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数字和10个证人

10个数字和10个证人

一、10个数字10个见证(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21)在《如何做好主题新闻宣传报道》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新民市融媒体中心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宣传报道案例分析,结合作者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完成主题系列宣传报道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并指出应对的办法。

六安市人民政府[2](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政[2021]6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现将《六安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2月13日六安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成就1.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步伐加快3.政府网站集约化扎实推进4.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王怡,朱怡,刘泊静,支彤,伍梦尧[3](2021)在《东方风起再扬帆》文中提出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承载着人类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带一路”建设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延伸。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黄丽玲[4](2021)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的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活动课要求教师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体现的数学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十个核心概念"为导向,进行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活动课中游戏的开发与设计,本文主要阐述了游戏开发与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聂辉华,李靖[5](2021)在《区块链经济学的形成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区块链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技术之一。自2008年以来,区块链的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加密货币、金融、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最近几年来关于区块链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首先,文章介绍了区块链的发展背景。其次,文章介绍了区块链的运行机制以及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再次,文章从博弈论、市场均衡、网络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多个角度,系统地梳理了关于区块链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成果。最后,文章基于我国区块链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出区块链经济学的下一步发展,应该重点关注联盟链落地机制、参与方信息结构、主权货币实施方案以及区块链在医疗、公益、食品安全等行业的具体应用机制设计等问题。

贾琼[6](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黄心远[7](2021)在《某区块链钱包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加密资产的市值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购买数字加密资产进行投资理财。但当前市场上的数字加密资产种类繁多且有一部分是基于不同的区块链网络,很多用户需要针对不同的数字加密资产下载相应的专用钱包进行资产管理,这给持有多种数字加密资产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很多用户对数字加密资产的基本信息并不了解,并缺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决策参考,很难及时把握当前市场的动向,从而错失投资机会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故本课题将要设计一款区块链钱包,通过分层确定性地址机制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去中心化的数字加密资产管理方案,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够便捷地管理自己的数字加密资产,同时钱包还会给用户介绍每个数字加密资产的具体信息,推送最新的时讯消息,并根据行情数据、链上数据等数据信息为用户提供客观中立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用户打造高效的决策环境,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本文从软件工程过程的角度出发,首先对钱包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用户角色有游客、普通用户、会员和系统管理员,分析了系统功能有钱包生成、钱包管理、钱包转账、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新闻资讯、链上数据分析、行情数据分析和用户功能等;然后对钱包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描述,包括客户端与后端的软件层次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最后还介绍了钱包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实现过程和测试工作。目前已实现了钱包的基本功能,包括钱包生成、钱包转账、钱包管理等,帮助用户实现资产一站式管理,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加密资产详情信息、新闻资讯、行情数据分析、链上数据分析等服务,为用户的投资决策给予了一定参考依据。

王鑫宇[8](2021)在《“故事性”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的量化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大运河杭州段为例》文中认为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对外宣传战略思想,并在重要讲话和会议中被多次提及,展现出其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宣传方面的重要地位。“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战略思想近年来逐渐吸引大量学者展开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在已取得部分成果的同时,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应用价值。同时大运河(杭州段)作为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区域,是多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有较高的历史叙述价值和象征意义,拥有良好的形成“中国好故事”的条件和背景。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故事性评价针对其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发展潜力和现状做出评价,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系统、综合的故事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标准。首先,论文从“故事性”和文化线路基础理论入手,对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构建的程序和脉络进行整理,对故事性构成要素进行解读,分析其主要构成由逻辑形式(结构)和美学形式(意义构成)。然后,论文通过分析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行方法归纳和框架、指标、模型运作方式提取,将其应用于本研究中。随后,综合考量文化遗产故事性特点、大运河杭州段重要特征,通过确定价值主客体类型——提炼价值客体特征——结合价值主体需求——总结价值客体价值构成——明确评价标准、原则和评价方法——构建价值指标体系并赋予权重这一流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最后,论文选取大运河(杭州段),在基于其故事性资源的整理基础上,通过相关文本量化方法(词频分析,情感分析等)和百度指数、google趋势等相关工具量化和可视化手法对数据进量化分析,并构建相关评价标准,对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价值进行了指导性评价。通过分析检验评价结果和数据分析结果,为故事性评价理论提供己力,开辟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文化遗产的“讲好中国故事”道路,展望相关文化产业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愿景。

