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联合外展石膏石膏二步固定防治肘内翻

小夹板联合外展石膏石膏二步固定防治肘内翻

一、小夹板配合外展石膏托二步固定法防治肘内翻(论文文献综述)

李卫[1](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赵志强[2](2015)在《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和小儿骨科临证经验方法: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总结导师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学习其小儿骨科临证经验。导师在30年临床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对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提升以及学术渊源的系统梳理。因此,本人将全面收集导师临证诊疗资料,以及既往诊疗及研究资料,梳理其学术脉络,厘清其学术渊源,较为系统地整理挖掘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临证经验,并更好的总结提升、继承发展其学术思想,将其中医正骨特别是小儿正骨技术传承并推广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仝允辉教授于1982年12月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因其成绩优秀分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至今。洛阳正骨医院是河南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本阶段研究将从理论文献研究入手,总结当代中国知名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现状,包括福建林氏正骨(代表人物林如高先生)、北京刘氏正骨(代表人物刘寿山先生)、上海石氏正骨(代表人物石筱山、石仰山先生)、辽宁苏氏正骨(代表人物苏玉新先生)、湖北李氏正骨(代表人物李同生先生),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然后回顾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2总结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阶段研究将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仝允辉导师的求学经历和成名之路。从导师步入河南中医学院校园开始学习中医、研读经典,到进入洛阳正骨医院得名师授教,研习中医正骨技术;从去天津医院学习小儿骨科到成为洛阳正骨医院医疗技术带头人,终成一代名医。分析其医疗技术发展历程,厘清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其次通过临床侍诊的方式,在3年的时间里,研究仝允辉教授诊断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思路,学习其通过中医传统正骨以及手术方式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技术,以及三期辨证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最后通过跟师学习,总结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的临床经验,记录其治疗小儿跟骨骨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等小儿骨科疾病的医疗心得和临床医案。3利用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从提携角丢失度、肘关节屈伸丢失度以及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方面,与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对比,考量两种方法之优劣,探究传统中医正骨与现代骨科技术相结合的学术传承方向。将来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按Gartland分型属Ⅱ、Ⅲ型骨折)进行临床观察,以就诊时间顺序为基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方法进行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病例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平均7.8个月。其中治疗组34例获得随访(原36例中2例脱落),对照组32随访例获得随访(原33例中1例脱落)。经临床检查骨折于术后3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治疗组无感染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统计分析,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6个月治疗组在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定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成果:本研究从仝允辉教授从医之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总结与揭示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形成的社会渊源与重要影响因素;并从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的学术思想;还对其诊治小儿骨科疾病如发育性髋内翻,小儿跟骨骨折等小儿骨病、骨折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涵盖了导师中医正骨的重要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应用价值。结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是在继承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跟随名师不断的学习中、西医诊疗技术,而逐渐形成的。我们将在学习仝允辉教授临证经验,继承其中医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将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发扬光大。

