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板巷道支护研究

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板巷道支护研究

一、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路[1](2017)在《框架结构在极近距离煤层掘进支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煤层属于极近距离煤层,在巷道掘进过程中,顶板为复合层顶板、层理发育,容易出现冒顶事故。根据煤层顶板特点,巷道交叉点支护形式采用锚杆(索)配合11#工字钢框架结构,取得很好的支护效果。

王宁[2](2015)在《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文中指出冲击地压是矿山采动诱发煤岩体变形能瞬时释放,在地下采掘空间引起煤岩体剧烈震动和挤出的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持续增加,地下开采面临的地质构造条件日趋复杂,我国越来越多的矿井开始出现冲击地压现象,破坏性冲击地压频频发生且日趋严重。冲击地压的孕育和显现是在特定地质构造条件和地层特征下,在采掘动态平衡过程中能量稳定态积聚、非稳定态释放的结果,是煤岩体性质、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反映,同时该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大同矿区典型的冲击地压矿井一般具有坚硬的煤层和顶底板组合结构,在多煤层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多个矿井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浅源冲击动力灾害,且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剧不断提高。在显现深度相对较浅的情况下,自重应力对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不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采动应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冲击地压的频频发生。本文针对大同矿区典型煤岩层组合条件和复杂采掘条件,以引发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两大根本因素——坚硬煤岩组合和采动应力为突破点,在考虑冲击地压发生的“顶板-煤层”组合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冲击危险区域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和组合形式与采动应力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大同坚硬煤层及顶底板组合条件下采动影响引起的应力转移集中与能量积聚的响应规律和综合防冲体系进行探索。论文在上述相关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1.调研分析了大同矿区各矿井的冲击地压显现特征。通过对煤岩体性质、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结合冲击地压发生实例,分析了不同因素组合情况下的冲击地压发生情况。采掘布置情况、坚硬顶板的冒落情况、采动应力的动态变化同煤层赋存条件和地质构造影响共同决定了大同矿区浅源冲击地压显现的时空特点,随着采掘技术的更新和防冲工作的深入,新近开采的工作面冲击多发生于邻空巷道一侧,约占总频次的84%,分析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厚层坚硬顶板积聚弯曲变形能,坚硬煤体弹脆性显着;高强度开采,采动附加应力重分布导致的不均匀集中;大同矿区各井田内揭露的断层多为落差较小的高角度正断层,并不是矿区多发冲击地压的主控因素。2.考虑冲击地压发生的“顶板-煤层”组合结构,进行了0.006mm/min0.12mm/min加载速率范围内的六组ф50mm×100mm标准尺寸的单轴组合样品试验,通过分析组合体结构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发展过程和声发射响应特征,初步得到了组合体破坏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可能的突变条件:(1)在加载速率为0.006mm/min和0.012mm/min时,煤体的塑性变形得到充分发展,顶板岩体的变形则相对缓慢的均匀释放,在峰后阶段贯通裂隙面产生滑动导致试样的最终破坏;在加载速率为0.03mm/min和0.04mm/min时,在峰前阶段塑性裂隙得不到充分发展,在峰前阶段末期和整个峰后阶段,煤体应力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之中,煤体破坏过程中岩体变形呈阶梯状松弛并释放弹性能,直至最终各层裂结构发生失稳;在加载速率为0.06mm/min和0.12mm/min时,较大的加载速率导致煤体应力无法缓慢调整,最终在上部岩样和煤体本身的能量集中释放作用下,岩体变形在煤体最终破坏时一次性松弛释放,发生突然的脆性破坏。