占鸿渐[9](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字符串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字符串识别是指将包含字符串的图像转录成便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处理和理解的文本,在信息检索、文档和表单识别理解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同时在机器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部分成果已实用化。但是,由于字符串图像背景复杂、字体风格多变、字符粘连等问题,使得字符串识别依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传统字符串识别方法在分割/过分割的基础上,采用单字符识别与路径搜索后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整个字符串的识别,其识别性能遇到瓶颈,难以进一步提升,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迅猛发展,许多端到端的网络模型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取得了较之传统方法明显的性能提升,展现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强大能力。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字符串识别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残差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基于字形字义融合特征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基于复合注意力卷积和双解码器的字符串识别模型以及无循环神经网络的卷积网络字符串识别模型,并在中文、泰语、越南语和阿拉伯数字、印地语数字、孟加拉文数字等不同类型的字符串上进行验证。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残差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以卷积网络(CNN)、循环网络(RNN)和连结时序分类(CTC)串联组成的卷积循环神经网络(CRNN)序列识别框架为基础,通过在框架的卷积网络和循环网络中同时加入残差连接,提出残差卷积网络-残差循环网络-连结时序分类组成的残差卷积循环神经网络(Res-CRNN)。加入残差连接,有效提升了识别模型中卷积网络和循环网络的特征提取和建模能力,进而提高最终的字符串识别性能。在多个字符串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残差卷积网络和残差循环网络均能提高识别性能。在数字串识别基准数据集CAR-A和CAR-B上,本文提出的Res-CRNN分别取得了 90.83%和92.55%的字符串级别准确率,为同期最好性能。2.提出一种基于字形字义融合特征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利用中文等表意文字的字符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特点,将字符级别的字形字义特征相结合,更好地利用语义信息来提高字符串的识别性能。在提取字符字形特征和字义特征的基础上,使用参数化的门机制融合策略来自动地为每个字符选择融合特征中字形特征和字义特征的比重,从而为不同的字符生成其特有的融合特征。在LSTM解码器中,使用提出的字形字义融合特征作为前序时刻预测结果的特征表示,并且同时使用前一个时刻以及前序多个时刻的预测结果来辅助当前时刻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利用语义信息,在中文字符串数据集ICDAR2013-HCTR上取得了 96.65%的字符级别准确率,达到同期最优性能。3.提出一种基于复合注意力卷积和双解码器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在某些语言中,元音字符比辅音字符小得多,且声调会以独立字符或字符中一部分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这给相关字符串的识别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在卷积层中使用不同大小的卷积核以提取多尺度的图像特征,然后利用卷积层内的注意力机制来对提取的特征进行选择,从而得到更优的元音、音调等小字符的特征表示,最后结合两种通用的解码方法,即CTC解码和LSTM解码,以提高解码阶段的准确性。该方法在泰语字符串数据集G-Thai和越南语字符串数据集G-Vietnam上分别取得了 86.07%和95.72%的字符级别准确率,优于CRNN等其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注意力卷积和双解码器均能有效提高模型的识别性能。4.提出一种无循环神经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循环神经网络以其对序列中上下文信息建模的显着优势,通常作为字符串识别等序列识别模型的基础结构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字符串都富含上下文信息,而且循环神经网络也存在计算复杂、难以并行化加速等缺点。本文在不使用循环神经网络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卷积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在卷积网络提取图像特征之后,通过对特征图进行维度变换直接与CTC相连,从而将CNN-RNN-CTC模型转化为CNN-CTC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数字串等上下文无关或弱相关的字符串识别任务中取得了比含有RNN的模型更好的识别性能。此外,由于RNN会将训练集上学习到的范式应用到测试集上,当训练集和测试集存在较大差异时,如字符串长度差异或字符串的内容分布差异,不含RNN的模型比含有RNN的模型的性能更优。该方法在CAR-A和CAR-B上的字符串级别准确率为93.23%和94.87%,为目前最好性能。同时,由于不使用RNN,有效提升了模型的计算速度并缩减了模型大小。

