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事法在信息经济中的适用

浅谈物事法在信息经济中的适用

一、略论事项法在信息经济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迪[1](2021)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以蔬菜种植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产效率是衡量农村资源配置、生产管理水平及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改善农民福祉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重视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通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够推动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依托的精细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要素的相互融合,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变革,进而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另一方面,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正在逐渐消除由于区位、交通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完全局面,使农户更容易获取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进而不断提高农户的技术采纳水平。而且,农户在使用现代通讯技术过程中获取的市场信息能够不断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透明的问题,减少农户市场决策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农户市场参与的程度。综合以上分析,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够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技术水平、减少盲目行为决策及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等,但现有关于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生产效率的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系统分析,而且关于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也并不多见。在此现实背景下,做了以下研究: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效果如何?通过何种路径影响?不同路径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如何?均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市场的视角,研究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要素配置、技术采纳和市场参与的中间路径影响农户生产效率,结果可得:农户能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技术采纳和提高农户市场参与程度,这对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村信息化的背景下,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山东省寿光754个蔬菜种植户为样本,归纳总结了样本区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测度了农户生产效率,分析了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生产效率差异,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回归调整法、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探讨了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及其通过要素配置、技术采纳和市场参与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机理及路径。以期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户技术采纳、增强农户市场参与程度来提升农户生产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智能手机使用率较高,电脑使用率较低,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不是学习或查询农业信息。样本区农户信息意识相对较高,近一半农户认为使用现代通讯技术能够提高知识获取,优化蔬菜生产以及提高社会交往,但也有近四成农户认为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并不会增加蔬菜收入。据分析,现代通讯技术发展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样本区农户的资本投入中,短期资本投入远高于长期资本投入比例,而长期资本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影响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农业劳动力投入和土地投入比例较高,技术投入比例较低。可见样本区经济发展仍是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一段时间。(2)利用SFA模型测算农户生产效率,可得样本区80%以上的农户生产效率处于0.2-0.8之间,则农户生产效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此外,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可得: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农户与不使用农户的生产效率存在显着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实证分析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可得: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着。此外,户主受教育程度、年蔬菜收入、非农收入占比、蔬菜种植规模和技术投入均对农户生产效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知识和技术素养、优化农业要素配置、鼓励规模化经营等措施提高农户生产效率。(3)根据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要素配置和农户生产效率三者之间的分析可得: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提高资本服务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储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农户生产效率。相较于不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生产效率比不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高4.79%。农户的要素配置是由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组成,其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率显着。长期资本投入贡献率为38.036%,短期资本投入贡献率为21.324%。土地投入贡献率为18.024%,劳动力投入贡献率为9.268%。(4)根据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技术采纳和农户生产效率三者之间的分析可得: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够显着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采纳水平。相较于不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投入、深耕深松技术投入、测土配方技术投入和绿色防控技术投入分别增加387.721元、87.261元、59.169元和143.612元。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够通过节水灌溉技术、深耕深松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影响农户生产效率,且它们的中介效应属于部分中介,中介效应分别为13.46%、9.62%和7.69%。但是,测土配方技术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生产效率路径上不显着。(5)根据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市场参与和农户生产效率三者之间的分析可得:从深度和广度的视角选取农户议价能力和销售渠道选择来衡量农户市场参与。实证结果显示: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议价能力和销售渠道选择。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不仅能直接影响农户生产效率,且能通过议价能力和销售渠道选择的路径间接影响农户生产效率。其部分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0.24%和17.63%。根据相关实证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农户信息能力;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信息化与要素资源融合,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加速农业技术采用率,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提高农户市场参与程度。

