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DP的组通信组件方案

基于UDP的组通信组件方案

一、基于UDP的群组通信构件的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臻[1](2021)在《软件化雷达软件构件的研究和部署》文中提出

王鹏飞[2](2021)在《基于智能卡和口令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网络或通信系统中,密钥协商协议提供了安全的网络通信保证,可以说认证密钥协议就是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提供多种安全服务来与多名当事人参加合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可以实现通信对象的秘钥分发、ID认证和信息交换。它将认证技术和密钥协商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安全的网络通信,特别是在密码和智能卡的认证高度协商协议的研究开发中,用户可以存储信息,有效地实现网络通信、多用户游戏、共享工具广泛使用的安全通信。认证密钥协商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系统能够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防止非法用户的恶意攻击,而且可以为将来双方在公共信道上的通信建立共同的会话密钥。因此众多学者将密钥协商协议在物联网环境、车联网、智能卡等多环境下结合研究,为物联网、智能卡等环境下安全传输信息做出了安全保障。然而对应的,我们依然无法忽视恶意攻击者的各种手段,比如中间人攻击、秘钥泄露伪装攻击、以及攻击者针对身份验证过程进行的追踪和攻击,都有几率会让使用者的秘密信息被窃取。就如在基于智能卡(Smart Card)的匿名认证秘钥协商协议(AKA)协议方案中,Smart Card遗失后便没有办法防御敌手的离线字典攻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展开了对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与改进,做出了以下的工作:1.本文改进了一种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允许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还可以实现双方互相认证,防御离线密码猜测和重放手段。该方案的安全性证明可以规约到椭圆曲线上的Diffie–Hellman(D-H)困难问题中。方案中的验证表将由基点加密的密文存储在椭圆曲线上,以抵抗窃取验证表的攻击。2.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智能卡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防止智能卡被盗后安全问题以及离线密码猜测攻击,而且计算量小、效率高、实用性强,用户可以在不与服务器交互的情况下更改密码。3.将智能卡和已改进的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新方案进行结合后改进,并在改进的模型下进行了安全性证明。通过协议安全性和效率分析比较,改进后协议的安全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效率也更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智能卡时的环境也会更加可靠和方便。

赵盛烨[3](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李梦辉[4](2021)在《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智能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智能化的进程,液压支架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设备之一,对于综采工作面装备的协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推进,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已成为常态配置,支架跟随预设程序进行自主动作,在复杂底板、矿压等未知环境因素作用下,支架自动跟机移架可能会由于自身重心不稳,与周围支架发生咬架、挤架等一系列意外问题,干扰着支架群的正常支护任务,严重时威胁工人生命。因此,必须要全面、准确、不间断地获得工作面所有支架的实时位置和姿态数据,才有可能实现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对支架以及群组的远程精准调控。同时随着智能传感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液压支架的监测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仅仅依靠单机系统显然已经无法完成艰巨的监测任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虚拟现实、局域网协同、分布式、负载均衡等技术,对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获取了支架的实时位置和姿态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分布式虚拟监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液压支架姿态数据的处理流程。在实现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数据的处理,通过异常数据识别与处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数据去噪-基于旋转矩阵的传感器数据转换三个数据处理步骤,从而获取了实时、有用的液压支架群姿态数据,实现了真实支架姿态与模型姿态的一致性。本方法能够为其他综采装备的监测提供参考与借鉴。(2)提出了基于超宽带技术(Ultra Wideband,UWB)的液压支架定位方法。利用UWB测距模块获取的测距信息以及预设的基站坐标,利用三边定位原理求解得到了支架在空间中的三维坐标。该方案能够为液压支架的位置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为多数据源融合的液压支架位置监测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基于数据交互器的分布式网络同步方法。在考虑液压支架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在Unity3D中确定了采用基于关键参数的远程调用过程而非直接状态同步的方法实现分布式主机之间的数据交互,大大减少了需要同步的网络数据量。该方法能够解决由于数据量庞大导致单机系统无法完成复杂任务的问题,能够为透明综采工作面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4)提出了液压支架群分布式监测的任务动态分配方法。在第(3)步的基础上,加入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监测任务动态分配方法,能够实时评价主机运行状况,及时对监测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流畅的监测。

