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MA聚合物阻垢剂的合成

SSMA聚合物阻垢剂的合成

一、SSMA聚合物型阻垢剂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洋,刘庆旺,范振忠,王彪,郭昊,王娇[1](2021)在《油田常用阻垢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采油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油田结垢的问题日益凸显,给原油开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油田结垢原因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的油田常用阻垢剂的种类和阻垢机理,简述了阻垢剂在油田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一种用于地层水力压裂的磷酸类缓释阻垢剂,供油田相关行业人员参考和借鉴。

温杨斌[2](2021)在《新型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备受瞩目的今天,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膜水处理技术作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水处理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反渗透膜污染问题是制约反渗透膜水处理技术发展应用的重要因素,膜污染在降低反渗透膜水处理效率的同时缩短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添加反渗透膜阻垢剂是减轻和阻止膜污染现象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阻垢剂市场主要被价格昂贵的进口阻垢剂产品占据,因此研制无磷、绿色、高效、经济的新型国产反渗透膜阻垢剂对于我国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以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为模板,苯乙烯和丙烯酸单体为原料,采用常规乳液聚合和光乳液聚合的方法研发出一种聚羧酸类新型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Spherical polyelectrolyte brush antiscalant,SPBA)。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对SPB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PBA是一类具有核壳结构的高分子组装体,其平均粒径为127nm,具有规整的形貌、窄的粒径分布和良好的分散性。采用全循环动态阻垢评价方法对SPBA的阻垢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PBA的阻垢性能比行业中最好的进口阻垢剂ASD-200更加出色,完全可以作为国产反渗透膜阻垢剂替代进口产品。同时研究了水质硬度、温度、链长、质量浓度等因素对于SPBA阻垢效果的影响,并对SPBA的阻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SPBA的实验方案进行工艺简化及优化,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进行规模为5L的中试合成实验。阻垢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主设计的石英管光反应器制备的中试产品SPBA-3具有与实验室小试样品SPBA等效的阻垢性能,其现场实验的阻垢效果较进口阻垢剂ASD-200提升了 10%,生产成本却仅为ASD-200价格的20%~30%。以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为模板开发反渗透膜阻垢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为SPBA的实际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车垚[3](2021)在《AA-APEA14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阻垢剂是能够防止工业循环水系统污垢形成或者抑制其沉积的化学药剂。阻垢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由无机到有机、由含磷含氮向绿色阻垢剂的转变。有机阻垢剂通过官能团将无机垢胚从含有无机离子的循环水中分离出来,阻止或延缓无机垢胚的进一步生长,从而达到阻垢的目的。以聚乙二醇(PEG-600)、氯乙酸和氢氧化钠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控制温度在40-50°C,合成了聚乙二醇单乙酸钠;将生成的聚乙二醇单乙酸钠和氯丙烯及氢氧化钠在无水乙醇中回流,最后用浓盐酸调溶液的p H值得到烯丙基聚乙二醇单乙酸(APEA14)单体。利用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APEA14进行了表征。以丙烯酸和APEA14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种含羧酸和环氧乙烷基团的亲水共聚物AA-APEA14。以聚合物阻碳酸钙垢的效率为考察对象,利用正交试验探索了合成聚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最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单体配比、温度、加热时间、Ca2+浓度、溶液p H值、添加量、AA-APEA14分子中COOˉ/EO相对含量等方面对聚合物AA-APEA14阻垢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衍射(XRD)图,分析了AA-APEA14的阻垢机理;通过挂片试验,考察了AA-APEA14聚合物的缓蚀性能,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到了以下结论:(1)静态实验表明,AA-APEA14聚合物阻Ca CO3/Ca3(PO4)2/Ca SO4垢的趋势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线性正相关,且表现出一定的阈值效应;在相同剂量下,阻垢效率随聚合物AA-APEA14中COOˉ/EO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COOˉ在无机垢的吸附作用有关;在加热时间的实验中,AA-APEA14将污垢晶体成核的时间延缓,同时阻垢效率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随AA-APEA14结构中EO基团的增加,聚合物阻垢效率下降程度随之降低;在耐碱实验中,AA-APEA14在一定碱度内仍可具备优异的阻垢性能;在溶钙能力实验中,由于AA-APEA14分子中存在聚醚结构(EO),聚合物具备一定的溶钙能力,溶钙能力整体趋势平缓;(2)AA-APEA14阻垢机理主要涉及晶格畸变和静电分散理论。一方面Ca2+可与AA-APEA14中羧酸根发生络合作用;另一方面Ca2+与AA-APEA14中的醚氧原子存在弱的相互作用,同时EO基团能与污垢晶体表面上结合的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机体在溶液中的分散程度。AA-APEA14通过吸附在亚稳态晶粒表面或掺杂在晶粒内,消耗其生长活性点位或其溶解点位,阻碍亚稳态晶粒向稳态晶粒转化,晶体微观表现为棱角模糊,结构疏松,表面凹凸粗糙,尺寸大小分布不均,且多以细碎颗粒状存在。研究还发现球霰石含量随AA-APEA14分子中COOˉ/EO相对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方解石的含量则随之下降;(3)挂片腐蚀实验表明:在低剂量时,AA-APEA14的量不能满足缓蚀需要,从而导致挂片表面出现点蚀等作用,而随着AA-APEA14添加量的增加,挂片表面片状氧化物覆盖层明显减少,腐蚀所留斑痕及坑窝状损伤也显着减少。一方面AA-APEA14能同挂片腐蚀产物、金属离子等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阻碍腐蚀作用和溶氧反应持续发展;另一方AA-APEA14吸附在碳钢腐蚀活性点位处,提高了电化学腐蚀反应的活化能,影响带电粒子迁移速率,减小腐蚀电流。

