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预防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

尼莫地平预防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

一、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甘霖[1](2021)在《Erenumab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erenumab在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发表的关于erenumab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的相关文献,语言限中文和英文,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详细阅读全文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5.3和Stata 15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有3403名患者,其中试验组2086人,对照组131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应用70和140mg erenumab后,与基线期相比每月偏头痛天数明显减少(MD=-1.76,95%置信区间-2.09~-1.43,P<0.00001);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50%的比例明显增加(RR=1.71,95%置信区间为1.55~1.89,P<0.00001);每月使用特异性药物的天数明显减少(MD=-1.62,95%置信区间为-2.01~-1.24,P<0.00001)。应用140mgerenumab后,偏头痛物理功能影响日记-日常生活部分(Migraine Physical Function Impact Diary everyday-activities domain,MPFID-EA)评分明显降低(MD=-3.30,95%置信区间为-4.67~-1.92,P<0.00001);偏头痛物理功能影响日记-身体影响部分(Migraine Physical Function Impact Diary physical-impairment domain,MPFID-PI)评分明显降低(MD=-2.95,95%置信区间为-4.02~-1.87,P<0.00001)。安全性方面:应用70mg和140mg erenumab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RR=1.00,95%置信区间为0.94~1.06,P=0.95>0.05);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2,95%置信区间为0.52~1.30,P=0.40>0.05);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使用该药未增加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发生率(RR=1.10,95%置信区间为0.65~1.85,P=0.73>0.05);在应用70mg及140mgerenumab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良反应中,仅便秘和注射部位疼痛两项不良反应在erenumab组高于安慰剂组,其余的不良反应在两组之间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别。结论:Erenumab可以有效且安全地预防性治疗偏头痛。

桑正荣[2](2021)在《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推广佛手定偏汤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肝郁血瘀型偏头痛门诊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照就诊的前后次序进行数字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口服佛手定偏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次,早晚各一次;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每晚一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28天。在初次就诊时与2个疗程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TCD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指标异常分布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头痛症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积分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在整个观察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1例患者脱落,1例剔除,最后实际纳入统计分析的67人,其中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结果:1.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偏头痛类型、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5.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6.47%,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佛手定偏汤临床疗效和盐酸氟桂利嗪相当;中医肝郁血瘀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5.29%,对照组有效率63.64%,治疗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头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单项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头痛伴随症状单项积分与头痛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降低程度上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肝郁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5.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HAMD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6.TCD血流Vs状态异常分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CA、AC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CA、VA、B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只有MCA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Vs异常比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余血管,两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佛手定偏汤的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佛手定偏汤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改善TCD血管Vs异常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王风社[3](2021)在《加味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临床疗效,以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在天水市中医医院门诊,选取符合观察标准的80名V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开展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日晚上一次口服,试验组给予加味泽泻汤(颗粒剂)早晚各一袋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均为2各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眩晕发作频率评分量表积分及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对照组总有效率(78.4%)明显低于试验组总有效率(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各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试验组除倦怠乏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积分组内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3)中医总症状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和组间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均显着下降(P<0.01)。(4)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DHI总积分经组内、组间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眩晕发作频率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发作频率积分进行两组内和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其他不适,检查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两组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结论:加味泽泻汤在改善风痰上扰型VM患者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异常、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眩晕发作频率积分方面,其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且临床安全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意义。

