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2000 成像测井系统

ERA2000 成像测井系统

一、ERA2000成像测井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谭凯[1](2019)在《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套管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压裂技术极易引发套管的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到后续的施工作业,因而对于套管变形的检测显得十分重要。针对页岩气井的复杂工况,本文进行了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的设计与研究,明确了仪器的工作过程与控制逻辑;分别对探头短节、扶正器短节和动力短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提出一种使用仪器本体作为传感器封装的方法来满足耐压要求,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对仪器下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扶正器短节,确保仪器有良好居中性,并降低了摩擦阻力矩;对于高压环境下的动力短节扭矩输出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活塞和胶囊的压力平衡装置,不仅减小了短节内外压差,还能有效保护O形密封圈,并以液体可压缩性为基础,研究了高温高压下油液体积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相应短节进行了尺寸优化、强度校核和热力学分析。本文从仪器的总体设计要求出发,完成了对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的设计和分析,相对于传统测井仪具有更好的通过性和耐高温高压性能,对推动套管变形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文强[2](2018)在《多相流电磁成像测量电路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油气开采过程中常常会采集到大量的水分,采集到的油、气只占很小比例,这是因为油井内通常是由多种流体混合而成,随着时间的迁移各相流体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电磁流动成像技术就是在这种非线性且不能预测未来走向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层析成像技术解决多相流比例的测量问题,进而准确的指导石油的勘探与生产,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井下高温、高压、高噪声的环境中,对于石油测井仪器的体积与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故而对于井下多相流成像仪器的研究十分重要。本设计从理论方案到实际电路应用研究,完成了电磁成像测量电路的软、硬件设计。其中发射电路以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为核心,采集电路则是利用STM32F407控制器对接收信号进行多周期非均匀采集数据,后端利用相敏检波算法完成对数据的实时处理与上传。测量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中多相流电磁成像发射、接收电路均达到系统设计要求,也为今后井下仪器的实际应用做出了一定贡献。

郑春亮[3](2015)在《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探析》文中研究表明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通过分层设计软件,使得网络数据能够进行分布式的传输。该软件是在Windows平台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它建立有开放式的测井平台,能够通过多个通道采集完整可靠丰富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系统配置得以显示,在石油工程测井采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各种工程的、常规的、生产的、成像的测井服务要求。

方杰[4](2014)在《姬塬北地区延长组构造及成藏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中晚三叠世,是一个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上叠合沉积了中新生代地层的含油气盆地。姬塬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夹持于西缘逆冲带和陕北斜坡之间,沉积后经历了印支等多期构造运动。本文基于研究区钻测井及分层资料,利用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估算延长组剥蚀厚度,建立单井埋藏演化史,分析研究区延长组埋藏演化历史。通过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明确裂缝优势组系、产状等特征,分析裂缝在常规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与裂缝形成期次。基于测试分析数据,对长8-长6油层组的油藏运移特征及油藏类型开展研究,分析研究区石油成藏特征。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钻测井资料和分层数据,绘制姬塬北地区长8-长6油层组顶面构造图,指出研究区现今西北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发育一条北东-南西向低洼地带。该区延长组剥蚀厚度恢复表明,剥蚀厚度主要在60m-180m之间,剥蚀强度较小,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2.岩心裂缝观察与成像测井裂缝识别表明姬塬北地区长8-长6油层组天然裂缝较发育,主要以高角度斜交缝为主,占比85%;其次发育垂直缝;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不发育。裂缝走向主要呈NEE-SWW向,倾向以SSE为主。长8-长6油层组裂缝大部分未充填,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3.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与岩性、地层厚度、断层、构造应力有关,其中构造应力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较大。裂缝形成期次研究结果表明,长8-长6油层组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同时应力场模拟分析表明,该区裂缝形成时的应力方向为NWW-SEE向,与前人研究的盆地燕山期的应力场方向一致。4.该区油藏特征分析表明,长8-长6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与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从长63油层组至长61油层组变大,储层物性变好,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依次增大,而长8油层组由长81油层组至长82油层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相同变化趋势。中值压力与孔渗的相关性变化较排驱压力变化更为显着,显示该区孔隙结构复杂。5.该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与构造-岩性油藏,石油运移的动力主要为生烃膨胀力,油气运移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沿叠置的储层砂体在生烃膨胀力下运移,另一种可能和该区存在的裂缝系统或者是小型断层有关,形成砂体-裂缝(断层)型的运移网络,可以成为石油运移或者是后期调整的瞬时运移通道。石油在晚侏罗世末开始生成,早白垩世为主力生烃期。

