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研究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研究

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金正[1](2021)在《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脏门静脉系统缺少静脉瓣且肝脏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为缓解门静脉的压力,肝脏门静脉系统血管常通过吻合支建立侧支循环,除了常见的食管胃底静脉和腹壁静脉曲张外,还可形成脾肾分流、胃肾分流。然目前对脾肾或胃肾分流的特点却知之甚少。了解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此特殊分流类型的认识,并可使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思路,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对于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未涉及,现有的治疗方案仍争议较大临床应用有限。由于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常规给予组织胶注射治疗发生异位栓塞的风险较高,对于此类患者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我们采用了“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资料完善的46例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了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了采用“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对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查阅了 2015.02-2021.0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2213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共发现存在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46例,并从病历系统随机抽取于2015.02-202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该患者是否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将患者分为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及对照组(未合并分流组)。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及胃镜检查等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病因、主要症状、肝性脑病、门脉高压性胃病、肝功能储备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别,从而描述其临床特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两组患者的病因分析,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酒精性肝炎0例(0.0%),对照组中酒精性肝炎5例(10.2%),p值为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酒精性肝炎为病因的患者均未合并自发性分流。2.本研究中表现为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分别占10例(21.7%)、6例(13.0%)、14例(30.4%),对照组分别占25例(51.0%)、0例、25例(51.0%),两组患者间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构成差异,p值分别为为0.003、0.003、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发生肝性脑病、脾大、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分别占5例(10.9%)、36(78.3%)、5例(10.9%);对照组分别占 0 例、23 例(46.9%)、22 例(44.9%),p值分别为 0.018、0.005、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的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或C级所占比例较大,两组患者之间的Child-Pugh评分总得分及A、B、C分级比例具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酒精性肝炎可能与肝硬化的自发性门体分流相关,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2.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可降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但更容易出现脾大和肝性脑病,肝功能分级更倾向于Child-PughB级和C级。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对象与方法收集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的13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初步分析“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治疗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记录胃静脉曲张类型、组织胶用量、平均注射点数及有无术后新发咳嗽、腹痛、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随访胃镜和门静脉CTA,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胃肾分流患者11例(85%),脾肾分流患者2例(15%),在胃静脉曲张的Sarin分型中,其中IGV1型9例,IGV2型2例,GOV1型1例,GOV2型4例,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的胃静脉曲张。2.术后情况:13例患者中,2例(15%)患者术后出现腹痛,为剑突下疼痛,疼痛评分分别为2分、3分,1例(8%)患者未给予治疗经短暂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1例(8%)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后15分钟症状缓解。另有4例(30%)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其中2例(15%)患者未给予治疗经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2例(15%)患者给予止吐治疗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等异位栓塞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术后复查门静脉CTA亦未见异位栓塞的影像表现,可见组织胶阻断了胃曲张静脉血流且组织胶局限在曲张静脉内。3.随访情况:13例患者中,仅有1例(8%)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黑便,量少,约50ml,无呕血、腹痛、胸痛,未就诊。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13例患者中,11例(85%)患者复查胃镜可见曲张静脉已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中1例(8%)复查胃镜见曲张静脉已基本消失,但胃底可见一条新的曲张静脉存在,复给予一次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治疗,2例(15%)患者未行胃镜复查。结论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及验证,此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医疗成本低,可能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选择。

王文生[2](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以较轻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病变,其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细小白色网状如蛇皮状,甚至呈弥漫性出血红斑,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不规则的扩张扭曲。后来将这种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改变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随着研究的深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临床上PHG引起的急性出血少见,但仍有2%-12%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原因为PHG,占首次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的1%-8%,在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甚至达到30%-60%。目前,胃镜仍是诊断PHG及识别其有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肝硬化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同时,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常常是PHG和静脉曲张均已发生,这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出血风险。