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H系统在出口320MW机组上的应用

DEH系统在出口320MW机组上的应用

一、DEH系统在出口的一台320MW机组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广东[1](2020)在《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比煤粉炉更加环保,对煤炭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的煤矸石资源,更能适应我国煤炭发展的现状。但是,流化床机组容量小,机组的热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开始进入研发和推广阶段。从工业控制角度出发,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其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将是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的选择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本项目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设计成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机组公用部分纳入1号机组控制。控制系统网络通过域配置实现隔离。单元机组控制系统设计34对控制器,测点分配到对应的控制器、控制柜内。控制逻辑和方案参照类似机组经验进行设计和组态,通过机组运行进行验证和优化。控制系统通过机组带负荷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现有火电控制经验,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设计、组态、现场试验,实现了切实可行的国产控制系统及方案。同时为国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创建了一个成功的工程实例。

杨帆[2](2019)在《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250MW汽轮机、AV63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自动化程序调试、控制系统开发和上下位机的编程,并对高炉配套动力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深入研究,使改造后的动力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更符合高炉生产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中厚板3#高炉的工艺流程,高温高压燃气锅炉、汽轮机、鼓风机三个主要动力设备的运行技术指标,与三个动力设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2)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人机交互界面,锅炉运行中的燃烧控制算法、蒸汽压力控制以及软硬件组成,阐述了各环节之间自动化控制的实现。利用人机交互界面跟3#高炉原有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核算出改进后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控制成效。3)250MW汽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该控制系统主要搭载DEH自动化控制模式。阐述了汽轮机转子应力控制和程序的控制范围,重点研究了ATC的实现。4)AV63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该控制系统采用先进控制思想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对鼓风机的故障分析、工况监测以及防喘振自动调节。保障了鼓风机自动化控制单元的高效稳定。图32幅;表9个;参55篇。

高耀岿[3](2019)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力已远超出电网的承载能力,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消纳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火电机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运行能力,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大环境下,面对现行电网的调度方式,其灵活运行能力还远未达到实际需求。机组本体设备及辅助设备的设计与改造是提升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的重要基础,运行控制技术是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实现机组快速、深度变负荷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具体从制粉系统优化控制、协调系统优化控制、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以及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制粉系统动态特性是影响锅炉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其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特性又是限制其快速响应锅炉指令的主要矛盾,为此本文从多变量解耦控制的全局出发,首先在分析制粉系统的原理及特性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制粉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利用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完成了模型的辨识和验证;其次提出了一种以磨出口煤粉流量作为制粉系统出力控制的新方法,并以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融合磨出口煤粉流量预估补偿控制和磨出口温度定值节能最优控制,构建了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方案,并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深入分析制粉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对经典汽包炉模型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表明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能够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火电机组燃料量至主蒸汽压力、中间点焓(直流炉)的响应过程存在较大的迟延和惯性,常规的前馈+PID控制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大迟延、大惯性系统的控制难题,本文以带前馈的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并融合传统的前馈控制和解耦控制理念,设计了火电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以亚临界汽包炉机组和超超临界直流炉