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

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

一、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坤[1](2020)在《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地形艰险、地质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地质因素。一个良好科学的选线方案,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影响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因此,总结出一套复杂山区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可用性强、实用性高的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依托在建的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根据项目区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进行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通过对乐汉高速路线分析,从地质因素角度出发,总结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主要成果有如下3点:1.总结各工程地质条件的选线原则。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针对复杂山区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线选择的影响,提出各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结合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实例,重点对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顺层边坡、特殊性岩土进行分析,提出其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2.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重大工点,总结出隧道和桥梁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隧道选线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从地质角度分析影响隧道路线的地质因素,二是从力学角度,利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隧道力学模型,分析隧道受力形式,提出隧道地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桥梁地质选线研究主要从地质因素与桥梁路线选择的关系,提出桥梁工点地质选线原则。3.建立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列举成表,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评判。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各指标对路线选择的重要性权重,从而定性的分析路线各指标选择的重要性顺序,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选线提供理论支撑。

易树健[2](2018)在《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文中认为川藏铁路是中国西南一条重要的高速运输通道,工程区将跨越金沙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怒江结合带、雅鲁藏布结合带等多条地壳板块碰撞结合带。板块及结合带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等,对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川藏铁路跨越板块结合带、各地块的广阔区域为研究范围,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线路区域高精度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川藏铁路已有的规划、勘察工作,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板块及结合带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研究制约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各要素的发育特征,筛选出工程岩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气象水文、地形变场以及地震活动等7个评价因子建立工程地质评价体系,基于GIS技术对评价因子叠加分析,最终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有:(1)板块的碰撞缝合过程对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石建造、工程岩组、活动断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灾易发性以及地震危险性等诸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2)以工程岩组、地形坡度、构造影响程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年降雨量、地形变速率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适用于川藏铁路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其中地质构造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地貌和气象水文条件权重值也相对较高,地震活动、地质灾害以及地形变场权值相对较小。(3)采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分级:昌都与贡觉之间的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以及伯舒拉岭等高原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好;离活动断裂距离较远,且受其他因素影响也相对较小的区段工程地条件相对较好;位于活动断裂外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程岩组、降雨量、地形起伏、地震活动等因素影响的区段属于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而在金沙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怒江结合带和雅鲁藏布结合带边界断裂以及嘉黎-察隅断裂与贡觉涌-热拥断裂附近地区,构造活动影响强烈,且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工程地质条件较差。(4)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工程地质环境具有显着的分区特性,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主要工程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发育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四条结合带以及德格-白玉片(板)状岩构造侵蚀高山-山原区、昌都-芒康岩浆岩-碎屑岩构造侵蚀-剥蚀山原区、类乌齐-左贡片状结晶岩-层状岩剥蚀高原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块状岩浆岩构造剥蚀-侵蚀高原区、高喜马拉雅构造剥蚀板状结晶岩极高山区五个工程地质区,各区段工程地质特性差别较大,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也有所不同,故在进行铁道工程设计、施工时,应分区段考虑。

