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一、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明,菅少晗,李忠虎,张飞,李贵,赵学全[1](2021)在《瞬态响应信号数据采集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瞬态响应信号采集设备的便携式设计,设计了小型化的高速数据采集电路模块。电路系统以高速模数转换芯片AD9481和高速数据缓存芯片IDT 72V263为核心构成。给出了电路的整体设计框图与主要电路的设计原理图,搭建了小型化的电路系统,并对电路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电路的测试表明:该小型化电路系统的采样速率达到了200 MSPS,能够对响应时间在160μs以内的瞬态响应信号以5 ns的时间分辨率进行数据采集。

赵原卉[2](2019)在《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管道内壁测量与重建》文中认为火炮身管作为管道的典型,在使用过程中,内壁要承受气体的烧伤腐蚀与弹丸的冲击和磨损,产生疵病,降低了火炮的精度和使用安全性。故火炮内膛检测尤其是深度信息检测尤为重要。常用的管道检测方法如投影法和CCD法等依赖于图像处理的精度,存在数据配准相机标定的问题,定量分析难,检测自动化程度低,轴向依赖于长推拉杆机械装置,不便检测火炮长管,存在自重造成偏心误差的问题。因此,研究出一种测量精度较高,能定量给出炮管内壁整体情况和瑕疵信息,使检测过程更加的自动化,是目前火炮身管内膛检测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炮管内壁检测系统,直接采集内壁深度信息,三维重构管内壁,得到内壁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给出管内壁三维重构和2D展开的直观结果。据此定量分析内径、缺陷大小及所处空间位置、炮管轴线等参数。分析了小车偏心误差,提出了基于PSD的位姿误差探测方案和校正算法,编写了数据处理的程序和交互界面。实验验证了本内膛检测系统对管内壁具有较高精度的定量检测功能,提出的数学模型能正确重构出管内壁,对内膛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数据处理有一定参考作用。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创新点和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45°反射镜转折光路测距方法,优化内径测量过程。设计管壁扫描参数,对120mm管径的周向定位精度可达0.018°,周向最高分辨率0.020 mm。2、完成了管壁内点距离测量与采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及调试。主要完成了:激光测头光路和扫描参数设计、测量车及爬行器的结构设计和主要器件选型;数据采集系统相关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数据采集系统软件、串口初始化软件及相应的上位机控制软件的设计与调试,实现上位机的控制及相关功能。3、提出了数据处理与管内壁三维重构的数学模型,定量得到管内壁各参数,给出三维重构和内壁展开的直观结果。搭建实验系统,进行各部分功能调试。编写了炮管内壁三维重构系统的matlab交互程序。实验证明,对于所测缺陷管道,分析得到缺陷测量的最大误差为0.714mm,对于所测标准管道,分析得到直径测量的精度为0.318%。4、设计了一种基于PSD的测量小车位姿误差探测方案和校正模型,定性定量给出了不同角度下位姿误差对测量误差的影响情况。

王星宇[3](2018)在《管道内壁形貌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军工等方面,如工业上的输油管道、热力管道、天然气管道、生活上的给水排水管道、军事上的枪管和火炮身管等等。但是,由于管道尺寸空间受限、内部环境多变等因素,管道内壁的精确测量一直是光电检测领域中的难点。本文针对火炮身管狭长且带有膛线和瑕疵的特点,设计基于工业相机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火炮身管内膛形貌测量系统,实现了对百毫米级管径和10米长度身管的内壁形貌测量,获得了身管内壁图像信息和三维点云形貌数据,同时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本文分析了现有管道检测系统的优缺点,研究了火炮身管检测中的难点与需求,分析了火炮身管内膛结构的特点,完成了以点式激光位移传感器为核心、工业相机为辅助的身管内膛形貌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以测量原理与火炮身管内膛结构为基础,完成了系统机械结构与机电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根据数据特点与测量过程,编写了数据传输模块与系统功能界面,可支持多种测量模式,可对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快速传输、解算、贮藏,进行形貌还原和精度测量。最后,根据方案设计完成系统样机研制,进行了实验和数据采集,进行了测量误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相机图像采集时,分辨率50μm;形貌测量时,轴向精度0.10mm、周向精度0.1°、径向精度0.01mm,实现了火炮身管内膛进行三维形貌重建,极大地提高了火炮身管内膛检测的准确度,降低了内膛疵病的检测难度。本文中的火炮身管内膛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操作集成化高、测量精度高、系统延展性好等特点,高于线扫描与面扫描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能对火炮身管内膛质量进行定量准确地分析,并能粗测精测相结合,兼顾测量效率。在不同的弹丸使用种类、数量下定期进行测量,建立不同使用情况下的火炮身管内膛形貌数据库,可以很好地指导火炮的科学使用,保障火炮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谢文孝[4](2017)在《星上振动响应测量系统研制》文中认为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器的结构日趋大型化、复杂化、轻质化和多功能化,越来越多的精密仪器和敏感器件被应用于航天科研任务中。航天器部件、星载精密仪器等敏感器件在工作时对力学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因此对整星及部件的振动抑制变得尤为重要,而振动抑制措施的实施离不开对卫星各部件振动的实时、准确监控和测量。