机组为例,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各自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内蒙古某电厂330MW汽包炉机组和福州某电厂660MW直流炉机组上,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3、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考虑到“以热定电”是限制供热机组深度变负荷能力的主要原因,“热电解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我国东北某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热泵、两级旁路以及储热罐等对机组热电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供热安全区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各辅助供热方式下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和深度调峰能力;然后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各辅助供热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根据该厂供热原理将各系统串联起来,形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最后在所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完成了供热机组常规、浅度、深度热电解耦控制,提高了供热机组的调峰能力。4、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考虑到供热机组是一个集成锅炉蓄能、热网蓄能、储热罐蓄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于一体的多能源转换系统,并且各蓄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补特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以及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构成。然后详细阐述了各系统的实现方法和主要任务,其中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主要完成电负荷指令的处理和优化分配;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协同控制;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在线评估。最后在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协同各系统蓄能,在提升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热网供热品质。

马晓丽[4](2019)在《300MW级供热机组热负荷与电负荷多季节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弃风弃光现象严重、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供暖期热电矛盾越发突出、空冷供热机组夏季高温时段背压高且变幅较大。300 MW级供热机组作为主力调峰机组,对其热负荷与电负荷进行多季节适应性研究,并针对空冷供热机组凝汽发电运行进行冷端提效研究,具有实际工程意义,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切除低压缸进汽、光轴供热、高背压供热三种供热方式下热负荷适应性,针对300MW级供热机组对每种方案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改造方案进行对比。高背压改造方案回收余热量最多,改造工作量最多、投资高,光轴改造回收余热量相对较少,改造工作量和投资也相对较少。低压缸切除进汽方案回收余热量最少,改造工作量和投资也最少。改造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机组全年收益、投资及改造空间、方案特点、电厂电热负荷情况等因素。其次介绍电池储能和电储热调峰两种提高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的方式。对某电厂2×350 MW供热机组配置184 MW电储热系统,总投资约1.6亿元,投资回收期预计4年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元耦合储能系统,将飞轮储能、电池储能、热储能等复合储能系统与供热机组并联,提高供热机组电负荷适用性。最后针对供热机组凝汽发电运行工况,提出一种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并对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以某电厂330 MW直接空冷供热机组为研究对象,抽出20%乏汽引入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通过数学模型求得需新增间冷传热面积221280 m2,蓄冷水箱总容积7500 m3,并计算加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后机组的背压降。高温时段掺喷蓄冷水之前背压降在6.7~9.9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5.36~7.92 g/kWh,掺喷后蓄冷背压降在2.2~3.3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1.76~2.64g/kWh,高温时段总背压降在8.9~13.2kPa,对应的煤耗降为7.12~10.56g/kWh。低温时段抽汽量减半,使用一半间接空冷单元,背压降在1.86~3.2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1.49~2.56 g/kWh。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该系统掺喷模型实验。蓄冷水温35℃、1:1掺喷时背压降最大,为10.3 kPa;蓄冷水温40℃、1:3掺喷时背压降最小,为5.1 kPa。实验结果表明蓄冷水的温度及掺喷比例、掺喷前运行背压影响蓄冷背压降,蓄冷水温度越低、掺喷前背压越高、掺喷比例越大则蓄冷降背压效果越好。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供热机组实现热电解耦、提高供热能力和调峰能力、进行冷端提效改造具有借鉴意义。

