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果树的冬季管理

落叶果树的冬季管理

一、落叶果树冬季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裴进文[1](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王波波[2](2021)在《葡萄园行内生草对土壤及植株矿质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园生草是一种先进的土壤管理模式,在滴灌和机械作业条件下,葡萄根系一般被限制在行内。多年来,葡萄园生草主要研究行间生草,而与果树根系关系更为密切的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鲜有报道。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行内生草具有改良土壤、促进葡萄生长发育、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本研究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在行内分别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黑麦草和紫花苜蓿1:1(混播)、白花三叶草、自然生草,以行内清耕+黑色地膜覆盖(CK)为对照,研究行内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树体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北方埋土防寒地区适宜的葡萄行内生草草种,研究结果如下:1、行内生草处理对葡萄园土壤的影响与对照相比,行内生草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调节土壤pH至中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脲酶活性,提高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全氮、全磷、全铁含量,对土壤铵态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全磷、全钾、全镁、全锌、全锰含量影响不显着。2、行内生草处理对植株叶片及果穗矿质营养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生草处理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着,提高了叶片全钾、全钙、全锌、全铜的含量,降低了叶柄中全氮含量、全镁含量,降低了果穗中全钾、全钙的含量。3、行内生草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相比,行内种植紫花苜蓿显着提高葡萄果实的单粒重,黑麦草和三叶草处理显着提升果皮花青苷和维生素C的含量,黑麦草显着提高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生草处理降低了葡萄果实可滴定酸的含量。黑麦草、混播、三叶草处理的葡萄果实特征香气物质乙酸乙酯含量显着提高,行内生草处理显着提高了葡萄果皮强度,对果肉硬度影响不显着。通过Topsis分析,行内种植黑麦草的果实品质指数最高,果实综合品质最优。总体而言,与对照相比,行内生草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草对土壤中部分养分的吸收与葡萄树体产生了竞争,主要竞争的养分是土壤铵态氮,草刈割后的残体又给土壤中提供了大量有机质,行内生草处理对树体矿质元素的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行内生草对叶片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不显着;生草处理主要影响叶柄中氮和镁的含量;行内生草处理影响了果穗对全钾、全钙的吸收。不同生草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行内种植黑麦草果实品质最优,建议生产中行内种植黑麦草。

段孟然[3](2021)在《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市里的人处在一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业有了发展动力,随之兴盛起来。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森林植物景观,充满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显着优点的森林公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森林公园是以林场为基础进行建设的,林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的理论尚不完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等多种方式,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湖南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江苏老山林场、湖南涟源龙山国有林场、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等五个案例,提出了生态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功能性原则、景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为: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提出了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存在林相色彩单调,春冬景观效果差;竖向空间利用不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本土文化尚未挖掘,缺乏文化内涵;防火林带缺失等问题。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看,兰考林场第一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有的植物资源,运用总结归纳出的植物景观改造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对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围绕色叶树种的运用,经济树种的开发,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花卉观赏,特色树种的挖掘和造景几个方面。通过丰富植物层次和植物空间的营造,提升林场内植物景观质量。植物景观改造为兰考林场后期发展和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和兰考县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理论的丰富,为林场发展做出贡献。兰考林场植物景观改造是当前兰考县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郑青松,谢倩红,梁丽春,林建斌[4](2021)在《落叶果树冬季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叶果树冬季进入休眠期,果农具有较长的田间管理时间,农事操作方便。然而,在生产中,不少果农忽视了冬季这个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造成树势衰弱、树形杂乱、病虫害严重。做好落叶果树冬季管理,对于增强树势及提高翌年果树产量、品质和效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落叶果树冬季管理技术,包括果园清园、园地改造、中耕除草、扩改深翻、施足基肥、整形修剪和病虫防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果农提供参考。

王晓丹[5](2021)在《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在东北地区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自然灾害。植物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之一,连接着大气圈、岩石圈、水圈,极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关于干旱引发的灾害性事件的研究,有利于对干旱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本文旨在克服大气水分的影响,使用植被水分作为量化干旱的指标,探究2001-2019年东北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干湿变化特征以及植被发生干旱后的反馈。本文基于2001-2019年MODIS09A1地表反射率数据,为了有效克服了大气水分对植被水分监测的影响使用近红外波段(Band 2)和短波红外波段(Band 6)计算全局植被指数,并选取合适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使用标准化的方法将GVMI标准化为SVMI。使用MMK分析东北地区植被水分的时空变化;利用REOF与kmeans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水分的变化分区,分析不同分区的植被类型以及对干旱的响应;基于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植被对干旱的抵抗力。具体结论如下:(1)相比其他三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使用Log-logistic分布函数的标准化后结果全部服从正态分布,标准差在0.95-1,平均值在±0.05之间,使用Loglogistic分布函数进行参数估计是有统计学意义的;(2)东北地区2001-2019年呈现显着干旱趋势(P<0.05)。