刘景珍[2](2021)在《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文中指出英语是迄今为止人类语言史上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语言,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相互交织,已经成为塑造世界的力量之一。鉴于语言传播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目前语言传播领域的研究尚未能对此提供有力的解释和指导。但研究者们仍在不断地探索,结合不同的对象国/地区进行挖掘,旨在找到英语传播背后的动因机制。本研究在完善Cooper(1979,1982)的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传播学、语言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这7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以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剖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经铺垫期、兴盛期和矛盾期。英保护国体制并不是影响英语传播的主要因素。石油经济的兴起才真正促发了英语传播,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为英语传播接力,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成为英语进一步传播的阻力;(2)各对象国个案研究的结果印证了经济和文化是影响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传播的主导因素,但在人口、历史、政治和地缘因素的调节和制约下,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3)综合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英语传播的“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不但验证了 Quirk(1988)语言传播“经济文化模式”的宏观传播思想,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具体的英语传播机制。“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提出不仅为语言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而且给国际中文传播实践也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丛玖一[3](2021)在《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文中提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作为税收制度基本要素的纳税人,其经济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的计量和披露包括向税务机关报送都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涉税信息治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科学税收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不仅存在涉税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存在涉税信息弄虚造假问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给我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也给税收信息治理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也会破坏公平、公正、统一的税收秩序与环境,这就需要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开展全流程、全方位治理。国家税务部门一直致力于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优化治理,涉税信息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涉税信息顶层战略设计、法律法规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共同治税模式、税务组织架构、税务人员素质等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管理、整体政府等理论,客观评价了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并揭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根据来自山东省内外的涉税信息治理调查问卷数据展开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梳理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本文坚持以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中主要问题为主线,揭示问题的形式、关联性以及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是创新性地把战略管理思想引入涉税信息治理中,构建了多元主体参加和多要素支持的共建共治共享税收信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论文写作的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阐述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了信息与个人信息、纳税人涉税信息、税收治理、社会共同治税等概念,介绍了信息不对称论、整体政府理论、信息管理理论以及基础理论的作用机理。第三章分析了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在描述分析了了涉税信息治理的基本状况及成绩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治理运行中存在主要问题,从战略层面、法律制度,到信息技术应用、治税模式、人才队伍、组织模式等深入分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第四章通过对山东省涉税信息治理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论文研究所发现的涉税信息治理问题及成因。第五章借鉴了国外涉税信息管理的典型经验和负面教训,以寻求问题解决思路和启示。第六章提出了构建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多元主体和多元要素为框架的社会共同治税措施。最后给出论文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王秀芳[4](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叶雅珍[5](2021)在《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以往历次变革不同,数据已成为重要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利用好所拥有的数据资产是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数据资产化的概念还不清晰,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数据资产化的难题有六大类:一是概念界定类问题,主要是界定数据、数据资产定义,数据资产的类型和会计报表科目归属等问题;二是法律类问题,主要有数据权属规制、数据确权、数据版权、数据权转移等问题;三是制度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的国有性、公共性、私有性问题,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问题,等等;四是市场类问题,主要有数据商品定价、数据市场运行模式、数据市场监管、数据财税等问题;五是数据的国际性问题,主要有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主权、数据本地化、数据自治等问题;六是技术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资产计量、数据产品形态、数据流动跟踪、数据流通系统、上述五个问题的技术支撑等等问题。本文从数据的技术实现和技术属性出发,开展数据资产化及其运营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数据资产概念界定、数据资产化框架、数据生产与数据产品流通等一般性问题和数据产品流通体系等问题,研究了数据计量计价、数据产品形态、数据出版、数据自治等问题,提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给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的框架,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授权模式”并设计了单一类型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基于数据盒设计了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构建了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等等。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从数据属性出发定义了数据资产。针对数据资产概念不清晰的问题,梳理了与数据资产相关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状况,分析讨论了数据自身及数据资产的物理属性、存在属性和信息属性,提出将信息资产、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等统一为数据资产,并给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数据资产是拥有数据权属(勘探权、使用权、所有权)、有价值、可计量、可读取的网络空间中的数据集。指出数据资产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兼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特征,需要设计新的会计科目对数据资产进行记账。(2)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针对数据作为数据资产应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将一个数据集转化为数据资产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数据成为资产所要具备的4个必要条件(拥有数据集的数据权属、数据集有价值、数据集的成本或价值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数据集是可机读的)、3个附加条件(数据集要具有良好的数据质量、合理的货币计价或评估方法、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包括:数据资源确权、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数据装盒入库、货币计价与评估、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5个环节。