吕进锋[10](2020)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立足本土,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力、文化适应力和文化实践力,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悖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借鉴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明确了教育空间概念和教育空间结构概念,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阐明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确立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队伍、机构和成效七个教育空间要素,并依据其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和教育综合空间三大类教育空间,以及64种教育空间结构组合,最终凝练成16种教育空间结构类型。基于教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教育空间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获取研究数据,以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切入点,选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空间尺度,以县为解析尺度(13个县市)、年份(2014-2018年)为时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教育综合空间和教育空间结构的时间演进与空间格局。聚类划分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结构类型。总体而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其教育空间从要素、类型到结构,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还结合访谈和田野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空间类型和教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主体因素、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三种教育空间类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也对教育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本研究提出三个路径:第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整合与差异推进。要从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教师队伍、机构联动和特色凝练等方面促进主流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整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第二,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增强政府主体、各界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强化各主体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意识。第三,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本研究还从三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第一,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优化。第二,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回馈”,注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权力意志,以及教育空间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定位的影响,同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和教育发展的大业中统筹考虑,从而准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第三,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必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导向,培养“三力”青年;必须遵循突破观念束缚、坚定适宜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本路径;必须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将各尺度、各层次、各主体的教育空间统合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空间进行系统观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明确了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并以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例,进行了教育空间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分析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时空动态、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彰显了教育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展望未来,还应强化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民族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儿童在场”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多视角、多主体、多方法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教育空间比较研究。

二、10个数字10个见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个数字10个见证(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做好主题新闻宣传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报道主题框架
二、注重细节刻画和整体效果
三、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配编采团队
四、跟进报道进度,掌控报道节奏
五、全媒体呈现,多形式传播

(3)东方风起再扬帆(论文提纲范文)

登高望远 能源合作风起东方
走深走实 能源部署统筹推进
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
民心相通 构筑最坚实的互联互通

(4)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开发与设计的原则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开发与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数的游戏
    (二)设计形的游戏
    (三)设计逻辑游戏

(5)区块链经济学的形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区块链的发展和研究背景
二、 区块链的运行机制
    (一) 区块链的结构
    (二) 区块链的激励机制
三、 区块链经济学的初步形成
    (一) 区块链运行的经济学逻辑
        1. 区块链的博弈论分析。
        2. 区块链的市场均衡。
        3. 区块链的网络经济学分析。
    (二) 区块链技术的经济社会影响
        1. 区块链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2. 区块链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3. 区块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4. 区块链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四、 总 结

(6)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1.2 档案资源聚合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1.4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档案价值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数字人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3.2.1 关联强度
        3.2.2 关联维度
        3.2.3 关联阶度
        3.2.4 关联粒度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6.2.1 存储层
        6.2.2 描述层
        6.2.3 服务层
        6.2.4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7.2.1 政策保障
        7.2.2 技术保障
        7.2.3 人才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某区块链钱包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任务
        1.2.1 论文内容