本文利用嵌入式计算机,设计了模块化和轻小型化的星载振动测量系统,能够对发射主动段卫星振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传输与存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本文根据卫星的工况模式,分析了测量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结合振动响应测量单元的性能要求、不同模块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测量系统的设计思想,并且初步建立了系统的总体方案;为下一步系统硬、软件的标准化设计奠定了基础。然后,基于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卫星振动响应测量系统硬、软件的详细设计。硬件方面,完成了振动响应测量单元控制时序及电路、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信号采集模块和供配电模块的完整设计,并考虑了电磁兼容性问题,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软件方面,基于星上振动响应测量系统的四种工作模式,完成了CAN总线通讯模块程序、FLASH管理模块程序和其他功能软件的可视化设计,从而保证了硬件功能的高效实现,并达成了设备内部的智能管理。最后,对振动响应测量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所采集的振动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分别对电源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CPU控制模块及整机进行了调试,对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测量系统稳定可靠,满足卫星上振动响应测量系统各项功能要求与技术指标要求。

王星德[5](2016)在《基于DSP的目标跟踪实现方法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人机逐渐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将目标跟踪的研究应用到无人机领域,可以丰富无人机的功能,提升无人机的导航制导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无人机的性能。本文围绕无人机飞控系统和目标跟踪展开研究,主要涉及目标跟踪算法和基于DSP的实现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综述,详细地分析了视频跟踪算法的研究现状以及飞行控制器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内容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展开了对视频跟踪算法的研究。分析了一些常见的图像预处理方法,详细研究了MeanShift算法的理论和实现过程,以及用MeanShift算法进行目标跟踪的流程,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算法实现,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接着,论文研究了飞行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硬件实现方法。首先分析了系统特点与需求,并根据其特点与需求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之后,按照总体设计方案,选定了系统总体架构,采用DSP与FPGA结合的经典架构,并且对系统硬件各模块方案以及电路原理图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设计。最后,论文研究了飞行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分别使用DSP与FPGA开发工具构建了软件设计与调试环境,进行了DSP与FPGA各部分接口的软件设计与调试,详细设计了DSP与FPGA之间的通信模块,并进行了验证。论文研究为将基于DSP的视频跟踪技术用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提供了研究基础。

吴宇,黄新迪,吴媚,李铭[6](2016)在《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一种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系统使用高速A/D和CPLD实现了采样率为40 Msps的高速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到DSP进行处理,实现了去直流处理、参数测量、数字滤波、信号抽取和插值、频谱分析等功能。通过按键操作,将处理后的波形图和参数用液晶屏显示,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波形、相位谱、功率谱等显示。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可进一步开发为高速的多功能虚拟仪器,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系统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周继发[7](2016)在《泥石流次声监测软硬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泥石流是一种全球性,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其具有爆发凶猛、破坏力巨大、影响深远等特点并在形成与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低于20Hz的次声信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受岩层断裂构造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定,在多雨季节很容易爆发泥石流,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损失。所以对泥石流的监测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泥石流的监测,国内主要有章书成老师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他们所研发的仪器已历经好几代;国外有如80年代末,美国Malo PARK的Wilsion提出的泥石流预警系统,即通过气象卫星方法、次声信号采集、实时观测降雨量、孔隙水压力和流域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报警。