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精煤分类指标及分类边界研究

我国贫精煤分类指标及分类边界研究

一、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1](2018)在《准东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主要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着提高。30多年GDP的高速增长让世界瞩目,奠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优势地位。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巨大规模背后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出台相关政策以期实现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和谐、协调发展。准东地区作为昌吉州乃至新疆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其资源利用模式和效果不仅影响着昌吉州乃至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当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程度。在资源环境约束程度不断加大情况下,对准东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战略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具有较为深刻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耦合机理进行分析,并测度、评价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的协调发展程度,丰富和拓展其耦合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从实践上为准东地区乃至全国实现资源、环境、经济效益的多赢,攫取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满足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及人的生态需求探索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对实现准东地区发展模式由彼此割裂走向耦合统一、促进“经济人”到“生态经济社会人”的身份融合、注重准东地区国际贸易中市场和生态“双重竞争”模式以及丰富和拓展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生成论和构成论两个角度,结合信息论、协调学、突变论、耗散结构,以及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耦合熵、耦合介质、耦合界面等概念,分析了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的演化机理,并进一步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从纵向评价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了促使准东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与政策选择导向。努力实现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理论化分析与工程化建模相结合的研究,力求丰富和拓展区域REE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1.从三个层次对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的基本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以对环境子系统评价为代表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的基本特点。使用包括非意愿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包括准东地区在内的新疆有代表性的区域的能源-CO2绩效指标(ECPI)进行了评价。结论显示,包括准东地区在内的新疆地区的ECPI整体水平较低。准东地区的ECPI由1997年0.327上升到0.543,平均增长率只有3.7%。最后,通过对准东地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的整体情况。结论显示,准东地区各县区的生态脆弱性主要等级较低,均为轻度脆弱,各县区没有潜在生态脆弱区、高度生态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2.使用包含有非意愿产出的DEA模型评价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基本结论是:首先,三个子系统同时实现协调有效、发展有效的极其少见,大多年份只有一个实现有效。对于单个子系统而言,资源子系统内部在大部分年限里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少数年份是协调非有效、发展非有效;环境子系统内部在主要年限里是发展非有效、协调非有效,在少数年限里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经济子系统内部也是在主要年限里是发展非有效、协调非有效,在少数年限里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但发展非有效、协调非有效的年数少于环境子系统。其次,两个子系统之间同时实现协调有效、发展有效的也极其少见。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在主要年份是协调非有效、发展非有效,1997年、2003年、2013年、2014年份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资源与经济子系统在1998年、2010年、2011年等年份是协调非有效、发展非有效,在多数年份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协在三分之一年限里是同非有效、发展非有效,在接近二分之一年份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再次,真正同时满足发展有效、协调有效、综合有效,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各要素间结构比例恰当的年份并不多见。准东地区1995-2015年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效在1995-1998年、2003-2009年、2012-2013年、2015年同时满足发展有效、协调有效、综合有效,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各要素间结构比例恰当,相对而言,系统耦合整体协调发展效果最好。而2000年、2001年、2002年、2014年几个年份是协调有效、发展非有效,即各子系统和要素间结构比例适当,但投入产出规模不是最佳状态,存在投入不足或者投入冗余。1999年、2010年、2011年几个年份协调非有效且发展非有效,无论是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还是投入产出规模均有较大的改进余地。3.对促使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的政策背景和政策条件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首先,以环境承载力未来发展趋势为指标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政策体系的形成背景。具体来说,使用A值法来衡量了准东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估计结论显示,2018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准东地区规划项目SO2排放量分别为2.28万t/a、4.56万t/a、6.24万t/a、7.16万t/a,这说明,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在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2020年至2030年间电厂项目的急剧增多。其次,以我国新时期绿色产业体系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政策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再次,从产业结构和布局方面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政策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产业结构以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新兴建材等产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最后,从促使产业结构转向角度基本措施角度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

