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典比较看科勒的词汇对等理论

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典比较看科勒的词汇对等理论

一、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柏童[1](2021)在《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乌韦·卡斯滕·海耶所着《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本雅明家族》是一部历史传记文本,作者的语言独特简洁,内容细腻丰富。译者以科勒的等值理论为指导,针对历史传记文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历史性和文学性,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进行应对。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对话”,翻译等值研究有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实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对等。“等值”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大核心概念,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点关注。瑞士语言学家维尔纳·科勒重新定义了“等值”这一概念,提出等值翻译理论,划分了五种等值关系类型,即外延、内涵、文本规范、语用和形式美学等值关系。等值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受源语文本及目标读者所处交际情境的限制,译文的不同部分需要达到不同的等值要求。本实践报告中,译者以等值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探讨如何在传记文本翻译中实现外延、内涵、文本规范、语用和形式美学等值关系,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翻译效果。

赵志勇[2](2018)在《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德语教学中,让初学者倍感困惑的通常是与汉语语法相差甚远的德语语法。然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由词汇带来的学习困难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学习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越来越感到无法恰当得体地运用德语词汇。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充分表明词汇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以及词汇学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就学习者而言,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就教学者而言,对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间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领域的视角,使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用单一学科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已永远成为过去时。基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心理语言学中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引领,以对词与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索以概念为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力争解决目前我国德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使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实现更大价值。本论文在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词与概念辩证关系视角解决中国学习者德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本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明确了“概念”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语元”的思想,确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和驱动性关系。在实践层面,本论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最终拟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陈述了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一是词与概念关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学界在概念研究、词汇研究、词与概念关系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指出,词汇研究有必要以哲学对概念的探讨为根基,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概念及其与词的关系的认识;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要以此为先导。第二章基于对语元的内涵分析结合语言学分析和心理现实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语元”思想;依据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本论文的观点,概念是经由人类个体的主客观互动而形成的思维单位。这一单位在生理层面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权值的神经通路,在心理层面引发具有社会依存性的判断和映射意象,在语言层面通常具有形式接口和语义接口。语元是言语活动中用以表征概念的最小话语单位。其内核是思维领域的概念,其形式具有任意一种语言的形态特征,其线性延展长度取决于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内在逻辑关联的角度来看,语元是概念在言语活动领域的映射,是对词的具体运用;它一方面由词组构而成,另一方面又以语言的物质形态表征概念。它既是概念在语言中的固着点,是思维进入语言的凭藉;又是词在言语活动中的形成物,是语言深入思维的通道。第三章基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通过学理分析进一步确定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洪堡特从原像与形象的角度,结合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以及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对词与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概念—语元—词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以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概念与词的关系进行阐释,从文化历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确凿证据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心理关联,使三者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另外,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方法论和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法在本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本论文研究方法论的基础。第四章从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不同语言以语元为表征形式,在同一概念中得到统一”的理论假设。并以对比语言学和单元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中词感测量的方法,以汉语词感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平行语料的分析,基于英语、德语、法语语元形态调查,证明“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且“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为该语言中的语元”,进而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使总的理论假设得到证实,在言语实践层面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原发性的思维领域的概念外化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再行分解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狭义的汉语字或印欧语词;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领域的字/词组构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从而进入思维领域表征概念。三者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因此,外语词汇学习应该以概念为驱动,以表征概念的语元为内容,以组构语元的词为归宿,在用词组构语元、用语元构成句子的基础上,用概念形成判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第五章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德语教学界四位资深专家和五位优秀青年德语教师代表的访谈,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表明,中国学生整体上不注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在词汇深度上全面把握词的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不重视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习惯于机械记忆词汇表中所列德语单词及其对应汉语释义,不能充分利用德语语言学知识和词汇学知识辅助词汇学习,过高估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对德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过分依赖汉语对德语理解和产出的中介作用。上述倾向必然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特征。第六章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国大陆地区十六个省和直辖市共二十五所院校近千名德语学习者的调查,了解其德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德语学习者群体整体上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缺少对词汇本质和德语词汇特点以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的关注,没能很好地协调词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不注意从认知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加工,忽视了语境和文化在词汇学习中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不能结合语言学和德语词汇学知识进行词汇学习。这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是概念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必须克服的弊端。第七章以前六章的研究结论和调查发现为基础,结合德语词汇特点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建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分为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两大部分,观念系统包含“以概念为驱动”、“以语元为内容”和“以词为归宿”三个理念。三个理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分别从“用”的维度、“义”的维度和“形”的维度解决德语词汇学习问题。作为对观念系统的回应,方法系统相应地包括“活动任务法”、“情境效应法”、“文化移情法”,“语元配对法”、“整体含义法”、“组合搭配法”,“词类特征法”、“词素识记法”、“词形变换法”等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力求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融功能、意义和形式为一体,集文化与知识于一身,基于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以形成德语思维为目标,以概念互构为追求。两大系统、三个理念、九种方法连通互动,有机结合,构成作为整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在该策略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满足“新国标”对其在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第八章对整部论文的理论出发点作了总结,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走向。