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泥石流监测装置,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推广性差,比如误报率高、传感器装置价格高昂、维护费用高等。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即采用成本低廉但性能优秀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结合低频补偿电路、硬件阈值电路以及各外围电路、信号处理等组合而成的泥石流次声监测系统,其优势为:成本低、性能稳定、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本文详细介绍了泥石流次声监测系统的系统方案设计、软硬件设计以及系统测试。此泥石流次声监测软硬件系统首先通过驻极体式电容传声器与低频补偿电路、截止频率为21Hz的二阶低通滤波电路以及AD芯片采集低于20Hz的次声信号并存储于SD卡中,再由uCOS操作系统每次提取一段数据进行信号处理,结合硬件阈值电路以及设定的信号持续时间,若处理结果符合泥石流次声信号的特点,则通过系统本地报警电路进行报警,与此同时通过系统SIM900A模块实现远程报警与次声信号数据等的传输,进而实现泥石流灾害的监测。而系统设计的别的外围电路比如硬件看门狗电路保证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经实际测试验证,此泥石流次声监测软硬件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性。

曾昭龙[8](2016)在《32导脑电放大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和重要的器官。时至今日,大脑依旧是人类认知的黑洞,人类迫切地希望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随着世界范围的“脑计划”开展,脑功能研究被推向高潮。脑功能研究中脑电图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因其无损害、低成本、易采集和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成为大脑研究的重要工具。脑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脑电放大器在采集脑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脑电信息。一方面,脑电采集过程生成的数据量增大,对采集系统结构设计和系统中处理数据能力提出新挑战;另一方面,脑电信号在频率种类上有了新发现,传统国内采集系统在采集带宽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针对性地提高脑电采集系统的带宽频段范围。此外,由于脑电信号为微伏级微弱信号,采集时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脑电放大器的抗干扰能力和噪声抑制能力同样需要关注。目前国内脑电放大器在性能上较国外产品还比较落后,国内相关脑科学研究领域比较依赖国外设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脑电放大器对于国内脑功能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提高国内脑电放大器性能,设计开发本32导脑电放大器。放大器采用板卡结构,包括四个8导采集板卡和一个主控制板卡。采集板卡上涉及放大、滤波、模数转换、数据缓存和控制器单元等电路。设计直流矫正电路和提高通带高频截止频率,扩大放大器的采集带宽,满足脑电采集新需求;设计了解决数据量过大问题的数据缓冲电路,提高了放大器的性能。主控制板卡包括DSP和USB电路,主要负责对数据的整合和数据上传至PC端。通过电路板布局和芯片选型的优化降低系统噪声,并提高了放大器的其它关键性能。根据放大器的性能测试结果,证明本放大器的部分关键性能指标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在实际脑电采集和相关脑电实验验证过程中,本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郜东瑞[9](2016)在《宽频脑电采集系统设计及其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脑电采集系统是一种对人体无创的电生理信号记录装置,该装置易于操作、实验成本相对较低,其记录到的头表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大脑神经系统活动时的一种同步信息,因此脑电采集系统是科研工作者研究人类大脑功能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由于在EEG信号采集过程中,直流偏移电压对脑电采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大脑认识的限制,致使当前市场上多数脑电采集系统带宽较窄,无法获取新发现的一些有生理意义的低频或高频信号。本文采用动态直流校正等技术,解决了当前脑电放大器存在的带宽有限问题。此外,本文也开发了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软件系统,并将脑电放大器和软件系统结合起来,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实现一机多用。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为:(1)根据脑电信号的特点,设计开发32通道的宽频脑电放大器。该放大器能够以5000Hz的采样率精确采集DC1000Hz之间的脑电信号。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动态直流校正技术,实时去除信号采集过程中引入的直流偏移电压,能够采集到传统脑电放大器丢失的低频信号;同时通过提高采样率,优化数据传输速率,拓展了放大器的高频带宽。放大器调试成功之后,我们按照国家相关测试标准,对脑电放大器性能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讨论分析电路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放大器设计,最终获得高性能宽频脑电放大器。