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磷洗涤剂对北京市城市污水的贡献研究

含磷洗涤剂对北京市城市污水的贡献研究

一、Research on Contribution ofPhosphate-based Detergent toMunicipal Sewage in Beijing(论文文献综述)

王咏铃[1](2018)在《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质的安全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国家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及稳定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层面。水资源评价又是进行水资源合理调配与行政部门管理的基础,故本文中对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做了部分研究工作。本文通过阅读、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国河流污染治理、管理及地下水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未来地表、地下水及二者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研究与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质与水量评价: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海河流域平原区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如水量短缺、流域水质污染加剧、地下水开采严重等。本文将对海河流域的核心地市——北京市平原区进行水质、水量的相关评价研究。①在对北京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时,选用了最能体现小样本监测数据间关系的灰关联评估法作为评价方法,此法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②本文提出了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概念,针对这一系统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采用了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安全度进行评价,更加方便直观。(2)河流水污染治理及管理: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的河段水污染问题为基础,对近年来河段主要污染项目—高锰酸盐指数(CODMn)进行浓度及入河总量分析,提出了入河污染物浓度总量控制概念,并对阜阳闸至颍上闸河段的水功能区环境容量进行估算。根据最不利条件,提出一套兼顾水质浓度控制与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评价方案及控制模型,探讨了目前沙颍河段污染项目浓度单一控制抑或是总量单一控制的矛盾,对未来河流污染的治理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3)地下水可开采利用研究:以新疆典型干旱区—焉耆县为例,从生活、生产及生态三个方面的预测需水量,并计算不同设计水平年的供水量,通过供需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出各规划年的全年缺水量以及最大缺水月份的缺水量;然后结合地下水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均衡分析,推求出地下水可开发量,可知该区域地下水存在严重超采的现象,若不及时得到管理,地下水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本文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环境相关的生态问题及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资源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一套针对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思路与方案。

卞京[2](2017)在《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动态关联分析及其管理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域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承载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人类及其他生物以其生活的流域作为物质依托,从中获取水、食物等物质资源和生活、娱乐、发展活动的空间资源。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人类重要物质与空间依托的流域,其环境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多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其中以河流水质为主,正面临着日渐退化的趋势,因而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迫在眉睫。很多人为因素包括城市化、农业活动、产业、污水排放都是影响河流水质的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的一部分。此外,流域内水文、气候变化通过降水与蒸发等作用影响着水循环过程,对水质起间接作用。探索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如何影响非点源污染负荷有助于监测、预测和调控由土地利用转变造成的水质变化。理清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预测管理流域的水质变化趋势。波托马克河流域(Potomac river)是北美最大海湾--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的第二大河,全长约590 km,流域面积37000 km2,流经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五百多万人的饮用水源地。波托马克河河流健康关乎区域用水安全以及切萨皮克湾的生态安全。为保障流域水质安全,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颁布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法案、政策和措施,如《清洁水法》、TMDL计划、BMPs等,目前已取得不错的成效。本研究通过剖析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动态关联,旨在探讨波托马克河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流域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波托马克河流域基础数据库,系统分析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动态关联,取得如下研究结果:首先,构建了波托马克河流域基础数据库。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农业部(USDA)、切萨皮克湾项目(Chesapeake Bay Program)等相关网站,获取流域土地利用、DEM、水文、气象、土壤等空间数据以及水质、水量、降水等属性数据。基于波托马克河1950年至2015年若干站点的日观测径流量、降水数据,1990年至2015年27个子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包括DIN、NH4、N02、N03、TN、TP)以及1992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年径流量、Flashiness值(FI)、基流指数、年降水量、拐点前后月径流量、月降水量,以及营养盐在丰水期(一月至五月)、枯水期(六月至十二月)中的浓度和四个年份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百分比。其次,识别了波托马克河流域近60年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1950年至2015年,流域整体年降水量呈增长趋势,且中游(South Fork Shenandoah、North Fork Shenandoah、Middle Potomac-Catoctin三个气象站点)增长最显着。近60年来,各水文站点年径流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970年至1980年,而2000年以来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流域整体FI值随时间呈减小趋势,且上游的FI值下降趋势比下游更显着,基流指数呈上升趋势,且上游的基流指数的上升趋势比下游更显着,说明波托马克河流域人类活动呈加剧的趋势。从上游至下游的年径流量和年降水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呈减小趋势,说明上游的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要强于下游。第三,构建了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水质的动态关联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按丰水期与枯水期分别构建了 1992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四个年份水质与土地利用的回归方程,并检验其预测能力。耕地是DIN、NO2、N03回归方程的预测因子,而NH4、TN、TP还受到林地和湿地的影响:2011年TP的回归模型中湿地和林地是预测因子,跟其他三个年份不同;2001年和2006年NH4的预测因子为裸地,在2011年受湿地的影响;TN在2011年受林地的影响;TP四个年份的回归模型丰水期的R2都大于枯水期,而NH4则相反;经检验所构建的1992年、2001年、2006年三个年份的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2值0.6-0.8),且丰水期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枯水期(丰水期R2值更大)。最后,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水质动态关联对流域管理的启示。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关联分析表明,耕地是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因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需重视;NH4的回归模型中无建设用地这一预测因子,与许多中国流域(包括九龙江)研究结果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清洁水法和BMPs有效执行,使得该流域点源污染的问题被较好地解决;湿地作为NH4、TP的预测因子在近年来却使水质退化,作为一种常用的生态工程措施,湿地的环境消纳能力有限,应进一步考虑生物与工程集成技术,提升环境自净能力。