孟良[3](2017)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广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的70%,冻土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失稳后对上部构造物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现有公路选线方法对多年冻土区的冻土破坏效应未做重点考虑,进而加剧了冻土区构造物的受灾程度。因此,深入研究多年冻土区选线的影响因素,建立以保护冻土为核心的选线方法,不仅是保障多年冻土区交通设施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多年冻土区公路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合理安排公路建设任务的迫切需要。论文以公路路线为研究对象,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前提条件,结合知识库理论与模糊数学方法,基于MATLAB与ArcGIS技术平台,重点进行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研究。具体是以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为选线约束条件,结合冻土区选线专家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库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和规则库,运用模糊推理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完成了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构建。论文首先系统分析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特点,表明选线是一个反复迭代、螺旋前进的过程,并构建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过程模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的特点、原则及过程模型;其次在分析总结现有选线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冻土理念为核心的选线方法;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影响多年冻土区线位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之后结合知识库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对选线专家进行咨询与调研,建立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规则库;进一步利用模糊推理理论构造了选线推理机,结合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规则库,构造了输入输出空间变量的模糊集和模糊规则库,利用MATLAB平台对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进行了程序实现;最后利用ArcGIS平台,结合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方法的应用研究,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公路选线方法和理论体系,不仅对后续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对促进藏族和各民族文件交流,稳固国家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西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王亚锋[4](2016)在《青藏铁路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质构造强烈,地震频发,自然条件恶劣,沿线地质灾害种类多。本论文研究对象为青藏铁路K0-K360段、K1100-1580段的主要地质灾害,将相应地质灾害点的工程地质条件、降雨特征、气候和昼夜温差与地质灾害分布图进行叠置分析,总结得出主要地质灾害(路基沉降和溜坍)的分布规律,采用综合模糊评判法对沿线地质灾害严重性进行分区,根据青藏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特点,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青藏铁路K0-K360段、K1100-1580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气候、降雨和昼夜温差,得出主要地质灾害(路基沉降和溜坍)分布规律与地质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主要成果如下:1)路基沉降沿活动断裂带的交点零星分布,沿线路与活动断裂带平行区呈带状分布,沿活动断裂带密集区集中分布;2)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3)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4)多年冻土对路基沉降发育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多年冻土高地温区易产生路基沉降、高含冰冻土区易产生路基沉降、地质构造裂缝的密集发育促使了多年冻土区的路基沉降发育、路基沉降沿高路基段分布;5)溜坍沿断裂带密集区域发育;6)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是溜坍的主要发育地;7)陡峻的地形为溜坍的发育提供动力条件;8)气候条件和地震对溜坍有诱发作用。2、结合专家意见和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提出地质灾害工点密度、地质灾害工点危险度、24小时降雨量、铁路沿线地形条件、岩土体性质与结构类型、人类经济活动程度、植被覆盖率、褶皱及断裂分布密度、地质灾害历史发展情况、地震烈度等10个评估因子建立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分区指标体系。3、以铁路路线长20km,铁路轴线两侧500m的区域作为一个分析单元,用综合模糊评判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分区。4、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各种地质灾害类型提出防治原则和措施,并对各地质灾害点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权开兄[5](2013)在《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点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终点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沿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山,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但长期以来,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停滞不前,而本区特有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高原隆升与新构造运动机制、冰川退缩与水环境变化、湖泊、沼泽湿地萎缩、冻土灾害、荒漠化等等与地下水资源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仍不为人所详知,它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有时候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本文以青藏铁路沿线为研究区,以区内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区内已有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面调查为主、核查为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手段,对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深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⑴通过调查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海拔高度、区域构造及发育等特征,结合区内已有资料,对区内地貌进行了划分,将调查区地貌划分为柴达木盆地区、东昆仑山系区、长江源头残山高平原区和唐古拉山系区等4大区域。⑵根据调查区内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将岩土体类型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型,综合调查区内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两大工程地质区。⑶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及发育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格尔木-昆仑山沿线地质灾害主要有内力地质灾害和外力地质灾害两大类,内力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震、活动断层;外力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泥石流、风蚀沙埋和冻胀沉陷等,其中以外动力的冻胀沉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区内发育的33条泥石流沟,易发性均为中易发,对青藏铁路和其他建(构)筑物均有不同程度影响。