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中的实现

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中的实现

一、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下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锦[1](2019)在《基于IPv6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物联网传感节点数量正呈爆炸式增长,基于IPv4的全球互联网由于面临地址消耗殆尽、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安全威胁大等制约性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发展的需求。IPv6能够为物联网提供充足的网络地址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下一代物联网商业解决方案。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设备在生产时会赋予终生全球唯一的身份标识,在接入IPv6网络时分配通信标识——IPv6地址,面对海量的IPv6传感节点,由单一的组织或机构对其标识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将非常困难。本文在对一系列传感器网络节点标识与IPv6相关标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的分级管理架构,并在实验室设计实现了管理系统原型,解决了众多物联网传感节点设备生产厂商、使用厂商对传感节点标识分散与无序的管理难题,实现了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注册、获取、解析一系列管理功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1.对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相关技术与标准进行研究,选取OID标识作为传感节点的身份标识;分析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需求,提出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分级管理架构,建设基于传感节点标识管理机构与传感节点生产厂商、使用厂商分级管理的标识管理系统;设计系统架构并定义系统中各元素的功能与角色职责。2.设计并实现了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一级管理系统平台,提供传感节点两种厂商用户进行传感节点OID注册、解析管理功能,以及所管理的服务器信息注册、解析管理功能;基于BIND开源DNS代码,设计实现了支持OID标识解析的域名解析系统,实现传感节点OID与传感节点生产厂商和使用厂商所管理的服务器域名映射,从而根据用户需求基于传感节点OID,寻址传感节点标识二级管理系统平台入口。3.设计并实现了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二级管理系统,搭建了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生产厂商维护的服务器,存储节点OID与传感节点出厂时固有应用属性信息;搭建了IPv6传感节点使用厂商维护的服务器,在IPv6传感网内协同边界网关对传感节点OID与传感节点IPv6地址映射关系进行管理,并基于SNMP协议实现由传感节点OID获取感知信息的功能。4.对搭建的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原型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测试与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多级标识管理系统方案合理可行,可实现海量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OID身份标识与其IPv6地址、固有应用属性、动态感知信息的映射,同时用户可通过管理系统客户端入口使用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OID身份标识对节点产品进行查询与追溯。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形成标准草案向国家标准委员会提交。

汪胡青[2](2019)在《物联网寻址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物联网带来了再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关注,应用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检测、农业栽培、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从课题规划到产业政策,国内外相关产业均积极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研究之中。可以连接到物联网上的节点包括人和其它各种物品,其数目具有海量的特征,远远超过目前互联网中节点数量。为了实现这些事物之间的有效通讯,并实现人与物的各类信息获取、传递与交换,物联网中的寻址是保证物联网顺利运行首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寻址技术是指在物联网中资源寻址系统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也即是完成从命名物品的标识到存储物品信息服务器地址的映射过程,以及能够根据服务器地址进行路由的定位过程,是保证实现物联网中的物物交流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物联网资源寻址涉及到很多产品、产商以及物流等敏感信息,带来了隐私保护等更高的安全性需求。因此,分析物联网寻址过程的安全威胁,针对其特殊性研究适合物联网需求的安全寻址技术,从而确保物联网物品的相关信息能够被高效、安全、准确的寻址、定位以及查询,是物联网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零知识证明协议、信任机制、密码算法等相关安全理论和方法,分析物联网寻址层次架构及安全隐患,针对不同层次寻址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提出安全高效的物联网寻址方案,本文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物联网编码解析方法。分析适合于物联网特性的终端编码及解析方式,通过运用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的隐私保护双向认证方法、安装安全代理、启动结果传输进程、增加缓存等方式,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物联网编码解析方法。编码解析前进行双向认证,启动隐私保护作用;安装安全代理、启动结果传输进程,预先将查询到的NAPTR记录进行处理后再返回查询结果,可以避免改进前方案中一次返回多条NAPTR记录,过多透露产品或商家隐私信息的弊端;增加缓存,分别保存不同查询结果,可以提高物联网编码解析的效率。(2)提出一种带有信任机制的ONS(object name service,对象名字服务)匿名认证模型。分析ONS解析过程的安全风险,调研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运用基于椭圆曲线的零知识证明思想,引入信任机制,提出一种带有信任机制的ONS匿名认证模型。该模型打破了传统第三方可信平台的束缚,认证过程只涉及认证与被认证双方;通过引起信任机制,可以提高解析效率,一次认证通过,支持多次申请服务,申请服务的次数由信任值决定。(3)提出一种基于6Lo WPAN网络的IPSec可扩展性压缩方法。通过对6Lo WPAN网络中压缩机制的研究,基于上下文环境,分析IPSec安全套件中AH协议和ESP协议各字段,通过重新设置IPSec头部压缩编码格式,增加MOD字段,设置不同工作模式,提出一种将IPSec安全协议应用于6Lo WPAN网络中的可扩展性压缩方法。该方法安全模式灵活,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认证、加密、或者认证/加密混合模式,同时,保留了原IPv6可扩展字段(Extension Header ID,EID)的取值,减少NHC_ID取值的占用,供未来可扩展应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了一套物联网安全寻址系统,提供物品编码的安全高效解析方案,创建物联网和互联网安全互连的网关设备,实现物联网感知节点和互联网IPv6主机的数据包安全传递。物联网端感知节点使用搭载了Contiki操作系统的开发板,互联网端IPv6主机为加入互联网的普通主机终端,硬件环境的核心设备为实现两异构网络安全互联互通的网关,网关通过Linux主机加开发板控制器构成;软件设计主要是6Lo WPAN的适配功能,包括首部压缩、解压、分片、重组等技术,以及6Lo WPAN中路由发现协议实现物联网节点IPv6地址的自动分配与维护。通过物品编码的解析结果验证了解析方案在硬件环境中运行的可行性;通过Ping6应用程序的运行,验证了物联网感知节点和互联网IPv6主机的互连互通;通过以IPSec封装的自构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数据包的成功发送与接收,验证了基于6Lo WPAN协议的IPSec压缩技术的有效性。

