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密切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

与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密切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

一、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莎莎[1](2021)在《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核性状是国际鲜食葡萄的重要研究和育种方向。胚挽救技术的应用,使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进行大田杂交后,不仅提高后代的无核率,而且缩短育种周期。种子败育型葡萄果实发育进程中,种子败育与形成无核果实的相关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表达与调控机理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基因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对无核葡萄育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以种子败育型葡萄‘无核白’为材料,在种子败育过程中观察胚珠的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并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在‘无核白’和有核葡萄‘黑比诺’的种子败育/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筛选出种子败育相关基因;同时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引入抗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及其后代材料作父本杂交后,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新种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和内源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在32~42 DAF(days after flowering,开花后天数)观察杨凌地区‘无核白’发育的胚珠形态大小不一,在37 DAF其种皮褐变和皱缩。石蜡切片观察‘无核白’从32 DAF开始胚囊皱缩,胚乳细胞降解、退化,且内、外种皮分离,在42 DAF与‘红宝石无核’的球形胚相比,‘无核白’的胚体积小,胚发育延缓。测定‘无核白’胚珠中GA3和ZR含量从36 DAF开始下降,IAA含量从37 DAF开始下降,ABA含量从34 DAF持续升高,(GA3+IAA)/ABA和ZR/ABA含量比率分别从34 DAF和36 DAF开始下降。分析激素合成信号基因的表达情况,从30~45 DAF赤霉素合成基因Vvi GA2ox-3和Vvi GA3ox-1的表达量下降,生长素抑制子Vvi AUX/IAA4和Vvi AUX/IAA8以及脱落酸信号基因Vvi Sn RK2.1和Vvi Sn RK2.2的表达量上升。2.在‘无核白’和‘黑比诺’8个不同败育/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子发育相关基因、不同转录因子及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差异表达。从20~55 DAF,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和Vvi IKU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无核白’中持续降低,在‘黑比诺’中升高;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PHERES1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持续升高;转录因子Vvi WRKY3、Vvi WRKY52和Vvi HB7在‘无核白’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但在‘黑比诺’中变化趋势不明显,Vvi WRKY6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基本不变。依赖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Vvi EDS1.2、Vvi NDR1和Vvi SID2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升高,引起免疫防御反应,促进种子败育。不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Vvi AGL11、Vvi IKU2、Vvi WRKY3、Vvi WRKY6和Vvi WRKY52在无核葡萄和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Vvi PHERES1在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3.利用胚挽救技术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为母本分别与中国野生葡萄(杂种)、欧洲无核葡萄作父本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获得2259株无核、抗病新株系。以‘红宝石无核’‘昆香无核’和‘火焰无核’作母本,‘塘尾’‘双优’‘北醇’‘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无核白’和‘爱神玫瑰’等作父本时胚挽救效率较好。当‘无核白’‘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昆香无核’和‘克瑞森无核’分别作母本时,最佳取样时间分别为开花后39天、授粉后57~58天、40~41天、50天和42天。通过优化胚挽救技术体系,在‘火焰无核’葡萄开花前外源喷施5 mg/L的油菜素内酯,显着提高其胚发育率,并增加多胚的数量;以ER为基础培养基,添加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可提高胚发育率;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μmol TDZ显着提高杂种胚的成苗率。4.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病性调查获得一批无核、抗病新种质。共移栽炼苗成活1662个胚挽救杂种,通过无核性状分子标记GSLP1和SCF27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484株;通过抗霜霉病分子标记S382和S294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25株。田间抗病性鉴定出杂种后代中抗白粉病51株和抗霜霉病96株。综上所述,‘无核白’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种皮褐变、皱缩,内外种皮分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Vvi PHERES1和Vvi IKU2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胚乳降解;以及内源GA3、IAA、ZR和ABA之间的含量变化和水杨酸合成和信号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等,共同促进葡萄种子败育,且种皮的降解与胚乳的退化同步发生。

黄雷[2](2020)在《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文中指出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是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性作物,而花椰菜霜霉病(Peronospora Brassicae Gaumann)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广泛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秋冬季,给花椰菜的产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索花椰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荧光参数指标、苗期接种鉴定及筛选有效抗性分子标记的分析研究,构建出一套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抗感性的鉴定体系,为花椰菜霜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花椰菜的4个抗感类型材料品种厦美80天、雪园80天、830-F、黄80天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通过接种花椰菜分析比较了4个田间环境条件处理下成株花椰菜的发病情况,研究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花椰菜霜霉病的发病影响,综合分析了田间花椰菜霜霉病抗性与5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占主导因素,为77.52%~87.04%;其次是环境效应,为12.33%~19.94%;最后是互作效应最小,为0.63%~2.54%;花椰菜霜霉病与日均湿度、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积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着关系,初步明确花椰菜霜霉病的田间发病流行规律,对花椰菜霜霉病防治及抗性选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2)对花椰菜4个亲本及6个杂交一代的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叶素素荧光参数等影响,探索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且分析对比了产量指标、花椰菜病情指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Fv/Fm和Fv/Fo在不同抗感型亲本和杂交一世代中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对花椰菜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中,Fv/Fm和Fv/Fo与病情指数均呈负显着相关,而Fv/Fo与花球质量无显着性相关,Fv/Fm与花球质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表明Fv/Fm能够区分不同抗感病基因型的花椰菜,可以作为鉴定花椰菜抗性的参数指标。