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深部花岗岩构造物场特征及找矿意义

华南深部花岗岩构造物场特征及找矿意义

一、华南花岗岩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黎海龙[1](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韩珂[2](2021)在《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南秦岭在早中生代陆内造山期发生了强烈而又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此相伴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陕西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北部,区内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十分发育,目前已发现了上百处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点),尽管研究区内已取得一定的勘查与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构造控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存在空白或不足。本文以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研究为基础,在前人已有工作基础上,对矿集区内典型矿床进行解剖研究。开展矿集区大比例尺控矿构造-蚀变矿化调研,并采集相关岩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对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揭示区内多金属控矿构造特征、矿集区复式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探讨了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以构造-岩浆相互作用为主的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型,总结了找矿标志,根据地质及物化探等信息,提出找矿远景区。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成果:1.矿集区内发育走向NW-NWW和NE-NNE两组断裂,后者截切前者形成了矿集区内“井”字形的构造格局。其中NE-NNE向断裂和节理裂隙是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少部分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断裂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化。2.矿集区岩浆岩主要为复式岩体,其中懒板凳岩体田湾单元部分样品、王家坪隐伏岩体和花岗细晶岩脉代表了本区岩浆演化方向,具有较高的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具有富Si、低Mg#值。稀土总量低,呈强负Eu异常,稀土配分曲线有四分组效应。Zr/Hf和Nb/Ta值较低,Rb/Sr值较高。锆石U-Pb测年获得懒板凳岩体九间屋单元和王家坪隐伏岩体年龄分别为222.7Ma和201.9Ma,矿集区内岩浆岩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210 Ma-230Ma和190 Ma-200 Ma两个阶段,岩浆岩属钙碱性准铝-弱过铝质I型壳幔混源花岗岩类。3.钨钼矿床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大致可分为4个类型:(1)高温类(峰值355℃~380℃),以棋盘沟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化为代表;(2)中高温类(209℃~327℃),以其他各典型矿区石英脉型钼钨矿化为代表;(3)中温类(197℃~213℃),以钼矿化长石石英伟晶岩型为代表;(4)低温类(154℃~189℃),以钨矿化石英萤石脉型和钨矿化含绿柱石石英脉型为代表。与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钨矿有关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和中高盐度流体,形成于偏还原性的较深部环境,东阳矿区、核桃坪矿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石英脉型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中低盐度,形成于稍浅部的还原偏氧化环境,而伟晶岩型矿化成矿流体则为低温、低盐度,形成于浅部偏氧化环境,钼钨矿化的形成深度范围为4.2km~8.4km。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钨钼矿化形成的重要机制。4.不同钼钨矿化类型中石英的δD值变化范围为-64.9‰~-80.1‰,均值为-74.4‰,δ18OH2O值介于-1.71‰~6.42‰,均值为2.67‰。矽卡岩型矿化以岩浆水为主,石英脉型矿化中既有岩浆水也有大气降水,石英萤石脉型、含绿柱石石英脉型和伟晶岩型矿化阶段中,大气降水更多的参与到了成矿作用中。石英脉型钨钼矿化δ34S为3.6‰~10.2‰,均值为7.3‰,矽卡岩型矿化δ34S为6.1‰,伟晶岩型矿化δ34S为4‰,大西沟花岗岩型钼矿δ34S为0.1‰,岩浆是硫的主要来源,即岩浆为成矿作用的主要物源。5.棋盘沟和江口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199.7±3.9 Ma和198.7±3.9Ma,棋盘沟矿区与白钨矿密切共生的蚀变金云母Ar-Ar同位素坪年龄分别为188.6 Ma和190.1 Ma。矿集区钨钼矿床成矿年龄总体集中在190 Ma-200 Ma之间,属早侏罗世。6.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上凸状的“四分组”特征,显示为Ⅱ型白钨矿的特征,矿区矽卡岩化程度相对较弱,白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形式可大致代表原始成矿流体中的稀土含量和配分形式。棋盘沟石英脉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略高于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呈弱的正Eu异常,与Ⅰ型白钨矿类似,矽卡岩化程度较高,钨矿形成在富钠环境中。核桃坪矿区白钨矿呈中Ⅰ型,稀土配分曲线向右陡倾,分馏强烈,可能和早期富重稀土的矿物结晶有关。东阳和核桃坪矿区成矿流体富F,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白钨矿成矿流体富Cl。7.与矿集区内钨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密切时空关系的花岗岩体应为190 Ma~200Ma之间形成的高分异演化岩体及岩脉,王家坪隐伏岩体富F等挥发分,有利于钼钨等多金属矿化的形成。而矿集区地表出露的早期(210 Ma~230 Ma)岩体应为主成矿期前岩体。钨钼金多金属矿化为晚印支-早燕山期陆内造山伸展垮塌演化阶段中与酸性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金属成矿组合系列。8.分布在成矿构造-岩浆岩带部位的异常构造-热液脉密集区段应是成矿的最佳地段,本次圈定了5个钼钨金多金属成矿潜力区,即江口远景区,银洞湾远景区,旬阳坝远景区,相沟台-月河台一带远景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周边一带,部分矿床(如黑沟-佛爷坪和相沟台等)深部仍有很大找矿潜力。