李文华[2](2013)在《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既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和政治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能源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坚持把能源发展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和地缘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等因素,使世界各国对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视程度都更为广泛和深入。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传统能源资源的约束瓶颈日益显现,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增大,能源消费增长过快与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等制约因素,决定了未来能源发展的供需矛盾、结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能源挑战。能源发展的安全、稳定、清洁、高效,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持续健康发展,既是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如何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如何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国能源发展全局;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以较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尝试以哲学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实践的视野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坚持中共党史的研究角度,立足中国能源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概要阐述了我国能源资源的蕴藏情况以及能源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考察了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脉络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国内外因素;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主要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难点问题;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特点、发展经验与重点启示;探讨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与解决煤炭、石油、天然气发展问题的内在联系。旨在探索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供给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安全的目标和途径;文章还针对建立科学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完善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能源发展和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激发我国能源领域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等方面加以辩证思考,尝试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出思路和建议。论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轨迹,分析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借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经验。论文认为在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确保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的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在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不断增强与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选国[3](2004)在《常德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经历建设期、达产稳定期、成熟期、衰退期,最后因煤炭资源枯竭而关闭。国内不少煤矿进入衰退期后,职工生活困难,社会问题突出。因此,解读煤炭企业的发展历史,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结合青峰煤矿的实际情况,制定紧缩退出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在对青峰煤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六个可供选择的战略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即: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施政策性破产、改制,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转型;明确了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整合人力资源,筹措退出资金,完善激励机制;指出了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并就国有煤炭企业退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论文的主线是依据煤炭资源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探索一条新的生存、发展之路。

陈祢生,陈文敏[4](1986)在《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文中提出 一、前言鉴于瘦煤是属于炼焦用煤的范畴,在配煤炼焦时配入一定量的瘦煤,能提高焦炭的块度,因而炼制铸造用焦时常需配入相当数量的瘦煤。而贫煤则主要作为锅炉动力及民用燃料。为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煤的不同利用途径。因此如何正确地划分瘦煤和贫煤,则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在1980年提出的中国煤分类国标(草案)中建议以粘结指数(GR.I)作为瘦煤