孙千惠[4](2021)在《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一种强阳离子聚合物,其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显着的功效。本工作分别采用低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拟解决两种问题:氧化铝生产工业中,管道内部难以清理的钠硅渣结疤导致其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如何高效简便的阻止或处理管道内的结疤成为了氧化铝工业迫在眉睫的问题;随着特种纸的不断发展与多样化,市场对纸张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中大量使用的纸张增强剂大多存在释放甲醛、含有有机氯醇等不利于人体与环境的弊端,合成效果优越且绿色环保的湿强剂成为了目前纸张助剂的研究重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1-氯辛烷对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PEI)进行疏水接枝改性,将疏水的烷基长链接枝在PEI链端,同时提高PEI的支化度,增大空间位阻,制备一种聚胺阻垢分散剂,在氧化铝工业中对铝硅酸钠颗粒具有良好的阻垢分散作用。通过FTIR、TG、粒径分析、Zeta电位测试等分析改性后聚胺阻垢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EI被成功接枝改性,改性后产物热稳定性提高、黏度增大、表面张力降低、溶液粒径增大。将改性聚胺阻垢剂用于分散铝硅酸钠颗粒,对处理前后的颗粒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并通过对悬浮分散液进行稳定性、颗粒沉降等测试,评价聚胺阻垢剂的阻垢分散性能并初步讨论其分散机理。当m(PEI,Mw=10000):m(KH560):m(1-氯辛烷)=10:2:0.5,反应时间 6h,反应温度75℃时,合成的阻垢剂分散性能最佳。当结疤的质量浓度为30 g/L时,悬浮液颗粒沉降速度达到最低值0.047 cm/d,沉降速率减小程度达到94.8%,分散性显着提高。经过改性后的PEI在氧化铝工业生产中具有高效的阻垢作用,可通过在工厂进行条件优化,进一步替代传统的强酸型阻垢剂,减小管道腐蚀程度,降低能耗。2.采用环氧氯丙烷(ECH)对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进行环氧交联改性,同时提高PEI的阳离子性,制备出环氧交联型PEI纸张湿强剂,再进行浆内施胶后抄纸。改性PEI型湿强剂的加入可以与纸张纤维发生静电结合与交联反应,增强纤维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同时减少纤维之间的空隙,协同作用以提高纸张湿强性能。采用FTIR、TG、粒径分析、Zeta电位、黏度等分析改性PEI-ECH湿强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示,环氧基团成功的接枝在了 PEI的长链上,改性后聚合物热稳定性提高、黏度增大、Zeta电位正向提高。通过测试纸张的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撕裂强度、耐折次数、吸水性、纸浆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讨出不同分子量PEI的最佳改性配比,及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示:环氧改性的最佳条件为:m(PEI,Mw=75W):m(环氧氯丙烷)=10:2,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4 h、m(PEI,Mw=6W):m(环氧氯丙烷)=8:4,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两种分子量湿强剂固含量均为12%。与原纸相比,经过PEI-ECH增强过后的纸张其物理性能较优,湿抗张强度指数从3.58 N·m·g-1增加到17.68 N·m·g-1,提高了 394%,干抗张强度指数从31.25 N·m·g-1增加到70.60 N·m·g-1,提高了 126%;纸张的环压强度指数从6.25 N·m·g-1增加到17.52 N·m·g-1,提高了 180%;纸张的撕裂指数从9.76 mN·m2·g-1增加到17.60 mN·m2·g-1,提高了 80%;纸张的耐折次数从500增加至2848次,提高467%,纸张湿强性能及多种物理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相比于目前增湿强效果最好的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PEI-ECH型湿强剂的的增湿强性能达到了现有成熟型PAE性能的90%,在其余多种纸张强度上均有所提高。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纸张纤维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结合纸浆Zeta电位、纸张红外光谱与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提出了纸张增强机理。结果表明:PEI-ECH附着在纤维的表面同时进入纤维内部发生反应,PEI长链上的胺基与羟基发生氢键作用、PEI-ECH链端的环氧基与羟基形成醚键结构,在多种协同作用下,增强了纸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填补了纤维间的空隙,形成具有抗水性的交联网络,纸张性能更优越。

杨红丽,杨珠普,严茹[5](2020)在《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首先阐述油田结垢的原因,然后简述阻垢剂的种类及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天然阻垢剂、含磷类阻垢剂、聚合物阻垢剂等,最后对一种新型油田阻垢剂CT4-37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分析,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邹凯然[6](2020)在《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锅炉作为消耗燃料向外输出热能的密闭设备,在发电、传热、供汽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为防止腐蚀造成的严重事故,要求锅炉运行环境的pH在保持10以上,这使得锅炉,尤其是热水锅炉(进水和补水管控不严)在运行过程中传热面易产生结垢问题,垢层在传热面上沉积会降低传热效率,极大增加锅炉能耗。因此,评价锅炉结垢程度和开发性能优异的锅炉阻垢剂对锅炉的安全、节能、保护环境及确保工业设备维持高效稳定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锅炉结垢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垢重法和垢层测厚法,测量过程都需要锅炉停炉所以无法实现对锅炉结垢程度的实时测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考用于测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换热设备结垢程度的污垢热阻原理,建立了一种通过测量传热界面的污垢热阻,进而实时评价锅炉结垢程度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简单的锅炉模拟传热装置,建立传热模型并用污垢热阻法测量不同水质下传热过程中污垢的沉积。结果表明:模拟装置加热器传热面上的污垢热阻随控温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垢行为最终达到沉积-脱附平衡,经计算此时的污垢热阻为7.24=10-3m2·K/W。这之后污垢热阻处于上升下降的往复循环,不在有大幅度的上升。