袁天梦[3](2020)在《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是典型的浅成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地处大兴安岭东南段,受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前人基于矿物学、年代学、地质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确定了双尖子山矿床的矿化类型、成矿时期、赋矿地层及矿化相关的侵入岩体类型。但上述方法多依靠钻井采集的岩心数据,探测结果局限于1000 m以浅,成矿相关的深部地层展布、岩浆侵入范围、构造体系之间的接触关系认识不清,严重限制了成矿模式的厘定及深部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为明确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要素深部展布特征及矿集区内成矿机制,本文对双尖子山矿集区展开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本文首先对矿区内主要地质单元上采集的1043块岩矿石样本进行物性测试,详细分析了与成矿相关的侵入岩体及沉积地层的物性特征及地球物理属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侵入岩与沉积地层存在巨大的物性差异,相对于中等偏低电阻率,低磁化率,高密度的赋矿地层大石寨组泥质、粉砂质板岩,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呈现出高电阻率、高磁化率、低密度的相反特征。根据成矿相关要素的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对穿过双尖子山矿集区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MT)二维剖面及三维反演结果,巴林左旗区域1:200000重力及1:50000航磁数据三维聚焦反演结果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本文以地球物理反演数据为骨架,结合地质认识建立了3000m以浅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双尖子山矿集区成矿相关要素的深部展布特征、矿床矿化模式、矿集区内有利成矿部位进行了探讨:(1)为岩浆热液型矿化提供赋矿空间的大石寨组主要出露于双尖子山矿区内及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双尖子山矿区内的大石寨组厚度不均,厚度小于1000 m,从南东向北西减薄,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出露大石寨组的厚度超过3000 m。此外,双尖子山矿区南侧第四纪覆盖区下方存在隐伏的大石寨组背斜。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高阻侵入岩基底,与兴隆山矿段成矿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并非垂直侵入,岩基下方向南东倾斜。与双尖山矿段成矿相关的斑状花岗岩自北西向南东侵入;(2)双尖子山矿床是与斑状花岗岩密切相关,赋存于大石寨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具有两期主成矿期复合叠加的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兴隆山矿段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高度侵位至浅部大石寨组下方,携带的含矿热液析出,在浅部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中沉淀呈细脉侵染状矿化。双尖山矿段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沿北东向深断裂上涌,在北东、北西向共轭断裂交汇处释放含矿热液,在双尖山矿段浅部大石寨组内北东向断裂中沉淀脉状矿化;(3)矿集区内除已开采的矿床外,还有两处深部有利于岩浆热液型矿化的区域,分别为双尖子山矿区南侧地表满克头鄂博组覆盖深部及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大石寨组厚层深部。

