的空间对象,从而实现对这些空间对象进行编辑。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三维场景显示和拓扑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论文和导师指点,大致分为以下三步骤完成论文的设计:1、研究空间数据模型,利用关系型数据库按照空间矢量数据结构模型的存储格式分别建立不同数据表用来存储点、线、面、体等空间对象的数据,以便于对空间数据进行高效地读取和存储。2、仔细研究空间对象间的各种拓扑关系,借助于欧氏距离和最小包围盒方法,形成对空间对象拓扑冗余数据的查询、拓扑错误的判定、拓扑错误修改等操作的方法,进而完成三维空间对象拓扑检查与编辑的算法,编写代码。进而实现对三维空间对象的拓扑检查与编辑的功能。3、借助JavaScript脚本语言和VRML虚拟建模语言实现对空间对象在网页界面上的三维场景的显示和拓扑错误的修改。本文以某建筑物三维模型的构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SP.NET技术,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编写三维空间冗余对象判定函数的代码和完成系统的设计,进而实现对三维空间对象的拓扑检查与编辑,希望为以后空间拓扑查询和操作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图[18]表[4]参[52]

尤炜焜[9](2019)在《基于虚实融合的自动化产线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是在工业自动化的基础发展而来,当前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的发展对车间的管理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三维实时监控系统相较传统监控系统,有助于实现车间设备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生产车间的全方位管理。本文从自动化产线关键设备着手,研究了产线设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存储管理、三维交互环境开发等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款自动化产线三维实时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深入研究、综合比对,确定了产线设备数据采集的开发方案。通过分析,确定了监控系统虚拟环境搭建的关键技术,在可视化监控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可视化监控系统体系框架,设计并确定基于C/S架构的系统开发技术方案。其次,本文分析了自动化产线中机器人、PLC、数控机床等常见设备的数据传输方式。利用类OPC技术开发了西门子S7-1200 PLC数据采集客户端,并利用动态链接库等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了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数据采集客户端开发。同时,本文基于hibernate技术开发MySQL数据库服务端,优化了数据服务管理,减少了系统性能开支;利用基于Socket的原理Photon Server技术搭建数据库访问通道,并基于MVC模式开发三维监控系统的客户端,实现客户端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交互,提升了监控系统客户端响应性能。然后,本文重点研究了虚拟环境中物体运动行为的描述方法。通过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的连杆坐标系,并以封闭解法求解机器人正逆运动学方程,以正运动学方程进行三维模型的定位。研究了模型动态行为描述方法、包围盒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基于上述技术实现了三维虚拟交互环境的搭建与开发。最后,分析研究了自动化产线实验平台运行原理与流程,对三维实时监控系统进行了开发和实验验证,验证了实时监控系统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并为系统的后续扩展研究提出了优化方向。

武笑笑[10](2019)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版权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人亦可成为记者和编辑,创作微内容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导致了微版权被大量侵权,同时破坏了创作坏境,因此对微版权进行保护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着比特币的发展进入人们视野中,众多的优势特征让其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关注,版权保护就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阅读大量有关区块链、微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的文献,查找微版权侵权案例以及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应用实例,试图从法律角度、经济角度、版权管理角度、技术角度深入分析微版权保护的若干障碍,进而从这几个角度提出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领域内的具体应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从区块链基础技术、工作原理、特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块链技术,提出了微版权保护的技术基础。进而概括了微版权的侵权现状,并从用户微版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律保护的滞后和技术保护下的利益平衡分析了微版权保护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微版权保护在司法、经济、版权管理、技术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比分析国内外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借鉴二者在版权保护中的经验,提出了本文对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分别是从法律角度简化微版权登记、提高维权效率,从经济角度打通授权渠道、实现内容变现,从版权管理角度提升微版权资产管理意识、提高在交易中的议价能力方面概述了区块链技术对微版权的保护,达到保护着作权人利益和维护创作环境的效果。最后,就区块链技术对微版权保护的前景作了展望,就现下区块链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变建议。

二、搭上虚拟存储的快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搭上虚拟存储的快车(论文提纲范文)

