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一、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姜文奇[1](2021)在《共生城市理论下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陆续公布了四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逐渐被意识到,同时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城市要素。然而目前许多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忽视工业遗产的价值所在,使工业遗产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威胁,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借助善于处理城市与各要素关系的共生城市理论,结合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状态的共生城市愿景,构建工业遗产与城市之间的多元共生关系,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坊子煤矿是潍坊重要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潍坊城市发展、煤炭工业的兴衰与殖民时期的动荡,构建出潍坊城市重要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价值内涵的传承受到各级政府与遗产所属企业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其保护活化的现状差强人意,与城市发展进程产生偏离,因此建立遗产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共生城市理论为依据,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在潍坊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活化问题。首先从国内外对煤矿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整理目前我国在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方面有待完善之处,制定本文后续的研究角度,结合潍坊煤矿工业发展历程及与坊子煤矿的演变,对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肯定了遗产对潍坊城市及相关工业发展的价值。然后,从与潍坊城市构建共生关系的角度,归纳出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在城市中起到的传承历史文脉、修复生态空间等四个共生意义,并通过遗产自身及外部的共生优劣势分析,为遗产制定相关活化路径,总结坊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的目标、原则及模式。最后,基于前文的理论研究,对构建坊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与潍坊发展的共生关系提出详细的策略,涉及功能、文化、生态、科技等六个方面,实现遗产与城市要素共生的活化目标,丰富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的活化方式,同时为我国其他工业遗产在探索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关系方面提供参考。

赵兵晨[2](2021)在《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当前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迅猛前进当中,在此背景下,中国对能源所提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电力行业又切实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而对电力行业来说,尤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则为火力发电企业。现如今,中国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在此期间,在国家的指引下,电力行业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正因如此,火电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极为严峻。此时,怎样帮助数量较多的火电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依赖于管理工作者对自身所拟定的发展战略展开较为深入的细致探究,为企业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可行性较高的发展规划,才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趋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夺得一席之地。在本篇论文中,主要围绕发展战略理论展开科学合理的综合探究,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借助于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围绕T火电公司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内部以及外部情况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结合T火电公司的SWOT分析结果,以及通过QSPM矩阵打分,从而进行发展战略的选择,进一步制定适合T火电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构建T火电公司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体系,同时针对每一项发展战略体系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为T火电公司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有助于T火电公司拟定相对完善的发展战略,当然笔者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其余的同类型企业。

李永卉[3](2021)在《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与工作承诺的关系: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矿工的工作承诺水平已经成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尽管从煤炭储量、生产和消费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未来我国的主体能源;但是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我国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人为因素成为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致因、矿工失业风险感知引致的管理日益复杂,并且政府实施了去产能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型战略。传统煤矿企业文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缺乏系统性、制度文化缺乏科学性、行为文化缺乏规范性、物质文化缺乏重视。在此基础上,煤矿安全事故产生抬头趋势,煤炭工人工资持续下降、心理预期暗淡,煤矿企业组织冲突日益严重。由于人因是中国煤矿事故的关键致因,承诺是行为持续的内在动因,所以工作承诺是保证安全行为持续稳定的前提。由此可见,矿工工作承诺面临着严峻挑战,矿工工作承诺水平成为煤矿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研究矿工文化情绪结构、测量及其与矿工工作承诺的关系。本文首先对组织情境下的情绪结构及其呈现、文化情绪的内涵和结构进行清晰地阐释,并提出研究概念模型与假设。选取国有煤炭集团公司煤矿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开发出文化情绪和失业风险感知量表,并对其维度进行进一步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我国国有煤炭集团煤矿工人文化情绪、工作承诺和失业风险感知的基础数据,进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手段分析煤矿工人文化情绪、工作承诺和失业风险感知的现状、差异性特征等。综合评价我国煤矿工人的文化情绪水平,探寻矿工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失业风险感知对其间关系的影响。最后基于关键变量关系进行动态仿真,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我国煤矿工人工作承诺水平的策略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文化情绪的内涵与结构。本文结合组织文化与情绪的相关内涵,将文化情绪界定为员工通过感觉系统获取组织文化刺激的信息,形成对组织文化的认知和评估,相应产生某种情绪反应,并引发一系列情绪表达,诱发一定的行为倾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本文总结归纳了文化情绪的结构,发现文化情绪包括自然价值维度、关系维度、规范维度、利益维度、责任维度五个方面。(2)文化情绪和失业风险感知的结构框架。