王亮,张嘉玮,陈国勇,胡从亮,向坤鹏,屈念念[4](2020)在《贵州中酸性隐伏岩体圈定与找矿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黔湘桂一带,湖南黔阳-溆浦-城步的白马山-中华山-崇阳坪-瓦屋塘、五团-苗儿山-越城岭及广西融安-贵州从江的摩天岭、元宝山,地表出露花岗岩体上反映为重力低、磁力低的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在贵州梵净山、九万大山出露的花岗岩体上也表现为重力低、磁力低及高电阻率的物理性质,与邻省极其相似。因此,本文根据中酸性岩浆岩的物性表征,以剩余重力值-2×10-5m/s2、磁场强度值-10 n T等量线为基础,外加布格重力异常负圈闭,圈定了贵州境内逾百处隐伏岩体分布,其推测成果对寻找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矿产具有指示作用。

李红立[5](2019)在《城市地下孤石井中地球物理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孤石是一种典型不良地质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由于孤石分布随机性强、无规律,孤石定位被认定为世界级难题,其探测技术研究成为近几年热点。常规地面物探方法因城市环境复杂,干扰严重导致孤石定位不理想,而井中物探方法受环境影响小,且信号发射和接收接近目标体,获取数据信噪比高,有助于提高孤石定位精度。因此,本文围绕城市地下孤石定位问题,提出井中探测方法,并为此做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VSM技术的RVSP地震数据处理新技术。研究了基源信号阵列最小化构造技术,并以主频10Khz信号仿真证明利用有限角有限道数据能恢复基源信号。通过VSM实现RVSP→SWP和RVSP→SSP变换并建立数据分析理论及成像方法,研究了新技术探测孤石分辨率问题和成像范围问题,结果指出不同粒径孤石在叠加剖面中均有明显反射特征,随着粒径变大,成像结果能反应孤石规模,且纵向分辨率高于横向分辨率,新技术扩大了RVSP数据的成像范围,其边界受钻孔影响小,也降低了地面排列长度的限制。(2)研究基于VSM技术的井-地波场重构孤石探测应用技术,为孤石定位提供新思路。建立了该技术应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解析方法,实践成果指出该方法对孤石探测效果明显,分辨率高,定位准,SWP和SSP数据成像结果分别从垂直和水平两个视角对孤石定位,提高了孤石的空间定位能力。(3)深入研究城市地下孤石特征,建立广州地铁沿线孤石“大数据”样本,探索孤石样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孤石单一属性和多属性相关性数理统计和分析方法,统计结果在宏观上揭示了孤石分布规律;再通过电阻率测井数据和波速测井数据统计了孤石的地球物理特征,综合统计结果在宏观上揭示了城市地下孤石分布规律和地球物性特征,为孤石定位提供科学依据。(4)深入研究井中地震层析成像孤石探测技术。指出复杂观测系统有助于提高井中地震波层析成像质量,加快收敛速度,提出XY交互切割快速射线追踪策略,解决了复杂观测系统射线追踪和大量数据追踪慢的问题。(5)深入研究井中电阻率层析成像孤石探测技术。揭示孤石在井中供电情况下的电场响应特征,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分析了井中不同供电情况下孤石异常场对正常场的扰动情况,并利用求电场梯度的方法研究了井中供电模式与成像分辨率的关系,指出井中电阻率层析成像受布极方式影响小,临近电极区域分辨率最高。该论文有图110幅,表7个,参考文献143篇。

刘金兰,赵斌,王万银,李建国,周新鹏,王云鹏[6](2019)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重磁资料探测花岗岩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坑示范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内的银坑镇,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该区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因此,系统探查花岗岩体分布是深部找矿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主要利用重力、磁力平面资料,并结合物性、地质、电法、地震等资料,综合研究了该区花岗岩空间分布特征。首先研究推断了该区6个花岗岩体的平面分布,其中,江背岩体、长潭岩体、高山角岩体为部分隐伏岩体;柳木坑岩体、葛凹圩浅部岩体和葛凹圩深部岩体为完全隐伏岩体。6个岩体总体走向为NE和NNE向。然后利用研究区内4条剖面重(磁)资料反演了花岗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揭示了上述6个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推断成果与利用平面重、磁资料推断成果一致,也与电法、地震剖面解释结果一致。