潘茂刚[5](2013)在《桩西古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裂缝性储层具有许多特殊性,就其物理-岩性性质和泥浆滤液侵入孔隙的深度方面来讲,剖面上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均匀性,存在不同裂口的裂缝和溶洞,所以岩石的声、电、放等特征的变化范围大,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裂缝性储层的识别和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入研究及定量评价裂缝性储层十分必要。桩西油田古潜山是岩性以碳酸盐岩和变质岩为主的油藏。该地区油藏具有潜山裂缝油藏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特殊的岩性、相对复杂的储层介质类型、对有效储集层识别难度大和储量参数确定复杂等。因此,桩西油田古潜山储层评价的关键技术是通过测井等资料对储层裂缝进行识别、计算和确定双孔介质储层参数。针对这项关键技术,本论文对潜山储层裂缝识别和储量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该研究区裂缝性储层的发育程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成像测井标定常规测井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孔隙度曲线进行面积加权平均的统计方法可以较准确确定裂缝指数参数,从而正确计算裂缝孔隙度参数,并对该研究区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达到了对该区裂缝性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的目的。在储层综合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Ⅰ类储层最好,油气产量最高。文中的方法经在桩西古潜山地区的实际应用,证明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对裂缝性储层的分析,给出裂缝性储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了解释流程,使解释符合率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今后其他油田开展裂缝性储层的测井解释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张明菊[6](2011)在《遥传系统在数控测井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测井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测井技术由模拟测井、经过数字测井,再发展到目前的数控测井技术和成像测井技术;测井系统传送的数据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数据传输速率成为制约测井系统性能提高的瓶颈问题之一,信号的高速稳定传输与正确接收成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主要介绍数控测井的基本原理,阐述数控测井中信号传输过程,讨论信号传输的介质与频率,研究BPSK通讯的格式、特点、编码方式、解码方式及其在数控测井中的应用,分析在研发和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并对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干扰以及在数控测井系统中如何抑制干扰做了具体研究。作者参与设计的ERA2000C数控测井系统和参与生产的EILOG-05数控测井系统,均采用上传速率为100kbps的遥传系统,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提高整体技术指标,增强了系统组合能力。

武小何[7](2011)在《塔河油田某三口井声电成像测井应用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油气勘探对象的日益复杂,测井技术正在实现由数控测井向成像测井的跨越。本文以国内外成像测井技术发展入手,紧密结合录井、常规测井、酸压、试油资料,重点以Forward软件在塔河油田某三口井的应用揭示了成像测井,解释新的研究思路。

陈江浩,陈文辉,余卫东,林德强[8](2010)在《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测井实时采集软件,具有高度可靠的多通道数据采集、开放式底层平台、可视化测井服务配置、丰富的数据显示、便捷的仪器挂接等特点,可满足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工程测井、生产测井等多种测井服务需求。软件分层设计,具备分布式的网络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实现现场采集处理解释的一体化。