赵轶[4](2019)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偏头痛是以一侧头部疼痛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针刺疗法作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那么首先针刺治疗偏头痛是否切实有效?其次如果有效,基于中医辨证的高频腧穴有哪些?第三,针刺基本补泻手法的施用与否,是否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极其必要。这样就能系统解决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上的关键问题,就能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目的:1.对比针刺与西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副作用,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统计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穴位使用频次,总结高频腧穴使用规律;3.对不同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疗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评估补泻手法对偏头痛疗效的影响。方法:中文数据库检索,以“针刺”“偏头痛”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检索,以“acpuncture”“migraine”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01月~2018年12月(19年)。1.将针刺治疗偏头痛近19年期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检索近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将文献中的腧穴处方按偏头痛的三类证型进行分类归纳(肝阳上亢型、痰湿偏盛型、瘀血阻络型),对三个证型的穴位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对腧穴-经络的关联性、特定穴使用情况以及腧穴部位进行统计并分析;3.对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的针刺补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针刺补泻(提插、捻转)对偏头痛的疗效是否会产生影响。结果:1.单纯针刺与西药对比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偏头痛有效;(2)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情况的Meta分析中,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疲劳/乏力、嗜睡及总体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与西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2.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频次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1)辨病选穴: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风池(87),其次为率谷(77),太阳(68),百会(40)、合谷(32)。辨证选穴:肝阳上亢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90),行间(41),阳陵泉(41),太溪(34),丘墟(29)。痰湿偏盛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丰隆(106),阴陵泉(38),中脘(34),足三里(21),内关(7)。瘀血阻络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血海(57),膈俞(49),三阴交(37),合谷(30),太冲(18)。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132),风池(126),率谷(102),丰隆(108),太阳(86)。(2)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纳入的161篇文献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腧穴处方中,所有的腧穴共涉及14条经络,其中常用经络(前5位)为足少阳胆经(450),足厥阴肝经(182)、足阳明胃经(180)、手少阳三焦经(164)、足太阴脾经(163)。(3)特定穴关联分析: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585),其次是五输穴(514)、原穴(279)、络穴(206)、八会穴(142)。(4)腧穴部位关联分析:以头面颈项部最多(32),其次为下肢部(24)、上肢部(12)、背部(2)、胸腹部(2)。3.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辨证分型来看,明确补泻与明确不补泻的疗效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符合纳入标准的38篇文献中,存在13.16%(5/38)的文献均未对补泻手法进行具体描述报道的情况。结论:1.从针刺疗效角度评估:针刺治疗偏头痛是有效且安全的。2.从穴位使用角度分析:(1)针刺治疗偏头痛时,辨病选穴以风池、率谷、太阳、百会、合谷为主;辨证选穴时,肝阳上亢型以太冲、行间、阳陵泉、太溪、丘墟为主;痰湿偏盛型以丰隆、阴陵泉、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瘀血阻络型以血海、膈俞、三阴交、合谷、太冲为主;(2)重视阳经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尤以少阳经为主;(3)重视特定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4)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1)从补泻手法角度评价:(1)是否采用针刺补泻手法(主要是提插和捻转单式补泻手法)对不同证型偏头痛疗效影响可能有限;(2)有关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规范。

马坤琴[5](2019)在《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时效关系,观察并对比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急性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是否具有差异性,以期为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80例偏头痛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急性期组治疗组(急性期组)和缓解期治疗组(缓解期组),每组各40例。急性期组、缓解期组治疗方法均采用太阳穴刺血拔罐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施术前,先与患者简单讲述操作流程和操作的安全性。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太阳穴周围按揉2min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度),在常规消毒后,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点刺进针,快速用闪火法将1号玻璃罐留于施术部位,并将患者的头部向施术侧倾斜,约5min后取下玻璃罐;术毕清除血迹并消毒,用无菌棉签按压出血点约2-5min以防血肿。出血量:3-5ml。疗程:10天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完成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头痛积分评定、SDS评分、SAS评分并评价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3月后,对患者进行头痛积分量表评定以评价远期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治疗结束后第3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位、头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的头痛积分、SAS评分、SD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组间比较:1疗程治疗结束后,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头痛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SAS、SDS评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月,两组间头痛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组内比较:1疗程治疗后,急性期组组内比较,头痛积分、SAS、SDS评分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缓解期组组内比较,头痛积分、SAS、SDS评分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后结束3月后两组的头痛积分分别与治疗前头痛积分相比,急性期组组、缓解期组头痛积分组内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5)临床疗效评价:近期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性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97.5%;缓解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87.5%。远期疗效评价: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远期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愈显率分别为40%、17.5%;急性期组、缓解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5%、82.5%。(6)两组间治疗满意度比较:治疗结束3月后,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43%、83.87%。结论(1)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但选择急性期治疗偏头痛具有更好的近期、远期疗效,治疗满意度更高。(2)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改善作用与治疗时机的选择无相关性。