金腾瑞[7](2018)在《江西相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熔融实验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华南已探明的13个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田中,有12个矿田的基底地层或岩体外围地层中分布有高铀含量的前寒武纪地层。因此,很多学者相信华南地区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的花岗岩型及火山岩型铀矿中的铀主要来源于地壳。此外,对江西相山盆地主要含矿岩石碎斑熔岩的产出状态的讨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争论的焦点在于石英碎斑的成因。本论文试图从高温熔融实验的角度,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相山铀矿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其基底是一套前震旦纪中-浅变质砂泥质复理石建造。采集相山火山盆地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神山组、库里组和上施组的主体变质岩样品千枚岩进行熔融实验,对熔融样品进行镜下及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分析,并与熔融前样品进行对比,结合该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样品随着温度的上升,黏土矿物及云母最先发生熔融,分别发生颗粒变粗、微融、中融和强融;样品颜色及形态也发生改变:(a)暗灰色、无光泽、粗糙面;(b)暗灰色、无光泽、可见变粗颗粒;(c)灰黑色、有气泡孔洞、略微金属光泽;(d)灰黑色、大量气泡孔洞;样品在相同温度下,最先发生的是脱水熔融,由于样品含水量不同,导致同一温度下熔融程度具有一定差异。(2)微区X射线光谱下观察熔融样品,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矿物边界界面及裂隙界面变化特征为:(a)出现粗糙面(b)大量细粒物质发育(c)明显熔流体发育填充(d)大量熔流体发育并可见大量大小不均的气泡。(3)对熔融后样品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未熔部分与初始样本成分较一致,具有高硅富铝的特征;熔融体的Si含量明显下降,K2O/SiO2具有明显上升趋势。熔融样品的K2O/SiO2具有向矿体边缘样品倾斜的趋势,成分比例有逐渐与矿体边缘碱性的蚀变样品靠近的趋势;熔融体中Na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未熔融部分,但随着温度的增加,Na元素比例逐渐下降,K元素相对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熔融流体具有高Al、K、Na的特征。可见,变质基底的熔融为铀矿化作用的碱性蚀变环境提供了碱性物质,为后期形成富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4)熔融样品淬火后,石英发生破裂并且熔融流体填充至裂隙中,指示相山地区广泛发育的碎斑熔岩可能与温度的快速下降有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在火山作用下,形成了有利于成矿成岩的空间以及环境条件,构造作用和火山作为铀的富集提供了断裂以及显微裂隙层面的成矿空间;在成矿环境上,变质基底的熔融为碱交代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后期形成富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施招[8](2018)在《钦杭结合带湘赣段及邻区精细电性结构特征及构造涵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于钦杭结合带及邻区大地电磁阵列观测与地壳电性结构调查项目1号测线、3号测线和大地电磁测深大剖面观测实验与壳/幔三维电性结构研究项目6号测线、8号测线大地地磁测深数据,建立了两条走向NE120°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Robust估计、远参考处理、人工功率谱挑选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相位张量椭圆分析获得研究区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整体呈二维性,通过阻抗张量分解获取电性主轴方位角为NE35°。大量的反演试验研究获得了最佳的反演模式和反演参数,对反演模型深度进行试验、分析,认为反演模型在150km深度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纵向分层不明显,横向具有较好的分块性,通过分割块体的电性梯度带和低阻异常带识别出了五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其中宜丰—景德镇断裂、萍乡—广丰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三条岩石圈断裂将研究区划分为扬子地块、钦杭结合带、华夏褶皱带和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扬子地块东南缘浅部和中、上地壳高阻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深部低阻为活动强烈的岩石圈地幔;钦杭结合带整体呈中-高阻,浅部和中、上地壳为变质基底,深部可能为古老岩石圈残留;华夏地块浅部和中、上地壳为超高阻岩浆岩,深部高阻为岩石圈地幔和岩石圈拆沉堆积物;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深部地幔低阻层抬升推测为岩石圈减薄的反映。华南东南地区成矿时期主要集中在燕山期,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密切相关,重要矿床及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近陡立的低阻异常带密切相关,武功山成矿带赣中地区和武夷山成矿带闽西地区大多数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深部幔源物质有关,电性结构模型与壳幔尺度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钦杭结合带及邻区大多数成矿作用都受到该系统影响。

