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计划的建议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计划的建议

一、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程序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马超,安志杰,李军宏,王亚敏,尹遵栋,冯子健[2](2021)在《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国内外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免疫规划循证决策是各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组织(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是专门成立的践行循证决策的独立组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负责就疫苗接种特定主题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相关证据,向政府卫生部门提供循证决策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议各国均成立NITAG,以确保政府部门出台疫苗相关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具有循证依据支持。本文介绍了WHO免疫战略专家咨询组织和不同国家NITAG的免疫规划循证决策进展和实践经验、中国免疫规划专家咨询组织的发展历程以及2017年成立的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的工作机制、进展和展望。

王楠[3](2021)在《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确定选择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优先顺序,为推动将更多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一)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国家免疫规划增加疫苗的原则和考虑因素等指南文件,初步梳理出包含36个指标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指标框架。组织免疫规划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优化形成含一、二、三级指标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备选指标框架,涵盖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特征、疫苗的特征、保障条件、国际经验和社会影响等5个一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公共卫生、计划免疫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等专业资深专家以及WHO等国际组织专家,通过问卷调查,开展两轮改良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中,39位专家根据其对备选指标的重要性、熟悉程度及其判断依据评分,使用界值法结合专家再次讨论确定最后的指标;第二轮咨询,共38位专家,利用专家评分法和乘积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从而建立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评价指标体系。(二)5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优先顺序的研究方法依据下述3条标准:(1)适合儿童接种;(2)国内至少三家企业生产、当前疫苗供应量能满足常规接种需求;(3)WHO推荐接种的疫苗或属于中国重点防控的疫苗可预防疾病,从目前国内使用的41种非免疫规划疫苗中,筛选出5种候选疫苗(水痘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感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组织多学科专家,应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并结合专家自身的专业判断,采用10分制对候选疫苗评分,确定拟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论证的优先顺序。结果参与第一轮咨询的39位专家对所有一、二、三级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86、0.356、0.275,协调性检验均为P<0.05,说明专家的评分意见具有一致性;参与第二轮咨询的38位专家对所有一、二、三级指标(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综合评分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05、0.340、0.236,协调性检验均为P<0.05,说明专家的评分意见具有一致性。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39/39)和97.44%(38/39);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均大于0.70。两轮专家咨询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由5个减少为3个、二级指标由11个增加至13个,三级指标由36个减少至26个。3个一级指标(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候选疫苗、接种实施)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420、0.371、0.209;13个二级指标(流行病学特征、经济负担、防控重要性、非疫苗干预措施、疫苗特性、成本效益、疫苗供应、国际使用经验、国内使用经验、经费投入、可接受性、伦理、实施能力)的组合权重系数介于0.038-0.126;26个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介于0.018-0.081;38位专家对所有一、二、三级指标权重评分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608、0.530、0.827,协调性检验均为P<0.05,说明专家对各级指标权重的评分意见具有一致性。构建指标体系后,经30位多学科专家对5种疫苗(水痘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感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进行评分,建议5种候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先后顺序(得分)依次为:水痘疫苗(6.91)、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6.83)、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6.74)、流感灭活疫苗(6.56)、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6.17)。