在季节的变化表现为:冬季以-0.4/10 a的速率显着呈显着变干趋势,春季以0.14/10 a的速率呈变湿趋势,是唯一呈湿润化趋势的季节;2010年以前东北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干湿变化波动较大,2012-2019年夏季、秋季、冬季普遍处于较干旱时期,春季则为较湿润时期;(3)干湿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北湿南干、山地丘陵湿平原干、森林湿草原干的特征。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温带针叶林以0.6/10 a的趋势在年时间尺度呈显着湿润化趋势,而位于松嫩平原北部的黑土带和锡林郭勒高原的典型草原带分别以-0.83/10 a、-0.74/10 a的速率在年尺度呈显着干旱化趋势;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大致有两个较干旱的时期2005-2010年和2015-2019年,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则普遍在2010年以后较干旱;(4)植被干旱的频次在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大兴安岭山脉西侧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干草原干旱频次较高,近20 a大约发生了20-40次干旱,大兴安岭山地和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发生干旱次数较少,不足10次;干旱持续时间森林植被(32 d),少于草原和耕地(40-56 d),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和耕地干旱强度小于其余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表现为北部森林的干旱频率有所减少,相应的干旱的强度和时间也有所减少;西部的草原区是干旱的高发区与“重灾区”,但在近年来也呈现出干旱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和强度在减少的趋势;于此相反的是三江平原的草甸、沼泽近年来趋向于发生长时间高强度的干旱事件;(5)森林、草原和草甸、沼泽对干旱的抵抗力有着明显差别,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草甸、沼泽对干旱的抵抗力要高于草原,并且地下水位的高低影响着植被对干旱的抵抗力。

黄思祺[6](2021)在《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文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存续乡村独特风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和金堂县清江镇乡村绿地植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村落的四种绿地类型,调研其植物配置组成结构,生长状况、群落搭配模式,运用植物群落学和TWINSPAN二元指示种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提炼出乡村植物景观的定义和特征:即在乡村范围内,通过人工种植形成的利用植物材料美化乡村环境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2)参照乡镇绿地划分标准,结合当地实情,将调研乡村绿地分为庭院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绿地,分别对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踏勘。(3)调研记录样地样线范围内的植物品种、植物数量、植物观赏性等基础数据,植物组成分析中包含植物科属种、乔灌草种类数量、乡土植物品种等,植物结构分析包含常绿落叶种类,植物观赏性,植物季相性等;再过计算各项植物的重要值,采用TWINSPAN二元指示种法,将矩阵数据导入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乡村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聚类和统计,根据植物主要指示种作为划分标准,将植物配置模式分为食用型、观赏型、绿化型、混合型。(4)经过对研究区乡村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数据量化分析后,筛选出25种乔木、26种灌木及23种地被植物,拟定12种植物配置模式,适用于不同绿地类型的不同要求,为成都市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曾欣[7](2021)在《温州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规划探索》文中认为风景名胜区以满足人们旅游、休闲、观光的需求为主要目的,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旅游休闲、科普教育、旅游扶贫、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名胜区最重要的风景资源,在风景名胜区中,起着承载景区的生态环境、美化景区环境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关于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研究主要从整体上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的策略和内容,规划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如何提高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思路、方法和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论证理论的可行性,旨在丰富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系,同时为类似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相关概念、规划依据的理论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出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思路、方法和内容。将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思路总结为:维护景区原有的景观风貌、针对景区不同区域营建多样性的植物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规划的方法总结为:植物选择、植物季相色彩规划、特色植物景观规划和反映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规划;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内容归纳为:植物景观分区规划、植物景观分项规划和植物景观保护规划。(2)以温州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为实践案例,将研究所得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思路、方法和内容运用到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泽雅湖景区的调研与分析,总结泽雅湖景区现状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从植物景观总体规划、植物景观分项规划、植物景观保护规划三方面论述了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

谢若瀚[8](2020)在《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被誉为“生命之花”、“智慧元素”。然而,全球土壤缺锌状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果树对缺锌敏感,每年有大量果园因为作物缺锌导致严重的果实减产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缺锌敏感的典型高价值果树作物(苹果、扁桃等)作为供试材料,综合运用高通量金属组学分析技术(Micro-XRF、Nano-XRF、XAS、ICP-MS),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超低温高压冷冻-冷冻置换(HPF-F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果树缺锌敏感问题,系统研究了落叶果树作物中锌营养的运输机制、稳态调节、需求规律与利用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果树补锌困难的生产实际,探究果树叶片对叶面锌肥的吸收机理。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对苹果韧皮部锌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缺锌症状的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早期缺锌时,其叶片锌含量处于缺锌临界值,但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缺锌症状,表现为隐性缺锌状态,该状态下果树幼叶中锌含量和维管束中的锌信号高于成熟叶和老叶,茎韧皮部中的锌积累也显着高于木质部,且能将更多吸收的稳定性同位素68Zn转运至幼嫩叶片中。可见,早期缺锌可以诱导锌迅速从老叶(源)中释放出来,通过韧皮部高效地再转运至新生器官(库)内,以弥补新生器官对锌养分的需求。该结果表明苹果能迅速响应外界缺锌信号,韧皮部对锌的再转运能力会根据外源锌可利用度进行调节。2.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明确苹果树对锌的再转运能力的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隐性缺锌状态下锌的韧皮部运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隐性缺锌果树的韧皮部中,锌以烟酰胺螯合态存在的比例高于对照植株,烟酰胺合成相关基因Md NAS3与烟酰胺锌转运相关基因Md YSL6的表达量在隐性缺锌时显着提高,说明早期缺锌信号会诱导果树体内烟酰胺的合成,加速烟酰胺对锌的螯合作用,促进锌以烟酰胺锌结合态的形式进行韧皮部运输。