王家胜[5](2018)在《火电机组灵活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成为电网中供电的主力,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电网负荷的主体地位。而新能源机组发电比例的不断提高,致使这些以节能高效为基本出发点的大型火电机组不得不承担深度调频、调峰的任务。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大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型火电机组的调频、调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其灵活性运行模式和面向机组深度调频、调峰的控制策略,为寻求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的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方式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典型火电机组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手段构建能精确反映其动、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为机组在电网深度调峰、调频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创造了条件。以机组各主要设备为基本环节,以其热动力学规律为基础,构建了各个环节及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基于大量的现场测试数据,结合所提出的改进型引力算法(IGSA)完成了模型参数的精确辨识。基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结合锅炉蓄热能力的试验研究,对典型机组的深度调峰、调频能力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机组的安全边界和经济性变化特性。通过与多台机组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所构建模型的精确性。(2)针对既有控制策略难以适应区域电网运行方式需要的问题,结合机组尤其是汽轮机的特点,在获取机组调峰、调频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充分发挥机组潜能的灵活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随着电网结构和火电机组在区域电网中角色的变化,传统的机组运行模式和试验控制策略极易导致功率振荡、锅炉爆管等问题。为此,结合机组容量、蓄热能力等特点,并充分考虑区域电网的结构和调峰、调频的负荷区间,提出了基于保护电网和机组安全的控制策略。现场测试数据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提高机组的负荷调整速率和幅度,并能提升系统的经济性。(3)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火力发电机组的蓄热能力和调峰、调频能力,得出了不同机组在吸纳新能源电力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锅炉特点的调峰、调频控制策略,为电力综合调度及电源点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通过仿真和现场试验的手段对不同炉型机组的变负荷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锅炉爆管次数和爆管部位等统计数据,揭示了锅炉炉型、燃烧方式和汽水系统结构对调峰、调频性能的影响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机组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调频、调峰能力的控制策略,现场使用效果验证了其有效性。(4)分析跨区域输电量的大幅度增加对电网深度调峰、调频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区域电网和孤小网中火电机组的运行控制策略及运行方式。以典型区域电网及多个孤小网为对象,通过动态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区域电网和孤小网模式下用户侧负荷的扰动及网中其他电源点的启停及波动对火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并结合典型故障下电网及火电机组的实测数据,掌握了区域电网及孤网模式下机组的运行特性和源网耦合规律。以经实测数据验证后的动态数学模型及所掌握的系统动态特性为基础,提出了在区域电网及孤小网下火电机组的调控及运行模式,为该类故障条件下机组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吕建春[6](2018)在《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条件下,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地区都陆续加快开展了核电项目开发工作,核电厂的建设也逐步由滨海地区扩展到内陆省份转移。但是核电选址条件苛刻,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安全、环境和经济等要素,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普遍紧缺的客观条件下,考虑到核电厂自身是典型的耗水大户,缺水地区某核电厂的开发建设将面临着自身缺水、与地方生产生活争水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1]。为此,本文针对我国缺水地区建设核电厂普遍存在的用水难题,针对具体某一个核电厂,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火电厂采用的成熟空冷技术进行分析,从核电站安全等角度对核电厂拟采用的空冷技术进行研究,在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使得系统投资最低,收益最大化。论文采用年总费用最小法建立核电站空冷优化模型,并针对某个典型内陆参考核电厂针对AP1000CPR1000EPR三种技术路线进行测算,得到最优情况下的空冷参数和基本配置,该研究成果可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初步设计及设备订货提供参考,为统筹满足核电厂和地方生产、生活用水,有效解决我国缺水地区建设核电厂的用水难题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我国建设节水型核电厂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我国拓展核电厂址筛选空间,优化核电项目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郎坤[7](2016)在《汽轮机系统FCB过程机理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国内外各类大停电事故的启示,我国庞大容量的电网安全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发电主力的火力发电机组,也开始对危机时刻的应急措施进行设计与试验。当电网发生故障后,在发电机和汽轮机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快速甩负荷带厂用电孤岛运行则是最佳的选择,该功能即为快速甩负荷(Fast Cut Back, FCB)功能。采用FCB功能保留部分电源点,待电网恢复后不仅可以快速并网供电,还能够减少因启停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损害。目前,我国大部分机组仍不具备该功能,且由于各厂设备的差异,该功能的实现难以统一化,因此对火电机组危机时刻应急措施的深入研究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现场试验对机组具有损耗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以建模仿真的形式进行FCB过程的研究则成为该课题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对国内的快速甩负荷试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FCB过程中全机组所存在的控制难点、部分电厂的控制经验及控制策略的设备依赖性。针对火电机组的汽轮机系统,首先对汽轮机本体DEH系统进行机理建模建模,通过小偏差线性化和拉普拉斯变换将其转化为传递函数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进行搭建仿真,分析一、二次调频功能、超速保护动作、阀门动作速度和关闭时间对汽轮机转速的影响,提出有利于转速控制的建议。由于转速的控制动作会导致汽轮机辅机各项参数的大幅度波动,因此采用集总参数机理建模法建立了主蒸汽管道、汽动给水泵、除氧器、高压加热器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分别分析FCB初期汽轮机抽汽逆止阀关闭对部分参数的影响,分析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定性的提出汽轮机相关辅机设备控制的建议。本课题旨在证明FCB仿真分析的可能性及价值,为后续对FCB的控制研究进行铺垫。