通过质性分析发现,文化情绪结构框架共有八个一阶类别,分别为:人性与公平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尊重与认同维度、制度刚性维度、责任与发展维度、利益与分配维度、决策与执行维度、科学与严谨维度;失业风险感知结构框架共有三个一阶类别,分别为:政策性失业风险感知、个体差异性失业风险感知、技术适用性失业风险感知。(3)整体概念模型。本文将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文化情绪作为矿工工作承诺的前因变量;引入失业风险感知变量,研究失业风险感知对文化情绪和工作承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将个体统计学变量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个体人格变量两部分,并纳入整体概念模型。(4)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矿工文化情绪对工作承诺具有显着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情绪的人性与公平维度、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利益与分配维度与工作价值承诺显着正相关;文化情绪的人性与公平维度与工作投入承诺显着正相关,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与工作投入承诺显着负相关;文化情绪的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科学与严谨维度与工作关系承诺显着正相关;文化情绪的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与个体工作结果承诺显着正相关;文化情绪的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与工作品质承诺显着负相关;文化情绪的尊重与认同维度、员工与组织关系维度、决策与执行维度与团队工作结果承诺显着正相关。此外,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策性失业风险感知在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失业风险感知在人性与公平维度与工作品质承诺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也在科学与严谨维度与工作投入承诺关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5)提升我国煤矿工人工作承诺水平的策略建议。本文根据实证分析与现有政策整理分析的结果,分别从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我国煤矿工人工作承诺水平的策略建议。该论文有图56幅,表144个,参考文献272篇。

任瑞兵[4](2021)在《新常态下做好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思政工作的方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煤矿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经济支柱。随着我国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不断改革,煤矿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本文从煤矿企业入手,针对新常态下煤矿职工队伍的思政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煤矿职工队伍的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加快煤矿职工队伍思政工作的进程,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煤矿的变革发展。

王晓琨[5](2020)在《资源型地区政企关系演变研究 ——以山西省G市A煤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盛产煤炭资源,是典型的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回顾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煤炭产业经历了动荡发展、快速发展、波动低迷、黄金发展以及衰退转型等五个时期。煤炭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黄金发展时期,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驱动山西省GDP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又使山西陷入了资源优势陷阱,即过分依赖资源优势,形成“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政企“合谋”导致山西各地区出现“塌方式腐败”现象,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成为官场腐败重灾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不仅要对煤炭产业转型,更要注重政企关系的转型。因此,结合煤炭产业发展历程来研究我国政企关系的演进规律,厘清政府与企业的内在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亲”“清”政企关系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的互动,梳理了资源型地区政企关系的五次演变,发现政企关系演进的实质是政府行政配置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博弈,具体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变化。具体来看,第一阶段“父子型”政企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管控企业,企业是政府的“孩子”,隶属于政府。第二阶段“互嵌型”政企关系,在国家“放权让利”的背景下,三种激励体制使得政府与企业是双方互嵌的共生关系。第三阶段“失衡型”政企关系,财政体制下的“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导”产生巨大矛盾,政企关系日趋失衡。政府将“援助之手”转变为“攫取之手”,通过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四阶段“合谋型”政企关系,暴发式增长的煤炭经济为政企合谋提供了“土壤”,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需求导致政企行为倾向“合谋”发展。第五阶段构建“亲”“清”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亟需构建“亲”“清”政企关系,重塑健康政治生态,推动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展。

姜海明[6](2020)在《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文中研究说明鄂东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使用煤炭的传统,但规模较小。近代后,随着工业技术的传入和机器运用的发展,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燃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促进了本区域煤矿的开采和煤矿业的开发运营。在近代鄂东南煤矿公司的形成过程中,人员与技术是煤矿组建的核心。近代鄂东南地区矿商群体主要包括地主阶级、中小资产阶级、政府技术官员与洋商买办群体,他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从事煤矿开发;矿工则主要来源于当地农业劳动力,其中公矿的薪资、医疗条件优于私矿。鄂东南煤矿大多为中小煤矿,私矿大多以土法为主,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或附近市场需要,规模不大;公矿是采取西式机器生产、炼煤的主力,但由于耗资甚巨,大多也土法、西法结合使用。受制度与资本等因素制约,中小型煤矿发展艰难,容易引发纷争或遭资本渗透,以致陷入停产甚至破产局面。在制度层面,清末经历了从矿禁到松弛的转变,且矿业法规不成熟,对外商限制较少,列强趁机巧取豪夺,攫取矿利;民国矿业法规自颁布后反复变动,且关于小煤矿的规定自相矛盾,权威性大打折扣,形成了制度上的无序与混乱,与鼓励实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在资本层面,政府利用审核机制,对矿商开矿资本进行多方审查,手续繁琐,趁机大肆收取税费,中小煤矿深受政府盘剥,造成严重的资本压力,煤矿不堪重负,破产情况比比皆是。在鄂东南地区中小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矿商丁瑞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公矿技术骨干,同时参与寅山煤矿等私矿经营,历经企业建立、转让、重组,其经历丰富,是近代“学而优则商”的代表,是时代环境与自身特性的集中反映,为湖北工业近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反映了近代鄂东南地区煤矿的发展面貌。近代鄂东南煤矿业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外销使得水路、公路特别是铁路得到较大发展,促进了湖北交通近代化,也促使鄂东南地区社会风气由“不屑言商”到“为矿而争、为利而讼”的转变。同时在近代鄂东南煤矿开发进程中,政府对煤炭等矿业的盘剥,使得煤矿业发展矛盾突出、困难重重。