(3)对上述实验的花椰菜材料进行了苗期的接种实验,通过对4个花椰菜基因型进行室内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3.5×105个孢子/m L,接种量为100μL时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花椰菜各个品种的抗感病类型从而得到一种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的接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效率。(4)利用上述研究结果,苗期接种96个花椰菜自交系单株,同时对34对芸薹属霜霉病抗性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标记引物s ORA21在凝胶电泳中具有多态性,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重合率达到92.7%,从而得到一种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花椰菜抗感性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为花椰菜霜霉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刘唱[3](2019)在《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基因BcPR-5L和BcCNL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不结球白菜隶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在我国蔬菜消费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由寄生霜霉(Hyaloperonospora parasitica)引起的霜霉病是影响十字花科作物经济产量主要病害之一。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该病害可重复侵染,相对发病最多的时期是早春和晚秋,在病害发生之前没有及时防治会减产20%~60%。为了增强不结球白菜的抗病性,培育抗病品种及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掌握抗病机理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主要进行了BcPR-5L及BcCNL基因的功能验证,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挖掘不结球白菜的抗霜霉病基因,结果如下:1.不结球白菜PR-5L致病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通过使用特异性引物从‘苏州青’的cDNA中克隆得到了一个PR-5L(pathogenesis-related 5-like)致病相关蛋白基因,将其命名为BcPR-5L。BcPR-5L的cDNA序列全长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5.78 kDa,等电点为4.42。多序列比对表明,BcPR-5L蛋白含有10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与13种不同物种中的PR-5L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与Brassica rapa的同源性是最高的。研究中采用洋葱表皮细胞分析了 BcPR-5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发现它定位在膜上,质壁分离结果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该蛋白主要在细胞膜中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接种霜霉菌后BcPR-5L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并且在抗病品种‘苏州青’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感病品种‘矮脚黄’中的表达。2.不结球白菜BcCN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以‘苏州青’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BcCNL基因全长,结果显示BcCNL基因含有2790 bp开放阅读框;通过不同物种进化关系显示,BcCNL蛋白与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oleracea)中的 CNL 蛋白进化关系最近,含有 RX-CC,NB-ARC 和 LRR-3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显示BcCNL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霜霉菌侵染后BcCNL基因在同一时间点中‘苏州青’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矮脚黄’中的表达量;采用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的方法将BcCNL基因沉默后,发现‘苏州青’对霜霉病的抗性显着降低。3.不结球白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抗霜霉病位点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以102份不结球白菜为群体寻找抗霜霉病位点,结果发现:该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每个亚群中含有多种不结球白菜品种;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当r2值为0.18时,该群体的衰减距离最短为25 kb;当阈值P=5时,鉴定出一个候选基因即Bra001654,位于A03染色体17729778处;当阈值P=3时,可鉴定出5个候选基因,其中Bra036368基因位于A02染色体21127202处;Bra018253,位于A05染色体6960857处;Bra030815,位于A08染色体57170处;Bra036764,位于A08染色体7214909处;Bra008888,位于A10染色体13100861处。通过在组织中的表达谱分析发现,这6个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显着表达,推测以上6个基因在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这6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除Bra030815基因外,Bra001654、Bra018253、Bra008888、Bra036764、Bra036368在接种霜霉菌后的表达量均上升。

王晓燚[4](2018)在《杏扁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扁是我国特有的杏属栽培品种,其育种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在遗传图谱构建方面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都相对落后于其他果树作物。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两个杏扁品种‘龙王帽’和‘优一’及其杂交产生的98株F1代为作图群体,采用SRAP及SSR分子标记成功地构建了杏扁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对‘龙王帽’、‘优一’及其杂交后代98单株的抗寒性进行检测,并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杏扁的抗寒性数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以期为以后的抗寒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以产自河北蔚县的品种‘优一’为母本,以产自河北涿鹿的品种‘龙王帽’为父本,构建了F1代作图群体。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优一’ב龙王帽’的122个单株的F1代杂交群体进行杂种检测,根据选取的5对拥有父本特异带的SRAP引物从122株实生苗中鉴定出98株真实杂种,为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试材。2、利用筛选出的65对SRAP引物和17对SSR引物对‘优一’ב龙王帽’的F1代进行扩增,得到234个SRAP分离位点和17个SSR分离位点。利用获得的分离位点构建得到具有8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其中包括93个SRAP标记和17个SSR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884.3 c 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在8 c M左右,最小图距达到0.1 c M。因此,本试验构建的图谱在覆盖基因组长度和标记分布密度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能够满足QTL定位的要求。3、鉴定了‘优一’、‘龙王帽’及其杂交群体的98株个体的抗寒性。对作图群体的一年生成熟枝条采取低温梯度(0℃、-10℃、-20℃、-30℃、-40℃)处理,并检测各温度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基于Logistic方程计算,得到两亲本与杂交后代98个单株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将各单株的半致死温度与遗传图谱进行连锁分析,初步定位了杏扁抗寒性QTL。