黄晓梅[5](2021)在《事件社会网络中上下文感知的群组事件推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Meetup、Plancast和Douban Events(豆瓣同城)为代表的事件社会网络(Event-Based Social Network,EBSN)得到用户广泛青睐。随着EBSN的日益流行,出现了信息过载问题,由此产生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推荐系统。已有研究大都面向单个用户进行推荐,但在实际场景中,用户常常以群组为单位参加事件,因此如何为这些群组提供满意的推荐服务正成为EBSN推荐领域关注的焦点。此外,EBSN存在丰富的上下文信息,上下文信息不仅有利于缓解EBSN冷启动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群组偏好获取的准确性。因此,研究EBSN中上下文感知的群组事件推荐方法对丰富EBSN推荐理论与方法、提高群组推荐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与单个用户事件推荐不同,EBSN上下文感知群组推荐面临如何聚合不同成员偏好以得到统一群组偏好、如何完整捕获群组偏好、如何有效建模上下文信息影响等问题带来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从群组偏好聚合、群组偏好捕获和上下文影响建模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考虑偏好一致性的随机游走群组推荐方法。针对现有群组聚合策略忽视成员偏好一致性的不足,首先分析了EBSN中时间、位置及语义三种上下文特点,给出了事件在这些上下文影响下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用户偏好获取方法。然后定义了一种随机游走群组聚合策略,其中,为考虑各成员偏好与群组偏好一致性的影响,在随机游走重启向量设置时引入用户一致性决策权重,并将该权重求解问题转化为凸二次规划求解问题。在真实EBSN数据集上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群组推荐方法比基准方法具有更好的推荐性能。2.提出了一种群组无经验事件的偏好获取方法。针对现有工作只关注群组有经验事件推荐,而忽视了群组无经验事件推荐的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群组外信任关系获取群组无经验事件偏好。首先基于用户在线、离线社交行为数据以及EBSN异构网络信息挖掘隐式信任关系,然后采用一种随机游走概率统计方法模拟成员征询群组外朋友意见的动态过程,获得成员对群组无经验事件的偏好。基于所提出的偏好获取方法在真实EBSN数据集上进行了群组推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方法,该偏好获取方法能使推荐方法的群组无经验事件推荐性能获得较大提升。3.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上下文深层感知群组推荐方法。针对启发式方法只能建模上下文浅层影响的局限性,通过构造包含非线性函数的多层神经网络,有效捕获了上下文对用户、群组和事件的复杂、非线性影响,其中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神经注意力机制,用于捕获上下文权重随事件的动态变化。针对预定义方式导致群组聚合策略自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注意力机制的群组聚合策略,使其能根据群组当前关注的事件自动调整成员权重分配方案。在真实EBSN数据集上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比基准推荐方法具有更好的推荐性能。

张宇[6](2021)在《高速公路异构车联网的垂直切换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对车联网通信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单一车联网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因此异构车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异构车联网各种接入技术的覆盖范围不同,网络属性也不同,因此,如何保证用户在多网络可选的情况下选择到最合适的网络,并且可以进行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切换,从而得到优质的用户服务是关键问题之一。所以,本文选取了LTE、Wi Fi、DSRC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对异构车联网中垂直切换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LTE、WiFi、DSRC这三种网络特点,引出了异构车联网的融合框架,又针对各接入网络之间的垂直切换技术作了相应的阐述。(2)提出了面向高速公路场景下单用户出行的垂直切换策略,采用带宽、延时、抖动、丢包率、安全性和价格作为切换指标,结合用户历史数据形成的用户反馈表综合计算出主客观综合权重,然后利用网络卡方距离的计算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切换网络。通过MATLAB对垂直切换判决进行了仿真,最终实验指标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考虑到车联网中的安全性因素,提出了异构密码系统中面向单用户出行的签密算法。(3)提出了面向高速公路场景下“车队”用户的垂直切换策略。首先根据车辆间的相对距离、速度、方向和社交关系度得到车辆行驶相似度,以此作为分簇算法的度量值。在网络不拥塞的情况下,用户侧构建机器学习中的评价模型,网络侧区分业务类型并划分动态优先级,综合考虑这两方面,使用基于动态优先级的切换算法;在网络可能发生拥塞情况下,采用阻塞率约束的切换算法。通过MATLAB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较好的切换性能表现。同样,提出了异构密码系统中适合“车队”用户出行的签密算法。