        1.2.2 本人承担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区块链
        2.1.1 什么是区块链
        2.1.2 区块链的架构模型
    2.2 单链钱包
    2.3 HD钱包
        2.3.1 什么是HD钱包
        2.3.2 BIP39
        2.3.3 BIP32
        2.3.4 BIP44
    2.4 数字加密资产介绍
        2.4.1 比特币
        2.4.2 以太坊
        2.4.3 莱特币
        2.4.4 比特现金
    2.5 开发框架和工具
        2.5.1 Spring框架
        2.5.2 Spring Boot框架
        2.5.3 Spring Cloud Alibaba框架
        2.5.4 Augular框架
        2.5.5 Ionic UI工具包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3.1.1 游客
        3.1.2 普通用户
        3.1.3 会员
        3.1.4 系统管理员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钱包生成
        3.2.2 钱包管理
        3.2.3 钱包转账
        3.2.4 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
        3.2.5 新闻资讯
        3.2.6 链上数据分析
        3.2.7 行情数据分析
        3.2.8 用户功能
    3.3 系统功能的UML用例图
    3.4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响应时间
        3.4.2 易用性
        3.4.3 安全性
        3.4.4 可维护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4.1.1 客户端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4.1.2 后端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3.1 E-R图设计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系统的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钱包生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1 钱包生成模块的详细设计
        5.1.2 钱包生成模块的实现
        5.1.3 钱包生成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2 钱包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钱包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5.2.2 钱包管理模块的实现
        5.2.3 钱包管理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3 钱包转账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钱包转账模块的详细设计
        5.3.2 钱包转账模块的实现
        5.3.3 钱包转账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4 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4.1 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模块的详细设计
        5.4.2 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模块的实现
        5.4.3 数字加密资产信息介绍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5 新闻资讯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5.1 新闻资讯模块的详细设计
        5.5.2 新闻资讯模块的实现
        5.5.3 新闻资讯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6 链上数据分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6.1 链上数据分析模块的详细设计
        5.6.2 链上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5.6.3 链上数据分析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7 行情数据分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7.1 行情数据分析模块的详细设计
        5.7.2 行情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5.7.3 行情数据分析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8 用户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8.1 用户模块的详细设计
        5.8.2 用户模块的实现
        5.8.3 用户模块的实际效果图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方法和环境介绍
    6.2 系统的功能测试
    6.3 系统的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故事性”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的量化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大运河杭州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政治和社会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故事评价研究综述
        1.3.2 文本量化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遗产评价体系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故事”与“故事性”
        2.1.1 “故事”的概念界定
        2.1.2 “故事性”的概念和内涵演变
        2.1.3 文化遗产关联故事分类
        2.1.4 “讲好中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
    2.2 文化线路
        2.2.1 文化线路遗产概念和定义
        2.2.2 文化线路遗认定要素与特性
    2.3 文化遗产故事性评价基础理论
        2.3.1 评价学
        2.3.2 层次分析法
3 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文化遗产故事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内容
    3.2 故事性评价主体类型分析
    3.3 评价客体类型分析
    3.4 评价客体特征提炼
        3.4.1 大运河(杭州段)的特征提炼
        3.4.2 大运河故事(杭州段)的特征提炼
    3.5 评价主体需求分析
    3.6 评价客体价值构成
    3.7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内容
        3.7.1 评价原则和标准
        3.7.2 评价方法
        3.7.3 评价体系流程构建
    3.8 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8.1 一层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3.8.2 二、三层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 大运河(杭州段)的故事性评价背景
    4.1 大运河(杭州段)时空范围的界定
    4.2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重要价值
    4.3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故事性资源
        4.3.1 大运河(杭州段)申遗点段
        4.3.2 大运河(杭州段)重要人物
        4.3.3 大运河(杭州段)重要水政机构
5 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
    5.1 故事性文本量化分析
        5.1.1 历史文献文本量化分析
        5.1.2 评论性文本量化分析
        5.1.3 新闻事件文本量化分析
    5.2 故事内容维度指导性评价
        5.2.1 真实性(B1)
        5.2.2 社会价值(B2)
        5.2.3 历史价值(B3)
    5.3 故事内涵维度指导性评价
        5.3.1 思想价值(B4)
        5.3.2 科学性(B5)
        5.3.3 代表性(B6)
        5.3.4 艺术性(B7)
    5.4 故事传播维度指导性评价
        5.4.1 对外性(B8)
        5.4.2 本地性(B9)
        5.4.3 商业性(B10)
    5.5 小结
        5.5.1 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评价结果分析
        5.5.2 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性发展利用策略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杭州运河名人
附录2 杭州运河历史建筑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4 调研问卷