靖小伟[3](2017)在《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网建设和应用,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基于IPv6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项目由中国石油承担(文号:发改办高技[2012]1468号),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示范试点。本论文针对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并设计了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专网覆盖油田13个采油厂,69个作业区,近800个小队,规划申请/21位的IPv6地址空间,其地址空间仅次于运营商,是全国最大的IPv6工业生产专网;专网规划设计多种技术,为油气生产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提供了网络支撑,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形成了16项企业标准。(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v6的生产专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专网中,划分网络安全域,设计部署无线接入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病毒,构建安全、可信的DNS服务,定制实现网络过渡的DNS64域名转换。按照等级保护第三级的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设计测评过程,完成测评,符合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3)设计实现了油气生产数据加密传输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了在IPV6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加解密LIC算法,同时实现了对接入终端的安全管控。考虑RTU功能、性能、安全要求,包括物理设计、插槽设计、无线传输等,加密板卡的工作温度区间为低温-40摄氏度,高温70摄氏度,在性能方面能够适应大庆油田极端环境,确保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信号稳定传输。(4)验证了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结合产品参数验证了IPv6技术在生产环境中业务数据采集、传输、展示等性能。通过网络测试、设备测试、软件测试、无线加密测试等验证了IPv6生产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徐康宁[4](2017)在《互联网地址跳变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传统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行业相互交融,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等等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终端接入网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IPv6在扩展IPv4地址空间范围的同时,也为网络的安全性和扩展性带来更多提升。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IPv6地址长期持有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愈加突出。本文通过对互联网IPv6地址跳变机制进行研究实验,从主机侧和服务器侧两个角度,分别设计和实现了互联网IPv6地址跳变系统,意在解决对利用IPv6地址长期持有进行数据监听的恶意网络监管行为的规避问题。在主机侧地址跳变中,利用DHCPv6 Relay对地址管理服务器下发给主机的真实地址进行拦截、跳变、记录、管理,通过身份地址管理服务器提供统一的跳变记录查询服务,并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主机地址跳变过程中通信连通性的保持方案;在服务器侧地址跳变中,利用智能DNS域名解析服务向主机提供与域名对应的跳变地址,并通过NAT地址转换的方式,使主机使用跳变地址仍能对服务器进行正常访问。文中先后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的角度对地址跳变系统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通过搭建物理网络、部署真实实验环境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展示了重点成果。测试结果证明,主机能够成功通过地址跳变系统获取周期可控、范围可控的DHCPv6主机跳变地址;并且能通过DNS域名解析获取WEB服务器秒级跳变地址,能够通过NAT地址转换成功建立通信连接。且两种跳变中通信连通性的保持也得以实现和验证。证明了地址跳变系统的设计实现符合预期效果,对实际网络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杰[5](2015)在《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作为整个网络基础协议之一的IPv4协议,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已成为各国的期盼。高校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IPv6校园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它的建设能够为大规模的IPv4/IPv6过渡提供经验,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IPv6的报文结构、地址体系结构、ICMPv6、路由技术、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对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重点研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设计仿真实现了静态NAT-PT,动态NAT-PT和隧道过渡等实验,均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IPv4向IPv6过渡的可行性,为高校过渡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此外,对IPv6下的即时通信进行了探索,利用Socket接口编程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实验成功。最后,针对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升级过渡,对过渡期间校园网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以某大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方案,给出了升级后的校园网架构,解决了在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起步阶段下的IPv4/IPv6网络互通及IPv6小岛间通信,并对其中的IP地址分配和设备升级做了探讨。