而目前缺乏对PHG筛查的简单无创行之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索影响PHG的风险因素及其对肝硬化预后生存的影响,同时开发一种PHG的无创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8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记录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资料,探讨其相互关系。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大坪医院住院并接受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00例。患者于门诊定期随访或2019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肝癌发生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700例肝硬化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两部分,前者作为建模组(492例)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PHG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PHG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nomogram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评估,另外20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研究主要结果: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组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其发生率及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肝癌密切相关。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中位于第二位;PHG发生和程度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其部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肝硬化合并PHG 比无PHG患者预后更差(P=0.01)。虽然重度PHG有比轻度PHG患者预后更差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398)。无PHG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个月,一旦合并PHG时,缩短至59个月,合并严重PHG时甚至缩短至52.2个月。同样,随着PHG的发生和加重,肝硬化患者的1年及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G、血红蛋白和MELD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独立相关。我们同时随访了患者HCC的发生,在无、轻度和重度PHG患者中分别有16例、23例和5例患者发生了 HCC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患者的无HCC生存时间与是否合并PHG或严重程度无关。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基于建模组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等参数构建了 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中C指数为0.773(95%CI:0.730-0.816),采用bootstrap自举法后C指数为0.761。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745(95%CI:0.673-0.817)。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和总人群中的AUC值分别为0.767、0.724和0.7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真实发生风险之间的拟合程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阈概率范围从0.15到0.93之间可使患者临床净获益,临床有效性较好。研究主要结论:1.肝硬化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并发症。2.PHG是肝硬化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HCC的发生无关。3.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有效预测PHG发生风险。第二部分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约1/3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会引起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其1年内再出血率超过60%,死亡率接近2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自1988年提出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之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随着TI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目前TIPS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胸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肝源的来源极其有限,TIPS已成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及的最主要终末治疗措施。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Child-Pugh 评分被广泛用于预测静脉曲张出血后的死亡风险以及预测肝硬化相关的手术结果,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TIPS治疗后相关的预后预测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肝硬化TIPS患者住院手术期间费用、术后再入院情况等预后相关资料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内容: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回顾性调查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住院周期和日均费用,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再住院情况,分析术前肝功能状态对其影响。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52例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信息,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治疗为事件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再住院组和未再住院组,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事件发生的准确性。研究主要结果: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肝硬化TIPS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8例、Child B级131例、Child C级13例,其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9.10、10.07、1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住院周期分别为10.0、11.0、1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日均费用分别为0.94、0.90、0.7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再住院率分别为22.2%、36.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呈现正相关(P<0.05),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未见相关性(P>0.05)。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TIPS患者,有79例于术后半年内发生了再住院治疗事件。再住院组患者的年龄、AST、Chi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再住院组(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1.029,95%CI:1.004-1.054)、AST(OR=1.007,95%CI:1.001-1.014)、Child 评分(OR=1.373,95%CI:1.145-1.647)及 iMELD 评分(OR=1.080,95%CI:1.031-1.132)共 4 个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评分是影响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5,95%CI:1.028-1.531,P<0.05),其 AUC 为 0.630。研究主要结论:1.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住院费用、住院周期及半年内再住院率不同,但住院日均费用无差异。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住院费用关系有一定正相关性,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不能反映住院费用。2.肝功能Chi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TIPS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准确性为63%。

