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传染病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传染病

一、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宗[1](2020)在《TLR基因多态性与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病毒性前葡萄膜炎(Viral-induced anterior uveitis,VIAU)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直接侵犯或通过诱发免疫反应引起的前葡萄膜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es,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引起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最常见的两种病毒。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青睫综合征),又称 Posner-Schlossma 综合征(Posner-Schlossma syndrome,PSS),是一种以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反复升高为特征的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可能参与青睫综合征的发病。已证实TLR2,TLR3,TLR4和TLR9与针对疱疹病毒(Herpes virus,HV)感染的抗病毒反应相关。目的鉴于青睫综合征和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中存在相似性,本项研究探讨了TLR2,TLR3,TLR4和TLR9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中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Presumed viral-induced anterior uveitis,PVIAU)及青睫综合征的遗传易感性相关。方法本研究在205名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和1007名健康对照者中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通过Mass ARRAY平台和iPLEX Gold Assay对总共15个SNPs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数据使用卡方检验(χ2)和Fisher精确校准检验进行分析。并纳入203名青睫综合征患者作为另一对照组,探究在本实验中被检测的位于TLR基因区的SNPs位点背景下,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和青睫综合征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遗传背景。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患者TLR2基因的rs765641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GG:P=1.10×10-4,Pc=4.93×10-3,OR=1.848;G:P=3.57×104,Pc=1.07×10-2,OR=1.478)。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患者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显着增加(G:P=7.46×10-5,Pc=2.24×10-3,OR=1.894)。发现TLR2基因的两个 SNPs 位点(rs3804100和rs5743705)与青睫综合征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但是通过Bonferroni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项研究表明TLR2基因的rs765641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中国男性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呈正相关。在所有被检测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中,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和青睫综合征之间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王美琪[2](2019)在《TNF-α、TLR-10基因变异与蒙汉族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通常发生于患有肺透明膜病,产前类固醇缺乏,出生后发生炎症、感染,需长期氧疗及机械通气,有异常的生长因子信号转导及遗传因素的早产儿,其病理表现是肺泡及肺微血管发育不良。近年来,随着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BPD的发生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BPD可导致早产儿生后至青春期的肺功能下降、神经发育迟缓及体格发育落后,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一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因子,是参与炎症及引起组织细胞损害的主要介质,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TNF-α可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还可激发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造成组织损伤,对肺泡Ⅱ型细胞造成破坏,造成肺损伤,进而导致BPD的发生。由多种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是BPD重要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外源性致病因素或宿主源性危险信号由特异受体识别,促进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进一步募集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这些受体其中就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TLR信号通路在肺部炎症和损伤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TNF-α及TLR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参与了BPD的发生与发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试图找寻其与蒙汉族BPD发病的关联,了解不同民族基因型分布情况,阐明其在不同民族中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为基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BPD患儿5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蒙古族21例,汉族29例,同期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未发生BPD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汉族32人,蒙古族18人,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因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蒙汉族早产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无突变发生,TNF-α-201位点及TOLL样受体-10(TLR-10)基因rs11096955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其与BP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未检测到TNF-α全外显子有突变发生,病例组与对照组早产儿TNF-α基因-201位点均可检出两种基因型:即AG和GG两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及90.0%,G等位基因频率为95.0%,A等位基因频率为5.0%,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及94.0%,G等位基因频率为97.0%,A等位基因频率为3.0%。