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的分析

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的分析

一、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发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登禄[1](2019)在《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可降解聚合物涂层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是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旨在降低永久性聚合物涂层支架因聚合物长期残留带来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改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目前已有研究初步验证了两种新型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永久性、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左主干植入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和无聚合物涂层组,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靶血管失败(包括靶血管相关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59例,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153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54例、无聚合物涂层组52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2.三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水平如性别构成比、年龄、合并高危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同质性较好;三组患者在介入数据如冠脉病变特征、支架术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至术后第12个月,共有13例发生靶血管失败,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11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1例、无聚合物涂层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vs1.9%vs 2.0%,p=0.227)。共有37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27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5例、无聚合物涂层组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9.3%vs 9.6%,p=0.210)。Kaplan-Meier分析3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的靶血管失败(log-rank p=0.079)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log-rank p=0.098)累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永久性聚合物涂层支架相当。

王志永[2](2014)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了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1年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氯毗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入选3366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共1682例)和单纯应用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共1684例)两组患者在最初入院时均按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并将此剂量一直持续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个月,冠状动脉支架术1个月之后应用100mg,1次/d,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或600mg,以后75mg,1次/d,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服用至少12个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12个月后,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外,还同时服用氯吡格雷25mg/d;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只单纯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两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9.6±16.5)个月,主要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靶血管重建、总死亡病例、再发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临床并发症(出血事件和血细胞减少)发生的临床情况。2、入选1110例,分为A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25mg/d,共413例),B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50mg/d,共245例)和C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75mg/d,共452例)。同样,三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4.01±12.83)个月,主要比较三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和临床并发症(胃肠道反应、血细胞减少和出血事件)发生的临床情况。结果:1、心源性死亡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2例(0.1%),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12例(0.7%),风险比(HR)为O.154(95%可信区间CI:0.035-0.675),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9例(0.5%),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036(95%CI:0.153-0.741),P<0.01;缺血性脑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7例(O.4%),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301(95%CI:0.131-0.693),P<0.01;再发心绞痛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152例(9.0%),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4例(16.3%),HR为0.601(95%CI:0.491-0.735),P<0.01;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累积发生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低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死亡病例数、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包括总的例数及急性、亚急性、晚期和极晚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轻度出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氯吡格雷25mg/d组)在靶血管再次重建方面反而优于B组(氯吡格雷50mg/d组)和C组(氯吡格雷75mg/d组),和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和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相比:(1)明显降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2)明显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明显降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4)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5)明显改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血细胞减少的风险。故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较理想的治疗策略。2、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25mg/d能达到或超过长期服用氯吡格雷50mg/d和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的临床疗效,有效、安全,且相对经济、廉价。

颜崇平,郭勇,高友淑[3](2014)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临床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6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43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等特点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96.3%)与非老年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随访618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4](2009)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文中提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不断发展。开始时仅限于球囊成形术,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而现在PCI还包括了其他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新技术,例如斑块消蚀技术(斑块旋切术、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编写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