(3)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针对数据资产的计量计价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基于测度的计量计价框架模型,包括: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乘积空间上的测度等三个测度空间。通过引入测度,合理地度量A∪数据集的容量(volume),解决了相交数据集合的度量难题;针对可重复的数据服务,如订阅制服务、API调用等,利用1)描述次数,积分∫1)(9可对价格进行表示;对于按量收费的服务,可用Lebesgue积分表示;并通过对多个实际数据集、数据产品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框架模型的有效性、广泛适用性。(4)提出了数据产品流通的“两阶段授权模式”。针对数据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问题,指出数据产品流通的本质是一种授权,通常并不需要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提出了一种数据资产运营的“两阶段授权模式”:第一阶段授权(平台授权),平台获得数据产品源授权;第二阶段授权(终端授权):平台将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授权给终端。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平台、阅读器、定价规则、版权管理保护机制、基础设施等等。“两阶段授权模式”覆盖了大部分现有的数据产品运行系统。(5)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针对大数据产品形态问题,以数据盒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包括:一定规模(一个大数据产品内部可以包含较大数量的单一类型数据产品)、完整内容(包含在大数据产品的单一类型产品是完整的,其他内容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所有内容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计量单位(以“盒”为单位对大数据产品进行计量计价)、机读格式(数据必须以机器可读、可识别的格式存在)。将该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应用于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胡向腊[6](2020)在《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与生产要素,是驱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动力。数据交易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概念,而是数据在数据交易中体现的资源属性,促进数据交易产生经济实效!如何提高数据交易效率实现数据价值,在数据交易中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数据保护之间、数据交易活动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为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法学应当从此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开始关注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问题!本文以“数字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为题开展研究,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的转变,也是对数字经济法治保障的精细化研究!本文由五个命题构成:导论。重点是厘清建构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的现实背景和新时代数字经济法治保障新要求,厘清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的现实需求和价值;通过梳理国内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相关研究现状,阐明当前理论研究对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问题关注不够,对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实践指导力不足的问题。第一章数据交易利益平衡的基本原理。本章除了诠释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三个概念:数据、数据交易、数据利益平衡之外,重点是围绕“利益平衡理论”和“实质正义理论”开展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理论基础分析,强调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必须注意“维护数据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数据交易市场主体数据权益”三大利益平衡保护。第二章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存在的问题。数据交易主要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强调平台运用,场外交易一般是平台外交易。不同的数据交易模式具有不同的利益构成!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机制构建应该重视数据交易模式及其利益构成不同,并分析其具体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建立具有实操性的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第三章国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比较与借鉴。重点对欧盟和美国数据治理规则进行宏观考察,比较分析欧盟的集中立法与美国的分散立法与行业自治数据治理模式,厘清它们之间从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理念到体制建构的不同之处,并梳理其对为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可供参考借鉴之处。第四章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建构现状及路径。拟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分析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存在的具体问题,从理念更新、国家政策构图、国家法规构图、地方性数据法规构图、司法解释等层面探讨我国数据利益平衡机制建构的路径问题,促进我国数据交易产生数据经济实效,保障我国数字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李晶[7](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周佳筠[8](2020)在《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此背景下催生出的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引领新型消费与促进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在我国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制定了大量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围绕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政策工具是影响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其设置的科学性是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研究如何有效、合理地选择政策工具并优化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十分必要。同时,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数字文化产业政策进行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具有很大研究空间,因此研究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使用现状和优化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立足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数字文化产业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浙江省之所以能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除了具有先天优势和活跃的市场机制,还因为政府不断摸索出台相关政策来提升产业效能。本文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并梳理了数字文化产业、产业政策、政策工具等相关文献,其次。对收集到的2004年至2019年的产业政策文本进行阶段演进分析、类型研究,再是设定政策工具类型、产业活动阶段、政策利益相关者维度,在充分描述各维度含义的基础上搭建了数字文化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最后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放置到框架内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浙江省政府大多选择独立发文的形式以及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公文种类,体现了其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还针对产业不同阶段发展所需和环境及时调整政策。另外,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使用种类丰富、涉及层面宽泛。同时,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时着重考虑并积极回应企业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的利益诉求。但是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仍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表现为政策效力不足、部门自主性不够高、政策工具种类丰富但应用比例不当、部分政策工具缺失、创新力度不够、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全面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数字文化产业特点、产业政策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相应的增强政策效力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工具组合优化路径,为未来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优化及实施提供参考。