王亮,陶平,张嘉玮,范玉梅[9](2017)在《黔东南金矿与圈定的黔湘桂新元古代火山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黔东南金矿地质勘查及找矿研究程度低,为之利用区域重磁资料,研究深部成矿环境,圈定区内可能存在一处大型的中心式喷发火山环形构造或隐伏岩浆岩体分布群。岩体异常北东向分布,覆盖面积广,组合形态复杂,分带特征明显,跨越黔湘桂三省区,主体异常在贵州,部分在湖南和广西,并受控于3条深大断裂,见中心环带、内环带、过渡环带、外环带,4带发育齐全,火山岩相配套出现,岩体异常分枝发育。研究发现天柱—锦屏—黎平及丹寨—三都与湘西会同—怀化等地区金矿,极有规律地分布于相应构造环带和地表背斜区及有利赋矿地层内,由内环向外环依次出现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所圈定的潜火山构造或隐伏岩体群,将对黔湘桂交界地区地质特征及金矿成矿规律产生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邵凤丽[10](2017)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和流纹岩类的成因:洋壳到陆壳的转化》文中认为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岩浆岩带之一。通过东昆仑造山带的岩浆岩记录可以反演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规律。我们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都兰岩基采集了三叠纪的花岗岩类。通过这些岩石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组成来讨论同碰撞花岗岩类的成因和流纹岩类的成因演化规律。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都兰岩基的主体侵位于240-235 Ma。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都兰岩基的花岗岩类属于高钾-中钾钙碱性序列的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这些具有安山质成分特征的同碰撞花岗岩类稀土(REE)配分形式右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LREEs),重稀土(HREE)具有平坦的分布形式,高场强元素(HFSEs)相对亏损(例如Nb、Ta)。依据东昆仑造山带都兰岩基的元素特征(如Nb/Th,Ta/U)和继承性的幔源同位素特征,我们推测其成因可以用已经俯冲下去的阿尼玛卿洋(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壳在角闪岩相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安山质岩浆作用来解释,简单的Sr-Nd-Hf同位素质量平衡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源岩组成可能是85%的古特提斯洋MORB和15%的成熟陆壳物质的混合物。依据MMEs与其寄主花岗岩类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前者的暗色矿物含量较高,如角闪石、黑云母等)、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我们推测MMEs是同期岩浆作用早期结晶出的暗色矿物堆晶形成的。东昆仑造山带同碰撞花岗岩类的平均组成与平均大陆地壳组成十分相似,我们认为“陆-陆碰撞带为大陆地壳净增长的主要场所”的假说也适用于东昆仑造山带。通过对东昆仑与西秦岭结合部位的构造岩石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秦岭-祁连造山带在被右行走滑的温泉断裂错断开之前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造山带。结合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三叠纪的同碰撞花岗岩类的研究工作以及本人对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Glass House Mountains地区典型过碱性流纹岩的研究工作,本人采集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同一区域内三叠纪的火山岩类岩石样品,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香日德附近出露的A类流纹岩发育非常壮观的柱状节理,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209 Ma),其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典型的过碱性流纹岩,根据其较高的Nb和Ta含量、极低的Ba、Sr、Eu、P、Ti含量,推测其成因类似于典型的过碱性流纹岩,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处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幔源岩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经过长期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东昆仑造山带类似于碱流岩的A类流纹岩。通过与A类流纹岩对比研究,我们推测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的晚三叠世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系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是下地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的安山质岩浆经过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