陈姗[3](2012)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德词汇空缺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词汇空缺现象指的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成分。汉语和德语在语言系统、结构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词汇空缺现象在这两种语言之间非常普遍。词汇空缺现象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应当予以重视,并重点教学。本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汉语和德语的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教学重难点。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总结了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词汇空缺的定义,并从《汉德大词典》中尽可能地收集汉德空缺词语,对其归纳整理。第三章分别从语言和文化角度详细分析了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语言角度分析,量词、谐音等都会造成空缺的产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是空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就一部分语料库、留学生作业和日常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导致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教学对策。第五章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黄淑美[4](2012)在《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汉英机器翻译动宾结构,探讨动词和不同名宾组合的重新归类,以提供机器翻译表现。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从认知角度来看,翻译首要做到是明白源语文本的意思,当中包括要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层面去了解源语文本,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有(1)源语的知识;(2)目的语的知识;(3)对比源语和目的语等知识;(4)有关课题和一般知识;(5)源语和目的语的背境文化知识。无论何等复杂,生活在现今信息科技时代,全球变得一体化,打破语言障碍刻不容缓,故此研究机器翻译及语言学的专家学者们都不断地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让计算机能高效地进行多国语言自动翻译。但时下流行的网上机器翻译系统,大都不能较好地把源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当中以汉英翻译为甚,问题不单是出于计算机的工程或系统的设计,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汉语的语法研究不能满足机器翻译的需要。因此,我们挑选了汉语动宾结构这一项目作重点研究。本文首要任务就是为动宾结构重新分类,不单从本身语言(语内)着手,同时也从汉英(语际)翻译角度出发,把动宾结构分类为核心语法、次核心语法、次边缘语法和边缘语法,核心语法是指那些在语际和语内类推能力和对译能力强的动宾结构,而边缘语法是指那些在语内及语际都不能类推和对译的动宾结构,而次核心和次边缘就是指那些介乎中间的动宾结构类别。第二个任务就是设计不同的词典以配合重新归类的动宾结构,并模拟机器处理各类动宾结构的汉英翻译。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概括机器翻译发展,尤其是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此外,也会考察学者们对动宾结构的不同分类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语法”理论.Goldberg& Jackendoff的构式语法理论等,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通过汉英自动翻译的检验,具体区分动宾结构核心语法规则和边缘语法规则,并且调整宾语的分类,明确动宾结构的搭配规则;尝试为汉英动宾结构翻译寻找或确立可行的规律。第二章则尝试从普遍语法、构式语法以及语言习得等角度来区分核心和边缘语法。接着讨论边缘语法的主要类型:由特殊词语构成的边缘语法;由粘合式结构形式构成的边缘语法;由特殊转换规则构成的边缘语法。除此之外,也从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词典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讨论了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的重要性。第三章主要是探讨如何区分动宾结构中的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第四章是对三种网上翻译系统的动宾汉英翻译测试,从中了解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讨论一般动宾结构和特殊动宾结构汉英翻译处理方法。例如在处理为属边缘语法的动宾式惯用语建立词典,穷尽收纳每个动词的义项并收纳于汉语动词义类词典;为汉英动宾结构翻译建立规则并置于规则库内,以便提取等。第七章是一个模拟测试,模拟实机器翻译系统处理不同类别的动宾结构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第八章是总结整项研究及检讨当中不足之处,以便日后继续研究改善。

苏芙[5](2003)在《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文中指出Koller的词汇等值论对翻译中的词汇特征进行了阐述,但多以欧洲语言为例。由于汉德语言间存在巨大差异,以汉德词汇对比为例分析Koller的词汇理论可以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