⑷通过对地质灾害和危害对象的分析,结合实地,对不同灾害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和工程措施。研究成果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熊治文[6](2011)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温度较低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青藏铁路格拉段经过的高原多年冻土区长约547 km,共有桥梁445座,总长118.6 km。在投入运营2年后,陆续发现格拉段部分桥梁墩、台发生变形及支座位移等病害,成为青藏铁路持续安全运营的隐患。通过对运营后多年冻土区桥梁工程出现的主要变形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铁路运营期间地基多年冻土的变化,分析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地基温度场与变形关联,对运营期桥梁工程运行状态进行评价,提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的预警和综合整治措施,对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理论引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根据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桥梁墩、台变形的机理、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限制桥梁墩、台变形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研究结论:1)在观测期间,除K1401+888大桥桥墩变形较大外,其余桥梁墩、台的沉降变形均较小,最大累计变形量不超过8mm,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的主要原因为:①桥台背后土体水平冻胀;②桥台承台下地基土法向冻胀;③个别桥墩桩基承载力不足。3)对于桥台变形,采用防排水、保温及改变地表条件等综合措施,延缓多年冻土变化进而减缓桥台变形。4)对于K1401+888大桥桥墩变形问题,除采取防排水及保温、主动降温等措施以外,还进行了加桩设计控制桥墩的沉降变形。主要创新点为: 1)系统总结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病害现状及特点,揭示了病害机理。2)提出了通过改善地基多年冻土环境、减少地基土冻胀及增加桩基承载力等方式来控制桥梁墩、台变形的整治措施,以保证青藏铁路的可持续安全运营。3)提出了多年冻土区桥梁桥台位置选择等设计优化建议。

费杜秋[7](2010)在《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滑坡是仅次于地震和洪水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它常常摧毁建筑,堵塞交通,给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尤其是产生于交通干线周边的滑坡,时常摧毁道路、阻碍交通,导致交通运输中断。青藏铁路由于沿线地形复杂,断裂发育,植被盖度较差,是滑坡多发的铁路干线,极大地增加了铁路运营的灾害风险。因此,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以及历史滑坡危害等五个方面的12项具体指标,应用GIS工具和定量、半定量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产生滑坡的岩性、坡度、相对高差、降雨量、河流分布密度、植被覆盖率、地震强度、断裂带、滑坡点密度、频次、植被破坏程度和矿山工程密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滑坡评估模型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滑坡危险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将青藏铁路沿线分为高、较高、中、低、较低5个滑坡危险等级,其中高危险区长约84 km,占青藏铁路全程的4%,主要分布在羊八井-拉萨段;较高危险度区经过的线路长742km,约占全程的38%,主要分布在西宁-海晏地区、天峻-柯柯段、昆仑山区、安多-那曲地区以及唐古拉山地区;中危险度区经过的线路长492 km;占全程的2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雁石坪地区、当雄盆地地区;较低危险区经过的线路长214 km,占全程的11%,主要分布在青海湖盆地区域;柴达木盆地为低危险度区,经过的线路长433 km,占全程的22%。最后根据评估结果绘制了青藏铁路沿线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依据对青藏铁路沿线交通运营系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认知,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响应措施,一是在充分勘查和论证基础上,加强青藏铁路沿线的预报和防治工作,充分做好预案,二是本着“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原则,对区域内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是对高等级危险区域加大预防、监测和预警;三是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构建具有以预防为主的滑坡灾害危险性管理策略的新型管理体系。

张毅[8](2009)在《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基础建设时期的高峰到来,在我国复杂山区修建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必然。但是,要在地形地质条件的地区建好高铁,只有做好铁路的地质选线工作,才能使线、桥、隧、路等专业相协调,得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最优的线路方案。本论文就是以拟建的渝利线(丰都~利川段)为工程实例详细剖析了该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选线的控制因素。最后通过其线路的选线情况,从中得出了一些相关经验。,这些相关经验和启示都是在对工程实例的地质选线进行分析研究后总结得出的。为了做好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论文首先对其研究意义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然后对其线路穿越的地质背景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最后通过分析线路穿越的地质环境而得出了该铁路在地质选线中主要的受控因素。论文针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的控制条件,分别从总体和局部展开了对这些控制因素的论述和研究。总体上主要是论述了针对线路受控的七大地质因素而做出的一些地质选线情况;局部的论述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具体工点—金竹滩双线特大桥、方斗山隧道、齐岳山隧道进行了详细的地质选线论述。论文通过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最后得出了相应的地质选线成果。因此,论文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复杂山区铁路、不良地质地区的铁路、铁路的重大工点的地质选线原则以及渝利线的选线经验概要。通过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而得出的这些总结性的原则及经验是铁路地质选线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也为以后铁路建设遇到相似问题如何解决指明了方向。