王海涛[7](2020)在《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国家财产、人民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有关安全投入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比较有限,仍然有待系统和深入丰富研究。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在当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从微观层面来说,安全和安全投入的概念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煤矿安全投入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以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安全投入决策,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科学的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前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是否适当和科学,实证研究安全投入构成特点和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可知,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旨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明确安全、安全投入及其分类内涵,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动力机制机理,识别、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评价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从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合适的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对煤矿开采条件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为实证分析主体,实证比较分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及其特点、合理性,总结规律,设计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11个煤矿为实证研究主体,系统评价安全投入效率的整体情况,对比其差异,深入分析安全投入冗余及其原因,为优化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和效率、合理配置安全投入资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区别于传统安全和安全投入概念,本文对安全概念和安全投入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并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动力来源及特征,研究了安全投入动力的耦合机理,揭示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动力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动力对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影响的内在联系。(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煤炭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路径分析,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评价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的各个主要因素。(3)研究提出了适当的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生产煤矿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数据,借鉴煤矿自然条件安全预评价的指标体系,将11个煤矿分为七种不同开采条件,实证研究分析11个煤矿在不同七种类别开采条件下10年安全投入构成整体情况、各自特点及其合理性;从11个煤矿10年历年安全投入变化规律分析其在七种不同开采条件下安全投入构成,并通过相同煤矿开采条件下同类别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煤矿开采条件下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生产规模下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以及在千万吨以上级别中不同生产规模间、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具体比较分析其差异化特征,并归纳总结其规律性特点。(4)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矿为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分析主体,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和11个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实证研究结论,从基于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基于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的差异比较、不同所属地区煤矿的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比较等方面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分析,并将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结果综合效率值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个方面,找出导致不同所属地区煤矿安全投入效率存在低下的症结;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DEA有效DUM,分析安全投入的冗余,进一步研究各个煤矿安全投入效率损失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证研究主体优化安全投入效率以及周边其他国有或民营大型煤炭集团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郑权[8](2019)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煤矿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镇雄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镇雄县煤矿开采历史悠久,随着“土法炼硫”在当地兴起,之后镇雄县的煤矿开产就更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煤矿开发是助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随着资源的有限性、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坚持“绿色矿山”的严格标准下,粗放式的开采方式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煤矿管理多为单个煤矿的管理,而关于煤矿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管理研究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前人总结的影响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四个分指标和一个煤矿资源开发限制指数,运用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从而研究在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镇雄县煤矿开发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煤矿管理方式,提升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煤矿开采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主要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到镇雄县煤矿实地调查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从镇雄县煤矿分布特征、煤矿禀赋特征、开发现状等多个方面分析,从而更加详细、真实的了解镇雄县煤炭资源基本情况。(2)运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四个分指标和一个煤矿开发限制指数对煤矿开发进行承载力评价。四个分指标主要是:煤矿经济占比指数、煤矿就业指数、煤矿破坏指数、煤矿废物排放强度。根据这四个分指数,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起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计算出镇雄县煤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和已有的承载状态,为下一步基于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的镇雄县煤矿开发管理研究做基础。