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肝硬化腹水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肝硬化腹水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娟[1](2015)在《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从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下文中均简称为:鼓胀)文献入手来探讨西医介入后,两个时期医家在诊治鼓胀时的中医证治规律特点及治疗方法特色。一方面,以数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医案研究来挖掘隐藏其中的证治用药规律,提炼出主要症候群、高频证型及核心药物群,并对高频证型与药物的相关性及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相关性等证(症)—药关系进行研究。综合比对两个时期鼓胀证治用药的共性及差异,并初探其原因,以探寻更佳的鼓胀辩证论治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归纳两个不同时期鼓胀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特点,比较分析两个时期在治法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初探其原因,为探寻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医案,规范并整理其症候、病位、病性、证型、方药及剂量,建立两个时期的鼓胀数据库,再进行频数分析,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及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证(症)—药关系。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总结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疗鼓胀的证治用药规律,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探索更佳的鼓胀辨证论治策略。2、首先,以方法1中所收录的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各自在辨证论治鼓胀时的方法特色。其次,通过收集两个时期的鼓胀其他文献,总结出各自治疗鼓胀的其他方法。最后,对比二者鼓胀治疗的特色及具体方法,找出隐含其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初探其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结果:1、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证治规律结果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97部,期刊94种;收录验案798个,其中晚清民国时期医案207个,1978年后医案591个。对鼓胀病例的发病因素、症候特征、病位、病性、证型、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以下是主要结果:晚清民国时期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可分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内伤主要包括病后继发、酒食不节,情志与劳倦次之。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为患。无虫毒感染,这可能与录入医案的不同所造成。(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大便不调、纳差、浮肿、腹露青筋、脐突、面色异常、消瘦、胁痛、口干,其中胁痛与口干并列第十位。(3)病位:主要分布在脾、肝、胃、肾、肺,涉及三焦、募原、胆和心。(4)病性:多为虚实夹杂证,主要病机变化是气滞水湿内停,但气血水三者常同时存在。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与1978年后相比明显偏多,而阴虚证则明显少于1978年后。(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胃气虚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位居前三位,辅以消食药、温里药、活血药及清热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很小,累积频率仅为8.43%。③药物组合:发现F1组合中苍术、神曲、香附、川芎行气解郁,蕴含越鞠丸的方意。F2组合中猪苓、泽泻、桂枝、白术蕴含五苓散的方意;F12组合中黄连与干姜为干姜黄连丸的主要成分,蕴含辛开苦降的治疗思路。还发现一些健脾消食、芳香化湿、行气活血、除湿利水的药物组合等。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木香、砂仁、鸡内金,蕴含青皮饮、五苓散及香砂六君子汤之意。1978年后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亦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内伤主要是病后继发,其次是酒食不节,再次为劳倦和情志等。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而对于虫毒感染、用药史、家族史、相关病史、产后、营养状况及自身体质因素等的报道较多。(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纳差、疲乏、面色异常、浮肿、大便不调、胁痛、腹露青筋、消瘦。另外,厌油腻、烧心、嘈杂、口淡、善太息、性功能障碍、皮肤瘙痒、痤疮等14个症状在晚清民国医案中无相关记录。(3)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肾、胆,涉及肺、三焦、心和奇经。