利用微软基础类库MFC作为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一套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与脑电放大器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脑电采集系统。(2)为了能够将自主设计开发的宽频脑电放大器与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结合起来,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大脑活动信息。本文分别测试三种典型的脑电电极和三种典型的电极膏及其组合对MRI图像的影响,分析电极材料对MRI图像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并找出适合同步数据采集的电极和电极膏。接着将挑选出的电极和电极膏分别放置在实验水膜和大鼠头部上,在磁共振设备中测试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随后将符合要求的电极、电极膏与脑电放大器结合,在磁共振设备中采集脑电数据。(3)为了解决真实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应用中,样本数量较小时,可能引起的在线测试结果变差问题。我们对Z-LDA(Z-scor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分别利用仿真数据和自主设计的脑电采集系统采集的真实脑电数据,验证改进的Z-LDA(Enhanced Z-LDA,E Z-LDA)方法训练小样本的效果。(4)利用脑电放大器直接获取眨眼眼电信号,同时以(1)中的软件系统为基础,增加数字形态学滤波算法、动态阈值检测算法和归一化算法,识别主动眨眼信号,并利用眨眼信号在图形界面中实现字符的输入。(5)利用脑电放大器直接获取肌电信号,同时以(1)中的软件系统为基础,加入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技术,识别肌电信号的特征,实现对机械手的控制。(6)分析直接获取拉普拉斯信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间接获取拉普拉斯信号的缺点,探讨通过硬件电路直接获取头皮表面拉普拉斯信号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款宽频脑电采集系统,不仅解决了当前脑电采集系统带宽较窄的问题,并且拓展该脑电采集系统的用途至眼电、肌电信号的采集中,提高了脑电采集系统的使用价值。

张梦楠[10](2016)在《矢量水听器阵列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从本世纪初开始,各国海军不断加大对海军装备研制和开发的投入,潜艇作为各国海军优先发展的武器装备,为了充分发挥潜艇在未来海战中的杀手锏作用,各国海军千方百计地提升潜艇的声隐身性能。这也就对水下目标探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号处理平台是水下目标探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对水下声信号的调理、对调理后的信号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实时处理等工作。本文基于某矢量水听器线列阵声纳系统,主要完成了信号处理平台的硬件设计和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的相关软件编程,硬件部分由核心电路板和PCB电路板实现,软件部分包括FPGA逻辑程序设计和ARM嵌入式软件设计。首先,根据系统设计提出的需求,按照其功能与任务的差异,本文模块化的对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包括主控板卡选型、芯片的选型、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和PCB设计。其次,在ZYNQ的FPGA端通过verilog程序的编写、时序约束和对I/O管脚的物理约束,完成了对多路矢量信号和标量信号进行采集、打包、缓存等工作;随后,在ZYNQ的双核ARM端通过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和LINUX下的C语言程序的编写,完成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下的原始数据存储以及数据的网络分发等工作。最终,通过实验室调试,验证了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存储、数据网络传输等各项功能均可以满足系统设计的需求,通过两次湖上试验,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指出了系统实际使用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案。

二、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瞬态响应信号数据采集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 系统主要电路设计实现
    2.1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2.2 差分运放电路设计
    2.3 数据缓存电路设计
3 电路分析测试
    3.1 差分运放模块分析测试
    3.2 时序调整电路分析
    3.3 信号采集能力分析测试
        3.3.1 信号采集完整性测试
        3.3.2 信号采集时间长度分析
4 结论

(2)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管道内壁测量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炮管内壁现阶段检测方法及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管壁形貌测量原理及总体技术方案
    2.1 激光三角法测距原理
    2.2 系统总体结构
    2.3 系统总体控制及工作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壁内点距离测量与数据采集
    3.1 距离测量方案设计
        3.1.1 测头光路设计
        3.1.2 激光位移传感器选型
        3.1.3 激光扫描参数设计
    3.2 测量车设计
        3.2.1 测量车结构设计
        3.2.2 测量车主要器件选型
    3.3 爬行器设计
        3.3.1 爬行器结构设计
        3.3.2 爬行器主要器件选型
