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

川西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

一、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道伟,杨雨[1](2022)在《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文中指出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开展了该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沙溪庙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烃源条件优、储层分布广、通源断裂发育、古今构造有利、埋藏深度浅、纵向多层含气、天然气品质优等特点;(2)优选出了川中核心建产区,川西北、川西南加快评价区和川东、川南接替评价区等5个有利区带,有利区可工作面积达7.2×104 km2、致密气地质资源量达6.9×1012 m3,为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增储上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3)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地质工程一体化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形成了地质评价、钻完井、储层改造、高产井培育等较为成熟、可以复制的致密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为四川盆地致密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已经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将新增致密气储量1×1012 m3、建成致密气年生产能力100×108 m3,可以为提高天然气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石油力量。

杨春龙,谢增业,李剑,国建英,张璐,金惠,郝翠果,王晓波,李志生,李谨,齐雪宁[2](2021)在《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低油价形势下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盆地内不同地区天然气来源尚不明确,影响下一步勘探部署决策,为此开展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天然气属于干酪根降解气,甲烷含量>84%,含少量乙烷、丙烷等烃类气体及少量的氮气、二氧化碳等非烃气体,不含硫化氢,不同区域的天然气成熟度存在差别;(2)天然气δ13C1值为-39.2‰~-31.2‰、δ13C2值为-32.8‰~-22.3‰、δ13C3值为-28.7‰~-19.5‰,天然气碳同位素未发生倒转,川西地区为煤成气,川中地区为油型气,川东地区为煤成气和油型气混合气,以油型气为主;(3)不同区域天然气δ13C1值、δ13C2值的差异,与其来源于不同类型烃源岩贡献比例大小有关。川西、川西南地区主力烃源岩为须五段煤系烃源岩,川中地区为下侏罗统湖相烃源岩,川东地区天然气来源于须五段和下侏罗统烃源岩。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世豪[3](2020)在《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传统石油地质学综合研究为基础,以油气分布门限理论为指导,进行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提高了有利成藏区预测与勘探目标优选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剥蚀恢复等技术,根据前人研究结果,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物性资料,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对川西地区构造及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特征、输导体系特征、气藏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成藏有利区带及其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合理的天然气成藏评价体系,在各区带利用合理的天然气评价标准与对应的控藏功能要素进行成藏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燕山早中幕整体以近SN向挤压为主,发育NE-SW向共轭平移逆断层,由北向南形成EW向构造带;燕山晚幕-喜山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侧向挤压,构造带形成,SN向逆冲断层发育,喜山运动川西地区为整体抬升;平落坝、白马庙、观音寺构造的断砂匹配关系与储层连通性较好;沙溪庙组气藏具有两幕油气充注,早期充注油藏遭受过破坏,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燕山运动末期与喜山运动早期,该区沙溪庙组砂层成岩过程中捕获的烃类包裹体代表的应为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调整后再次成藏;川西地区沙溪庙组的成藏过程总体上为“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模式;依据控藏“功能要素”组合“CMFS”以及“CDMS”,可依次在川西南部地区与川西北部地区划分出三个级别的有利勘探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多受岩性、构造、断裂等因素控制,且构造多为继承性古构造,气藏受调整作用较弱。川西北部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藏多受岩性、构造控制,断裂发育较少,故川西地区南部与北部成藏差异性较大。

肖富森,黄东,张本健,唐大海,冉崎,唐青松,尹宏[4](2019)在《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具有埋藏浅、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低油价下效益开发的重要现实领域之一。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川西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川中北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侏罗系湖相烃源岩,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和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结合气源分析结果、构造背景和目前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程度,明确了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向川西北、川中北和川东北地区进行"深化、甩开勘探开发部署"的总体方针,其中川西地区龙门山前缘北段的梓潼凹陷,川中北地区的金华、秋林、公山庙、营山地区以及川东北大巴山前缘的五宝场、渡口河地区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下一步浅层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地区。