(4)病性:正虚是根本,水湿、血瘀、气滞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且血瘀偏盛证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但是与晚清民国相比则明显偏少,而阴虚证则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水瘀互结证、脾虚湿困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位居前三位,辅以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以及温里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与晚清民国相比,微寒及寒性药物的使用增多,为34.56%,远高于晚清民国的18.84%。主要归脾、肝、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更小,累积频率仅仅为3.34%。③药物组合:发现具有化痰、行气、疏肝、消食的药物组合;补虚、行气、活血的药物组合;行气利水、补虚活血、清热的药物组合等。而较特别的发现是F22组合中的鸡内金和楮实子,体现了脾、肝、肾同治;F16组合中的牡蛎,现代研究认为具有保肝及较好的镇静、催眠和安神作用。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蕴含五苓散和补中益气汤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经验方“软肝煎”之意。⑤高频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的10个高频证型中只有“脾气亏虚证”下无相关药物,其余结果为: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依次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肝脾血瘀证依次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湿热蕴结证为黄芪等。⑥基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呈低度相关的中药有车前草、红花、牡蛎及川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关系微弱或无相关的中药有黄芪、赤芍及茯苓。研究结果中无中度相关及高度相关的中药。2、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的总结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207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9部,期刊1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188)、成方加减(18)、验方(6)、民间秘方(0)。记录方名的医案有19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六君子汤、肾气丸、理中汤、防己黄芪汤、逍遥散、三合汤、四苓散、五苓散等。治疗特色共涉及9个医案:丸剂入药煎汤;方药特色炮制;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联合用中成药或配合另煎方药;配合外敷或药膳;重视生活调摄及禁忌。(2)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大体上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单味药、单方及食疗方。外治法还有敷脐疗法、药熨法、薄贴法及针灸法等。联合治疗还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间的联合,如针灸+中药法。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591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8部,期刊93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444)、成方加减(175)、验方(21)、民间秘方(2)。记录方名的医案有223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五苓散、实脾饮、胃苓汤、理中汤、己椒苈黄丸、一贯煎、猪苓汤等。治疗特色共涉及30个医案:方药特色炮制;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丸剂入药煎汤;峻下利水方常配合送服的方药;配合另煎方;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常联合应用中成药;配合药膳或外敷或食疗;注意生活调摄以及饮食禁忌指导。(2)1978年后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心理疗法以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一些老中医的经验方。外治法还有辨证分型敷脐、按时辰敷脐、脐火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注射法、蜂疗及灌肠法等。心理疗法主要是音乐疗法、家庭护理干预以及中医辩证施护等。联合治疗主要是中医治疗方法之间的联合以及中医与西医间的联合。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结论:1、两个时期鼓胀证治规律总结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鼓胀以肝郁脾虚证及水湿内停证为主,医家治疗时多遵“攻补兼施”,以疏肝健脾、辛开苦降、利水渗湿为主要治法,兼消食、温里、活血及清热等。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行气疏肝、肃降肺气、温补肾气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五脏气血升降”,尤以“脾胃升降”为中心。用药上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药性升降”以及“治法中的升降”。常用药物为茯苓、泽泻、白术、猪苓、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木香、砂仁及鸡内金。该时期虽然西医学涌入,中西医汇通思想形成,但是中医与西医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治疗仍遵循传统中医“升降学说”,以“脾胃升降”为重,对后世治疗鼓胀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而1978年后社会和平、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大气污染、快节奏生活及各种压力等亦随之而来,处于亚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就出现体质虚弱、因虚致病、因虚致瘀等情况。