此外,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FTP等应用服务。总的来讲,IPv6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我们要认真的从各个角度去关注它。希望我们能利用好IPv6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中国开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陈国峰[6](2011)在《Intranet中IPv6过渡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2011年3月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官方宣布最后一批IPv4地址被分配完毕,表明IPv6取代IPv4迫在眉睫。由于目前大多数Intranet网络基础设施都是基于IPv4协议的,所以IPv4过渡到IPv6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在此期间,IPv4将与IPv6共存,必须研究一种适合于Intranet的IPv6过渡策略,用以保证IPv4网络与IPv6网络能够进行正常的通信。本文首先对双栈、隧道、翻译等几种常用的过渡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IVI翻译机制的原理及通信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Netfilter扩展模块形式实现IVI机制的方案,然后对该方案中的IVI匹配模块和IVI目标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具体实现。最后对IVI过渡方案的域名解析模块进行了优化,以适用于在复杂网络环境中进行部署。本文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目前最典型的三种过渡技术,包括双栈技术、隧道技术以及翻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对比,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2、设计了IVI机制在Linux内核中的整体实现方案。其主要思路是在Linux内核防火墙Netfilter框架上添加IVI扩展模块,该模块主要由IVI匹配子模块、IVI目标子模块及其相关的头文件组成。在添加IVI扩展模块具体采用的方法上,采用了最新的xtables-addons插件方法用于取代过时的patch-o-matic方法,新方法具有简单省时且成功率高的优点,并且插件编译是置于内核外的,这为今后对扩展模块进行不断优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便捷性。3、设计与实现了IVI匹配模块。IVI匹配模块又细分为IVI用户空间匹配模块和IVI内核空间匹配模块,其中IVI用户空间匹配模块负责接受用户传入的匹配信息并将其置于内核数据结构中,而IVI内核空间匹配模块是真正执行匹配功能的模块,它可以根据传入的匹配信息对相应的数据包进行匹配,主要包括IP地址信息、地址前缀等,被匹配上的数据包则交由IVI目标模块进行处理。4、设计与实现了IVI目标模块。IVI目标模块主要负责IPv4与IPv6两种协议族之间的转换,其中最主要的包括IPv4与IPv6地址转换算法以及协议翻译算法、ICMPv4与ICMPv6不同类型间的相互转换算法等。针对运输层协议UDP和TCP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伪首部变化的情况,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新的检验和更新算法,该算法在进行检验和计算时不是通过重新计算整个检验和字段获得,而只是在原检验和基础上针对改变区域进行相应更新,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计算效率。5、就现有IVI过渡方案中域名解析模块在复杂条件下暴露出的问题,包括IVI6(i)主机无法访问双栈服务器以及IPv6环境中双栈节点对IPv4的A类型DNS查询报文得不到正确回复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改进后的域名解析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域名解析模块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完善IVI过渡方案中域名解析模块的部署机制。IVI翻译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在IPv4与IPv6网络共存时期IPv4主机与IPv6主机相互通信的问题,由于IVI网关是无状态翻译的,具有良好的翻译性能。同时IVI扩展模块在内核调用时是作为一个可加载的模块使用,可以十分方便地集成于现有内核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本文所研究的IVI网关适合于在中大规模Intranet中使用,为广泛部署Intranet过渡网络提供了实际应用参考。

赵光[7](2010)在《支持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在全球得以推广,有效地管理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占用进行计量,同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人们的上网行为,避免无为上网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和网络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的IPv6资源已经出现,如何使用户能够方便的访问这些IPv6资源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系统以Linux的防火墙框架Netfilter为基础,利用Netfilter的配置工具iptables进行规则设置,结合Apache服务器和CGI技术设计一个流量统计及用户网络访问控制系统,以此来对局域网内的用户进行网络管理和监督。为了解决局域网的IPv4主机访问公网IPv6资源的问题,本课题采用NAPT-PT技术,该技术既要执行网络地址端口地址翻译,还要进行协议翻译,其中NAPT把每个内部IP地址加端口号的元组映射为公网IP地址和端口号的元组,PT按照语义等价的原则对IPv4包和IPv6包进行相互翻译,局域网主机不用额外安装软件即可透明地访问公网的IPv6资源。本文首先对Linux的Netfilter防火墙框架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介绍了IPv6协议及其与IPv4协议的比较,还介绍DNS等其他相关协议,重点研究了Netfilter框架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方法、iptables配置工具、NAPT-PT技术和Linux内核模块编程方法。随后,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功能实现中,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及设计方案,描述了系统开发环境,对各个模块的设计和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行了阐述。之后,根据系统模块的划分,具体说明每个模块的功能及其实现的原理和流程。最后在构建的实验环境下对本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郑艺峰[8](2009)在《Linux环境下IPv6 DNS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DNS这项Internet的核心技术,已日趋成熟和完善.本文对IPv6地址的特点及形式做了简单介绍,并对IPv6环境下的DNS做了分析,详细介绍了IPv6环境下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过程.为了实时自动更新用户DNS数据,提出了在IPv6环境下,通过Web方式,并结合Perl语言来实现DNS自动化管理系统.