伍瑞卿[9](2010)在《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在石油勘测开采过程中,测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测井传输系统就是通过适当的通信方式,将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命令传送至井下仪器,将井下仪器采集的数据传送到地面。测井传输系统的性能是决定测井效率和测井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和设计快速的、实时的、精确的测井传输系统是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测井数据的传输方式包括泥浆振动传输、钻杆传输、光缆传输、电缆传输等。电缆传输因其传输距离远、稳定性好等多种因素,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测井传输方式。近年来多载波宽带调制技术OFDM(或者DMT)因其可以提高电缆传输速率,逐渐成为测井电缆信道的首选调制编码技术。以IP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的测控传输系统使得设备之间互联互操作更加容易、更加方便。近20多年来,网络测控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网络化的测井传输系统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测井传输网络是一类偏向于测量的测控网络。OFDM调制技术提高了电缆传输速率,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网络传输时延,而IP分组交换网是尽最大努力服务的网络,实时性不高。长时延和大时延抖动成为测井传输系统进行网络化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全IP的测井网络下基于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不是以直接减小网络时延为出发点和目标,而是以测井网络的所有节点保持时间精确同步为基础,再以同步的时间为参量,实现测井仪器采集的数据与地面的深度信息二者的融合,从而获得测井曲线。该方法对测井网络时延不敏感,即使在时延较大的网络环境,也可获得准确的测井数据。其中网络时间同步方法、数据融合方法、路由缓存管理是时间驱动传输方法的关键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常见测井传输方法,测井仪器总线、电缆调制编码方法和目前国内外测井传输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分析了电缆传输系统的发展状况。第二章首先分析了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的组成及其特征,阐述了全IP的测井网络的组成,以及基于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原理及其数据模型。本章最后简要分析了全IP测井网络中网络通信量的特征与路由器缓存方法、测井网络中时间同步、数据融合等关键问题。第三章介绍了网络通信量建模的基本理论,指出网络通信量特征的多维性,即网络通信量是关于观察的时间尺度、观察的协议层次、业务类型、网络规模和类型、网络负载等多元变量的因变量。本章着重分析测井网络的通信量特征,指出测井网络中业务层通信量是周期性的,具有轻尾分布特征,仿真表明通信量在网络层具有近似泊松过程的特征。本章的最后介绍了测井网络的电缆上OFDM调制的主要参数,并讨论了带宽非对称的瓶颈链路对网络传输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测井路由器的队列管理方法和探讨了测井路由器的优化方法。首先,回顾了路由器基本理论,分析了测井路由器的特征。其次,讨论了共享存储模式下路由缓存的分配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分组长度的路由器队列管理的QMBPS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特征、分组长度特点,以提高瓶颈链路的利用率,降低短分组特别是ACK分组的时延为目标,给出了分组在队列的优先级计算方法,并按照优先级高低进行处理。第四章最后介绍了路由器的优化方法,以缩短路由查找的时间,提高瓶颈链路的传输效率。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测井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首先分析了网络时间同步的理论,获得了时延抖动与时间偏差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一般网络单程时延各组成分量的变化特点,以降低时延抖动为出发点,提高网络时间同步的精度。其次,网络时间同步采用逐子网时间同步方法,避免频繁的时间同步数据增加瓶颈链路的负载。将井下Modem作为根基准时钟,以Modem的时钟为参考时钟,一方面同步井下仪器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同步地面Modem的时间,最后再将地面Modem的时间在作为参考时间,授时给地面设备,从而实现了全网络的时间同步。本章着重研究了井下仪器网络时间同步的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硬件时间戳的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用于CSMA/CD共享式以太网的井下仪器子网内的时间同步。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设置开关对一般数据帧和时间同步帧数据进行选择性访问以太网总线,从而降低CSMA/CD给时间同步帧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提高时间同步精度。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不同的负载状况下均能获得较高的时间同步精度。第六章讨论了分形理论和分形插值的方法。根据测井数据的分形特征和数据融合的实时性要求,提出了采用累积偏峰度的判决准则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段提取,在提取的数据段内采用自仿射变化方法快速插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第七章给出了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的实验平台的设计和业务层数据封装的方法。第八章给出实验及其结果分析,总结和展望。网络化测井传输方法是一个理论性和工程性并重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电缆采用OFDM调制技术、全网络采用IP分组交换技术的大前提下,提出了全IP网络的基于时间驱动的测井数据传输方法。理论分析与仿真和模拟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且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的。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仅已经直接用于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系统的研制,还对其他遥控遥测网络的建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鼎,张辛耘,孙鹏,王敬农[10](2007)在《测井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测井技术发展历程,论述了我国测井技术现状和与国外测井技术的差距,特别指出我国石油测井"十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就,最后展望了"十一五"期闻我国测井技术的发展重点。