黄志晶[8](2016)在《宁海电厂DEH改造项目工程实施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电厂的实际应用情况出发,分析了目前宁海电厂一期DEH控制系统存在的故障情况,提出项目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给出DEH控制系统改造的可行性方案。文章中对系统改造后设备的兼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现与各系统接口完美衔接的方案。本文针对DEH系统改造后的控制逻辑,详细的给出了优化的方式和方法。拟定了相关试验方案用以验证改造的效果,通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以及热态试验逐一检验改造后DEH控制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在项目改造后的效果分析中,通过对试验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各项试验结果符合规范的要求,改造后DEH控制系统控制功能正确,保护功能可靠,改造后的DEH系统能够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本文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对DEH系统改造每个阶段所涉及的重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DEH控制系统在生产现场的运用。

罗克宇[9](2014)在《孤立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孤网运行时,由于其机组数量少,机组容量小,系统稳定性差,各种故障情况下往往会造成系统频率大幅波动,甚至引起机组跳闸,大面积停电,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针对中电投集团蒙东能源公司霍煤鸿骏铝电公司的孤立电网,进行了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孤立电网的网架结构、保护配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配置和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情况。其次,针对该公司孤立电网分别进行了在不同风力出电情况下,发生线路故障、火电机组故障、风电全停或风电送出线故障和电解铝负荷故障对系统稳定情况影响的计算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发现在发生故障时极易造成频率失稳的问题。对影响该孤立电网系统频率稳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孤立电网系统出现故障时,火电机组和风电机组发出的功率与电解铝负荷吸收的功率不平衡是造成频率失稳的根本原因。最后,对孤立电网运行的频率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孤立电网运行情况下一次调频、二次调频、高频切机和低频减载等频率稳定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公司孤立电网系统,提出采取切火电机组、切风机、切负荷整流变、切整期负荷等策略解决频率失稳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完善的解决方案。

吴科,朱能飞,陈玉年,王勇[10](2014)在《maxDNA大型分散控制系统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DCS与DEH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maxDNA大型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特点,并以句容电厂为例,介绍了系统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全厂DCS+DEH中的应用。表明maxDNA分散控制系统功能完善,且具有很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完全可以在1000MW及以下机组中推广应用。

二、DEH系统在出口的一台320MW机组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H系统在出口的一台320MW机组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规划
    2.1 硬件配置
    2.2 软件规划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逻辑组态
    3.1 自动控制回路的逻辑组态
    3.2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3 汽轮机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4 本章小结
4 性能测试及优化
    4.1 机组负荷变动试验
    4.2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测试
    4.3 辅机故障快速减负荷测试
    4.4 协调控制系统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汽轮机DEH系统研究现状
        1.2.3 高炉鼓风机自动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2章 中厚板3#高炉概况及配套动力设备
    2.1 中厚板3#高炉概况
    2.2 配套动力设备
        2.2.1 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
        2.2.2 250MW汽轮机组
        2.2.3 AV63鼓风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150t/h燃气锅炉的自动化控制
    3.1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3.1.1 硬件体系结构与组成
        3.1.2 硬件配置
        3.1.3 控制机柜
        3.1.4 控制器
    3.2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3.2.1 软件系统概述
        3.2.2 通讯管理软件
        3.2.3 工程管理组态软件
        3.2.4 算法组态软件设计
        3.2.5 控制算法功能块
    3.3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3.3.1 燃气锅炉的特点
        3.3.2 汽包水位控制
        3.3.3 蒸汽压力燃烧控制
        3.3.4 炉膛负压控制
        3.3.5 过热蒸汽温度控制
    3.4 燃气锅炉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3.4.1 运行界面