张智杰[7](2021)在《区块链环境下的新型隐蔽通信模型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隐蔽通信使用中心化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并且依赖第三方中心节点或权威机构实现数据包分发和安全性保障,存在信道易被监测、通信易被检测、通信易受干扰和攻击等缺点,当中心节点存在信任问题时,传递的数据甚至会被泄露和篡改。区块链作为新兴的去中心化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其分布式链式存储、抗干扰性、抗检测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可有效缓解传统隐蔽通信面临的上述问题。此外,数据一旦被记录在区块中便无法被篡改,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得机密信息能够在公开透明的区块链中安全和隐蔽地传递。为此,本文以传统的隐蔽通信模型为基础,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性深入研究了区块链环境下的隐蔽通信模型,并结合区块链中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平台设计了可行的信息隐写和隐蔽传递方法。主要展开的工作包括:第一、从现有的隐蔽通信大多使用中心化信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隐蔽通信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引出使用区块链进行隐蔽通信的优势。介绍了去中心化区块链环境下的隐蔽通信模型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关于隐蔽通信和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现状。第二、针对现有的使用比特币交易实现的隐蔽通信方法存在信息嵌入和传递效率过低及花费高的问题,在基于比特币公钥地址的隐蔽通信方法BLOCCE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更为高效和实用的V-BLOCCE方法。将信息进行base58编码并使用vanitygen生成的比特币地址作为信息载体,以更为高效的字符匹配形式嵌入信息。地址使用顺序以及信息还原规则通过比特币交易备注OPRETURN字段进行传递。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较原方法具有更高的信息嵌入效率、信息传递效率,并在系统效率和花费上更优。第三、针对目前区块链环境下的隐蔽通信在以太坊中尚无可行的实现方法,研究了以太坊分布式应用的安全通信协议whisper,结合其信息传输基本单位“信件”的结构和协议的流程提出了高效可行的信息隐蔽传输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对通信所需的主题-密钥对进行隐蔽交互,并在正式通信过程中将信件的有效载荷作为信息载体与密文进行字符匹配,得到的索引信息被加密并存放在扩充字段。使用交互的密钥对信体内容进行加密后按照协议默认填充规则添加冗余信息,结合主题构建信件并将其广播实现通信。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抵御网络和同主题信件干扰,具有抗篡改性和抗检测性,在数据嵌入和传递效率以及花费上也较传统方法更优。第四、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参数多样性、数据冗余性尚未被应用到隐蔽通信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将智能合约作为信息载体的区块链环境下的隐蔽通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使用合约中的参数来映射秘密信息序列,并通过合约的部署和调用来传递消息的基础上,结合加密算法和两轮协议保护数据隐私。此外,投票合约和竞价合约被结合以实例化所提出的模型,并且还提出了两个合约的优化版本以降低成本。冗余选项、有效价格范围和虚假出价被设置在两种合约中以提高冗余性。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抗篡改性和较低的复杂度,将其用于隐蔽通信是可行的。

吴瑶清[8](2021)在《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民航乘务人员和旅客需求的不断更新,电子技术在民航客舱环境下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上升。民航客舱环境下,为了保证应用间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对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样的实时应用程序的需求,对象管理组织通过发表DDS规范,提出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通信模型,并使用这样的模型来进行数据分发。然而,目前国外诸如RTI DDS等应用于航空客舱环境的中间件大多为商用产品,开源产品Open DDS采用C++开发且使用集中式架构,性能不如RTI DDS等中间件的效果。因此,采用C语言,基于DDS框架研发实时性、可靠性等接近RTI DDS的国内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是一种在民航通信中间件市场几乎被垄断的背景下提出的降低商用成本的创新方案。由此本文根据民航背景下的客舱系统环境,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实时中间件,在实现业务逻辑和通信逻辑的解耦的同时保证民航客舱环境下各应用软件交互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动态可扩展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研究DDS中间件相关技术以及对比分析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对项目背景以及技术基础进行学习。(2)结合民航客舱环境特点以及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民航通信中间件的需求分析以及总体设计方案、总体架构设计等,并对如何实现实时、可靠、动态可扩展、稳定的民航通信中间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基于DDS框架结合功能需求,设计成四个模块(DCPS核心模块、DCPS通信模块、网络通信模块、应用软件接口模块)并使用C语言实现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民航通信中间件。(4)设计具体测试方案,通过仿真民航客舱环境完成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本文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达到项目基本预期。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源于国内民航客舱环境通信中间件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可以降低民航客舱环境内各个节点之间的耦合,进行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对于国内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应用于民航客舱应用软件的中间件具有切实的意义。