故该时期鼓胀以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多见,医家治疗时仍循“攻补兼施”大法,以补虚扶正、利水渗湿、脾肝统调为主要治法,兼理气、清热、消食、温里等。治疗上注重温中补虚,通过活血化瘀、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扶正,尤以“健运脾胃”为中心,并发展了中医理论,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用药上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治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常用药物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但在用药剂量与腹水分级之间未探寻到明显关系。该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更是全面汇通,故治疗上除了遵循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及张锡纯脾胃思想外,还出现了中医与西医的真正交通“中西医结合”,体现在中医理论上如“五脏相关学说”的发展,这对今后临床治疗鼓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综上所述,鼓胀证治规律的特点可通过用药规律特点反映出来,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鼓时均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学说指导用药,但由于历史背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两个时期病例在病机变化上不同:主要体现为气滞&正虚,故证型上有所差别,指导理论亦不同。然两个时期均注重脾胃,晚清民国由于战乱以郁证多见,其中肝郁常致脾虚,而1978年后环境污染、各种压力叠加、饮食作息失常故常致正虚,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首当其冲。因此,虽然二者在用药指导思想上不同,但又均重脾胃,又因脾虚之因不同而同中存异。证型上,1978年后的高频证型结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水臌的六型证候分类是一致的,同时又补充了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以及水瘀互结证。中医理论上,1978年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学说“五脏相关学说”,可见,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出现对于1978年后中西医的真正结合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特色两个时期均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以及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方面均有中医治法间联合应用的记载。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978年后病例在辨治上有时会将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辨治方药还包括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有秘方应用、食疗方、峻下利水方配服方药及沐足等,这可能与现代人更注重养生、食疗等有关;更重视心理情绪因素对于鼓胀病情的影响,并以研究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手段上多种多样,同时中医与民族医药的结合也有报道,以期达到标本同治的最佳效果。可见,一方面,1978年后传统中医学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在具体治疗应用上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变化;另一方面,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萌生促进了中医学治疗方法在1978年后的巨大发展,使之由“单纯中医学”上升为以中医学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态势,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3、鼓胀治疗的借鉴参考晚清民国时期是中西医理论碰撞、接轨期,而1978年后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认为补虚尤其是温补脾气是治鼓的根本策略,提出脾肝统调、重视活血化瘀、利水勿忘滋阴等新观点,在方法上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结合起来,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参考,使得中医与西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真正的结合,也确有其必要性。这对今后鼓胀的临床实践及基础实验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或参考作用。4、特殊用药规律的发现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证型密切相关的用药,如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针对肝脾血瘀证的药物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针对湿热蕴结证的药物为黄芪;针对肝郁脾虚证的药物为茯苓皮、白术、白芍、柴胡:针对脾肾阳虚证的药物为附子、枸杞子、黄芪;针对肝肾阴虚证的药物为枸杞子、麦冬、山药、楮实子、薏苡仁、牡丹皮;针对肝郁气滞证的药物为柴胡;针对水瘀互结证的药物为:三棱、丹参;针对脾虚湿困证的药物为苍术、白术等。这些结果可为鼓胀的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的线索与启迪。