共定位了4个抗寒性的QTL位点分别分布在LG2、LG3和LG6三个连锁群上,其中1个QTL与相邻标记紧密连锁,3个QTL与标记共分离,为今后杏扁的抗寒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龚振平[5](2016)在《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文中提出蔬菜品种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的优劣是其成败的要素。而相关性状优异基因资源发掘是实现分子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203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的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为试材,进行了耐抽薹性和5种主要病害抗病性的人工控制环境下的鉴定,筛选出一批优良的大白菜育种材料;根据核心种质的重测序结果,开发了覆盖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挖掘控制这些性状的候选区段;对28份大白菜自交系或杂交组合进行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评价,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为大白菜育种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6类不同形态类型的大白菜种质中,以合抱卵圆型材料的晚抽薹性最好;获得14份晚抽薹材料,其中以07-458和12-577开花最迟,从春化结束到开花分别需53天和41天。2.获得高抗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黄萎病和根肿病的材料分别有7、3、0、28和12个;兼抗24种病害的材料共计93个,并从中筛选到12-85、13-108和09-894等15个综合抗病性表现优异的自交系材料。3.基于10个核心种质的重测序数据,开发了覆盖全基因组的1040个SNP标记,并对203份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结构分析;群体被划分为4个亚群,分别是合抱卵圆类亚群、叠抱平头类亚群、叠抱直筒类亚群和混合类型亚群;亲缘关系分析表明,自交系间两两亲缘关系系数在0.2以下的超过92%,表明群体亲缘关系较远。4.选用182份自交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开展晚抽薹和5种病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获得与耐抽薹性、开花天数、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黄萎病和根肿病抗性显着关联的5、2、2、5、2、5和8个共计29个位点或热点区,为进一步发掘候选基因提供了依据。5.以28个自交系或品种为试材,筛选出了7个感官品质较好的自交系材料,并分析得到感官品质回归方程:生食综合yr=0.3103+0.254x1(多汁度)+0.1762x2(甜度)+0.2216x3(脆度)+0.3199x4(鲜味),熟食综合yc=0.2044+0.2509x5(渣量)+0.2469x6(甜度)+0.1825x7(绵软度)+0.3231x8(鲜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多汁度和甜度对大白菜生食综合评价影响较大;甜度对熟食影响最大。获得营养品质预测的回归方程yr=-32.1920+0.3893x1(水分)+1.1698x2(可溶性糖),yc=7.4971+0.7326x2(可溶性糖)-5.6688x3(有机酸)-2.1763x5(粗纤维),可以水分和可溶性糖对生食,可溶性糖、有机酸和粗纤维对熟食品质进行预测。

郭仰东,连蔚然,徐风凤,郑禾,赵冰[6](2015)在《蔬菜抗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蔬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而病害是制约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因子。综述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在茄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等重要蔬菜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并提出在未来的抗病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的重要性。

刘有春[7](2014)在《越橘(Vaccinium)果实糖酸含量遗传规律及糖酸性状QTL初步定位的研究》文中提出越橘(Blueberry)隶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植物,因其果实口感酸甜,富含花青苷、黄酮类和酚类物质,有助于提高视力、增强抗癌能力和降低心脏病发生等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果实感官品质特别是果实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含量、组分及比例,糖酸性状也是评价果实品质和选择新品种的重要指标。目前,杂交育种依然是选育越橘新品种的重要途径,所以掌握亲本糖酸含量及组成,明确糖酸等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对于科学选配亲本至关重要。越橘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果实糖酸性状的QTL定位,对于寻找、评价和利用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筛选与糖酸等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加快越橘品质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博士论文以多个杂交组合(包括半同胞系和正反交)为试材,连续两年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越橘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和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了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遗传规律。此外,以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北高丛品种’Berkeley’杂交F1代的9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本研究开发的EST-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分别构建了’Sapphire’和’Berkeley’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在测得供试94个单株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越橘果实糖酸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葡萄糖和果糖是越橘成熟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占总糖含量的97.90%~99.47%,二者含量比值接近1:1,均随果实发育呈迅速增加趋势。高丛越橘品种中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占总酸含量的76.94%,其次是酒石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先上升后下降,奎宁酸和苹果酸在幼果期占较大比重,随果实成熟含量下降。供试矮丛越橘品种‘美登’和半高丛越橘品种‘北村’成熟果实中奎宁酸是主要酸,随果实发育持续下降,其次是柠檬酸和酒石酸。叶片中山梨醇占叶片总糖含量的67.28%,花后42 d(成熟前15 d)达到最高值,之后迅速降低,说明山梨醇是越橘碳水化合物积累的主要形式。2、以高糖高酸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中糖低酸北高丛越橘品种’Berkeley’为亲本的正反交后代中,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组分,柠檬酸和酒石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各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组合中均表现出广泛的分离,其中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大于15%,酸组分及总酸的变异系数大于30%,酸的变异幅度大于糖的变异幅度,说明酸含量的选择潜力大;杂交后代糖和酸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正反交后代果糖、葡萄糖及总糖含量平均值倾向低值亲本,并具有一定的母性遗传倾向,而柠檬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平均值倾向父本,明显受父本影响。糖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酸含量在杂种后代中呈偏向低酸的偏态分布,可能有主效基因存在。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明显差异,果糖、葡萄糖、总糖、柠檬酸和总酸的H2较高,在0.66-0.86之间,其中以果糖最高,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84和0.86,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而酒石酸的H2最低,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22和030,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3、半同胞系各杂交后代中,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可溶性糖,总糖广义遗传力(H2)和遗传传递力(Ta)分别是0.74和0.93。