李永强[9](2008)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km,其中穿越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546.41km(其间分布的融区总长为101.68km),位于多年冻土区的路基总长为321.706km,占多年冻土区总长444.73km的72.3%。线路跨越海拔高程4000m以上的地段约为965km,“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技术难题,而多年冻土居于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三大难题之首。因此有“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之说。整个工程建设从2001年6月29日开始,至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为有效保护多年冻土,维持其上路基工程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针对多年冻土路基采用了片石气冷路基、热棒、片(碎)石护坡等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多年冻土区部分地段的路基工程从施工完成后到运营期均有一些病害产生,影响了行车速度和运营安全。因此,开展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是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营的前提。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和观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影响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环境气温和冻土特征;通过对运营期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状态的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了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的路基工程在其建设和运营不同阶段工程状态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保证路基工程状态符合运营条件的工程对策并进行了长期效果评价。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1)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路基力学状态:指明显表现出来的路基垂直方向变形(冻胀融沉变形)和水平方向变形(路基裂缝)以及由于这些变形引起的路基失稳现象;路基热学状态:指路基工程修建以后不同阶段路基地温场形态(土体不同部位温度变化);水热环境变化:指路基工程修建过程和运营过程周围冻土层上水、地表水变化及其侧向热侵蚀作用对路基变形和路基地温场的影响。(2)通过对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后包括建设过程中的路基工程状态分阶段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对路基力学状态一路基变形和工程裂缝的发展过程以及对线路运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路基的热学状态是其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改善路基力学状态应该从改善路基地温场形态出发,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3)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与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运营阶段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在路基开裂的三个阶段:初期的裂纹和裂缝、中期的开裂和后期的裂开并滑塌起到诱发和拉动作用。(4)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内因在于填土的粘聚力和基底土体的压缩性,根本原因则是填土和基底土体地温场的不对称形态,后期发展则和外部水热环境影响有关。(5)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预防和整治,主要从抑制路基不对称形态地温场的工程措施为主,以保护路基周围水热环境为辅,在减少填土冻胀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体的粘聚力。(6)针对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最显现表现,即:路基变形及变形裂缝的变化机理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对策:建设期间尽量采用改善填土颗粒级配和粘聚力的方法(土体分层加筋等),建设和运营期间采用冷却路基基底土体改善地温场形态的工程措施进行补强(片石护坡和热棒),防止路基坡脚积水和热融现象形成的工程措施(疏通路基坡脚纵向排水)。(7)对主要工程对策进行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说明,防止裂缝和整治裂缝的关键在于控制冻融过程各个阶段的季节冻融速度和季节冻融土体厚度,减少路基中心和路基边缘部分的变形差异,降低融化季节路基本体产生的拉应力。(8)青藏铁路运营阶段对冻土区路基有害工程状态的整治和施工阶段的预防性整治不同,考虑既有路基工程病害整治的特殊情况,建议工程结构根据区域冻土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原有路基结构不同,可以选取各类热棒+片石护坡结构,片石护道补强结构、片石护坡补强结构等。(9)加强对路基工程状态的巡查,尤其是在融化季节初期的巡查监控,及时处理初期发现的有害工程状态(裂纹、积水等)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结论曾经在青藏铁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工程补强设计和病害整治所采用,研究结论也被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的运营过程所验证。

杜蓓[10](2005)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铁路工程是线状工程,地处高原,穿越多年冻土区,线长、点多,经过的地貌单元复杂,产生水土流失的环节较多,而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呈退化趋势,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本文针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特点,根据青藏科研成果和历次现场踏勘,结合相邻青藏公路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研究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现状,查明影响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的因素,对铁路建设后产生的水土流失作出预测,提出具有鲜明铁路特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 采用“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研究给出的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现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冻融侵蚀、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各种土壤侵蚀类型交错并存,水土流失复杂多样,按百分数给出各类侵蚀路段占铁路线路的总长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研究总结的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表明,青藏铁路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可以使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但其合理的建设活动可以使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工程活动主要集中在线路两侧2km范围内,工程建设后,若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 运用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根据外力的破坏力和土体抵抗力的相互关系,所研究的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控制方案,提出了按工程类型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分区防治措施,制定了“绕、护、挡、防、拦、排、整、植”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模式,在措施配置上注重施工期前期的预防措施、施工期的治理措施、运营期的管护措施,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土地整治措施互相配套,探索适合于青藏高原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二、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公路选线原则
    2.1 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总体思路
    2.2 山区公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要求
        2.2.1 山区高速公路平面
        2.2.2 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