李艳[5](2018)在《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中坝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多期次、多层次构造运动的典型陆内造山带。在充分研究前人对龙门山构造带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钻测井地质资料和高精度二三维地震资料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模式。以①号断层为界,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背冲背斜带。通过构造模式研究,查清了背冲背斜带二叠系地层发育多排构造带。综合运用地质戴帽技术、钻井模式恢复技术和模型正演技术等进行的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提高复杂构造带的解释精度,基本理清了研究区内断层及构造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研究表明背冲背斜带的断层控制了地形背景、油气分布及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形成。背冲背斜带呈北东-南向走向展布,向南逐渐收敛在①号断层。射箭河-潼梓观构造带北西向以①号断层为界,南东向以⑩号断层为界,向南西向逐渐变窄,最终消失在①号断层下盘。双鱼石-中坝构造带北部以⑩号断层和①号断层下盘洼陷为界。基于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优越,发育下寒武统及志留系两套优质烃源层,龙门山推覆作用形成的构造形变特征为油气成藏创造了优越的圈闭及封盖条件,利于大气区的形成。综合研究认为①号断层下盘与中二叠统栖霞组有利相带东边界之间的区带为下步勘探有利区带。

张庄[6](2016)在《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四川盆地多期构造演化、多源、多储、多期成藏等特点和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沉降速率与岩石致密化程度很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异常复杂、甜点预测难等难点,使得前期侏罗系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正向构造上。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川西坳陷侏罗系为重点,主要针对制约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气藏的成藏地质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富集规律、综合评价而开展。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活动控制着盆地沉积体系类型及层序充填特征,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从而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脉冲式波动”二元体系域层序结构,采用多属性物源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具有“长短轴物源共存、近源远源汇砂、多沉积体系并存、砂体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广覆连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基本特征及纵横向分布规律,建立了各层段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采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在侏罗系储层划分了7种类型成岩相,确定了不同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深化了川西侏罗系相对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物源、沉积成岩相、构造断层”三元控储模式,进一步细化了优质储层地质预测模型,实现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的精细评价;在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源、相、位”三元控藏的基础上,开展了川西坳陷侏罗系不同形变区的典型气藏解剖,明确了不同形变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并在烃源岩埋藏史、储层致密化史、主要成藏期与构造演化史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成藏的关键时期,从而以“时间轴”为评价主线,确定了不同关键成藏期控藏的主要因素。以不同关键成藏期“源相位”三元控藏因素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圈闭层级的“源相位”三元动态评价,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评价选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精细的综合选区评价,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陈林[7](2015)在《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南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次生气藏,是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多年的勘探,先后发现了苏码头、白马庙、观音寺等多个气藏,展示了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深入研究该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文在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矿物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及方法,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物源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沉积受到两大物源影响,主要是龙门山中-南段方向的西北物源和母岩具有差异的龙门山中-北段与米仓山-大巴山共同影响的北部物源。研究区主要发育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类型是以分流河道为主体的分支河道型浅水三角洲。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中粒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表现在物源和沉积微相的差异上,储层一般发育在长石含量高的砂岩或厚层的分流河道砂岩中;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是使砂岩致密的重要原因,溶蚀作用或绿泥石环边胶结发育的砂岩溶蚀孔隙或残余粒间孔隙发育;构造作用对该区储层孔渗的改善和次生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钻井显示、试油成果以及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认识了沙溪庙组储层分布规律。沙溪庙组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Ⅱ段、沙Ⅲ段和沙Ⅳ段,储层平面分布受到物源影响和沉积微相控制,主要分布在东部苏码头、盐井沟等受到北部物源影响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中。在认识储层特征、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和储层分布规律基础上,提出有利储层分布区评选原则。结合现有钻井和测井资料,选择出沙溪庙组重点层段—沙Ⅱ段和沙Ⅲ段的有利储层分布区。

