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秀丽,岳俊峰[1](2022)在《近十年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自媒体时代,学术界关于高校自媒体研究的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宏观研究、自媒体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高校自媒体技术运用研究、大学生自媒体创作现状研究、大学生自媒体创作的法律风险研究等领域。从时代背景、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等角度研究高校自媒体应用的成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起步较晚,快速发展后,研究趋势渐缓;二是涉及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且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主;三是研究对象可细分为自媒体现象、自媒体创作主体和自媒体传播载体三类。我国高校自媒体研究尚存薄弱环节,一是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二是对自媒体作品深度剖析较少;三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媒体研究较为薄弱。未来学术界可平衡各学科参与度,加强不同学科研究,重视自媒体作品研究,对不同创作主体的自媒体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将自媒体+思想政治研究的主体从高校教师和高校课程教学转移到学生,借鉴国际信息技术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原创正能量自媒体作品及其功效等。

郑艳菊[2](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赵振,李梦妍[3](2021)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最大育人增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引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加强新媒体平台网络监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供给侧改革、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分析,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邢瑞娟,汤云晴[4](2021)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内在的客观联系。探析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首先,对红色文化相关概念以及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以期发现问题。其次,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剖析。最后,重点探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认为其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创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红色文化的课堂育人;二是制定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实现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三是加强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实现红色文化的环境育人;四是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实现红色文化的网络育人;五是培养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夯实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基础。

杨基燕,傅映平[5](2021)在《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时代的来临和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使"互联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O2O"混合模式的广泛应用呼唤高校思想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变革,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大学生的美好精神生活养成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十分必要。高校要走树立教育生态系统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高校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巩固协同育人功效;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保障,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提升教师信息化网络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强化新时代的"三观"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双双受益,从而达到"生活化""无声化""跨界化"的育人效果。

蒋平,樊红兰,韦顺国[6](2021)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坚持"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百色学院"大学生成长与发展"2020年度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可度较高,总体上思想政治状况良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校内校外教育、课内课外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衔接,推进和优化教育主体大协同、教育过程全贯通、教育资源强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谭亚莉,刘艳[7](2021)在《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构建,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时代产物。随着网络拟态环境在高校的广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权威,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通过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硬实力"、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付林豪[8](2021)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葵漫[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

方靖[10](2021)在《融媒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二、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成果的现状
    1.高校自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2.大学生自媒体创作研究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自媒体作品的态度。
        第二,大学生应用自媒体创作的法律风险。
        第三,关于大学生自媒体作品创作遇到困境与风险的原因分析。
        第四,大学生自媒体创作的对策。
二、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的特点
    1.时间维度研究成果呈现先井喷后渐缓的特点
        第一,高校自媒体与大学生自媒体研究起步均较晚,且二者发展基本同步。
        第二,大学生自媒体研究发文量在2017年后出现转折点,少于高校自媒体发文量。
    2.学科领域呈现多学科参与,思政独重的特点
        第一,高校自媒体研究学科属性明显,涉及学科广泛。
        第二,高校自媒体研究诸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占比独大。
    3.研究切入点呈现多元化特点
        第一,以高校自媒体现象为研究内容。
        第二,以高校、教师、学生为自媒体研究主体。
        第三,以高校自媒体传播载体为研究角度。
三、薄弱环节及未来研究趋势
    1.薄弱环节
        第一,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其他学科参与度有限。
        第二,相较于以自媒体为时代背景的研究,对高校自媒体作品研究不足。
        第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媒体研究较为薄弱。
    2.未来研究趋势
        第一,加强不同学科的参与度,全面创新自媒体时代高校专业课深度融合工作。
        第二,重视自媒体作品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将高校自媒体思想政治研究的主体从高校、教师转移到大学生。
        第四,学习借鉴国际信息技术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机遇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平台载体
    (二)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更加多样化
    (三)新媒体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嬗变
    (四)新媒体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逐渐多元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被冲击
    (二)教育内容针对性欠缺,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不足
    (三)教育载体唯平台化,教育手段缺乏原创性
    (四)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体素养不足,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欠缺
四、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聚合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
    (二)加强新媒体平台网络监管,做好升级版“把关人”
    (三)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供给侧改革,助力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相融合
    (四)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体素养
五、结语

(4)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二)红色文化的类型
        1. 红色物质文化
        2. 红色精神文化
        3. 红色制度文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述评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教育资源论
        2. 价值导向论
        3. 教育目标论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1.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2.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3. 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分析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情怀
        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红色文化的课堂育人
    (二)制定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实现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
    (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红色文化的环境育人
    (四)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实现红色文化的网络育人
    (五)培养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夯实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基础

(5)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互联网+”教育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变革
    (二)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必然趋势
    (三) 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养成需要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时代教育主体泛化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
    (二)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网民的“群体极化”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作用
    (三)互联网的迭代更新、快速发展挑战高校教师的观念与自我提升
    (四)互联网的潜隐渗透、“信息茧房”挑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思维认知
    (五)互联网的虚拟隐蔽挑战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监督
三、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教育生态系统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创新高校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协同育人功效
    (三)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保障,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四)提升教师信息化网络意识,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能力
    (五)将价值认同融入生活,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百色学院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人生追求
        1. 人生态度与人生目标
        2. 人生价值取向
        3. 对消极人生观和学习生活状态的看法
        4. 人生观与人生追求回归分析
        5. 人生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实践情况
        3. 对12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分情况
        4. 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回归分析
        5. 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三)大学生的政治观与政治行为
        1. 大学生的入党意愿
        2. 对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领导的认知情况
        3. 对“四个自信”认同情况
        4. 对党领导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评价
    (四)大学生的道德观与道德行为
        1. 对奉献精神的认同程度
        2. 践行道德行为的意愿
        3. 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与实践情况
    (五)大学生的文化观与文化素养
        1. 对文化自信的认同程度
        2. 对革命精神的认知情况
        3. 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和参与情况
        4. 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熟悉程度
        5. 中外经典着作的阅读情况
        6.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7. 对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的认识
    (六)大学生的网络观与网络素养
        1. 上网时长与目的
        2. 上网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3. 新媒体的影响与改进
        4. 网络观与网络素养回归分析
        5. 网络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七)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
        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2. 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盼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分析
    (八)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行为
        1. 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2. 教书育人
        3. 科研育人
        4. 心理育人
        5. 实践育人
        6.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分析
    (九)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
        1. 对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开展效果的评价
        2. 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因素的认知情况
        3. 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工作
        2.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着
        3.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
    (二)优化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议
        1. 推进各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
        2. 推进不同育人阶段有机衔接
        3. 推进各环节育人要素深度融合

(7)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网络拟态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一)拟态环境概念阐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照和考量网络拟态环境
三、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拟态环境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二)网络拟态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三)网络拟态环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
四、网络拟态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策略
    (一)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硬实力”,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话语权
    (二)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拟态环境适应能力
    (三)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对话空间
五、结语

四、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综述[J]. 赵秀丽,岳俊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3]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赵振,李梦妍.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2)
  • [4]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邢瑞娟,汤云晴.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2021(01)
  • [5]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杨基燕,傅映平. 学术探索, 2021(09)
  • [6]“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J]. 蒋平,樊红兰,韦顺国. 百色学院学报, 2021(04)
  • [7]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谭亚莉,刘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付林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9]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研究[D]. 张葵漫. 西南大学, 2021
  • [10]融媒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方靖.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