第3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地质概况
    3.1 自然地理特征
        3.1.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水文
        3.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条件
        3.4.1 地下水的类型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4.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3.5 不良地质
第4章 控制(乐山至汉源高速(汉源段))路线选择的地质因素
    4.1 气候特征
        4.1.1 气温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4.1.2 湿度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4.1.3 风力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4.2 地形地貌
    4.3 地层岩性
    4.4 地质构造
    4.5 不良地质
        4.5.1 滑坡地区选线
        4.5.2 泥石流地区选线
        4.5.3 崩塌、落石地区选线
        4.5.4 顺层边坡地区选线
        4.5.5 特殊岩土地区选线
第5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隧道的选线与选址
    5.1 隧道选线成果分析
        5.1.1 大岩隧道工程概况
        5.1.2 大岩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5.1.3 隧道路线走向与构造应力关系
        5.1.4 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
第6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桥梁的选线与选址
    6.1 桥梁的地质选线分析
        6.1.1 鹦哥嘴大桥工程概况
        6.1.2 鹦哥嘴大桥路线的选择
    6.2 桥梁地质选线原则
第7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公路路线方案评价
    7.1 模型选择与分析
        7.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7.2 构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7.2.1 模型评价因子选择
        7.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7.2.3 评价结论与分析
    7.3 路线方案分析评价
结论
附件 1: 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板块结合带地质环境
        1.2.2 工程地质定量评价方法
        1.2.3 GIS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1 大地构造环境
    2.2 区域地块地质建造-构造特征
        2.2.1 川滇地块
        2.2.2 北羌塘-昌都-思茅地块
        2.2.3 南羌塘-左贡-保山地块
        2.2.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
        2.2.5 喜马拉雅造山带
    2.3 板块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
        2.3.1 金沙江结合带
        2.3.2 澜沧江结合带
        2.3.3 怒江结合带
        2.3.4 雅鲁藏布结合带
第3章 制约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3.1 金沙江断裂带
        3.3.2 贡觉涌-热拥断裂
        3.3.3 澜沧江断裂带
        3.3.4 怒江断裂带
        3.3.5 嘉黎断裂
        3.3.6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
    3.4 气象及水文地质特征
        3.4.1 气候环境特征
        3.4.2 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特征
    3.5 地质灾害
        3.5.1 金沙江-白玉灾害区
        3.5.2 江达河谷灾害区
        3.5.3 八宿-怒江河谷灾害区
        3.5.4 帕隆藏布河谷(波密)灾害区
        3.5.5 通麦-鲁朗(拉月曲)灾害区
        3.5.6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3.6 地应力与地形变
        3.6.1 地应力场
        3.6.2 地形变场
    3.7 地震活动
    3.8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归纳
第4章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级
    4.1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4.1.2 基于GIS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
    4.2 工程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2 评价指标量化
        4.2.3 指标的权重
    4.3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分级
第5章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5.1 工程地质分区
    5.2 结合带的工程效应
        5.2.1 金沙江结合带(A)
        5.2.2 澜沧江结合带(B)
        5.2.3 怒江结合带(C)
        5.2.4 雅鲁藏布结合带(D)
    5.3 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
        5.3.1 德格-白玉片(板)状岩构造侵蚀高山-山原区(Ⅰ)
        5.3.2 昌都-芒康岩浆岩-碎屑岩构造侵蚀-剥蚀山原-高原区(Ⅱ)
        5.3.3 类乌齐-左贡片状结晶岩-层状岩剥蚀高原区(Ⅲ)
        5.3.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块状岩浆岩构造剥蚀-侵蚀高原区(Ⅳ)
        5.3.5 高喜马拉雅构造剥蚀板状结晶岩极高山区(Ⅴ)
    5.4 工程地质分区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状况(Hiscite)
        1.2.2 研究取得的进展
        1.2.3 研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1.3.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1.3.3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建立
        1.3.4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应用分析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2.1 公路线位选择特点
    2.2 公路线位选择过程模型
    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2.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特点与原则
        2.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研究
    3.1 公路选线方法历程及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提出
        3.1.1 公路选线方法的发展
        3.1.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提出
    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2.1 地面坡度对线位选择影响
        3.2.2 冻土年平均地温对线位选择影响
        3.2.3 冻土含冰量对线位选择影响
        3.2.4 干扰工程对线位选择影响
    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3.3.1 知识
        3.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