二、华南花岗岩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花岗岩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3 广西区域断裂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钨钼矿研究现状
        1.2.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1.2.3 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230-170 Ma)构造-岩浆-成矿演化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方法
        1.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1.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1.4.3 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
        1.4.4 成岩成矿年龄分析
        1.4.5 单矿物原位分析测试
        1.4.6 稳定同位素测试
        1.4.7 白钨矿粉末样稀土微量元素分析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东阳钨矿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2 棋盘沟钨矿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3 核桃坪铍钨矿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4 杨沟-地耳沟钨钼矿
        3.4.1 矿区地质概况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5 桂林沟钼多金属矿
        3.5.1 矿区地质概况
        3.5.2 矿床地质特征
        3.5.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6 付家沟钼金矿
        3.6.1 矿区地质概况
        3.6.2 矿床地质特征
        3.6.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矿集区岩浆岩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东江口岩体
        4.1.2 胭脂坝岩体
        4.1.3 懒板凳岩体
        4.1.4 四海坪岩体
        4.1.5 王家坪隐伏岩体
        4.1.6 脉岩类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主量成分特征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3 年代学特征
    4.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4.4.1 岩石分类
        4.4.2 成因及构造环境
        4.4.3 物源及源区性质
    4.5 小结
第五章 成矿流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 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5.2.1 均一温度和盐度
        5.2.2 流体密度
        5.2.3 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5.3 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5.4 稳定同位素
        5.4.1 氢氧同位素
        5.4.2 硫同位素
    5.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6 小结
第六章 矿集区岩浆成矿规律研究
    6.1 成矿年代学
        6.1.1 白钨矿Sm-Nd同位素年龄
        6.1.2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6.1.3 金云母Ar-Ar同位素年龄
    6.2 单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6.2.1 云母类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6.2.2 黄铁矿原位LA-ICP-MS分析
        6.2.3 白钨矿LA-ICP-MS和水溶液ICP-MS分析
    6.3 岩浆-成矿关系研究
        6.3.1 时空关系
        6.3.2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4 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研究
        6.4.1 区域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
        6.4.2 矿集区构造控岩控矿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模型构建与找矿预测
    7.1 矿集区成矿系列研究
        7.1.1 钨钼金多金属矿(化)特征
        7.1.2 成矿系列分析
    7.2 成矿模型构建
        7.2.1 挤压向伸展垮塌过渡演化早期(235~200 Ma)
        7.2.2 伸展垮塌主成矿期(200~190 Ma)
        7.2.3 晚期岩脉与成矿叠加作用(?≤Age≤190 Ma)
        7.2.4 矿集区“五层楼”成矿模型
    7.3 找矿预测
        7.3.1 找矿标志
        7.3.2 成矿有利区段预测
    7.4 与南岭钨多金属成矿矿带典型矿床的对比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创新点
    1.5 论文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2.3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重磁场特征
        2.3.2 区域电性结构
        2.3.3 区域速度结构
第3章 研究区建模单元及物性特征
    3.1 研究区建模单元
        3.1.1 地层单元
        3.1.2 岩浆序列
        3.1.3 断裂系统
        3.1.4 成矿类型
    3.2 岩石物性特征
        3.2.1 密度分析
        3.2.2 磁性分析
        3.2.3 电性分析
第4章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
    4.1 数据来源及分析
    4.2 位场数据三维聚焦反演
        4.2.1 三维聚焦反演理论
        4.2.2 三维聚焦反演
    4.3 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时频变换
        4.3.2 主轴分析
        4.3.3 维性分析
        4.3.4 二维反演及验证
        4.3.5 二维反演结果分析
        4.3.6 三维反演结果及分析
第5章 三维地质-地球物理建模
    5.1 三维建模方法
    5.2 三维建模技术路线
    5.3 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5.3.1 断裂系统展布特征
        5.3.2 沉积地层展布特征
        5.3.3 侵入岩分布
第6章 复合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
    6.1 构造叠加对成矿的影响
    6.2 有利成矿靶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贵州中酸性隐伏岩体圈定与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湖南、广西省区地表岩体露头分布
2 贵州省地表岩体露头分布
3 同地质背景下黔湘桂地区岩体上物性响应特征
    3.1 湖南黔阳-城步、广西南丹中酸性岩体
    3.2 贵州从江-雷山、印江(梵净山)中酸性岩体
4 据重磁地资料圈定的贵州省深部隐伏中酸性岩体
5 隐伏岩体与贵州省重要矿产分布意义
    5.1 黔湘桂交界区已知花岗岩露头区矿产分布
    5.2 贵州省境内隐伏花岗岩潜藏区矿产分布
6 结论