(3)分析影响镇雄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煤矿开发管理因素,得出在现阶段镇雄县煤矿建设与开采正面临的问题。即煤矿开发利用水平总体较低、煤矿产量低、煤炭价格波动大、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煤矿技术工人短缺、就业压力大、煤矿过度开采易产生沉陷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水资源形成威胁、煤矿提炼为能源后的弃渣不良处理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煤矿工程建设及生产废物排放等9个问题。(4)得出镇雄县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的煤矿开发评价与管理结论。通过各分指数计算得到煤矿开发指数并与承载等级标准对比得出镇雄县煤矿资源环境承载综合结论,即(1)镇雄县煤矿资源环境承载本底较高,煤矿资源自然禀赋较好。(2)镇雄县煤矿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堪忧。(3)合理的煤矿开发管理对提升镇雄县煤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意义重大。基于当前镇雄县煤矿承载力状况,如何通过对煤矿的管理,提升煤矿资源承载力,实现煤矿产业良好发展。主要方式为: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煤矿改造提升、建立煤矿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煤矿附加产业、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

任晓聪[9](2018)在《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运行中规制政府和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各种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防止市场失灵以及维持社会经济良好秩序的重要调控手段。作为一种较新的规制内容,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生产的各种活动制订了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止公害保护环境,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维持社会经济良好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煤矿安全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着国家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煤矿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能源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增长的煤炭产量背后却是频发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矿难‖一词频频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脆弱的神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进行有效的煤矿安全规制,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因此,探寻频发矿难背后的原因,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思考和逻辑起点,论文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过程,并对煤矿安全规制现状进行了分析。计量模型指标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按照企业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社会效益分类方式来选取指标,构建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别检验与考察不同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与效果。最后通过对美国、南非等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出相应完善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按照六个方面内容展开:第一,文献综述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经济性规制的呼声愈来愈高,而社会性规制一直处于逐渐加强的趋势,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者围绕社会性规制的产生根源、绩效评价以及能否起到治理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影响煤矿安全规制的不安全行为、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进行了总结分析。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类总结,简要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不足。第二,煤矿安全规制的理论研究。社会性规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目标理论和边界理论,并对煤矿安全规制和最优安全水平进行了界定。基于新制度经济学,重点对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煤矿安全规制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基于劳动力市场失灵,通过劳资谈判模型对矿工素质与煤矿安全规制进行了分析。第三,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使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对各个阶段的演进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当前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按照企业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社会效益分类方式来选取指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分析其对煤矿安全规制的影响。第五,煤矿安全规制国际比较与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南非、日本和英国是当前世界上煤矿安全规制卓有成效的几个典型国家,其法律体系构建、监管体系完善以及安全培训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文章通过对上述几个国家的煤矿安全规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中总结对对我国有益的相关经验。第六,加强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分析,分别从深化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进执法专业化、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煤矿工人素质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我国煤矿安全规制。

郭朋飞[10](2018)在《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探究煤矿高效掘进技术为目的,论述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当代煤矿高效掘进技术使用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高效掘进技术的有效措施。

二、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城市理论下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1.2.1 共生城市理论
        1.2.2 工业遗产概念
        1.2.3 活化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理论研究
        2.1.1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综述
        2.1.2 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活化实践案例
        2.2.1 国外煤矿工业遗产活化实践案例解析
        2.2.2 国内煤矿工业遗产活化实践案例解析
    2.3 煤矿工业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研究与应用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发展溯源及现状
    3.1 潍坊煤矿工业遗产发展历程
        3.1.1 潍坊城市发展沿革
        3.1.2 潍坊工业遗产发展概况
        3.1.3 潍坊煤矿工业遗产发展脉络
    3.2 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的发展概况
        3.2.1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历史沿革