        3.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规则库
        3.3.4 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
        3.3.5 多年冻土区选线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4.1 方法概述
    4.2 定义输入输出语言变量
        4.2.1 定义输入空间的语言变量
        4.2.2 定义输出空间的语言变量
    4.3 确定模糊集
    4.4 构造线位选择规则库
    4.5 建立线位选择方法的推理机
    4.6 构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4.6.1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MATLAB实现
        4.6.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应用分析
    5.1 应用路段背景介绍
    5.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应用分析
        5.2.1 路段网格单元划分
        5.2.2 路段数据分析
        5.2.3 路段线位选择
        5.2.4 线位选择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青藏铁路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水文地质
        2.2.6 不良地质现象
        2.2.7 特殊地质现象
第3章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研究区地质灾害总体分布概述
    3.2 路基沉降分布规律研究
        3.2.1 路基沉降发育与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3.2.2 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
        3.2.3 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
        3.2.4 多年冻土对路基沉降发育的控制作用
    3.3 研究区溜坍发育规律研究
        3.3.1 沿断裂带密集区域发育
        3.3.2 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是溜坍的主要发育地
        3.3.3 陡峻的地形为溜坍的发育提供动力条件
        3.3.4 气候条件对溜坍的诱发作用
        3.3.5 地震对溜坍的诱发作用
    3.4 其它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3.4.1 K1401+888和K1472+180两处桥梁沉降发育特点
        3.4.2 K312+100-300处落石发育特点
        3.4.3 K1530-K1534处沙害发育特点
第4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
    4.1 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评估分区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建立严重性分区评价分级标准
    4.2 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分区
        4.2.1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4.2.2 确定隶属函数
        4.2.3 构造模糊矩阵
        4.2.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5 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
        4.2.6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计算
    4.3 青藏铁路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4.3.1 青藏铁路K0-K360段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4.3.2 青藏铁路K1100-K1580段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第5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1 路基沉降的防治
        5.1.1 路基沉降的防治原则
        5.1.2 路基沉降的防治措施
        5.1.3 路基沉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5.2 溜坍的防治
        5.2.1 溜坍的防治原则
        5.2.2 溜坍的防治措施
        5.2.3 溜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5.3 桥梁沉降的防治
        5.3.1 桥梁沉降的防治原则
        5.3.2 桥梁沉降的防治措施
        5.3.3 桥梁沉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5.4 落石的防治
        5.4.1 落石的防治原则
        5.4.2 落石的防治措施
        5.4.3 落石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5.5 沙害的防治
        5.5.1 沙害的防治原则
        5.5.2 沙害的防治措施
        5.5.3 沙害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调查区以往研究程度
    1.3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岩浆活动
    2.5 区域构造
第3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2 多年冻土
    3.3 工程地质分区
    3.4 水文地质条件
第4章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
    4.1 内力地质灾害
    4.2 外力地质灾害
第5章 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工程措施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 工程措施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藏铁路环境条件
        1.2.2 冻土力学基础研究
        1.2.3 冻土区桥梁桩基研究
        1.2.4 桥梁墩、台变形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梁墩、台工程试验与监测
    2.1 桥梁墩、台变形概况
    2.2 工程地质钻探及试验
        2.2.1 工程地质钻探
        2.2.2 现场及室内试验
    2.3 变形监测
        2.3.1 纵向变形观测
        2.3.2 桥墩(台)沉降变形点布置
        2.3.3 变形观测仪器和精度控制
        2.3.4 水准基点埋设
    2.4 地温监测
第三章 桥梁墩、台变形病害特征分析
    3.1 桥梁墩、台变形病害形式
    3.2 桥梁墩、台变形特征
        3.2.1 典型桥梁墩、台的变形特征
        3.2.2 墩、台变形类型划分
    3.3 桥头路基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墩、台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4.1 墩、台变形影响因素
        4.1.1 桥台变形受力分析
        4.1.2 地基季节融化层冻胀特性
        4.1.3 地基多年冻土温度特性
        4.1.4 地基多年冻土力学特性
        4.1.5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桩基变形检算
    4.2 墩、台变形病害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桥台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计算原理
    5.2 数值模型及网格划分
    5.3 边界条件及参数确定
    5.4 典型桥台变形数值模拟结果
    5.5 桥梁墩、台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机理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整治措施
    6.1 墩、台变形的整治原则