(5)城市地下孤石井中地球物理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文章结构安排
2 孤石特征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1 孤石的形成机理
    2.2 孤石的分布特征
    2.3 孤石的地球物理特征
    2.4 孤石典型地质问题类型
    2.5 本章小结
3 井中电阻率层析成像孤石探测技术研究
    3.1 电位场正演原理
    3.2 电阻率共轭梯度(CG)反演
    3.3 电阻率层析成像孤石探测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井中地震波层析成像孤石探测技术研究
    4.1 地震波旅行时正演计算
    4.2 地震波反演理论
    4.3 模型试算及成像效果分析
    4.4 井-井地震波CT孤石探测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VSM技术井-地波场重构孤石探测技术研究
    5.1 虚拟震源基本理论
    5.2 RVSP数据虚拟震源构造过程分析
    5.3 基于VSM技术的RVSP数据重构孤石探测模型试算
    5.4 基于VSM技术的井-地数据探测有效范围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VSM技术的井-地波场重构孤石探测实践
    6.1 试验点地质概况及孤石发育特征
    6.2 试验目的及方法
    6.3 基于VSM技术的数据处理
    6.4 SWP和 SSP成像结果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数据集

(6)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重磁资料探测花岗岩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与物性特征
    1.1 地质概况
    1.2 物性特征
2 利用重、磁资料探测花岗岩分布
    2.1 重、磁资料探测花岗岩体分布方法技术
    2.2 银坑矿田花岗岩平面分布研究
        2.2.1 花岗岩磁力场特征
        2.2.2 花岗岩推断研究
    2.3 银坑示范区花岗岩平面分布研究
        2.3.1 花岗岩的重磁场特征
        2.3.2 花岗岩推断研究
    2.4 银坑示范区花岗岩断面位置研究
        2.4.1 重磁剖面数据来源
        2.4.2 重(磁)剖面反演研究
3 结论与建议

(7)江西相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熔融实验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现状
        1.2.1 相山火山盆地研究现状
        1.2.2 相山盆地基底研究现状
        1.2.3 熔融实验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工作安排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资源
3 相山盆地构造特征
    3.1 基底构造
    3.2 盖层构造
        3.2.1 火山构造
        3.2.2 褶皱及断裂构造
    3.3 构造演化史
        3.3.1 火山盆地构造演化史
        3.3.2 基底变质岩形成年代
4 相山火山盆地变质基底岩相学特征
    4.1 千枚岩类
    4.2 片岩类
    4.3 石英砂屑大理岩
    4.4 变砂岩类
5 相山变质基底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
6 基底变质岩熔融实验
    6.1 实验仪器
    6.2 实验过程介绍
    6.3 实验结果
        6.3.1 熔体特征
        6.3.2 扫描电镜特征
        6.3.3 地球化学特征
7 地质意义及讨论
    7.1 铀成矿意义
    7.2 石英破碎机制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钦杭结合带湘赣段及邻区精细电性结构特征及构造涵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地电磁方法及应用研究现状
        1.2.2 钦杭结合带及邻区研究现状
第2章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大地电磁方法基础理论
    2.2 野外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2.3.2 实测数据处理
第3章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与反演
    3.1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
        3.1.1 数据分析方法概述
        3.1.2 实测数据分析
    3.2 大地电磁数据反演
        3.2.1 反演极化模式选取
        3.2.2 正则化因子tau值选取
        3.2.3 反演模型深度讨论
第4章 钦杭结合带及邻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地质解释
    4.1 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4.2 电性结构特征地质解释
        4.2.1 主要断裂带地质解释
        4.2.2 各个地块电性结构地质解释
第5章 钦杭结合带及邻区成矿作用及电性结构构造涵义
    5.1 钦杭结合带湘赣段及邻区成矿作用
    5.2 电性结构特征对成矿作用的约束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黔东南金矿与圈定的黔湘桂新元古代火山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内找金历史及研究程度
    1.1 地质普查
    1.2 物探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区域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
    3.1 区域重磁场特征
    3.2 岩石物性特征
4 重磁数据处理
5 矿床地质特征
6 环形火山构造圈定与金矿分布关系
    6.1 火山构造的圈定原则
    6.2 航磁异常特征揭示的火山构造及潜火山岩相组成
    6.3 火山构造环形分带金矿分布规律
7 结论