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平均含量低于亲本平均值,主要表现为加性遗传,也受非加性效应影响。柠檬酸为最主要有机酸,其次是酒石酸,总酸H2和Ta分别是0.73和0.90,总酸和柠檬酸呈偏态分布,是受主效基因和加性多基因共同控的数量性状,主要表现为加性遗传,而酒石酸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稳定遗传。4、从’Rubel’的EST序列数据库中开发了54对越橘多态性EST-SSR引物(PIC平均值为0.772),在越橘属8个种(3个引进的栽培种和5个原产中国的野生种)中的跨种转移率在68.5%(高丛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至88.9%(矮丛越橘V.augustifolium和乌饭树V.bracteatum)之间。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遗传背景、地理起源和染色体倍性结果一致,说明本试验开发的EST-SSR引物是有效引物,并在栽培种和野生种中均表现较高的多态性和转移性,可用于越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5、分别用所有多态位点(包含非偏位点和偏离位点)构建了母本’Sapphire’和父本’Berkeley’的分子遗传图谱。’Sapphire’所有多态位点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共计693个多态性位点,图谱总长度覆盖12108.72cM,平均图距为17.47cM,非偏遗传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共计102个SRAP标记位点,图谱总长度覆盖2602.54cM,平均图距为25.52cM。’Berkeley’所有多态位点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共计233个多态性位点,图谱总长度覆盖4039.74cM,平均图距为17.34cM,仅22个非偏分离标记位点。南高丛品种’Sapphire’和北高丛品种’Berkeley’的多态性标记偏分离比率分别为85.28%和90.56%。6、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南高丛越橘’Sapphire’、北高丛越橘’Berkeley’及其94个杂交单株成熟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在已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中对6个符合正态分布的糖、酸性状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以LOD≥3作为QTL入选的临界值,在母本’Sapphire’所有分离位点(偏分离位点和非偏分离位点)的遗传图谱上检测到4个与酸性状相关的QTL;以LOD≥1.5作为QTL入选的临界值,在母本’Sapphire’非偏遗传图谱上检测到3个与酸性状相关的QTL,定位到的多数QTL表型解释率大于10%,但未定位到与糖性状相关的QTL。父本’Berkeley’的遗传图谱中未定位到糖或酸性状的QTL。

张娜,李群[8](2014)在《分子标记在葡萄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子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类重要的遗传标记,近年来发展迅速。分子标记技术是研究葡萄起源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在葡萄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资源鉴定、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评述了分子标记在葡萄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优质葡萄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铁梅[9](2014)在《‘DR’优系软核性状改良及玫瑰香型无核葡萄新种质创制》文中认为无核葡萄具有无核、薄皮等特点,在鲜食和制干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葡萄中的芳香物质会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尤其是玫瑰香型葡萄,作为鲜食葡萄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培育品质优良的玫瑰香型无核葡萄新品种已成为葡萄育种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中以‘底来特’和‘红宝石无核’杂交F1代软核株系’DR2’、’DR3’和‘DR6’,火焰无核自交有核株系‘FZ42’为母本与无核性状遗传力较强的无核白和无核紫杂交,以无核葡萄品种作为母本与玫瑰香型葡萄品种杂交,共配置杂交组合14个,获得314个杂交后代。对影响胚挽救成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胚挽救育种效率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胚挽救优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4个,获得286个株系;以无核葡萄品种作为母本,玫瑰香型葡萄品种‘贵妃玫瑰’、‘粉红玫瑰’和‘紫香无核’或商品性状优良的有核葡萄品种‘圣诞玫瑰’和‘里扎马特’作为父本的杂交组合10个,获得28个株系;以软核株系’DR2’、’DR3’、’DR6’为母本的胚挽救成苗率显着高于以无核品种为母本的成苗率。(2)确定了胚发育培养基MM3中适宜添加的腐胺浓度:‘DR2’ב无核白’、‘DR3’ב无核白’和‘DR6’ב无核紫’分别在添加2mmol·l-1、2mmol·1-1和4mmol·l-1腐胺的MM3培养基上胚发育率最高。(3)‘DR2’ב无核白’、‘DR3’ב无核白’、‘DR6’ב无核紫’、‘昆香无核’ב贵妃玫瑰’和‘紫香无核’ב圣诞玫瑰’分别在DAF45d、48d、48d、50d和55d取样较适宜;‘昆香无核’、‘紫香无核’自交的适宜取样时间也是在DAF50d和55d,与杂交组合相同,说明杂交组合的适宜取样时间主要取决于母本。(4)胚的大小对胚挽救成苗率有一定的影响:大胚(长度>1.0mm)的成苗率显着高于中胚(0.5mm<长度<1.0mm)和小胚(长度<0.5mm);共移栽杂交后代314个株系的902株幼苗,炼苗成活750株,炼苗成活率为83.1%用葡萄无核性状连锁分子标记GSLP1对杂交后代中的259个株系进行早期鉴定,初步获得14个有590bp特异条带的单株。

刘镇东[10](2012)在《山葡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文中提出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近年来在常规杂交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经济作物。本研究以欧亚种葡萄‘红地球’和山葡萄‘双优’杂交的94个F1代单株,以山欧杂种‘北冰红’自交的94个F2代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别构建了‘红地球’、‘双优’和‘北冰红’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对‘红地球’、‘双优’及其94个杂交后代,对‘北冰红’及其94个自交后代的抗寒性进行鉴定,最后用区间作图法对葡萄的抗寒性进行了QTL定位研究。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寒性的QTL定位,为今后抗寒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材料,对提高葡萄抗寒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成功地建立并优化了适宜山葡萄及其杂交后代的SRAP-PCR反应体系。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山葡萄的20μl SRAP-PC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最适含量为DNA10ng,Primer0.8μmol·L-1,dNTPs0.2mmol·L-1,Mg2+3.2mmol·L-1,Taq DNA聚合酶2.0U,并含2μl10×buffer(Mg2+free)。利用此反应体系,对24个‘红地球’ב双优’杂交后代进行SRAP-PCR扩增,并电泳检测扩增效果,扩增谱带清晰且多态性较好,该体系可用于葡萄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相关研究。2、筛选出了447对葡萄SSR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范围。筛选的温度分别为69℃、68.2℃、66.7℃、63.9℃、60.5℃、57.8℃、55.9℃、55℃。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各引物在其最佳退火温度下都能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3、利用优化了的SRAP-PCR反应体系成功地对‘红地球’ב双优’的杂交后代进行了杂种的真实性鉴定。用筛选出的5对能够扩增出父本特异条带的SRAP引物对94株杂交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2.6%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清晰、稳定的父本特异条带,结合田间形态学观察,确认为真杂种。4、利用筛选出的68对SRAP引物和186对SSR引物对‘红地球’ב双优’杂交群体进行扩增,共获得347个SRAP分离位点和186个SSR分离位点。其中母本特有SRAP位点132个,只在母本上表现杂合的SSR位点48个;父本特有SRAP位点155个,只在父本上表现杂合的SSR位点54个;双亲共有SRAP位点60个,在双亲上都表现为杂合的SSR位点84个。利用筛选出的57对SRAP引物和174对SSR引物对‘北冰红’自交群体进行扩增,共获得279个SRAP分离位点和174个SSR分离位点。5、成功地构建了‘红地球’、‘双优’和‘北冰红’的分子遗传图谱。‘红地球’分子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266个位点,覆盖总图距1370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4.8cM;‘双优’分子遗传图谱形成20个连锁群,包含233个位点,覆盖总图距为1254cM,位点之间平均距离为5.0cM;‘北冰红’分子遗传图谱形成21个连锁群,包含228个位点,覆盖总图距为1123cM,位点之间平均距离为4.5cM。6、鉴定了‘红地球’、‘双优’及其杂交群体的94个单株,‘北冰红’及其自交群体的94个单株的抗寒性。对所有试材的一年生成熟枝条进行低温梯度处理(-15℃、-20℃、-25℃、-30℃、-35℃、-40℃和-45℃),测定了各处理温度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并与Logistic方程拟合,计算出各亲本及后代单株的半致死温度(LT50),以半致死温度衡量试材的抗寒性。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对葡萄抗寒性进行了初步的QTL定位。在‘双优’遗传图谱中检测到1个控制抗寒性的QTL位点,在‘北冰红’遗传图谱中检测到1个控制抗寒性的QTL位点,在‘红地球’遗传图谱中共检测到4个控制抗寒性的QTL位点。