赵姗姗[2](2014)在《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采用丹黄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旨在通过临床观察验证此方在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方面的疗效,为其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将符合乙肝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qd,iv,连续给药30天)、水飞蓟素(起始治疗剂量:一次1粒,一日三次;维持剂量:一次1粒,一日二次。饭前用适量液体吞服,连续给药8周)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黄方治疗6个月,1剂/日,2次/日。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变化、肝纤维化指标变化、APRI、Fibrolnd的变化及B超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2)肝功能结果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功能均有显着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4)血小板(PLT)比值指数、肝纤维化指数的数值: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APRI、Fibrolndex的数值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5)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6)毒副作用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丹黄方可以显着缓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小板(PLT)比值指数、肝纤维化指数的数值及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且无不良反应,效果理想,而其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赵智宏[3](2010)在《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对肝脏影像、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中医临床症候、腰臀比指数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一种安全、可靠、价廉,方便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制剂。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各56例,治疗组口服芪茵颗粒剂(由生黄芪等组成)一次19g,一日一剂,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为易善复)一次二片,一日三次,两组患者服药2个月后观察以上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肝脏影像、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中医临床症候、腰臀比指数及临床症状等方面作用与对照组相当。

陈长青[4](2008)在《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的严重危害性及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再加上治疗需要高额的费用,使得预治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使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亦成为全球热点之一。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不到5%,而且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局限在胰岛素分泌不足上,对其治疗自然也就主要集中在促进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上;药物的研发亦主要集中在胰岛素促泌剂上,导致治疗手段长期相对匮乏。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IR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一系列代谢异常,并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核心,是产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针对IR的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由于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对胰岛细胞本身的分泌功能的重视,转移到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外作用的重视上来,导致药物的研发速度不断加快,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便不断问世。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认识,自古迄今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医生按照肺、胃、肾三消论治。但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和瘀血阻络病机学说以来,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对消渴病病机的研究。随后痰、湿、毒致病等各种病机学说被不断地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消渴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使得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由于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近十余年来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品种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据季绍良报道,1985年~1992年未见有申报批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1992年~1999年4月,共批准14个;而1999年~2002年已批准临床研究的达到约30个。但是,目前临床上抗糖尿病药物仍然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仍处于辅助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中药新药研发依然沿袭西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有效成分提纯和药理作用研究上;二是新药处方设计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中药配伍理论的指导,药物筛选局限在古方、验方上;三是新药研发者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研发思路落后于临床实践,对糖尿病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的病机上,一些病机新理论如:瘀血、痰湿、热毒等,则还没有进入抗糖尿病新药研发者的视野。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瘀血、痰湿和热毒等病机新理论,有目标地扩大药物筛选范围,研发疗效确切的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现代中医病机理论认为,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瘀血阻络”则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气为血帅,气虚致血行无力;而“阴虚必血滞”,血流缓慢易凝滞血瘀。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法对降低血糖和防治并发症均具有显着疗效。本研究在胰岛素抵抗——“共同土壤说”和瘀血阻络——“共同病机说”的理论启发下,选择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作为切入点,针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瘀血阻络这个关键环节,首先对其进行抗糖尿病作用的临床和实验验证,探讨不同类的活血化瘀药物降血糖的可能性,以期能够有目标地拓展抗糖尿病有效部位的筛选范围;然后对其进行拆方研究,筛选有效部位,观察其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下一步进行有效部位重新组方打下基础;并探索一条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筛选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西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主要因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共同的发病土壤——胰岛素抵抗;中医学认为,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动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有共同的的发病机理——瘀血阻络。据此,我们推测凡是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能够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都有可能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首先,我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临床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更胜一筹。其次,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药味少、活性部位相对明确、研究较为简便的特点,选择了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以及复方丹参片与罗格列酮作比较,进行了降血糖的实验验证,发现它们都显示出一定的降血糖效果,同时,都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其中复方丹参片效果最好,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筛选指明了方向。本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缩小新药研发的筛选范围,使无目标的撒网式筛选变成有目标的猎取式筛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性质不同,将其拆分成水溶性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脂溶性部位均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作用相对较强。第四、我们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进行进一步拆分和重新组万,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除三七皂苷组之外,丹酚酸组、丹酚酸+三七皂苷组、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血糖均显着下降。其中,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我们还发现了丹酚酸类这个具有显着降血糖作用的新部位。第五、我们对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进行了抗糖尿病作用机理探讨,发现它们能够抑制超氧化物MDA,修复胰腺组织;降低血浆FFA、TNF—α,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ISR-1、IRS-2和PI3K的表达水平,减轻胰岛素受体后的抵抗;并且降低TG、改善脂肪肝,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通过以上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达到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还发现了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方面都有明显作用和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第六,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复方丹参片可能通过减少糖尿病大鼠糖基化产物、降低血脂、抑制组织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及组织增生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慢性并发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复方丹参片抑制模型大鼠眼球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极为显着,可改善眼球血液循环;能减轻模型大鼠动脉硬化或病变的程度;减轻模型动物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能抑制模型动物肾脏系膜内浆液浸润、肾小管基膜增厚,减轻肾脏病变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尝试运用中医瘀血阻络的糖尿病病机理论指导,并成功地将复方丹参片类制剂移植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发现了复方丹参类制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都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有效地缩小了抗糖尿病中药的筛选范围,初步验证了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对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指导意义。二是发现了丹参中的丹酚酸类部位具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作用。丹酚酸类的降血糖功效在以往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发现,说明如果有理论的指导,筛选将更有针对性,筛选的效率会更高。三是我们还发现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个方面作用,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总之,本实验研究对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药物筛选进行了有益尝试,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建立一种新的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模式。