该过程能使锌养分被高效地供应至植株的新生器官中,为新生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养分的大量需求提供保障,该过程是苹果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关键机制。3.选取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营养生长期对锌的分配、储存与再利用。对苹果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期植株不同器官中锌的分布进行微纳米尺度的原位表征,发现在果树旺盛生长期,茎节点作为果树体内养分转运的重要枢纽,其维管束中的锌含量远远高于茎组织中的其他部位,该部位中锌的主动储存很可能是侧芽中锌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果树休眠期,芽是果树储存锌养分的关键场所,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果树会优先将锌养分区隔在具有高度代谢活性与发育能力的分生组织及其附近的维管束运输系统中;此外,休眠芽内锌与磷元素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锌在植物休眠芽中以植酸结合态的形式储存,果树春季顶芽的萌动会伴随着芽中维管束的快速发育与植酸锌的降解,促进芽中储存锌养分的快速释放和再利用,为早春果树锌的养分需求提供保障。4.选取美国加州主栽扁桃品种[Prunus dulcis(Mill.)D.A.Webb]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殖生长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运输分配。从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表征扁桃从开花到结果过程中锌在各重要生殖器官(包括花朵、花粉管、花药、花粉粒、果实和种子等)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在扁桃的雌蕊中,花柱中间的引导组织是锌的重要贮存库;在雄蕊中,锌则大量储存于花粉粒,且优先分布在花粉粒边缘的膜上,药隔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药室的内壁是锌在花药中的主要积累位点;对于扁桃等坐果量大的果树作物而言,其果实发育期容易出现“短暂的缺锌效应”,进一步探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锌养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硬核期果实对锌养分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发育时期,但锌在运输过程中会大量区隔于花柄和种皮中,成为锌从母体向子代组织运输的两大瓶颈,极大降低了锌迁移进入果实的效率。5.针对传统叶面肥肥效评价方法具有破坏性采样、易产生污染等缺陷,构建了植物体内基于同位素示踪结合金属组分析技术的叶面锌肥精准原位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一步研究果树叶片表皮特性(毛状体密度和气孔开闭)对其叶面锌吸收的影响;通过在植物叶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上原位表征锌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发现叶表皮对叶面锌肥的弱渗透性来源于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吸附固定作用,该过程是影响叶面肥肥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评估叶片吸收锌肥后锌元素与叶内原有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并探究了叶面吸收的锌肥在叶中的形态转化过程。综上,本研究探明了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以及隐性缺锌情况下果树的锌稳态调节,提出了由烟酰胺介导的高效锌再转运是果树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重要机制;系统解析了果树作物在营养发育期、休眠期、萌芽期和生殖发育期中锌在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原位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转化,揭示了果树年生长周期中对锌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叶片表皮特性对作物叶面锌吸收的影响,提出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固定作用是影响叶面锌肥肥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果树作物锌营养的科学管理,优化与改进果树锌生物强化技术,以及研发新型叶面锌肥及其促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松涛[9](2020)在《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果树栽培可实现果品的反季节供应,增加经济效益,已成为西北地区一种新型高效栽培模式。由于宁夏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的需冷量与需热量值不明确,导致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无法准确掌握休眠期时间的长短及揭苫升温时间,造成设施果树环境管理混乱。为准确掌握多种设施环境条件下葡萄休眠期与萌芽期环境调控,探究各设施葡萄品种需冷量与需热量及二者之间关系,了解补充光照时间及改变光质对萌芽期葡萄需热量的影响,本文试验一通过测定四种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需冷量及萌芽期需热量;试验二测定三年内两种设施条件下共15个葡萄品种的需冷量与需热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试验三通过改变光周期和光质探究其对葡萄萌芽及需热量的影响,为设施栽培葡萄休眠-萌芽阶段管理及设施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玻璃温室未进行低温管理,在‘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间,玻璃温室空气、土壤温度均最高;由于升温管理,在‘红地球’葡萄萌芽期间,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内空气、土壤温度高于阴棚和玻璃温室,且日光温室保温蓄热能力强于塑料大棚,日均气温较塑料大棚高3.6℃;玻璃温室气温、土温变化幅度较大,阴棚变化较为稳定;对设施内环境进行监测,得出‘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需冷量总体表现为:阴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需热量总体表现为:玻璃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阴棚;对‘红地球’葡萄需热量与需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根据三年间对玻璃温室和阴棚内葡萄进行监测,发现各葡萄品种的需冷量、需热量分布较为广泛,其中阴棚内‘秋黑’葡萄需冷量最高,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615 C·U(犹他模型,下同),需热量最低,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5806 GDH℃(生长度小时模型,下同),‘克瑞森无核’葡萄需冷量最低,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453 C·U,需热量最高,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6734 GDH℃;玻璃温室内‘白宝石’葡萄需冷量最低,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160 C.U,需热量最高,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10328 GDH℃,‘汤姆逊’葡萄需冷量最高,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529 C.U,‘红地球’葡萄需热量最低,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9168 GDH℃。玻璃温室内各葡萄品种需冷量总体低于阴棚,需热量总体高于阴棚;宁夏地区设施葡萄需冷量以犹他模型估算较为准确,玻璃温室3 a内变异系数为5.66%,阴棚内变异系数为3.74%;需热量以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较为准确,玻璃温室3 a内变异系数为3.83%,阴棚内变异系数为2.54%;在同种设施类型内,需冷量大的葡萄品种其需热量反而小,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葡萄的需冷量、需热量与其成熟期没有必然的联系。(3)对于‘红地球’葡萄,14h/10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为14560 GDH℃(生长度小时模型,下同):对于‘圣诞玫瑰’和‘克瑞森无核’葡萄,18h/6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分别为13867 GDH℃和13417 GDH℃;对于‘美人指’葡萄,16h/8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为14287 GDH℃;在同一光周期下,‘红地球’葡萄萌芽需热量最大,其次为‘美人指’、‘圣诞玫瑰’葡萄,‘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需热量最小。