李超[3](2015)在《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角度测量标准的制定及其与肘内翻发生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查找文献、观察健康人肘关节解剖构造及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患肘的三维CT图像,测量并分析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角度、Baumann角及提携角,从而证实肱骨髁上骨折远折端旋转移位对肘内翻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能准确评价骨折远端旋转角度的测量标准,并将通过该测量标准得出的旋转角度暂称为“Nemo角”,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有效性,探究该测量角度与肘内翻发生率的关系,以期通过监测Nemo角,来间接反映提携角的变化情况。方法:1.实验研究:对91例健康受试者双侧肘关节进行三维CT扫描,不断对骨折远端旋转角度的测量方案及进行修正、改进,规范观测标准,以明确Nemo角的测量方法,分析Nemo角与提携角的相关性,建立肘关节三维CT模型。2.临床应用研究:结合临床观察60例(横行断面组30例,斜行断面组30例)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前与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三维CT扫描所得Nemo角、Baumann角及提携角,对比横行断面组与斜行断面组之间各角度差异,及发生肘内翻者手术前后各角度关系,以明确在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中,肘内翻的发生与不同骨折断面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提携角与Nemo角的相关性,进而证实临床监测Nemo角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结果:1.Nemo角的测量方法:在肘关节三维CT图像中两个不同的水平面视窗内分别作两条直线:首先在“肱骨小头中心”水平面内以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向前方最凸点为两基准点作一连线M;然后在“肱骨小头中心上约3cm”水平面内作肱骨干背侧缘切线N,取MN两线相交所成锐角为Nemo角;2.通过综合分析健康受试者双侧肘关节以及临床病例中健肢肘关节测量角度参数得出Nemo角的正常范围为15.62±7.54°;3.临床试验中,对A、B两组间各角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健肢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肢术前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肢术后当天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同侧肘关节各角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健肢Nemo角与提携角有显着性差异(r=-0.179,P<0.05),二者呈负相关;患肢术前、患肢术后当天Nemo角与提携角均有显着性差异(术前:r=-0.23,P<0.05;术后:r=-0.211,P<0.05),二者呈负相关。4.在发生肘内翻的病例随访中,术后各观察节点提携角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发生肘内翻者术后48周与术后当天Nemo角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中,横行断面组中当Nemo角>31.40°即出现肘内翻,斜行断面组中当Nemo角>16.60°即出现肘内翻。结论:通过临床实验我们发现Nemo角与提携角二者呈负相关,提携角随Nemo角的增大而减小,Nemo角的正常范围为15.62±7.54°。在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尺偏型中,骨折横行断面情况下,引起提携角减小的主要因素是骨折远折端内倾,内旋次之;斜行断面情况下,引起提携角减小的主要因素是远折端内旋,内倾次之。横行断面组中Nemo角>31.40°即出现肘内翻,斜行断面组中Nemo角>16.60°即出现肘内翻。因此,理论上,我们在处理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时,无论骨折断面是横行还是斜行,尽量要将术后患肘Nemo角度控制在16.0°以内,才能更好地避免术后肘内翻的发生。本研究提出的Nemo角旨在建立针对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移位角度的评价标准,希望通过对Nemo角的监测来反映提携角的变化情况,并用以指导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术后固定体位,提供可靠依据,以减少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本研究的临床病例部分发生脱落,术后并发肘内翻病例较少,所获结果尚属初步,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数据积累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

李俊[4](2013)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62例,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为3~14岁(平均8.3岁)。左侧34例,右侧28例。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3月)。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A、B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A组经肱三头肌内外侧间隙入路,不切断肱三头肌,26例;B组经肱三头肌舌瓣入路,切断肱三头肌,28例;C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8例。对各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发病部位、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提携角和肘关节屈伸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A、B、C三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和发病部位的分布上无差异(P>0.05)。A、B、C三组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1周、7.46周、5.63周,C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A、B组,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08周、10.46周、12.63周,A、B组肘关节功能恢复快于C组,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后期对A、B、C三组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的优良率分别是88.46%、78.57%、25.00%,A、B组均优于C组, A组优于B组,三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对A、B、C三组的提携角评价的优良率分别是73.08%、89.29%、25.00%,A、B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三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无Volkmann挛缩、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及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7例患者出现轻度肘内翻畸形。结论: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均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不切断肱三头肌入路的手术方式比肱三头肌舌瓣入路更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饶科峰,王燕萍[5](2012)在《多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36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进行骨折复位后分别应用多层小夹板外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术后配合中药治疗。结果 X线示治疗组出现再移位的患者1例,对照组出现9例,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多层小夹板外固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石膏外固定疗法,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乐辉[6](2011)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常见的两种治疗方法,探讨各种骨折情况和治疗方法的相关性选择,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横岗人民医院骨科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3例。将其分为克氏针组(33例)和夹板组(30例),克氏针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夹板组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观察二组伤肢治疗后第3、7天肿胀、疼痛的程度和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活动情况以及总治疗费用,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优越性。结果通过对肿胀治疗后第3天和治疗后第7天、疼痛治疗后第3天和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3个月功能活动情况、总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1、根据肿胀消退评价标准,33例克氏针组患儿中治疗后第3天克氏针组29例肿胀好转,夹板组16例,治疗后第7天克氏针组30例肿胀好转,夹板组19例;使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对比有显着意义,表明术后肿胀程度克氏针组优于夹板组。2、根据疼痛评估标准,33例克氏针组患儿中治疗前疼痛评分克氏针组5.7±1.4,夹板组5.4±1.5;治疗后第3天克氏针组3.9±1.3,夹板组5.3±1.5;治疗后第7天克氏针组1.8±1.5,夹板组3.3±1.6。克氏针组与夹板组比较:治疗前,P=0.415>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天,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克氏针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夹板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P=0.342>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3、根据Fly-mn等评定标准,术后3月功能恢复中克氏针组仅有3例差的,而夹板组9例,使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得出术后3月功能活动情况克氏针组与夹板组对比有显着意义。4、通过对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总和进行统计,克氏针组平均费用为5434元,而夹板组平均费用为2233元,通过t检验,P<0.05,对比有显着意义。结论1、从病例分布分析,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占92%;GartlandⅠ型骨折仅占8%,由于此类骨折绝大多数采用传统中医夹板外固定术而没有住院,本次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资料不完整者未进入本研究。因此,数据统计更适合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但对于GartlandⅠ型骨折存在偏倚。2、数据统计显示,对于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在临床指标如肿胀、疼痛、功能恢复方面,克氏针组明显优于夹板组:但在经济费用对比中,夹板组却明显优于克氏针组。因此,骨折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从临床疗效、经济费用、综合效益比来说,GartlandⅡ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Ⅰ°、Ⅱ°,GartlandⅢ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Ⅰ°,更适合采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GartlandⅡ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Ⅲ°,GartlandⅢ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Ⅱ°、Ⅲ°,更适合采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基础上进行克氏针固定术。