侯国平[9](2009)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全球信息化浪潮发展迅猛,我国也正加速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及时应对IP地址耗尽问题,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的顺利过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战略发展机遇。教育部“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中提出,两年培育100万用户,提供教育科研重大应用示范,实现大规模的IPv6试商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和用户群体的性质,使它成为IPv6试商用的先锋,而这一国家战略的部署也给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介绍介绍了IPv6现状,介绍了IPv6协议,包括IPv6新特性、IPv6安全机制等重要技术以及现在校园网升级改造到IPv6的必要性和IPv6目前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IPv6的过渡技术,重点介绍了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技术。随后在以上技术基础之上自行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因为条件有限,路由器是通过软路由的方式来实现的,具体就是在linux操作系统加上zebra路由软件实现的。本论文以作者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利用IPv6校园网实现的关键双栈技术和隧道技术,构建了一个模拟的校园局域网络,通过实验环境的测试,能正确发现IPv6的拓扑结构,发现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关系。测试环境之间通过信息处理能够正常通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还在此平台上编译,调试和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防火墙等应用服务。最后作者通过前期试验工作,在网络整体上对安全系统进行规划,提出了基于IPv6环境下的校园网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提出了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本论文结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改造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测试和运行,表明文中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艳格[10](2009)在《IPv6校园网架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据预测,到2010年可申请的IPv4地址将耗尽。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IPv6网络建设在中国正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校园网内全面部署IPv6已势在必行。因此,IPv6校园网已成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在IPv6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如何使IPv4与IPv6互连互通,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IPv4和IPv6通信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各种互通技术,分析了其工作机制、安全性以及优缺点。通过认真的分析各种过渡技术,我们研究了各种网络的部署方案,包括ISP、机构企业网、小型网络的IPv6部署方案,而校园网是机构企业网的一种。针对目前研究IPv6校园网部署方案多为初期阶段的问题,文章对IPv4校园网过渡到纯IPv6校园网的各个阶段的架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研究IPv6的基本服务,主要探讨了IPv4为主流的IPv6校园网、IPv6/IPv4校园网共存期、纯IPv6校园网三个阶段可能的校园网。通过研究IPv6组网原则,本文重点研究河南理工大学IPv4/v6综合网技术路线、部署方案和部署过程。根据这个设计方案,学校正在全面部署全校的IPv4/v6混合网和IPv6应用服务。目前通过隧道方式实现和Cernet2的连接,建立了纯IPv6网络,通过NAT-PT网关实现了IPv4网络和纯IPv6网络的互连互通,为组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部分验证。

二、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下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下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Pv6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物联网标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物联网标识体系研究现状
        1.2.2 我国物联网标识体系建设现状
        1.2.3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识标准建设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IPv6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2.1 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相关技术
        2.1.1 IPv6通信标识技术
        2.1.2 传感节点设备标识技术
    2.2 IPv6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3.1 系统角色分析
        2.3.2 传感节点OID设计
        2.3.3 系统功能框架
        2.3.4 系统网络框架
    2.4 系统硬件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节点标识一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传感节点标识一级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3.2 角色权限控制功能设计与实现
    3.3 标识注册管理功能设计实现
        3.3.1 标识注册管理流程
        3.3.2 标识注册信息内容
        3.3.3 标识注册管理功能实现
    3.4 传感节点OID与厂商IPv6地址映射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3.4.1 OID-DNS原型系统设计
        3.4.2 基于BIND的OID-DNS解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3.5 基于Web服务的传感节点标识一级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界面
        3.5.1 系统登录界面
        3.5.2 系统管理功能界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节点标识二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传感节点标识二级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4.2 传感节点应用属性解析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4.2.1 传感节点应用属性信息内容
        4.2.2 传感节点应用属性信息解析管理功能实现
    4.3 基于SNMP的传感节点标识解析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基于SNMP的传感节点标识解析子系统架构设计
        4.3.2 传感节点IPv6地址接入功能设计