        3.4.2 运行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中厚板3#高炉汽轮机DEH自动化控制
    4.1 DEH自动化控制的组成及功能
        4.1.1 DEH系统的组成
        4.1.2 DEH调节系统的功能
    4.2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改造及效果
        4.2.1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改造方案
        4.2.2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效果
    4.3 高炉汽轮机ATC功能的实现
        4.3.1 转子应力控制
        4.3.2 程序的控制范围
        4.3.3 机组自启动ATC功能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V63鼓风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5.1 鼓风机控制系统设计
        5.1.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1.2 仪控的设计
    5.2 高炉鼓风机的防喘振控制的实现
        5.2.1 喘振形成的原因
        5.2.2 防喘振控制措施
    5.3 高炉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2 协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3 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研究现状
        1.2.4 供热机组蓄能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1 制粉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
    2.2 制粉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
        2.2.1 一次风非线性动态方程
        2.2.2 磨煤机非线性动态方程
        2.2.3 模型参数辨识及验证
    2.3 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
        2.3.1 阶梯式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2.3.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3.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4 制粉系统存粉深度利用控制
        2.4.1 改进的制粉系统最简模型
        2.4.2 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控制
        2.4.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1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1.1 预测控制与阶梯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1.3 控制器跟踪与无扰切换
    3.2 汽包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2.1 汽包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2.2 汽包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2.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2.4 330MW级汽包炉机组控制验证
    3.3 直流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3.1 直流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3.2 直流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3.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3.4 660MW级直流炉机组控制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
    4.1 抽汽供热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1.1 抽汽式供热基本原理
        4.1.2 抽汽式供热安全区计算
    4.2 吸收式热泵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2.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2.2 水和溴化锂溶液物性特性
        4.2.3 吸收式热泵动态模型
    4.3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模型研究
        4.3.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3.2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动态模型
    4.4 储热罐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4.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4.2 储热罐动态模型
    4.5 热网系统计算模型研究
        4.5.1 热网热负荷计算模型
        4.5.2 供回水温度计算模型
    4.6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
        4.6.1 联合供热基本原理
        4.6.2 联合供热仿真模型
    4.7 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
        4.7.1 控制系统设计
        4.7.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
    5.1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1.1 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
        5.1.2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2 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
        5.2.1 信号多尺度分解方法
        5.2.2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5.2.3 负荷指令处理和优化分配
    5.3 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
        5.3.1 锅炉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2 热网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3 储热罐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4 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