王晨一[9](2020)在《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和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中的数据量级增长明显。为了获得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推荐系统变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纳什均衡理论应用于计算机领域中推动服务发展的案例越来越多。尝试将纳什均衡理论融入到推荐系统中,以此来提高推荐的效果,将会是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群组划分方法往往忽略了用户的社交关系也没有考虑用户的自私偏好。此外,大多数的群组推荐方法常常忽略群组成员的交互性,这与群组特性相悖更影响推荐质量。虽有研究考虑了这一问题,但也只是简单的靠用户权重来体现交互,这不仅没有产生真正的交互,而且会造成公平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群组划分和推荐开展研究,主要工作有:从群组划分角度,针对用户的社交关系以及用户自私行为的积极影响结合纳什均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群组成员成本考虑成员间的社交关系并根据社交关系模拟群组成员的个体选择,接着通过自私偏好顺序制定群组划分规则模拟群组划分的过程,最后得到纳什均衡点对群组达到稳定划分的效果。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得出该方法比其他常用划分方法有更高的准确度与满意度。从群组推荐角度,针对现有大多数群组推荐方法忽略了用户交互性和公平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推荐方法。首先通过完成矩阵捕捉群组成员对未见项目的评分。接着通过寻找纳什均衡解模拟成员的选择来产生交互。设立支付函数使得某一成员选择时考虑其他成员的接受程度,此时成员会做出最优于群组的选择。最后通过偏好聚合方法来获得群组的偏好完成群组推荐。该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群组推荐方法的有效性与满意度。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推荐原型系统。并且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以及操作的流程以及它的结构,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展示了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方法和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推荐方法在真实复杂的网络条件下的的推荐效果。该原型系统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实现了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效果展示体现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纵[10](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基于UDP的群组通信构件的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UDP的群组通信构件的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智能卡和口令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分类
        1.2.2 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现状
        1.2.4 基于智能卡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相关介绍
    2.1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相关介绍
        2.1.1 相关概论
        2.1.2 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需求
        2.1.3 认证密钥协商的攻击模型
    2.2 相关密码工具介绍
        2.2.1 密码学构件介绍
        2.2.2 可证明安全理论
        2.2.3 常用加密方式
        2.2.4 ECCDH算法的仿真实现
第3章 现存的问题和安全模型
    3.1 模拟攻击验证
    3.2 安全模型
第4章 基于口令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方案
    4.1 用户注册阶段
    4.2 用户认证阶段
    4.3 口令更改阶段
    4.4 方案分析
第5章 基于智能卡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方案
    5.1 用户注册阶段
    5.2 用户认证阶段
    5.3 口令更改阶段
    5.4 方案分析
第6章 基于口令和智能卡的强安全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
    6.1 H-PAKA协议方案
    6.2 安全性证明
    6.3 协议分析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领域的研究动态
        1.3.2 液压支架群的运动状态监测研究动态
        1.3.3 分布式技术在煤矿领域的研究动态
        1.3.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2.1 引言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2.3.1 系统的体系结构
        2.3.2 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
    2.4 系统的硬件设计
    2.5 系统的软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实时姿态数据的液压支架群监测
    3.1 引言
    3.2 液压支架姿态监测框架设计
    3.3 姿态监测硬件及数据交互通道设计
        3.3.1 概述
        3.3.2 传感器布置方案
        3.3.3 数据传输通道关键技术
    3.4 支架姿态监测中的数据处理流程
        3.4.1 概述
        3.4.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3.4.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数据去噪方法
        3.4.4 支架姿态数据的坐标转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实时位置数据的液压支架群监测
    4.1 引言