红蓝光、红光、白光均能促进春季设施葡萄萌发,降低葡萄萌芽期需热量,使葡萄提前展叶,以红蓝光效果最为明显,蓝光会推迟葡萄萌芽:红蓝光使得‘红地球’葡萄新梢长度与粗度显着增加,红光、白光处理下新梢长度与粗度增加量优于对照,蓝光降低葡萄茎部粗度;利用6种需热量模型估算‘红地球’葡萄需热量时,有效积温模型凸显出跨度小、数值低的特点,而生长度小时模型表现为跨度大、数值高的特点。综上所述,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栽培葡萄休眠、萌芽所需时间较短,阴棚栽培葡萄休眠、萌芽所需时间较长,需冷量以阴棚内栽培‘红地球’葡萄最高,需热量以玻璃温室内栽培‘红地球’葡萄最高。此地区以犹他模型估算各葡萄品种需冷量、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各品种需热量最适宜,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改变光周期或光质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设施栽培葡萄萌芽进程和需热量,不同品种对于光周期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同一品种萌芽期对光质的选择也不同,以红蓝光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宁夏地区设施栽培葡萄休眠期至萌芽期内设施管理和设施葡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夏春华[10](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二、落叶果树冬季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果树冬季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1.4 乡村空间肌理
        2.1.5 地域性景观
        2.1.6 共同缔造
    2.2 乡村空间肌理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3.3.1 街巷形态分布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3.4.1 庭院集合分布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3.6.2 机耕路林带
        3.6.3 河渠林带
        3.6.4 村旁林带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4.3.2 植物种类规划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4.4 本章小结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5.1.1 入村道路
        5.1.2 主要交通道路
        5.1.3 宅间道路
        5.1.4 巷道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5.3.1 村口
        5.3.2 涝池
        5.3.3 寺庙
        5.3.4 休闲活动广场
        5.3.5 连接型节点
        5.3.6 微节点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5.4.1 机耕路林带
        5.4.2 河渠绿化
        5.4.3 村旁林带
    5.5 本章小结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6.1 凿齿村概况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6.1.2 上位规划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6.5.2 街巷道路
        6.5.3 公共空间节点
        6.5.4 住宅庭院
        6.5.5 农田空间肌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2)葡萄园行内生草对土壤及植株矿质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果园土壤管理现状
    1.2 果园生草制概述
        1.2.1 人工生草概述
        1.2.2 自然生草概述
    1.3 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1 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3.2 生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
        1.3.3 生草对果园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3.4 生草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
        1.3.5 生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4 生草对葡萄生长和实际生产的影响
        1.4.1 生草对果园微环境的影响
        1.4.2 生草栽培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4.3 生草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1.4.4 生草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4.5 生草对果园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
    1.5 总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和试材处理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测定
        2.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的影响
    3.1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生态的影响
        3.1.1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3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p H的影响
        3.1.4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1.5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6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1.7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1.8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1.9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矿质元素的影响
        3.2.1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2.2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3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2.4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5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
        3.2.6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
        3.2.7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8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2.9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2.10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钙含量的影响
        3.2.11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镁含量的影响
        3.2.12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铜含量的影响
        3.2.13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硼含量的影响
        3.2.14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铁含量的影响
        3.2.15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锌含量的影响
        3.2.16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全锰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生态的影响
        3.3.2 行内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矿质元素的影响
第四章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片、叶柄和果穗的影响