董军,蔡李梅,何秀彬,李斌,张帆,王浩宇,谢佳彤[8](2015)在《川西梓潼凹陷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条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川西梓潼凹陷中下侏罗统气藏的成藏条件,为区域气藏预测提供依据。对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下侏罗统暗色泥质岩生烃能力较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五段泥页岩层是该区侏罗系气藏的气源;侏罗系储层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须五地层在绵阳-江油-剑阁地区存在一条NE-SW向的尖灭线,易形成上超尖灭岩性气藏、不整合面相关气藏。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主要控制因素为:储渗条件较好的储层和规模较大、形成较早的古隆起背景上的圈闭。勘探证实该区中下侏罗统具有潜在的前景,其中低幅凹中隆起区为中下侏罗统有利勘探区。

甘光元[9](2014)在《成渝客运专线油气储藏地质特征及隧道瓦斯危害性综合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成渝客运专线为依托,简要介绍了线路沿线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油气储藏背景,并对沿线主要油气田及油气储藏构造进行了详尽的调查。通过现场直接测试及取样室内实验的方法,对线路所属的十条隧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试验检测,得出了个隧道隧址区浅层天然气的时空浓度特征及成分特征,并对各隧道的瓦斯危险等级进行了初步划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大地构造、油气储藏背景及岩石试验结果,讨论了隧道油气储藏的工程地质特点,主要包括:隧道与油气构造的关系;油气储层特征;油气运移规律;岩石与油气显示关系。最后,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常用的天然气储量计算公式,对各个隧道浅层天然气的溢出量及最大涌出速率进行了探讨性的估算,并对各个隧道浅层天然气危险等级进行了综合划分。论文得出结论如下:(1)浅层天然气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背斜为有利的含油气构造,所以隧道穿越背斜构造时天然气浓度一般较高;(2)天然气与岩性有较好的相关性,砂岩、裂隙发育岩段常形成良好的浅层天然气储集层,天然气浓度较高。泥岩则形成油气盖层,天然气浓度低;(3)天然气浓度与钻孔深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浓度随钻孔深度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4)综合判定龙泉山隧道为高瓦斯隧道,建议里程ZK3+210~ZK25+900为高瓦斯段,按高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其余隧道段为低瓦斯段。余下猪皮山隧道、濑溪河隧道、押钱寺隧道、双石2#隧道、大安隧道、缙云山隧道、骑龙咀隧道、中梁山隧道和重庆北联络线右线隧道为低瓦斯隧道。

李跃纲[10](2013)在《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中生代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以碎屑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并结合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及实际勘探效果为依据,开展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储层评价地质和测井技术系统分析,建立了川西地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勘探的配套技术。在构造圈闭评价和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方面,以采集和成像处理为重点,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山地全三维资料处理技术系列。通过对区内不同地区构造解析,形成了配套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并在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解释基础上,形成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及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为开展储层精细预测,采取须二段速度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典型井地质、测井响应模式验证,进而建立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通过理论推导和模型正演研究,明确不同类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地震高分辨率处理及层位精细标定,对典型井常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分析,开展波形分类和联合反演方法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裂缝检测和流体检测等手段对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进行综合预测。川西南部须二段属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河道、河口砂坝相块状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储层基质物性差,普遍具低孔、低渗、高含水、小喉道、非均质性强、储层有效性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等特点,储层好坏及气井产能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针对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难点,形成了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地质研究和测井解释技术。论文首次系统总结并初步形成了适宜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圈闭描述、储层评价等天然气勘探配套技术,为指导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油气藏整体勘探奠定了基础。