(10)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和流纹岩类的成因:洋壳到陆壳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进展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样品
    2.1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地质概况
    2.2 东昆仑造山带侵入岩
    2.3 东昆仑造山带火山岩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花岗岩全岩粉末及火山岩基质筛选
        3.1.1 花岗岩类样品200目粉末制备
        3.1.2 火山岩样品基质筛选
    3.2 锆石U-Pb定年
        3.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锆石U-Pb定年
        3.2.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锆石U-Pb定年
    3.3 主量元素分析
        3.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量元素分析
        3.3.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量元素分析
    3.4 微量元素分析
        3.4.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微量元素分析
        3.4.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微量元素分析
    3.5 Sr-Nd-Pb-Hf同位素分析
        3.5.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Sr-Nd-Hf同位素分析
        3.5.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Sr-Nd-Pb-Hf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的成因研究及地质意义
    4.1 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年代学特征
        4.1.3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4.2 讨论
        4.2.1 东昆仑造山带都兰岩基为同碰撞花岗岩类
        4.2.2 源区物质组成及部分熔融的机制
        4.2.3 微量元素组成定量模拟计算
        4.2.4 同碰撞花岗岩类中暗色镁铁质岩浆包体的成因
        4.2.5 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结合处的区域构造意义
        4.2.6 大陆碰撞带的大陆地壳生长-洋壳到陆壳的转化
    4.3 小结
第五章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流纹岩类的成因研究及地质意义
    5.1 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年代学特征
        5.1.3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5.1.4 Sr-Hf同位素特征
    5.2 讨论
        5.2.1 过碱性流纹岩的研究概况
        5.2.2 鄂拉山组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5.2.3 A类流纹岩的源区讨论
        5.2.4 A类流纹岩的岩石成因
        5.2.5 B类流纹岩的岩石学成因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华南花岗岩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韩珂. 长安大学, 2021
  • [3]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D]. 袁天梦. 吉林大学, 2020(08)
  • [4]贵州中酸性隐伏岩体圈定与找矿意义[J]. 王亮,张嘉玮,陈国勇,胡从亮,向坤鹏,屈念念. 地质与勘探, 2020(02)
  • [5]城市地下孤石井中地球物理定位技术研究[D]. 李红立.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重磁资料探测花岗岩分布研究[J]. 刘金兰,赵斌,王万银,李建国,周新鹏,王云鹏. 物探与化探, 2019(02)
  • [7]江西相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熔融实验及其地质意义[D]. 金腾瑞.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8]钦杭结合带湘赣段及邻区精细电性结构特征及构造涵义[D]. 施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9]黔东南金矿与圈定的黔湘桂新元古代火山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亮,陶平,张嘉玮,范玉梅. 现代地质, 2017(03)
  • [10]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和流纹岩类的成因:洋壳到陆壳的转化[D]. 邵凤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07)

标签:;  ;  ;  ;  ;  

华南深部花岗岩构造物场特征及找矿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