(1)NFV光电混合网络的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NFV业务的资源管控研究现状
        1.2.2 光网络中NFV业务的研究现状
        1.2.3 光电混合网络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2.1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述
        2.1.1 NFV的发展
        2.1.2 NFV系统架构
    2.2 服务功能链概述
    2.3 光电混合网络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马尔可夫近似技术的SFC映射算法
    3.1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3.1.1 问题描述
        3.1.2 模型构建
    3.2 模型分析和处理
        3.2.1 马尔可夫近似
        3.2.2 问题转化与求解
    3.3 马尔可夫近似算法
        3.3.1 马尔可夫链
        3.3.2 算法设计和实现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网络和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业务下NFV光电混合网络的能耗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模型
        4.2.1 场景描述
        4.2.2 目标函数模型
        4.2.3 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4.3 启发式算法设计和实现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考虑站点类型的轨道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短时预测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厢拥挤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及建议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间拥挤分析基础
    2.1 区间车厢拥挤定义
    2.2 车厢拥挤特性分析
    2.3 车厢拥挤影响因素分析
        2.3.1 确定性因素
        2.3.2 非确定性因素
    2.4 AFC及数据预处理
        2.4.1 AFC系统介绍
        2.4.2 数据来源及格式
        2.4.3 数据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网络区间流量短时预测模型构建
    3.1 网络区间客流预测思路
    3.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理论
        3.2.1 RNN循环神经网络
        3.2.2 LSTM网络结构
        3.2.3 LSTM网络算法
    3.3 模型评价指标选取
    3.4 深度学习框架选择
    3.5 实证研究
        3.5.1 实例描述及数据说明
        3.5.2 模型结构与实验环境
        3.5.3 模型参数确定
        3.5.4 模型效果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站点类型的轨道区间拥挤研究
    4.1 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建模与阻抗量化
        4.1.1 轨道网络存储
        4.1.2 运营相关数据存储及阻抗量化
    4.2 轨道任意区间段的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
        4.2.1 基于站点类型的人均立席面积计算
        4.2.2 区间段乘客类型的推算方法
        4.2.3 轨道车厢有效利用面积
        4.2.4 任意区间的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
    4.3 基于拥挤度的区间车开行建议
    4.4 实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实例轨道网络区间编号
附录B:LSTM网络PYTHON代码
在校发表的论着与参与的科研工作

(3)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市场力量评估方法的系统性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平台市场力量评估的原因与基本框架
    一、平台概念起源与定义
    二、平台垄断规制的核心难题
    三、平台市场力量评估的基本框架
        (一)直接评估市场力量的方法具有局限性
        (二)市场界定是评估平台市场力量的起点
        (三)市场界定是识别平台滥用行为的起点
第二章 平台相关市场界定的困境与出路
    一、多边市场视角下网络平台参与竞争的特殊性
        (一)连接多个市场
        (二)拥有复杂的网络效应
        (三)价格结构的非对称性
    二、传统相关市场界定方法在平台中遇到的挑战
        (一)基准产品选取的困境
        (二)以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
        (三)注意力角逐对传统替代性分析的挑战
        (四)动态竞争下相关时间市场界定的困境
        (五)互联网的开放性对地域市场界定的影响
    三、平台相关市场界定的路径构建
        (一)平台基本类型划分
        (二)注意力平台相关市场界定路径
        (三)匹配型平台相关市场界定路径
第三章 平台市场力量评估的误区与可行路径
    一、误区:将结构主义标准僵化适用于平台
        (一)将市场份额直接等同于市场力量
        (二)以传统依据计算市场份额
    二、非结构性因素:独角兽平台的重要竞争约束
        (一)网络效应对平台市场进入壁垒的影响
        (二)用户多栖性对平台市场进入壁垒的影响
        (三)跨界竞争的难易程度
        (四)平台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对市场力量的影响
        (五)平台创新能力对获取和维持市场力量的影响
    三、正确路径:以非结构性因素为主评估平台市场力量
        (一)结构性因素作为初步筛选机制
        (二)系统分析平台市场进入壁垒
        (三)考察平台是否存在关键设施
        (四)评估平台创新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江永女书的新媒体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文化渊源与社会语境
    第一节 江永女书的文化渊源
        一、父系社会女性角色的边缘化
        二、社会转型期传统女书文化的式微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第二节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语境
        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二、文化传承的价值导向
        三、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
第二章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主体:从女性小群体走向全社会
        一、政府组织:政策干预推动仿原生态传承
        二、传承人及学者:知识介入增强受众体验感
        三、能动的受众:参与式传播激励个性化创作
    第二节 传播内容:从解读文本走向二次创作
        一、基于女书文本的二次解读
        二、基于自由传输的内容延伸
        三、基于视听同步的传播享受
    第三节 传播渠道:从口传心授走向多媒体传播
        一、移动视频:影像技术对女书文化的书写
        二、微博:网络人际传播对女书议题的设置
        三、微信:多层次传播的融合对女书影响力的辐射
第三章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探析
    第一节 调查样本
        一、调查的大致范围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查分析
        一、受众的有效接收程度
        二、传播者的意图实现程度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四章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困境
        一、大数据的精确传播对信息茧房的建构
        二、新旧媒体融合下女书表达的拘囿
        三、消费主义侵蚀下女书的失真及异化
    第二节 江永女书新媒体传播的对策
        一、政府:探索多元化民间传承模式
        二、媒介:坚持新旧媒体的优势整合
        三、参与者:权衡文本价值的坚守与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6)书法课线上教学建议和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法课线上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一)线上教学实施的两种基本模式
    (二)线上教学书法课程内容的选择
        1. 从毛笔教学转向硬笔教学
        2. 五体辨识和经典碑帖赏析教学的加入
    (三)不同课程类型的书法线上教学策略
        1. 书法技法指导课
        2. 书法欣赏课
        3. 书法作品书写课
    (四)线上教学平台的比较评价
    (五)线上教学的评价方式
二、线上教学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一)线上教学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二)大数据处理的即时与高效性
    (三)数据的存储与学习过程的记录
三、后疫情时期的书法教学思考
    (一)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合
    (三)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瓶颈
    (四)后疫情时期对于师生的新要求