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进一步分别比较蒙古族及汉族早产儿该位点基因的分布情况。汉族早产儿病例组AG及GG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及89.7%,G等位基因频率为94.8%,A等位基因频率为5.2%。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3%及93.7%,G等位基因频率为96.9%,A等位基因频率为3.1%。蒙古族早产儿病例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及90.5%,G等位基因频率为95.2%,A等位基因频率为4.8%。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及94.4%,G等位基因频率为97.2%,A等位基因频率为2.8%。而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早产儿TLR-10基因rs11096955位点均可检出三种基因型:即AA、CC和AC三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此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0%、32.0%及42.0%,C等位基因频率为53.0%,A等位基因频率为47.0%,对照组此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0%、28.0%及46.0%,C等位基因频率为51.0%,A等位基因频率为49.0%。三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进一步分别比较蒙古族及汉族早产儿该位点基因的分布情况。汉族早产儿病例组AA、CC及A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1%、31.1%及44.8%,C等位基因频率为53.4%,A等位基因频率为46.6%。对照组此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28.1%及46.9%,C等位基因频率为51.6%,A等位基因频率为48.4%。蒙古族早产儿病例组此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6%、33.3%及38.1%,C等位基因频率为52.4%,A等位基因频率为47.6%。对照组此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8%、27.8%及44.4%,C等位基因频率为50.0%,A等位基因频率为50.0%,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TNF-α-201位点及TLR-10基因rs11096955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早产儿均未检测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全外显子上有突变发生,TNF-α-201位点及TLR-10基因rs11096955基因多态性均与内蒙古地区早产儿BPD的发病无关,且两位点基因分布在蒙汉族无明显差异性。

梁俊卿[3](2019)在《Tollip及TLR4在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静脉血的异常表达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结核病人外周静脉血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和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重组人Toll样蛋白相互作用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oll Interacting Protein,Tollip)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含量表达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Tollip及TLR4含量表达差异在骨关节结核病人免疫应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30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胸椎结核11例,腰椎结核14例,膝关节结核5例);同期选取30例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百色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正常组)。对两组分别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ollip蛋白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ollip蛋白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的Tollip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Acid,mRNA)和TLR4mRNA含量表达差异。比较两组间含量表达差异。结果:骨关节结核组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LR4 mRNA和Tollip mRNA结果为: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为21.537±0.823,TLR4ΔCt10.622±1.447,Tollip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为21.453±1.211,Tollip mRNAΔCt 10.694±1.391。健康体检组为: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为21.457±0.470,TLR4ΔCt为10.617±1.389,Tollip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为21.573±0.707,Tollip mRNAΔCt 10.452±1.546,算出骨关节结核组与健康体检组的各项值分别为TLR4 average t=0.462、TLR4ΔCt t=0.014、Tollip average t=0.477、TollipΔCt t=0.637.TLR4 average P=0.646、TLR4ΔCt t=0.989、Tollip average t=0.635、Tollip 1ΔCt t=0.527,其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骨关节结核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蛋白和Tollip蛋白阳性率的均数和加减标准差为:TLR4为1.40±0.63、Tollip 5.38±1.99。健康体检组为:TLR4为0.40±0.26、Tollip 1.40±0.53,TLR4阳性率t为-10.588,Tollip阳性率t为-8.075。TLR4阳性率P值为0.000,Tollip阳性率为0.000,均小于0.05,提示骨关节结核组TLR4蛋白和Tollip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结核组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蛋白、Tollip蛋白表达水平,发现骨关节结核组中TLR4蛋白数量较健康体检组多,同时亮度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骨关节结核组中Tollip蛋白和健康体检组相比数量较多,亮度也较亮。同样还发现骨关节结核组中TLR4蛋白为高亮度红色荧光的巨噬细胞中Tollip蛋白区域蓝色荧光亮度明显较暗,而TLR4蛋白为暗亮度红色荧光的巨噬细胞中Tollip蛋白区域蓝色荧光亮度明显较亮。结论:本研究揭示骨关节结核患者在感染结核后TLR4蛋白和Tollip蛋白表达可增高。