专家评分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1、0.221、0.388、0.303、0.253,专家评分的一致性检验均为P<0.05,说明专家对各候选疫苗的评分具有一致性,且一致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感灭活疫苗、水痘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结论应用改良德尔菲法确定了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评价指标体系。参与咨询的专家积极性高,专家的咨询意见趋于一致,咨询结果可信。建立的指标体系全面、系统,专家使用该指标体系确定了 5种候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论证的顺序,反映了国家疾病防控的需求趋势,与WHO推荐意见的原则吻合,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杨沐凡[4](2020)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疫苗接种意愿调查》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是指任职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下简称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涉及病原微生物检验服务的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职业人员。在对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离心、超声、匀浆、保存、复苏等各个环节,均可能产生气溶胶、意外吸入、扎伤等从而发生职业暴露。早在1826年就记载有实验室感染的发生[1]。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感染被报道,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实验室感染的危害,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则来避免实验室感染的发生。自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1版(2004年已更新第3版)用以帮助各个国家制订并建立微生物学操作规范,确保微生物资源的安全。中国自2002年开始,陆续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实验室的设计、感染控制、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监督管理。疫苗作为预防传染病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被写入相关条例,用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疫苗也同样应用于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因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人员构成、工作内容的差异,他们发生职业暴露和接种疫苗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研究目的了解全国多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疫苗接种现状和意愿,以此为基础对其感染风险和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职业人群接种率的建议,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人群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最大程度的减少疫苗可预防疾病对职业人员的危害。研究方法2019年7月,选取安徽、上海、山西、湖北、北京、重庆、吉林、陕西、新疆9个省份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职业人员,采用自填式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该人群疫苗接种史、疫苗接种意愿和原因等数据。利用WPS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对医疗机构与疾控部门之间的差异、接种疫苗的现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参与本次调查共509人,包括临床医务人员117人、检验科工作人员37人、疾控部门的流调人员19人、实验室工作人员336人;男性 162 人(31.83%),女性 347 人(68.17%);20~岁年龄组 70 人(13.75%),30~岁组 195 人(38.31%),40~岁组 150 人(29.47%),≥50 岁 94 人(18.47%);初级职称者135人(26.52%),中级职称者228人(44.79%),副高职称者108人(21.22%),正高职称者 38 人(7.47%)。2.暴露情况发生职业暴露最频繁的岗位是医务人员(41人,35.04%),接触5种以上病原体比例最低的是省级疾控部门(19.32%)。医疗机构中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三种病原体是:乙肝、流感、结核,疾控部门中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三种病原体是:乙肝、流感、HIV;发生职业暴露后,70人(93.33%)采取了应急措施。3.疫苗接种情况统计职业人群参加工作后的疫苗接种情况,医疗机构人员中有75人(48.70%)接种过疫苗,疾控部门人员中有212人(59.72%)接种过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前3种疫苗是:乙肝、流感、麻疹疫苗。接种疫苗后,医疗机构人员有38人(50.67%)保存有接种记录,疾控部门有157人(74.06%)保存有接种记录。在接种过流感的176人中,有52人(29.55%)接种了当年的流感疫苗。留取本底血清的实验室/检验科工作人员255人(68.36%),流调/医务人员 34 人(25.00%)。4.影响10年内疫苗接种的因素不同年龄段中,20岁组接种比例最低(27.14%);不同机构中,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种比例最高(58.69%)、区级疾控接种率比例(38.52%);不同职业人群中,流调人员接种比例最高(57.89%),临床医务人员接种比例最低(40.54%)。5.接种意愿465人(91.36%)有接种意愿;在强制接种政策下有500人(98.82%)愿意接种疫苗,504人(99.02%)支持国家制定职业人群免疫策略。对策建议1.推荐职业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乙肝疫苗、麻疹风疹二联疫苗、甲肝疫苗。2.加强职业人群的体检和疫苗接种记录管理。3.提升对职业人群的疫苗接种服务。4.出台疫苗接种策略,推荐或强制要求职业人群接种疫苗。