    3.4 数据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3.4.1 AD转换单元
        3.4.2 数据缓冲存储单元
        3.4.3 数据传输单元
        3.4.4 CPLD系统控制单元
        3.4.5 串口初始化
    3.5 控制软件设计
        3.5.1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3.5.2 串口初始化软件设计
        3.5.3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与三维重建
    4.1 测头采集值的标定
    4.2 数据预处理
        4.2.1 异常值检测及插补
        4.2.2 数据滤波
    4.3 椭圆拟合
    4.4 三维重建
    4.5 内壁2D展开
    4.6 炮管参数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误差分析与校正
    5.1 误差分析
        5.1.1 小车位姿误差
        5.1.2 装配误差
        5.1.3 环境因素
    5.2 位姿误差探测方案
    5.3 位姿误差校正算法
        5.3.1 位姿误差校正数学模型
        5.3.2 误差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有缺陷的管内壁测量实验
        6.1.1 测量实验及内壁重建
        6.1.2 实验结果分析
    6.2 标准管内壁测量实验
        6.2.1 测量实验及内壁重建
        6.2.2 实验结果分析
    6.3 炮管内壁matlab仿真及GUI界面
        6.3.1 编写matlab GUI界面
        6.3.2 炮管内壁三维重建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管道内壁形貌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管道内壁检测技术
        1.2.1 非光电方法
        1.2.2 光电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身管内壁形貌测量技术原理
    2.1 基于激光三角法的激光位移测量原理
    2.2 单点扫描测量解算
    2.3 测量与解算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及消除策略
        2.3.1 测量中心与管壁截面中心的偏移量
        2.3.2 测量方向与管道轴向的不垂直度
        2.3.3 测量系统行进过程中的周向偏转
        2.3.4 测量车行进速率不均匀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与结构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3.2 系统结构设计
        3.2.1 测量车子系统
        3.2.2 爬行器子系统
        3.2.3 管口辅助子系统
        3.2.4 控制子系统
    3.3 数据标定管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
    4.1 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功能要求
    4.2 系统控制
        4.2.1 电机控制和信号反馈
        4.2.2 主控功能
        4.2.3 电源
        4.2.4 位姿调整
    4.3 相机采集功能及设计
        4.3.1 相机选型要求
        4.3.2 LED照明
        4.3.3 相机采集软件
        4.3.4 相机触发
    4.4 点云数据采集功能及设计
        4.4.1 点云数据采集
        4.4.2 点云数据传输
        4.4.3 点云数据贮存与读取
    4.5 辅助传感器数据获取和还原
        4.5.1 旋转角度位姿
        4.5.2 管道轴向位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量实验与数据处理
    5.1 图像采集
    5.2 点云数据分析
    5.3 点云数据采集实验与管壁形貌解算结果
        5.3.1 标定
        5.3.2 周向精度
        5.3.3 轴向精度
        5.3.4 径向精度
        5.3.5 身管膛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星上振动响应测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
        2.1.1 功能要求
        2.1.2 性能指标要求
        2.1.3 其他指标要求
    2.2 系统设计
        2.2.1 系统工作原理
        2.2.2 设计原则
    2.3 系统硬件方案
        2.3.1 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
        2.3.2 信号采集模块
        2.3.3 供配电模块
    2.4 系统软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星上振动响应测量单元电路设计
    3.2 星上振动响应测量单元控制时序设计
    3.3 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
        3.3.1 CPU外围电路设计
        3.3.2 接口电路设计
        3.3.3 模拟通道自动选择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3.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5 供配电模块设计
    3.6 电磁兼容性设计
    3.7 传感器选择和使用
        3.7.1 传感器的类型和基本工作原理
        3.7.2 压电式传感器的安装和使用
        3.7.3 加速度传感器选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设计
    4.1 星上振动响应测量分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4.2 CAN总线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4.3 Flash管理模块设计