杜庆昊[9](2019)在《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产品不断升级,迭代速度原来越快;电子商务、网约车、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共享经济、云制造、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生态,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数字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诸如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产权保护、消费者维权、行业垄断等问题不断涌现和放大,现有监管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的治理,如何做到同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维护数字经济发展秩序,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传统的监管理念以政府监管为主,监管手段也以监管人员的线下监管为主,已经难以适应数字技术变化快、技术壁垒高、融合联通能力强的特点,政府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信息难题、成本难题和法治难题。而数字经济的创新性、虚拟性、跨界性、流动性和平台性等特征,亟待多元主体发挥各自治理优势和作用,共同参与数字经济治理。从实践上看,首先,协同治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在对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治理,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其次,一些发达国家互联网治理起步较早,在协同治理应用实践上取得了可借鉴的积极成效,而中国正在经历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的转型,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最后,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主体的治理水平已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参与协同治理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看,还是从国内和国外现状看,运用协同治理模式推动中国数字经济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是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指导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尝试了构建协同治理分析模型,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模型是“JM模型”,也有国内学者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理论分析模型必须要与治理对象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理论的光芒。考虑到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既要考虑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也要考虑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仅政府内部就存在中央和地方、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因此本文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实际,对现有理论分析模型作了适应性修正,形成“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修正)”,重点增加了主体协同这一重要要素,以此为理论框架指导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关系协同、主体协同和机制协同。一是关系协同,这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前提。要做到目标协同,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增进人的福祉为协同共治的目标;要做到理念协同,以人民性、法治性、科学性的共治理念推动协同;要明确协同原则,既鼓励创新、又审慎包容;既强调自律、又坚持底线。二是主体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关键。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各自在数字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自治作用和社会的共治作用;要重点做好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实现主体内部职责明确、关系融洽,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要做好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重点实现组织网络、工作制度和技术平台的协同。三是机制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保障。根据爱莫森的协同治理统一模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等,以确保多元治理主体的实质参与、共同行动和高效协同。当然,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是个新的不断发展的研究课题,推动数字经济治理研究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统计体系,明确数字经济的范畴和测算依据。此外,还要建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效果的评判提供重要参考。

陈军林[10](2019)在《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的大潮,龙湾区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实施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使信息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龙湾区先后成功申报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业基地,为全区信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环境。同时,龙湾区委、区政府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府、打造特色信息经济集群、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全区的信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信息经济产业不断发展,信息经济融合不断深化。然而,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信息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基金不足、发展合作伙伴缺少、政府整体统筹发展力度不够、人才支撑乏力等各方面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区域信息经济发展,需要龙湾区政府进一步谋划。本文以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政府扶持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继而在研究市场失灵、新公共管理、产业政策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的现状、政府的具体做法以及政府在推动信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比较借鉴了美国、日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发展信息经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龙湾区实际,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当前龙湾区政府进一步发展信息经济的对策建议,为龙湾区地方政府研究推动其他类型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借鉴和实践指导,也对加快龙湾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略论事项法在信息经济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事项法在信息经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以蔬菜种植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2 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3.3 现代通讯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效果研究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农户生产效率
        2.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
        2.1.3 要素配置
        2.1.4 农业技术采纳
        2.1.5 市场参与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技术选择理论
        2.2.4 信息经济理论
        2.2.5 生产效率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要素配置与农户生产效率