王艺芳,杨悦[5](2020)在《美国疫苗伤害补偿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目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分析方法,全面梳理美国疫苗伤害补偿计划(VICP)的建立背景、制度要素(包括管理体系、筹资模式、补偿范围、补偿申请条件、补偿费用类型及标准)、运行机制(包括补偿申请的诉讼参与方、《疫苗伤害表》列表内与列表外伤害两种因果关系判定路径、补偿申请的诉讼程序),评价其实施成效、障碍及不足,并对我国相应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美国VICP的管理体系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美国联邦索赔法院和美国司法部三大职能部门组成;VICP采取专项基金补偿模式,向疫苗企业征收疫苗消费税来建立疫苗伤害补偿信托基金,并通过建立和不断修订《疫苗伤害表》以及补偿申请等程序,结合其司法体系的审判优势,为疫苗受害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无过错"补偿机制。VICP虽存在补偿时间超过预期、《疫苗伤害表》修订标准模糊等障碍与不足,但其实现了充分补偿疫苗受害者和促进疫苗企业有效供应疫苗的双重立法目标。借鉴美国VICP的经验,并基于我国《疫苗管理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建议从探索建立基金补偿模式、委托第三方提供补偿服务、落实补偿目录及其调整机制、重置补偿申请程序、建立目录内和目录外两条补偿路径、科学设定补偿标准等6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我国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维护公众接种信心。

徐文姣[6](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傅宇婷[7](2019)在《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旨在讨论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的接种效果和排毒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并比较了不同的脊髓灰质炎检测方法,为选择合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1200名2~3月龄健康的未接种过脊灰疫苗的婴幼儿,随机分为IPV和OPV序贯免疫组,共12组,每组100人,在第0、28、56天接种相应疫苗,在免前和基础免疫后28天检测血清中脊灰各型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并随机抽取各组入组时前10%的受试对象在第二剂接种前和第二、三接种后第7、14、28天进行粪便采集,总共7次,所有的粪便样本通过L20B和RD两种细胞系进行分离培养,通过中和试验对细胞培养物中脊灰病毒进行血清型别鉴定。比较各序贯免疫程序组不同时期各型病毒的排毒率情况。第二部分从上述免疫程序组每组抽取6个粪便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上清中脊灰病毒的排毒情况,并与细胞培养法进行比较,分别用ELISA、RT-PCR对细胞培养物中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比较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排除脱落与其他不符合实验方案的受试者,总共2062份配对血清和806份粪便样本进入统计学分析。12个序贯免疫组各组免前脊灰各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同免疫程序不同剂型免后脊灰各型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无显着差异。相同剂型不同免疫程序免后Ⅰ、Ⅲ型抗体阳转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2IPV+bOPV组免后脊灰Ⅰ、Ⅲ型抗体GMT均高于其他组;接种2剂IPV后Ⅱ型抗体阳转率和GMT显着升高。cIPV/OPV序贯免疫组与sIPV/OPV序贯免疫组相同免疫程序免后各型脊灰抗体阳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sIPV/OPV序贯免疫组免后Ⅰ型抗体GMT均高于相同免疫程序的cIPV/OPV序贯免疫组,Ⅱ型抗体低于cIPV/OPV序贯免疫组,接种2剂sIPV后与cIPV/OPV序贯免疫组无显着差异;IPV/OPV序贯免疫组与sIPV/OPV序贯免疫组免后Ⅲ型抗体GMT无显着差异。各免疫程序组在接种首剂OPV后7天内排毒率达到最高峰,随后排毒率逐渐降低。首剂OPV接种后3周内均出现任意一型病毒的排毒,且Ⅲ型脊灰病毒排毒率最高。各免疫程序组Ⅰ、Ⅱ型脊灰病毒排毒率无显着差异;sIPV+2bOPV组Ⅲ型病毒总排毒率显着高于 2sIPV+bOPV 组与 2sIPV+tOPV 组,cIPV+2bOPV 液体组显着高于 2cIPV+tOPV液体组。细胞培养法检测出的阳性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能检测出来,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的阳性结果更多;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对细胞培养物中脊灰病毒的分型结果无显着差异。结论 脊灰疫苗基础免疫效果受到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影响,2剂IPV免疫效果优于1剂IPV,尤其是Ⅱ型。不同的脊髓灰质炎序贯免疫排毒情况有差异,IPV剂次增加虽然不能显着降低排毒率,但能缩短各型病毒的排毒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原始粪便标本中脊灰病毒的检出率比细胞培养法更高,但无法判断病毒是否具有感染性,因此样本量较大时可以用来初步筛选出阳性样本,然后再用细胞培养法进行检测。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对脊灰病毒的分型结果一致性很高,可以使用后面的两种方法替代经典的中和试验法来对细胞培养物中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