(2)能量释放率表现为阶段性匀速增长和瞬时性的突增两种形式。沿贯通面破坏的试样强度明显偏低,最终破坏也相对平静。加载速率较大时累积能量的增加速率也较为缓慢,在峰值位置应力无法缓慢调整而发生应力突降和脆性破坏。试样存在50khz和150khz两个明显的频率分布带,分别对应着煤体和岩体的裂隙发育主频率范围。(3)试样的变形破坏呈现明显发展过程,2#试样表面煤体破坏不明显,最终沿贯通裂缝破坏;而3#、4#试样在破坏前表层劈裂发展,煤体劈裂的发育导致最终结构丧失承载能力;5#试样在较大的加载速率条件下表面煤体张拉破坏,伴随内部承载结构的削弱,最终发生整体突然失稳。根据组合试样的破坏特点,提出了煤岩组合体具有损伤和粘脆性特征的突变模型。组合体的破坏随能量释放剧烈程度的不同也相应分为渐进破坏、劈裂破坏和整体破坏三种形式。3.进行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煤”组合结构的摩擦滑动特性,并考虑顶板下沉影响建立坚硬顶底板条件下煤层滑移冲击模型,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煤层滑移冲击的危险性和“煤层-底板”整体冲击模式进行分析。(1)根据剪应力和监测点位移的演化特征及声发射特征值的阶段性变化,可将组合试样摩擦滑动分为压缩蓄能、滑动启动、整体滑动3个阶段。滑动位移的发展和剪切应力的提高以及声发射参数之间有比较吻合的阶段性对应关系,滑动启动过程伴随着接触面局部颗粒破坏和弹性能的释放,累计释放能量在滑动启动阶段基本呈线性快速增长,声发射幅值也在此阶段达到峰值。5#试样在滑动启动阶段出现了明显的粘滑失稳,“砂岩-煤”的动摩擦系数约为0.36,而发生粘滑失稳的摩擦系数仅为0.11,高轴压条件下的粘滑失稳是煤层滑移冲击危险因素。(2)针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两大影响因素——顶板垮落情况和煤层强度分布,探讨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垂直应力和高应力塑性区的状态变化。塑性区长度随采深变化分别为0.5m、1.5m、2.4m、2.8m,应力峰值也从11.2mpa逐渐变化到47.8mpa,扰动区长度也随之增加。随煤体强度的弱化,塑性区长度分别为1.5m、1.8m、2.3m、2.9m,应力峰值从21.5mpa逐渐降低到14.1mpa,扰动区长度基本不变。随侧压系数的增加,塑性区和扰动区的长度范围基本呈线性增加。(3)对煤层滑移冲击连锁发生的巷道底鼓进行了模拟,在煤体突出后,竖向卸压导致巷道底鼓量激增至300mm,煤层和顶底板均参与冲击,而破坏则以煤层滑移突出和底板的整体式冲击为主,厚层坚硬顶板一般不发生破坏。4.针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两大影响因素:顶板垮落情况和煤层强度分布,研究了不同煤岩组合结构条件下,工作面采掘过程中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的实用方法,通过划分危险区,模拟分析了两类冲击地压解危措施的解危效果和适用性:(1)随侧压系数的增大,煤体应力水平提高,此时煤柱和工作面前方煤体中的塑性区范围随围压的增大有所减少,但应力水平却相应增加,高应力单元范围有所减少,应力峰值基本呈增加的趋势。(2)在顶板放顶不到位的情况下,巷道工作面侧煤体应力显着提高,煤柱受挤压作用,储存了更大的能量,工作面悬板增加了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水平,且峰值位置向煤壁浅部发展。(3)随邻空区悬板宽度的增加,煤体应力水平提高,此时煤柱和工作面前方煤体中的塑性区范围有所减少,但应力水平却相应增加,高应力单元范围有所减少,但煤柱中部的弹性区域则在较高的夹持作用下积聚大量能量,增大了巷道侧煤柱向巷道冲出和潜在的巷帮煤体滑移失稳的危险。(4)随煤层强度的弱化,塑性区范围显着增大,应力峰值向深部转移且有所降低。在不同因素组合作用下形成的应力分布和能量分布状态直接决定了高应力塑性区的分布范围。5.大同矿区坚硬顶板随时间的垮落特征决定了煤体的破坏发展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工作面上方坚硬顶板的垮落,又有以盘区为尺度,发展更为缓慢,释放也更为剧烈的整体垮落,这一过程通过监测预警手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对解危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实时反馈,不断丰富监测数据分析和解危实践。6.冲击危险区域合理准确的初步划分是实施监测预警的基础。冲击危险性程度随采掘的时空发展不断变化,在时间“见方”时和回采末期是需特殊注意的时刻,而在空间位置特性上着重划分了3个危险区域:(1)开采应力集中区域;(2)煤层赋存异常区域;(3)地质构造影响区域。矿压观测法、钻屑法、微震法和电磁辐射法等监测措施共同构成了大同矿区“区域-局部-定点”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的支护手段和开采优化设计是防冲的基础,而强效的人工放顶是保证大同矿区免受冲击地压影响的关键,煤层弱化则是整体防治的中间环节,通过检验解危效果选定有效且可行的层次化解危措施,初步形成了动态的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