二、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生产与育种的重要性
    1.2 无核葡萄的类型
        1.2.1 单性结实型无核葡萄
        1.2.2 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
    1.3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形成机理
        1.3.1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1.3.2 葡萄无核性状的遗传机制
        1.3.3 葡萄无核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1.3.4 无核葡萄的生理特性
    1.4 无核葡萄育种现状
        1.4.1 利用常规杂交培育无核葡萄
        1.4.2 利用胚挽救技术培育无核葡萄
        1.4.3 胚挽救技术的影响因素
        1.4.4 无核抗病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4.5 无核及其它性状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5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应用
        1.5.1 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5.2 抗病性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内源激素及基因表达研究
    2.1 材料和试剂、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胚珠和不同组织的采集
        2.2.2 ‘无核白’胚珠石蜡切片制作与解剖结构观察
        2.2.3 ‘无核白’胚珠内源激素测定
        2.2.4 利用外源 IAA、GA_3和 ABA 处理无核葡萄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差异表达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观察
        2.3.2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解剖结构观察
        2.3.3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2.3.4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3.5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不同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2.3.6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2.4.1 葡萄种子败育的解剖结构变化
        2.4.2 激素在葡萄种子败育中的作用和调控葡萄无核形成
        2.4.3 葡萄种子败育受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调控
        2.4.4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发生了免疫防御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
    3.1 材料和试剂、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花粉采集与处理
        3.2.2 田间杂交
        3.2.3 取样时间
        3.2.4 离体胚挽救过程
        3.2.5 不同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
        3.2.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7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母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2 父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3 正反交组合对杂种胚挽救的影响
        3.3.4 ‘无核白’作母本幼胚珠适宜取样时间的确定
        3.3.5 不同取样时间对离体胚发育及其成苗的影响
        3.3.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3.7 水杨酸对无核葡萄离体胚发育影响
        3.3.8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杂种胚离体萌发的影响
        3.3.9 不同年份胚挽救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亲本基因型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2 适宜取样时间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4 培养基中添加物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与抗病性
    4.1 材料和试剂、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胚挽救杂种后代继代扩繁
        4.2.2 胚挽救杂种后代驯化移栽
        4.2.3 利用无核和抗病性状标记检测杂种后代
        4.2.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胚挽救杂种植株移栽炼苗统计
        4.3.2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3.3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抗霜霉病
        4.3.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4 讨论
        4.4.1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4.2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抗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花椰菜霜霉病概论
        1.1.1 花椰菜简介
        1.1.2 芸薹属霜霉病简介
        1.1.3 病原菌形态特征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1.2 霜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1.2.1 霜霉病侵染循环
        1.2.2 霜霉病发病症状
    1.3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3.1 传播途径影响
        1.3.2 温湿度因子
        1.3.3 光照因子
        1.3.4 作物轮作
        1.3.5 栽培管理
        1.3.6 药剂防治
        1.3.7 抗病性品种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
        1.4.1 光抑制
        1.4.2 低温胁迫
        1.4.3 高温胁迫
        1.4.4 钠盐胁迫
        1.4.5 水分胁迫
    1.5 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的研究
        1.5.1 霜霉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1.5.2 .霜霉病发病机理
        1.5.3 霜霉病发病症状
        1.5.4 子叶期接种
        1.5.5 苗期接种
        1.5.6 离体叶片接种
        1.5.7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1.5.8 霜霉病抗性分级标准
    1.6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6.1 芸薹属抗性遗传规律
        1.6.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1.6.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供试材料
        2.2.2 悬浮菌液的制备及接种鉴定
        2.2.3 田间环境试验