        2.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技术采纳与农户生产效率
        2.3.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市场参与与农户生产效率
第三章 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及相关行为分析
    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3.1.1 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现状
        3.1.2 样本区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状况
    3.2 农户要素投入行为
        3.2.1 资本投入
        3.2.2 劳动力投入
        3.2.3 土地投入
    3.3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3.4 农户市场参与行为
        3.4.1 议价能力
        3.4.2 销售渠道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蔬菜种植户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4.1 蔬菜种植户生产效率测度
        4.1.1 测度方法
        4.1.2 指标说明与特征分析
        4.1.3 测度结果与分析
    4.2 农户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模型构建
        4.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要素配置与农户生产效率
    5.1 理论机制分析
        5.1.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资本投入与农户生产效率
        5.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劳动力投入与农户生产效率
        5.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土地投入与农户生产效率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决策方程估计
        5.3.2 倾向得分估计与共同支撑域条件
        5.3.3 平衡性检验
        5.3.4 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生产效率测算
    5.4 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5.5 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生产效率分解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技术采纳与农户生产效率
    6.1 理论分析
    6.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
        6.2.1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技术采纳的中介效应分析
        6.3.1 变量选取
        6.3.2 模型设定
        6.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市场参与和农户生产效率
    7.1 理论分析
    7.2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7.2.1 市场参与的概念界定
        7.2.2 研究假设
        7.2.3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7.3 结论与分析
        7.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
        7.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市场参与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
        7.3.3 内生性及弱工具变量检验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及相关行为分析
        8.1.2 蔬菜种植户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8.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要素配置与农户生产效率
        8.1.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技术采纳与农户生产效率
        8.1.5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市场参与和农户生产效率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农户信息能力
        8.2.2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8.2.3 促进信息化与要素资源融合,优化农业要素配置
        8.2.4 加速农业技术采用率,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8.2.5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提高农户市场参与程度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语言传播研究中英语的凸显
        1.1.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
        1.2.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研究
        1.2.3 本节小结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语言传播
        2.1.2 英语传播
        2.1.3 海湾阿拉伯国家
        2.1.4 地租经济
        2.1.5 知识经济
        2.1.6 文化互化
    2.2 语言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
        2.2.1 传播背景
        2.2.2 传播主体
        2.2.3 传播内容
        2.2.4 传播模式
        2.2.5 传播成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现状
    3.1 海湾阿拉伯地区复杂的语言环境
        3.1.1 多元文化汇集下的多语共存
        3.1.2 阿拉伯语的双言及式微现象
    3.2 英语的多面角色
        3.2.1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2.2 外籍人口的沟通桥梁
        3.2.3 国民就业的制约筹码
        3.2.4 教育改革的焦点
        3.2.5 外宣和外交的工具
        3.2.6 西方文化的象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程
    4.1 英语传播的铺垫期(1820s~1910s)
        4.1.1 奥斯曼帝国时期英语传播的萌芽
        4.1.2 英国保护国体制下英语的缺席
        4.1.3 阿英双语者的出现
    4.2 英语传播的兴盛期(1920s~1990s)
        4.2.1 促发英语传播的石油经济
        4.2.2 现代化建设中兴起的英语传播
        4.2.3 西方文化助推英语传播
    4.3 英语传播的矛盾期(2000s~现在)
        4.3.1 “9.11”事件后英语的强势传播
        4.3.2 经济转型对英语传播的影响
        4.3.3 本土语言民族主义的觉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湾阿拉伯各国的英语传播
    5.1 阿联酋
        5.1.1 语言社区概述
        5.1.2 缺乏语言接触的英保护体制
        5.1.3 经济驱动的英语传播
        5.1.4 助推英语传播的四次教育改革
        5.1.5 本土文化回归与英语传播的制衡
    5.2 阿曼
        5.2.1 语言社区概述
        5.2.2 契约关系下有限的英语输入
        5.2.3 石油催生的英语传播
        5.2.4 强调英语交际的教育改革
        5.2.5 英语传播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冲击
    5.3 巴林
        5.3.1 语言社区概述
        5.3.2 保护体制对巴林行政英语的影响
        5.3.3 石油和外籍劳工共助英语传播
        5.3.4 通过教育改革提升英语能力
        5.3.5 国家发展战略中英语的淡化
    5.4 卡塔尔
        5.4.1 语言社区概述
        5.4.2 保护国时期英语外来词的传播
        5.4.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对英语的矛盾需求
        5.4.4 以英语为中心的教育转向
        5.4.5 阿拉伯语回归中的语言平衡
    5.5 科威特
        5.5.1 语言社区概述
        5.5.2 保护国时期的行政和外交语言
        5.5.3 随着石油经济兴起的英语
        5.5.4 助推英语传播的教育体制
        5.5.5 亲美文化下英语的流行
    5.6 沙特
        5.6.1 语言社区概述
        5.6.2 英国与英语的到来
        5.6.3 石油业带动的英语传播
        5.6.4 从自发到被迫的英语教育
        5.6.5 西方文化与瓦哈比思想的悖逆
    5.7 伊拉克
        5.7.1 语言社区概述
        5.7.2 委任统治下英语教育的推广
        5.7.3 英语从二语到外语的变迁
        5.7.4 伊拉克战争后英语的流行
        5.7.5 牵制英语传播的多方因素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传播模式
    6.1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构成
        6.1.1 五大传播要素的特征
        6.1.2 传播机制的多维双重结构
    6.2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在语言传播中的互动