二、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准东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耦合系统理论
        2.1.1 关于耦合的基本概念与思想
        2.1.2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2.2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2.2.1 系统耦合结构
        2.2.2 系统耦合的组成要素
        2.2.3 系统耦合功能
    2.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形成的相关理论
        2.3.1 经济-环境系统理论
        2.3.2 经济-资源系统理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分析
    3.1 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基本现状
        3.1.1 自然环境
        3.1.2 资源概况
        3.1.3 经济概况
        3.1.4 环境概况
    3.2 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分析
        3.2.1 经济模型
        3.2.2 变量和数据
        3.2.3 准东地区能源-二氧化碳绩效估计结果
    3.3 准东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3.3.1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3.3.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3.3.3 准东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4.1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4.1.1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内涵
        4.1.2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4.1.3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效度
    4.2 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4.2.1 指标设置原则
        4.2.2 指标构建及筛选
        4.2.3 输入输出指标体系的形成
    4.3 基于时间序列的准东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内协调发展评价
        4.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2 资源子系统内部评价结果
        4.3.3 环境子系统内部评价结果
        4.3.4 经济子系统内部评价结果
    4.4 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评价
        4.4.1 两两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4.4.2 多个子系统间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促使准东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5.1 政策背景:准东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
        5.1.1 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5.1.2 准东地区项目污染物计算结果
        5.1.3 承载力分析
    5.2 政策基础:绿色产业体系
        5.2.1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绿色产业政策
        5.2.2 我国绿色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5.2.3 绿色产业政策实施方向
    5.3 政策条件:准东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5.4 政策选择:准东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5.4.1 准东地区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5.4.2 准东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路
        5.4.3 准东地区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能源、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着力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与能源供需趋势
    第一节 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蕴藏概况
        一、煤炭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二、石油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三、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概况
    第二节 我国能源的供需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能源的供需特点
        二、我国能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
        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初期探索(1978—1993年)
        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稳定(1994—2003年)
        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成熟发展(2004年以来)
    第二节 影响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内外因素
        一、影响和决定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内因素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际因素
第三章 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 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问题
        二、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问题
        三、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国家的战略借鉴与能源合作
    第一节 美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中美能源合作
        一、美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历程
        二、美国能源的战略目标与中美能源合作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合作
        一、沙特阿拉伯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合作
        二、伊朗的能源改革政策与能源合作
        三、伊拉克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中俄能源合作
        一、俄罗斯的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
        二、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与前景
    第四节 日本能源战略的借鉴
        一、日本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目标
        二、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成果与启示
    第五节 印度能源战略与中印能源合作
        一、印度能源的战略目标
        二、中印能源合作现状与展望
第五章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基本任务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节能优先战略
        二、新能源发展战略
        三、能源资源全球化战略
        四、能源经济供应战略
        五、能源安全战略
    第二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关键问题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二、全面推进能源节约降耗
        三、积极构建低碳能源支柱
        四、持续加强能源科技创新
        五、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发展
        六、加强国际能源务实合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常德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战略理论
        1.2.2 紧缩战略理论
    1.3 煤炭行业紧缩退出的实践经验
        1.3.1 国外经验
        1.3.2 我国煤炭行业几种成功的退出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煤炭行业现状分析
    2.1 世界主要国家煤炭行业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2.1.1 世界主要国家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2.1.2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
    2.2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2.2.1 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2.2.2 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2.2.3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
        2.2.4 我国煤炭企业的改革历程
    2.3 国有煤炭企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2.3.1 税收负担过重
        2.3.2 矿工生活艰苦,队伍不稳定
        2.3.3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3.4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2.3.5 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
        2.3.6 产品单一、多经单位抗风险能力差
第3章 青峰煤矿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青峰煤矿 PEST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社会文化环境
    3.2 青峰煤矿竞争环境分析
        3.2.1 来自新加入者的竞争
        3.2.2 现有煤矿之间的竞争
        3.2.3 来自替代品的竞争
        3.2.4 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3.2.5 来自供方的竞争
    3.3 青峰煤矿内部条件分析
        3.3.1 煤炭资源条件
        3.3.2 人力资源
        3.3.3 财务状况
        3.3.4 青峰煤矿的业务能力
    3.4 青峰煤矿 SWOT分析
        3.4.1 青峰煤矿的整体优势
        3.4.2 青峰煤矿的主要劣势
        3.4.3 存在的机会
        3.4.4 面临的挑战
第4章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实施方案的选择
    4.1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障碍分析
        4.1.1 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4.1.2 资产的专用性很强,沉没成本较大
        4.1.3 退出援助机制缺失
        4.1.4 产权市场发育滞后
        4.1.5 体制僵化、责权关系模糊
        4.1.6 职工的心理障碍
    4.2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方案选择的原则
        4.2.1 人员安置最优原则
        4.2.2 经济效益最佳原则
        4.2.3 企业自身经济负担最小的原则
    4.3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方案
        4.3.1 青峰煤矿可选择退出方案的种类
        4.3.2 青峰煤矿可供选择退出方案的搭配组合
    4.4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方案评价
        4.4.1 退出方案综合评价的内容
        4.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4 退出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4.5 紧缩退出战略选择
第5章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实施
    5.1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目标与内容
        5.1.1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目标
        5.1.2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决策的内容
    5.2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实施步骤
        5.2.1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5.2.2 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组
        5.2.3 强化开采、加快收缩
        5.2.4 发展非煤产业
    5.3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5.3.1 调整组织结构
        5.3.2 整合人力资源
        5.3.3 筹措退出资金
        5.3.4 完善激励机制
    5.4 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实施的风险与防范
        5.4.1 实施紧缩退出战略的风险种类
        5.4.2 战略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论文的结论
    6.2 煤炭企业退出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准东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陈燕. 中国地质大学, 2018(10)
  • [2]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 李文华. 南开大学, 2013(07)
  • [3]常德青峰煤矿紧缩退出战略研究[D]. 文选国. 中南大学, 2004(06)
  • [4]我国贫,瘦煤分类指标和分类界线的研究[J]. 陈祢生,陈文敏. 煤炭分析及利用, 1986(01)

标签:;  ;  ;  ;  ;  

我国贫精煤分类指标及分类边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