朱晶[3](2014)在《同家梁矿在提高衰减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的经验和效果》文中指出煤炭资源重要宝贵不可再生,从技术上、管理上寻求提高衰减煤矿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延长矿井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于斌[4](2013)在《大同矿区“三硬”条件下冲击地压现状及防治技术》文中认为在总结大同矿区侏罗系矿井冲击地压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同矿区冲击地压进行了分类,剖析了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剩余能量释放速度"这一冲击倾向性判定指数,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别标准,在实践中摸索出"测、卸、放、支、护、避"六字方针的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介绍了冲击地压"时空"逐级预测预报技术,着重研究了针对大同矿区"三硬"条件的冲击地压"卸压"、"放顶"防治技术。

刘建军,乔元栋[5](2013)在《煤巷交叉点钢架支护技术在同家梁矿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在同家梁矿14#层311盘区51013巷与311-1巷交汇处架设20#工字钢钢架做交叉点对顶板进行加强支护,保证了上覆煤柱下巷道支护的稳定性,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对类似顶板条件的巷道支护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闫永敢[6](2011)在《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冲击地压是煤矿中的动压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量煤岩突然抛向巷道,瞬间摧毁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巷道或采煤工作面,造成支架折损,顶板下沉,底板臌起等,是由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引起的。由于其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显现形式多样,造成后果严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领域学者的广泛重视,也是煤矿井工开采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大同矿区是我国主要产煤区之一,受地质条件、围岩性质、采掘顺序、支护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大同矿区工作面和巷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地压现象,成为制约大同矿区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为此,以大同矿区冲击地压为工程背景,开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大同矿区所面临的冲击地压问题、提高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认识以及发展冲击地压防治理论和技术等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同矿区的开采条件及冲击地压发生的实际情况,就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机理和防治问题,综合运用实例分析、现场实测、室内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等方法,从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发生的机理、监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几方面作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详细研究了大同矿区四个矿井的井田地质条件、开采方法、支护方式及冲击地压发生状况,分析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总结了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基本特点。2、应用室内实验方法得到了大同矿区煤岩层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根据煤样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煤样的破裂断口分析了煤样的破裂过程和破裂方式;现场实测了大同矿区的原岩应力,获得了大同矿区原岩应力的分布规律,应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得到了煤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3、根据煤岩裂隙发生扩展规律,提出了煤层冲击“椭柱体”震源机理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分析了煤层粉碎性冲击的发生过程;根据粘滑理论和煤层赋存结构,建立了煤层整体冲击的力学模型,根据此力学模型建立了煤层整体冲击的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求解,获得了煤层整体冲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解析解;根据底板结构和受力特点建立了底板冲击的梁式破断模型和挠曲失稳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了底板冲击的条件。研究所得煤层及底板冲击的机理为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4、根据现场冲击地压发生经验,提出了预测冲击危险性的新指标——“采空比”,采空比定义为一个采区的采空面积占采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利用大同冲击地压统计结果对此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此指标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利用“采空比”指标预测方法结合传统监测预报方法提出了适用大同矿区的冲击地压监测预报方案,并设计了预测软件进行监测数据的辅助处理。运用研究成果对试验工作面的冲击地压进行了成功预测。5、运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卸压钻孔参数(孔位、孔径、及孔的组合方式等)与卸压效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钻孔卸压基本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钻孔卸压现场应用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为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6、研究了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区域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根据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了大同矿区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的若干开采设计原则,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留设小煤柱防治冲击地压的可行性,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整体锚固支护方式,结果证明这种支护方式具有很好的防冲性能。对提出的区域防治措施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旭宏[7](2010)在《大同矿区“三硬”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击地压是煤矿重大动力灾害之一。大同矿区顶、底板及煤层都坚硬,是我国典型的“三硬”煤层条件的矿区。目前冲击地压已成为困扰大同矿区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之一,而对于这种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大同矿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现场调研、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分析、冲击倾向性测定与研究、地应力测定与分析、数值模拟等相关工作,系统研究了“三硬”煤层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为“三硬”煤层条件下冲击地压现象的控制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与结论:(1)对大同矿区忻州窑矿、同家梁矿、煤峪口矿三矿的煤层及顶底板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和冲击倾向性判定,并对现行的冲击倾向性鉴定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冲击倾向性判定指数——剩余能量释放速度指数。(2)采用空心包体应变计的方法现场测量地应力,测定结果表明大同矿区水平构造应力较大,水平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最大水平挤压应力方向基本上为SE—NW向,走向位于N-W和NN-W向,在324.9°-331.7°范围内变化;其最大水平主应力数值大小在12.05MPa-13.11 MPa范围内变化。四个测点的侧压系数在1.500-1.789范围内变化。(3)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看出构造应力对冲击地压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岩体更容易形成应力集中,产生冲击地压;对于巷道而言,当主应力垂直于巷道轴向时,巷道煤壁附近容易形成较大的水平应力梯度,使得煤岩更容易产生冲击地压,因此在巷道开拓布置时应注意不要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布置。(4)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除了具有冲击地压的一般特征(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外,带有鲜明的大同特色,即三硬、冲击地压显现地点埋深较浅、下分层开采时巷道发生冲击大于上分层开采时等。(5)根据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将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两帮煤层冲击、底板冲击、两帮及底板冲击和小块状弹射。(6)研究了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两大方面的因素,大同矿区所发生的冲击地压是受着两方面的因素影响造成的。(7)引起大同矿区采准巷道两帮冲击的主要原因是:采煤方法、煤体应力和支护强度及采动影响。(8)“三硬”条件下,随着采空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巷道周围的煤柱上形成很高的支承压力,造成对煤层的夹持作用,顶板的震动与反弹使煤壁与顶板之间形成离层。(9)建立数学力学模型与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煤壁整体推出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在巷帮一定深度存在或产生垂直裂隙的情况下,巷帮水平位移与水平载荷基本呈线性正比关系,顶底板与煤层分离时的水平位移大于未分离时的水平位移,并且前者比后者位移增长速度快。(10)用关键层理论分析了坚硬底板冲击现象,找出了其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认为随着巷道宽度的增加,水平拉应力最大值向底板深部发展,将引起底板中关键层突然断裂,最终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提出“三硬”冲击地压概念,阐明大同矿区的冲击地压特征,对“三硬”浅埋条件下发生的冲击地压进行了分类,研究了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2)首次研究了煤壁整体推出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通过建立数学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找出了冲击发生的条件和规律。(3)首次用关键层理论分析了坚硬底板冲击现象,找出了其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找出了冲击发生的条件。