薛远亮[7](2011)在《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古今文献,总结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渊源发展和应用方法,对比分析古今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方药的运用规律,初步探讨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古代、现代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软膏、膏药、外洗、药熨和摩捈10个方剂数据库。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以上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数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相应的高频药物,并对高频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功用等进行频数分析,从药性理论角度分析用药的特点。将中药复方中的药物根据是否使用该药进行分类,该方若含有此药计为“1”,若无此药计为“0”,输入SPSS 17.0软件包,对全部高频药物采用组间连接的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确定类的数目,选择较理想的分类。结果:各种骨折外治方法高频药物中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肾经的药物为主;多用具有活血化瘀、温里、解表、补虚、理气等功用的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每组大多有以上各类药物组成。结论:中医骨折药物外治多用解表、理气和芳香类和辛香走窜的药物以透表达络、引药入里到达病处。药物到达体内一部分直接聚集到骨折部位以消肿止痛;另一部分刺激骨折部位周围的穴位,通过经络系统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还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和内服药物相似作用。通过对高频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还可将骨折外治药物分为含有挥发油类、含生物碱类、含微量元素类、镇痛止痛类、镇静类、促进血肿吸收骨痂形成类、减轻炎性反应类、提高免疫类、局部麻醉类、利水消肿类、及促进凝血、止血类等新类别。

毕梦娜[8](2011)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在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病区2009年收治的97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得以一年的随访。其中男59例,女38例;右侧42例,左侧55例;年龄从1岁到14岁,平均年龄8.34岁;伸直型89例,屈曲型8例,并发尺侧移位87例,并发桡侧移位10例。治疗方法:97例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尺骨鹰嘴牵引、小夹板、钢托外固定并辅以针灸、按摩、TDP照射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屈伸功能的恢复、携带角的丢失等指标。对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得到一年的随访,全组无骨折不愈合、尺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并发症发生。根据Flynn疗效评价标准:优:骨折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骨折骨性愈合: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或屈伸功能受限<10°,提携角正常或肘内翻<5°:良:介于优与差标准之间;差: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内翻畸形明显,丧失肘关节屈伸功能≥30°,丧失提携角≥15°。其中优:59例,良:37例,差,37例。总优良率为97.9%,肘内翻发生率为17.5%。远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最低发生率33%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尺骨鹰嘴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结合钢托外固定配合合理的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的方法,发挥了优势互补,协同作用,能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提高并维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在不同环节消除导致肘内翻的危险因素提高了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有效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率,肘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李继福[9](2011)在《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及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上骨折的作用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相关病例,收集总结105例资料较完整的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39例(A组);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34例(B组);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32例(C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屈伸功能、肘关节携带角变化及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结果:三种治疗方式在肘关节携带角变化及肘内翻发生率方面无差异,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屈伸功能方面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方面无差异但优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结论: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在肘关节携带角、肘内翻发生率方面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及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面无差异,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屈伸功能方面优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手术及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性比,由于其在改善疼痛、力量、创伤、感染率、操作简便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及有效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易于被患者接受方面,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充分体现了现代骨科简便可靠,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骨折治疗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应作为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和应用。