    4.2 液压支架位置监测框架设计
    4.3 模块布置方案及数据交互通道设计
        4.3.1 UWB测距原理
        4.3.2 测距模块选型
        4.3.3 坐标系建立与模块布置方案设计
        4.3.4 Unity3D与测距模块的数据交互
    4.4 基于三边定位方法的位置计算
        4.4.1 三边定位方法简介
        4.4.2 基于牛顿迭代法的求解方法
    4.5 基于Arduino的综采三机试验台电路控制方法
        4.5.1 硬件简介
        4.5.2 试验台控制电路总体框架
        4.5.3 基于Unity3D的上位机设计
        4.5.4 基于Arduino的下位机设计
        4.5.5 上位机与下位机交互数据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
    5.1 引言
    5.2 分布式虚拟监测系统框架设计
    5.3 基于数据交互器的网路同步方法
        5.3.1 Unity3D网络组件简介
        5.3.2 局域网通信环境的搭建
        5.3.3 基于远程过程调用的数据交互器
        5.3.4 数据交互管理器的建立
        5.3.5 液压支架群分布式监测方法
        5.3.6 方法小结
    5.4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监测任务动态分配方法
        5.4.1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分配策略
        5.4.2 分布式系统运行状况评价方法
        5.4.3 系统初始化任务分配方法
        5.4.4 系统运行中任务动态分配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型系统开发及试验
    6.1 引言
    6.2 原型系统开发
        6.2.1 煤矿综采成套试验系统概述及改造
        6.2.2 综采虚拟场景试验系统概述及改造
    6.3 系统的数据可靠性试验
        6.3.1 液压支架的姿态测量误差试验
        6.3.2 液压支架位置测量误差试验
    6.4 系统的分布式试验
        6.4.1 分布式监测初始化试验
        6.4.2 分布式监测动态分配试验
    6.5 系统的整体试验
        6.5.1 系统的整体运行试验
        6.5.2 系统的延迟性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主要结论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事件社会网络中上下文感知的群组事件推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EBSN上下文感知群组事件推荐研究综述
    2.1 传统推荐方法概述
    2.2 相关概念
        2.2.1 群组推荐相关概念
        2.2.2 上下文感知推荐相关概念
    2.3 EBSN上下文感知推荐方法
        2.3.1 EBSN上下文感知个体推荐方法
        2.3.2 EBSN上下文感知群组推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偏好一致性的随机游走群组推荐方法
    3.1 引言
    3.2 问题定义
    3.3 模型框架
    3.4 上下文偏好获取
        3.4.1 时间偏好
        3.4.2 位置偏好
        3.4.3 语义偏好
        3.4.4 偏好融合
    3.5 基于随机游走聚合策略的群组事件推荐
        3.5.1 构造用户-事件异构图
        3.5.2 带重启随机游走聚合策略
        3.5.3 群组推荐生成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3.6.1 数据集和评估指标
        3.6.2 对比方法
        3.6.3 参数设置
        3.6.4 推荐性能比较
        3.6.5 模型贡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群组无经验事件的偏好获取与群组推荐
    4.1 引言
    4.2 偏好获取框架
    4.3 构建信任网络
    4.4 基于信任网络的偏好获取
        4.4.1 一轮随机游走算法描述
        4.4.2 多轮随机游走算法描述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数据集和评估指标
        4.5.2 对比方法
        4.5.3 参数设置
        4.5.4 推荐性能比较
        4.5.5 群组无经验事件推荐效果分析
        4.5.6 模型贡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上下文深层感知群组推荐方法
    5.1 引言
    5.2 问题定义
    5.3 模型架构
    5.4 基于注意力的上下文感知群组推荐模型
        5.4.1 上下文感知嵌入学习模块
        5.4.2 群组偏好获取模块
        5.4.3 评分预测模块
        5.4.4 模型优化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数据集和评估指标
        5.5.2 对比方法
        5.5.3 参数设置
        5.5.4 推荐性能比较
        5.5.5 上下文影响注意力效果分析
        5.5.6 群组聚合注意力效果分析
        5.5.7 模型贡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高速公路异构车联网的垂直切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用户切换算法
        1.2.2 群组切换算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异构车联网及垂直切换技术基础
    2.1 异构车联网概述
        2.1.1 LTE网络
        2.1.2 WiFi网络
        2.1.3 DSRC网络
        2.1.4 异构网络的融合
    2.2 垂直切换概述
        2.2.1 网络切换定义及分类
        2.2.2 垂直切换过程
        2.2.3 垂直切换性能指标
    2.3 常见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2.3.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的算法
        2.3.2 基于代价函数的算法
        2.3.3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算法
        2.3.4 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