邢彦文[8](2007)在《同煤集团综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同煤矿集团现有45对生产矿井,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开采大同、宁武煤田的侏罗系和石炭系煤层。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同煤集团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依靠自主开发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攻克了综采发展进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

康仙[9](2003)在《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不合理造成的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及围岩和施工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出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U形棚配锚索支护的复合支护方式 。

二、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结构在极近距离煤层掘进支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应用
3 施工工艺
4 经济效益
5 结语

(2)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1.2.3 冲击地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煤岩组合体模型及试验研究现状
        1.2.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冲击地压诱因及典型组合因素分析
    2.1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1.1 煤峪口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1.2 同家梁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1.3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1.4 冲击类型统计分析
        2.1.5 显现特征分析
    2.2 冲击地压典型组合因素分析
        2.2.1 煤岩冲击倾向性
        2.2.2 地应力水平及构造影响
        2.2.3 采掘诱发冲击地压案例分析
        2.2.4 浅部冲击地压显现典型案例
        2.2.5 冲击地压组合影响因素
    2.3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2.3.1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
        2.3.2 地质条件
        2.3.3 开采技术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岩组合体力学及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
    3.1 煤岩应力应变特性与加载条件的关系
        3.1.1 典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3.1.2 煤样应力应变特性与加载条件的关系
    3.2 煤岩组合结构试验方案
        3.2.1 加载方式确定
        3.2.2 试样选取及加工
        3.2.3 试验设备及参数计算
        3.2.4 试验方案分类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组合试样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3.3.2 组合试样声发射特性分析
        3.3.3 组合试样频率分布特征分析
        3.3.4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3.3.5 组合试样破坏特征分析
        3.3.6 考虑煤岩体组合特征的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
    3.4 煤岩组合体的突变过程分析
        3.4.1 尖点突变模型
        3.4.2 突变模型分析确定
        3.4.3 煤岩组合体突变形式的确定
        3.4.4 关于weibull分布与损伤本构模型关系的讨论
    3.5 元件组合模型
        3.5.1 四种基本单元体
        3.5.2 组合体模型
        3.5.3 组合体破坏形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煤层滑移冲击模型
    4.1 煤岩相对滑动特性试验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组合结构滑动及声发射特性
        4.1.3 组合结构摩擦强度特征
        4.1.4 组合结构的摩擦滑动原理
    4.2 坚硬顶底板条件下煤层滑移冲击模型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应力分区范围
        4.2.3 应力区域分布求解
        4.2.4 应力分布曲线
    4.3 不同参数条件对煤层滑移冲击危险性的影响
        4.3.1 滑移失稳过程分析
        4.3.2 开采深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4.3.3 侧向压力系数 λ 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4.3.4 煤体强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4.3.5 接触面强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4.4“煤层-底板”整体冲击模式
        4.4.1 底板冲击地压发生因素
        4.4.2 连锁式冲击的模拟及分析
        4.4.3 底板冲击地压防治对策
    4.5 冲击过程应力及能量分析
        4.5.1 邻空区悬顶对煤柱冲击的影响研究
        4.5.2 能量判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冲击危险区域工程动力响应规律及解危效果评价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层间接触面模型
        5.1.3 研究背景
        5.1.4 模拟方案
    5.2 采动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分析
        5.2.1 能量场和应力场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规律
        5.2.2 不同煤层开采厚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
        5.2.3 侧压系数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
        5.2.4 煤柱宽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
    5.3 冲击危险区域划分及解危效果分析
        5.3.1 强制放顶解危效果分析
        5.3.2 邻面断顶解危效果分析
        5.3.3 煤层弱化解危效果分析
        5.3.4 冲击危险性激增机制及危险区域划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同矿区综合防治体系评价及优化
    6.1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评价及优化
        6.1.1 冲击地压防治基本措施
        6.1.2 井工防冲击地压基本体系
        6.1.3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
    6.2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实践
        6.2.1 冲击倾向性宏细观测试
        6.2.2 近期冲击地压实例分析
        6.2.3 解危效果分析
        6.2.4 冲击地压具体防治措施
        6.2.5 防冲支护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同家梁矿在提高衰减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的经验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管理制度先行
2 技术创新改革工艺
    2.1 选用不同的采煤方法 加大边角煤的回收
    2.2 加强监督检查 防止越层越界破坏性开采
    2.3 村庄搬迁 释放影响回采的压煤
    2.4 加大煤柱回收力度
    2.5 加强创新 合理开采
3 结束语