衡宇,查亚芳,顾燕妮,沈朝斌,路丽明[8](2018)在《2018年美国儿童预防接种最新指南解读及其与我国现状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和美国儿科学会(AAP)于2018年2月6日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计划免疫接种指南更新(以下简称指南更新)[1],该指南重点关注为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疫苗接种的最佳方案。本文将针对2018年美国疫苗接种指南更新的内容与我国相对应的疫苗接种有关现状作一解读和比较,主要包括常见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方案、流感疫苗在9-11月扩大接种面及提高接种率的相关内容、脊髓灰质炎疫

王雅懿[9](2018)在《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文中指出预防接种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又是预防接种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第一类疫苗的替代和补充,对促进儿童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疫苗相关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国内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事件等第二类疫苗领域的负面事件频发,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发展面临严重危机。鉴于第二类疫苗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是促进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虽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对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这一问题广受关注的时间不长,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全流程依然亟待完善。论文主要以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为例,通过对目前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供需现状及社会反应性评价分析,结合公共产品理论、责任政府理论、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来阐释第二类疫苗的公共卫生服务性质,发现并分析了目前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面临居民认知程度差、信任危机、风险应对不当和效用未有效发挥的问题,随之从科学认识第二类疫苗属性、明确政府责任、完善风险应对、加大投入方面提出了完善的思路和对策。

郭玉双[10](2017)在《中国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是脊灰病毒。脊灰病毒是一种人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侵袭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引起典型麻痹症状。脊髓灰质炎是目前全球第二个正在消灭的传染性疾病。中国从事脊灰相关防控工作的是各省级疾控中心的脊灰网络实验室,这些网络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包括脊灰病毒细胞培养、病毒分离、脊灰病毒的中和定型及型内鉴定工作,还包括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人群及环境中和样本的检测分析[2],为消除和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脊灰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脊灰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存在意外暴露和接触感染性样本或病毒的较高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周边少数国家仍然存在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面临着输入脊灰疫情风险[3]。因此,作为高危职业人群,这些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处于脊灰的威胁之中[4-5],其健康与否不仅关乎自身利益,也同样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实施免疫预防策略,是降低实验室人员感染并传播脊灰病毒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目的了解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接种情况和免疫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角度,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及消灭脊灰做出应有贡献。研究方法2016年10月-12月选取全国省级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该人群基本信息、免疫接种情况、免疫意愿等资料,并利用SAS软件及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对免疫接种情况和免疫意愿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参与本次调查人数为77人,其中男性28人(36.4%),女性49人(63.6%);20~岁年龄组16人(20.8%),30~岁组33人(42.8%),40~岁组19人(24.7%),≥50岁9人(11.7%);初级职称者17人(22.0%),中级职称者30人(39.0%),副高职称者17人(22.1%),正高职称者13人(16.9%);大专及以下学历10人(13.0%),本科及以上67人(87.0%)。人员整体素质较高,配置合理。2.免疫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完成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的为60人(约占78%),17人基础免疫情况不清楚(约占22%)。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工作后接种疫苗为66人(约占86%),11人接种记录不完整(约占14%)。免疫影响因素..年龄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2.48),P<0.05;职称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2.51),P<0.05;工作时间与接种情况,P<0.0001;学历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0.74),P=0.46;性别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0.46),P=0.50。3.接种疫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愿意接种疫苗共有75人,占全部人员的97.4%;选择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50人(占66.7%),选择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0PV)25人(占33.3%);愿意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低和入职前时接种人数居多;对疫苗接种有顾虑的13人中,11人(占84.6%)担心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年龄、职称、学历、性别、工作时间为影响因素对免疫意愿进行分析显示,年龄与疫苗选择情况,卡方值(χ2=l.78),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脊灰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情况较好,其中完成≥3剂次者占41%,且接种信息记录完整;在接种意愿方面,该人群更倾向于在入职时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低时接种IPV疫苗。总体来说,中国脊灰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现状较好,具备了提出和制定相应免疫策略的良好基础。主要存在问题(1)部分工作人员基础免疫接种信息记录不清;(2)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后接种脊灰疫苗信息不完整;(3)大部分工作人员愿意接种IPV疫苗,但是现在提供的接种疫苗为OPV疫苗;(4)缺乏针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规范完整的免疫接种策略;(5)缺乏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感染脊髓灰质炎感染风险的评估。对策建议(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完整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策略。(2)定期监测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体内抗体水平,结合接种情况合理评估其感染脊髓灰质炎的风险。(3)将IPV纳入到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免疫规划中。(4)完善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实验室人群免疫规划策略。