二、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论文提纲范文)

(1)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1章 翻译项目描述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翻译等值概念
    2.2 科勒的等值理论
    2.3 科勒的等值理论对传记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3章 翻译实践
    3.1 译前准备
        3.1.1 制定翻译计划
        3.1.2 翻译辅助及相关理论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译后事项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翻译中的外延等值
        4.1.1 一对一等值
        4.1.2 一对多等值
        4.1.3 多对一等值
        4.1.4 一对零等值
        4.1.5 一对部分等值
    4.2 翻译中的内涵等值
    4.3 翻译中的文本规范等值
        4.3.1 学术术语规范
        4.3.2 历史、政治专有名词规范
    4.4 翻译中的语用等值
    4.5 翻译中的形式美学等值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经验与收获
    5.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2)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研究综述
        一、概念的哲学本源
        二、西方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三、中国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第二节 词汇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第三节 词与概念关系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词汇习得策略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及其与概念的研究单位—语元
    第一节 语元
        一、语元的提出
        二、语元的涵义
        三、对语元的语言学分析
        四、语元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 概念
        一、概念的定义
        二、概念的特征
        三、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
    第三节 概念—语元—词的内在关联性
第三章 概念—语元—词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原像与形象—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概念与词
        一、语言与精神的关系
        二、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
        三、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
    第二节 单元—维果茨基心理学中概念与词的有机单位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与单元分析—概念研究的方法论
        一、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
        二、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方法
    第四节 启示与借鉴
        一、洪堡特关于概念与词的语言哲学观点之启示
        二、维果茨基关于概念与词的心理学思想之价值
        三、研究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基于平行语料的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一、汉语词感调查
        二、语元形态调查
        三、德语语元形态调查
第五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专家访谈结果
        二、青年教师访谈结果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一、对德语词汇学习的基本认识
        二、词汇学习内容
        三、词汇学与教的方法及策略
        四、余论
第六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第一节 问卷编制
        一、问卷设计
        二、预试施测
    第二节 实测概况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统计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特征
        二、不同群体间的词汇学习策略差异
        三、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
第七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建构
    第一节 建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现实基础
        一、德语词汇的特点
        二、中国德语教学特色
    第二节 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观念系统
        一、以概念为驱动
        二、以语元为内容
        三、以词为归宿
    第三节 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方法系统
        一、“用”的维度
        二、“义”的维度
        三、“形”的维度
    第四节 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感测量所用外文文本
    附录2 汉语词感调查问卷
    附录3 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附录4 有争议德语语元汇总表
    附录5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附录6 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附录7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专家访谈转写文本
    附录10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11 题项与策略倾向对应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德词汇空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1.2.1 词汇空缺现象研究现状
        1.2.2 词汇空缺现象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2 词汇空缺的定义和类型
    2.1 词汇空缺定义
    2.2 词汇空缺类型
        2.2.1 语义类词汇空缺
        2.2.2 语用类词汇空缺
3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3.1 从语言角度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3.1.1 量词
        3.1.2 谐音
    3.2 从文化角度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3.2.1 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空缺