冯敬娟[3](2011)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指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同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日益恶化的环境质量也存在矛盾。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发展领军省份之一,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河南是人口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模式大都是粗放型,而这种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河南省高速发展的经济,一方面推动了河南省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急剧增长使得河南省内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所以,如何在环境优良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河南经济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广泛的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是经济增长是否一定会造成污染的加剧,或者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良性还是恶性的互动,则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污染物来深入分析研究。本文选取河南省20年的时序数据为例来做实证分析,通过收集1990—2009年的数据,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来检验当前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长效相互影响机制,以此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选取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各类污染排放量为环境污染指标,文中分析的VAR模型为包括各类污染指标与人均GDP在内的双变量系统。但是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检验结果严格依赖于误差向量满足白噪声序列向量这一假设前提,因此首先对模型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一方面,基于可消除变量内生性偏差的协整分析得到经济增长和各类污染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另一方面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从时序维度考察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长期双向动态关联效应及作用机制。以河南省为例的实证结果分析认为: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比较强烈,而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冲击响应相对平缓;同时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解释污染排放预测方差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预测方差的贡献度较小。这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必须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针对现状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能源“绿色化”进程,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力度。

王桂浩[4](2011)在《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累积风险及来源初探》文中提出钱塘江水系是浙江省最大的水系,杭州市地表水年供水量的85%来自于钱塘江,可以说钱塘江是浙江省杭州市的重要命脉。本研究尝试从水体、沉积物、水生生物的角度来全面了解多氯联苯在钱塘江水体中的污染水平、评价多氯联苯对生态的风险,同时结合沿岸土壤、大气PCBs污染水平和水体PCBs同系物分布特征初步探讨多氯联苯污染的来源,以期对钱塘江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钱塘江沉积物PCBs浓度范围为1.98-85.88ng/g,两次采样平均为18.59ng/g。水中PCBs浓度范围在1.12-109.8ng/L,两次采样平均为27.55ng/L。鱼类中36种PCBs浓度平均为20.09ng/g ww。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钱塘江沉积物、水体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通过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有效性、毒性当量TEQ、危害商数HQ以及人体食用鱼类的风险角度来对钱塘江鱼类中PCBs的累积风险进行评价,认为鱼类累积风险还是存在的,采用美国环保局的一套以风险为基础的评价致癌可能性的复合暴露效应的方法评价鱼类食用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只有鲈鱼超过16次,基本无健康风险,但其他物种则建议每月食用不要超过16次。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沉积物和水样中PCBs同系物组成,初步判断大气PCBs以及局部区域污水排放是造成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污染的主要原因。