        6.2.1 经济驱动是语言传播的源动力
        6.2.2 文化互化是语言传播的博弈场
        6.2.3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的辩证统一
    6.3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意义
        6.3.1 对语言传播理论研究的推进
        6.3.2 对中文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引文献

(3)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涉税信息治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1.2.2 关于涉税信息战略规划与治理问题研究
        1.2.3 关于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环节与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1.2.4 关于信息技术在涉税信息治理中应用研究
        1.2.5 关于社会共同治税模式建构研究
        1.2.6 总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
        2.1.1 信息及信息治理
        2.1.2 纳税人个人信息与涉税信息
        2.1.3 涉税信息管理与涉税信息治理
        2.1.4 社会共同治税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整体政府的社会共治理论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3 基本理论对涉税信息治理的作用机制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涉税信息治理
        2.3.2 在整体政府理论下构建涉税信息的共商共建共治格局
        2.3.3 依据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开展涉税信息全过程治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涉税治理的基本情况
        3.1.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
        3.1.2 税收治理模式的嬗变与信息化历程
    3.2 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问题的成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税信息治理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步骤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调查操作步骤
    4.2 问卷回收情况统计
        4.2.1 问卷来源地
        4.2.2 问卷的质量与代表性
        4.2.3 客观选择题类与主观问答题类的统计
    4.3 基于共同治税视阈的涉税信息数据分析
        4.3.1 缺乏包括涉税信息在内的战略规划设计
        4.3.2 税法制度不健全导致上下位法在法理上的抵触
        4.3.3 治理主体素质与组织架构难以适应现代治理要求
        4.3.4 治理环节不周全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佳
        4.3.5 金税工程在技术架构和数据处理上存在缺陷
        4.3.6 征纳的涉税信息治理权与保护权存有边界不清
        4.3.7 社会共同治税格局构建进展缓慢
        4.3.8 跨国跨域信息情报交换与共享困难重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涉税信息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5.1 典型经验
        5.1.1 注重税收战略规划和数字税收规划
        5.1.2 完善信息管理的税收法律制度
        5.1.3 健全的“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
        5.1.4 “互联网+税务”成为“互联网+整体政府”的重要内容
        5.1.5 借助组织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信息的效能
        5.1.6 对银行账户监管和对信息质量的把控
        5.1.7 开展国际税收情报交换
    5.2 负面案例
        5.2.1 美国南方保健的财务造假案
        5.2.2 瑞士银行采用“阴阳账本”帮人逃税被起诉
        5.2.3 保加利亚510万名纳税人信息被泄露
    5.3 对我国的启示
        5.3.1 战略管理是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基石
        5.3.2 法律制度是开展涉税信息治理的标准与保障
        5.3.3 整体政府理论指导涉税信息不对称性和组织效能治理
        5.3.4 保护好纳税人权益是处理涉税信息公私权冲突的关键
        5.3.5 技术成为有效解决纳税人涉税治理的重要抓手
        5.3.6 从企业会计信息和银行结算等信源关键点管好信息流
        5.3.7 建立和完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措施
    6.1 构建涉税信息治理的多元要素保障支持体系
        6.1.1 以顶层设计形成的战略规划引领治税治信
        6.1.2 以税收法定主义实现来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规制作用
        6.1.3 以科技驱动并发挥技术在涉税信息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6.1.4 以纳税人业务为中心和大数据技术为工具再造组织
        6.1.5 提升人才现代化能力为涉税信息治理提供保证
        6.1.6 建立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权益安全保障和保全机制
    6.2 推动涉税信息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与责任化建设
        6.2.1 涉税信息治理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开展
        6.2.2 涉税信息治理必然在政府主责下推进
        6.2.3 涉税信息治理必定在税务主管下专业化开展
        6.2.4 涉税信息治理离不开政府部门配合
        6.2.5 涉税信息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协助支持
        6.2.6 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要依赖公众
    6.3 构建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6.3.1 多元主体在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多元治理要素共建
        6.3.2 多元治理要素在税收共治中协整关系发挥合力作用
        6.3.3 多元治理主体共同享有和享受共建共治的成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纳税人税收违法失信公布案例统计表(单位:项)
附录B《纳税人涉税信息调查问卷》
致谢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资产化
    1.2 数据资产运营
    1.3 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运营的挑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数据资产研究现状
    2.1 数据资产概念发展
        2.1.1 信息资产及相关概念
        2.1.2 数字资产及相关概念
        2.1.3 数据资产及相关概念
    2.2 数据资产管理
    2.3 数据资产评估与定价
        2.3.1 数据资产定价策略和模型
        2.3.2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2.4 数据流通
        2.4.1 数据开放
        2.4.2 数据共享
        2.4.3 数据交易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属性的数据资产定义
    3.1 数据资产概念剖析
    3.2 数据资源的资产性
        3.2.1 界定数据
        3.2.2 数据的属性
        3.2.3 数据资源具备资产的基本条件
    3.3 数据资产定义
        3.3.1 已有三类资产定义的分析
        3.3.2 重新定义数据资产
        3.3.3 数据资产的属性
        3.3.4 数据资产是一类新的资产类别
    3.4 数据资产面临问题
        3.4.1 数据权属
        3.4.2 数据资产计量计价
        3.4.3 数据资产的管理
    3.5 小结
第四章 数据资产化框架
    4.1 数据资产的必要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4.1.1 数据权属及其可满足性
        4.1.2 数据计量及其可满足性
    4.2 数据资产化的附加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4.2.1 良好的数据质量及其可满足性
        4.2.2 合理的货币计价与评估方法及其可满足性
        4.2.3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及其可满足性
    4.3 数据资产化框架设计
        4.3.1 数据资产化工作内容
        4.3.2 数据资产化流程
        4.3.3 有效性分析
    4.4 数据资产化实践
        4.4.1 数据资源确权
        4.4.2 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
        4.4.3 数据装盒入库
        4.4.4 货币计价与评估
        4.4.5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
    5.1 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5.1.1 背景
        5.1.2 模型
        5.1.3 案例分析
    5.2 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5.2.1 背景
        5.2.2 模型