二、ERA2000成像测井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A2000成像测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套损形态检测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总体设计
    2.1 套损检测仪设计要求
    2.2 套损检测仪总体结构设计
    2.3 套损检测仪工作过程及控制逻辑
        2.3.1 检测仪的工作过程
        2.3.2 检测仪的控制逻辑
    2.4 套损检测仪整体通过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套损检测仪探头短节设计
    3.1 超声波套管检测原理
    3.2 超声波传感器简介
    3.3 探头短节耐压设计可行性试验
        3.3.1 耐压方法
        3.3.2 测试装置设计
        3.3.3 耐压试验
    3.4 探头短节结构设计
        3.4.1 探头短节结构方案
        3.4.2 探头短节尺寸优化
        3.4.3 密封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套损检测仪扶正器短节设计
    4.1 扶正器介绍与结构设计
        4.1.1 扶正器的分类与特点
        4.1.2 双支撑扶正器短节结构设计
    4.2 扶正器短节分析与计算
        4.2.1 扶正器力学分析
        4.2.2 扶正器短节参数设计
    4.3 扶正器结构优化
        4.3.1 摩擦扭矩计算
        4.3.2 扶正器结构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套损检测仪动力短节设计
    5.1 两种动力传递方式
        5.1.1 磁驱动方法
        5.1.2 压力平衡方法
        5.1.3 动力传递方式对比分析
    5.2 动力短节设计
        5.2.1 动力短节结构设计
        5.2.2 压力平衡结构分析与计算
    5.3 动力短节关键部件计算与选型
        5.3.1 电动机和减速器计算与选型
        5.3.2 耐高压多芯密封塞选型
        5.3.3 电池选型
    5.4 动力短节有限元分析
        5.4.1 热力学分析
        5.4.2 静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多相流电磁成像测量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成像测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电磁流动成像测井原理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发射电路设计方案
        2.2.2 接收电路设计方案
第3章 电磁流动成像仪发射电路设计
    3.1 概述
    3.2 正弦数据产生单元设计
        3.2.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基本原理
        3.2.2 正弦信号产生单元芯片的选取
        3.2.3 FPGA电路软件电路设计与仿真
        3.2.4 FPGA电路硬件电路设计
    3.3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3.1 DA芯片的选取
        3.3.2 DAC电路的设计
    3.4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3.4.1 滤波芯片的选取
        3.4.2 带通滤波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3.5 功率放大电路芯片的选取及其电路设计
    3.6 发射电路PCB的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第4章 电磁流动成像仪接收电路设计
    4.1 概述
    4.2 放大增益电路设计
        4.2.1 放大电路芯片的选取
        4.2.2 放大电路的设计
    4.3 带通滤波及单端差分转换电路设计
        4.3.1 滤波芯片的选取
        4.3.2 滤波电路的设计
        4.3.3 单端差分转换芯片的选取
        4.3.4 单端差分转换电路的设计
    4.4 AD转换电路设计
        4.4.1 多周期非均匀采样
        4.4.2 ADC芯片的选取
        4.4.3 ADC转换电路设计
    4.5 数据接收及处理电路设计
        4.5.1 数字相敏检波原理
        4.5.2 数据接收处理芯片的选取
        4.5.3 STM32F407电路设计
        4.5.4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流程
    4.6 接收电路PCB的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数据
    5.1 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方案介绍
    5.2 发射电路的测试
    5.3 接收电路的测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成果总结
    6.2 设计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ACME系统特点
    1.1 硬件驱动技术
    1.2 二次接口技术和组件技术
    1.3 绘图显示及输出技术
    1.4 网络化传输数据技术
2 ACME应用效果
3 结语