        2.2.4 成株期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级标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类型花椰菜生长时期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2.3.2 花椰菜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2.3.3 不同类型花椰菜霜霉病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亲本及杂交F1代霜霉病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验设计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霜霉病对不同基因型花椰菜花球质量、病情指数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3.3.2 霜霉病胁迫前后花椰菜生理指标SPAD、Fo、Fv/Fm及 Fv/Fo的变化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方法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4.2.3 .苗期喷雾接种
        4.2.4 苗期病害分级标准及鉴定评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花椰菜苗期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椰菜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供试材料
        5.2.2 .DNA的提取
        5.2.3 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5.2.4 不同品种花椰菜的苗期接种
        5.2.5 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5.3.2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苗期鉴定及引物扩增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基因BcPR-5L和BcCNL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十字花科霜霉病研究进展
        1.1 霜霉病发病后症状
        1.2 引发霜霉病的病原菌及保存方法
        1.3 霜霉病抗性遗传研究
        1.4 霜霉病抗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1.5 霜霉菌侵染后植物细胞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2 PR-5L基因的研究进展
    3 CNC基因的研究进展
    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4.1 DNA分子标记
        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PR-5L致病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处理
        1.2 总RNA的分离和cDNA的合成
        1.3 BcPR-5L基因的分子克隆
        1.4 BcPR-5L的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1.5 BcPR-5L的表达模式
        1.6 亚细胞定位
    2 结果
        2.1 BcPR-5L基因的克隆
        2.2 不结球白菜BcPR-5L蛋白分子进化分析
        2.3 BcPR-5L的亚细胞定位
        2.4 BcPR-5L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3 讨论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BcCN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菌液收集
        1.2 BcCNL基因的克隆
        1.3 BcCNL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1.5 VIGS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实时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BcCNL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2.2 BcCN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3 BcCNL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4 BcCNL基因沉默后对‘苏州青’抗霜霉病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抗霜霉病位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1.4 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结球白菜不同品种接种霜霉菌后的病情统计
        2.2 群体结构分析及主元成分分析
        2.3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2.4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5 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6 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4)杏扁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杏的简介
        1.1.2 杏的起源
        1.1.3 杏类植物的品种分类
        1.1.4 我国杏扁的生产现状
    1.2 分子标记简介
        1.2.1 RFLP标记
        1.2.2 RAPD标记
        1.2.3 SSR标记
        1.2.4 AFLP标记
        1.2.5 SRAP标记
        1.2.6 SNP标记
    1.3 关于遗传图谱
        1.3.1 构建遗传图谱的理论依据
        1.3.2 构建遗传图谱的方法
        1.3.3 果树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 QTL定位
        1.4.1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1.4.2 果树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杏扁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杏扁作图群体的创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创建群体选用的亲本材料
        2.1.2 作图群体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1.3 F1群体杂种植株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检测
        2.2.2 F1群体杂种鉴定
    2.3 讨论
        2.3.1 作图亲本选择
        2.3.2 关于杂种鉴定
    2.4 小结
第3章 杏扁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1)试验的主要试剂
        (2)试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SRAP及 SSR分离位点的扩增和记录
        3.1.5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作图群体的SRAP分析结果
        3.2.2 SSR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扩增结果
        3.2.3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3.3 讨论
        3.3.1 关于SRAP和 SSR标记
        3.3.2 关于偏分离标记
        3.3.3 关于遗传图谱的构建
    3.4 小结
第4章 杏扁抗寒性的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器材
        4.1.2 抗寒性的表型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构图群体抗寒性的检测结果
        4.2.2 抗寒性表型值在作图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4.2.3 作图群体的抗寒性QTL定位
    4.3 讨论
        4.3.1 关于QTL定位
        4.3.2 QTL在分子辅助育种中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试验的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大白菜产业现状和重要育种目标
    1.2 大白菜的抗逆性研究
        1.2.1 大白菜晚抽薹育种
        1.2.2 大白菜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进展
    1.3 大白菜感官品质与膳食纤维
        1.3.1 大白菜品质形成
        1.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1.3.3 大白菜品质遗传规律究
        1.3.4 膳食纤维与品质
        1.3.5 我国大白菜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关联分析
        1.4.1 DNA分子标记及用途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立题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抗病晚抽薹种质的评价和优异资源的挖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耐抽薹性的人工鉴定