(5)煤巷交叉点钢架支护技术在同家梁矿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力集中区域煤巷交叉点存在的问题
2 使用钢架支护对煤巷交叉点的维护应用
    2.1 确定交叉点的规格尺寸
    2.2 确定交叉点钢架支护的范围尺寸
    2.3 钢架支护结构设计及装配
    2.4 支护强度的计算
    2.5 实施效果
    2.6 经济效益
3 创新点
4 结语

(6)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的研究现状
        1.2.2 冲击煤岩体变形破坏的空间分布规律
        1.2.3 冲击地压煤岩变形破坏过程的研究现状
        1.2.4 冲击地压的监测预报现状
        1.2.5 冲击地压的防治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概况
    2.1 煤峪口矿冲击地压概况
        2.1.1 矿井生产地质条件
        2.1.2 冲击地压现象
        2.1.3 发生现象分析
    2.2 同家梁矿冲击地压概况
        2.2.1 矿井生产地质条件
        2.2.2 冲击地压现象
        2.2.3 发生现象分析
    2.3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概况
        2.3.1 矿井生产地质条件
        2.3.2 冲击地压现象
        2.3.3 发生现象分析
    2.4 四老沟矿冲击地压概况
        2.4.1 地质条件
        2.4.2 冲击地压现象
        2.4.3 发生现象分析
    2.5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特点
    2.6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原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
    3.1 大同矿区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及冲击倾向性鉴定
        3.1.1 大同矿区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
        3.1.2 大同矿区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3.1.3 大同矿区煤体破坏过程及形式
    3.2 大同矿区煤岩层应力状态
        3.2.1 大同矿区原岩应力分布
        3.2.2 煤层中的支承压力分布
    3.3 煤层冲击机理研究
        3.3.1 煤层粉碎性冲击机理
        3.3.2 煤层整体冲击机理
    3.4 底板冲击机理研究
        3.4.1 梁式破断
        3.4.2 挠曲失稳破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监测预报
    4.1 一种冲击地压区域预测的新指标
        4.1.1 冲击地压区域预测新指标的提出
        4.1.2 "采空比"预测冲击地压新指标现场验证
        4.1.3 "采空比"预测冲击地压新指标的理论分析
    4.2 冲击地压传统监测方法及指标体系
        4.2.1 钻屑检测冲击危险指标
        4.2.2 微震监测指标
        4.2.3 地音监测指标
        4.2.4 电磁辐射监测指标
        4.2.5 矿压观测预测冲击地压指标
    4.3 监测预报软件设计
        4.3.1 监测预报软件的功能
        4.3.2 监测预报软件的结构
        4.3.3 监测预报软件界面
    4.4 大同矿区监测预报的实施方案
    4.5 监测预报实例
        4.5.1 预测区域基本概况及监测方案
        4.5.2 电磁辐射法的实施
        4.5.3 钻屑法实施
        4.5.4 矿压观测的实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钻孔卸压防控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技术研究
    5.1 钻孔卸压的基本原理
    5.2 卸压孔的最优位置
    5.3 钻孔孔径与卸压效应的关系
        5.3.1 钻孔孔径与卸压效应弹塑性理论分析
        5.3.2 钻孔孔径与卸压效应数值模拟
    5.4 单一钻孔和组合钻孔的卸压效应对比
    5.5 组合钻孔参数确定
    5.6 钻孔卸压在大同矿区的现场应用
        5.6.1 工作面生产条件及地质条件
        5.6.2 钻孔卸压施工方案
        5.6.3 应用效果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冲击地压区域性防治技术研究
    6.1 有冲击倾向性煤层开采设计原则
    6.2 煤柱的合理留设
        6.2.1 小煤柱护巷的理论分析
        6.2.2 护巷煤柱宽度选择的数值模拟
    6.3 适应冲击地压的支护方式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4 工程实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发表与撰写的主要论文
    二、获奖
    三、主持、参加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