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静脉血中巨噬细胞表面TLR4过度异常表达并可能存在Tollip负反馈调控作用的关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彭丁伟[4](2017)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感染性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外伤患者严重后发症,其发生率高,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认为遗传变异,尤其是单核酸多态性(SNPs)是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临床转归表现个体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本课题拟研究广西地区脓毒症患者与健康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分析与脓毒症发生发展可能相关的SNP,同时探究其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拯救脓毒症患者行动: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2》选择广西地区脓毒症患者152例(脓毒症组)及健康体检者189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检测RAGE基因rs1035798G/A、rs2070600(C/T)、rs184003(C/A)、rs2071288(C/T)、rs1800624A/T和rs17846804G/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实验对象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比较广西地区人群RAGE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地区人群人群多态性差异,同时结合血浆ET-1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对照组RAGE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情况,探讨其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广西地区人群RAGE基因多态性分布与中国北京人、日本人、欧洲人及非洲人存在差异。脓毒症组与对照组RAGE基因SNP位点rs2070600(C/T)、rs184003(C/A)、rs2071288(C/T)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患者血清ET-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中位数7.69pg/ml,四分位间距(3.40-24.12)pg/ml]vs[中位数3.69pg/ml,四分位间距(2.41-5.38)pg/ml]P<0.05}。脓毒症组血浆ET-1平均浓度为[中位数24.00pg/ml,四分位间距(23.35-38.09)pg/ml],严重脓毒症组ET-1血浆平均浓度为[中位数63.60pg/ml,四分位间距(29.38-76.38)pg/ml],脓毒症休克组血浆ET-1平均浓度为[中位数34.75pg/ml,四分位间距(13.64-71.82)pg/ml]。ET-1血浆浓度在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rs2070600(C/T)、rs184003(C/A)、rs2071288(C/T)位点不同基因型间对应脓毒症血浆ET-1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结论:RAGE基因多态性存在地区差异性,广西地区人群RAG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的易感性无相关,但RAGE基因单核苷酸变异与脓毒感染炎症因子ET-1表达相关。

张鹏,万裴琦,周承新,唐芳,宣伟军,吴继周,黄力毅[5](2013)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TNF-α-238)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132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4例,肝炎肝硬化28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0例)以及50例健康对照者的TNF-α-238基因多态性,观察其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NF-α-238 G/A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与TNF-α-238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

王笑峰[6](2013)在《乳腺癌组织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及青岛地区乳腺癌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Toll样受体是近年来发现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通过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并进一步调整获得性免疫系统,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在抗感染中其重要作用。近来发现多种肿瘤细胞表达具有多种功能活性的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化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可以增加多种肿瘤的易感性。但Toll样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的还比较少。本研究对青岛地区乳腺癌组织中TLRs(2,3,4和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乳腺癌患者中TLR2(-196to-174del), TLR3(c.1377C/T), TLR4Asp299Gly, TLR4Thr399Ile, TLR9(1486T/C)和TLR9(C2848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TLRs基因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①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13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且新鲜的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TLR2, TLR3, TLR4和TLR4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②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方法检测分析青岛地区213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女性(均为非肿瘤患者,年龄与实验组年龄相符)外周血DNA样本TLR2(-196to-174del), TLR3(c.1377C/T), TLR4Asp299Gly, TLR4Thr399Ile, TLR9(1486T/C)和TLR9(C2848T)的基因型;西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对比分析,验训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采用病例西照研究法比较分析乳腺癌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a.乳腺癌组织中TLRs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TLR2表达与肿瘤的T分期和N分期无明显像关性,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以及ER、PR和抑癌基因p53的状态显着相关;TLR3表达与肿瘤的N分期、ER状态和PR状态无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分期和抑癌基因p53的状态显着相关,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对TLR3有明显的诱导作用;TLR4表达与肿瘤的N分期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分期和ER、PR的状态均显着相关;TLR9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以及ER、PR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b.乳腺癌组织TLR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②a.乳腺癌患者TLR2(-174to-196) ins/del基因型(42.72%)和del/del基因型(22.54%)及del等位基因频率(43.9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ns/del9%, del/del0.5%, del等位基因频率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TLR3(c.1377C/T)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两种人群中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c.