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军事学院

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军事学院

一、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所军校(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2021)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文中指出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前赴后继、不懈探索。?

程小波[2](2021)在《论方志敏与刘志丹为长征胜利作出的贡献》文中提出方志敏、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及创建的红军队伍都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坚定的信仰与忠诚是能为长征作出贡献的政治基础。一、他们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都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出重要贡献方志敏、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创立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分别属于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一南一北。如果说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辉煌的一页,那么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就是以充满血性的刚毅为这辉煌的一页拉开序幕,为长征悄然注入强大的策应与推动力量,

易渝昊[3](2020)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共产党人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人领导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作为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有力地给予拱卫;它地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地带,虎视着江浙沪等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核心。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前后存在七年之久,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与实践意义,其在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异常宝贵的经验,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其中,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对党建工作异常重视且科学布局,在处理党内外相关问题的同时推动着根据地党的发展,使得根据地的党始终引领着根据地的各项斗争与建设。在这段斗争史中,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党从白手起家,到不断发展,再到问题的显现与解决,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斗争贯穿着一部根据地史。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从大革命时期闽浙赣边区各地党支部的纷纷建立,到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弋横起义、贵余万暴动,到信江特委、赣东北省委、闽浙赣省委的相继成立,再到最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首先从时间线上梳理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党在其中的发展史,以党史论党建。通过这些历史,可以知道闽浙赣的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因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环境和形式的变化迫切需要党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造出一条符合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党建道路。第二章主要论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在思想建设方面:加强党内思想教育以增强党员革命信念。通过建立严密的学习考核制度、创办红色报刊、开展识字和读报运动等方法,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坚定党员干部队伍的革命信念。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对于“立三路线”和“肃反扩大化”等“左”倾错误思想坚决作斗争,努力避免其对根据地的破坏,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实事求是地发展党和根据地。第三,在组织建设方面:大力重视对各级干部的培养,对基层干部、军事干部、妇女干部的培养齐头并进,以创造优秀的干部带动党组织的发展;并开创干部巡视制度,帮助干部克服官僚主义等错误;同时,努力开创党内的民主风气,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得闽浙赣的各级党组织始终坚强有力。第四,在作风建设方面:号召党员干部同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设了各级群众组织,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之情”。第五,在军队建设方面:在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军群工作的开展,军民关系的融合;在扩军方面,走科学的“扩红”路线,在壮大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同时体恤民情、民力,始终保持红军队伍的战斗力。第三章主要论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加强党的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五点,即: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始终坚持合理建设和架构党的组织体系,始终坚持推进和维系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些都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的有益启示,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从中追思和学习。

李勇[4](2019)在《《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文中指出《中央政治通讯》是中共中央在1926至1929年间所办的机关刊。它作为中共中央的喉舌与中国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伟大历程。它呈现了在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所进行的早期探索的艰辛、曲折与反复。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早期探索上的分歧、争论。《中央政治通讯》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针的确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所依靠力量、从举国民党旗帜到举红旗、关于土匪会党问题的探索。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手段;暴动队伍是党的宣传队、播种机,扩大了党的影响,促进了党组织的发展;武装起义后保留的队伍是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保证。这一阶段的武装斗争体现出中共中央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农民的暴动,忽略军事力量。土地革命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些对土地问题的纲领。《中央政治通讯》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对八七会议前土地政策的批判和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记录了中共共产党关于土地没收对象、大地主划分标准、土地分配方式等问题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扩大了党的影响;为创造性地开展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过早实行“土地国有”、“没收一切土地”和“禁止买卖土地”等政策。暴动后武装力量或转向大城市,或转向农村,但最终转入了农村,成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红军的基础。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中心城市苏维埃的情况,记录了海陆丰、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中共中央过分强调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中央政治通讯》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转折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情况。这种探索有成就也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等问题。但这恰恰反映出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这一阶段的早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起点。