(7)大同矿区“三硬”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
        1.2.2 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研究
        1.2.3 冲击地压防治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岩层冲击倾向性实验鉴定与研究
    2.1 试验内容
        2.1.1 煤、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1.2 鉴定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冲击倾向性
    2.2 试验方法
        2.2.1 取样
        2.2.2 试块加工
        2.2.3 试验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大同矿区各煤层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2.3.2 大同矿区各煤层及围岩的冲击倾向性鉴定
        2.3.3 小结
    2.4 关于冲击倾向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2.4.1 现行的冲击倾向性判别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2.4.2 剩余能量释放速度指数
        2.4.3 剩余能量释放速度指数判别标准
        2.4.4 结论及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应力测量及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分析
    3.1 地应力测量的步骤和基本原理
        3.1.1 应力解除法原理和步骤
        3.1.2 空心包体应变计结构和计算原理
    3.2 现场地应力解除试验及应变测量结果
    3.3 温度标定试验及其结果
    3.4 围压率定试验及其结果
    3.5 地应力计算结果
        3.5.1 地应力计算结果
        3.5.2 各测点主应力赤平投影
    3.6 地质构造应力分析
        3.6.1 区域构造
        3.6.2 井田构造应力分析
        3.6.3 小结
    3.7 地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3.7.1 模型构建
        3.7.2 参数选取
        3.7.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及规律
    4.2 冲击地压的类型
    4.3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自然地质条件
        4.3.2 生产技术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机理的研究
    5.1 采准巷道两帮冲击现象的分析
    5.2 对煤壁与顶板之间形成离层现象的分析
    5.3 煤壁整体向外推移机理的研究
        5.3.1 受力状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5.3.2 冲击机理分析
        5.3.3 数值模拟分析
    5.4 底板冲击机理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技成果与承担的项目

(9)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巷道变形与破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1.1 围岩性质及构造特征的影响
    1.2 地质构造的影响
    1.3 支护结构与支护参数的不合理影响巷道的稳定
    1.4 巷道施工方式及施工质量的影响
    1.5 对巷道两帮的维护差也是巷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2 针对该区域巷道围岩性质制定支护技术措施
    2.1 支护设计
    2.2 施工工艺
    2.3 施工过程采取的主要措施
3 支护效果的检查

四、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结构在极近距离煤层掘进支护中的应用[J]. 张小路. 江西煤炭科技, 2017(02)
  • [2]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D]. 王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3]同家梁矿在提高衰减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的经验和效果[J]. 朱晶. 山东煤炭科技, 2014(03)
  • [4]大同矿区“三硬”条件下冲击地压现状及防治技术[A]. 于斌.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 2013
  • [5]煤巷交叉点钢架支护技术在同家梁矿的研究与应用[J]. 刘建军,乔元栋.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6]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D]. 闫永敢.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9)
  • [7]大同矿区“三硬”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D]. 王旭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8)
  • [8]同煤集团综采关键技术研究[J]. 邢彦文. 中国煤炭工业, 2007(12)
  • [9]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盘区巷道支护研究[J]. 康仙. 同煤科技, 2003(04)

标签:;  ;  ;  ;  

同煤集团同家梁矿14~#层309板巷道支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