王晓霞[5](2010)在《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与磷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溶胞技术,使得污泥中的微生物利用衰亡微生物形成的二次基质进行生长,可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在采用溶胞法进行污泥减量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细胞内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释放。全面了解剩余污泥减量化过程中细胞物质的释放规律,掌握污泥减量后上清液的可生化特性,为减量化后的污泥上清液寻找合理出路,同时对污泥中所释放的磷资源进行回收,对实现剩余污泥有效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目前常用城市污水处理组合工艺—A/O, An/O, A2/O工艺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研究了污泥在超声波处理中细胞物质的破解效果和释放规律。首先对比考察了超声波工作方式对污泥中COD, TN, TP释放的影响,确定了脉冲比4:1作为本研究中的超声波工作方式。在本研究所选取的超声波处理条件下(声能密度0.167~0.500W/mL,超声时间10~60 min)下,A/O, An/O, A2/O三种工艺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氮、磷的释放量与释放率均随超声时间而提高,其中0.500 W/mL,60 min时A/O, An/O, A2/O污泥所对应的COD释放率分别为50.8%、54.1%和56.9%,TN释放率分别为52.1%、47.2%和70.4%,TP释放率分别为45.3%、68.1%和88.2%。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声能密度对物质释放的贡献度要小于超声时间,由处理中细胞物质释放规律可判定,超声波临界声能密度介于0.330 W/mL与0.500 W/mL之间。经超声处理后,三种剩余污泥的上清液BOD5/COD提高到0.33~0.68,有机物均以MW≤2 kDa的低分子量物质为主,表明所释放的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所释放的TN均以有机氮为主,NH3-N次之,硝态氮含量甚微,可忽略不计。上清液中有机物及氮含量同时增加,但COD/TKN>9,表明污泥在超声处理中所释放的氮可通过生物法得到有效去除。由于A/O, An/O, A2/O工艺的剩余污泥含磷量不同,所以在超声处理中三种剩余污泥的磷释放特性差别较大。A/O污泥含磷量较低,在0.167~0.500 W/mL下处理时,TP释放率差别不大,并且所释放的P043--P大约占污泥TP量的13.0%-18.2%,磷回收价值不高。而含磷量较高的An/O和A2/O污泥在相同的超声波处理条件下所释放的TP量明显高于A/O污泥,并且其中PO43--P比例较高(An/O和A2/O污泥上清液中PO43--P/TP分别为73.6%-89.2%、89.9%~96.5%),是污泥TP量的46.8%-55.7%、57.2%-76.2%,有利于通过化学法进行磷回收。为验证超声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本研究对另外两个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剩余污泥的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减量化和物质释放效果受处理温度的影响较大,处理效果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但不同温度下的处理效果及变化规律有所不同。较低温度(50℃时),处理效果随时间而提高,但最大污泥浓度减少率及物质释放率低于20%,而70℃、90℃时污泥减量化和细胞物质释放均呈现先快后慢的处理效果;三个温度下污泥中磷的释放规律相同,均表现为先快后慢。热处理中的污泥上清液的氮磷组成与超声波法接近。因此采用热处理法进行污泥减量和细胞物质释放时,宜采用高温短时的操作方案。采用酸碱调节实验进行剩余污泥的处理中,仅在强碱性(初始pH为12.0)条件下才有一定的污泥减量和细胞物质释放,但处理效果不如超声波法和热处理法。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经济能耗,在本研究所选用的三种处理方法中,超声波法较为经济有效。为防止污泥减量化易造成污水处理系统中磷负荷的增加,论文对富磷污泥超声处理中所释放的磷进行了化学法回收研究。以An/O工艺剩余污泥在0.330 W/mL、60 min条件下得到的超声波上清液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和磷酸钙盐沉淀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反应初始pH 9.7、搅拌时间10 min、镁磷比1.5和反应初始pH 9.0、搅拌时间5 min、钙磷比3.87。在此条件下分别可回收污泥超声波上清液中96.3%、94.0%的PO43--P。因此超声波法进行污泥减量与化学法磷回收相结合后,可回收富磷污泥中大约50%的TP,这对缓解磷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对A/O、An/O、A2/O工艺剩余污泥经超声波处理和磷回收后的污泥上清液的可生化特性进行了静态间歇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O工艺剩余污泥超声波上清液,在好氧条件下的有机物生物降解性、有机氮与氨氮的硝化性、有机物对反硝化影响方面的可生化性均较好;An/O工艺剩余污泥经MAP法磷回收的超声波上清液,在好氧条件下的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和富磷污泥的厌氧释放性均优于采用HAP法磷回收的污泥超声波上清液;经MAP法磷回收后的A2/O工艺剩余污泥的超声波上清液,在有机物生物降解性、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厌氧释磷四个方面的生化特性均不如生活污水,尤其在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方面;根据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产生量,将A/O、An/O、A2/O工艺的剩余污泥超声波上清液与生活污水相混合后,混合液在各方面的生化特性均与生活污水接近。因此,A/O、An/O. A2/O工艺剩余污泥经超声波减量化处理和磷资源回收后,污泥上清液可回流至工艺流程中任意生化段,不会影响原工艺的生化处理效果。综上所述,通过超声波与化学法磷回收技术,可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50%的减量化,回收污泥中约50%的总磷,而且减量化中所释放的细胞物质可回流至原处理工艺,不会影响生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王芳[6](2006)在《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 ——以上海A城区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以社会行动者的环境行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揭示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对城市环境问题做出一种初步的解答和理论阐释。 本研究选择上海某一中心城区(A城区)为研究基地,充分查阅与掌握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进行观察,开展深度访谈,了解与环境行为相关的焦点事件。同时,研究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带有普遍性的资料。 以往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大都是宏大叙事式的,本研究独辟蹊径,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环境行为,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基础去揭示当代中国环境城市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制造”出来的,都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与人的行为相关。由此,本文以“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作为理论分析视角,以行动者、空间、环境行为三个变量为核心建构了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和解决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对拓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域所做的一种新的探索。 本文仔细描述了发生在大城市城区内各种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分析了个人、企业法人和政府法人等各类社会行动者在不同环境空间中的环境行为,阐述了各相关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从而试图全面解析转型期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演变及其解决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揭示隐藏在这一过程背后的行动者们各自所运用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以及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所建构出的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利益冲突、权力结构和协调机制等等,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特色。 论文共分七章,七章内容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章在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并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的社会学研究及其存在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具体地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个案的情况。 第二章以“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同时结合空间与社会空间理论,提出本文“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的理论视角,同时以“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作为分析人们环境行为取向的概念工具建构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该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三章运用对大量鲜活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透视生活方式的变迁、居民环境意识总体水平的低下为城市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指出生活者正日益成为城市环境的致害者和新污