舒芬[5](2019)在《阐释翻译理论下《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词》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行,他们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其文化发展。而红色旅游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性参观游览活动,自然成为外国友人旅游的热点。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作为红色旅游的一处代表,对外宣传自然必不可少。本报告是笔者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词》进行的笔译实践报告,旨在探讨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如何运用到翻译实践过程当中,同时促进红色文化交流。本报告记录了和本次笔译实践相关的所有流程,描述了翻译之前对原文、理论的准备,翻译过程中的实践,以及翻译之后的校对等。同时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展示了对原文和受众的“信任”、对词汇和句子理解的“侵入”、对内容和形式的“吸收”以及对人物、地名、事件和诗词的“补偿”。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得出以下结论:一、翻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文本时,务必做好译前准备,包括确定支撑理论、参观实地展览、寻求辅助工具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翻译的顺利进行;二、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词属于旅游外宣材料,在翻译时要注重信息的传达。如有需要,译者可以打破语言外壳,挖掘深层内涵,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三、译者应充分信任翻译任务,通过对原语文本的侵入,适当吸收其内容或形式,对隐含红色文化做出补偿,以便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四、翻译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译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通过本次笔译实践,作者不但提高了笔译能力,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中国红色文化的了解,未来会加强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翻译水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颜建锋[6](2018)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治理研究(1927-1934)》文中提出1927到1934年间,闽浙皖赣四省边区创建了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苏区是由弋阳横峰两县发展到信江北岸,再由信江北岸发展到整个赣东北,最后由赣东北发展到地跨闽浙皖赣四省52个区县,人口100多万,其占领疆域面积达到6.2万平方公里,以赣东北为中心。其中32个县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并在县域内进行了有效治理,闽浙赣省苏维埃所制定地政策、方针、路线可以很好的在各个县域内实施,一切治理以围绕着军事斗争为中心,同时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工业生产,推行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是闽浙赣苏区能够坚持长达8年的重要条件。本文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对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县域状况、县域治理的内容以及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进行系统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普遍性和地域特色。本文从县域治理的角度出发,论述苏区时期不同阶段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展的过程,先后建立了磨盘山革命根据地、信江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以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探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概况。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也是对学术的一点贡献。由于闽浙赣苏区地跨四省县域范围比较大,需介绍其政区分布,对苏区县域作了比较完整的梳理和范围界定,大致了解苏区县域范围,并基于现有已经掌握的材料,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把根据地划分为中心区与游击区。中心区又包括全红县、苏区县、部分苏区县,游击区包括游击县,以表格的形式对每个县进行简要分析,并制作地图使苏区县域范围一目了然;县域治理的内容,分为政权、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土地革命、以及肃反运动等六个部分,较全面地分析县域治理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在苏区时期所有对县域治理的目标都是以争取战争胜利为前提,这是贯穿闽浙赣苏区整个时期的中心线索。并且列举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县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闽浙赣苏区与同时期南方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比较,探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治理的特色。闽浙赣苏区存在时间长、比较巩固,之所以能够坚持八年与其有效的县域治理是分不开。

何立波[7](2017)在《方志敏与“方志敏式根据地”》文中研究说明创造性地开创"方志敏式"根据地模式"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这三种革命根据地模式,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给林彪的信中提出来的。"方志敏式"是以弋阳、横峰两县边界的磨盘山为中心,在没有正规军队帮助的情况下,先依靠农民革命武装发动起义,然后再创建正式

冯佳[8](2017)在《方志敏文化教育思想试析》文中认为大革命时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方针政策。方志敏提出,文化教育工作应与革命战争相结合,为革命战争服务。他在农村领导苏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反封建反迷信的教育实践活动,成功地在充满封建思想与迷信观念的废墟上建立起苏维埃的文化教育。这些思想与实践,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水平,发挥了教育为革命服务的作用。

王作东[9](2017)在《长征中红军军以上干部之牺牲》文中指出据统计,红军参加长征的人数约为18.7万,算上途中补充的兵力共约20万人。但三大主力会师后仅余5万人,牺牲约15万人,其中军级以上干部11名。本文以牺牲时间为序,对在长征中牺牲的这11名红军军级以上英烈做一介绍。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寻淮洲1912年8月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秋收起义,并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

龙心刚[10](2014)在《苏区军事化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1927-1937)》文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常被视为“无兵的文化”,“先是军民不分,后来军民分立,最后军民对立”。近代以降,为解决内外交困的境遇,军国民主义兴起、军人地位急剧窜升,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的中心,军权驾于绅权、政权、党权之上,一个武化的社会逐渐形成。然而,社会军事化的结果却是派系林立、武力私化、内乱不已、民不聊生。这种社会军事化的程度在国共相争时达到了顶峰,但中共对恣肆的军权进行了有效控制,使中国从“无兵”走向“有兵”的同时,让近代军事化社会从“无序”归于“有序”,在文主武从的原则下逐步实现军事技术与组织动员的近代转型。那么,这种转型是如何实现的?其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困境?这是本文研究的主旨。1927至1937年的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共在苏区建立了不脱产的赤卫队、半脱产的游击队、全脱产的红军“三位一体”式的武装力量体制。根据军事化水平的程度不同,三者之间在武器配置、训练水平、战斗力等方面逐次递进,在战略任务、作战方式、兵源结构、情报传递、后勤保障等方面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了一个人人参与、各司其责的共同防御体系,是苏区军民不断打破国民党军“围剿”,苏区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但是,苏区军事化在运行中也遭遇到了困境:赤卫队、游击队属于地方性武装,具有保家守土的责任,长期封闭的边界环境和宗族传统,特别是地方精英与地方武装相结合形成地方割据后,地方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从中滋生;主力红军具有超地方性特点,攻城拓土、扩张苏区始终是其最主要任务,这有赖于红军的不断集中与扩大,“扩红”也就成为中共中央抑制不住的冲动。中共在解决苏区军事化困境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一方面,中共吸收了苏联红军及国民革命军的建军经验,通过创设一系列行之有效地党指挥枪的组织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从根本上克服了地方主义的问题,避免了军队私人化、派系化的产生,解决了军事化过程中无序化困境;另一方面,由于中共在一系列内外军事压力和“进攻路线”的推动下,没有处理好军事化结构的比例问题,持续不断且带有强制性地扩大红军,使人力物力资源的汲取大大超出苏区规模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导致军事化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军与民的分立,军事与社会的疏离。后者使中共不得不退出各苏区,寻找新的落脚点;前者却使得中共在艰难困境中始终保持了对武力的有效控制,从而有了革命之再起的机会。