二、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程序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程序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国内外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规划和循证决策
2 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国际实践
    2.1 WHO免疫战略专家咨询组织
    2.2 WHO的国家级免疫规划专家咨询组织网络
    2.3 各国NITAG的建立和运行现况
        2.3.1 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
        2.3.2 其他国家NITAG运转现况
3 中国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发展现状
    3.1 历史沿革(1982-2016年)
    3.2 免疫规划循证决策新机制(2017年-)
        3.2.1 成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3.2.2 成立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
        3.2.3 NIAC免疫规划循证决策工作进展
4 展望

(3)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对照表
背景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构建论证指标体系
        2.1 文献分析法
        2.2 专家访谈法
        2.3 改良德尔菲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证研究
        3.1 候选疫苗筛选标准
        3.2 候选疫苗背景情况
        3.3 候选疫苗评分原则及标准
        3.4 候选疫苗的排序
        3.5 数据处理
    4.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参加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2. 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程度
    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4. 第一轮专家咨询
        4.1 一级指标
        4.2 二级指标
        4.3 三级指标
        4.4 界值法筛选指标
        4.5 第一轮专家的建议
    5. 第二轮专家咨询
        5.1 一级指标
        5.2 二级指标
        5.3 三级指标
        5.4 指标界值
        5.5 界值法筛选指标
        5.6 第二轮专家的建议
        5.7 两轮专家咨询后指标体系调整
    6. 候选疫苗排序
        6.1 专家的基本情况
        6.2 候选疫苗评分结果
        6.3 专家的协调系数
讨论
    1. 主要发现
    2. 本研究的公共卫生意义
    3. 创新性与局限性
    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第一轮专家咨询材料
    附件2 第二轮专家咨询材料
    附件3 候选疫苗评分表
    附件4 非免疫规划疫苗种类
个人简历
致谢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疫苗接种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
        1.1.2 职业人群的疫苗接种与相关政策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与方法
        2.1.1 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调查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
        3.1.1 职业分布
        3.1.2 性别分布
        3.1.3 年龄分布
        3.1.4 职称分布
        3.1.5 工龄分布
        3.1.6 工作单位级别分布
    3.2 暴露情况
        3.2.1 职业暴露情况
        3.2.2 职业人群接触病原体与职业暴露情况
        3.2.3 暴露后采取的应急措施
    3.3 疫苗接种情况
        3.3.1 总体接种率
        3.3.2 疫苗接种记录保存情况与疫苗接种间隔
        3.3.3 疫苗接种形式
        3.3.4 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
        3.3.5 本底血清留取及抗体检测情况
    3.4 疫苗接种意愿调查
        3.4.1 被调查者接种意愿强烈
        3.4.2 接种疫苗的原因
        3.4.3 无接种意愿的原因
    3.5 假设性提问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职业人群存在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职业暴露的风险
    4.2 职业人群疫苗接种率不足,接种间隔过久,保存疫苗接种记录的比例逐年提高,接种后抗体检测比例低
    4.3 职业人群疫苗接种意愿强烈
    4.4 探索提高职业人群接种意愿的方法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免疫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着作情况
附录 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工作人员免疫情况调查问卷