        3.2.2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形态演变
    3.3 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现状分析
        3.3.1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现状调查情况
        3.3.2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现状评价分析
        3.3.3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共生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共生活化分析
    4.1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与潍坊城市共生的价值分析
        4.1.1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4.1.2 修复城市生态空间
        4.1.3 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4.1.4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4.2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与城市共生的优劣势分析
        4.2.1 自身优势分析
        4.2.2 自身劣势分析
        4.2.3 外部发展机遇分析
        4.2.4 外部发展挑战分析
    4.3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与城市共生活化路径制定
        4.3.1 活化目标
        4.3.2 活化原则
        4.3.3 活化模式:共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坊子煤矿工业遗产共生活化策略
    5.1 挖掘遗产本体内涵
        5.1.1 煤矿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异质融合
        5.1.2 煤矿工业符号与城市空间的历时共生
    5.2 创建功能单元机制
        5.2.1 以工业遗产为核心的保护单元
        5.2.2 以居住区域为核心的开发单元
    5.3 融合城市文化资源
        5.3.1 建立煤矿文化展示线路
        5.3.2 打造煤矿文化休闲片区
        5.3.3 设计煤矿文创周边产品
    5.4 打造特色生态景观
        5.4.1 完善煤矿工业景观
        5.4.2 打造遗产生态区域
    5.5 科学技术应用创新
        5.5.1 科技提供技术保障
        5.5.2 科技实现形式革新
    5.6 调动多方主体参与
        5.6.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6.2 加大企业执行力度
        5.6.3 优化公众互动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战略
        2.1.2 发展战略
    2.2 理论综述
        2.2.1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2 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3 相关理论述评
第3章 T火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竞争
        3.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3.2.3 替代品产生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
        3.2.5 购买者的议价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3.1 关键因素分析
        3.3.2 关键因素权重确定
        3.3.3 EFE矩阵分析
第4章 T火电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T火电公司概况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生产资源分析
        4.2.2 人力资源分析
        4.2.3 技术资源分析
    4.3 企业能力分析
        4.3.1 营运能力分析
        4.3.2 管理能力分析
    4.4 行业吸引力和竞争能力分析
    4.5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4.5.1 关键因素分析
        4.5.2 关键因素权重确定
        4.5.3 IFE矩阵分析
第5章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5.1 SWOT分析
    5.2 T火电公司的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
        5.2.1 企业使命
        5.2.2 企业愿景
        5.2.3 战略目标
    5.3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QSPM矩阵分析
        5.3.2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分析
第6章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6.1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提升经营生产和盈利能力
        6.1.2 多措并举,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
        6.1.3 强化主营业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6.1.4 扩大营业收入,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
        6.1.5 加大营销管理力度,搞好优质服务
    6.2 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建立一体化战略统筹协调体系
        6.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6.2.3 加速企业科技创新
        6.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6.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6 强化财务管理水平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与工作承诺的关系: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情绪与情绪理论相关研究
    2.2 工作承诺相关研究
    2.3 失业风险感知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文化情绪和失业风险感知理论建构与质性研究
    3.1 组织情境下的情绪结构及其呈现
    3.2 文化情绪内涵、结构阐释
    3.3 矿工文化情绪和失业风险感知结构质性研究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情绪与失业风险感知结构筛选
    3.5 本章小结
4 概念模型与假设
    4.1 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在个体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假设
    4.2 矿工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的关系与假设
    4.3 失业风险感知在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间的调节作用与假设
    4.4 整体概念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量表开发的步骤与原则
    5.2 量表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构成
    5.3 预调研与量表检验
    5.4 量表修订与正式量表生成
    5.5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5.6 正态性检验
    5.7 正式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考虑失业风险感知的矿工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关系研究
    6.1 矿工文化情绪、工作承诺和失业风险感知的描述性分析
    6.2 矿工文化情绪、工作承诺和失业风险感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3 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的相关性分析
    6.4 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和工作承诺的回归分析
    6.5 矿工失业风险感知在文化情绪与工作承诺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关键变量关系的动态仿真研究
    7.1 仿真关系模型构建
    7.2 仿真过程介绍