张维璐[5](2008)在《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反复的遭受病魔的困扰,生存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冠状动脉支架术是有创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术中、术后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且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手术价格也比较昂贵,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迫切的想了解它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干预,改善结局。据此,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行冠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直接得到各种预后的发生率,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基线资料和随访的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MOS SF-36量表中文版,对2006-11-23~2007-08-27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地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连续性患者223例,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再次填写SF-36量表和随访调查表。运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得到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以及各种预后发生率的数据,并对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处理,双人录入,进行核查。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了t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R×C表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结果:1.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多显着低于普通人群(P<0.05),分年龄别和性别的比较也都显着低于普通人群(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疾病的相关因素(病变个数、多支病变、单支病变、住院天数、其它心脏疾病、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等因素)、生活相关因素(喜欢食用肉类食物、喜欢食用蔬菜、喜欢吃水果、喜欢吃面、饮酒吸烟、每日吸烟量、体重指数等因素)、近两年有精神创伤史、活动情况、年龄、性别等因素均与患者生存质量情况相关。研究结果首次得到基于中国人群,尤其是西北地区人群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并且从八个维度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并得出了生存质量终得分的回归方程。2.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中,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七个方面的终得分(P<0.01)以及生存质量总分(P<0.05)均显着高于术前。在与常模数据的比较中发现,患者的得分在有些维度仍然低于常模,而有些维度却与常模数据无差异,甚至有些维度高于常模数据(P<0.05)。在对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得分变化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疾病相关因素(病变个数、单支病变、多支病变、支架数目、手术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其它心脏疾病、疾病类型、高血压、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生活相关因素(喜欢食用肉类、喜欢食用蔬菜、饮酒)、随访情况(活动情况、疼痛情况、再住院、再次血运重建)、年龄、性别等因素与生存质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分八个维度得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变化的回归方程。术前与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总分变化( Y )回归方程为:Y=291.652-75.194X1-36.987X2+49.611X3,其中X1代表心绞痛、X2代表年龄、X3代表再住院。3.在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随访研究中,结果显示:在随访队列中,存活率为96.6%,术后疼痛情况为大多数患者疼痛较术前轻(39.9%)或者无疼痛(41.9%)。再入院治疗率为19.7%;经再次冠脉造影确诊为再狭窄发生率仅为3.4%;再次进行血运重建率为3.9%。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活动情况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为轻微活动(43.8%)和正常工作或正常活动(50.2%),只有2.5%的患者卧床。预后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喜欢肉类食物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不喜欢肉类食物患者的0.45倍。单支病变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非单支病变患者的0.23倍,而多支病变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非多支病变患者的2.34倍。在再住院情况方面,除了死亡患者以外,有再住院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无再住院的患者的5.85倍,而进行了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无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的5.88倍。②生存质量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生理功能终得分、生理职能终得分、身体疼痛终得分、总体健康终得分、活力终得分、社会功能终得分、情感职能终得分、精神健康终得分比术前提高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是得分无提高或降低的患者的0.22、0.09、0.16、0.11、0.18、0.39、0.35、0.21、0.15倍。③支架数目、病变个数、体重指数和活动情况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预后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手术后有再住院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无再住院的患者的3.90倍;总体健康终得分、活力终得分终得分提高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终得分降低和无变化的患者的0.14、0.16倍;病变个数少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性是病变个数多的患者的0.61倍。结论:本研究结果首次得到基于中国人群,尤其是西北地区人群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在相关因素分八个维度的分析中显示,最有意义的保护因素有活动量较大等;危险因素有精神创伤,病变个数多以及多支病变,吸烟以及每日吸烟量大等。术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多显着低于普通人群,但是术后生存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术后的生存质量得分在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甚至与常模数据无差异或高于常模数据。多方面因素都与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相关或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活动情况,疼痛情况,以及再住院情况;以及手术时的病变情况和支架个数;合并其它心脏疾病以及高血压;年龄、性别、症状初发距入院时间等其它因素。各种预后的发生率为:存活率为96.6%,术后疼痛情况为大多数患者疼痛较术前轻(39.9%)或者无疼痛(41.9%)。再入院治疗率为19.7%;经再次冠脉造影确诊为再狭窄发生率仅为3.4%;再次进行血运重建率为3.9%。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活动情况,大多数患者为轻微活动(43.8%)和正常工作或正常活动(50.2%),只有2.5%的患者卧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喜欢肉类食物、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再住院、再次血运重建、生存质量各个维度终得分的变化。