二、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陆相致密气地质特征
    1.1 气源供给充足,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
    1.2 多期砂体叠置,优质储层广泛分布
        1.2.1 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提供了连续分布的储集砂体
        1.2.2 有利的沉积作用和建设性成岩作用保障了致密储层的储集性能
    1.3 稳定发育的厚层泥岩确保了优越的油气保存条件
    1.4 有利的古今构造为油气规模聚集奠定了基础
    1.5 源、储、断时空耦合,陆相油气多期次立体成藏
2 陆相致密气资源潜力
3 陆相致密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及其实施效果
    3.1 三角洲砂体致密气成藏地质评价技术
    3.2 致密气藏地球物理综合评价技术
    3.3“含气三角洲砂组—富气区段—有利储渗体”逐级评价的“甜点”优选技术
    3.4 沙溪庙组三维水平井安全高效钻井技术
    3.5 陆相致密气“多簇射孔+高强度加砂”压裂技术
    3.6“强振幅+低纵横波速度比+垂直最大主应力方向”高产井模式
    3.7 川中沙溪庙组气藏开发优化技术
4 陆相致密气发展方向
    4.1 致密气快速增储上产,是西南油气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持续深化致密气领域地质认识,强化技术攻关
    4.3 推动四川盆地致密气增储上产的管理创新路径
        4.3.1 以实现致密气规模效益开发为总体战略定位
        4.3.2 创新试点致密气勘探开发完全项目制
        4.3.3 建立完善致密气市场化运行机制
        4.3.4 加强致密气资源开发企地融合生态圈建设
5 结论

(2)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2.1 天然气组成
    2.2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2.3 天然气轻烃组成
4 地质意义
5 结论

(3)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成藏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及沉积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天然气成因类型
第3章 输导体系特征
    3.1 断裂输导体系特征
    3.2 砂岩输导体系特征
第4章 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典型气藏成藏解剖
    4.3 气藏成藏模式
    4.4 成藏控制因素
第5章 有利区带定量评价
    5.1 川西地区有利成藏区带评价
    5.2 有利区带评价方法
    5.3 成藏评价结果及差异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方法
    2.3 样品结果与分析
3 地质意义及勘探方向
    3.1 沙溪庙组气源
    3.2 勘探方向
4 结论

(5)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中坝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造特征研究发展
        1.2.2 动力学机制研究发展
        1.2.3 构造演化研究及技术发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沉积背景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勘探概况
        2.5.1 地质调查
        2.5.2 地震勘探
        2.5.3 油气钻探
    2.6 区域钻井分析
        2.6.1 高产井分析
        2.6.2 典型井分析
    2.7 区域地层对比
第3章 构造地质建模
    3.1 地表地质调查
    3.2 地面地质戴帽
    3.3 复杂带地质钻井恢复
    3.4 模型正演分析
    3.5 构造模式确定
第4章 格架剖面综合对比研究
    4.1 格架剖面综合对比思路及方法
    4.2 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4.3 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及反射特征
    4.4 格架剖面综合对比解释
第5章 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
    5.1 构造及断裂特征
    5.2 构造区带划分
        5.2.1 逆冲推覆构造带区带划分
        5.2.2 背冲背斜带构造区带划分
    5.3 构造演化特征
第6章 有利勘探目标选择
    6.1 油气综合评价
        6.1.1 烃源条件
        6.1.2 储集条件
        6.1.3 保存条件
        6.1.4 成藏模式
        6.1.5 圈闭与油气配置
    6.2 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2.1 源
        2.1.1 烃源岩特征
        2.1.2 烃源岩热演化史
        2.1.3 烃源岩综合评价
    2.2 相
        2.2.1 层序充填特征
        2.2.2 物质充填特征