    7.3 仿真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我国煤矿工人工作承诺水平提升的策略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煤矿工人文化情绪、工作承诺和失业风险感知的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常态下做好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思政工作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1.2 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
    1.3 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无法结合
2 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思政工作方法
    2.1 构建正确的矿井企业文化
    2.2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2.4 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
    2.5 引导职工遵纪守法
3 结语

(5)资源型地区政企关系演变研究 ——以山西省G市A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个案简介
第一章 动荡发展时期:“父子型”政企关系(1954—1978)
    1.1 “基本建设,恢复生产”为主的产业政策
        1.1.1 “自力更生、以矿养矿、边建边产”政策
        1.1.2 “大中小并举”政策
        1.1.3 “五统一”发展政策
    1.2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管理体制演变
        1.2.1 经理负责制(1954—1956)
        1.2.2 党组织领导下的矿长负责制(1956—1966)
        1.2.3 革命委员会(1967—1971)
        1.2.4 党的一元化领导(1972—1987)
    1.3 “五统一”模式管理
        1.3.1 统收统支
        1.3.2 统一产量
        1.3.3 统一价格
        1.3.4 统一供应
        1.3.5 统一补贴
第二章 快速发展时期:“互嵌型”政企关系(1978—1992)
    2.1 晋升激励:政府向“经济人”转变
        2.1.1 财政体制改革
        2.1.2 晋升锦标赛
    2.2 制度激励:国企煤矿责权利相统一
        2.2.1 矿长负责制
        2.2.2 盈亏包干制
        2.2.3 利改税制
        2.2.4 效益工资制
        2.2.5 承包经营责任制
    2.3 政策激励:乡镇煤矿的兴起
        2.3.1 “有水快流”政策
        2.3.2 “两个一起上”政策
    2.4 政府主导:“互嵌型”政企关系
        2.4.1 政府影响煤矿发展
        2.4.2 生产依附政府
        2.4.3 采矿权依赖政府
第三章 波动低迷时期:“失衡型”政企关系(1992—2001)
    3.1 财政体制下的政府主导
        3.1.1 分税制改革
        3.1.2 地方财政压力
    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导
        3.2.1 “产权”、“经营权”两权分离
        3.2.2 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3 发展枷锁:“失衡型”政企关系
        3.3.1 税收负担
        3.3.2 产销失衡
        3.3.3 宏观调控
第四章 黄金发展时期:“合谋型”政企关系(2001—2011)
    4.1 “合谋型”政企关系形成基础
        4.1.1 暴发式增长的煤炭经济
        4.1.2 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需求
        4.1.3 天然的政治联系
    4.2 扭曲的企业社会责任
        4.2.1 承担过量公益性项目
        4.2.2 煤矿的“捐赠”行为
        4.2.3 提供就业岗位
    4.3 日常检查中政企关系的回报
        4.3.1 常规检查
        4.3.2 突击检查
        4.3.3 考试考核
    4.4 兼并重组中的合谋发展
        4.4.1 兼并主体
        4.4.2 整合结果
        4.4.3 双方获利
第五章 衰退转型时期:构建“亲”“清”政企关系(2011—至今)
    5.1 转型方案与成效分析
        5.1.1 政府干预企业转型
        5.1.2 “3331”转型方案
        5.1.3 转型成效偏低
    5.2 政企合谋导致“塌方式腐败”
        5.2.1 利益捆绑
        5.2.2 扭曲化的政企关系
        5.2.3 “黑金”的政治生态环境
    5.3 构建“亲”“清”政企关系
        5.3.1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3.2 建设服务型政府
        5.3.3 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5.3.4 构建“亲”、“清”政商文化生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
    五、鄂东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鄂东南自然资源基础与早期煤炭开采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地质与煤炭资源分布
    第三节 早期煤炭开采状况
第二章 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下主体与技术考察
    第一节 煤商群体身份
        一、地方资本商人
        二、政府技术官员
        三、洋商、买办
    第二节 煤矿工人来源与待遇
        一、矿工来源
        二、工资与福利
    第三节 煤矿开发规模与技术
        一、土法与西法并存
        二、以中小型煤矿为主
第三章 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矿业法规与政策
        一、清末法规
        二、民国矿业法规
    第二节 政府审核:煤矿企业组建的核心要素
        一、企业资本
        二、缴纳税费
    第三节 小煤矿发展的困境
        一、小煤矿与矿法相抵触
        二、矿区权益纠纷
        三、审批手续繁琐
        四、华商、洋商资本渗透
第四章 个案研究:丁瑞霖与鄂东南煤矿开发
    第一节 创建寅山煤矿
    第二节 资本不济下的矿权转移
    第三节 其他矿业活动与个人评价
        一、象鼻山官矿
        二、大冶县北乡凤凰堡等煤矿及工作内容
        三、个人评价
结语
    一、近代煤矿业中对立统一的政商关系
    二、矿业促进社会近代化
致谢
参考文献

(7)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的方法
        1.2.2 研究的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方面的研究
        2.1.2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方面的研究
        2.1.3 安全投入效率方面的研究
        2.1.4 安全投入优化方面的研究
        2.1.5 文献述评
    2.2 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2.2.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2.2.3 安全投入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分析
    3.1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的内涵
    3.2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因素分析
        3.2.1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分析
        3.2.2 煤矿安全投入的外生动力分析
    3.3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耦合分析
        3.3.1 耦合基础
        3.3.2 耦合机制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4.1 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4.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识别及概念模型确立
        4.2.1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4.2.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确立
    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量表编制及数据处理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问卷设计的偏差控制
        4.3.3 调查实施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理论模型构建