        5.2.3 案例分析
    5.3 乘积空间上的测度
        5.3.1 背景
        5.3.2 模型
        5.3.3 案例分析
    5.4 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数据产品运行的两阶段授权模式
    6.1 数据产品流通
        6.1.1 数据产品与实物产品
        6.1.2 数据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6.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形态及其运行体系
        6.2.1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及其形态
        6.2.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6.3 数据产品两阶段授权模式
        6.3.1 授权与定价
        6.3.2 两阶段授权模式
        6.3.3 有效性分析
    6.4 两阶段授权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
    6.5 小结
第七章 一类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7.1 大数据产品
    7.2 图书的启示
        7.2.1 图书的定义和形态
        7.2.2 图书有效融合多种数据类型
        7.2.3 图书的定价
    7.3 大数据产品形态与定价量纲
        7.3.1 大数据产品形态的调查
        7.3.2 大数据产品的要素
        7.3.3 数据盒:一种大数据产品的形态
    7.4 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运行体系
        7.4.1 数据自治开放模式
        7.4.2 运行体系的构成和要素
        7.4.3 运行体系的法规环境及权益保护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大数据产品调研问卷内容
    附录B 大数据产品问卷调查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数据成为新时代新的贸易产品
        二、数据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三、数据交易对数据利益平衡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节 国内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有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有关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数据交易利益平衡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数据交易相关意涵
        一、数据的意涵
        二、数据交易意蕴
    第二节 数据交易利益平衡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权益的归属理论
        二、利益平衡理论
        三、实质正义理论
    第三节 数据交易利益平衡的价值识别
        一、维护数据安全
        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三、数据交易市场主体利益保护
第二章 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数据交易模式
        一、场内交易
        二、场外交易
    第二节 数据交易中的利益构成
        一、数据交易相关主体的利益
        二、不同数据交易模式下的数据利益构成
    第三节 数据交易利益保护失衡现象
        一、网安治理中的数据安全利益保障薄弱
        二、数据滥用造成个人数据与隐私的安全隐患
        三、数据交易中的正当竞争利益难以保障
    第四节 数据交易利益保护失衡的原因
        一、场内交易中的数据利益保护平衡的问题
        二、场外交易中的数据利益保护平衡的问题
第三章 国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欧盟的数据治理
        一、数据立法现状
        二、数据治理机构建设
    第二节 美国的数据治理
        一、数据立法现状
        二、数据市场治理
        三、数据活动监管机构
    第三节 国外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的比较
        一、欧美之间不同的数据交易环境
        二、欧美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比较
        三、借鉴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建构现状及路径
    第一节 我国数据政策与法规构图
        一、国家数据政策构图
        二、国家数据法规构图
        三、数据地方性法规构图
    第二节 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困境
        一、数据交易监管的现实困境
        二、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的制度性障碍
    第三节 我国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建构路径
        一、更新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理念认知
        二、完善数据交易立法,建构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
        三、建立数据交易利益平衡保护的司法实践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辞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政策工具理论
        二、内容分析法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章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整体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文本选取标准
    第二节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类型分析
    第三节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演进分析
        一、初步探索阶段(2004 年-2007 年)
        二、扩大规模阶段(2008 年-2013 年)
        三、全面发展阶段(2014 年至今)
第四章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的三维框架分析
    第一节 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X维度:政策工具
        二、Y维度:数字文化产业活动阶段
        三、Z维度: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利益相关者
    第二节 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第三节 信度效度检验
        一、信度评估
        二、效度评估
    第四节 政策文本的整体量化分析
        一、X维度: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分析
        二、X-Y维度:数字文化产业活动阶段中政策工具分析
        三、X-Z维度: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利益相关者中政策工具分析
第五章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政策效力不足,部门自主性有待提高
    第二节 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不当,部分政策工具缺失、重复使用
        一、过多使用以“目标规划”为代表的环境型政策工具
        二、人力资源培养、信息支持等供给型政策工具应用比例失衡
        三、需求型政策工具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拉动产业实际需求
    第三节 产业活动阶段维度政策工具类型单一,总量不足
        一、技术研发环节供给型政策工具投入不足
        二、消费环节政策工具数量不足,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第四节 政策利益相关者维度政策工具应用结构有待优化
        一、针对政府利益诉求使用的政策工具约束性不强
        二、针对消费者利益诉求的普惠性政策工具数量过少
第六章 关于优化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设立高级别联合领导小组,构建均衡协调的政策体系
    第二节 调整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数量,优化政策工具应用比例
        一、改善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避免重复使用政策工具
        二、增强人力资源培养和信息支持在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应用
        三、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有效拉动市场需求
    第三节 完善不同产业活动阶段政策工具应用,高效整合产业链
        一、技术研发环节灵活运用供给型政策工具,改进资金投入方式
        二、消费环节丰富政策工具种类,创新使用政策工具
    第四节 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协调相关利益关系
        一、加强政府约束机制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利益诉求
        二、运用普惠性政策工具,维护数字文化消费者利益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汇总(2004 年-2019年1 月)
附录二 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编码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演变到信息社会
        二、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数字经济发展挑战社会治理能力