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TLR4Asp299Gly和TLR4Thr399Ile的突变型。d. TLR91486T/C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两种人群中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但乳腺癌患者C等位基因频率(CT+CC基因型)高于健康对照组,处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临界值(P=0.053, OR=1.317,95%CI=0.997-1.739)。TLR9C2848T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两种人群中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①TLRs乳腺癌中高表达,TLRs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②TLR2(-174to-196)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了青岛地区女性乳腺癌的易感性;扩大样本量对青岛地区乳腺癌患者TLR91486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做进一步研究分析,可能会更确切地了解其对青岛地区乳腺癌易感性的作用。

智霞萍[7](2009)在《TNF-α、IL-1β基因多态性和相关影响因素与军团菌感染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了解肺部感染病人军团菌的感染状况;②探讨军团菌感染组、病人对照组和健康人对照组TNF-α-308位点、IL-1β-511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③探讨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①收集231例肺部感染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微量凝集试验(MAT)测定血清中的Lp1特异性抗体。②采用PCR法扩增痰液中军团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③军团菌感染的判定标准为被检测者血清抗体滴度≥1:256或痰液中军团菌属特异性基因扩增阳性。④将32例军团菌感染者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100例军团菌检测阴性的肺部感染者为病人对照组,同期收集7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三组TNF-α基因-308位点、IL-1β基因-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和分析,计算各指标的阳性率,χ2检验比较各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①224例肺部感染者收集到血液标本,其中达到微量凝集试验阳性标准的为16人,阳性率为7.14%。86人收集到痰液,军团菌16SrRNA基因PCR扩增阳性的为16人,阳性率为18.60%。231例肺部感染病人,军团菌总阳性率为13.85%。不同基础病种军团菌感染率不同,以血液病组最高(30.00%),神经系统疾病组次之(21.74%),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最低(7.14%)。②病例组与病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TNF-α-30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比较,IL-1β-51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着性。③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病例组与病人对照组比较年龄(OR=3.899)、发病季节(OR=6.771)、性别(OR=0.430)、免疫抑制剂(OR=13.328)、肺部慢性病史(OR=3.487)五个因素引入回归方程;病例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慢性病史(OR=5.853)和吸烟(OR=2.653)两个因素引入方程。结论①TNF-α-308位点、IL-1β-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军团菌感染可能无关,TNF-α基因和IL-1β基因可能不是军团菌感染的易感基因。②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肺部感染病人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中年、女性、免疫抑制剂持续使用、慢性肺病史;与健康人比较,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慢性病史和吸烟。提示有以上因素暴露者是军团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葛艳玲[8](2006)在《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30%~50%缘于母婴传播(宫内及围产期感染)。HBV宫内感染者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约90%慢性化,对抗病毒药物疗效差,是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就我国国情而言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HBV宫内感染免疫的发生主要是在HBV感染早期机体对HBV的清除力不够,其中Th1类细胞因子对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作用,IL-2及IL-12是Th1类细胞因子的代表,而且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发现HBV宫内感染儿童外周血白细胞IL-2及IL-12水平降低,提示二者可能与HBV宫内感染有关。IL-12是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其中p35mRNA(IL-12A)为构建性表达,p40mRNA(IL-12B)为调节性表达,故IL-12B对IL-12蛋白的表达量的影响意义更大。随着基因组医学研究的深入,遗传背景(基因多态性)对人类非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虽然一个基因内存在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但实际上对不同SNP位点进行整体研究,即由这些不同SNP构成的单倍型,更利于发现基因与疾病或某种表型的相关性。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研究IL-2基因-330位点SNP、IL-12B基因3’UTR区+1188位点SNP、G/-(G碱基缺失)多态性、启动子区4bp insert(IL-12Bpro)多态性及ATT(8/9)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并进行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单倍型构建与分析,探讨高危儿童发生宫内HBV感染的易感因素,探讨IL-2与IL-12对我国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影响的叠加或协同作用。实验对象与方法母亲为HBV携带(HBsAg和/或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所生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并持续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感染组(Ⅰ组),出生时及后期随访中未出现过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并1岁时HBsAb达保护滴度(>10mIU/L)者为宫内未感染组(Ⅱ组),另选正常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后进行测序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各组对象IL-2和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运用PHASE软件对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单倍型构建与分析,SPSS11.5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精确检验,检测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IL-12B各单倍型在Ⅰ组、Ⅱ组和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及IL-2与IL-12B各位点基因型组合在Ⅰ组和Ⅱ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IL-2基因及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在三组对象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感染组在性别、母亲HBV标志物及产前注射HBIG情况方面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Ⅰ组IL-2基因-330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2.4%、56.8%、10.8%,Ⅱ组为51.3%、38.2%、10.5%,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4.8%,38.1%,7.1%。