然而根据锅炉标准要求,当污垢热阻超过8.4=104m2·K/W时,则说明锅炉结垢严重,已达清洗要求。由此可见该模拟装置能很好模拟锅炉结垢过程,且污垢热阻法适用于锅炉结垢的评价。为验证污垢热阻法在实际锅炉体系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小型电加热锅炉的实际运行,通过测量加热管壁温变化来监测其结垢行为。绘制了不同温度下污垢热阻随温度升高和降低的变化曲线,以评价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硬度)污垢热阻的变化。结果表明,拟合曲线能较好地表征污垢沉积随加热时间的变化且与模拟装置的监测结果一致,当水质pH维持在10左右时,促进锅炉结垢。污垢热阻法相对于传统的锅炉结垢测量方法具有无侵入性、操作简单和可实时测量等优点。为解决当锅炉给水pH>10所导致的锅炉结垢问题,通常需要加入阻垢剂,利用阻垢剂的螯合、分散作用减缓垢层的沉积形成。聚环氧琥珀酸(PESA)及其衍生物以其无毒无害、绿色可降解和优异的阻垢性能得以在锅炉阻垢方面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以L-胱氨酸改性PESA,合成一种新型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L-Cystine-PESA),表征了新型衍生物的分子结构,探究了L-Cystine-PESA的阻垢性能、分散性能和缓蚀性能。结果表明,L-Cystine-PESA的用量为12mg/L时阻碳酸钙垢率可达96.85%、阻磷酸钙垢率可达86.67%,均较商品级PESA有所提高;且分散氧化铁性能较PESA提高了近20%。将L-胱氨酸与牛磺酸作改性剂将氨基酸和磺酸基结构引入聚环氧琥珀酸的分子链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阻垢剂(LC-T-PESA),当PESA:L-胱氨酸:牛磺酸的质量比为8:1:1时合成产物的阻垢性能最佳,LC-T-PESA在质量浓度为10mg/L时阻碳酸钙垢率可达96.98%,阻磷酸钙垢性能也明显改善。用污垢热阻法对合成的L-Cystine-PESA和LC-T-PESA用模拟装置进行污垢热阻实验,在用量为10mg/L时阻垢率分别为58.30%和68.75%。测定的阻垢率与碳酸钙沉积法测得的相比要低30%左右,这是因为污垢热阻法的实验时间更长且随时间的推移实验体系的成垢离子浓度不断升高。结果表明污垢热阻法可用于评价锅炉阻垢剂阻垢性能的优劣,且实验过程和装置设计相较于传统的碳酸钙沉积法更符合锅炉的结垢行为,理论上对锅炉的阻垢剂性能测评更具参考价值。

王浩天[7](2020)在《长庆油田X油区防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各大油田的原油开采已进入了高含水期,随着油田采出液含水的上升,地面系统结垢现象日趋严重,而结垢造成了油井被堵,产液量下降,浪费了能源,严重时造成抽油杆拉断,油井关井,甚至报废。阻碍了原油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X油区地面集输系统结垢现状、成因和防垢措施展开研究,发现从注入水到采出液,常温条件下(40℃以下),均具有形成硫酸钡锶垢和碳酸钙垢的较强趋势。特别是侏罗系采出液含有高浓度的S042-和HCO3,三叠系采出液含有高浓度的Ba2+、Sr2+、Ca2+、Mg2+,当两者相遇时,更易生成更复杂硫酸钡锶钙——碳酸钙复合垢。通过筛选,选出三种阻垢剂适宜用于该地区,分别为AD43-3、TH-607B型和ZG-108型三种。本次的项目中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在实验室中也使用了相关的实验设备,例如原子吸收,粒径中值等仪器,后期的使用上:1.建议加装过滤装置,滤除泥沙,改善集输环境;2.相关工艺参数也需要进一步研究;3.在使用上也同时加入阻垢剂进行处理;4.对于井下微环境同样进行优化改善,防止硅垢生成。可以考虑注入CO2,维持采出液呈弱酸性,消除形成硅垢的微环境。

张盼盼[8](2020)在《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文中指出循环冷却水系统由于水温升高、流速变化等因素常常存在结垢、腐蚀等问题,解决结垢、腐蚀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在水质中添加阻垢缓蚀剂。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可以实现药剂浓度的在线监测,发挥药剂最佳性能,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聚天冬氨酸(PASP)是一种公认的绿色水处理剂,但其本身并不具有荧光特性,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含有特定荧光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对PASP进行接枝改性,在保持PASP衍生物优异的阻垢缓蚀性能基础之上,使其同时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从而扩展PASP衍生物的应用范围。(1)以5-甲氧基色胺、2-氨基-5-(氨基甲基)-1-萘磺酸、3-氨基甲基吡啶为荧光功能基团,通过氨基开环的方法制备了聚天冬氨酸/5-甲氧基色胺(PASP/OTAM)、聚天冬氨酸/2-氨基-5-(氨基甲基)-1-萘磺酸(PASP/APS)及聚天冬氨酸/3-氨基甲基吡啶(PASP/3-AMPY),通过1H NMR及FTIR对上述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采用静态阻垢法和旋转挂片法评价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接枝物的阻垢缓蚀性能。与PASP单体相比,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的阻垢缓蚀性能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考察了接枝物的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均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63、0.99919及0.99966。同时实验表明在加热温度为25-80℃、溶液p H值为5-11、加热时间为8-14 h的范围内,接枝物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恒定。(3)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在3.5%Na 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实验表明: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在3.5%Na 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分别为71.49%、68.53%及77.99%,在相同的浓度下,PASP单体的缓蚀率仅为36%。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接枝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方式作用于于金属表面,起到较好的阻垢缓蚀作用。(5)采用逐级放大的实验方法,通过5L-20L-50L-100L-500L反应釜反应条件的优化,制定了PASP/3-AMPY接枝物的中试生产操作规程,利用自建的500L-2000 L中试生产线,初步合成了PASP/3-AMPY工业品,为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类衍生物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6)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中试产品)与PAPEMP、HPMA、Glu及Zn2+离子等市售阻垢缓蚀剂之间的协同性能。实验表明复合型水处理剂在较低浓度下,其阻垢缓蚀效率即可高达95%以上,且其可以应用于高温、高碱、高p H领域。SEM及XRD研究表明上述三种复合型药剂可改变垢晶体的结构,使其变得疏松、颗粒细小,极易被水流冲走,避免垢晶体在金属管道表面沉积。