    6.2 墩、台变形整治工程措施
        6.2.1 热棒装置
        6.2.2 片(碎)石保温
        6.2.3 防排水措施
    6.3 典型桥梁墩、台变形的整治工程对策
    6.4 桥梁变形病害整治的辅助措施
    6.5 多年冻土区桥梁变形病害的预防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技术创新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滑坡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青藏铁路沿线滑坡研究进展
第二章 青藏铁路沿线环境概况
    2.1 青藏铁路沿线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地质
        2.2.1 主要断裂带
        2.2.2 地层岩性
    2.3 地貌
    2.4 气候
    2.5 水文地质
        2.5.1 水系
        2.5.2 水文地质条件
    2.6 植被土壤
    2.7 青藏铁路沿线工程概况
        2.7.1 路基工程
        2.7.2 桥梁工程
        2.7.3 隧道工程
    2.8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评估内容和方法
    3.1 评估区域的选择
    3.2 主要评估内容
        3.2.1 评估内容
    3.3 数据来源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数据来源
        3.3.2 指标体系建立
    3.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4.1 滑坡危险性区划因素的量化方法
        3.4.2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滑坡危险性评估
    4.1 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
        4.1.1 滑坡危险性影响因素权重赋值
        4.1.2 灾变指数的计算方法
    4.2 滑坡危险性指标定级
    4.3 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度评估
        4.3.1 评估单元的划分
        4.3.2 各因素的量化及其赋值
        4.3.2.1 地质因素的量化
        4.3.2.2 地形地貌的量化
        4.3.2.3 气候水文
        4.3.2.4 人为活动
        4.3.2.5 滑坡灾害
        4.3.3 滑坡危险性评估具体计算步骤
    4.4 滑坡危险性分级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状况及学术论文发表

(8)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铁路地质选线发展阶段
        1.2.2 国内外铁路地质选线的理论成果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特征
        2.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表水的分布
        2.3.2 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2.3.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评价
    2.4 工程地质特征
        2.4.1 不良地质的分布、特征
        2.4.2 特殊岩土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控制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的因素
    3.1 地形地貌
        3.1.1 分布情况
        3.1.2 对线路的影响情况
    3.2 区域地质构造
        3.2.1 褶曲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对线路影响情况
    3.3 不良地质灾害
        3.3.1 滑坡
        3.3.2 岩堆
        3.3.3 危岩落石
        3.3.4 岩溶
        3.3.5 顺层及顺层偏压
        3.3.6 煤层瓦斯及采空区、浅层天然气
        3.3.7 特殊岩土
        3.3.8 对线路影响情况
第四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
    4.1 丰都~利川段的总体地质选线
        4.1.1 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区域的选线
        4.1.2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选线
        4.1.3 不良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选线
        4.1.4 整体选线思路小结
    4.2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具体工点的地质选线
        4.2.1 方斗山隧道工程地质选线
        4.2.2 金竹滩龙河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选线
        4.2.3 齐岳山隧道工程地质选线
第五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选线成果分析
    5.1 复杂山区铁路的地质选线原则
        5.1.1 河谷铁路地质选线
        5.1.2 大高差高位铁路地质选线
        5.1.3 越分水岭铁路地质选线
        5.1.4 活动性断裂带铁路地质选线
        5.1.5 山区铁路选线小结
    5.2 不良地质地区地质选线原则
        5.2.1 滑坡地区铁路的地质选线
        5.2.3 岩溶地区的地质选线
        5.2.4 采空区的地质选线
        5.2.5 特殊岩土区的地质选线
        5.3.6 构造发育地区的地质选线
    5.3 重大(特殊)工点的地质选线原则
        5.3.1 长大桥梁的地质选线
        5.3.2 长大隧道的地质选线
    5.4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原则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冻土路基工程概况
        1.2.2 冻土温度场和片石护坡路基结构研究
        1.2.3 路基有害工程状态认识和研究
        1.2.4 冻土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和控制方法研究
        1.2.5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的相关研究
        1.2.6 青藏铁路运营期间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发生发展的冻土环境条件
    2.1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自然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太阳辐射
        2.1.3 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2.2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多年冻土特征
        2.2.1 高原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分区
        2.2.1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形地貌分区
        2.2.3 冻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区域分类
    2.3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水热环境条件
        2.3.1 冻土区水文地质条件
        2.3.2 融区的水热条件影响
    2.4 工程修建引起的水热环境变化
        2.4.1 路基基底以下水分分布状态
        2.4.2 工程热扰动和水热环境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调查和监测
    3.1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初期工程状态
        3.1.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1.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1.3 初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2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中期工程状态