        2.1.3 5种病害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耐抽薹性
        2.2.2 抗病性
    2.3 讨论
第三章 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数据
        3.2.2 基因分型结果
        3.2.3 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3.2.4 亚群的遗传分析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亲缘关系分析
        3.2.7 连锁不平衡分析
        3.2.8 重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 讨论
        3.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2 表型性状
        3.3.3 SNP分子标记
        3.3.4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
第四章 大白菜感官品质的评定及与营养品质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大白菜田间试验方法
        4.1.3 大白菜样品处理和感官评价方法
        4.1.4 大白菜营养成分含量检测方法
        4.1.5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白菜营养品质与感官品质差异显着性分析及优良品质材料筛选
        4.2.2 大白菜感官品质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
        4.2.3 大白菜营养品质与感官品质关系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蔬菜抗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标记主要技术研究与应用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2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sm DNA,RAPD)
    1.3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1.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AFLP)
    1.5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2 茄科蔬菜抗病分子标记
    2.1 番茄
        2.1.1 晚疫病
        2.1.2 花叶病毒病
        2.1.3 白粉病
    2.2 辣椒
        2.2.1 疫病
        2.2.2 炭疽病
    2.3 马铃薯
        2.3.1 晚疫病
        2.3.2 青枯病
    2.4 茄子
3 十字花科蔬菜抗病分子标记
    3.1 甘蓝
        3.1.1 枯萎病
        3.1.2 结球甘蓝病毒病
        3.1.3 霜霉病
    3.2 大白菜
        3.2.1 病毒病
        3.2.2 霜霉病
        3.2.3 根肿病
    3.3 萝卜
        3.3.1 软腐病
        3.3.2 病毒病及黑腐病
4 葫芦科蔬菜抗病分子标记
    4.1 黄瓜
        4.1.1 枯萎病
        4.1.2 白粉病
        4.1.3 霜霉病
    4.2 西瓜
        4.2.1 枯萎病
        4.2.2 炭疽病
5 展望与结语

(7)越橘(Vaccinium)果实糖酸含量遗传规律及糖酸性状QTL初步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越橘概述
    1.2 越橘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研究进展
        1.2.1 可溶性糖研究进展
        1.2.2 有机酸研究进展
    1.3 果树糖酸遗传规律研究
    1.4 遗传图谱构建
        1.4.1 遗传图谱构建的理论依据
        1.4.2 遗传图谱构建的程序
        1.4.3 作图亲本的选择
        1.4.4 作图群体的选择
        1.4.5 作图遗传标记的选择
        1.4.6 果树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5 数量性状QTL定位
        1.5.1 原理
        1.5.2 QTL定位的必要条件
        1.5.3 统计方法
        1.5.4 果树QTL定位研究进展
    1.6 越橘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7.1 目的与意义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越橘果实糖酸含量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及其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动态变化趋势
        2.2.2 叶片中可溶性糖动态变化趋势
        2.2.3 越橘果实有机酸含量和动态变化趋势
    2.3 讨论
        2.3.1 供试越橘品种糖酸构成特点及动态变化
        2.3.2 越橘果实糖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北高丛品种‘Berkeley’正反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倾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北高丛品种‘Berkeley’正反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
        3.2.2 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北高丛品种‘Berkeley’正反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的频率分布
        3.2.3 正反交组合糖含量与酸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杂交亲本对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3.3.2 越橘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模式
        3.3.3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越橘半同胞系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遗传特点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果实糖和酸含量
        4.2.2 杂交组合糖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4.2.3 杂交组合有机酸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4.2.4 糖酸含量的遗传趋势
    4.3 讨论
        4.3.1 越橘杂交亲本对后代糖酸含量的影响
        4.3.2 越橘糖酸含量的遗传倾向
        4.3.3 越橘糖酸含量的遗传模式
    4.4 小结
第五章 越橘EST-SSR标记开发以及EST-SSR标记在越橘属(Vaccinium spp)植物中的转移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EST序列来源和微卫星查找
        5.1.2 引物设计
        5.1.3 试验材料
        5.1.4 DNA提取、PCR反应和检测
        5.1.5 数据分析
        5.1.6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越橘EST-SSR的发生频率和特点
        5.2.2 EST-SSR引物开发及其多态性检测
        5.2.3 EST-SSR引物在越橘属种间的转移性
        5.2.4 基于EST-SSR的越橘试材间的系统关系
    5.3 讨论
        5.3.1 越橘EST-SSR特点
        5.3.2 越橘EST序列数据库开发EST-SSR标记的潜力
        5.3.3 越橘EST-SSR的多态性
        5.3.4 越橘EST-SSR引物的跨种通用性
        5.3.5 越橘EST-SSR引物的有效性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越橘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EST-SSR和SRAP多态性引物筛选
        6.1.4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亲本多态性引物筛选结果
        6.2.2 多态性引物在‘Sapphire’בBerkeley’杂交F1代群体中的扩增结果分析
        6.2.3 ‘Sapphire’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6.2.4 ‘Sapphire’非偏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6.2.5 ‘Berkeley’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6.3 讨论
        6.3.1 SRAP分子标记在越橘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6.3.2 偏分离现象
        6.3.3 关于越橘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
    6.4 小结
第七章 越橘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QTL定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亲本及F1群体果实的糖酸组分及含量