王大卫[9](2020)在《榆树林油田水结垢规律及阻垢剂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树林油田某些区块结垢现象十分明显,结垢对设备、流程的影响较大。注水流程结垢严重,造成流程管线流通管径变小甚至堵塞、部分控制阀开关困难,自动调节设备出现故障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日常开采。论文基于榆树林油田水质站及污水处理站水质问题开展结垢规律及阻垢剂评价实验,为了解水结垢规律,对榆树林油田不同区块的水质站及污水处理站进行水质检测,观察其主要成垢离子、p H值等结垢影响因素,同时使用Scale Chem4.0预测软件预测结垢现象较严重的水质站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可能形成垢的种类及成垢量。为了优选适应于不同站场的阻垢剂,需对阻垢剂进行性能评价实验,评价在两种温度条件下阻垢剂的阻垢效果,分别筛选出适合温度的阻垢剂,再做成垢量实验匹配不同站场适用的阻垢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油田水质矿化度较高,结垢产物主要成分大多为碳酸钙、硅酸盐,少数水质站会生成硫酸盐垢,进行结垢预测发现成垢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压力升高而降低。针对生成的碳酸钙垢进行阻垢剂性能评价实验,得到针对70℃条件下适用于油田的ZH-01型缓蚀阻垢剂在加药浓度为20mg/L时阻垢效果最佳,在95℃条件下大部分阻垢剂失效,在提高加药浓度的情况下G-3-30与G-4-50型缓蚀阻垢剂效果最好,G-3-30型缓蚀阻垢剂在加药浓度为70mg/L时效果最好,G-4-50型缓蚀阻垢剂在加药浓度60mg/L时最佳。

王云飞[10](2020)在《油田复配型阻垢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国油田的大规模开采,目前油田基本都进入了第三次采油的高含水阶段,其中含有大量的成盐离子,打破了地层水的平衡,大量用污水回注处理,在岩层产生大量的钙、镁以及锶、钡等离子,相应带来管线的钙镁结垢和腐蚀等问题。严重时会造成管道堵塞、泵卡、注水压力升高等故障,从而导致注水效率下降,管线的结垢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正常高效的油田生产,并且极大地缩短了油田开采年限。目前的研究发现,油田工业生产的污水主要有油田地层水、钻井注水等。这些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阳离子极其容易生成无机盐垢,因此阻垢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油田结垢中主要成分有碳酸钙、硫酸钙或镁盐,特别是碳酸钙和硫酸钙是油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一些油田硫酸钡锶盐垢由于其晶体致密、晶型坚固、吸附力强成为要进行阻垢分散和溶垢要解决的难点问题。阻垢剂被分为三类,分别为无机磷酸盐、有机磷酸盐膦酸盐类和聚合物阻垢剂。其中聚合物阻垢剂因其加量较小效果显着,分散和阻垢效果远高于其他小分子阻垢剂而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成为油田阻垢主要产品,其丙烯酸共聚物类因成本低、使用量小、效果显着而应用最多。但丙烯酸类阻聚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一是聚合时易于发生暴聚,引起分子量过大而产生絮集,失去分散和螯合作用。二是只有羧基时易与重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不耐硬水和高温。为此,(1)本论文采用丙烯酸(AA)、丙烯酸羟丙酯(HP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阻垢剂AA/HPA/AMPS。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共聚物,使转化率达到97%以上。加入有机碱成盐,得到在水中完全分子水平分散的共聚物。在反应温度80℃,聚合反应时间为4h,溶剂量为60%,引发剂用量占单体质量的8%,三种单体的摩尔比为n(AA):n(HPA):n(AMPS)为2:1:1时阻垢性能达到了最佳,并以此为基础与有机小分子配制成专用于钙镁结垢的阻垢。(2)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专用于油田钡锶强垢的共聚物阻垢剂。通过单因素法分别研究了关于不同的反应温度和时间,pH值、单体摩尔配比、引发剂的量对阻垢率的影响,探索最优的反应条件达到最高的阻垢率,并且研究阻垢率随不同因素改变的具体变化规律。钡锶强垢需要多种不同的阻垢剂协同,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本论文通过把几种不同的有机磷酸盐阻垢剂进行复配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复配型阻垢剂的最佳配比为:A3B3C2D1即AA/HPA/AMPS三元聚合物、羟基乙叉二磷酸(HEDP)、氨基三亚甲基叉磷酸(ATMPA)、柠檬酸以质量比3:3:2:1时其阻垢率最优,对比聚合物阻垢剂和复配型阻垢剂阻垢率。通过电导法来验证对硫酸钡水垢的研究,探讨了阻垢剂对硫酸钡的作用机理。对比在不同的溶剂的效果,结果显示在丙二醇甲醚溶剂中效果最好,在复配型阻垢剂中也起到了良好的分散作用,使阻垢效果更加显着。通过SEM对比空白试验组别和加入复配型阻垢剂的实验组,可以清晰的观察出,加入复配型阻垢剂明显减少了垢的生成,也明显的改变了垢的形貌和结垢排序,实验证明复配型阻垢剂显着的阻垢效果。

二、SSMA聚合物型阻垢剂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SMA聚合物型阻垢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常用阻垢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结垢的原因
2 阻垢剂的种类和阻垢机理
    2.1 油田阻垢剂的种类
    2.2 阻垢机理
3 阻垢剂的发展前景
4 新型磷酸类阻垢剂
5 结语

(2)新型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反渗透膜水处理技术
        1.2.1 反渗透膜水处理技术概述
        1.2.2 反渗透膜污染及防治
    1.3 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1.3.1 天然高分子阻垢剂
        1.3.2 无机聚磷酸盐类阻垢剂
        1.3.3 有机膦酸盐类阻垢剂
        1.3.4 合成聚合物型阻垢剂
        1.3.5 复配型阻垢剂
        1.3.6 绿色阻垢剂
    1.4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
        1.4.1 晶格畸变
        1.4.2 螯合作用
        1.4.3 分散作用
        1.4.4 双电层作用
        1.4.5 阈值效应
        1.4.6 再生-自解脱
    1.5 阻垢剂性能评价方法
        1.5.1 静态阻垢评价法
        1.5.2 动态阻垢评价法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HMEM
        2.3.2 合成PS核
        2.3.3 合成SPBA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MEM的~1H-NMR表征
        2.4.2 SPBA乳液的固含量
        2.4.3 SPBA的粒径及分布
        2.4.4 SPBA的形貌及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的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3.2 SPBA的现场应用实验
        3.3.3 碳酸钙垢样的SEM和XRD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阻碳酸钙性能
        3.4.2 阻硫酸钙性能
        3.4.3 阻硅酸盐性能
        3.4.4 阻铝离子性能
        3.4.5 阻铁离子性能
        3.4.6 现场实验