        2.2.3 储层特征
        2.2.4 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地质预测模型
        2.2.5 储层综合评价
    2.3 位
        2.3.1 构造、断裂特征
        2.3.2 构造演化特征
        2.3.3 构造区带划分
        2.3.4 运聚、保存条件
第3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及成藏机理
    3.1 川西地区天然气地化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3.1.3 天然气轻烃特征
        3.1.4 天然气成因类型
    3.2 气源对比
        3.2.1 天然气轻烃对比
        3.2.2 天然气碳同位素
    3.3 含油气系统
        3.3.1 生储盖组合
        3.3.2 圈闭特征
        3.3.3 温压特征
        3.3.4 流体特征
    3.4 成藏机理
        3.4.1 天然气成藏动力
        3.4.2 天然气运移路径及运移机制
        3.4.3 天然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
第4章 典型气藏解剖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 强形变区
        4.1.1 典型气藏解剖
        4.1.2 成藏主控因素
        4.1.3 成藏模式
    4.2 中形变区
        4.2.1 典型气藏解剖
        4.2.2 成藏主控因素
        4.2.3 成藏模式
    4.3 弱形变区
        4.3.1 典型气藏解剖
        4.3.2 成藏主控因素
        4.3.3 成藏模式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综合评价
    5.1 中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1.1 有效烃源岩断层发育区油气富集
        5.1.2 有利沉积相和成岩相带油气富集
        5.1.3 与烃源岩断层配置关系好的连通性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1.4 油气运移方向具有效封堵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 弱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2.1 天然气近烃源灶富集
        5.2.2 有利相带下发育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3 裂缝(微裂缝)发育区油气富集
    5.3 强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3.1 保存条件良好区油气富集
        5.3.2 构造有利部位油气富集
    5.4 川西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4.1 源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2 相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3 位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5 富集区综合评价
        5.5.1 评价思路与流程
        5.5.2 综合评价
        5.5.3 评价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勘探概况
第3章 地层与沉积特征
    3.1 地层特征
    3.2 物源特征
    3.3 沉积相特征
        3.3.1 沉积相类型
        3.3.2 沉积相展布
    3.4 砂体分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物性特征
    4.3 储集空间特征
        4.3.1 孔隙特征
        4.3.2 裂缝特征
    4.4 孔隙结构特征
    4.5 储层类型与分类
        4.5.1 储层类型
        4.5.2 储层分类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影响
        5.1.1 物源差异影响
        5.1.2 砂岩粒度影响
        5.1.3 沉积微相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
        5.2.1 压实作用对储层影响
        5.2.2 胶结作用对储层影响
        5.2.3 溶蚀作用对储层影响
        5.2.4 成岩演化与成岩相
    5.3 构造作用对储层影响
    5.4 储层分布规律
        5.4.1 纵向分布规律
        5.4.2 平面分布规律
第6章 有利储层分布区
    6.1 储层有利区选择依据
    6.2 有利储层区选择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川西梓潼凹陷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成藏条件分析
    1.1烃源岩条件
    1.2储层条件
    1.3圈闭条件
    1.4保存条件
2成藏时期
3成藏模式分析
4结论