    4.1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片的影响
        4.1.1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4.1.2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
    4.2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柄矿质元素的影响
        4.2.1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柄大量元素的影响
        4.2.2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柄微量元素的影响
    4.3 行内生草对葡萄果穗的影响
        4.3.1 行内生草对葡萄果穗矿质营养的影响
        4.3.2 行内生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及综合评价
    4.4 讨论
        4.4.1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片的影响
        4.4.2 行内生草对葡萄叶柄的影响
        4.4.3 行内生草对葡萄果穗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场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背景相契合
        1.1.2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符合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3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为森林公园建设创造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文化
        2.1.4 人工林
        2.1.5 天然林
        2.1.6 乡土树种
        2.1.7 拟生造林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2.5 森林培育学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湖南·宜章县骑田岭城郊森林公园(原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
        3.1.1 案例概况
        3.1.2 改造内容
        3.1.3 案例启发
    3.2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原塞罕坝机械林场)
        3.2.1 案例分析
        3.2.2 改造内容
        3.2.3 案例启发
    3.3 江苏·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老山林场)
        3.3.1 案例概况
        3.3.2 改造内容
        3.3.3 案例启发
    3.4 湖南·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原涟源龙山国有林场)
        3.4.1 案例概况
        3.4.2 改造内容
        3.4.3 案例启发
    3.5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
        3.5.1 案例概况
        3.5.2 改造内容
        3.5.3 案例启发
    3.6 案例总结
4 植物景观改造理论探索
    4.1 植物景观改造的目标
        4.1.1 促进绿色发展
        4.1.2 提升林分质量
        4.1.3 提高艺术审美
        4.1.4 推动经济发展
    4.2 植物景观改造的原则
        4.2.1 生态保护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适地适树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2.5 经济节约原则
    4.3 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
        4.3.1 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
        4.3.2 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
        4.3.3 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
    4.4 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4.4.1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4.4.2 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
        4.4.3 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
        4.4.4 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
5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
    5.1 兰考林场现状分析
        5.1.1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概况
        5.1.2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状
    5.2 植物景观改造规划构思
        5.2.1 衔接上位规划
        5.2.2 改造规划目标
        5.2.3 改造规划思路
    5.3 植物景观分区改造规划
        5.3.1 水生植物区
        5.3.2 彩叶植物展示区
        5.3.3 林果观光区
        5.3.4 特色植物区
        5.3.5 花卉观赏区
        5.3.6 入口管理区
        5.3.7 主要道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落叶果树冬季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果园清园
2 园地改造
3 中耕除草
4 扩改深翻
5 施足基肥
6 整形修剪
    6.1 整形
    6.2 修剪
7 病虫害防控

(5)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在东北地区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监测指数研究进展
        1.2.2 遥感监测干旱研究进展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2 研究资料
        2.2.1 遥感资料
        2.2.2 历史记录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全球植被水分指数计算(Global Vegetation Moisture Index)
        2.3.2 基于REOF和k-means聚类的分区
        2.3.3 MMK检验(Modified Mann-Kendall test)
第3章 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的构建与适用性分析
    3.1 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SVMI)的构建
    3.2 标准化正态分布的检验
    3.3 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的适用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4.1 干湿状况的时间变化特征
    4.2 干湿状况的空间变化特征
    4.3 干湿变化的空间分区
        4.3.1 基于年尺度分区
        4.3.2 基于季节尺度分区
        4.3.3 基于作物生长季分区
        4.3.4 分区时间变化趋势
    4.4 小结
第5章 植被干旱的时空变化
    5.1 植被干旱的时间和强度的空间分布
    5.2 植被干旱的抵抗力的空间分布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讨论
    6.1 讨论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
        1.1.2 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现有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利于乡土文化的存续
        1.2.2 利于指导乡村建设
    1.3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5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5.1 国外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5.2 国内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第二章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美丽乡村”
        2.1.2 乡村植物景观
    2.2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2.2.1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活功能