        3.4.7 阻垢机理的初步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膜阻垢剂的中试生产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SPBA合成过程的优化
        4.3.2 中试PS核的合成及表征
        4.3.3 中试光反应器的设计与选择
        4.3.4 中试SPBA产品合成及性能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HMEM的合成工艺优化
        4.4.2 SPBA-1的阻垢性能评价
        4.4.3 SPBA-2的阻垢性能评价
        4.4.4 SPBA-3的阻垢性能评价
        4.4.5 SPBA-3的现场实验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AA-APEA14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阻垢剂的分类
        1.2.1 天然阻垢剂
        1.2.2 含磷类聚合物阻垢剂
        1.2.3 共聚物阻垢剂
        1.2.4 新型绿色环保阻垢剂
    1.3 阻垢机理和缓蚀机理
        1.3.1 阻垢机理
        1.3.2 缓蚀机理
    1.4 污垢的危害
    1.5 本论文的工作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研究创新
2 单体APEA_(14)的合成
    2.1 不对称合成
    2.2 单烯丙基醚类物制备现状
    2.3 单体APEA_(14)的合成
        2.3.1 反应探索过程
        2.3.2 最终合成方案
3 AA-APEA_(14)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不同配比AA-APEA_(14)聚合物阻垢剂的合成
    3.2 单体及聚合物的表征
        3.2.1 AA-APEA酸值测定
        3.2.2 AA-APEA固含量测定
        3.2.3 单体及AA-APEA_(14)红外(FT-IR)表征
        3.2.4 单体及AA-APEA_(14)核磁(~1H NMR)表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AA-APEA_(14)酸值数值
        3.3.2 AA-APEA_(14)固含量数值
        3.3.3 单体及AA-APEA_(14)红外(FT-IR)谱图
        3.3.4 单体及AA-APEA核磁(~1H NMR)谱图
    3.4 小结
4 AA-APEA_(14)共聚物阻钙垢性能测评
    4.1 实验药品及设备
        4.1.1 实验所需主要药品
        4.1.2 实验所需主要设备
    4.2 AA-APEA_(14)阻钙垢性能测评方法
        4.2.1 AA-APEA_(14)阻碳酸钙(CaCO_3)及硫酸钙(Ca SO_4)性能的测定
        4.2.2 AA-APEA_(14)阻磷酸钙(Ca_3(PO_4)_2)性能的测定
    4.3 聚合条件对AA-APEA_(14)阻钙垢性能的影响
    4.4 测试条件对AA-APEA_(14)阻钙垢性能的影响
        4.4.1 添加量对AA-APEA_(14)阻垢性能影响
        4.4.2 加热时间对AA-APEA_(14)阻碳酸钙(CaCO_3)垢性能影响
        4.4.3 加热时间对AA-APEA_(14)阻碳酸钙(CaCO_3)垢性能影响
        4.4.4 钙离子浓度对AA-APEA_(14)阻碳酸钙(CaCO_3)垢性能影响
        4.4.5 pH值对AA-APEA_(14)阻碳酸钙(CaCO_3)垢性能影响
    4.5 小结
5 AA-APEA_(14)共聚物阻垢机理研究
    5.1 实验设备及样品制备
        5.1.1 实验主要设备
        5.1.2 样品制备
    5.2 碳酸钙(CaCO_3)样表征
        5.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2.2 X射线衍射(XRD)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A-APEA_(14)作用下CaCO_3的SEM
        5.3.2 AA-APEA_(14)作用下CaCO_3的XRD
        5.3.3 AA-APEA_(14)的阻垢机理分析
    5.4 小结
6 AA-APEA_(14)缓蚀研究
    6.1 实验药品及设备
        6.1.1 实验所需主要药品
        6.1.2 实验所需主要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过程
        6.2.2 实验结果计算
    6.3 AA-APEA_(14)缓蚀性能测评
    6.4 AA-APEA_(14)缓蚀机理阐述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扫描电镜电子穿透深度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聚乙烯亚胺(PEI)
        1.1.1 聚乙烯亚胺的合成
        1.1.2 聚乙烯亚胺的应用
    1.2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结疤来源、危害及研究现状
        1.2.1 结疤的来源、组成与分布
        1.2.2 结疤的危害
        1.2.3 结疤的防治研究现状
    1.3 常见的阻垢分散剂
        1.3.1 树枝状聚合物
        1.3.2 胺类聚合物
        1.3.3 醚类聚合物
        1.3.4 羧酸类聚合物
    1.4 纸张增强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纸张湿强剂的分类
        1.4.2 纸张增强机理
    1.5 现有湿强剂及存在问题
        1.5.1 脲醛树脂(UF)
        1.5.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
        1.5.3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
        1.5.4 聚乙烯亚胺树脂(PEI)
        1.5.5 聚丙烯酰胺(PAM)
        1.5.6 其他类型湿强剂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硅疏水改性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阻垢剂的制备应用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的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疏水接枝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聚合物阻垢分散剂的测试表征
        a 聚合物红外光谱测试(FTIR)
        b 聚合物热失重测试(TG)
        c Zeta电位及光散射测试(DLS)
        d 溶液表面张力测试
        e 溶液粘度测试
        f 溶液稳定性测试
        2.3.2 聚合物阻垢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a 悬浮分散液稳定性测试
        b 颗粒沉降实验
        c Zeta电位测试
        d 处理前后结疤颗粒红外光谱测试
        e 不同浓度结疤颗粒悬浮液的粒径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聚胺阻垢剂的结构表征
        a 红外光谱(FITR)分析
        b 热稳定性分析(TG)
        c 溶液粒径(DLS)分析
        d 溶液表面张力分析
        e 溶液黏度分析
        2.4.2 改性聚胺阻垢分散剂的性能评价
        a 分散液稳定性分析
        b 颗粒沉降实验分析