        四、数字经济治理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互联网治理的发展演变
        二、协同治理的研究综述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涵及逻辑基础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一、数字经济
        二、数字经济治理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内涵
        一、协同的内涵
        二、治理理论
        三、协同治理的内涵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逻辑基础
        一、逻辑起点:防范和化解数字经济风险
        二、现实困境:传统政府监管已不适应数字经济特征
        三、动力引擎:数字经济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四、路径选择: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外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二、非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三、系统协同治理方面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注重战略制定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协同性亟待提高
    第三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关系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目标的协同
        一、直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根本目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三、最终目标:增进人的福祉
    第二节 数字经济治理理念的协同
        一、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二、遵循法治的治理理念
        三、注重科学性的治理导向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原则
        一、国际互联网治理原则
        二、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原则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议题的协同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正当性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边界性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权力主体
        四、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国别特色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主体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分析
        一、政府主体分析
        二、企业主体分析
        三、社会主体分析
    第二节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二、发挥政府主体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企业主体的自我规制
        四、发挥行业组织和公民的共治作用
    第三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内部协同
        一、政府主体的内部协同
        二、企业主体的内部协同
        三、社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
        一、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保障分析
        二、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机制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一、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的要素分析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一、共同行动保障: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
        二、共享动机保障: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
        三、实质参与保障: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
        四、高效协同保障: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
    第三节 中国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的机制建设
        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二、注重中国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协同
        三、发挥新型国际组织的治理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职能
        2.1.2 信息经济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产业政策理论
3 龙湾区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分析
    3.1 龙湾区概况
    3.2 龙湾区信息经济发展现状
        3.2.1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2.2 信息经济产业不断发展
        3.2.3 信息经济融合不断深化
    3.3 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的优势分析
        3.3.1 体制优势:政府简政放权,市场机制灵活
        3.3.2 经济优势: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崛起
        3.3.3 人文优势:文化底蕴深厚,创业创新活跃
        3.3.4 政策优势:国家强力支持,改革试点先行
4 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
        4.1.1 构建服务型政府
        4.1.2 打造特色信息经济产业集群
        4.1.3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4.1.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2 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引导发展信息产业链不完善
        4.2.2 政府支持信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4.2.3 政府缺少信息经济发展合作伙伴
        4.2.4 政府统筹发展信息经济力度不够
        4.2.5 信息经济人才“洼地”效应还不强
    4.3 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对信息经济发展存在认识误区
        4.3.2 政府对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4.3.3 政府借力发展信息经济的意识还不强
        4.3.4 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4.3.5 区域产业环境的影响
5 国内外信息经济政府发展对策研究及启示
    5.1 国外信息经济政府发展对策研究
        5.1.1 美国
        5.1.2 日本
    5.2 国内信息经济地方政府发展对策研究
        5.2.1 上海
        5.2.2 深圳
    5.3 国内外信息经济政府发展对策研究的启示
6 龙湾区政府支持信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6.1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信息经济新体系
    6.2 壮大发展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6.3 发挥合作伙伴作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6.4 成立领导小组,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6.5 加强人才引培,推进创业创新发展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略论事项法在信息经济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以蔬菜种植户为例[D]. 闫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D]. 刘景珍.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D]. 丛玖一.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5]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D]. 叶雅珍. 东华大学, 2021(01)
  • [6]数据交易利益平衡机制构建研究[D]. 胡向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研究[D]. 周佳筠.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D]. 杜庆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龙湾区发展信息经济过程中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军林.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浅谈物事法在信息经济中的适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