周波[6](2017)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为搏动性的头痛,多呈单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可有家族史。在我国,偏头痛每年患病率约为9.3%。偏头痛具有致残率较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先兆偏头痛是缺血性脑卒中和脑白质损害的危险因素。偏头痛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偏头痛的防治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中医药治疗头痛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是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一部分。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临床研究指南》的要求,设计了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案。目的进一步评价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缓解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探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脑安滴丸为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药物,因脑安滴丸前期文献报道较少,故本试验样本数的确定参考其他药物计算。主要通过门诊及广告招募的方式收集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首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理化检查,检查结果符合条件的患者方可入组。口服脑安滴丸,每次20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4周;入组当天发放1次,发放药物为4周服用量,治疗结束后4周、8周随访1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有高度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主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次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次数、天数、程度、持续时间、偏头痛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PRO)等。结果主要疗效指标:治疗4周至随访4周、8周,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均有所升高,且呈递增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安滴丸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均能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次数,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佳。次要疗效指标:1.治疗4周及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头痛发作次数、天数均有所降低,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偏头痛PRO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头痛发作情况、精神心理状态、功能状态及PRO总分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头风中医证候各证积分及总积分在治疗4周、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组间比较,痰湿证候、郁证证候、气虚证候、阴虚证候、阳虚证候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安滴丸临床适应症状群:偏头痛的四诊信息中,其主要症状(即频次等于或超过4次)为:安静缓解、睡眠不好加重、光线暗缓解、劳累加重、神疲乏力、不耐疲劳、遇寒加重、胀痛、思虑加重、精神紧张加重、下午发作、偏侧头痛、全身困重、少气懒言、困倦嗜睡、痛有定处。舌像以淡红舌、暗舌及紫舌为主,伴有水滑苔、腻苔为主。脉象以以弦缓脉为主。偏头痛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时,偏头痛的各个症状中偏头痛兼起止无常、时轻时重,无头痛光线暗时可缓解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随访8周与治疗前比较时,偏头痛的各个症状中偏头痛兼巅顶头痛、乳房胀痛、多梦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安滴丸在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病情、证候及其临床适应症状群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1.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治疗4周,随访4周、8周)显着。2.脑安滴丸治疗头风之痰湿证候、郁证证候、气虚证候、阴虚证候、阳虚证候,疗效显着。体现了脑安滴丸改善中医证候的优势。3.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兼有头痛时轻时重、起止无常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高,兼有头痛光线暗时可缓解、巅顶头痛、乳房胀痛、多梦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低。