二、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所军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所军校(论文提纲范文)

(2)论方志敏与刘志丹为长征胜利作出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他们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都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出重要贡献
    (一)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开辟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出重大贡献
    (二)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开辟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胜利找到了落脚点与归宿地
二、他们殚精竭虑创建的红军队伍为长征作出重要贡献
    (一)方志敏从“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始逐渐组建起来的红十军团,为了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怀玉山被围时损失惨重
    (二)刘志丹从兵运中组织率部起义开始逐步建立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找到了落脚点,整编的红十五军团保存了强大的红军力量
三、他们的坚定信仰与忠诚是为长征作出贡献的政治基础
    (一)方志敏坚定扞卫党的政治主张,“虽死不辞”服从党的决定,对党无限忠诚
    (二)刘志丹坚定相信党中央的正确,“中央来了,今后一切事都好办”,相忍为党,对党忠诚

(3)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的发展情况
        一、前期(1927—1928):在各大暴动中发展的党
        二、中期(1929—1933):在苏区扩张中发展的党
        三、后期(1934—1935):在艰苦战争中发展的党
    第二节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党内存在着非无产阶级思想
        二、两次“立三路线”的消极影响
        三、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四、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五、根据地军队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二章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
    第一节 加强思想教育以增强党员革命信念
        一、建立严密的学习考核制度
        二、创办多种红色报刊
        三、开展识字和读报运动
    第二节 努力纠正错误的路线方针
        一、不盲从“立三路线”的左倾盲动指示
        二、努力避免肃反运动扩大化
        三、坚持从根据地具体情况出发开展工作
    第三节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增强党的战斗力
        一、造就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
        二、树立党内民主的优良风气
        三、注重对地方党组织的建设
    第四节 重视和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一、努力转变党的工作方式
        二、建立鱼水交融的党群关系
    第五节 加强对军队党组织的建设
        一、在军队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
        二、加强军队的政治教育工作和党群工作
        三、走科学的“扩红”路线
第三章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一、要把思想建设当做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
        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第二节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
        一、牢固树立党的政治统领地位
        二、把实事求是贯穿日常工作始终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节 始终坚持合理建设和架构党的组织体系
        一、合理科学的扩充党员数量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队伍建设
        三、重视基层党组织及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第四节 始终坚持推进和维系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一、坚持好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二、将党群工作深入基层常态化
        三、建立好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第五节 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
        三、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中央政治通讯》概况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中央政治通讯》概况
        一、《中央政治通讯》的创刊背景
        二、《中央政治通讯》的特点
        三、《中央政治通讯》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八七会议至中共六大间的《中央政治通讯》
        一、《中央通讯》的复刊背景
        二、《中央通讯》的复刊目的
        三、《中央通讯》的出版与发行
        四、《中央通讯》的主要内容
        五、《中央通讯》的主要作用
    第三节 中共六大后的《中央通讯》概况
        一、第二次复刊的背景
        二、第三阶段《中央通讯》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一、发展工人运动,建立有着一定武装力量的工人武装组织
        二、发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
        三、在国民政府的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军事干部,为独立创建军队,奠定政治基础和储备军事人才
    第二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针的确立
        二、武装斗争依靠的力量的探索
        三、从举国民党左派旗帜到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
        四、关于对土匪会党的政策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探索的意义及不足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新方式
        二、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三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第二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的早期探索
        一、对土地革命前的中共土地政策的批判与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
        二、对于土地没收对象的规定
        三、对大地主拥有土地的标准划分问题的探索
        四、关于土地分配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意义及不足
        一、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伟大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不足
第四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一节 暴动后武装力量的转移和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
        二、暴动后武装力量从向城市进攻转向向农村进军
    第二节 苏维埃的建立与根据地的开创
        一、中共中央决定在各地成立苏维埃
        二、苏维埃的建立与根据地的开创
    第三节 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及不足
        一、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二、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不足
结语
    一、《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历史贡献
    二、《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阐释翻译理论下《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词》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and the Report
    1.2 Objectives of the Repor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1.Academic Value
        1.3.2.Realistic Significance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Source Texts
        2.1.2 Preparation of Theory
        2.1.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 Translation Theory
        2.1.2.2 Four Critical Motions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Plans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Initiative Trust
        3.1.1 Trust in Source Texts
        3.1.2 Trust in Target Readers
    3.2 Aggression
        3.2.1 Aggression in Words Understanding
        3.2.2 Aggression in Sentences Understanding
    3.3 Incorporation
        3.3.1 Incorporation in Meaning
        3.3.2 Incorporation in Form
    3.4 Compensation
        3.4.1 Compensation in Persons Introduction
        3.4.2 Compensation in Unfamiliar Places
        3.4.3 Compensation in Specific Incidents
        3.4.4 Compensation in Poems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翻译)成果