二、Research on Contribution ofPhosphate-based Detergent toMunicipal Sewage in Beij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earch on Contribution ofPhosphate-based Detergent toMunicipal Sewage in Beijing(论文提纲范文)

(1)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需求
    1.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概念及思路
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1 地表水质量评价与管理问题
    1.3.2 地下水开采利用与管理问题
    1.3.3 地表-地下水环境评价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1 水质水量评价的理论框架
    2.1.1 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
    2.1.2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2.1.3 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的评价方法
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等级分类
    2.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集合
    2.2.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2.3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的方法
    2.3.1 浓度控制方法
    2.3.2 总量控制方法
    2.3.3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方法
2.4 干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研究方法
    2.4.1 需水量预测计算
    2.4.2 可供水量预测计算
    2.4.3 地表水供需平衡分析
    2.4.4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2.4.5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2.4.6 地下水均衡分析 水质-水量评价在北京市的应用
3.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水文气象概况
    3.1.3 水文及地质构造特征
    3.1.4 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3.2 地表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3.2.2 地表水水资源量评价
3.3 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3.1 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
    3.3.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3.4 地表、地下水环境系统安全度联合评价
    3.4.1 确定指标权重
    3.4.2 关联度计算
    3.4.3 安全等级评定
3.5 本章小结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在沙颍河的应用
4.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4.1.1 自然地理位置概况
    4.1.2 水文气象概况
    4.1.3 区域水环境状况
4.2 污染物浓度与入河总量联合控制研究
    4.2.1 研究所用资料
    4.2.2 水质现状评价
    4.2.3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4.2.4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在新疆典型干旱区的应用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情况
    5.1.2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概况
    5.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环境危机
5.2 研究区供、需水预测及水量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分析
    5.2.3 水量平衡分析
5.3 地下水均衡分析与可开采量研究
    5.3.1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5.3.2 地下水可开采量
5.4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5.4.1 地下水开采方案
    5.4.2 井渠结合灌溉模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2)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动态关联分析及其管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流域
        2.1.2 水资源与水环境
        2.1.3 非点源污染
        2.1.4 水环境管理
    2.2 流域水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2.2.1 气候条件对水环境的影响
        2.2.2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2.2.3 社会环境对水环境的影响
        2.2.4 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
    2.3 国内外流域水环境研究进展
        2.3.1 流域水环境分析动态
        2.3.2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概况介绍
        3.1.2 历史概况介绍
        3.1.3 用水情况介绍
        3.1.4 水环境相关法律、政策介绍
    3.2 数据及资料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气象数据处理
        3.3.2 水文数据处理
        3.3.3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3.3.4 水质数据处理
第4章 波托马克河流域系统分析
    4.1 气候分析
    4.2 水文分析
    4.3 流域土地利用分布
    4.4 水质的时空变异
        4.4.1 水质指标的选择
        4.4.2 水质的空间变异
        4.4.3 水质的时间变异
        4.4.4 土地利用与水质关联分析
    4.5 讨论
        4.5.1 波托马克河的水文效应分析
        4.5.2 土地利用与氮盐、磷盐浓度关系
        4.5.3 土地利用与水质关联的年际变化
        4.5.4 土地利用与水质关联的季节变化
        4.5.5 湿地是河流氮污染的“源”还是“汇”?
    4.6 对中国流域管理的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特色
2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经济增长
        2.1.2 环境污染
    2.2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综述
        2.2.1 引入环境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河南省经济、环境概况
    3.1 河南省经济现状
        3.1.1 经济总量的增长
        3.1.2 三次产业的发展
        3.1.3 产业结构调整
    3.2 河南省环境现状
        3.2.1 水环境
        3.2.2 大气环境
        3.2.3 工业固体废物
    3.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检验
    4.1 模型的选取
        4.1.1 VAR 模型
        4.1.2 协整检验
        4.1.3 广义脉冲函数
        4.1.4 方差分解