        c 悬浮液Zeta电位分析
        d 结疤颗粒红外光谱分析
        e 不同质量分数颗粒悬浮液的粒径分析
    2.5 硅疏水改性PEI阻垢分散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环氧交联改性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造纸湿强剂的制备应用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的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EI-ECH型湿强剂的制备
        3.2.4 PEI-ECH型湿强剂制备的条件选择
    3.3 测试与表征
        3.3.1 PEI-ECH树脂的表征
        a 红外光谱测试(FTIR)
        b 热稳定性测试(TG)
        c 溶液黏度测试
        d 溶液稳定性测试
        e 溶液粒度及Zeta电位测试
        f PEI-ECH树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g PEI-ECH树脂溶液中的有机氯含量测试
        3.3.2 纸张理化性能测试
        a 手抄纸制备
        b 纸张红外测试(FTIR)
        c 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d 纸张热稳定性测试
        e 抗张强度测试
        f 纸张环压强度测试
        g 其余物理性能测试
        h 纸浆Zeta电位测试
        i 吸水率Cobb值测试
        j 纸张表面接触角测试
        k 扫面电镜(SEM)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I-ECH树脂表征结果
        a 红外光谱(FTIR)分析
        b 溶液热稳定性分析(TG)
        c 改性比对溶液黏度的影响
        d 改性比对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e 改性比对溶液粒径的影响
        f 改性比对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g 溶液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h 溶液中的有机氯含量分析
        3.4.2 纸张理化性能测试结果
        a 纸张红外光谱(FTIR)分析
        b 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分析
        c 纸张热稳定性分析
        d 纸张抗张强度分析
        e 纸张环压强度分析
        f 纸张撕裂强度分析
        g 纸张耐折强度分析
        h 纸浆与溶液Zeta电位分析
        i 纸张吸水率(Cobb 30)分析
        j 纸张接触角分析
        k 纸张扫描电镜(SEM)分析
    3.5 PEI-ECH型湿强剂的反应及作用机理
        3.5.1 湿强剂的制备机理
        3.5.2 湿强剂与纸张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结垢的原因
2 阻垢剂的种类和未来发展趋势
    2.1 天然阻垢剂
    2.2 含磷类阻垢剂
    2.3 聚合物阻垢剂
3 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应用研究
    3.1 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研制背景
    3.2 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性能研究
    3.3 新型阻垢剂的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4 结论

(6)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锅炉及锅炉结垢
        1.2.1 锅炉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1.2.2 锅炉水垢的形成、分类及危害
        1.2.3 锅炉结垢测量方法
    1.3 锅炉水处理
        1.3.1 锅炉水处理分类
        1.3.2 锅炉内加药处理
    1.4 水处理剂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1.4.1 阻垢剂的分类
        1.4.2 阻垢机理
    1.5 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
        1.5.1 聚环氧琥珀酸改性方法
        1.5.2 氨基酸在水处理剂中的应用
        1.5.3 阻垢性能测量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主要设备
    2.2 污垢热阻实验
        2.2.1 污垢热阻测评装置污垢热阻动态监测装置
        2.2.2 污垢热阻法
        2.2.3 测评装置的稳定性评价
        2.2.4 阻垢性能的测量
        2.2.5 壁温记录方法
        2.2.6 锅炉实际运行测评
    2.3 L-胱氨酸改性聚环氧琥珀酸
        2.3.1 N-马来酰-L-胱氨酸的合成
        2.3.2 聚L-胱氨酸-环氧琥珀酸的合成
    2.4 L-胱氨酸-牛磺酸-环氧琥珀酸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2.4.1 聚环氧琥珀酸的合成
        2.4.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2.5 PESA衍生物结构及性能测定
        2.5.1 聚合物分子量测定
        2.5.2 聚合物结构表征
        2.5.3 聚合物阻垢率测定
        2.5.4 分散氧化铁性能测定
3 污垢热阻法测评锅炉结垢行为及验证
    3.1 动态测评装置的传热模型建立
    3.2 污垢热阻动态测量数据拟合分析
        3.2.1 装置稳定性评价
        3.2.2 结垢趋势监测及可行性分析
        3.2.3 污垢热阻分析
    3.3 锅炉实际运行验证污垢热阻法
        3.3.1 实际运行稳定性评价
        3.3.2 污垢热阻的变化分析
        3.3.3 污垢热阻计算分析
    3.4 小结
4 新型阻垢剂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4.1 L-胱氨酸改性聚环氧琥珀酸
        4.1.0 N-马来酰-L-胱氨酸与L-胱氨酸-PESA的红外表征
        4.1.1 N-马来酰-L-胱氨酸与L-胱氨酸-PESA的核磁表征
        4.1.2 L-胱氨酸-PESA分子量的测定
        4.1.3 L-胱氨酸-PESA的阻垢率
        4.1.4 分散氧化铁性能
        4.1.5 L-胱氨酸-PESA的缓蚀性能
        4.1.6 阻垢机理分析
    4.2 三元水处理药剂的合成与阻垢性能研究
        4.2.1 三元水处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4.2.2 三元聚合物的核磁表征
        4.2.3 LC-T-PESA的分子量测定
        4.2.4 LC-T-PESA阻垢性能的测定
    4.3 污垢热阻法评价阻垢剂性能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及
附件

(7)长庆油田X油区防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结垢机理与影响因素
        1.2.1 垢形成过程
        1.2.2 结垢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结垢研究的内容和对应的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X油区结垢问题