    4.4 功能软件设计
    4.5 软件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5.1 调试与测试准备
        5.1.1 仪器和工具
        5.1.2 调试要求
    5.2 模块调试
        5.2.1 电源模块调试
        5.2.2 CPU控制模块调试
    5.3 振动测量单元调试
    5.4 振动测量单元测试
    5.5 A/D转换器采集精度测试及其他项目测试
        5.5.1 A/D转换器采集精度测试
        5.5.2 其它项目测试
    5.6 系统的联试验证
        5.6.1 冲击试验验证
        5.6.2 单轴正弦振动标定检验
        5.6.3 随机振动标定检验
        5.6.4 触发功能检验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DSP的目标跟踪实现方法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视频跟踪研究现状
    1.3 飞行控制器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视频跟踪算法研究
    2.1 图像预处理
        2.1.1 图像二值化
        2.1.2 图像滤波
        2.1.3 图像锐化
    2.2 MeanShift概论
        2.2.1 参数密度估计
        2.2.2 非参数密度估计
        2.2.3 MeanShift向量
        2.2.4 基于核函数直方图的MeanShift跟踪算法
        2.2.5 MeanShift跟踪算法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硬件实现方法
    3.1 总体方案设计
        3.1.1 系统特点与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总体方案
    3.2 主控模块硬件设计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主控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2.3 存储器扩展设计
        3.2.4 串行通信模块设计
        3.2.5 姿态测量模块设计
        3.2.6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3 辅助扩展模块硬件设计
        3.3.1 FPGA选型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3.3.2 DSP与FPGA通信方案设计
        3.3.3 图像采集与显示模块设计
        3.3.4 AD转换模块设计
    3.4 系统电源需求分析与设计
    3.5 系统PCB实物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4.1 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概述
        4.1.1 DSP软件设计与调试工具
        4.1.2 FPGA软件设计与调试工具
        4.1.3 系统硬件调试
    4.2 DSP接口软件设计与调试
        4.2.1 锁相环(PLL)设置
        4.2.2 UART接口软件设计与调试
        4.2.3 DDR2接口软件设计与调试
    4.3 FPGA接口软件设计与调试
        4.3.1 系统时钟及PLL设计
        4.3.2 视频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调试
        4.3.3 视频显示模块软件设计与调试
    4.4 DSP与FPGA通信接口软件设计与调试
        4.4.1 UPP接口通信概述
        4.4.2 DSP中UPP接口软件设计
        4.4.3 FPGA中UPP接口软件设计
        4.4.4 系统通信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3 关键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调理模块
    3.2 高速模数转换模块
    3.3 高速时钟模块
    3.4 高速存储模块
    3.5 键盘和液晶显示模块
4 软件设计
5 实验测试
    5.1 信号采样功能
    5.2 滤波功能
    5.3 频谱分析功能
    5.4 波形幅度(Y轴)调节功能
    5.5 波形幅度(X轴)调节功能
6 结论

(7)泥石流次声监测软硬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和主要的科学问题
        2.1.1 研究内容
        2.1.2 主要的科学问题
    2.2 系统整体方案
        2.2.1 数据采集模块
        2.2.2 系统主控模块
        2.2.3 数据存储模块
        2.2.4 系统报警模块
        2.2.5 数据通信模块
        2.2.6 系统供电模块
        2.2.7 其它外围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系统硬件各个模块详细设计
        3.2.1 模拟采集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2 主控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3 数据存储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4 报警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5 数据通信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6 供电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3.2.7 其它电路硬件详细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系统软件各个模块详细设计
        4.2.1 设备启动的参数详细设计
        4.2.2 文件操作详细设计
        4.2.3 系统通信详细设计
        4.2.4 事件触发与响应详细设计