        7.2.2 F1群体中糖酸含量的分布频率
        7.2.3 母本‘Sapphire’糖酸性状的QTL定位
        7.2.4 父本‘Berkeley’糖酸性状的QTL定位
    7.3 讨论
        7.3.1 偏分离标记与越橘果实糖酸性状QTL定位
        7.3.2 越橘果实糖酸形状的QTL定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分子标记在葡萄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研究
    1.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亲本鉴定
    1.3 品种鉴别
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1 遗传作图
    2.2 抗性育种
    2.3 无核育种
3 问题与展望

(9)‘DR’优系软核性状改良及玫瑰香型无核葡萄新种质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无核葡萄胚败育的机理研究进展
    1.3 影响无核葡萄胚挽救效率的主要因素
        1.3.1 杂交亲本的选择
        1.3.2 最适宜采样时期的确定
        1.3.3 种皮处理方式
        1.3.4 培养基的选择
        1.3.5 不同添加物
        1.3.6 培养条件
    1.4 玫瑰香型无核葡萄育种研究进展
        1.4.1 玫瑰香型葡萄的芳香物质
        1.4.2 玫瑰香味的遗传与鉴定
        1.4.3 玫瑰香型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进展
    1.5 无核葡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5.1 无核性状分子标记
        1.5.2 抗病性状分子标记
        1.5.3 芳香检测分子标记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成苗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2.2.2 胚挽救杂交后代幼苗的移栽和炼苗
    2.3 讨论
        2.3.1 杂交组合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成苗的影响
        2.3.2 移栽炼苗过程对胚挽救成苗的影响
第三章 胚挽救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培养基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方法
        3.1.3 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方法
        3.1.4 胚大小及培养容器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方法
    3.2 试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基对胚挽救的影响
        3.3.2 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
        3.3.3 胚珠内不同大小幼胚萌发情况
        3.3.4 不同容器内幼胚的萌发情况
    3.4 讨论和小结
        3.4.1 氨基酸和多胺在植物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3.4.2 最适取样时间的确定
        3.4.3 胚大小及培养容器对胚挽救成苗的影响
第四章 胚挽救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早期标记辅助选择
    4.1 试验方法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4.1.2 PCR引物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1.4 CTAB法提取葡萄叶片基因组DNA步骤
        4.1.5 PCR检测体系
        4.1.6 PCR检测程序
    4.2 结果及分析
        4.2.1 GSLP1对亲本检测结果
        4.2.2 杂种后代GSLP1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介

(10)山葡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分子标记概述
        1.1.1 RFLP
        1.1.2 RAPD
        1.1.3 SSR
        1.1.4 ISSR
        1.1.5 AFLP
        1.1.6 SRAP
        1.1.7 SNP
    1.2 遗传图谱
        1.2.1 构建遗传图谱的理论依据
        1.2.2 构建遗传图谱的主要步骤
        1.2.3 果树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3 QTL 定位
        1.3.1 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1.3.2 果树 QTL 定位研究进展
    1.4 葡萄抗寒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4.1 葡萄抗寒性遗传研究进展
        1.4.2 葡萄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葡萄作图群体的创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创建群体选用的亲本材料
        2.1.2 DNA 提取和质量检测
        2.1.3 RS 群体的杂种真实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2.2 RS 群体的杂种鉴定
    2.3 讨论
        2.3.1 关于作图群体的亲本选择
        2.3.2 关于杂种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 SRAP 和 SSR 分子标记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因素组合对 SRAP-PCR 的影响
        3.2.2 SRAP-PCR 反应体系的验证
        3.2.3 退火温度对 SSR 反应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葡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作图群体的 SRAP 分析结果
        4.2.2 作图群体的 SSR 分析结果
        4.2.3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4.3 讨论
        4.3.1 关于 SSR 标记在‘红地球’和‘双优’杂交群体中分离情况与其在构图中的利用
        4.3.2 关于 SSR 标记的杂合率
        4.3.3 关于标记的偏分离
        4.3.4 关于新增的 SRAP 标记和图谱的质量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抗寒性的 QTL 定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抗寒性的表型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作图群体抗寒性鉴定结果
        5.2.2 抗寒性表型值在两个群体中的次数分布
        5.2.3 抗寒性 QTL 定位分析
    5.3 讨论
        5.3.1 关于 QTL 定位
        5.3.2 关于 QTL 在分子辅助育种中应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D]. 李莎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黄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3]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基因BcPR-5L和BcCNL的功能分析[D]. 刘唱.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杏扁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D]. 王晓燚.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5)
  • [5]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D]. 龚振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6]蔬菜抗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郭仰东,连蔚然,徐风凤,郑禾,赵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2)
  • [7]越橘(Vaccinium)果实糖酸含量遗传规律及糖酸性状QTL初步定位的研究[D]. 刘有春. 沈阳农业大学, 2014(08)
  • [8]分子标记在葡萄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张娜,李群. 北方园艺, 2014(16)
  • [9]‘DR’优系软核性状改良及玫瑰香型无核葡萄新种质创制[D]. 李铁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10]山葡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抗寒性QTL定位研究[D]. 刘镇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与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密切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