Ⅰ组与Ⅱ组IL-2-330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χ3=6.237,p=0.044;两组间AA基因型和非AA基因型(包括AC和CC)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显着(p=0.019),ORAA=0.455(95%CI,0.234~0.883);ORAC=2.132(95%CI,1.107~4.645)。三组中IL-2-33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A 64.3%、72.3%和73.8%,C 35.7%、27.7%和26.2%,Ⅰ组与Ⅱ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6.560,p=0.010;与对照组比较,频率分布差异有显着性,p=0.045;OR=0.65(95%CI,0.404~1.054);ORC=1.53(95%CI,0.948~2.476)。Ⅰ组IL-12B基因+1188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5.7%、44.3%、30.0%,Ⅱ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为36.6%、47.9%、15.5%,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8.8%,39.0%,12.2%。比较Ⅰ组与Ⅱ组间CC基因型和非CC基因型(包括AC和AA)之间频率分布χ2=17.078,p<0.001,ORCC=2.338(95%CI,1.028~5.035);三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47.8%、60.7%和67.8%,C 52.2%、39.3%和32.2%,Ⅰ组与Ⅱ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4.586,p=0.032;ORA=0.597(95%CI,0.372~0.959);C等位基因的比数比ORC=1.673(95%CI,1.043~2.684)。Ⅰ组中以4bp缺失纯合基因型(IL-12Bpro2.2,CG/CG)为主,占49.6%,而在Ⅱ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则分别为29.3%和27.9%;相反,在后两组中以杂合子(IL-12Bpro1.2,CTCTAA/CG)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比较三组间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发现:Ⅰ组与Ⅱ组间χ2=7.223,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性(χ2=1.473,p=0.479);Ⅰ组与Ⅱ组间IL-12Bpro2.2基因型和非IL-12Bpro2.2基因型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有显着性χ2=6.286,p=0.012,OR2.2=2.346(95%CI,1.198~4.595):OR1.2=0.450(95%CI,0.230~0.881)。Ⅰ组与Ⅱ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和差异不具有显着性χ2=3.519,p=0.061。G/-多态性及ATT(8/9)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Ⅰ组与Ⅱ组间无显着差异。+1188位点A/C多态性与4bp插入多态性进行单倍型构建后A/CTCTAA单倍型在Ⅰ组中占19.29%,明显低于Ⅱ组(31.43%),两组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8),ORA/CTCTAA=0.521(95%CI,0.300~0.904);IL-12B四个位点组成的单倍型“-/A/CTCTAA/ATT。”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但在宫内感染组占15.11%,明显低于宫内未感染组(24.24%);其它单倍型组间频率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10)。G/-多态性与+1188位点C/G单倍型和A/-单倍型频率显着高于A/G和C/-单倍型(<10%),但两组间的各单倍型频率分布并没有显着差异。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1188位点AA/AA基因型组合在Ⅰ组占4.92%,而在Ⅱ组则占20.63%,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5),OR=0.198;而AC/CC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1.31%和4.7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7),OR=5.417。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基因G/-多态性AA/(-/-)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69%、17.65%,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26),OR=0.229;而AC/GG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8.75%和2.94%,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4),OR=7.647。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pro多态性的AA/(CTCTAA/CTCTAA)的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56%和13.24%,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OR=0.104;而AC/(CG/CG)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6.56%和11.76%,差异具有显着性(p=0.030),OR=2.738。其他基因型组合在两组的分布则无显着差别。结论IL-2-330(A/C)位点SNP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其中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在Ⅱ组明显占优势,提示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对携带HBV母亲所生的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携带AC基因型的高危儿童则容易发生HBV宫内感染。IL-12B+1188位点A/C多态性和IL12Bpro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1188位点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携带高危儿童易发生HBV宫内感染,而A等位基因对携带HBV母亲所生的高危儿章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IL12Bpro2.2基因型(CG/CG)是高危儿章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型,IL12Bpro1.2基因型(CTCTAA/CG)对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IL-12B基因G/-及ATT(8/9)多态性位点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无关。IL-12B基因+1188(A/C)位点多态性及IL12Bpro多态性组成的单倍型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其中A/CTCTAA单倍型对HBV宫内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他位点的单倍型则未出现单倍型效应。