        4.2.5 人机交互详细设计
        4.2.6 HHT算法详细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主要性能参数
    5.1 模拟采集模块电路测试
        5.1.1 放大电路测试
        5.1.2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电路测试
        5.1.3 峰值检波电路测试
        5.1.4 比较电路测试
        5.1.5 ADC采集电路测试
    5.2 数字模块电路测试
        5.2.1 数据存储模块测试
        5.2.2 数据通信模块测试
        5.2.3 蓄电池电压采集测试
        5.2.4 设备温度采集测试
    5.3 供电模块测试
    5.4 HHT算法测试
    5.5 系统整体测试
    5.6 主要性能参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32导脑电放大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脑电采集系统发展现状
    1.3 脑电放大器存在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计划安排
第二章 脑电相关背景知识及系统设计方案
    2.1 人类脑电信号相关介绍
        2.1.1 自发脑电信号及其特点
        2.1.2 诱发脑电信号及其特点
    2.2 脑电图机的导联
    2.3 脑电放大器的关键性能指标
    2.4 脑电放大器整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脑电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脑电采集板卡部分
        3.1.1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1.2 直流电压矫正电路设计
        3.1.3 右腿驱动电路设计
        3.1.4 滤波器设计
        3.1.5 模数转换部分电路设计
        3.1.6 阻抗检测电路设计
        3.1.7 控制器STM32F103电路设计
        3.1.8 数据缓冲部分设计
        3.1.9 采集板卡电路板制作
    3.2 主控制板卡部分设计
        3.2.1 DSP硬件电路设计
        3.2.2 USB电路设计
        3.2.3 主控制板卡电路板制作
    3.3 嵌入式驱动程序设计
        3.3.1 采集板卡STM32单片机驱动程序
        3.3.2 主控板DSP程序设计
        3.3.3 USB部分的程序设计
    3.4 PC端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脑电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4.2 脑电实验测试放大器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9)宽频脑电采集系统设计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电采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1.2 脑电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脑电采集系统的噪声问题
        1.3.2 脑电采集系统的带宽问题
        1.3.3 脑电采集系统在应用中存在问题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频脑电放大器设计
    2.1 EEG概述
        2.1.1 大脑的解剖结构
        2.1.2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2.1.3 脑电信号的特点及分类
        2.1.4 脑电信号采集的导联模式
        2.1.5 采集宽频EEG的意义
        2.1.6 采集宽频EEG的难点
        2.1.7 主要解决策略
    2.2 脑电放大器总体设计方案
        2.2.1 脑电放大器的基本要求
        2.2.2 脑电放大器整体设计方案
    2.3 脑电放大器的硬件实现过程
        2.3.1 脑电电极的选择
        2.3.2 模拟子板的电路设计
        2.3.3 阻抗检测子板的电路设计
        2.3.4 数字子板的电路设计
        2.3.5 母板的电路设计
        2.3.6 电路板的制作
    2.4 脑电放大器软件实现过程
        2.4.1 微处理器程序设计
        2.4.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2.5 脑电放大器性能测试
        2.5.1 测试方法
        2.5.2 测试结果
    2.6 电路改进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共振环境下脑电采集技术
    3.1 引言
    3.2 脑电电极对MRI图像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测试条件
        3.2.3 图像扫描参数
        3.2.4 图像SNR测量
        3.2.5 电极对MRI图像的影响
        3.2.6 电极对每层MRI图像不同区域的影响
    3.3 安全性测试
    3.4 磁共振设备对EEG信号的影响
        3.4.1 EEG信号中的噪声
        3.4.2 EEG信号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脑电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系统设计
        4.2.1 动态链接库设计
        4.2.2 多线程程序结构设计
        4.2.3 数据存储
        4.2.4 波形绘制
        4.2.5 脑电功率谱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
    4.3 脑电信号采集测试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脑电采集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脑电采集系统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