        3.2.2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空缺
        3.2.3 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空缺
        3.2.4 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空缺
4 词汇空缺偏误分析
    4.1 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
    4.2 词汇空缺偏误概述
    4.3 语料库语料及交际生活常见偏误分析
        4.3.1 语义方面的空缺偏误
        4.3.2 语用方面的空缺偏误
    4.4 词汇空缺偏误产生的原因
        4.4.1 词义把握不准确
        4.4.2 词语使用不准确
        4.4.3 文化差异
    4.5 词汇空缺现象教学对策思考
        4.5.1 情境教学法
        4.5.2 分类教学法
        4.5.3 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
        4.5.4 重视文化教学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机器翻译及其研究发展概况
        1.1.1 机器翻译发展概况
        1.1.2 汉语机器翻译发展及研究概况
        1.1.3 汉语机器翻译的主要存在问题
        1.1.4 小结
    1.2 汉语动宾结构的研究
        1.2.1 汉语动宾结构研究现状
        1.2.2 汉语动宾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2.3 小结
    1.3 本文的任务、目的和意义
        1.3.1 本文的任务
        1.3.2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材料
        1.4.1 理论框架
        1.4.2 方法
        1.4.3 材料
        1.4.4 小结
第二章 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2.1 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的区别
        2.1.1 从普遍语法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2.1.2 从构式语法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2.1.3 从语言习得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2.2 区分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的必要性
        2.2.1 语言研究
        2.2.2 语言教学
        2.2.3 辞书编纂
        2.2.4 信息处理
    2.3 边缘语法的主要类型
        2.3.1 由特殊词语构成的边缘语法
        2.3.2 由粘合式结构形式构成的边缘语法
        2.3.3 由特殊转换规则构成的边缘语法
    2.4 总结
第三章 一般动宾结构和特殊动宾结构
    3.1 一般动宾结构和特殊动宾结构的区分
        3.1.1 动宾结构的可类推性
        3.1.2 动宾结构的可对译性
        3.1.3 动宾结构的可扩展性和变换句式能力
        3.1.4 动宾结构的语义可组合性
        3.1.5 小结
    3.2 一般动宾结构的类型
    3.3 特殊动宾结构的类型
    3.4 从汉英翻译角度引发出的特殊动宾结构
    3.5 总结
第四章 动宾结构的机器翻译实验
    4.1 全文翻译实验
        4.1.1 语料收集
        4.1.2 工具
    4.2 动宾结构翻译实验
        4.2.1 语料收集
        4.2.2 工具
    4.3 测试过程
        4.3.1 全文翻译测试过程
        4.3.2 动宾结构翻译测试过程
        4.3.3 翻译结果评估
    4.4 实验结果
        4.4.1 动宾结构翻译准确概括比较
        4.4.2 语义组合问题
        4.4.3 句法规则问题
        4.4.4 其它问题
    4.5 测试结果观察
        4.5.1 动宾结构重新分类之必要性
        4.5.2 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语言数据库之迫切性
第五章 一般动宾结构翻译的处理
    5.1 确定动词和名词的语义
        5.1.1 语义确定方法
        5.1.2 汉英双语对等
    5.2 重新确立名词宾语的类别
        5.2.1 V+O(受事)
        5.2.2 V+O(结果)
        5.2.3 V+O(对象)
        5.2.4 V+O(等同)
        5.2.5 V+O(目的)
        5.2.6 V+O(致使)
        5.2.7 V+O(施事)
        5.2.8 V+O(方式)
        5.2.9 V+O(原因)
        5.2.10 V+O(时间)
        5.2.11 V+O(处所)
        5.2.12 V+O(工具)
        5.2.13 综合检测结果
    5.3 建立汉英动词义类词典
    5.4 建立汉英名词义类词典
    5.5 建立一般动宾结构的翻译规则
第六章 特殊动宾结构翻译的处理
    6.1 惯用语的处理方法
        6.1.1 惯用语
        6.1.2 动宾结构下的惯用语
        6.1.3 认知语言学与惯用语的关系
        6.1.4 概念整合与惯用语的关系
        6.1.5 动宾式惯用语汉英翻译策略
        6.1.6 建立汉英双语动宾式惯用语词典
        6.1.7 小结
    6.2 动宾式离合词的处理方法
        6.2.1 动宾式离合词
        6.2.2 建立汉英动宾式离合词典
    6.3 流行语的处理办法
        6.3.1 两岸三地的流行语
        6.3.2 流行语的机器翻译处理方法
        6.3.3 小结
    6.4 习惯搭配处理方法
    6.5 短语对应单个动词处理方法
    6.6 总结
第七章 汉英混合机器翻译系统模拟测试
    7.1 模拟混合机器翻译系统运作
    7.2 汉英动宾结构模拟机器翻译过程
        7.2.1 核心语法
        7.2.2 次核心语法/次边缘捂法
        7.2.3 边缘语法
        7.2.4 模拟汉英动宾结构翻译流程
    7.3 模拟汉英动宾结构机器翻译测试及结果
        7.3.1 语料选取及句子/词类剖析
        7.3.2 模拟测试结果
        7.3.3 模拟汉英混合机器翻译系统测试不足之处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柏童.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 赵志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德词汇空缺现象研究[D]. 陈姗. 郑州大学, 2012(01)
  • [4]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 黄淑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5]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J]. 苏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S1)

标签:;  ;  ;  ;  ;  

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典比较看科勒的词汇对等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