IL-2基因与IL-12B基因对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张平安[9](2006)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慢性感染者约3.5亿,从无症状携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到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形成复杂的疾病谱。持续感染的形成和疾病进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宿主的免疫状态(婴幼儿感染/成人感染)、HBV基因型、其他病毒重叠感染等。然而,分离分析和双生子研究提示,宿主遗传因素对HBV感染后疾病的表型起着关键作用。而且,HBV感染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亚地区HBV的感染率、慢性携带率、疾病严重程度、流行程度等明显高于欧美地区。因此,宿主因素,尤其是宿主基因影响HBV感染和疾病进程的诸多阶段。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不同的遗传背景对人类疾病在易感性、疗效和转归等方面已产生影响。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DNA变异中最常见的形式,约占其90%,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遗传标记,可为将来药物研发、筛选、发展药物基因学,以及根据不同地区人群遗传特点制订的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因此,探讨慢性HBV感染的宿主遗传易感性,将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HBV感染及慢性化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并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合理的策略。HBV感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免疫调节过程,其中多种细胞因子在HBV感染后病毒清除的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选择重要的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 , 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IL-18等细胞因子基因作为慢性HBV感染的侯选基因,研究中国汉族人TNF-α基因启动子区、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IL-10基因启动子区和IL-18基因启动子区或编码区SNP与慢性HBV感染预后的关联,并分析IL-18基因启动子-607C/A、-137G/C位点和编码区105A/C位点SNP与其表达量的关系,探讨它们在HBV感染及感染后疾病进程中的作用,为慢性HBV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检测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308G/A、-857C/T和-863C/A位点,IL-10基因启动子-1082G/A、-819T/C、-592A/C位点和IL-18基因编码区105A/C位点SNP;采用PCR结合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SP)检测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IL-18基因启动子-607C/A和-137G/C位点SNP;并用RT-PCR和ELISA检测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L-18 mRNA的水平和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结果一、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1、基因型特点:对1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26例对照组人群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G/A、-308G/A、-857C/T和-863C/A 4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共发现12种启动子基因型,以GG·GG·CC·CC、GG·GG·CC·CA、GG·GG·CT·CC和GG·GA·CC·CC基因型多见,约占85%。2、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通过对TNF-α基因启动子区4个位点基因型分析发现,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857C/T位点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者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08G/A、-863C/A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不同人群间的差异: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日本、香港人群相似,与白种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干扰素-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1、基因型特点:在231例慢性HBV感染者、165例HBV感染自限性恢复者和135名对照者中,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1%、13.9%和12.6%;T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2.1%、23.7%和23.0%;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8.8%、62.4%和64.4%。慢性HBV感染组IFN-γ基因+874位点AA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自限性恢复组和对照组,而HBV感染自限性恢复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92)。2、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比较慢性HBV感染者IFN-γ基因+874位点SNP与HBV-DNA复制的关系,发现IFN-γ基因+87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低水平HBV-DNA组和高水平HBV-DNA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与其他种族比较,IFN-γ基因+874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的分布频率与意大利人或以色列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白细胞介素-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1、基因型特点:IL-10基因启动子-1082G/A、-819T/C、-592A/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231例慢性HBV感染者、165例HBV感染恢复者和135例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IL-10基因启动子-1082G/A、-819T/C、-592A/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慢性HBV感染者组血清HBV-DNA <1×103 copies/mL和HBV-DNA≥1×103 copies/mL亚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人群间的差异:IL-10基因启动子-819T/C和-592A/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HBV无症状携带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19 TT型和-592A/C AA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频率明显较高。