        2.2.2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2.2.3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
    2.3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
        2.3.1 乡土性原则
        2.3.2 生态性原则
        2.3.3 功能性原则
        2.3.4 经济性原则
    2.4 乡村绿地分类
        2.4.1 公共绿地
        2.4.2 庭院绿地
        2.4.3 其他绿地
        2.4.4 道路绿地
第三章 四川省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1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自然概况
        3.2.2 社会经济与产业概况
        3.2.3 生态绿化建设概况
        3.2.4 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2.5 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
    3.3 调研乡村概况
第四章 调研结果分析
    4.1 乡村基础数据
        4.1.1 乡村基础经济数据
        4.1.2 主要优势产业
    4.2 乡村庭院绿地调研内容分析
        4.2.1 乡村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4.2.2 乡村庭院绿地物种组成
        4.2.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2.4 庭院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2.5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聚类分析
        4.2.6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2.7 小结
    4.3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1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2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3.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3.4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3.5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3.6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3.7 小结
    4.4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4.1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4.2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4.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4.4 道路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4.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4.6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4.7 小结
    4.5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5.1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
        4.5.2 植物物种组成
        4.5.3 其他绿地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5.4 其他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5.5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5.6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5.7 小结
第五章 乡村植物景观探讨
    5.1 现存主要问题
        5.1.1 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4 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2 乡村植物景观品种选择
    5.3 乡村植物配置优化方案
        5.3.1 庭院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2 公共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3 其他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植物资源调查表

(7)温州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规划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实地调查
        1.4.2.2 案例分析
        1.4.2.3 植物景观实例规划
    1.5 技术路线
2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风景名胜区
        2.1.1.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2.1.1.2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2.1.1.3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2.1.2 植物景观
        2.1.2.1 植物景观的概念
        2.1.2.2 植物景观的特征
        2.1.2.3 植物景观的功能
    2.2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分类、特性
        2.2.1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分类
        2.2.2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特性
        2.2.2.1 植被类型多样
        2.2.2.2 地域特征明显
        2.2.2.3 生态环境良好
        2.2.2.4 多重功能价值
    2.3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旅游功能认知
        2.3.1 植物景观与旅游的关系
        2.3.2 植物景观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2.4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2.4.1 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2.4.2 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依据的理论
    3.1 风景名胜区建设依据的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旅游学理论
        3.1.3 风景园林学理论
    3.2 植物景观提升依据的理论
        3.2.1 景观美学理论
        3.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3 休闲观光、养生保健依据的理论
        3.3.1 游憩学理论
        3.3.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3.3 森林医学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千岛湖风景区
        4.1.1 项目概况
        4.1.2 植物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4.1.3 总结借鉴
    4.2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植物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4.2.3 总结借鉴
    4.3 本章小结
5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研究
    5.1 调研与分析
        5.1.1 资料收集
        5.1.2 现状调研
    5.2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原则
        5.2.2.1 可持续性原则
        5.2.2.2 观赏性原则
        5.2.2.3 实用性原则
        5.2.2.4 经济性原则
        5.2.2.5 文化性原则
    5.3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思路
        5.3.1 维护景区原有的景观风貌
        5.3.2 针对景区不同区域,营建多样性的植物景观
        5.3.3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