        1.5.1 X油区生产系统概括
        1.5.2 X油区生产系统的结垢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第二章 油田结垢预测及防垢技术研究
    2.1 结垢的预测技术
        2.1.1 单一碳酸钙垢的预测技术
        2.1.2 单一硫酸盐垢预测
        2.1.3 硅垢的预测模型
    2.2 油田防垢技术现状
        2.2.1 防垢机理
        2.2.2 防垢技术研究现状
        2.2.3 防垢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X油区垢样及其水质分析
    3.1 实验背景及其实验仪器
        3.1.1 实验背景
        3.1.2 实验设施
    3.2 X油区垢样分析
    3.3 X油区水质分析
第四章 X油区主要站库结垢环境和结垢现状分析
    4.1 X油区三增
        4.1.1 现场调研情况
        4.1.2 成垢趋势预测
        4.1.3 垢样分析结果
        4.1.4 站内的流程结垢照片
        4.1.5 预防结垢、清垢措施及其建议
    4.2 X油区一转
        4.2.1 现场调研情况
        4.2.2 成垢趋势预测
        4.2.3 垢样分析结果
        4.2.4 总机关流程结垢照片
        4.2.5 预防结垢、清垢及其建议
    4.3 X油区二拉
        4.3.1 成垢趋势
        4.3.2 防垢建议
    4.4 X油三转
        4.4.1 现场调研情况
        4.4.2 成垢趋势预测
        4.4.3 垢样分析结果
        4.4.4 预测防垢、清垢及其措施建议
    4.5 X油区四增
        4.5.1 现场调研情况
        4.5.2 成垢趋势预测
        4.5.3 垢样分析结果
        4.5.4 站内流程结垢照片
        4.5.5 预防结垢、清垢及其措施建议
    4.6 X油区一计
        4.6.1 成垢预测趋势
        4.6.2 预防结垢措施
    4.7 X油区二转
        4.7.1 成垢趋势预测
        4.7.2 预防结垢措施
    4.8 X油区集油站
        4.8.1 成垢趋势预测
        4.8.2 垢样分析结果
        4.8.3 预防结垢措施
第五章 阻垢剂的评价与筛选
    5.1 阻垢剂评价实验
        5.1.1 硫酸钡、硫酸锶阻垢剂实验
        5.1.2 碳酸盐阻垢剂阻垢实验
    5.2 阻垢剂的评价和筛选
第六章 成垢原因与机理分析
    6.1 无机盐垢的成因与机理
    6.2 硅垢的成因与机理
    6.3 X油区地面集输系统的结垢机理
第七章 现场实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1.1 成垢趋势
        8.1.2 成垢机理
        8.1.3 阻垢剂筛选
    8.2 治理措施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垢缓蚀剂研究概述
        1.2.1 阻垢剂的分类
        1.2.2 阻垢剂阻垢机理
        1.2.3 缓蚀剂的分类
        1.2.4 缓蚀剂缓蚀机理
    1.3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研究概述
        1.3.1 荧光机理
        1.3.2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1.3.3 荧光示踪型水处理剂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天冬氨酸/5-甲氧基色胺接枝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聚琥珀酰亚胺(PSI)的合成
        2.1.3 PASP/OTAM接枝物的合成
        2.1.4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2.1.5 荧光性能测试
        2.1.6 理论计算
        2.1.7 电化学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ASP/OTAM的结构表征
        2.2.2 PASP/OTAM阻垢缓蚀性能
        2.2.3 PASP/OTAM接枝物荧光特性研究
        2.2.4 PASP/OTAM电化学测试
        2.2.5 PASP/OTAM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天冬氨酸/2-氨基-5-(氨甲基)-1-萘磺酸接枝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2 PASP/APS接枝物的合成
        3.1.3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3.1.4 荧光性能测试
        3.1.5 理论计算
        3.1.6 电化学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ASP/APS结构表征
        3.2.2 PASP/APS阻垢缓蚀性能
        3.2.3 PASP/APS接枝物荧光特性研究
        3.2.4 PASP/APS电化学测试
        3.2.5 PASP/APS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天冬氨酸/3-氨甲基吡啶工业化产品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2 PASP/3-AMPY接枝物的合成
        4.1.3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4.1.4 荧光性能测试
        4.1.5 理论计算
        4.1.6 电化学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ASP/3-AMPY结构表征
        4.2.2 PASP/3-AMPY阻垢缓蚀性能
        4.2.3 中试生产设计路线
        4.2.4 中试生产实施方案
        4.2.5 混酸对PASP阻垢性能的影响
        4.2.6 PASP/3-AMPY中试产品阻垢缓蚀性能
        4.2.7 PASP/3-AMPY中试产品荧光特性研究
        4.2.8 PASP/3-AMPY中试产品电化学测试
        4.2.9 PASP/3-AMPY中试产品缓蚀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的协同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2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APEMP、HPMA及 Glu浓度对接枝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5.2.2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正交试验
        5.2.3 复合型阻垢缓蚀剂协同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榆树林油田水结垢规律及阻垢剂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物垢形成潜力研究
        1.2.2 阻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常用阻垢剂分类
        1.2.4 阻垢的处理方法
        1.2.5 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榆树林油田注水工艺
    2.1 水质站、污水处理站注水流程