    4.2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检验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Johansen 协整检验
    4.3 VAR 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
        4.3.1 广义脉冲响应
        4.3.2 方差分解
    4.4 本章小结
5 经济、环境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
    5.1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5.1.2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5.2 政策建议
        5.2.1 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
        5.2.2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5.2.3 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累积风险及来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环境中的多氯联苯和理化性质
        1.1.1 多氯联苯的性质
        1.1.2 环境中多氯联苯的来源及迁移转化
    1.2 多介质环境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
        1.2.1 土壤
        1.2.2 水
        1.2.3 沉积物
        1.2.4 水生生物
    1.3 多氯联苯的累积风险
        1.3.1 累积及代谢特征
        1.3.2 多氯联苯毒性
        1.3.3 沉积物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
        1.3.4 PCBs风险评价研究
    1.4 多氯联苯的源解析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思路
        1.5.1 钱塘江水系环境概述
        1.5.2 钱塘江水系存在多氯联苯污染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实验室制备
        2.1.1 采样点的布设
        2.1.2 实验室制备
    2.2 实验方法与测定
        2.2.1 基本理化性状的测定
        2.2.2 不同介质的PCBs含量测定
        2.2.3 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2.2.4 样品上机分析
        2.2.5 质量控制
        2.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3.1.1 沉积物的基本性质
        3.1.2 沉积物PCBs的污染水平
        3.1.3 沉积物PCBs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3.1.4 沉积物PCBs与理化指标和生源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3.1.5 小结
    3.2 水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3.2.1 水体的基本性质
        3.2.2 水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3.2.3 水中多氯联苯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3.2.4 水中多氯联苯含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2.5 小结
    3.3 生物样中的多氯联苯污染特征
        3.3.1 生物样的基本性质
        3.3.2 生物样PCBs的污染水平
        3.3.3 生物样中PCBs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3.3.4 生物样中PCBs含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3.5 小结
第4章 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累积风险
    4.1 沉积物风险评价
        4.1.1 沉积物PCBs含量与各国标准的比较
        4.1.2 沉积物PCBs毒性当量情况
    4.2 沉积物生物有效性
    4.3 生物富集风险
        4.3.1 鱼的生物浓缩系数(BCF)
        4.3.2 贝类的生物-沉积物累积系数(BSAF)
    4.4 生物体毒性评价
    4.5 生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4.5.1 危害商数(Hazard Quotient,HQ)
        4.5.2 鱼类食用风险
    4.6 小结
第5章 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污染的源初析
    5.1 实地调研
        5.1.1 土壤
        5.1.2 干湿沉降
    5.2 多氯联苯指纹图谱比对与相关性分析
        5.2.1 沉积物
        5.2.2 水
    5.3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5.3.1 沉积物PCBs正矩阵因子分解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与磷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污泥减量化的意义
    1.2 磷资源现状及回收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污泥减量化技术
        2.1.1 超声波技术
        2.1.2 热处理
        2.1.3 酸碱处理
        2.1.4 其他处理方法
    2.2 污泥处理处置中的可利用资源
        2.2.1 有机质
        2.2.2 磷
第3章 剩余污泥超声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污泥来源
        3.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超声波作用方式的确定
        3.2.2 A/O工艺剩余污泥的释放特性
        3.2.3 An/O工艺剩余污泥的释放特性
        3.2.4 A~2/O工艺剩余污泥的释放特性
        3.2.5 A/O、An/O、A~2/O工艺剩余污泥超声波破解效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处理、热处理、酸碱调节处理剩余污泥效果的对比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污泥来源
        4.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超声波法
        4.2.2 热处理法
        4.2.3 酸碱调节法
        4.2.4 三种方法处理效果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剩余污泥超声波处理后的磷回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污泥来源
        5.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剩余污泥超声波破解上清液的确定
        5.2.2 MAP法
        5.2.3 HAP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波处理后剩余污泥上清液的可生化特性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污泥来源
        6.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4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A/O工艺剩余污泥超声破解上清液的可生化特性
        6.2.2 An/O工艺剩余污泥超声破解上清液的可生化特性
        6.2.3 A~2/O工艺剩余污泥超声破解上清液的可生化特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1 表列表
附录2 图列表
附录3 An/O、A~2/O工艺配水组成
附录4 实验仪器汇总表
附录5 实验数据汇总