        4.3.5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4.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实现及分析
        4.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4.2 结构方程模型AMOS应用
        4.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路径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5.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及不足
        5.1.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5.1.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不足
    5.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3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
    5.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5.4.1 各煤矿的基本概况
        5.4.2 煤矿分类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5.4.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6.1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概述
    6.2 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6.2.1 超效率SBM评价模型介绍
        6.2.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介绍
    6.3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6.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静态分析
        6.3.2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综合分析
        6.3.3 考虑非期望与不考虑非期望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6.3.4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分析
        6.3.5 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有效DUM并提出改进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煤矿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镇雄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目标
        1.4.2 主要理论
        1.4.3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第2章 镇雄县基本情况及煤矿开发概述
    2.1 镇雄县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行政区划
        2.1.3 水文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1.5 地质概况
    2.2 镇雄煤矿开发概述
        2.2.1 矿产资源情况
        2.2.2 煤矿分布特征
        2.2.3 煤矿禀赋特征
        2.2.4 开发利用现状
第3章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1 指标体系建立
    3.2 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本底评价
    3.3 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
        3.3.1 煤矿开发层次分析模型
        3.3.2 分指标权重确定
        3.3.3 煤矿开发指数计算方法
        3.3.4 分指标计算方法
第4章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 资料来源
    4.3 基本情况
    4.4 承载力本底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
    4.5 承载力状态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
    4.6 煤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
    4.7 评价体系研究
        4.7.1 评价指数选择的研究
        4.7.2 各评价指数系数选择的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对评价结果的煤矿开发管理研究
    5.1 煤矿开发管理问题分析
        5.1.1 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
        5.1.2 煤炭价格波动应对不足
        5.1.3 煤矿安全生产压力大
        5.1.4 煤矿从业人员就业压力加大
        5.1.5 易发生煤矿地质灾害
        5.1.6 水资源威胁
        5.1.7 煤矿弃渣对环境影响
        5.1.8 土地资源的破坏
        5.1.9 煤矿工程建设及生产中废物排放
    5.2 煤矿开发管理措施
        5.2.1 煤矿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
        5.2.2 小型煤矿改造提升
        5.2.3 建立煤矿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5.2.4 科技创新发展煤矿附加产业
    5.3 煤矿开发管理措施的应用
        5.3.1 笔花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向指标提升
        5.3.2 笔花煤矿资源环境承载力负向指标降低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规制的定义及社会性规制产生的根源
        2.1.2 社会性规制能否起到治理效果
        2.1.3 煤矿安全事故成因研究
        2.1.4 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研究
        2.1.5 煤矿安全事故预防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社会性规制与规制失灵
        2.2.2 煤矿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2.2.3 安全投入与煤矿安全规制
        2.2.4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
        2.2.5 煤矿生产事故安全管理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理论分析
    3.1 社会性规制的目标理论和边界理论
        3.1.1 社会性规制的目标理论
        3.1.2 社会性规制的边界理论
    3.2 煤矿安全规制的界定和最优安全水平
    3.3 产权制度与煤矿安全规制
        3.3.1 煤矿安全的外部性
        3.3.2 煤矿安全权配置
    3.4 信息不对称与煤矿安全规制
    3.5 委托代理关系与煤矿安全规制
        3.5.1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5.2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委托代理数理解释
    3.6 矿工素质与煤矿安全规制
        3.6.1 劳资谈判模型
        3.6.2 矿工工资与煤矿安全选择关系
第4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与存在的问题
    4.1 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
        4.1.1 新中国成立伊始煤矿安全规制初创时期(1949-1957年)
        4.1.2 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安全规制相对匮乏时期(1958-1965年)
        4.1.3 十年动荡时期煤矿安全规制废弛时期(1966-1976年)
        4.1.4 市场经济改革探索阶段煤矿安全规制持续加强期(1977-1992年)
        4.1.5 市场经济制度建立阶段煤矿安全规制快速发展时期(1993-2002年)
        4.1.6 全面转型下煤矿安全规制日渐成熟和完善时期(2003-至今)
    4.2 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4.2.1 规制总量过剩与不足并存
        4.2.2 规制结构具有非对称性
        4.2.3 安全事故应急机制滞后
        4.2.4 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相对落后
第5章 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计与指标选择
    5.2 数据选取与说明
        5.2.1 数据选取与说明