        4.3.3 协议消息转换与感知信息获取功能设计
        4.3.4 基于SNMP的传感节点标识解析子系统实现
    4.4 基于Web服务的传感节点标识二级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界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Pv6 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系统验证与测试
    5.1 测试环境和工具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工具
    5.2 功能验证与测试结果
        5.2.1 系统角色权限控制功能验证测试
        5.2.2 OID与IPv6地址映射功能测试
        5.2.3 传感节点应用属性信息解析管理验证测试
        5.2.4 传感节点感知信息解析管理验证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物联网寻址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编码及解析技术
        1.2.2 物联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技术
        1.2.3 物联网寻址安全技术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物联网寻址层次架构及安全分析
    2.1 物联网寻址概述
        2.1.1 物联网寻址基本概念
        2.1.2 物联网寻址特征
    2.2 物联网技术架构
    2.3 基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寻址研究
        2.3.1 基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标识分类
        2.3.2 基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寻址模型
        2.3.3 物品编码及解析技术
        2.3.4 物联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技术
    2.4 物联网寻址技术安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高效的物联网编码解析方法
    3.1 引言
    3.2 ONS解析
        3.2.1 ONS解析流程
        3.2.2 ONS与 DNS
    3.3 ONS安全机制
        3.3.1 DNS安全威胁及解决方案
        3.3.2 ONS安全威胁
        3.3.3 ONS安全解决方案
    3.4 安全高效的ONS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有信任机制的ONS匿名认证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思想
    4.3 本模型中的信任机制
    4.4 本模型的实现
        4.4.1 匿名身份的产生
        4.4.2 匿名认证过程
        4.4.3 认证通过后申请查询服务过程
    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1 本模型特点分析
        4.5.2 匿名性分析
        4.5.3 抗重放攻击
        4.5.4 产生匿名身份的效率分析及比较
        4.5.5 本模型效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6LOWPAN的 IPSEC压缩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6LOWPAN的压缩机制
    5.3 IPSEC
        5.3.1 AH和ESP
        5.3.2 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
    5.4 基于6LOWPAN的 IPSEC压缩方案研究
        5.4.1 压缩方案
        5.4.2 关于MOD的3 种不同模式的压缩
        5.4.3 设置MOD的必要性
    5.5 方案实现与分析
        5.5.1 方案实现
        5.5.2 方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联网安全寻址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功能架构
    6.2 安全高效的物品编码解析技术设计
    6.3 基于6LOWPAN协议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方案设计
        6.3.1 互连互通模型设计
        6.3.2 6Lo WPAN邻居发现功能
    6.4 基于6LOWPAN的 IPSEC压缩技术设计
    6.5 系统实现
        6.5.1 系统实现步骤与流程
        6.5.2 系统实现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IPV6战略
        1.1.2 企业数字化油田战略
        1.1.3 油气水井生产物联网规划
        1.1.4 试点项目要求以及对国家和企业战略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点
    1.4 文章体系架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IPV6技术发展现状
        2.1.1 IPV6网络应用技术
        2.1.2 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护
        2.1.3 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
        2.1.4 IPV4与IPV6协议安全的差异分析
    2.2 国内外IPV6应用现状
    2.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业务需求分析
    2.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1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挑战
    3.2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功能范围
    3.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4.1 专网与企业网
        3.4.2 专网骨干网络
        3.4.3 采油厂IPV6网络
    3.5 IPV6地址规划
        3.5.1 IPV6地址申请
        3.5.2 IPV6地址规划
        3.5.3 IPV6地址分配策略
    3.6 IPV6与IPV4过渡设计
        3.6.1 IVI地址转换系统
        3.6.2 改进和定制开发
    3.7 专网网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体系设计
    4.1 安全需求
        4.1.1 面临的威胁
        4.1.2 业务安全要求
        4.1.3 法规依从性要求
        4.1.4 安全设计原则
    4.2 基于等级保护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
    4.3 安全区域的划分
        4.3.1 安全域划分
        4.3.2 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区域
        4.3.3 边界安全防护
        4.3.4 无线接入加密安全防护
        4.3.5 数据中心区域
        4.3.6 接入源地址认证
    4.4 安全技术体系
        4.4.1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4.4.2 网络边界防护
        4.4.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数据中心边界防护
        4.4.4 无线接入防护
        4.4.5 SAVI技术方案
    4.5 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