(6)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 ——以上海A城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我国城市居民面临的总体环境状况及其社会危害
        二、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环境问题: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西方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二、转型期国内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思路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框架: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视角
        一、理论分析的基础
        二、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本文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个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研究的方法与经验材料的来源
        二、A城区概况及相关情况说明
第三章 个人行动者:同为污染者与受害者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90年代以来上海社会经济与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消费主义兴起
        三、社会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城市环境压力的加剧
    第二节 居民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的新要素
        一、环境知识水平
        二、环境状况认知
        三、环境价值观念
        四、环境保护态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
        六、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主要特征
    第三节 生活者致害者化:城市新污染源的产生
        一、利与弊凸显较量:在汽车与环境之间
        二、生活废水:水环境污染的“元凶”
        三、垃圾围城:“废物”的报复
    第四节 作为受害者的居民:“维权”行动及其环境后果
        一、“维权”行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策略
        二、保护抑或污染环境:几种可能的行动结果
第四章 企业法人行动者:环境成本转移与环境问题外溢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都市环境污染
        一、改革以前上海的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二、改革以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问题的转型
    第二节 企业污染的治理:在被动与主动之间
        一、“末端治理”与“环境达标”
        二、企业的绿色化:市场机制的正向“诱惑”
    第三节 内部成本外部化:企业收益与社会成本的博弈
        一、隐瞒污染事实:与环境管理者的博弈
        二、拖延治污时间:与受害者的博弈
    第四节 先污染,后治理:有限的合理性
        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
        二、“达标”就等于没污染吗?
第五章 政府法人行动者:环境管理的绩效与局限
    第一节 政府的环保权能与环境绩效
        一、公共物品论与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
        二、政府的环保主导性及其环保权能
        三、环境管理的绩效:总体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局限性:环境政策失灵
        一、作为制度系统的环境政策:涵义及主要内容
        二、环境政策运行的成本问题:违法与执法成本的倒挂
        三、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依据问题:滞后性与尺度缺据
        四、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对环境政策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五、社会化激励政策的缺位与公众的政府依赖
    第三节 公共性与自利性:双重角色与目标的选择困顿
        一、分解的公共权力及其负外部性
        二、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与错位
        三、两种话语和两种工作方式:GDP政绩与环保
第六章 空间、理性行为与城市环境问题:机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
        一、行动者与空间:环境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行动者间的冲突与协调: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理性的困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实质:从“公地悲剧”谈起
        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社会原因分析
第七章 理性与空间的重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的一点思考
    第一节 “生态行动者”的塑造:理论形态与实践选择
        一、生态理性:一种对经济理性概念的反思
        二、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原则
        三、从原则到实践:“生态行动者”的塑造
    第二节 生态社区及其环保社会力的建构
        一、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生态社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态空间
        三、走向生态社区:社区环保社会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之调查方法
    附录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所做的项目
后记

四、Research on Contribution ofPhosphate-based Detergent toMunicipal Sewage in Beijing(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D]. 王咏铃. 武汉大学, 2018(06)
  • [2]波托马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动态关联分析及其管理启示[D]. 卞京. 厦门大学, 2017(07)
  • [3]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冯敬娟. 重庆大学, 2011(01)
  • [4]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累积风险及来源初探[D]. 王桂浩. 浙江大学, 2011(07)
  • [5]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与磷回收研究[D]. 王晓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10(09)
  • [6]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 ——以上海A城区为个案[D]. 王芳. 上海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含磷洗涤剂对北京市城市污水的贡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