而且,支架数目、病变个数、体重指数和活动情况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陆洋[6](2007)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与择期支架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与择期支架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即刻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6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即刻组,n=115例)和择期支架术(择期组,n=1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型和B型病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型病变的成功率即刻组低于择期组(P<0.01),而并发症率高于择期组(P=0.05)。结论:A型和B型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是可行的,而C型病变不宜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因此,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枫岭[7](2006)在《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技术出现以后,给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尤其在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临床以后,冠心病的死亡率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介入手术后围术期仍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关键环节,除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以外,突发恶性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本研究通过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区域性差别来试图找出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会,来进一步估测左右冠状动脉内的介入操作所固有的围术期风险性。从而加以早期预防和治疗。选择因冠心病而成功进行左、右冠状动脉内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术期QTd进行研究,以探讨介入治疗术后监护期内病人的事故风险性。对象与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龄46~83岁,平均(64.3±9.7)岁。临床诊断为心绞痛76例,急性心肌梗死(2周后)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4例。左冠脉病变者88例,共置入支架114枚;右冠脉病变者42例,共置入支架60枚。全组共置入支架174枚。术前冠脉平均狭窄(89.1±7.8)%;例均支架1.34枚。术后残余冠脉狭窄≤10%。130例患者中均为单纯左冠状动脉支架或右冠状动脉支架(左右冠状动脉同时置入支架者排除其外),其中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68枚,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40枚,中间支(较大)6枚;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60枚。其中A型病变26处、B型病变90处、C型病变58处。采用Judkin’s法,利用Sedinger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6F左右冠脉造影导管或5F多功能冠脉造影导管,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常规多体位投照,确定靶病变的部位及类型,然后先行球囊预扩张,再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之比为1∶1~1.1∶1。病变严重程度以狭窄面积表示。所有病例术前、术中、术后均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要求常规处理。支架置入成功的标准:支架完全跨过靶血管狭窄病变并充分扩张达到要求,其血流恢复达TIMI 3级灌注。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机采用日本光电产ECG-6511型,纸速度为25mm/s,定标电压1mV/10mm。测量心电图的QT间期,每一导联连续量3个,取其均值,右冠状动脉供血区(下后壁代表)主要测量Ⅱ、Ⅲ、aVF、V7~9导联、左冠状动脉供血区(前壁代表)主要测量Ⅰ、aVL、V1~6导联。QT间期终点判别方法:(1)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2)出现U波,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3)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同一患者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cmin)之差为QTd。QT间期的心率校正采用Bazett公式:QTc=QT/R-R(1/2)。QTcd即为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计算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结果130例冠心病患者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QTd变化提示:病人术前QTd及QTcd均超出正常范围,分别为61.36±22.19ms和67.13±10.05ms,但在成功的PTCA+支架术后QTd和QTcd即有大幅度减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推测术后冠状动脉畅通,心肌供血恢复,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复苏,从而使心肌电活动趋于稳定,这也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效的证据之一。可见冠心病人PTCA+支架术后较术前安全性明显提高。从冠心病人本身来讲,罪犯病变位于那一支冠状动脉,其操作的风险性和围术期的事件率(AMI、猝死等)是不一样的。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d和QTcd要明显长于左冠脉支架的病人,在术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均如此,特别是术后第一天更明显,右冠状动介入者QTd和QTcd可达52.42±17.45ms、54.00±33.33ms,而左冠状动介入者则是41.41±16.42ms、49.23±42.10ms。P值均<0.05。也就是说在进行右冠状动脉介入操作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围术期更要严密观察,严防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乐观的是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不管是左冠状动或是右冠状动介入者,QTd和QTcd均逐渐缩短,越来越趋于安全。也同时提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是要高度警惕的问题。以术后第一天为例,把左右冠状动脉的供血区域分开来测量计算发现,在右冠状动脉病变而进行右冠状动脉操作时,其反映右冠状动脉供血的导联(以下壁代表)上的QTd和QTcd值为55.56±15.97ms、61.45±26.86ms,明显长于左冠状动脉供血的导联(以前壁代表)上测定值50.42±17.45ms、52.00±32.21ms;而左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时,正好相反其左半区域所测QTd和QTcd值46.41±16.42ms、59.18±42.23ms,明显长于右半区域所测值41.21±10.97ms、48.22±33.20ms。P值均<0.05,说明冠心病冠状动脉本身病变以及为该病变所进行的血运重建的操作,对该区域的心肌存在一定的损伤,提示我们进行相关冠状动脉操作时要严密注意该区域好发、多发的心律失常,如右冠状动脉病变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冠状动脉病变时心室颤动的发生等。结论本研究从QTd的角度,观察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前后QTd的变化,提示成功的PTCA使冠脉开放,血流再灌注,可使QTd减小。而且在术后第1天以后随着心电信号的进一步稳定QTd即有明显改善。提示PTCA术在改善心肌缺血同时,也可改善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率变化不受介入操作的影响,保持稳定。左右冠状动脉的PTCA及支架治疗后,在不同相应导联上所测的QTd和QTcd是有一定区别的,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d和QTcd测定值下壁导联要长于前壁导联,而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后的QTd和QTcd测定值前壁导联要长于下壁导联,从而表现出了QTd、QTcd在不同导联上的区域性差别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的QTd和QTcd的值均要大于左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也就意味着尽管介入治疗后病人的总体安全性提高了,但右冠状动脉支架后仍然可能要比左冠状动脉支架后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机会要大,提示进行右冠脉介入的病人围术期仍要进行更严密的监护,决不能掉以轻心。