林育德[10](2010)在《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手法整复中夹板及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B组为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后患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携带角,骨折后遗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2例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携带角变化评定疗效。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好,肘内翻发生率低,无骨化性肌炎发生病例,无医源性损伤情况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结论: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直位固定,对固定之后的侧方再度移位的肱骨上骨折,疗效显着,骨折愈合快,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能有效防治肘内翻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少。中医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方面,有其特殊疗效及无可取代的便捷性,值得继承和发扬。

二、小夹板配合外展石膏托二步固定法防治肘内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夹板配合外展石膏托二步固定法防治肘内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任务分配
    2.2 翻译辅助工具
    2.3 原文描述
        2.3.1 主要内容
        2.3.2 原文分析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3.2.1 翻译过程
        3.2.2 翻译原则
        3.2.3 翻译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4.6.3 长句的处理
        4.6.4 重复表达
        4.6.5 时态的选择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和启示
    5.2 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2)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概述
    2 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及渊源研究
        2.1 历史渊源
        2.2 学术思想
        2.3 手法与治疗的流派特点
    3 其他地区正骨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3.1 福建林氏正骨学术传承
        3.2 北京刘氏正骨学术传承
        3.3 上海石氏正骨学术传承
        3.4 辽宁苏氏正骨学术传承
        3.5 湖北李氏正骨学术传承
    4 西方医学治疗骨折的学说流派
        4.1 AO学派
        4.2 BO新概念
第二部分 导师仝允辉教授学术研究现状
    1 仝允辉教授名医之路
        1.1 步入杏林,立志岐黄
        1.2 得遇名师,研习正骨
        1.3 宗中参西,不断求学
        1.4 仁心仁术,医德馨远
        1.5 成绩丰硕,名医终成
    2 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
        2.1 从整体出发、筋骨同治
        2.2 合中西医术、关注病理
        2.3 宗三期辨证,尤重外治
        2.4 倡有序锻炼,防治结合
        2.5 法中医经典、博采众长
    3 仝允辉教授小儿骨科临床经验
        3.1 导师对小儿创伤骨科治疗方法的认识
        3.2 导师小儿骨科治疗经验
    4 跟师感悟
        4.1 医术与仁心
        4.2 方向与视野
第三部分 仝允辉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 概述
        1.1 小夹板外固定
        1.2 石膏外固定
        1.3 经皮闭合穿针固定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观察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中止和撤出的研究标准
        2.7 分组方法
        2.8 治疗方案
        2.9 疗效评价
        2.10 设计方案
        2.11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提携角丢失情况对比
        3.2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屈伸度丢失情况对比
        3.3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综合功能情况对比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继承人病案整理表
    2 技术路线
    3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角度测量标准的制定及其与肘内翻发生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
    2.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疗效的研究现状
    2.4 肘内翻畸形的研究现状
    2.5 目前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移位角度的测量方法
    2.6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研究
        3.1.1 观察指标
        3.1.2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1.4 结果
    3.2 临床应用研究
        3.2.1 病例来源
        3.2.2 诊断标准
        3.2.3 纳入标准
        3.2.4 排除标准
        3.2.5 治疗方法
        3.2.6 术后辅助治疗
        3.2.7 并发症及处理方案
        3.2.8 观察指标
        3.2.9 评价标准
        3.2.10 统计学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
        4.1.1 临床疗效
        4.1.2 三维CT观测指标
    4.2 讨论
        4.2.1 肱骨远端解剖
        4.2.2 肱骨髁上骨折好发因素
        4.2.3 肘内翻发生机制
        4.2.4 测量结果分析
        4.2.5 本课题的局限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件一
8 附件二