四、白细胞介素-1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关系的研究1、基因型特点:在300例对照者和23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IL-18基因启动子-607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22%(66/300)和27%(62/231),CA型:53%(160/300)和50%(116/231),AA型:25%(74/300)和23%(53/231)。IL-18基因启动子-137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型:67%(202/300)和79%(182/231),GC型:30%(90/300)和19%(45/231),CC型:3%(8/300)和2%(4/231)。IL-18基因编码区105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 69%(208/300)和78%(181/231),AC型:29%(86/300)和21%(49/231),CC型:2%(6/300)和1%(1/231)。经χ2检验,慢性HBV感染组IL-18基因启动子-137GG和编码区105AA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8.55,P=0.003;χ2=6.734,P=0.034),而-607C/-137C和-607A/-137C单倍型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2、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进一步分析IL-18基因启动子-607、-137位点和编码区105位点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HBV-DNA复制,以及疾病进展的关系,发现低水平HBV-DNA组和无症状HBV携带组IL-18基因启动子-607位点AA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高水平HBV-DNA组(χ2=6.03,P=0.014)和慢性乙型肝炎组(χ2=7.77,P=0.021)。3、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与瑞典、波兰、澳大利亚等人群相比,中国汉族人群该位点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137G/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亚洲日本人群相接近。4、各基因型与PBMC中IL-18的表达关系:(1)在研究对象范围内,IL-18基因启动子-607位点CC、CA和AA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IL-18的浓度分别为(11.54±6.48)ng/mL、(10.92±5.16)ng/mL和(11.79±3.18)ng/mL,表达IL-18mRNA水平分别为0.878±0.633、0.877±0.521和0.881±0.400,3种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和表达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IL-18基因启动子-137位点GG、GC或CC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IL-18的浓度分别为(11.27±5.42)ng/mL和(11.31±4.62)ng/mL,表达IL-18mRNA水平分别为0.835±0.485和0.984±0.613,3种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和表达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IL-18基因编码区105位点AA和AC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IL-18的浓度分别为(11.26±5.38)ng/mL和(11.31±4.59)ng/mL,表达IL-18mRNA水平分别为0.846±0.493和0.966±0.613,3种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和表达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TNF-α、IFN-γ、IL-18和IL-10基因SNP与中国汉族人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与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863C/A位点多态性有关,其中TNF-α-308GA、-863CA基因型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风险相对较小。(2)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有关,提示该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3)虽然IL-10基因启动子-1082G/A、-819T/C、-592A/C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对HBV易感性及感染后的病毒血症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IL-10启动子-819T/C和-592A/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肝脏炎症反应有关。(4)IL-18基因启动子-607、-137位点和编码区105位点SNP与慢性HBV感染有关,其中IL-18基因启动子-137 C和/或编码区105 C等位基因可能对机体HBV感染有保护作用;而启动子-607AA基因型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HBV-DNA的复制和疾病的进展有关;但是IL-18基因启动子-607C/A、-137G/C位点和编码区105位点基因多态性对IL-18分泌和表达量没有明显影响。

王璐[10](2004)在《HBV感染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TNF-α基因和VDR基因多态性与HBsAg携带风险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类对HBV普遍易感,感染后临床结局复杂多样,病毒本身的毒力和环境因子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差异,可能与人类遗传易感性有关,特别是与决定抗原递呈系统和病毒清除系统的基因有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与HLA基因群紧密连锁,可能参与免疫调节基因的表达调控。国外研究发现TNF-α参与HBV病毒清除以及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还发现活性维生素D是一个免疫调节激素,可以抑制Th1应答并激活Th2的应答。目前有关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联研究少有报告。 目的与方法 通过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研究,分析病例家系和对照家系HBsAg携带率差异及TNF-α、VDR基因多态与HBsAg携带的关联性;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以单体型、基因型为基础的单体型相对风险率(HHRR、GHRR)分析,探讨TNF-α、VDR基因在父母和受累子女间的传递不平衡;采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基因与环境(饮酒、吸烟)交互作用对乙肝遗传易感性的影响。开展上述研究,对预测HBV感染后结局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探讨乙肝遗传易感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结果 1.HBsAg携带具有家族聚集性;在同样暴露HBV的情况下,两类家系人群产生的感染结局不同,病例家系成员成为HBsAg携带的风险高于对照家系,而对照家系成员多表现为自限性感染。 2.TNF-α-863C/C和C/A、VDR-Taq Ⅰ的T/T、VDR-Fok Ⅰ的C/C基因型频率和

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TLR基因多态性与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LR基因多态性与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遗传易感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TLR基因多态性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TNF-α、TLR-10基因变异与蒙汉族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Tollip及TLR4在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静脉血的异常表达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3.1 TLR4与结核的关系