付金国,王梦洪,郭治彬,郑泽琪,彭景添,章杨龙,吴友平,张智亮,魏云峰[8](2006)在《经导管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与随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42例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评价其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处理病变血管162支,其中前降支病变79例,回旋支病变24例,右冠脉病变54例,第一钝缘支病变3例,第一对角支病变1例,中间支病变1例,血管平均狭窄程度(92.51±9.05)%,经股动脉途径110例,经桡动脉途径32例,植入支架179个,植入支架的总成功率97.2%,支架平均长度为21.38±5.08 mm,支架的平均直径3.04±0.35 mm,支架释放压力平均为12.55±1.74atm,平均住院天数21.88±11.92 d。主要并发症:死亡3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急性冠脉搭桥1例,术中出现室速、室颤6例,均除颤成功。随访3月2年,支架植入术后因心脏事件再次住院患者30例(占21.1%),支架内再狭窄8例,均为Medtronic AVE系列裸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4.5%,其余患者临床疗效均佳,无心脏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生活质量较好。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包括复杂病变在内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冠脉病变尤其是处理PTCA术中明显内膜撕裂和急性血管闭塞的有效方法。

颜崇平[9](2004)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临床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术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5 6例年龄≥ 6 0岁 (老年组 )和 4 3例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 ,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性 (96 .3%与 97.6 % ,P >0 .0 5 ) ;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 ,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0 1) ;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0 1)。随访 6 - 18个月 ,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结论 对 6 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少 ,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石奇松,魏芳,王喜卓,刘志敏,王连虎,靳翠彬,付银环[10](2004)在《PTCA及支架术对QT离散度及心肌节段性运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PTCA及支架术对QT离散度 (QTd)及心肌节段性运动的影响。 方法 36例患者于术前行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后 2周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结果 全组QTcd由PTCA及支架术前的 71 84ms± 16 72ms降至术后的 5 9 37ms± 14 97ms(P <0 0 0 1)。术前有心肌节段性收缩运动异常而经PTCA及支架术获得血运重建的 14 1个节段中 ,术后有 10 7个节段 (6 2 4 1% )功能得到改善 (P<0 0 0 1)。 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术可使冠心病患者QTd显着缩短 ,减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并能改善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发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各组患者介入信息比较
    3.3 各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
    1.1 临床研究的伦理、质量监管和用药的管理
        1.1.1 泰达-小剂量氯吡格雷注册
        1.1.2 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和监查
        1.1.3 质量保证
        1.1.4 伦理原则
        1.1.5 临床研文件保管
        1.1.6 临床研究用药的管理
    1.2 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方法
        1.2.3 研究终点及定义
        1.2.4 随访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1.3.2 两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
        1.3.3 两组患者复查造影数及再次PCI数
        1.3.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3.5 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和总死亡患者情况
        1.3.6 两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1.3.7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
        1.3.8 两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
        1.3.9 两组患者PCI术1年后支架内血栓情况
        1.3.10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1.4 讨论
        1.4.1 PCI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利与弊
        1.4.2 血小板在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4.3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PCI1年后的应用现状
        1.4.4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
    1.5 小结
二、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研究终点及定义
        2.1.4 随访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2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冠脉造影所见)比较
        2.2.3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比较
        2.2.4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5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6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7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8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9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10 三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11 三组患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12 三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2.3 讨论
        2.3.1 PCI术后远期效果不容乐观
        2.3.2 PCI术1年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
        2.3.3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经济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随访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左右冠状动脉支架术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左右冠状动脉支架术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经导管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临床特点
    1.4 PTCA及支架术方法
    1.5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1.6 手术过程
    1.7 支架成功的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血管部位分布及支架术成功率
    2.2 植入支架类型及支架术成功率
    2.3 支架术并发症
        2.3.1 严重并发症
        2.3.2 冠脉并发症
        2.3.3 周围血管并发症
        2.3.4 其他并发症
    2.4 支架植入术后临床疗效随访
3 讨论

四、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发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周登禄.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2]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D]. 王志永.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3]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临床评估[J]. 颜崇平,郭勇,高友淑. 中国实用医刊, 2014(01)
  •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01)
  • [5]冠状动脉支架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D]. 张维璐.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6]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与择期支架术的临床应用[J]. 陆洋. 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
  • [7]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D]. 王枫岭. 郑州大学, 2006(05)
  • [8]经导管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与随访[J]. 付金国,王梦洪,郭治彬,郑泽琪,彭景添,章杨龙,吴友平,张智亮,魏云峰.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01)
  • [9]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临床评估[J]. 颜崇平. 宁夏医学杂志, 2004(09)
  • [10]PTCA及支架术对QT离散度及心肌节段性运动的影响[J]. 石奇松,魏芳,王喜卓,刘志敏,王连虎,靳翠彬,付银环.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01)

标签:;  ;  ;  ;  ;  

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