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效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有效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萍,胡海峰[1](2021)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的重大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期间,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金融风险领域仍存在一些持续性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隐患。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的总体思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苏政办发[2021]6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1日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争当表率、

魏语婷[3](2021)在《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建立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有利于我国实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构建现状包括内涵界定、特别监管要求、评估办法等,指出了这一名单在内涵界定、特别监管要求、指标设置等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调整措施。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各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出台各级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后续宏观审慎监管措施,通过重点监测,精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预警范围;通过差异化监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严控范围,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通过定向帮扶,强化金融系统受冲击后的自我恢复能力。

宋健[4](2021)在《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动力,金融稳定和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中央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要不断健全强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金融风险的发生。明确各地方政府是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文选取山东省内比较典型的X市为例进行研究,分析X市风险爆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按照风险爆发初期和后期分别介绍当地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所采取的各种化解风险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措施中的有效措施和不错,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方面的三个建议:一是加快金融立法步伐,理顺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职责。二是建立多方联动的防控区域金融风险,重拳严打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要对风险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帮扶或处置,多渠道化解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三是要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发展中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政府职能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结合X市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措施,定义地方政府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职能,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措施,减少区域金融风险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冲击和损失,为省内其他地市乃至全国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的创新点是改变了原先对金融风险仅限于单个细分行业的研究,将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和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相结合,并利用协同治理理论去研究分析了政府在协调风险防控各有关参与方、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创新提出了通过组建基金批量集中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化解企业担保圈等创新对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张晓剑[5](2020)在《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精准扶贫力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防治环境污染,以打好三大攻坚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居三大攻坚战之首,其中,金融是国家尤其重视的一部分,金融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经济安全的可靠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内外部挑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有蔓延之势,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全球市场流动性风险加大,“黑天鹅”与“灰犀牛”并存。受此影响,地方金融风险隐患增加,对地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将乌海市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该市在金融风险潜在问题方面的现状,针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明确了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等概念的基本含义,介绍了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阐明当下如何防范和有效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对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长效机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再次,分析乌海市金融业和金融监管现状,介绍了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的构成。第四,分析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问题包括:在监管主体上,机构内部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金融发展和机构监管处于矛盾状态,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监管职权上,与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理论不足,监管的制度得不到保证,监管形势严峻;在监管对象上,金融监管信息不畅导致对监管对象的风险处置处于被动状态,对监管对象的监管力度不够;在金融监管模式上,监管模式缺乏合理性,金融监管的综合能力不够强。主要原因是重金融发展的思想影响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存在弊端,金融监管的地方立法权赋予不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较长的改革机制传导时间滞后于金融机构的发展。第五,对国内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第六,提出乌海市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机构内部的各项职权和制度进行调整,平衡中央金融监管权力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制度;完善与地方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立法权;建立网格化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金稳会从中央至地方的纵向联动,建立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风险防范横向联席机制,搭建监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金融监管综合质量和效率,丰富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建立人才引进交流长效机制;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高锐[6](2020)在《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随着一系列“严监管”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各类金融风险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中国金融杠杆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各项举措缓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但又出现政策持续放宽导致的局部领域杠杆率快速回升的问题。为什么“防风险”政策和行动会加剧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而随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和举措会再度引发风险?从公共治理学科的视角看,“防风险”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不能实现平衡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解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涵,给出推动“防风险”背景下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答案。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防控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间的矛盾,其本质上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政府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二者的协调本质上涉及金融体制结构改革、政府经济金融职能重新定位、政府金融管理权力分配等问题。因此,本文从金融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如何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答案。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相互关系,以及治理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和能力。本文认为,“金融治理”的概念和框架更加适用于解释和应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事务管理活动和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其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蕴意是健全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塑造现代金融治理能力,即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的现代化。本文所探讨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是金融风险可控,包括实现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银行同业业务等的良好治理,同时,把握好改革、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就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源源活力、为金融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推论,构建现代化金融治理框架,对缓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出现的突出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与平衡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旨向是要求政府履行现代金融治理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干预边界、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有为地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到“金融治理”的转变、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实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即如何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文章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实践状态,通过建构现代金融治理分析框架,考察其中存在的金融治理偏差和失灵问题,继而寻求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首先,研究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意愿和能力,进而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变窄,促使银行收紧信贷政策、减少民营企业贷款份额,从而加剧了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文章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就是要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推动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式向金融治理转变。