张金颖[5](2008)在《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对肝脏影象,肝功,血脂,空腹血糖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制剂。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各40例,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口服芪茵颗粒(由生黄芪、茵陈、苦丁茶等组成)一次19g,一日一剂,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一次二片,一日三次,两组患者服药2个月后观察肝脏影像学、肝功能、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检测值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并在影像学上有较大改善。结论: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肝功、甘油三酯、胆固醇、临床症状等,疗效与对照组相当。

苗迎春[6](2006)在《加味五皮饮配合高聚生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性腹水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腹水的出现常常标志着恶性肿瘤的晚期病变,病灶已局部或全身扩散,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现代医学对于癌性腹水的治疗缓解率虽然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且其使用的药物多为细胞毒药物或生物制剂,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常常难以承受。全身、局部放化疗,腹腔内灌注药物等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其常常引起一定的毒副反应,而癌性腹水患者一般体质虚弱,难以承受。穿刺放液虽可一时缓解症状,但腹水常在短期内迅速积聚生成。患者常出现腹水明显,排尿困难,少尿或无尿,反复使用利尿剂,常产生抗药性,使常规利尿难以奏效,而且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尤其是在中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五皮饮功能行气利水、健脾益气,为“消水肿之通剂”,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水肿、肾病综合征、水肿等疾病,还未曾见到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报道。东方医院肿瘤科结合临床,认为癌性腹水患者常表现出虚实夹杂之证,脾虚气滞是癌性腹水形成的病机关键所在,治疗上采用加味五皮饮方治疗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观察的方法,旨在进一步研究在西医腹腔灌注的同时应用加味五皮饮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目的:研究加味五皮饮对于中晚期癌性腹水患者的疗效,旨在对中晚期癌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做一个初步探讨,为优化中晚期癌性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8例,病例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单纯西医治疗组患者,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点,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尽可能抽尽腹水后,以高聚生20ml,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腹腔内注射,嘱患者轻轻翻转体位,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每周1次,共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腹腔内灌注治疗方法同单纯西医治疗组),同时用加味五皮饮方(桑白皮15g ,大腹皮15g,生姜皮15g,陈皮15g,茯苓皮15g,党参12g,白术12g ,生黄芪12g)内服,每日一剂,浓煎,分两次服用,连用两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腹水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情况(Karnofsky评分)、血常规及肝肾功情况。结果:(1)腹水疗效(CR+PR)及缓解稳定率(CR+PR+NC)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4天的腹水缓解稳定率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在第14天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生活质量变化情况(Karnofsky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4天Karnofsky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二者有显着差异

陈英晖[7](2005)在《复方猪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猪苓汤治疗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运用复方猪苓汤与单纯猪苓汤对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患者疗效优劣之比较,探索治疗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更为有效的治法及方药。 材料与方法: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复方猪苓汤治疗)、对照组(猪苓汤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尿红细胞、血肌酐、血尿素氮、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总体疗效分析,用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1)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组间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改善尿蛋白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在改善尿红细胞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4)在改善血肌酐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在改善血尿素氮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1)复方猪苓汤及单纯猪苓汤均能有效地治疗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2)复方猪苓汤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单纯猪苓汤相似,而对于改善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的作用优于单纯猪苓汤。(3)复方猪苓汤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单纯猪苓汤,似可提示脾肾气虚是慢性肾炎阴虚水热互结证存在的另

顾小维,乔世忠[8](2000)在《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我院曾用五子五皮饮治疗肝硬变废水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举1例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病例 袁某某,男,46岁,于1997年7月9日因乏力、纳差、腹胀、便溏、尿黄、尿少1周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年,肝功能反复异常。1996年曾有腹水1次。无呕血、便血等。 查体:面色暗黄,巩膜、皮肤深度黄染,颈胸部有蜘蛛痣,肝掌(+),舌质瘀紫,舌体肥胖,苔略黄白腻,脉细弦。腹部