(4)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选择时间
    2.3 诊断标准
    2.4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标准
    2.5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6 一般资料
    2.7 治疗方式
    2.8 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
    2.9 评价标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性别分布与比较
    3.2 年龄分布与比较
    3.3 骨折类型与位置比较
    3.4 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3.5 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3.6 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比较
    3.7 提携角的评价比较
典型病例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效果
    4.2 手术治疗的效果
    4.3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4.4 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4.5 并发症的防治
    4.6 本研究的缺陷
    4.7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5)多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复位方法
        1.2.2 固定方法
        1.2.3 固定后处理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2 骨折分型
    3 放射学诊断
    4 病因病理与分类
        4.1 伸直型
        4.2 屈曲型
    5 治疗方法
        5.1 中医名家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见解
        5.2 中药治疗
        5.3 现代西医对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见解
        5.4 杂家对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见解
    6 并发症
        6.1 前臂Volkmanns缺血性挛缩
        6.2 神经损伤
        6.3 肘内翻
    7 肘内翻的原因与预防
        7.1 肘内翻发生原因
        7.2 肘内翻畸形的预防
    8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方案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项目
        3.4 观察指标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后肿胀情况对比
        4.2 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对比
        4.3 治疗后3月后功能情况对比
        4.4 治疗总费用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骨折分型及肿胀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影响
    2 杉树皮小夹板固定的优点
    3 夹板及扎带固定的缺点
    4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优点
    5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缺点
    6 骨牵引术的优点
    7 切开复位固定的缺点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与研究
    一、闭合性骨折名称简述
    二、骨折的病因
        (一) 外因
        (二) 内因
    三、骨折病机
        (一) 脏腑、经络病机
        (二) 皮肉、筋骨病机
        (三) 气血、精津病机
    四、骨折外治辨证
        (一) 骨折外治
        (二) 骨折肿胀外治法
        (三) 中医五体辨证理论
    五、骨折中药外治的作用
        (一) 整体作用
        (二) 局部作用
        (三) 综合作用
    六、骨折中药外治方法
        (一) 敷贴药
        (二) 搽擦药
        (三) 熏洗湿敷药
        (四) 热熨药
    七、骨折外治方药源流
        (一) 殷商战国到秦汉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宋金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八、骨折中药外治的现代研究
        (一) 骨折中药外治的优势
        (二) 临床疗效研究
        (三) 骨折中药外治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机制研究
        (四) 经皮吸收与中药经皮给药
    九、骨折中药外治方法作用机理研究
        (一) 膏药作用机理研究
        (二) 熏洗作用机理研究
        (三) 药熨作用机理研究
    十、活血化瘀机制研究
        (一) 活血化瘀影响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
        (二) 活血化瘀影响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的生成
        (三) 活血化瘀可加速骨折早期钙盐沉积
        (四) 活血化瘀增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数量
        (五) 印证活血化瘀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 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一、设计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结果
        (一) 中药学研究(频数分析)
        (二) 组方配伍研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的用药规律
        (一) 性味归经功用规律
        (二) 药物应用规律
    二、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一)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二) 药物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

(8)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5.1 剔除标准
        5.2 脱落标准
        5.3 终止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尺骨鹰嘴牵引操作方法
        6.2 手法复位治疗
        6.3 小夹板固定
        6.4 术后处理
    7.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定
        7.1 观察指标
        7.2 临床疗效评定
    8. 治疗结果
讨论
    1. 关于肱骨髁上骨折
        1.1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内翻
        1.2 肘内翻发生机制
        1.2.1 两次发生学说
        1.2.2 一次发生学说
        1.3 肘内翻与疗效
    2. 关于治疗
        2.1 骨折分型与治疗
        2.2 治疗原则与实际相结合
        2.3 治疗方式
    3. 我们的选择
    4. 治疗原理
        4.1 尺骨鹰嘴牵引作用
        4.2 小夹板、压垫及钢丝托板作用
    5. 疗效分析
    6. 失败的原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介绍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
        1.4 一般资料
        1.5 统计学分析
        1.6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2.2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2.3 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整复手法
        2.2 牵引
        2.3 夹板或石膏固定
        2.4 临床检查复位结果
        2.5 对牵拉髁上骨折的评判
    3 评定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方法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X线表现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肘关节携带角改变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范围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后遗症及并发症比较
讨论
    1 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因病机与分型
        1.1 伸直型骨折
        1.2 屈曲型骨折
    2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3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时应考虑的因素
    4 保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理论依据
    5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
    6 伸肘位U型石膏夹板行骨折固定效果分析
    7 伸肘位手法复位U型石膏夹板固定的优点
    8 并发症观察
        8.1 神经损伤
        8.2 肱动脉损伤
        8.3 Volkmann缺血性挛缩
        8.4 肘内翻
        8.5 骨化性肌炎
    9 功能锻炼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四、小夹板配合外展石膏托二步固定法防治肘内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D]. 赵志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3]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角度测量标准的制定及其与肘内翻发生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李超. 成都体育学院, 2015(04)
  • [4]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李俊. 中南大学, 2013(06)
  • [5]多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36例[J]. 饶科峰,王燕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7)
  • [6]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D]. 黄乐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7]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 薛远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D]. 毕梦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D]. 李继福.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10]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D]. 林育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小夹板联合外展石膏石膏二步固定防治肘内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