(7)基于随动系统试验仿真与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随动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随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半实物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基于随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各章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各章安排
2 半实物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方案的设计原则
    2.2 半实物仿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1 主要功能描述
        2.2.2 功能分析及系统结构设计
    2.3 随动系统性能技术指标
    2.4 系统技术指标及其结构设计
        2.4.1 系统监测仪的性能指标及其功能结构设计
        2.4.2 数据分析装置的性能指标及其功能结构设计
        2.4.3 半实物系统的通信方式的选择
    2.5 半实物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随动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
    3.1 经典PID控制算法
    3.2 分区变参数PID控制算法
    3.3 前馈控制算法
    3.4 复合控制算法
    3.5 复合控制算法仿真
        3.5.1 初步仿真结果
        3.5.2 位置环控制整定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半实物仿真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监测仪硬件设计
        4.1.1 系统监测仪的总体结构
        4.1.2 系统监测仪的硬件组成
    4.2 数据分析装置硬件设计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半实物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介绍
        5.1.1 系统监测仪软件的开发环境
        5.1.2 数据分析装置的软件开发环境
    5.2 系统监测仪软件设计
        5.2.1 RTX实时扩展系统
        5.2.2 软件设计
        5.2.3 复合控制算法的实现
        5.2.4 CAN总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3 数据分析装置软件设计
        5.3.1 试验信号功能设计
        5.3.2 数据处理
        5.3.3 试验信号指标参数的计算方法
        5.3.4 Labview的实现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仿真试验及结果
    6.1 半实物仿真流程设计
    6.2 半实物仿真试验的设计及其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三维空间对象拓扑检查与编辑的方法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空间数据模型及拓扑关系研究现状
        1.2.2 国内空间数据模型及拓扑关系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总体组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组织
2 三维空间拓扑冗余的类型及判定方法
    2.1 空间对象的拓扑关系
        2.1.1 欧式距离公式
        2.1.2 空间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
    2.2 空间冗余对象类型
        2.2.1 空间对象拓扑冗余类型
    2.3 空间错误对象类型
        2.3.1 点对象常见的拓扑错误类型
        2.3.2 线对象常见的拓扑错误类型
        2.3.3 面对象常见的拓扑错误类型
3 三维空间数据的存储方法
    3.1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存储
        3.1.1 空间数据的组织
        3.1.2 空间数据的存储
    3.2 空间数据库的创建
        3.2.1 空间数据库的特征
        3.2.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 系统的框架和技术路线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的架构设计
        4.1.1 B/S(Brower/Server)系统架构
        4.1.2 B/S系统架构的特点
    4.2 系统技术路线的设计
        4.2.1 三层架构的开发模式
        4.2.2 三层架构模式的优势
5 空间对象的三维场景显示和拓扑编辑的实现
    5.1 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5.1.1 VRML虚拟建模技术
        5.1.2 Web 3DGIS技术
        5.1.2 Web 3DGIS发展现状
    5.2 空间对象的三维场景显示与拓扑编辑
        5.2.1 空间数据的三维场景显示
        5.2.2 空间冗余数据的编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虚实融合的自动化产线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自动化产线实时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2.1 三维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2.2 监控系统体系框架
    2.3 系统开发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化产线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
    3.1 产线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 数据库建模设计
    3.3 监控系统数据信息传输与交互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监控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2 UNITY3D技术及虚拟场景搭建
    4.3 监控系统交互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化产线仿真平台开发与测试
    5.1 自动化产线仿真平台
    5.2 仿真平台三维监控系统开发
    5.3 监控系统运行与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区块链技术概述及微版权保护困境
    2.1 区块链的技术概述
    2.2 微版权侵权现状
    2.3 微版权保护困境
3 微版权保护的障碍分析
    3.1 法律角度
    3.2 经济角度
    3.3 版权管理角度
    3.4 技术角度
4 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4.1 基于区块链技术微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4.2 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的实例
    4.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版权保护应用
5 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应用前景展望
    5.1 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应用中可能存在漏洞
    5.2 区块链技术在微版权保护应用的应变建议及展望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搭上虚拟存储的快车(论文参考文献)

  • [1]NFV光电混合网络的资源分配研究[D]. 周志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考虑站点类型的轨道车厢拥挤度计算方法研究[D]. 尹亚昆.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3]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市场力量评估方法的系统性重构[D]. 马栋.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江永女书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 朱璇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书法课线上教学建议和实施策略[J]. 耿国华. 书法教育, 2020(05)
  • [7]基于随动系统试验仿真与监测系统[D]. 冯泽安.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8]三维空间对象拓扑检查与编辑的方法与实现[D]. 王军委.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虚实融合的自动化产线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尤炜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版权保护研究[D]. 武笑笑.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乘坐虚拟存储快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