    4.6 边界安全控制机制
        4.6.1 专网边界需求分析
        4.6.2 安全接入设计方案
    4.7 RTU端点安全接入
    4.8 RTU数据安全保障
        4.8.1 软硬件技术需求
        4.8.2 TF加密卡功能介绍
        4.8.3 RTUSAFELIB接口设计
        4.8.4 RTU的数据连接
        4.8.5 对RTU的改进
    4.9 标准和规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量级分组加解密算法设计
    5.1 LIC算法的编制描述
    5.2 LIC算法的加密过程
    5.3 LIC算法的解密过程
    5.4 LIC算法的密钥扩展过程
    5.5 LI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5.5.1 差分/线性分析
        5.5.2 不可能差分/零相关线性分析
    5.6 LIC算法的实现效率
        5.6.1 硬件实现效率
        5.6.2 软件实现效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实施验证
    6.1 生产专网部署
    6.2 IPV6地址分配
    6.3 网络流量测试
        6.3.1 测试内容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方法
        6.3.4 测试结果
    6.4 接入数据加密测试
        6.4.1 第一阶段测试
        6.4.2 第二阶段测试
        6.4.3 第三阶段测试
    6.5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6.5.1 测评指标
        6.5.2 测评方法
        6.5.3 测评过程
        6.5.4 测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规划和设计得到验证的成果
    7.2 试点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7.3 研究体会
    7.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互联网地址跳变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说明
    1.5 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地址跳变相关技术研究
    2.1 DHCPv6技术研究
    2.2 DNS与NAT技术研究
    2.3 地址跳变技术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地址跳变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地址跳变系统需求描述
    3.2 地址跳变系统需求分析
        3.2.1 主机侧地址跳变需求分析
        3.2.2 服务器侧地址跳变需求分析
    3.3 主机侧地址跳变系统概要设计
        3.3.1 主机侧跳变系统中的模块划分
        3.3.2 主机侧跳变数据结构设计
    3.4 服务器侧地址跳变系统概要设计
        3.4.1 服务器侧跳变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3.4.2 服务器侧跳变数据结构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地址跳变系统详细设计
    4.1 主机侧地址跳变系统详细设计
        4.1.1 DHCPv6 Relay接口管理模块
        4.1.2 DHCPv6 Relay地址跳变管理模块
        4.1.3 主机通信连通性维持模块
    4.2 服务器侧地址跳变系统详细设计
        4.2.1 DNS解析及跳变模块
        4.2.2 快速同步模块
        4.2.3 NAT地址转换模块
    4.3 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地址跳变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设计
        5.1.1 系统网络拓扑
        5.1.2 物理环境配置
    5.2 主机侧地址跳变测试用例
        5.2.1 由DHCPv6 Client发起的地址分配请求
        5.2.2 无需DHCPv6 Relay转发的地址续期
        5.2.3 需要DHCPv6 Relay转发的地址续期
        5.2.4 在身份地址管理服务器上查看跳变记录
        5.2.5 Windows 10系统主机跳变测试
        5.2.6 使用维持程序进行连通性验证
    5.3 服务器侧地址跳变测试用例
        5.3.1 DNS请求过程
        5.3.2 NAT规则部署更新
        5.3.3 客户端通过NAT与WEB服务器建立通信
        5.3.4 客户端与WEB服务器长时间通信
        5.3.5 服务器地址秒级跳变验证
    5.4 主机侧与服务器侧同时跳变测试用例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IPv6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IPv6网络协议分析
    2.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及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1.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
        2.1.2 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2 IPv6报文结构
        2.2.1 IPv6基本报头
        2.2.2 IPv6扩展报头
        2.2.3 IPv6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2.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2.3.1 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
        2.3.2 IPv6地址的类型
    2.4 ICMPv6协议
        2.4.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2.4.2 ICMPv6错误报文
        2.4.3 ICMPv6信息报文
    2.5 IPv6路由技术
    2.6 IPv6安全性
        2.6.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6.2 组成IPsec的三个重要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4/IPv6过渡技术
    3.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3.2 双栈技术
    3.3 隧道技术
        3.3.1 配置隧道
        3.3.2 自动隧道
    3.4 转换机制
    3.5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网过渡技术仿真实现
    4.1 仿真实验环境的构建
    4.2 实现局域网内IPv6主机的连通
        4.2.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4.2.2 IPv6主机连通性测试具体配置
        4.2.3 其它操作系统的IPv6设置
    4.3 实现NAT-PT技术仿真
        4.3.1 静态NAT-PT仿真实验
        4.3.2 动态NAT-PT仿真实验
    4.4 实现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仿真
    4.5 实现隧道技术仿真
    4.6 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
        4.6.1 基于Windows环境的Socket接.编程
        4.6.2 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设计方案
    5.1 校园网过渡需求
    5.2 IPv6校园网过渡方案
        5.2.1 核心校园网设计