    5.4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方法
        5.4.1 植物季相色彩规划
        5.4.2 特色植物景观规划
        5.4.3 反映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规划
        5.4.3.1 选用富有文化寓意的植物,烘托文化氛围
        5.4.3.2 利用乡土植物材料,彰显地域文化
        5.4.4 植物选择
        5.4.4.1 植物选择原则
        5.4.4.2 植物种类选择
    5.5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的内容
        5.5.1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5.5.2 植物景观分项规划
        5.5.2.1 “点”上的植物景观规划
        5.5.2.2 “线”上的植物景观规划
        5.5.2.3 “面”上的植物景观规划
        5.5.3 植物景观保护规划
        5.5.3.1 植物资源的保护
        5.5.3.2 古树名木的保护
    5.6 本章小结
6 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规划
    6.1 项目基本情况
        6.1.1 泽雅风景名胜区概况
        6.1.2 泽雅湖景区概况
        6.1.3 地理区位
        6.1.4 规划范围与面积
        6.1.5 自然条件
        6.1.5.1 地质地貌
        6.1.5.2 水文条件
        6.1.5.3 气候条件
        6.1.5.4 土壤条件
        6.1.5.5 植被资源
        6.1.6 社会经济条件
        6.1.7 土地利用现状
        6.1.8 历史与文化
        6.1.9 旅游状况
        6.1.9.1 温州市旅游市场分析
        6.1.9.2 泽雅风景名胜区客源结构及时间分布规律
    6.2 规划区块现状分析
        6.2.1 概况
        6.2.2 风景资源特色
        6.2.3 道路交通
        6.2.4 村庄及建筑
    6.3 规划区块植物景观分析
        6.3.1 植物资源现状
        6.3.2 古树名木
        6.3.3 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6.4 植物景观规划原则与目标
        6.4.1 规划原则
        6.4.1.1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6.4.1.2 保护为主,改造为辅
        6.4.1.3 立足现状,强调特色
        6.4.1.4 突出季相,四季分明
        6.4.2 规划目标
    6.5 植物景观总体规划
        6.5.1 景观分区
        6.5.2 分区规划
        6.5.2.1 竹林休闲景观区
        6.5.2.2 桔林观光景观区
        6.5.2.3 田园风光景观区
        6.5.2.4 山地森林景观区
    6.6 植物景观分项规划
        6.6.1 点状植物景观规划
        6.6.1.1 村落植物景观
        6.6.1.2 寺庙植物景观
        6.6.1.3 主要景点植物景观
        6.6.2 线状植物景观规划
        6.6.2.1 水岸植物景观
        6.6.2.2 古道植物景观
        6.6.2.3 公路沿线植物景观
        6.6.3 面状植物景观规划
    6.7 植物景观保护规划
        6.7.1 植物资源保护规划
        6.7.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6.8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环境中的锌
        1.1.1 锌的生理特性与生化功能
        1.1.2 土壤中的锌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1.2 植物维持体内锌稳态平衡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1 根系对土壤中锌的活化与吸收
        1.2.2 缺锌与高锌胁迫下植物对根系内锌稳态的调节
        1.2.3 锌的木质部装载过程
        1.2.4 植物地上部锌的稳态平衡机制
        1.2.4.1 膜转运蛋白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4.2 金属螯合物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5 锌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互作
        1.2.5.1 大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2.5.2 中微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3 果树锌营养与施锌技术
        1.3.1 缺锌对果树作物的影响
        1.3.1.1 全球果树种植地缺锌状况
        1.3.1.2 锌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1.3.1.3 锌对果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果树缺锌矫正及其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1.3.2.1 土壤施锌
        1.3.2.2 叶面施锌
    1.4 元素分布成像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4.1 植物体内金属稳态平衡研究中元素成像的重要性
        1.4.1.1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强化
        1.4.1.2 金属元素转运相关基因功能表征
        1.4.1.3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制
        1.4.1.4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机制
        1.4.2 锌元素的原位成像技术
        1.4.2.1 基于X射线荧光的元素成像技术
        1.4.2.2 基于质谱的元素成像技术
        1.4.3 同步辐射XRF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1.4.3.1 活体植物中锌营养元素的迁移示踪
        1.4.3.2 元素的三维分布成像
        1.4.3.3 揭示叶面肥的吸收过程与调控因素
        1.4.3.4 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
    1.5 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果树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与锌再转运能力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预培养
        2.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2.2.3 锌含量测定
        2.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叶片稳定性同位素锌标记与示踪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表型与锌含量
        2.3.2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叶片上的分布
        2.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茎上的分布
        2.3.4 稳定性同位素锌的叶面吸收与再转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树中锌的韧皮部运输形态与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预培养
        3.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3.2.3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3.2.3.1 样品制备
        3.2.3.2 参比物制备
        3.2.3.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定与分析
        3.2.4 有机酸与氨基酸含量测定
        3.2.5 烟酰胺含量测定
        3.2.6 RNA提取与cDNA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8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在苹果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赋存形态
        3.3.2 苹果茎维管束中锌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3.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叶片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
        3.3.4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不同部位中烟酰胺含量的变化