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制度、金融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主体、金融治理工具的多元化,是政策供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金融服务能力、通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金融治理中的部门整合和多元融合。再次,文章认为从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实践情况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表现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前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的变化,不同企业由于规模、类型、信用甚至隐性社会地位的差异而金融风险与融资水平不同,以及抑制金融业发展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结构上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其原因在于金融治理制度、体制、政策、协调能力、动员能力等出现问题与偏差,以及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金融治理体系存在的固有矛盾引发的治理失灵。本文从金融治理偏差与失灵两个理论分析维度出发,通过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归因分析结构,系统地揭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一般规律。最后,本文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实现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需要完善金融治理偏差与矫正金融治理失灵。其一,采用多元化治理工具,继续推进金融治理手段科技化,丰富已有治理理念。其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建立更加有序、有效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其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其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进程,为金融治理得以实现提供各种制度机制支持。其五,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其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等金融治理各项体系,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增强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黄杉[7](2020)在《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到金融稳定、经济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我国近几年业界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明确目标,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金融基础。在金融市场的众多子市场中,股票市场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宏观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历程,斐然的成绩毋庸置疑。不过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过高、过度投机与非理性投机等问题的存在使其对经济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性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是防止风险从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文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进行研究,并以此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建议。有效的股票市场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市场无效则会产生“金融窖藏”导致资金空转,杠杆高企引发泡沫积累,资本价格异常波动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金融危机就是市场无效情况下的极端形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则是市场时点无效时的“常态”,市场有效性提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但目前学界对于市场有效的研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二重分歧使得从有效市场的角度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缺少理论根基。本文应用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解决股票市场有效性的二重分歧,并从这个创新视角出发,使用研究有效周期常用的思想检验方法均值回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金融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理论辨析准则和实证检验基础。本文主要依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紧紧围绕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论证风险和有效市场之间的理论逻辑,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对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做好基础性工作。现有文献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较多的研究,相关理论学说也百家争鸣,但却不存在一套完备的学说能够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市场无效是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能够解释风险的产生和演化,明确监管和度量指标。因此,本文最终落脚于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解释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后文测度风险的积聚程度及释放速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的理论论证部分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市场有效性是理论基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研究对象,均值回归是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一个市场有效周期中,市场时点无效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资产价格出现均值回避的特征,市场回归有效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资产价格产生均值回归的现象,以此对风险的形成和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再次,本文的实证部分安排按照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的证明、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特征、再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对称特征的思路进行研究。(1)采用均值回归的经典方法证明市场有效周期,选取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股票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利用STAR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几个主要市场上均发现了市场有效周期的存在,其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短,说明市场整体有效性较高,出现均值回避的概率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的时间短。而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长,市场整体有效性较低,更容易出现资产价格的均值回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不断积聚的可能,甚至最终发展为金融危机。(2)在进行股票市场整体性有效周期的证明和检验之后,通过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化特征来源于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周期波动的过度反应。因此,本文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三个角度,研究风险在一个有效周期之内的演化进程。市场从发生无效到回归有效带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使得从宏观角度监测和防范风险成为可能,通过选取股票市场相关变量合成资本市场压力指标,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以及R/S重标极差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高低区制交替、周期波动的特征,演变周期有明显的负向记忆特点。同时,市场风险高位时期小于风险低位时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短暂积聚后就能够释放。(3)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速度是决定金融危机从可能成为现实的关键步骤,系统性金融风险“缓积急释”的非对称特征促使金融危机的形成。为了更加直观地观测单个风险演化周期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与释放的速度,本文在运用理论分析证明与数理推导风险演化的非对称性特征基础上,合成市场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月度波动方差,并利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检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转换门限为负、转换速度较高且负向冲击系数较大的特点,说明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动变化对负向冲击更为敏感,风险的积聚和释放存在非对称演化过程,但负向冲击系数和正向冲击系数的差值并不大,风险积聚和释放的非对称程度较低,形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最后,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出发,对防范和化解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向。从市场整体视角出发,提高市场有效性、缩短市场有效周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从单个周期视角出发,减少风险的积聚程度、减缓风险的释放速度能够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到金融“软着陆”,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车大维[8](2020)在《开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调查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人民银行一项重要职责,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该项职责的情况值得关注。本文从审计视角出发,深入总结了当前基层行履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职责的现状,揭示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对策建议。

李斐[9](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龙俊鹏[10](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二、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