        3.2.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2.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2.3 路基周围水热环境变化
        3.2.4 中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
        3.3.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3.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3.3 路基水热环境变化
        3.3.4 运营期路基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第四章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工程对策
    4.1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1.1 天然条件土体寒冻裂缝发生机理
        4.1.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填料性质影响分析
        4.2.2 冻土冷生过程影响分析
        4.2.3 路基水热环境影响分析
    4.3 路基工程状态安全对策
        4.3.1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初期安全对策
        4.3.2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中期安全对策
        4.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整治和补强对策
    4.4 小结
第五章 运营期抑制冻土区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工程对策研究
    5.1 加筋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1.1 加筋土力学性质变化
        5.1.2 加筋土试验路堤断面地层资料
        5.1.3 加筋土路堤稳定性分析
        5.1.4 加筋土路堤工程状态评价
    5.2 片石护坡路基及其复合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2.1 片石护坡路基结构改善路基工程状态的机理
        5.2.2 热棒+片石护坡路基改善路基工程状态机理
        5.2.3 不对称片石护坡路基结构工程效果验证
        5.2.4 热棒路基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验证
    5.3 典型路基结构长期效果预测
        5.3.1 计算模型
        5.3.2 实测值确定的计算参数
        5.3.3 控制微分方程及有限元方法
        5.3.4 数值计算方法
        5.3.5 典型气温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周围环境特征
    2.1 线路地理位置及径路
    2.2 工程概况
        2.2.1 路基工程概况及影响分析
        2.2.2 站场工程概况及影响分析
        2.2.3 桥涵工程概况及影响分析
        2.2.4 隧道工程概况及影响分析
        2.2.5 临时工程概况及影响分析
    2.3 周围环境特征
        2.3.1 自然环境特征
        2.3.2 沿线土地利用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3.1 水土流失
        3.1.1 水土流失分类
        3.1.2 水土流失形式
        3.1.3 土壤侵蚀类型区
        3.1.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3.1.5 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现状
    3.2 水土保持
        3.2.1 水土流失防治“三区”划分
        3.2.2 铁路沿线水土保持现状
    3.3 小结
第4章 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4.1 水土流失作用
        4.1.1 外营力的破坏力
        4.1.2 土体抵抗力
        4.1.3 冻融侵蚀作用
        4.1.4 风力侵蚀作用
        4.1.5 水力侵蚀作用
    4.2 影响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因素分析
        4.2.1 气候因素
        4.2.2 地形、地貌因素
        4.2.3 地质因素
        4.2.4 土壤因素
        4.2.5 植被因素
        4.2.6 人为因素
    4.3 小结
第5章 铁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预测
    5.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5.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方法
        5.2.1 项目建设过程中扰动原生地表的面积
        5.2.3 预测方法
    5.3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5.4 铁路建设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5.5 小结
第6章 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控制方案
    6.1 青藏公路建设的有关启示
    6.2 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与防治原则
        6.2.1 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
        6.2.2 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原则
    6.3 青藏铁路沿线水土流失控制总体构思
        6.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6.3.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6.4 综合防治措施
        6.4.1 预防措施
        6.4.2 各防治区防治措施
        6.4.3 管护措施
        6.4.4 典型取弃土场防护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业绩
图例

四、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D]. 胡亚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 易树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D]. 孟良. 长安大学, 2017(02)
  • [4]青藏铁路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D]. 王亚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5]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D]. 权开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6]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D]. 熊治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5)
  • [7]青藏铁路沿线滑坡危险性评估[D]. 费杜秋. 青海师范大学, 2010(06)
  • [8]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D]. 张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9]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 李永强. 兰州大学, 2008(12)
  • [10]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控制研究[D]. 杜蓓.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青藏铁路布曲至温泉段石膏区工程地质选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