(9)成渝客运专线油气储藏地质特征及隧道瓦斯危害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浅层天然气研究现状
        1.2.2 浅层天然气的分类
        1.2.3 国内外浅层气研究现状
        1.2.4 国内浅层气预测方法
        1.2.5 国外浅层气的勘探和预测方法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研究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区地质和油气背景
    2.1 工区位置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沿线油气概况
        2.3.1 沿线主要油气储层
        2.3.2 沿线主要油气田及油气构造特征
第3章 浅层天然气测试及结果分析
    3.1 检测方法和手段
        3.1.1 现场直接测试方法
        3.1.2 取样室内试验
    3.2 检测结果
    3.3 各隧道测气分析
        3.3.1 龙泉山隧道
        3.3.2 猪皮山隧道
        3.3.3 濑溪河隧道
        3.3.4 押钱寺隧道
        3.3.5 双石2#隧道
        3.3.6 大安隧道
        3.3.7 缙云山隧道
        3.3.8 骑龙咀隧道
        3.3.9 中梁山隧道
        3.3.10 重庆北联络线右线隧道
    3.4 小结
第4章 隧道油气储存的工程地质特点
    4.1 隧道与油气构造关系分析
        4.1.1 与区域构造关系
        4.1.2 各隧道与构造关系
    4.2 油气储层特征分析
    4.3 油气运移规律分析
    4.4 岩石与油气显示关系分析
第5章 隧道浅层天然气储量计算及危害研究
    5.1 浅层天然气储量地下工程分类
    5.2 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
    5.3 浅层天然气溢出量估算
    5.4 隧道浅层天然气溢出量估算
    5.5 浅层天然气对隧道危害综合评价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10)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1.1 大陆动力学背景
        2.1.2 前陆盆地的构造迁移和分区
    2.2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1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2 须家河组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2.2.3 须二段岩石学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须二段物性特征
        2.3.2 须家河组其它层段物性特征
        2.3.3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
        2.3.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 须二段气井产能与储层孔隙结构的关系
        2.4.1 气井产能分类
        2.4.2 储层物性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3 裂缝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4 储层孔隙结构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5 气井动态特征
第3章 构造建模与圈闭识别技术
    3.1 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3.1.1 野外地震采集难点
        3.1.2 采集方法与施工参数
        3.1.3 原始炮记录分析
        3.1.4 山地地震采集关键技术
    3.2 山地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
        3.2.1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难点
        3.2.2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思路
        3.2.3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对策
        3.2.4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关键技术
        3.2.5 全三维地震处理技术
    3.3 断层相关褶皱基本类型与原理分析
        3.3.1 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类型
        3.3.2 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3.4 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
        3.4.1 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南段构造建模及其平衡剖面恢复
        3.4.2 雾中山地区构造分析
        3.4.3 莲花山—张家坪地区构造分析
        3.4.4 平落坝-邛西地区构造分析
        3.4.5 苏码头—盐井沟—观音寺地区构造分析
    3.5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与圈闭识别技术
        3.5.1 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
        3.5.2 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
        3.5.3 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
第4章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1 低孔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难点
    4.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1 须二段测井响应特征
        4.2.2 须二段主产层纵向分布特征
        4.2.3 须二段有效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4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4.2.5 高产能气井测井响应特征
    4.3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3.1 常规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3.2 特殊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4 测井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
        4.4.1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测井层序地层划分模式探讨
        4.4.2 现代测井技术判别川西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
    4.5 测井系列优化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5.1 储层地球物理模型建立
        5.1.1 须二段速度特征
        5.1.2 典型井测井响应模式验证
        5.1.3 须二段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
        5.1.4 须二段地震反射特征
    5.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思路及流程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主要工作思路和内容
        5.2.3 前期基础资料研究
        5.2.4 三维地震波形分类研究
    5.3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
        5.3.1 道积分处理
        5.3.2 SEISLOG反演——递推反演
        5.3.3 STRATA反演——模型约束反演
        5.3.4 JASON反演
        5.3.5 储层在速度剖面上响应特征分析
        5.3.6 测井参数反演
        5.3.7 反演技术小结
    5.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5.4.1 基于体的地震属性处理
        5.4.2 基于层的地震属性分析
        5.4.3 属性分析技术小结
    5.5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
        5.5.1 构造应力分析——曲率法
        5.5.2 叠后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3 叠前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4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小结
    5.6 流体预测方法探索研究
        5.6.1 流体预测技术研究
        5.6.2 流体检测方法小结
    5.7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邛西地区的推广应用
        5.7.1 储层地球物理特征
        5.7.2 研究思路和应用效果
        5.7.3 地震储层定性预测技术
        5.7.4 地震储层反演定量预测技术
    5.8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方法总结
    5.9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的技术规范
        5.9.1 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5.9.2 储层预测技术的保障措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J]. 张道伟,杨雨. 天然气工业, 2022(01)
  • [2]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杨春龙,谢增业,李剑,国建英,张璐,金惠,郝翠果,王晓波,李志生,李谨,齐雪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8)
  • [3]川西地区沙溪庙组气藏成藏综合评价研究[D]. 刘世豪. 长江大学, 2020(02)
  • [4]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肖富森,黄东,张本健,唐大海,冉崎,唐青松,尹宏. 石油学报, 2019(05)
  • [5]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中坝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特征分析[D]. 李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D]. 张庄.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7]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陈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8]川西梓潼凹陷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条件[J]. 董军,蔡李梅,何秀彬,李斌,张帆,王浩宇,谢佳彤.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9]成渝客运专线油气储藏地质特征及隧道瓦斯危害性综合评价[D]. 甘光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0)
  • [10]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D]. 李跃纲.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川西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