    1.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2.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
    3.金融集团野蛮生长得到有序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妥善处置
    4.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5.股票质押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二、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1.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交织叠加,外部冲击风险持续加大
    2.中美两国冲突不断升级,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3.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总体金融风险压力加大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加,坏账风险明显上升
    5.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加大,资本缺口加速暴露
    6.国企债务违约事件频发,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7.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累积
    8.房地产风险持续加大
    9.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止
    10.金融科技带来的垄断和无序扩张诱发金融风险的新挑战
三、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1.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
    2.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
        (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总闸门
        (2)强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内部治理,严防重点领域风险
        (3)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4)严格房地产宏观调控,推动金融、房地产均衡发展
        (5)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防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
        (6)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信用惩戒机制作用
        (7)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回归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3)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建立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构建现状
    (一)内涵界定
    (二)特别监管要求
    (三)D-SIBs的评估
    (四)《评估办法》的意义
二、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局限性
    (一)内涵界定的局限性及调整措施
    (二)特别监管要求的局限性及调整措施
    (三)指标设置的局限性及调整措施
三、基于名单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举措
    (一)重点监测,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能力
    (二)差异化监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严控范围,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
    (四)定向帮扶,强化金融系统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
四、基于名单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横向维度:有利于识别共同风险敞口
    (二)纵向维度:有利于缓解经济运行亲周期性
    (三)时间维度:有利于加强逆周期调节
    (四)空间维度:有利于衔接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

(4)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 选题的创新
一、区域金融风险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 区域金融风险概述
        1. 区域金融风险的概念
        2. 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
        3. 区域金融风险的危害
    (二) 理论基础
        协同治理理论
二、区域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地方政府作用概述
    (一) 区域金融风险的防控主体
        1. 地方政府
        2. 金融监管部门
        3. 金融机构
        4. 风险企业或破产管理人
    (二) 地方政府在防控化解区域金融中的协同作用
        1. 协调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形成合力
        2. 协调金融机构和风险企业达成利益平衡点
        3. 协调化解风险和实现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三) 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
        1. 区域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混乱没有形成合力
        2. 地方政府本身协调有关各方的能力较弱
        3. 地方政府防控金融风险的法规不健全
三、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一) 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
    (二) 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1.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的原因
        2.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的危害
        3.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初期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4. X市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的不足
        5.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后期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6. X市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后期采取的创新性措施介绍
四、完善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金融立法步伐,理顺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职责
        1. 明确中央和地方化解风险的职责定位
        2. 形成中央监管和地方政府化解风险的工作合力
    (二) 建立多方联动的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体系
        1. 建立“政银企”合作化解风险的联动机制
        2. 重拳严打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3. 充分考虑风险化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多渠道化解处置银行不良贷款
    (三) 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
        1. 在发展中防控区域金融风险
        2. 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3. 地方政府要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有关文献综述
        2.国内有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1.创新点
        2.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防范
        2.金融监管体系与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二)理论基础
        1.整体政府理论
        2.信息不对称理论
        3.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4.金融监管理论
二、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一)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1.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进程与整体现状
        2.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提出的要求
    (二)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1.乌海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2.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的内容
三、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体系内监管主体建设不完善
        2.金融监管体系内的法律依据不健全
        3.金融监管体系内存在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
        4.金融监管体系内缺乏对监管对象的信息共享
        5.金融监管方式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重金融发展的思想影响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2.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存在弊端
        3.金融监管的地方立法权赋予不足
        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5.较长的改革机制传导时间滞后于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国内外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经验启示
    (一)国外金融监管体系经验借鉴
        1.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2.英国金融监管体系
        3.澳大利亚金融监管体系
    (二)国内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经验借鉴
        1.天津:强化运营监管
        2.广州:科技监管全覆盖
        3.四川:"1N"地方金融法治体系
五、完善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持续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1.厘清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关系
        2.优化金融监管机构内部设置
    (二)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法治体系
        1.健全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规章制度
        2.赋予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立法权
    (三)建立网格化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1.强化金稳会从中央至地方的纵向联动
        2.建立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风险防范横向联席机制
        3.搭建监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四)提升金融监管综合质量和效率
        1.丰富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
        2.建立人才引进交流长效机制
    (五)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建设
        1.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
        2.推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六、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本研究基本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政府经济金融职能的理论演进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三)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研究
        (五)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概念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金融监管改革理论