于小洪,钟日宣[7](2001)在《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文中认为

别宗霖[8](2014)在《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偏头痛是一种血管性头痛,一侧或两侧交替脉冲样疼痛,钻井样及钝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小部分患者发作之前会有躯体运动、感觉、视力视觉等先兆,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缓解期无异常表现,如常人。偏头痛的病因多样,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气候变化,光刺激,低血糖和头部外伤等因素;病理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血管源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的理论。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示:正常人群中大概有16%到18%的女患者和6%到8%的男患者具有偏头痛,并且,30到49岁为偏头痛的高发期,超过九成的患者因为偏头痛而不能正常工作和正常生活,有一半的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时需要卧床休息。此外,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偏头痛,偏头痛能够增加并加重脑梗塞并发症的危害。偏头痛的病程一般可划分为缓解期和发作期。偏头痛的治疗也主要分为缓解期的治疗和发作期的治疗。偏头痛缓解期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次数频率和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偏头痛发作期的主要治疗目的在于立即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在西医治疗方法中,止痛药物可以暂时缓解头痛,但止痛片本身的频繁使用会引起头痛,因此用药越频繁,容易诱发偏头痛。因此对缓解期的偏头痛进行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β受体阻滞剂、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作为预防缓解期偏头痛的一线药,这些用药的禁忌症和副作用非常多并且较为明显,因此将它们作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常规用药不能为广大患者所接受。鉴于上述问题,西医的药物疗法在临床使用中仍受到限制并需不断寻找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法。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由来已久。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针刺在治疗缓解期偏头痛方面有明显的疗效。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偏头痛是适合针灸治疗的64种疾病之一。所以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中有5%为偏头痛患者,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可供临床研究。目前针刺穴位深度对偏头痛疗效的影响鲜有报道,故本临床研究拟从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目的]研究评价太阳穴深刺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疗效,探寻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疗效差异,评价太阳穴深刺治疗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40例缓解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20例和浅刺组20例。深刺组给予深刺太阳穴治疗,浅刺组给予浅刺太阳穴治疗。每组配穴为双四渎,双丰隆。每周针刺三次,四周十二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针刺治疗前后量表记分的变化情况,评价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治疗结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的方法(VAS)以及《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得分情况来进行评价,对深刺组和浅刺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分别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通过VAS分析,深刺组和浅刺组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深刺组和浅刺组之间(p>0.05)并没有显着差异。分析偏头痛发作频率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对于前后服用止痛药次数的评分对比分析,经比较后发现:深刺组治疗前和后的差异(p<0.01)具有显着意义,而浅刺组治疗前和后的差异(p>0.05)没有显着差异。经统计分析,深刺组的有效率为95%,浅刺组的有效率为75%,对两组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得P<0.01,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意义。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因此这个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深刺太阳穴可明显降低缓解期偏头痛的疼痛程度、频度,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频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满意度,其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韩秀丽,王秀娟[9](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刘婉玉[10](2020)在《皮部浅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使用皮部浅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O)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情绪的改善情况以及针刺的接受程度,探讨皮部浅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O)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方法:招募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MO)青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天,两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包括:偏头痛计分法(总体症状积分)、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针刺接受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以及随访(第8周)时进行各项观察指标的测评。观察两组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差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脱落情况:治疗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对照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2.基线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辨证分型、总体症状积分(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间、伴随症状)、SF-MPQ积分、MSQ积分、HADS(A)积分和HADS(D)积分、针刺接受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第4周)、随访(第8周)比较,同组内总体症状积分(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间、伴随症状)、SF-MPQ积分、MSQ积分、HADS(A)积分和HADS(D)积分、针刺接受度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的总体症状积分(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间、伴随症状)、SF-MPQ积分、MSQ(RR,RP)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的MSQ(EF)积分、HADS积分(A)积分和HADS(D)、针刺接受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随访(第8周)的总体积分(头痛次数、头痛时间)、MSQ(RR,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随访(第8周)的总体症状积分(头痛程度、伴随症状)、SF-MPQ积分、MSQ(EF)积分、HADS(A)积分和HADS(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皮部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的总体症状并且提高生活质量,皮部浅刺法对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疼痛程度和伴随症状的远期控制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2.皮部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缓解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皮部浅刺法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3.皮部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提高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的针刺接受度,皮部浅刺法的针刺接受程度更高。

二、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Erenumab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类药物的研宄进展
    2.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1.1 血管源性学说
        2.1.2 神经学说
        2.1.3 遗传学说
    2.2 CGRP及其受体与偏头痛的关系
    2.3 CGRP受体拮抗剂
    2.4 抗CGRP及其受体单克隆抗体
        2.4.1 Erenumab
        2.4.2 Fremanezumab
        2.4.3 Galcanezumab
        2.4.4 Eptinezumab
    2.5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文献检索策略
        3.2.1 数据库的选择
        3.2.2 检索式的制定
    3.3 文献筛选
    3.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
    3.5 数据和基本资料的提取
    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筛选情况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4.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3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3.1 与基线期相比每月偏头痛天数变化情况的meta分析
        4.3.2 与基线期相比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50%变化情况的meta分析
        4.3.3 与基线期相比每月应用特异性药物天数变化情况的meta分析
        4.3.4 与基线期相比,偏头痛物理功能影响日记(MPFID)评分变化情况的meta分析
    4.4 安全性的meta分析
        4.4.1 使用erenumab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4.4.2 使用erenumab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的meta分析
        4.4.3 使用erenumab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发生率的meta分析
        4.4.4 使用erenumab各种具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质量控制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分析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单项头痛症候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总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血管Vs异常状态比较
        3.10 两组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并发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3.1 佛手定偏汤的来源及方义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综合临床疗效与头痛症状积分结果分析评价
        4.3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疗效评价
        4.4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5 TCD血流速度指标评价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偏头痛病因的分析探讨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4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认识
    2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3)加味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伦理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2.3.1 基线资料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两组各观察量表比较
        3.3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检测
    4 讨论与分析
        4.1 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探讨
        4.2 加味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立论依据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结论
        4.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病例登记报告表
附表2 知情同意书
附表3 伦理审查表
附表4 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附表5 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附表6 眩晕发作频率评分量表
附表7 安全性指标记录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西医学对VM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VM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建立
        1.4 VM的临床表现
        1.5 VM的诊断依据
        1.6 VM的鉴别诊断
        1.7 VM的治疗及管理
    2 祖国医学对VM的认识及论治
        2.1 病名及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成果