        5.2.2 纯IPv6网设计
    5.3 方案实施
        5.3.1 地址分配
        5.3.2 设备选择
        5.3.3 方案评价
    5.4 IPv6应用部署的实现
        5.4.1 域名系统DNS在IPv6下的实现
        5.4.2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5.4.3 FTP在IPv6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Intranet中IPv6过渡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Pv6过渡策略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与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外IPv6研究现状
        1.2.2 国内IPv6研究现状
        1.2.3 Intranet IPv6过渡策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IPv6过渡策略中涉及的技术
    2.1 IPv4现状分析
        2.1.1 IPv4地址使用状况
        2.1.2 缓解IPv4地址消耗的措拖
    2.2 IPv6协议
        2.2.1 IPv6协议首部
        2.2.2 IPv6协议地址
        2.2.3 IPv6的其它新特性
    2.3 IPv4与IPv6之间的区别
        2.3.1 路径MTU发现
        2.3.2 IP分片
        2.3.3 ICMPv4与ICMPv6
    2.4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2.4.1 双栈技术
        2.4.2 隧道技术
        2.4.3 翻译技术
    2.5 Linux中的Netfilter机制
        2.5.1 Netfilter的HOOK机制
        2.5.2 IPTables配置工具
        2.5.3 Netfilter扩展模块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IVI网关匹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IVI扩展模块在Netfilter中的实现方案
        3.1.1 IVI扩展模块整体设计
        3.1.2 IVI扩展模块框架图
    3.2 IVI匹配模块的头文件设计与实现
        3.2.1 扩展匹配模块头文件设计分析
        3.2.2 扩展模块头文件具体实现
    3.3 IVI用户空间匹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IVI用户空间匹配模块初始化
        3.3.2 匹配区域选项的设置
        3.3.3 匹配模块parse功能函数的实现
    3.4 IVI内核空间匹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IVI内核空间匹配模块初始化
        3.4.2 match功能函数的实现
        3.4.3 check和destroy功能函数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VI网关目标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IVI目标模块的头文件设计与实现
        4.1.1 目标模块的功能
        4.1.2 头文件的设计与实现
    4.2 IVI用户空间目标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IVI用户空间目标模块初始化
        4.2.2 目标选项的设置
        4.2.3 目标模块parse功能函数的实现
    4.3 IVI内核空间目标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内核空间扩展匹配模块的初始化
        4.3.2 target功能函数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VI过渡方案中域名解析问题的研究
    5.1 DNS技术
        5.1.1 IPv4协议族中的DNS
        5.1.2 支持IPv6的DNS
    5.2 IVI方案中域名解析模块的部署
        5.2.1 IVI过渡方案中现有域名解析模块的部署方案
        5.2.2 现有域名解析模块的通信流程
    5.3 IVI过渡方案中域名解析模块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IVI DNS64与双栈服务器通信产生的响应报文类型选择问题
        5.3.2 IVI DNS64对特殊网络环境下的查询报文不能给出正确回复
    5.4 针对现有域名解析模块存在问题的改进
        5.4.1 对域名解析的响应报文类型建立选择的规则
        5.4.2 设计一个高速缓存来记录通过的查询报文类型
        5.4.3 新方案部署后的通信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IVI网关实验测试
    6.1 IVI过渡策略的实现
        6.1.1 IVI网关实验环境
        6.1.2 IVI实验网络设备功能具体实现
    6.2 IVI网关实验测试及分析
        6.2.1 ICMP测试
        6.2.2 DNS测试
        6.2.3 HTTP测试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7)支持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介绍
    1.3 后续章节介绍
第2章 关键技术
    2.1 Netfilter防火墙框架简介
        2.1.1 Netfilter的工作原理
        2.1.2 用户空间工具iptables
    2.2 IPv6简介
        2.2.1 IPv6协议的新特性
        2.2.2 IPv6包首部格式
        2.2.3 IPv6包扩展首部格式
    2.3 DNS协议
    2.4 IPv4/IPv6过渡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持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网关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目标
    3.3 系统设计方案
    3.4 开发平台与工具
    3.5 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3.5.1 NAPT(网络端口地址转换技术)
        3.5.2 PT(协议转换技术)
    3.6 系统软件方案
        3.6.1 网络访问控制模块设计
        3.6.2 IPv4/IPv6翻译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网关的实现
    4.1 网络访问控制模块的实现
        4.1.1 系统环境及配置
        4.1.2 CGI数据传输的实现
        4.1.3 用户网络连接模块的实现
        4.1.4 流量统计模块的实现
        4.1.5 普通用户操作模块的实现
        4.1.6 管理员操作模块的实现
    4.2 IPv4/IPv6翻译模块的实现
        4.2.1 实现相关技术
        4.2.2 DNS-Proxy模块的实现
        4.2.3 地址映射模块的实现
        4.2.4 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访问控制模块测试
    5.3 访问IPv6资源测试
    5.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8)Linux环境下IPv6 DNS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 DNS简述
2 DNS工作原理
    2.1 IPv6地址简介
    2.2 IPv6 DNS正向解析
    2.3 IPv6 DNS的反向解析
    2.4 DNS查询机制
3 IPv6 DNS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及在Linux下的实现
    3.1 脚本语言Perl
    3.2 系统脚本的设计与实现
    3.3 脚本自动化更新设置
4 结束语