        5.2.2 变量概要统计量
    5.3 计量过程与分析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建立VAR模型与VEC模型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
        5.3.4 IRF脉冲相应函数
        5.3.5 方差分解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6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6.1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规制
        6.1.1 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6.1.2 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6.1.3 成熟的安全文化体系
    6.2 美国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6.2.1 重视煤矿业安全法律体系构建
        6.2.2 重视煤矿开采与生产的技术创新
        6.2.3 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培训体制
        6.2.4 基于“3E”对策理论的安全监管模式
    6.3 南非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6.3.1 法律体系建立
        6.3.2 严密的安全监察体系
        6.3.3 NOSA五星安全管理体系
        6.3.4 其他方面
    6.4 日本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6.4.1 构建法律体系和监督体制
        6.4.2 提高社会安全责任意识
        6.4.3 人本管理
        6.4.4 自主安全责任管理
        6.4.5 政府补贴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
    6.5 英国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6.5.1 完善的法律体系
        6.5.2 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6.5.3 能源结构的转变
    6.6 各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6.6.1 澳大利亚经验总结
        6.6.2 美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6.6.3 南非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6.6.4 日本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6.6.5 英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第7章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规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深化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
        7.1.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7.1.2 完善分类控制规制体系,优化煤炭工业的供给结构
        7.1.3 优化煤矿安全规制的外部环境
        7.1.4 建立独立的规制机构,实现政企监的分离
    7.2 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进执法专业化
        7.2.1 明确煤矿安全监察和监管的职责
        7.2.2 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严格追究责任
        7.2.3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7.2.4 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基础工作
    7.3 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7.3.1 从规程措施编制源头重视标准化创建工作
        7.3.2 继续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监管
        7.3.3 注重典型模式的示范带动
        7.3.4 将标准化创建工作常态化
    7.4 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7.4.1 提升“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境界
        7.4.2 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7.4.3 加强生产环境的建设
        7.4.4 以实践性目标为导向
    7.5 加强煤矿安全培训,提高煤矿工人素质
        7.5.1 加快完善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体系
        7.5.2 改善煤矿工人结构,提升煤矿工人素质
        7.5.3 教育培训工作要以结果为导向
        7.5.4 改善安全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
    7.6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
        7.6.1 对煤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长远规划
        7.6.2 企业内部对人才的资源管理
    7.7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煤矿安全建设中的作用
        7.7.1 深化煤矿安全保险制度
        7.7.2 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煤矿安全发展
        7.7.3 提高职工伤亡抚恤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的重要性
2 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
    2.2 大功率掘进设备的应用
3 煤矿高效掘进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3.1 岩石切割力度控制不到位
    3.2 油量供给和铲板安装问题
    3.3 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的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3.4 煤矿掘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 提高高效掘进技术使用效率的措施
    4.1 提高设备稳定性
    4.2 提高掘进机预警有效解决粉尘问题
    4.3 推动掘进技术向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4 提高煤矿高效掘进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四、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城市理论下潍坊坊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研究[D]. 姜文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T火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兵晨. 山东大学, 2021(02)
  • [3]矿工文化情绪、失业风险感知与工作承诺的关系:理论与实证[D]. 李永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新常态下做好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思政工作的方法[J]. 任瑞兵.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04)
  • [5]资源型地区政企关系演变研究 ——以山西省G市A煤矿为例[D]. 王晓琨. 山西大学, 2020(01)
  • [6]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D]. 姜海明. 南昌大学, 2020(01)
  • [7]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 王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煤矿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镇雄县为例[D]. 郑权.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D]. 任晓聪. 辽宁大学, 2018(01)
  • [10]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研究[J]. 郭朋飞. 能源与节能, 2018(04)

标签:;  ;  ;  ;  ;  

资源管理与煤矿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