(5)美国疫苗伤害补偿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VICP的建立背景
2 美国VICP的制度要素
    2.1 管理体系
    2.2 筹资模式
    2.3 补偿范围
        2.3.1《疫苗伤害表》覆盖的补偿范围
        2.3.2《疫苗伤害表》的修订机制
    2.4 补偿申请条件
    2.5 补偿费用类型及标准
        2.5.1 补偿金
        2.5.2 律师及诉讼相关诉讼费
        2.5.3 行政管理费
3 美国VICP的运行机制
    3.1补偿申请的诉讼参与方
        3.1.1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3.1.2特别专家
    3.2《疫苗伤害表》列表内与列表外伤害两种因果关系判定路径
        3.2.1 列表内伤害诉讼
        3.2.2 列表外伤害诉讼
    3.3 补偿申请的诉讼程序
4 美国VICP的实施成效、障碍及不足
    4.1 实施成效
        4.1.1 补偿效果显着
        4.1.2 疫苗可及性得到明显提高
    4.2 实施障碍及不足
        4.2.1 补偿时间超过预期
        4.2.2《疫苗伤害表》的修订标准模糊
5 美国VICP对我国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的启示
    5.1 探索建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基金
    5.2 委托第三方提供补偿服务
    5.3 落实补偿目录及其调整机制
    5.4 重置补偿申请程序
    5.5 建立目录内和目录外两条补偿路径
    5.6 科学设定补偿标准

(6)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小结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小结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小结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小结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一、筹划国内政策
        二、寻求国际共识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小结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小结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一、国际因素
        二、国内政府因素
        三、国内社会因素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及排毒情况
    前言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试验疫苗
        1.3 实验细胞和病毒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耗材与仪器
        1.6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方法
        2.1 受试者入组及随机分组
        2.2 接种疫苗
        2.3 采血及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检测
        2.4 粪便采集及脊灰病毒的分离培养
        2.5 分离培养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别鉴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婴儿免前脊灰各型抗体水平
        3.2 s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GMT
        3.3 c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抗体GMT
        3.4 sIPV/OPV与c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抗体GMT比较
        3.5 L20B和RD两种细胞系分离培养后的阳性标本分离结果
        3.6 中和试验血清型别鉴定结果
        3.7 sIPV/OPV序贯免疫排毒
        3.8 cIPV/OPV序贯免疫排毒
        3.9 sIPV/OPV序贯免疫组与cIPV/OPV序贯免疫各组排毒情况比较
        3.10 排毒与未排毒婴儿脊灰各型抗体比较
        3.11 排毒周期不同婴儿脊灰各型抗体比较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方法分析
    前言
    1 材料
        1.1 检测样本
        1.2 实验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耗材与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灰病毒
        2.2 血清中和实验法进行脊灰病毒血清型别鉴定
        2.3 ELISA法测定脊灰病毒D抗原含量
        2.4 RT-PCR进行脊灰病毒的型内鉴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阳性样本数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细胞分离培养法比较
        3.3 细胞分离培养物经中和试验、ELISA、RT-RCR三种分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溶液配制
附录2 缩略词
附录3 细胞分离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图
致谢
个人简历

(8)2018年美国儿童预防接种最新指南解读及其与我国现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应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增加的建议
2 新生儿HBV疫苗接种时间段的选择
3 流感疫苗接种的问题
4 HPV疫苗接种的问题
5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的更新内容
6 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的更新内容
7 总结与展望