        5.4.1 热网蓄能评估
        5.4.2 储热罐蓄能评估
    5.5 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
        5.5.1 控制系统设计
        5.5.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300MW级供热机组热负荷与电负荷多季节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300 MW级供热机组供暖季热负荷适应性研究
        1.2.2 300 MW级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研究
        1.2.3 供热机组凝汽发电运行冷端提效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300 MW级供热机组热负荷的适应性分析及方案比较
    2.1 切除低压缸进汽运行热负荷的适应性分析
        2.1.1 切除低压缸进汽运行原理
        2.1.2 切除低压缸进汽改造方案
        2.1.3 切除低压缸进汽案例分析
    2.2 光轴供热热负荷的适应性分析
        2.2.1 光轴供热原理
        2.2.2 光轴供热项目的改造方案
        2.2.3 光轴改造案例分析
    2.3 高背压供热热负荷的适应性分析
        2.3.1 高背压供热原理
        2.3.2 低压缸双背压双转子互换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
        2.3.3 高背压供热改造案例分析
    2.4 三种供热改造方案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300 MW级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研究及对策
    3.1 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现状
    3.2 电池储能提高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
        3.2.1 电池储能调频优势
        3.2.2 电池储能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3.2.3 电池储能应用实践
    3.3 电蓄热调峰提高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
        3.3.1 电储热调峰原理
        3.3.2 电蓄热调峰改造方案
        3.3.3 经济性分析
    3.4 多元耦合储能系统提高供热机组电负荷适应性
        3.4.1 系统介绍
        3.4.2 系统工作过程
        3.4.3 系统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300 MW级供热机组凝汽发电运行冷端提效技术及方案研究
    4.1 蓄冷式冷端提效技术提高供热机组凝汽运行经济性
        4.1.1 系统原理
        4.1.2 系统特点
    4.2 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数学模型
        4.2.1 间接空冷系统热量匹配
        4.2.2 空冷系统热力参数匹配计算
    4.3 300 MW供热机组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方案设计
        4.3.1 某电厂330 MW机组空冷系统介绍
        4.3.2 间接空冷强制通风空冷器设计
        4.3.3 计算结果和分析
    4.4 蓄冷式冷端提效掺喷实验研究
        4.4.1 试验系统介绍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火电机组灵活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火电机组的现状
        1.1.2 新能源电力的现状
        1.1.3 区域电网及孤网的故障情况
    1.2 火电机组动态特性及模型参数辨识的研究
        1.2.1 火电机组参数辨识、建模与控制优化
        1.2.2 系统辨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3 火电机组灵活性分析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汽轮机参数辨识的控制优化及灵活性运行分析
        1.3.2 基于锅炉燃烧系统、蓄热能力的机组灵活性研究
        1.3.3 大电网、区域小网和孤网的灵活性运行研究
    1.4 目前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调频方面的问题
    1.5 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2 火电机组主机模型、特征及控制适应性
    2.1 机组控制流程及系统特性
        2.1.1 机组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2.1.2 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2.1.3 调节系统主要特性指标
        2.1.4 功率闭环控制环节
    2.2 汽轮机本体构成及模型
        2.2.1 蒸汽容积模型
        2.2.2 汽轮机级组流量模型
        2.2.3 汽轮机本体整体模型
        2.2.4 模型及调峰、调频适应性分析
    2.3 锅炉主汽模型及系统特性
        2.3.1 锅炉主蒸汽系统数学模型
        2.3.2 锅炉调峰、调频适应性
        2.3.3 燃烧系统、汽水系统特性
        2.3.4 影响锅炉负荷调整因素分析
    2.4 控制策略与深度调频、调峰适应性
        2.4.1 电网负荷特点和区域火电机组构成
        2.4.2 火电机组对深度调频、调频适应性
3 机组灵活性分析及控制策略
    3.1 原动机特征参数获取及辨识与仿真
        3.1.1 特征模型的选取及辨识源数据处理
        3.1.2 辨识算法的选择和差异性
        3.1.3 串并结合辨识方法介绍
        3.1.4 整体辨识效果的比较
        3.1.5 功率闭环模式实际试验与和PSD-BPA模型仿真比较
        3.1.6 辨识方法、结论及应用
    3.2 汽轮机侧灵活性分析
        3.2.1 汽轮机经济性分析
        3.2.2 汽轮机功率调整关系分析
    3.3 锅炉侧灵活性分析
        3.3.1 锅炉调峰、调频产生的影响
        3.3.2 制粉系统、锅炉蓄热与负荷调整关系
    3.4 调节系统特性及其控制策略
        3.4.1 调速系统仿真通用软件缺点
        3.4.2 阀门管理流量特性分析
        3.4.3 执行机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4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及运行测试
    4.1 汽轮机灵活性分析及应用
        4.1.1 典型机组灵活性改造前状况介绍
        4.1.2 灵活性改造内容及依据
        4.1.3 阀门流量特性和配汽优化试验
        4.1.4 灵活性改造后效果总结
    4.2 锅炉灵活性运行策略及验证
        4.2.1 调频能力试验比较及控制策略
        4.2.2 锅炉调峰试验及控制策略分析