(9)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 在中国
        1.2.2 IPv6 在美国
        1.2.3 IPv6 在欧洲
        1.2.4 IPv6 在日韩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思路
2 IPV6 协议特性及过渡策略的研究
    2.1 IPV6 新特性
        2.1.1 全新的地址管理方案
        2.1.2 报文的安全传送
        2.1.3 移动性主机
        2.1.4 对流的支持
    2.2 过渡技术的概述与现状
        2.2.1 双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2.2.4 小结
    2.3 IPV6 实用化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2.3.1 缺乏IPv6 的网管和安全产品
        2.3.2 部分三层交换机不适合IPv6
        2.3.3 IPv6 缺乏应用推广
3 IPV6 基础组网实验设计与分析
    3.1 实验平台的选择
        3.1.1 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
        3.1.2 路由平台的选择
    3.2 IPV6 基础实验设计
        3.2.1 实验组网图
        3.2.2 实验内容
        3.2.3 实验目的
    3.3 IPV6 基础实验过程及分析
        3.3.1 PC 机器上IPv6 模块的使用
        3.3.2 路由器的安装与设置
        3.3.3 测试网络连通性
        3.3.4 基础试验小结
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IPV6 校园网网络的建立
    4.1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简介
    4.2 组建IPV6 网络的必要性
    4.3 IPV6 校园网的过渡方案
    4.4 学校IPV6 地址分配方案的研究
        4.4.1 地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4.4.2 IPv6 地址分配原则
        4.4.3 IPv6 地址分配方案的研究
    4.5 配置硬件设备模拟隧道连接CERNET2 的IPV6 实验网
        4.5.1 隧道申请及参数
        4.5.2 出口网络拓扑
        4.5.3 接入核心基本配置过程和解释
        4.5.4 IPv6 情况下的VLAN 典型配置
    4.6 IPV6 模拟应用部署及测试
        4.6.1 DNS 服务
        4.6.2 WWW 服务
        4.6.3 IPv6 网络环境防火墙设置
5 基于IPV6 的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5.1 引言
    5.2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5.3 移动代理技术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IPv6校园网架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IPv4/IPv6 互通技术研究
    2.1 IPv4/v6 互连互通基础
    2.2 基于IPv4 的IPv6 网络互连
        2.2.1 配置隧道
        2.2.2 自动隧道
        2.2.3 MPLS 隧道
        2.2.4 商议隧道
    2.3 IPv4/v6 透明网络互连
        2.3.1 网络层协议转换技术
        2.3.2 传输层协议转换技术
        2.3.3 应用层协议转换技术
        2.3.4 应用程序接口协议转换技术
    2.4 基于IPv6 的IPv4 网络互连
        2.4.1 4over6 过渡技术
        2.4.2 DSTM 技术
3 IPv4 向IPv6 过渡的部署方案
    3.1 服务提供商的网络部署
        3.1.1 DSL ISP 宽带网络中部署IPv6
        3.1.2 在MPLS ISP 网络中部署IPv6
        3.1.3 在IP ISP 网络中部署IPv6
    3.2 机构企业网的网络部署
    3.3 小型办公或家用网络部署
4 IPv6 校园网各阶段架构研究
    4.1 IPv6 网络架构模式研究
        4.1.1 双路接入模式
        4.1.2 双栈模式
        4.1.3 转换网关模式
        4.1.4 混合模式
    4.2 以IPv4 为主的校园网架构
        4.2.1 隧道模式架构
        4.2.2 部分新建模式架构
        4.2.3 IPv6 透传模式架构
    4.3 IPv4/IPv6 共存期校园网架构
    4.4 以IPv6 为主的校园网架构
5 IPv6 校园网设计与实现
    5.1 IPv6 校园网组网原则
    5.2 IPv6 组网技术路线
        5.2.1 接入主干网络技术路线
        5.2.2 学校综合组网技术路线
        5.2.3 用户接入技术路线
        5.2.4 IPv6 过渡技术路线
    5.3 IPv6 网络部署过程
        5.3.1 学校IPv4 网分析
        5.3.2 IPv4/v6 网络部署
        5.3.3 IPv6 试验网部署
    5.4 IPv6 地址规划方案
    5.5 IPv4/v6 网具体实现
        5.5.1 接入IPv6 实验网
        5.5.2 IPv6 服务器配置
        5.5.3 NAT-PT 网关实现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贡献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II
致谢

四、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下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Pv6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标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艺锦.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2]物联网寻址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汪胡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9)
  • [3]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D]. 靖小伟. 清华大学, 2017(04)
  • [4]互联网地址跳变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徐康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5]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李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 [6]Intranet中IPv6过渡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 陈国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7]支持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赵光. 东北大学, 2010(03)
  • [8]Linux环境下IPv6 DNS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郑艺峰.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9]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D]. 侯国平. 重庆大学, 2009(12)
  • [10]IPv6校园网架构的研究与设计[D]. 陈艳格.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IPv6域名系统及其在Linux中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