蒋熙[3](2020)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目前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应接受传统胃镜筛查并定期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情况。然而,传统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舒适度低,且具有潜在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可以舒适、主动地控制胶囊在食道和胃中的运动,同时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的电池寿命超过8小时,该胶囊在完善食管胃的检查后可以进一步检查小肠黏膜情况。本研究以传统电子胃镜为金标准,评估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大小分级、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度,同时评估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入组患者均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后先接受ds-MCE检查,顺序完成食管、胃、小肠的检查,传统电子胃镜在完成ds-MCE检查后48h内进行。进行胃镜操作及诊断的内镜医师和ds-MCE操作和阅片的内镜医师互盲。上述两项检查完成后,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胶囊内镜通过食管、胃、小肠各个部位的时间,ds-MCE和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食管静脉曲张大小、食管静脉曲张是否伴有红色征等危险因素、胃静脉曲张分类、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等指标。结果:(1)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共计55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例患者因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胃肠道准备,及提前将数据记录仪脱下未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最后纳入数据分析的人数为53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6.8±10.7岁。(2)成功入组的53例肝硬化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2%。ds-MCE检查过程中,食管中位检查时间为2.72min,胃部中位检查时间为14.23min,胃部中位通过时间为93.33min,小肠检查中位时间为5.26小时,胶囊在体内中位滞留总时间为11.09小时。(3)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胃静脉曲张敏感度94%、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89%、总体准确度94%、Kappa值为0.87。(4)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97%、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96%、Kappa值为0.92。(5)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中/大型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9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6)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为100%、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7)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胃静脉曲张敏感度为86%、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为92%、Kappa值为0.81。(8)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敏感度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总体准确度100%、Kappa值为1.0。(9)5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共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病26例(49%),其中黏膜水肿样病变14例,黏膜红斑20例,樱桃红点征5例,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1例,血管发育异常病变2例,小肠静脉曲张11例,其中18例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病变。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曲张静脉直径≥5mm、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门脉高压性肠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10)对ds-MCE和胃镜检查的舒适性进行对比评价,无痛胃镜的总体舒适度评分平均为3.57±0.53分(0-4分),传统普通电子胃镜的舒适度评分为1.87±0.72分(0-4分),ds-MCE的舒适度评分为3.74±0.45分(0-4分)。同时47(87%)例患者倾向于选择ds-MCE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和胃镜检查过程中无胶囊内镜滞留、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电子胃镜相比,ds-MCE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准确度高、舒适度高,且具有进一步探查小肠病变的优势。ds-MCE有望成为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筛查与监测的一线检查方式。

刘元华[4](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鲍应军[5](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6](2020)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7](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认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8](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提出一、前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WGO)、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国际

范海纳[9](2019)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毒损胃络,气虚络闭”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一定基础。方法:采用单组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研究对象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肝炎门诊就诊患者,共30例,其中脱落1例,余29例均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6个月,随症加减,记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Tanoue分级改变、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积分等变化情况,根据病情,进行分组分层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代偿期(6例)与失代偿期(23例)患者胃镜下Tanoue分级构成比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中医症状较前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3)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以倦怠乏力、尿黄为主要症状。治疗后代偿期组仅乏力症状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腹胀、倦怠乏力、胃脘满闷、胃脘疼痛、尿黄、黑便症状在治疗后好转(P<0.05),其中倦怠乏力及胃脘疼痛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01);齿衄或鼻衄及肝病面容、蜘蛛痣在治疗前后未见好转(P>0.05)。4)代偿期患者经6个月的治疗,GGT、TBiL、ALB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GGT下降较为明显(P<0.01);ALT、AST治疗前后相比未见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AST、GGT、TBiL与ALB改善较为明显(P<0.01)。5)凝血功能方面,治疗3个月时,代偿期患者PTA较前好转(P<0.05);治疗前后比较,PT、PTA均未能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PT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比较,PTA改善更为明显(P<0.05),而PT未见好转(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超声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益气解毒通络方在短期内对于肝脏超声形态方面无明显改善。7)治疗后,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治疗前未见改善(P>0.05);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分级较治疗前减轻(P<0.05)。8)治疗期间1例患者脱落,因出现中等量黑便行脾切除术。有4名患者参与随访,时间1-3个月不等,参与随访的患者均未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结论:1)益气解毒通络方对于肝硬化高压性胃病患者短期内未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病变程度及肝脏形态,可改善部分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2)在益气解毒通络法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中医症状评分。