        2.1.1 水质站工艺流程
        2.1.2 东16污水站工艺流程
    2.2 注水系统结垢现状统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榆树林油田注水系统结垢机理研究
    3.1 榆树林油田水质分析
        3.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榆树林油田现场结垢产物成分分析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榆树林油田水结垢机理及成因分析
        3.2.1 油田常见垢
        3.2.2 油田水结垢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榆树林油田注水系统结垢趋势预测
    4.1 Scale Chem4.0 软件趋势预测
    4.2 水质站结垢趋势预测结果及分析
        4.2.1 树2站结垢趋势预测
        4.2.2 树8站结垢趋势预测
        4.2.3 东14站结垢趋势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阻垢剂性能评价研究
    5.1 化学阻垢剂作用机理
    5.2 阻垢剂的收集及初选
    5.3 阻垢率实验研究
        5.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温度对阻垢率的影响
    5.5 阻垢剂最佳浓度确定
    5.6 成垢量实验研究
        5.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6.2 实验方法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阻垢剂红外光谱分析
        5.7.1 实验方法
        5.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油田复配型阻垢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结垢现状
        1.2.2 油井结垢理论
        1.2.3 油井结垢给生产造成的危害
    1.3 油田结垢类型及其机理
        1.3.1 碳酸钙结垢机理
        1.3.2 硫酸盐结垢机理
    1.4 阻垢剂的分类与发展
        1.4.1 天然聚合物阻垢剂
        1.4.2 有机磷酸类阻垢剂
        1.4.3 绿色环保型阻垢剂
    1.5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
        1.5.1 螯合增溶作用
        1.5.2 晶格畸变作用
        1.5.3 分散作用
        1.5.4 阈值效应
        1.5.5 表面吸附
        1.5.6 再生-自解脱膜假说
        1.5.7 去活化作用
    1.6 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1.6.1 静态阻垢法
        1.6.2 鼓泡发
        1.6.3 极限碳酸盐法
        1.6.4 浊度法
        1.6.5 电导法
        1.6.6 临界pH法
        1.6.7 动态反渗透膜体系评价法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2 共聚物的合成
    2.1 实验方案
    2.2 阻垢剂分子设计
    2.3 理论依据
    2.4 油田常用测阻垢剂阻垢性能的评价方法
        2.4.1 静态阻垢法
        2.4.2 动态法
        2.4.3 极限碳酸盐硬度法
    2.5 实验试剂与仪器
        2.5.1 实验试剂
        2.5.2 实验仪器
    2.6 聚合物的物化性质
        2.6.1 聚合物的分子量的测定
        2.6.2 聚合物固含量的测定
        2.6.3 滴定溶液EDTA的配置
    2.7 聚合机理
    2.8 引发剂加量的选择
    2.9 阻垢剂AA/HPA/AMPS的合成
    2.10 聚合物合成优化设计
    2.11 AA/HPA/APMS的核磁共振谱图
    2.12 阻垢剂AA/HPA/AMPS的红外光谱分析
    2.13 阻垢剂AA/HPA/AMPS热失重分析
    2.14 钙镁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2.14.1 单体配比对聚合物钙镁阻垢剂性能的影响
        2.14.2 聚合温度对AA/HPA/AMPS钙镁阻垢剂性能的影响
    2.15 最优聚合条件
    2.16 小结
3 复配型阻垢剂的制备
    3.1 复配型阻垢剂的制备
    3.2 正交实验
4 共聚物阻垢剂的综合性能研究
    4.1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4.2 阻BaSO_4垢的方法
    4.3 钡锶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4.4 AA/HPA/AMPS和复配型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4.1 AA/HPA/AMPS阻垢剂使用浓度对阻垢率的影响
        4.4.2 复配型阻垢剂使用浓度对阻垢率的影响
        4.4.3 工作温度对阻垢剂AA/HPA/AMPS的影响
        4.4.4 工作温度对复配型阻垢剂的影响
        4.4.5 pH值对AA/HPA/AMPS阻垢剂的影响
        4.4.6 pH值对复配型阻垢剂阻垢率的影响
        4.4.7 AA/HPA/AMPS聚合物和复配阻垢率的电导率
        4.4.8 溶剂对复配阻垢剂阻垢率的影响
    4.5 产物阻垢机理的初步探讨
    4.6 阻垢机理探讨分析
    4.7 小结
5 总结
    5.1 主要工作及结果
    5.2 主要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SSMA聚合物型阻垢剂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常用阻垢剂的研究进展[J]. 王洋洋,刘庆旺,范振忠,王彪,郭昊,王娇. 石油化工, 2021(11)
  • [2]新型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反渗透膜阻垢剂的开发研究[D]. 温杨斌.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AA-APEA14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的研究[D]. 车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D]. 孙千惠.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油田用新型阻垢剂的研究和应用[J]. 杨红丽,杨珠普,严茹. 云南化工, 2020(09)
  • [6]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D]. 邹凯然.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长庆油田X油区防垢技术研究[D]. 王浩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8]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D]. 张盼盼. 河南大学, 2020(02)
  • [9]榆树林油田水结垢规律及阻垢剂性能评价研究[D]. 王大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10]油田复配型阻垢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云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SSMA聚合物阻垢剂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