(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治理研究(1927-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学术研究回顾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沿革
    (一) 磨盘山革命根据地
    (二) 信江革命根据地
    (三)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四)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制概况
    (一) 政区分布及其变化
    (二) 中心区
    (三) 游击区
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治理的内容
    (一) 政权建设
    (二) 土地革命
    (三) 军事建设
    (四) 肃反运动
    (五) 经济建设
    (六) 文化建设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 弋阳县
    (二) 横峰县
    (三) 崇安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方志敏与“方志敏式根据地”(论文提纲范文)

创造性地开创“方志敏式”根据地模式
苦心经营红十军
创办信江军政学校
北上抗日, 方志敏为党奉献了生命

(8)方志敏文化教育思想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浙赣的教育状况与苏区制定教育政策
    (一)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成立前的教育状况
    (二) 苏区制定的教育政策
二、发展与实施工农教育
    (一) 小学教育
    (二) 成人教育
    (三) 文体教育
三、政治教育
    (一) 对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教育
    (二) 对军队的教育
四、方志敏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特点
    (一) 方志敏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 方志敏教育思想的特征

(9)长征中红军军以上干部之牺牲(论文提纲范文)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
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曾中生
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李伯选
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
红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
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

(10)苏区军事化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与研究时域之界定
第一章 从民众运动到民众军事化
    一、从民众运动到军事运动
        (一) 重视民众运动、看轻军事工作
        (二) 强调武装群众,忽视正规军队
    二、从“注意军事”到“军事投机”
        (一) “军事投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 中央对“军事投机”争论风波的反思
    三、苏区军事化的生成:武力与民众的结合
        (一) 苏区军事化结构的生成模式
        (二) “红军与赤卫队之武装应该同等重视”
    小结
第二章 组织形态与苏区军事化的效能
    一、逐级递进的军事化结构
        (一) 赤卫队
        (二) 游击队
        (三) 红军
    二、相互配合的共同防御体系
        (一) 兵源补充
        (二) 后勤保障
        (三) 作战协同
    小结
第三章 形态变动与苏区军事化的困境
    一、不断滋生的地方主义
        (一) “革命下乡”与地方主义的产生
        (二) 地方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
    二、“忍不住”的扩红冲动
        (一) “进攻路线”与扩大红军
        (二) 从“三位一体”到红军的“裸体跳舞”
        (三) 结构失衡的代价:军事与社会的疏离
    小结
第四章 结构控制与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
    一、阶级身份、政治意识与兵源构成
        (一) “官长工人化”与“士兵农民化”
        (二) 官兵共同政治意识的灌输
    二、“私军”向“党军”的过渡:士兵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与取消
        (一) 士委会的建立及成效
        (二) 士委会的实施风险与取消
    三、“党的权威”的树立:从党代表制到政治委员制
        (一) “党代表既系‘代表党’,则军权皆集中于党矣”
        (二) 政治委员:政权和党的双重代表
    四、“党不能消失在群众之中”:自上而下军队党组织系统的全面建立
        (一) 军队党组织系统的建立
        (二) 军队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五、红军与地方党、苏维埃的关系及实践
        (一) 红军与游击队、赤卫队的指挥系统
        (二) 红军与地方党、苏维埃的组织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所军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民日报, 2021
  • [2]论方志敏与刘志丹为长征胜利作出的贡献[J]. 程小波. 党史文苑, 2021(03)
  • [3]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研究[D]. 易渝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D]. 李勇. 湘潭大学, 2019(12)
  • [5]阐释翻译理论下《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词》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舒芬.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县域治理研究(1927-1934)[D]. 颜建锋. 湖北大学, 2018(02)
  • [7]方志敏与“方志敏式根据地”[J]. 何立波. 党史文汇, 2017(06)
  • [8]方志敏文化教育思想试析[J]. 冯佳.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9]长征中红军军以上干部之牺牲[J]. 王作东. 党史纵横, 2017(02)
  • [10]苏区军事化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1927-1937)[D]. 龙心刚.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方志敏与工农红军第一军事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