    3.2 Tollip与结核的关系
    3.3 Tollip的负反馈机制
4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地区健康人群RAG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其他地域分布的比较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部分RAGE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部分
    脓毒症患者RAG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ET1水平相关 3.1
    实验材料及对象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TNF-α-238位点基因型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1.2.3 酶切体系:
        1.2.4 电泳PCR产物: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TNF-α-23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2.2 TNF-α-238基因酶切电泳图谱
        2.2.1 TNF-α-238基因酶切前电泳图谱:
        2.2.2 TNF-α-238基因酶切后电泳图谱:
3 讨论

(6)乳腺癌组织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及青岛地区乳腺癌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组织中Toll样受体2,3,4和9的表达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3章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青岛地区乳腺癌Toll样受体2,3,4和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3章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NF-α、IL-1β基因多态性和相关影响因素与军团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肺部感染病人军团菌感染状况的研究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TNF-α、IL-1β基因多态性与军团菌感染的关系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军团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调查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IL-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IL-12B基因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及与IL-2基因多态性的联合作用分析
    研究对象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IL-12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附录
    附录1:撰写论文1.IL-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研究
    附录2:撰写论文2.IL-12B基因+118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研究
    附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学术会议及获得奖励列表
    附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9)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技术路线
正文
    第一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 结
    第二部分 干扰素-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 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小 结
    第三部分 白细胞介素-10 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 结
    第四部分 白细胞介素-18 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关系的研究
        1、白细胞介素-18 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关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白细胞介素-18 基因多态性与其表达量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小 结
    结论
        研究的意义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写说明
致谢

(10)HBV感染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TNF-α基因和VDR基因多态性与HBsAg携带风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HBV感染遗传流行病学研究—TNF-α基因和VDR基因多态性与HBsAg携带风险的关系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论文二 胰岛素受体基因Exon2、Exon17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研究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TLR基因多态性与拟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D]. 刘依宗. 郑州大学, 2020(02)
  • [2]TNF-α、TLR-10基因变异与蒙汉族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研究[D]. 王美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Tollip及TLR4在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静脉血的异常表达及机制探讨[D]. 梁俊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4]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性研究[D]. 彭丁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5]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张鹏,万裴琦,周承新,唐芳,宣伟军,吴继周,黄力毅. 广西医学, 2013(10)
  • [6]乳腺癌组织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及青岛地区乳腺癌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王笑峰. 青岛大学, 2013(05)
  • [7]TNF-α、IL-1β基因多态性和相关影响因素与军团菌感染关系的研究[D]. 智霞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D]. 葛艳玲. 复旦大学, 2006(02)
  • [9]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预后的关联研究[D]. 张平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HBV感染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TNF-α基因和VDR基因多态性与HBsAg携带风险的关系[D]. 王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2)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传染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