3)益气解毒通络方可使代偿期及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好转,说明本方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安苗苗[10](2019)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一、目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一些少见的疾病,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且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通过收集这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等,进一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误治。二、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利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查询系统,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0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门静脉高压且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住院患者(81例)。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病因诊断、合并症、主诉、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入院后测定的血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凝血像、Child-Pugh分级、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胃镜、治疗及转归。2.方法统计所收集资料中各种病因、各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各体征、各影像学表现、各胃镜下表现等发生率及在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得出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三、结果3.1.本研究组81例患者,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56.68±14.34岁,5059岁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大于50岁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6.5%。3.2.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34.6%(28/81)、门静脉血栓形成23.5%(19//81)、特发性门静脉高压22.2%(18/81)、骨髓增殖性疾病9.9%(8/81)。3.3.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较多,主要有腹胀30.9%(25/81)、腹痛22.2%(18/81)、呕血14.8%(12/81);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77.8%(63/81)、乏力72.8%(59/81)、食欲下降56.8%(46/81)、恶心50.6%(41/81)、腹痛46.9%(38/81)、黑便38.3%(31/81)、呕血35.8%(29/81)、消瘦30.9%(25/81)。3.4.本研究组81例患者实验室检查,脾亢43.2%(35/81)、总胆红素升高17.3%(14/8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40.7%(33/8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21%(17/81)、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升高58%(47/81)、白蛋白28-35g/L 38.3%(31/81)、白蛋白小于28g/L 9.9%(8/8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对照值延长有临床意义16.1%(13/81)。3.5.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脾大90.1%(73/81)、无肝硬化影像学改变72.8%(59/81)、有肝硬化影像学改变27.2%(22/81)、腹水64.2%(52/81)、下腔静脉血栓或狭窄35.8%(29/81)、门静脉血栓形成30.9%(25/81)。3.6.本研究组81例患者,68例行胃镜检查,胃镜表现主要有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8%(25/6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2.4%(22/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0.3%(7/68),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占20.6%(14/6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重度多见,分别为22.1%(15/68)和14.7%(10/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较少见,其中以轻度多见为8.9%(6/68)。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34/68)比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32.4%(22/68)更多见,静脉曲张破裂13.2%(9/81)、消化性溃疡10.3%(7/68)。3.7.本研究组81例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58%,B级33.3%,C级8.6%。3.8.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有电解质紊乱28.4%(23/81)、胆道感染24.7%(20/81)、肠道感染24.7%(20/81)。3.9.本研究组中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脾大92.9%(26/28)、腹水78.6%(22/28)、腹胀75%(21/28)、乏力64.3%(18/28)、Child-Pugh分级A级64.3%(18/28)、脾亢53.6%(15/28)、食欲下降46.4%(13/28)、恶心35.7%(10/28)、黑便35.7%(10/28)、呕血32.1%(9/28),胃镜表现主要是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1.7%(10/2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41.7%(10/24),并发症不多见,胆道感染10.7%(3/28)、肝肾综合征10.7%(3/28)、肺部感染7.1%(2/28)相对多见。3.10.本研究组19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女比例7:12,平均年龄54.74±16.35岁。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57.9%(11/19)、腹胀15.8%(3/19);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食欲下降33.3%(6/18);主要的并发症为胆道感染47.4%(9/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腹膜炎36.7%(7/19)、电解质紊乱36.7%(7/19);实验室检查以ALP、γ-GT升高为主,分别为52.6%(10/19)、68.4%(13/19),26.3%(5/19)存在脾亢;影像学除了有血栓形成外还主要有脾大89.5%(17/19)、腹水63.2%(12/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胆囊结石42.1%(8/19)、腹膜炎36.7%(7/19)、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5.8%(3/19);11例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6.4%(4/11)、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4%(4/11)、门静脉高压性胃病63.7%(7/11)。3.11.本研究组18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患者,平均年龄56.68±14.34岁,男女比例1:2。首发临床表现主要有呕血44.4%(8/18)、腹胀16.7%(3/18),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腹痛33.3%(6/18)、食欲下降33.3%(6/18)、消瘦27.8%(5/18)。实验室检查脾亢55.6%(10/18)、ALP升高33.3%(6/18)、白蛋白28-35g/L 44.4%(8/18),γ-GT升高27.8%(5/18)、AST及ALT升高27.8%(5/18)。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脾大88.9%(16/18)、腹水38.9%(7/18)、胆囊结石27.8%(5/18)、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1.2(2/18)。胃镜表现主要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9/1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4.5%(8/18)、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44.5%(8/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8.9%(7/18)、静脉曲张破裂33.3%(6/18)。3.12.骨髓增殖性疾病、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是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更为少见的病因;乏力、腹痛、腹胀、恶心、脾大、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少,是本研究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四、结论1.具有门静脉高压表现,而无肝硬化影像学的改变且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要高度警惕非肝硬化性的门静脉高压。2.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特发性门静脉高压、骨髓增殖性疾病,而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门静脉癌栓、门静脉海绵样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更少见。3.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大于5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同,无明显临床体征;并发症较少见,胆道感染、肠道感染相对常见,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更少见。