(4)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以西药对照进行Meta分析的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2 干预措施纳入标准
        1.1.3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3.1 检索范围
        1.3.2 检索式
        1.4 资料筛选与数据提取
        1.4.1 资料筛选具体步骤
        1.4.2 数据提取
        1.4.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3 Meta分析
        3.1 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2 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1.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4.1.2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4.3 针刺组VS西药组组别的纳入依据
        4.4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4.5 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
        4.6 本研究的结果和结果解读
        4.7 本部分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8 创新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1.3 检索式
    2 文献筛选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数据预处理
        2.4 数据库建立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来源
        2.5.2 分析软件
        2.5.3 处方录入
        2.5.4 数据分析过程
    3 研究结果
        3.1 腧穴使用频次统计结果
        3.1.1 偏头痛辨病选穴穴位(主穴)使用频次统计
        3.1.2 偏头痛辨证选穴穴位(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1.3 偏头痛辨病+辨证选穴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3.3 特定穴关联分析
        3.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频次统计及腧穴配伍特点
        4.1.1 偏头痛穴位频次统计
        4.1.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4.1.3 特定穴关联分析
        4.1.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2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补充说明
        4.3 本研究的创新部分
        4.4 不足与改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基本补泻手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2 检索式
        1.3 资料采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
        1.5 筛选方法
        1.6 录入结果和数据预处理
        1.6.1 录入结果
        1.6.2 数据预处理
        1.7 质量控制
        1.8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2 痰湿偏盛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3 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4 偏头痛三类证型的三类补泻情况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针刺补泻的理论依据
        3.1.1 对针刺补泻的认识
        3.1.2 教材中针刺补泻治疗偏头痛的认识
        3.2 针刺补泻的现代文献
        3.2.1 明确补泻类文献
        3.2.2 明确不补泻类文献
        3.2.3 补泻不明确类文献
        3.3 文献纳入时的细节问题
        3.3.1 提插、捻转补泻法的纳入依据
        3.3.2 针刺补泻分类的纳入依据
        3.3.3 穴位频次的纳入依据
        3.3.4 采用数据挖掘法的依据
        3.3.5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3.4 该研究反映的问题和现象
        3.4.1 研究结果与理论的矛盾性
        3.4.2 矛盾及现象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个人简介

(5)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2 头痛的分期与治疗
    2.3 头痛的中医分类
    2.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2.5 太阳穴的运用
    2.6 刺血疗法的运用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基线资料分析
    4.2 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
    4.3 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不良事件
    4.6 随访
5 讨论
    5.1 太阳穴选穴依据
    5.2 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设计思路和优势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6 结论
7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 现代医学防治偏头痛
        3.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
        1. 西医症状群的起源与发展
        2. 证、病、证候、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概念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概念
        4.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特性
        5. 中成药使用现状
        6. 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
        7. 脑安胶囊、脑安滴丸的区别及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偏头痛病情变化
        3. 脑安滴丸适应症状群的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偏头痛发作病情的变化
        2 头风中医证候改善
        3 PRO量表得分
        4 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5 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结果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定:
    4) 结果 (见附表) 。
2 讨论