        4.2.3 锅炉侧灵活性分析总结
    4.3 控制策略适应性应用和分析
        4.3.1 阀门流量特性偏差大
        4.3.2 执行机构稳定性的影响
        4.3.3 OPC延时对控制逻辑影响
        4.3.4 控制系统策略优化建议
5 区域电网及孤小网模式下机组运行方式分析
    5.1 区域电网或孤网运行特点
    5.2 机组灵活性分析、仿真及应用
        5.2.1 OPC功能策略及验证
        5.2.2 单、顺阀方式的选择
        5.2.3 功率闭环、阀控和转速控制效果对比
        5.2.4 大电网与孤小网启动效果对比
        5.2.5 两台机组孤小网运行情况分析
    5.3 运行方式、策略及结论
        5.3.1 OPC保护逻辑完善
        5.3.2 阀门流量曲线引起负荷调整偏差
        5.3.3 执行机构的稳定性对控制精度影响
        5.3.4 高、中、低压缸的功率分配
        5.3.5 增加大、小网方式判断及切换逻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论文情况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C 申请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1 PSD-BPA中机组PANN3稳定文件源代码
    1、潮流文件
    2、稳定文件

(6)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某内陆核电站前期选址阶段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电厂拟采用的空冷系统型式选择
    2.1 空冷系统的分类
        2.1.1 直接空冷系统
        2.1.2 间接空冷系统
    2.2 百万千瓦核电厂采用空冷系统的型式选择
    2.3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在核电厂应用情况调研
    2.4 国内某火电厂间接空冷系统应用情况调研
第三章 某核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输入数据
    3.1 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目的
    3.2 优化计算原则
    3.3 优化计算基本数据的选择
        3.3.1 原始气象数据
        3.3.2 气温、气压、湿度及环境风速
        3.3.3 汽轮机排热量及微增功率数据
        3.3.4 设备参数
        3.3.5 技经参数
第四章 核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模型构建
    4.1 优化计算方法
    4.2 间接空冷系统优化模型
    4.3 罚函数的建立
    4.4 优化计算过程
    4.5 优化计算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某核电厂址采用间接空冷系统优化结果
    5.1 某核电厂址AP1000堆型优化计算
    5.2 某核电厂址CPR1000堆型优化计算
    5.3 某核电厂址EPR1000堆型优化计算
    5.4 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小结
第六章 某核电厂空冷系统的费用估算
    6.1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费用
    6.2 汽轮机发电机费用
    6.3 经济性分析
        6.3.1 空冷系统造价分析
        6.3.2 空冷系统与湿冷系统费用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汽轮机系统FCB过程机理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发展现状
        1.2.1 火电厂FCB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火电厂建模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FCB过程汽轮机调节系统转速控制分析
    2.1 FCB过程汽轮机转子转速飞升分析
    2.2 FCB过程DEH控制系统分析
        2.2.1 DEH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2.2.2 DEH控制系统调频功能与静态特性
    2.3 FCB过程DEH自动保护功能分析
        2.3.1 DEH系统的危机遮断功能
        2.3.2 DEH系统的超速保护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CB过程汽轮机本体建模与仿真
    3.1 DEH典型环节数学模型
        3.1.1 转子模型
        3.1.2 蒸汽容积模型
        3.1.3 油动机模型
    3.2 调频功能对FCB过程转速的影响
        3.2.1 一次调频对FCB过程转速的影响
        3.2.2 二次调频对FCB过程转速的影响
    3.3 超速保护动作对FCB过程转速的影响
        3.3.1 OPC超速保护对转速的控制作用
        3.3.2 其它超速保护动作对转速的控制作用
        3.3.3 抽汽逆止阀关闭对转速的影响
    3.4 机组参数对FCB过程转速的影响
        3.4.1 中间再热参数对转速的影响
        3.4.2 汽轮机转子时间常数对转速的影响
        3.4.3 油动机时间常数对转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FCB过程汽轮机部分辅机系统控制分析
    4.1 FCB转速控制对旁路系统的影响
        4.1.1 旁路容积的选择
        4.1.2 旁路系统的控制
    4.2 FCB转速控制对抽汽系统的影响
        4.2.1 抽汽系统关闭对给水泵的影响
        4.2.2 抽汽系统关闭对高低压加热器的影响
        4.2.3 抽汽系统关闭对除氧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FCB过程汽轮机相关系统建模与仿真
    5.1 FCB工况下主、再热蒸汽管道的建模与仿真
    5.2 FCB工况下汽动给水泵的建模与仿真
    5.3 FCB工况下除氧器的建模与仿真
    5.4 FCB工况下高压加热器的建模与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宁海电厂DEH改造项目工程实施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DEH改造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2.1 西门子PCS7 DEH系统故障情况分析
    2.2 国内主流DEH控制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2.3 改造项目可行性方案
        2.3.1 DEH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2.3.2 DEH系统改造方案比较
        2.3.3 改造预期效果
    2.4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2.4.1 江苏国信扬州二电厂调研情况分析
        2.4.2 华能太仓电厂调研情况分析
        2.4.3 调研情况对比及改造建议
        2.4.4 改造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造前后设备兼容性分析