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方法和结果
    第一章 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
        4.诊断标准
        5.统计分析
        6.结果
        7.讨论
    第二章 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1.研究对象及病历资料
        2.纳排标准
        3.内镜下治疗
        4.后续治疗及随访
        5.统计分析
        6.结果
        7.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构建PHG预测模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材料
    四、检查流程
    五、研究终点
    六、统计学分析
    七、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
    二、ds-MCE和传统胃镜检查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可行性及检查时间分析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总体检出情况
    四、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五、食管静脉曲张大小评估
    六、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七、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八、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
    九、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
    十、其他消化道病灶检出情况
    十一、检查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
    十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胶囊内镜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病因及病理生理
    2.1 病因
    2.2 病理生理
        2.2.1 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
        2.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2.2.2. 1 门静脉高压
        2.2.2. 2 肝功能减退
        2.2.3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2.2.3. 1 腹水
        2.2.3. 2 食管等静脉曲张
        2.2.3. 3 肝性脑病
        2.2.3. 4 肝肾综合征
        2.2.4 肝硬化持续进展的因素
3 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3.1 肝功能及代偿能力评估
    3.2 肝功能分级评估
        3.2.1 Child-Pugh评分
        3.2.2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3.2.3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3.3 影像学评估
        3.3.1 腹部B超
        3.3.2 肝脏硬度测定(Liver
        3.3.3 CT
        3.3.4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3.4 肝组织学评估
    3.5 门脉高压症的评估
        3.5.1 内镜检查
        3.5.2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3.6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不良评估
4 诊断
    4.1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下列四条之一)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4.4 临床分期特点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5.1 浆膜腔积液
    5.2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5.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5.4 肝性脑病(hepatic
    5.5 肾功能损伤
    5.6 肝硬化心肌病
    5.7肝肺综合征
    5.8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
    5.9 原发性肝癌
    5.1 0 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5.1 0. 1 肝性骨病
        5.1 0. 2 肝硬化性肌萎缩
6 肝硬化的治疗
    6.1 病因治疗
    6.2 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6.3 并发症的防治
        6.3.1 腹水
        6.3.2 消化道出血
        6.3.3 感染
        6.3.4 肝性脑病(HE)
        6.3.5 肾功能损伤
        6.3.6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
        6.3.7 肝肺综合征
        6.3.8 门静脉血栓(PVT)
        6.3.9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6.3.1 0 肝性骨病
        6.3.1 1 营养支持
        6.3.1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7 待解决问题
    7.1 检测技术
    7.2 诊断方法和标准
    7.3 治疗和预防措施
        执笔:
        秘书: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件:
    附件1 Child-pugh分级
    附件2 MELD评分
    附件3 LaennecF1-F4分期系统

(8)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三、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四、诊断
五、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六、肝硬化的治疗
七、待解决问题

(9)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组织学、病生理改变
        3 发病机制
        4 诊断及分级标准
        5 临床表现
        6 影响因素
        7 治疗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
        3 病机
        4 常见证型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终止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基本情况
        4.2 主要结局指标
        4.3 次要结局指标
        4.4 主要不良事件
    5 讨论
        5.1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与络病理论
        5.2 结果讨论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10)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标准
    3.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D]. 任金正. 山东大学, 2021(12)
  •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D]. 蒋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4]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2)
  • [7]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1)
  • [8]肝硬化诊治指南[J].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06)
  • [9]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D]. 范海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D]. 安苗苗.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