        5.2.1 简介
        5.2.2 材料和方法
        5.2.3 结果
        5.2.4 分析讨论
    5.3 脑电采集系统在智能眼电输入中的应用
        5.3.1 简介
        5.3.2 系统设计
        5.3.3 应用程序设计
        5.3.4 系统检验方法
        5.3.5 实验结果
        5.3.6 分析讨论
    5.4 脑电采集系统在机械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4.1 系统设计方法
        5.4.2 数据处理方法
        5.4.3 实验结果
        5.4.4 分析讨论
    5.5 脑电采集系统在拉普拉斯信号采集中的应用
        5.5.1 原理分析
        5.5.2 设计方案
        5.5.3 讨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附录II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矢量水听器阵列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水下无人航行器的探测系统概述
    1.3 SOPC技术概述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指标
        2.1.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2 系统关键技术指标
        2.1.3 系统总体设计
    2.2 主控板卡的选取
    2.3 模数转换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2.3.1 模数转换芯片选型
        2.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2.4 外置数据缓存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2.4.1 外置数据缓存芯片选型
        2.4.2 外置数据缓存芯片电路设计
    2.5 电源芯片选型及电路测试
        2.5.1 电源芯片选型
        2.5.2 电源模块测试
    2.6 SDIO端口扩展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2.6.1 SDIO端口扩展芯片选型
        2.6.2 SDIO端口扩展芯片电路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FPGA逻辑程序设计
    3.1 Vivado软件开发环境
    3.2 系统时钟管理
    3.3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逻辑管理
    3.4 数据打包模块逻辑管理
    3.5 数据缓存模块的逻辑管理
    3.6 FPGA-ARM数据通信接口逻辑管理
    3.7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3.7.1 SD接口
        3.7.2 ZYNQ中断接口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ARM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通用模块设计
        4.1.1 系统启动模式的选择
        4.1.2 Linux下的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4.1.3 Linux下的内存映射
        4.1.4 Linux下的多路复用I/O接口
    4.2 数据存储分机的软件设计
        4.2.1 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
        4.2.2 Linux下的UDP编程
    4.3 网络传输分机的软件设计
        4.3.1 信号处理分机的TFTP启动
        4.3.2 Linux下的TCP编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存储能力测试
        5.1.1 SD卡数据存储拷机测试
        5.1.2 写SD卡极限速度测试
    5.2 系统网络数据传输测试
        5.2.1 TCP传输的拷机测试
        5.2.2 TCP传输的极限速度测试
    5.3 湖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瞬态响应信号数据采集电路设计[J]. 王金明,菅少晗,李忠虎,张飞,李贵,赵学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21(05)
  • [2]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管道内壁测量与重建[D]. 赵原卉. 天津大学, 2019(06)
  • [3]管道内壁形貌测量技术研究[D]. 王星宇. 天津大学, 2018(06)
  • [4]星上振动响应测量系统研制[D]. 谢文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DSP的目标跟踪实现方法设计研究[D]. 王星德.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研究[J]. 吴宇,黄新迪,吴媚,李铭.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6(05)
  • [7]泥石流次声监测软硬件系统[D]. 周继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8]32导脑电放大器设计[D]. 曾昭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宽频脑电采集系统设计及其初步应用[D]. 郜东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矢量水听器阵列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D]. 张梦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IDT72V2113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