    3.1 新系统与原有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匹配
        3.1.1 改造前现场设备情况及系统改造范围
        3.1.2 与原有就地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匹配
    3.2 新机柜及信号接线的排布
    3.3 新DEH系统与DCS、SYS系统及GPS时钟接口的建立
    3.4 新OVATION系统的配置
        3.4.1 硬件系统配置
        3.4.2 软件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EH系统改造后逻辑分析优化
    4.1 重要模拟量信号的质量判断及选择
    4.2 CCS遥控接口逻辑的优化
    4.3 阀门控制逻辑优化
        4.3.1 阀门故障切手动逻辑优化
        4.3.2 切除顺序阀控制逻辑优化
    4.4 一次调频逻辑的优化
        4.4.1 一次调频投入的负荷限制
        4.4.2 一次调频逻辑参数的优化
    4.5 防超速保护逻辑优化
        4.5.1 LDA逻辑的优化
        4.5.2 PLU逻辑的优化
        4.5.3 超速跳闸保护OPT逻辑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DEH改造后效果分析
    5.1 DEH控制系统功能静态试验
    5.2 DEH系统静态仿真联动试验
    5.3 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热态试验
    5.4 试验效果分析
        5.4.1 静态试验效果分析
        5.4.2 汽轮机热态试验效果分析
    5.5 改造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5.5.1 硬件部分
        5.5.2 软件部分
        5.5.3 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与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孤立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频率稳定技术
        1.2.2 电压稳定技术
        1.2.3 风电场的并入对孤网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孤立电网建设现状
    2.1 系统网架结构
    2.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现状
        2.2.1 500kV落地变电站
        2.2.2 铝厂二期
        2.2.3 铝厂三期
        2.2.4 7~8#机组
    2.3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配置原则及方案
    2.4 需要相关专业配合
        2.4.1 、对通信专业的要求
        2.4.2 、对电气专业的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孤立电网稳定计算分析
    3.1 安全稳定计算
        3.1.1 系统稳定计算条件
        3.1.2 热稳定计算
        3.1.3 暂态稳定计算
    3.2 暂态计算结果
        3.2.1 线路故障
        3.2.2 电源故障
        3.2.3 负荷故障
    3.3 结果分析
        3.3.1 安全稳定问题主要是线路过载和频率稳定
        3.3.2 频率稳定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思路
        3.3.3 存在2台50MW小火电机组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孤立电网频率稳定控制策略
    4.1 孤立电网运行频率特点
    4.2 孤网运行频率控制
        4.2.1 一次调频
        4.2.2 二次调频
    4.3 高频切机与低频减载
        4.3.1 高频切机
        4.3.2 低频减载
    4.4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
        4.4.1 电铝1-3号线发生N-2故障,第三回线过载问题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
        4.4.2 局域电网电解铝负荷故障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
        4.4.3 局域电网火电机组或风电故障安全稳定控制策略
        4.4.4 存在2台50MW小火电机组的分析
    4.5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配置原则及方案
        4.5.1 配置原则
        4.5.2 基本要求
        4.5.3 配置方案
        4.5.4 装置配置方案
        4.5.5 装置功能
        4.5.6 装置主要输入输出量
        4.5.7 装置运行模式
        4.5.8 主要判据
        4.5.9 控制策略
        4.5.10 通道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DEH系统在出口的一台320MW机组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D]. 杨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杨帆.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高耀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300MW级供热机组热负荷与电负荷多季节适应性研究[D]. 马晓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火电机组灵活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D]. 王家胜. 重庆大学, 2018(04)
  • [6]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D]. 吕建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7]汽轮机系统FCB过程机理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 郎坤. 东北电力大学, 2016(01)
  • [8]宁海电厂DEH改造项目工程实施及研究[D]. 黄志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9]孤立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D]. 罗克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10]maxDNA大型分散控制系统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DCS与DEH中的应用[A]. 吴科,朱能飞,陈玉年,王勇. 2014年中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论坛论文集(上册), 2014

标签:;  ;  ;  ;  ;  

DEH系统在出口320MW机组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