(4)姬塬北地区延长组构造及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剥蚀量的研究现状
        1.2.2 裂缝的研究现状
        1.2.3 成藏特征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2.4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现今构造特征
    3.2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
    3.3 延长组剥蚀量恢复及分布特征
        3.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2 剥蚀量恢复模型及参考井的确定
        3.3.3 连井剖面地层对比
        3.3.4 延长组剥蚀厚度分布特征
    3.4 埋藏演化史分析
第四章 裂缝特征
    4.1 岩心裂缝特征
    4.2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4.2.1 识别原理
        4.2.2 裂缝识别
    4.3 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4 裂缝形成期次
    4.5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4.5.1 与岩性和层厚的关系
        4.5.2 与构造的关系
        4.5.3 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第五章 成藏特征
    5.1 成藏要素
        5.1.1 储层特征
        5.1.2 圈闭及油藏类型
        5.1.3 运移特征
    5.2 石油成藏期次与过程
    5.3 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桩西古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古潜山裂缝性储层研究现状
        1.2.1 国内裂缝性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外裂缝性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
    2.1 油田基本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基本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储层特征
        2.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2.2 储集空间类型
        2.2.3 储层成因类型
第三章 桩西古潜山岩性识别研究
    3.1 碳酸盐岩岩性识别
    3.2 变质岩地层岩性识别
第四章 裂缝定性识别方法研究及储层参数计算
    4.1 裂缝识别
        4.1.1 岩心观察裂缝特征
        4.1.2 岩心观察溶蚀孔洞特征
        4.1.3 裂缝、溶蚀孔洞测井响应特征
        4.1.4 裂缝定量参数的计算及刻度
    4.2 裂缝产状研究
    4.3 储层参数计算
        4.3.1 孔隙度计算
        4.3.2 渗透率计算
        4.3.3 含水饱和度计算
第五章 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及储层类别划分
    5.1 储集层划分标准
    5.2 储集空间类型研究
    5.3 储层类别划分
    5.4 效果验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遥传系统在数控测井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遥传系统简介
    2.1 国内外测井装备现状
    2.2 测井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遥传系统简介
    2.4 遥传系统国内外现状
第三章 遥传系统原理
    3.1 电缆传输方式和编码调制方法
        3.1.1 电缆传输方式选择
        3.1.2 T5方式与电缆的连结
        3.1.3 遥传应用的几种编码调制方式
    3.2 遥传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2.1 地面遥传单元
        3.2.2 井下遥传单元
        3.2.3 井下仪器总线
    3.3 传输技术指标
    3.4 遥传通讯协议和数据格式
        3.4.1 数据帧
        3.4.2 上传数据帧格式
        3.4.3 下传命令格式
    3.5 在研发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5.1 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
        3.5.2 通讯中断的情况
第四章 信号传输的抗干扰分析
    4.1 概述
    4.2 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4.2.1 反射干扰
        4.2.2 反射干扰抑制
        4.2.3 信号线间串扰和抑制
        4.2.4 软件抗干扰技术
    4.3 信号线的选择
    4.4 抗干扰措施在数控测井系统中的应用
        4.4.1 系统设计
        4.4.2 结构设计
        4.4.3 电源抗干扰处理
        4.4.4 瞬态干扰的抑制
        4.4.5 接地技术
        4.4.6 低频信号的处理
第五章 传输系统的发展
    5.1 高速传输系统简介
        5.1.1 概述
        5.1.2 高速电缆遥测板
    5.2 CAN总线简介
        5.2.1 概述
        5.2.2 CAN总线特点
        5.2.3 CAN通讯电路
    5.3 CAN总线传输技术指标
    5.4 性能改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ACME软件系统特点
    1.1 通用的硬件驱动技术
    1.2 仪器组件技术和用户二次开发接口技术
    1.3 方便快捷的绘图显示和图件输出技术
    1.4 网络化的数据传输技术
2 应用效果
    2.1 软件可靠性测试
    2.2 支持国产系列化成像测井仪应用
    2.3 测井网试验
3 结束语