(8)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太阳穴的古今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太阳穴的文献记载
        1.2 古代医家经验
        2 现代研究
        2.1 太阳穴的解剖与刺法
        2.2 太阳穴的功能与主治
        2.3 太阳穴的临床应用
    综述二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 偏头痛病名的记载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2.1 感受风邪
        2.2 痰浊阻滞
        2.3 火热上攻
        2.4 情志内伤
        2.5 久病致瘀
        2.6 久病致虚
        3 偏头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4 常见偏头痛的辩证分型
        4.1 风寒外袭型
        4.2 风热袭表型
        4.3 肝阳上亢型
        4.4 痰浊蒙窍型
        4.5 气血亏虚型
        4.6 肾精亏虚型
        4.7 瘀血阻络型
        5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5.1 毫针疗法
        5.2 电针疗法
        5.3 注射疗法
        5.4 埋线疗法
        6 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6.1 辩证施治,随机立法
        6.1.1 治风止痛法
        6.1.2 治瘀止痛法
        6.1.3 治肝止痛法
        6.2 经方化裁
        6.2.1 川芎茶调散
        6.2.2 天麻钩藤饮
        6.2.3 半夏白术天麻汤
        6.2.4 通窍活血汤
        6.2.5 血府逐瘀汤
        6.3 用药规律
    综述三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
        2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2.1 精神情绪因素
        2.2 气候因素
        2.3 食品因素
        2.4 内分泌因素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3.1 血管学说
        3.2 神经源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CSD学说)
        3.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3.4 遗传学说
        4 西医学对偏头痛的分类
        5 诊断标准
        6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6.1 非药物疗法
        6.2 药物疗法
        6.2.1 发作期的止痛治疗
        6.2.2 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篇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针具
        2.2.2 穴位定位
        2.2.3 干预方法
        2.3 临床评价方法
        2.3.1 偏头痛疼痛程度评定
        2.3.2 发作频率评定
        2.3.3 使用止痛药次数评定
        2.3.4 疗效评价标准
        2.4 患者满意度观察
        2.5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2.5.1 轻度不良事件
        2.5.2 严重不良事件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人口学特性分析
        3.1.1 两组性别比较
        3.1.2 两组年龄比较
        3.2 两组疗前病情比较
        3.2.1 两组先兆与非先兆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对比
        3.2.3 两组疗前疼痛频率比较
        3.2.4 两组疗前使用止痛药比较
        3.3 疗效评价
        3.3.1 两组疗后VAS评分比较
        3.3.2 两组疗后疼痛频率比较
        3.3.3 两组疗后使用止痛药比较
        3.3.4 两组有效率比较
        3.4 满意度评价
        3.5 不良反应观察
    4 讨论
        4.1 针刺偏头痛机理
        4.2 临床疗效分析
        4.2.1 一般情况比较
        4.2.2 疗后两组的疗效比较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9)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10)皮部浅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材料情况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观察
        2.5 不良事件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情况比较
        3.2 治疗效果
        3.3 不良事件记录
讨论
    1 皮部的理论基础
        1.1 皮部的命名
        1.2 皮部的分布
        1.3 皮部的应用
    2 皮部浅刺法治疗MO的临床操作
        2.1 针刺深度
        2.2 行针手法
    3 皮部浅刺治疗MO的取效机制
        3.1 MO的归经探讨
        3.2 皮部浅刺法治疗MO的皮部选区依据
    4 常规针刺治疗MO的取效机制
    5 量表选择的评价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症状的缓解
        6.2 生活质量的提高
        6.3 情绪的改善
        6.4 针刺的接受度
    7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
    8 不足与展望
        8.1 课题不足
        8.2 课题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M0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单纯毫针刺法
    2 电针疗法
    3 针刺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Erenumab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甘霖. 吉林大学, 2021(02)
  • [2]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桑正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风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D]. 赵轶.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 马坤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J]. 于小洪,钟日宣. 实用临床医学, 2001(04)
  • [8]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别宗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10]皮部浅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婉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尼莫地平预防小儿偏头痛4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