        3.3.5 苹果烟酰胺合成与锌再转运相关基因对缺锌胁迫的响应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树休眠和营养发育期对锌的季节性储存、释放与再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预培养
        4.2.2 植物样品采集
        4.2.3 锌含量测定
        4.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4.2.4.1 Micro-XRF测定
        4.2.4.2 Nano-XRF样品制备
        4.2.4.3 Nano-XRF测定
        4.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4.2.6 植物总磷、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分析
        4.2.7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锌在苹果茎节点处的积累特征
        4.3.2 苹果不同部位茎的锌含量
        4.3.3 苹果顶芽中锌的细胞与亚细胞分布特征
        4.3.4 苹果顶芽中锌的赋存形态
        4.3.5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4.3.6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释放与迁移
        4.3.7 其他多年生落叶果树作物休眠芽中锌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树生殖发育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锌的运输障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预培养
        5.2.2 锌含量测定
        5.2.3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5.2.4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扁桃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迁移转运
        5.3.2 扁桃开花过程中锌在生殖器官的微纳米尺度定位
        5.3.3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内锌养分的耗竭
        5.3.4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殖器官内锌养分的输入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面锌肥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及其对叶片中养分状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预培养
        6.2.2 植物叶片表面特性的改变
        6.2.2.1 调节叶片气孔开闭
        6.2.2.2 调节叶片毛状体密度
        6.2.3 叶面锌肥处理
        6.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6.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6.2.6 扫描电镜分析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面锌肥的精准原位评价体系构建
        6.3.2 苹果叶片上下表皮特性及其叶面锌吸收差异
        6.3.3 叶面锌肥跨角质层渗透过程
        6.3.4 叶片表面特性对叶片锌吸收的影响
        6.3.5 叶面施锌对叶片其他养分元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综合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9)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果树休眠及需冷量研究进展
        1.2.1 果树休眠研究进展
        1.2.2 休眠需冷量统计模式研究进展
        1.2.3 果树休眠解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4 休眠解除生理生化变化
    1.3 果树萌芽及需热量研究进展
        1.3.1 果树萌芽研究进展
        1.3.2 萌芽需热量统计模式研究进展
        1.3.3 萌芽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3.4 需热量与需冷量关系研究进展
    1.4 补光对果树休眠及萌芽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种设施环境对葡萄需冷量及需热量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1.2 试验方法
        2.1.3 温度的测定
        2.1.4 需冷量的估算
        2.1.5 萌芽进度的确定
        2.1.6 需热量的估算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种设施环境空气与土壤温度日均变化
        2.2.2 四种设施环境空气与土壤温度日变化
        2.2.3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休眠结束期与萌芽期
        2.2.4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需冷量
        2.2.5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需热量
        2.2.6 需热量与需冷量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设施葡萄需冷量、需热量及二者之间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温度的测定
        3.1.4 需冷量的估算
        3.1.5 需热量的估算
        3.1.6 需冷量、需热量估算模型的评价标准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设施内需冷量积累
        3.2.2 设施内不同葡萄品种的需冷量
        3.2.3 两种设施内需热量积累
        3.2.4 设施内不同葡萄品种的需热量
        3.2.5 需热量与需冷量的关系
    3.3 小结
第四章 补光对设施葡萄枝条萌发及需热量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萌芽进度调查
        4.1.4 需热量估算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光周期对4个葡萄品种枝条冬芽萌芽进程的影响
        4.2.2 不同光周期对4个葡萄品种需热量的影响
        4.2.3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枝条冬芽萌芽进程的影响
        4.2.4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需热量的影响
        4.2.5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新梢长度和粗度的影响
        4.2.6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新梢和叶片变化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设施环境与葡萄需冷量和需热量的关系
        5.1.2 葡萄品种需冷量与需热量的关系
        5.1.3 光周期和光质与葡萄需热量的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落叶果树冬季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D]. 裴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葡萄园行内生草对土壤及植株矿质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D]. 王波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D]. 段孟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落叶果树冬季管理技术[J]. 郑青松,谢倩红,梁丽春,林建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9)
  • [5]标准化植被干旱指数在东北地区的构建与应用[D]. 王晓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D]. 黄思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温州泽雅风景名胜区泽雅湖景区植物景观规划探索[D]. 曾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8]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D]. 谢若瀚. 浙江大学, 2020
  • [9]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D]. 郭松涛. 宁夏大学, 2020(03)
  • [10]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落叶果树的冬季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