(9)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数据分析法
        (五)归纳总结法
    四、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疫苗
        (二)第二类疫苗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
        (四)第二类疫苗的供给方式和特点
    二、相关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责任政府理论
        (三)治理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章 我国第二类疫苗接种制度变迁及成效分析
    一、我国免疫规划制度变迁及成就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制度变迁及成就
        (一)第二类疫苗制度变迁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成效
第三章 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
    一、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基本情况
        (一)第二类疫苗供应情况
        (二)第二类疫苗使用情况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
    二、苏州市姑苏区优化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措施与成效
        (一)实行政府招标评审,保证招标采购公开公平公正
        (二)加强监管,提升疫苗的质量保障
        (三)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多环节追溯
        (四)扩大覆盖面,提升第二类疫苗正的外部效应
    三、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社会反应性评价
        (一)第二类疫苗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评价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
第四章 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主要存在问题
        (一)居民对第二类疫苗认知程度差
        (二)第二类疫苗存在信任危机
        (三)第二类疫苗风险应对不当
        (四)第二类疫苗效用未有效发挥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第二类疫苗推广及科普主体缺位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流程和监管存在缺陷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够完善
        (四)预防接种投入依然不足
第五章 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对策研究
    一、科学认识第二类疫苗的属性,扩大对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科普
        (一)完善对第二类疫苗相关知识宣传的政策保障
        (二)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
        (三)借力社会组织提升科普效果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对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治理
        (一)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全程监管力度
        (二)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加大社会参与,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治理
    三、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妥善处置异常反应事件
        (一)完善第二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偿机制
        (二)强化第二类疫苗风险监测评估机制
        (三)加强第二类疫苗事件的危机应对机制
    四、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
        (一)充分认识扩大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完善人财物等配套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脊灰实验室人员免疫规划现状
        1.2.1 美国实验室人员免疫要求
        1.2.2 中国实验室人员免疫要求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3 调查内容
    2.2 资料整理与录入
    2.3 数据分析
    2.4 数据的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调查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
        3.1.1 年龄分布
        3.1.2 职称分布
        3.1.3 性别分布
        3.1.4 工作时间分布
        3.1.5 接触感染性材料频率分布情况
        3.1.6 其他
    3.2 免疫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3.2.1 基础免疫情况
        3.2.2 加强免疫情况
        3.2.3 加强免疫时间
        3.2.4 免疫接种情况的综合分布
        3.2.5 免疫接种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3.3 免疫意愿情况及其影响情况
        3.3.1 选择疫苗情况
        3.3.2 接种疫苗的原因分析
        3.3.3 选择接种疫苗的时间分布
        3.3.4 疫苗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3.5 接种疫苗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疫苗接种率高
    4.2 疫苗接种意愿高
    4.3 抗体水平监测情况
    4.4 面临的主要问题
        4.4.1 部分工作人员基础免疫接种信息记录不清
        4.4.2 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后接种脊灰疫苗信息不完整
        4.4.3 大部分工作人员愿意接种IPV疫苗
        4.4.4 缺乏针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规范完整的免疫接种策略
        4.4.5 缺乏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感染脊髓灰质炎感染风险的评估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中国脊灰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规划要求
    5.2 建立脊灰实验室工作人员抗体监测制度
    5.3 适时为脊灰实验室工作人员接种IPV疫苗
    5.4 逐步推进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要求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取得的成绩
附录

四、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程序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国内外进展与展望[J]. 马超,安志杰,李军宏,王亚敏,尹遵栋,冯子健.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4)
  • [3]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王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疫苗接种意愿调查[D]. 杨沐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美国疫苗伤害补偿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王艺芳,杨悦. 中国药房, 2020(10)
  • [6]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D]. 傅宇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2018年美国儿童预防接种最新指南解读及其与我国现状比较[J]. 衡宇,查亚芳,顾燕妮,沈朝斌,路丽明. 现代免疫学, 2018(04)
  • [9]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D]. 王雅懿. 苏州大学, 2018(01)
  • [10]中国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 郭玉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标签:;  ;  ;  ;  ;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修改常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计划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