(9)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测井及其主要传输技术
        1.1.1 测井遥传技术
        1.1.2 测井仪器总线
    1.2 国内外测井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1 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网络化电缆传输测井的形成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概述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全IP 网络中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
    2.1 全IP 网络的构成
    2.2 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
    2.3 时间驱动方法的关键问题
第三章 测井网络的通信量
    3.1 网络通信量基本理论
        3.1.1 网络通信量的统计描述
        3.1.2 网络通信量的合成
        3.1.3 网络通信量的多维性
    3.2 测井仪器子网通信量
    3.3 电缆传输链路的通信量
        3.3.1 遥传电缆的OFDM 调制
        3.3.2 不饱和原则与瓶颈链路的特征
第四章 精简的测井路由器
    4.1 路由器基本理论
    4.2 测井路由器的特征
    4.3 路由缓存管理方法
    4.4 基于分组长度的队列管理方法
        4.4.1 分组长度与QMBPS 排队方法
        4.4.2 QMBPS 算法的仿真
    4.5 测井路由器的优化设计
        4.5.1 子网号偏移的查找算法
        4.5.2 瓶颈链路的优化策略
    4.6 路由器的实验平台及其测试
第五章 测井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
    5.1 时间同步及其理论
        5.1.1 网络时间同步
        5.1.2 时间同步理论
        5.1.3 时延抖动
        5.1.4 时间参数的估计
    5.2 测井网络的逐子网时间同步
        5.2.1 实时时钟
        5.2.2 逐子网时间同步的机制
    5.3 遥传子网的时钟频率同步
    5.4 地面子网的时间同步
    5.5 仪器子网的时间同步
        5.5.1 硬件时间戳与软件时间戳
        5.5.2 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描述
        5.5.3 精简时间同步协议
        5.5.4 选择性算法的性能
        5.5.5 时间同步的实现与测试
第六章 基于时间的数据融合算法
    6.1 分形理论与分形插值方法
        6.1.1 分形及其测度
        6.1.2 分形信号分析
        6.1.3 迭代函数系统与分形插值
    6.2 测井曲线的特征
        6.2.1 地质属性特征
        6.2.2 波形特征
    6.3 时间-深度-数据融合模型
    6.4 系统误差分析
        6.4.1 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
        6.4.2 插值方法对误差的影响
    6.5 测井曲线的分段检测算法
    6.6 分形分段插值和融合方法
    6.7 仿真与验证
        6.7.1 仿真模型
        6.7.2 声波测井数据融合仿真
    6.8 数据融合的缓存管理
第七章 测井网络实验平台的设计
    7.1 测井网络实验
    7.2 地面通讯单元
    7.3 井下路由器
    7.4 井下仪器的网络通讯单元
    7.5 网络协议软件的实现
    7.6 业务层数据封装
        7.6.1 下行命令格式
        7.6.2 仪器上传数据包格式
        7.6.3 EDIB 仪器
        7.6.4 HDTT 仪器
第八章 测试与总结
    8.1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8.1.1 OFDM Modem 通讯测试
        8.1.2 网络时间同步的误差
        8.1.3 业务数据的模拟传输测试
        8.1.4 实验平台的现场试验
    8.2 总结和展望
        8.2.1 总结
        8.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
英文缩写词

四、ERA2000成像测井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尺寸井下存储式套损形态检测仪研究[D]. 谭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多相流电磁成像测量电路的设计[D]. 张文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探析[J]. 郑春亮. 化工管理, 2015(09)
  • [4]姬塬北地区延长组构造及成藏特征研究[D]. 方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5]桩西古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 潘茂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7)
  • [6]遥传系统在数控测井系统中的应用[D]. 张明菊.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 [7]塔河油田某三口井声电成像测井应用的启示[J]. 武小何. 科技信息, 2011(14)
  • [8]ACME测井采集控制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J]. 陈江浩,陈文辉,余卫东,林德强. 石油仪器, 2010(05)
  • [9]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D]. 伍瑞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10]测井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A]. 金鼎,张辛耘,孙鹏,王敬农. 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 2007

标签:;  ;  

ERA2000 成像测井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