        (二)现代金融治理理论
第二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概述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代背景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行动机制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三、实践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
        (一)调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重点
        (二)平衡“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
        (三)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金融治理现代化
    一、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一)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金融治理模式现代化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意涵
        (一)“防风险”与“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政府治理行为制度性约束的同步加强
        (三)中央和地方金融治理权力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市场和自组织治理机制的协调
        (五)金融治理“公共理性”水平显着提升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理论框架建构
        (一)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构面
        (二)现代金融治理能力构面
        (三)现代金融治理模式构面
第四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探析:金融治理的偏差与失灵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景观
        (一)总体性失衡表现
        (二)阶段性失衡表现
        (三)结构性失衡表现
        (四)冲突性失衡表现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偏差
        (一)治理制度偏差
        (二)治理体制偏差
        (三)治理主体偏差
        (四)治理工具偏差
        (五)金融政策偏差
        (六)协调能力偏差
        (七)动员能力偏差
        (八)服务能力偏差
        (九)通用能力偏差
        (十)治理模式偏差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失灵
        (一)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
        (二)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
        (三)金融治理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归因的二维结构
        (一)基本假设
        (二)二维结构
        (三)结构矩阵
第五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路径选择:金融治理的矫正与完善
    一、提升金融治理工具的运用水平
        (一)实现治理工具多元化
        (二)推进治理手段科技化
    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
        (一)加强各项政策紧密配合
        (二)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政策
        (三)落实民企长效发展政策
    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
    五、理顺金融治理之中的各种关系
        (一)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
        (三)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改革完善金融治理体制与体系
        (一)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四)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范畴界定
        1.3.1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市场有效周期的界定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与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及研究综述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研究综述
        2.1.1 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
        2.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机制
        2.1.3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
    2.2 有效市场文献研究综述
        2.2.1 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过程
        2.2.2 市场异象与行为金融学质疑
    2.3 均值回归理论与方法文献研究综述
        2.3.1 均值回归的理论分析
        2.3.2 均值回归的检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3.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
        3.1.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现实基础
        3.1.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理论基础
        3.1.3 市场有效周期的特点
        3.1.4 市场有效周期与金融学分歧的解决
    3.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解释
        3.2.1 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
        3.2.2 时点无效是金融市场的常态现象
        3.2.3 市场有效周期是金融市场的必然现象
    3.3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3.3.1 均值回避、市场无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
        3.3.2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实证证据
    4.1 市场有效周期与股票收益率均值回归特征分析
        4.1.1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必然性
        4.1.2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
    4.2 均值回归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4.2.1 均值回归的必然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
        4.2.2 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测算
    4.3 世界主要市场有效周期测算
        4.3.1 STAR模型
        4.3.2 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化特征检验
    5.1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的理论分析
        5.1.1 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
        5.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过程
        5.1.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5.2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机理
        5.2.1 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周期放大效应
        5.2.2 资产泡沫周期循环
        5.2.3 投资者行为周期变化
        5.2.4 政府行为周期变化
    5.3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演化实证研究
        5.3.1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合成
        5.3.2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5.3.3 基于R/S分析法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特征检验
    6.1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波动理论分析
        6.1.1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现象
        6.1.2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效应影响因素
        6.1.3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性检验方法
    6.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机理
        6.2.1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成因
        6.2.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与金融危机形成
        6.2.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数理推导
    6.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检验
        6.3.1 指标选取
        6.3.2 模型描述
        6.3.3 检验过程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期目标
        7.2.2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期目标
        7.2.3 建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调控机制
    7.3 规避突发事件冲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开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调查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现状
    (一)组织机构方面
    (二)风险排查方面
    (三)风险监测和分析方面
    (四)风险应对方面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制约因素分析
    (一)对金融风险有效监测难
    (二)金融风险评估、预警和协调机制亟需完善
    (三)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需要加强
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稳定高效的协调机制
    (二)完善指标体系,加强数据监测
    (三)通过技术手段建立金融风险触发机制
    (四)健全各类风险应对处置机制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三、风险测度方法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历史经验方面
        三、现实需要方面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免疫系统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J]. 王爱萍,胡海峰. 人文杂志, 2021(12)
  • [2]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3]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建立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研究[J]. 魏语婷.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21(04)
  • [4]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D]. 宋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D]. 张晓剑.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D]. 高锐. 吉林大学, 2020(08)
  • [7]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黄杉. 吉林大学, 2020(08)
  • [8]开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调查的实践与思考[J]. 车大维. 黑龙江金融, 2020(05)
  •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建立有效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