(9)基于深度学习的字符串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字识别和字符串识别
        1.2.2 基于传统方法的字符串识别
        1.2.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字符串识别
        1.2.4 字符识别的相关比赛和公开数据集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残差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
    2.1 引言
    2.2 模型介绍
        2.2.1 残差卷积网络
        2.2.2 残差循环网络
        2.2.3 CTC输出层
    2.3 实验设置
        2.3.1 数据集
        2.3.2 图像预处理
        2.3.3 网络结构和训练参数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与已有方法对比
        2.4.2 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字形字义融合特征的字符串识别模型
    3.1 引言
    3.2 模型介绍
        3.2.1 图像编码器
        3.2.2 基于字形字义融合特征的解码器
        3.2.3 目标函数和解码
    3.3 实验设置
        3.3.1 数据集
        3.3.2 图像预处理
        3.3.3 字形特征和字义特征
        3.3.4 网络参数和训练参数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与已有方法对比
        3.4.2 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合注意力卷积和双解码器的字符串识别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介绍
        4.2.1 复合注意力卷积
        4.2.2 双解码器联合解码
    4.3 实验设置
        4.3.1 数据集
        4.3.2 字符串标签映射
        4.3.3 网络参数和训练参数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与已有方法对比
        4.4.2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循环网络的字符串识别模型
    5.1 引言
    5.2 模型介绍
        5.2.1 模型概述
        5.2.2 特征提取
        5.2.3 特征维度变换
    5.3 实验设置
        5.3.1 数据集
        5.3.2 网络结构和训练参数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与已有方法对比
        5.4.2 与含有循环网络的模型性能对比
        5.4.3 循环网络影响识别性能的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2.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1.2.3 国内外教育空间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区域
        1.4.1 红河州地理概况
        1.4.2 红河州学校教育概况
        1.4.3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少数民族文化
        2.1.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2.1.3 空间
        2.1.4 教育空间
        2.1.5 教育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2.2.3 文化功能论
        2.2.4 空间生产理论
        2.2.5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育空间理论探索
    3.1 空间思想史回顾
        3.1.1 空间观念的演变
        3.1.2 空间生产理论
    3.2 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
        3.2.1 教育空间生态
        3.2.2 教育空间的要素
        3.2.3 教育空间的类型
        3.2.4 教育空间的功能
        3.2.5 教育空间的生产
    3.3 教育空间结构分析
        3.3.1 教育空间结构的内涵
        3.3.2 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3.3.3 教育空间结构运作的机制
        3.3.4 教育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建构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4.1.4 指标体系的确立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指标解释及算法
        4.3.1 教育空间目标指数
        4.3.2 教育空间内容指数
        4.3.3 教育空间方法指数
        4.3.4 教育空间形式指数
        4.3.5 教育空间队伍指数
        4.3.6 教育空间机构指数
        4.3.7 教育空间成效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演变
    5.1 教育空间要素发展水平概况
    5.2 目标与内容要素的演变
        5.2.1 目标要素的时空动态
        5.2.2 内容要素的时空动态
    5.3 方法与形式要素的演变
        5.3.1 方法要素的时空动态
        5.3.2 形式要素的时空动态
    5.4 队伍与机构要素的演变
        5.4.1 队伍要素的时空动态
        5.4.2 机构要素的时空动态
    5.5 成效要素的演变
        5.5.1 成效要素的时间演进
        5.5.2 成效要素的空间格局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与空间结构演变
    6.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演变
        6.1.1 教育人文空间的时空动态
        6.1.2 教育物理空间的时空动态
        6.1.3 教育综合空间的时空动态
    6.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演变
        6.2.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6.2.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格局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7.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
        7.1.1 教育空间要素问题
        7.1.2 教育人文空间问题
        7.1.3 教育物理空间问题
        7.1.4 教育综合空间问题
        7.1.5 教育空间结构问题
    7.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7.2.1 地域因素:保护与阻隔
        7.2.2 文化因素:融合与冲突
        7.2.3 主体因素:共识与异念
        7.2.4 教育因素:整合与相斥
        7.2.5 经济因素:促进与限制
    7.3 红河州教育空间因果反馈关系
        7.3.1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物理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2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3 教育物理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4 教育空间内部因果反馈关系
    7.4 本章小结
        7.4.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7.4.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第8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路径分析
    8.1 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
        8.1.1 清晰具体: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8.1.2 传承创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
        8.1.3 画龙点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8.1.4 内外交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机构联动
        8.1.5 量而有器: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评估体系
        8.1.6 差异推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8.2 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
        8.2.1 政府主体:加强导向牵引
        8.2.2 各界主体:实现综合集成
        8.2.3 生命主体:走向参与“自觉”
    8.3 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
        8.3.1 政府: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系统
        8.3.2 社区:搭建以“联动”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平台
        8.3.3 学校:筑牢以“发展”为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实施模式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理性思考
    9.1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9.1.1 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9.1.2 为什么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
        9.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9.1.4 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
    9.2 明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
        9.2.1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
        9.2.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权力意志
        9.2.3 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教育空间”
    9.3 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目标导向
        9.3.2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路径
        9.3.3 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生态支持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1.1 教育空间理论框架初构
        10.1.2 教育空间理论价值初验
        10.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思索
    10.2 研究创新
    10.3 研究不足
    10.4 研究展望
        10.4.1 发展与完善教育空间理论
        10.4.2 深化与充实空间视角的教育研究
        10.4.3 加强和拓展教育空间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
    附录A 云南省红河州区位图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件C 地理社会调查法
    附件D 调查问卷
    附录E 指标体系
    附录F 民族文化教育空间指标权重赋分表
    附件G 调研计划
    附录H 屏边玉屏中心校(半坡希望小学)芦笙队概况
    附录I 前期田野调查图片(部分)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10个数字10个见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做好主题新闻宣传报道[J]. 刘丽. 记者摇篮, 2021(12)
  • [2]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东方风起再扬帆[N]. 王怡,朱怡,刘泊静,支彤,伍梦尧. 中国电力报, 2021
  • [4]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游戏的开发与设计[J]. 黄丽玲. 新课程导学, 2021(28)
  • [5]区块链经济学的形成与展望[J]. 聂辉华,李靖.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05)
  • [6]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7]某区块链钱包的设计与实现[D]. 黄心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故事性”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的量化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大运河杭州段为例[D]. 王鑫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基于深度学习的字符串识别研究[D]. 占鸿渐.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10]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D].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10个数字和10个证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