顾小维,乔世忠[9](2000)在《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院曾用五子五皮饮治疗肝硬变腹水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举1例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病例彭某某,男,46岁.于1997年7月9日因乏力、纳差、腹胀、便溏、尿黄、尿少1周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年,肝功能反复异常.1996年曾有腹水1次.无呕血、便血等.查体:面色暗黄,巩膜、皮肤深度黄染,颈胸部有蜘蛛痣,

陈子达[10](1958)在《我国血吸虫病治疗研究工作综述(续)》文中认为 (五)三价葡萄糖酸锑铵对于血吸虫病的疗效此药是我国医学科学院于1953年首次合成,经该院药理学系及该院前南京寄生虫病研究所作毒性试验及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结果,证明其毒性约为吐酒石的1/3,可用较大的剂量来治愈动物血吸虫病。1956年4月至1957年6月间作者等在南京用各种长短程疗法治疗693例的结果证明反应较锑钾为轻,但复发率较高。一年内的复发率一般都在30%以上,如用3天疗法或7天疗法,剂量需比锑钾加倍,即24±及32±毫克/公斤体重始能获得与锑钾相等或较好的疗效。翁氏等(1957)以较小的分次量做长程

二、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ras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文献整理概述
        1.1.1 晚清民国时期中医学发展背景
        1.1.2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研究概况
        1.1.3 晚清民国时期医案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4 小结
    1.2 1978年后中医药诊治鼓胀研究概述
        1.2.1 病因病机病位
        1.2.2 治则治法
        1.2.3 临床治疗
        1.2.4 中医实验研究
        1.2.5 小结
    1.3 现代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概述
        1.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2 分类
        1.3.3 临床治疗
        1.3.4 小结
    1.4 研究假说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报告
    2.1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证治规律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研究结果
        2.1.3 讨论
        2.1.4 研究结论
    2.2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归纳
        2.2.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2 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3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分析
        2.2.4 研究结论
第三章 不足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2. 肝炎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4 分组
        1.5 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治疗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
    2. 本组方药组成及功效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综述: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及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4 质量控制
    5 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计算
        5.3 治疗方法
        5.4 观察指标
        5.5 疗效标准
        5.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关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2 关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 抗糖尿病西药研究进展
        4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二、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开发思路
        1 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开发现状
        2 对目前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的分析
        3 中医药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
        4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研发新思路
    三、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进展
        2 复方丹参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复方丹参类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复制研究
        2 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三、复方丹参片抗糖尿病的验证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复方丹参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复方丹参片不同提取部位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1 结果
    2 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的标准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疗效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分析
    2. 治疗结果分析
讨论
    1. 芪茵颗粒理论基础
    2. 芪茵颗粒的组方思想及方解
    3. 芪茵颗粒中各药的药理作用分析
    4. 研究中选择指标的探讨
    5. 芪茵颗粒可能作用机制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加味五皮饮配合高聚生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癌性腹水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五皮饮的研究概况
    附录:加味五皮饮方主要成分的相关药理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复方猪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1
    综述2
    已发表论文摘要

四、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D]. 张爱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2]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D]. 赵姗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3]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赵智宏.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4]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D]. 陈长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D]. 张金颖.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6]加味五皮饮配合高聚生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的临床研究[D]. 苗迎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7]复方猪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D]. 陈英晖. 福建中医学院, 2005(03)
  • [8]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J]. 顾小维,乔世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0(S1)
  • [9]中医中药在肝硬变腹水综合性治疗中的应用[A]. 顾小维,乔世忠.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 [10]我国血吸虫病治疗研究工作综述(续)[J]. 陈子达. 人民军医, 1958(07)

标签:;  ;  ;  ;  ;  

中医药在肝硬化腹水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