        2.3.5 基于博弈论的算法
        2.3.6 算法总结归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单用户的垂直切换算法
    3.1 引言
    3.2 算法模型及原理
        3.2.1 基础知识介绍
        3.2.2 主观权重计算
        3.2.3 客观权重计算
        3.2.4 综合权重计算
        3.2.5 计算卡方距离
        3.2.6 切换控制单元优化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平台介绍
        3.3.2 仿真参数设置
        3.3.3 实验指标对比
    3.4 PKI_IBC双向签密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车队”用户的垂直切换算法
    4.1 引言
    4.2 关联车辆的群组用户维护算法
        4.2.1 系统模型
        4.2.2 用户分簇矩阵
        4.2.3 行驶车辆相似性度量函数
        4.2.4 簇头选择
        4.2.5 簇的维护
    4.3 优先级切换
        4.3.1 用户侧
        4.3.2 网络侧
    4.4 最大阻塞率切换
        4.4.1 系统模型及定义
        4.4.2 确定最大用户数
        4.4.3 GVHO决策算法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6 IBC_CLC双向签密方案
        4.6.1 IBC→CLC混合签密方案
        4.6.2 CLC→IBC聚合签密方案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区块链环境下的新型隐蔽通信模型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主要变量及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隐蔽通信研究现状
        1.2.2 区块链环境下实现隐蔽通信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区块链环境下的新型隐蔽通信模型
    2.1 隐蔽通信及区块链技术概述
        2.1.1 隐蔽通信
        2.1.2 区块链
    2.2 区块链环境下的新型隐蔽通信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比特币网络下的隐蔽通信方法设计
    3.1 相关研究基础
        3.1.1 一种使用比特币公钥地址的隐蔽通信方法BLOCCE
        3.1.2 Base58编码及实际应用中的比特币地址
        3.1.3 特殊比特币地址生成方法
        3.1.4 比特币交易中的OP_RETURN脚本
    3.2 使用Vanitygen生成的特殊比特币地址的隐蔽通信方法V-BLOCCE
        3.2.1 V-BLOCCE系统模型
        3.2.2 V-BLOCCE地址生成算法
        3.2.3 V-BLOCCE密文嵌入算法
        3.2.4 地址顺序保证算法
        3.2.5 OP_RETURN各字段顺序保证算法
        3.2.6 密文提取及信息还原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基于字典编码的信息嵌入实验与分析
        3.3.2 Vanitygen自身实验与分析
        3.3.3 明文信息嵌入率对比实验与分析
        3.3.4 系统时耗、所需地址数和交易数及整体花费对比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太坊网络下的隐蔽通信方法设计
    4.1 以太坊whisper协议
    4.2 基于以太坊whisper协议的区块链环境下的隐蔽通信方法
        4.2.1 系统模型
        4.2.2 隐蔽通信密钥-主题对的编码及交互
        4.2.3 隐秘信息嵌入算法
        4.2.4 隐秘信息还原算法
    4.3 系统分析与评估
        4.3.1 抗干扰性
        4.3.2 抗篡改性
        4.3.3 抗检测性
        4.3.4 数据嵌入效率、传递效率和主题-密钥对交互花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隐蔽通信方法设计
    5.1 基于智能合约的隐蔽通信模型
    5.2 基于投票合约的隐蔽通信方法
    5.3 基于竞价合约的隐蔽通信方法
    5.4 模型评估和分析
        5.4.1 抗篡改性和安全性
        5.4.2 合约复杂性
        5.4.3 信息嵌入效率、花费对比
        5.4.4 可扩展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专利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8)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分发服务研究现状
        1.2.2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研究现状
    1.3 论文技术特色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中间件概述
        2.1.1 中间件的定义
        2.1.2 中间件的分类
    2.2 DDS中间件
        2.2.1 数据分发模型
        2.2.2 DDS规范
        2.2.3 DCPS概念模型
        2.2.4 DDS的 QOS策略
    2.3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2.3.1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2.3.2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
        2.3.2.1 联邦式架构
        2.3.2.2 分布式架构
        2.3.2.3 集中式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3.1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
        3.1.1 民航客舱环境特点
        3.1.2 民航通信中间件功能需求
        3.1.3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需求
    3.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总体方案设计
    3.3 民航通信中间件系统架构设计
    3.4 民航通信中间件使用流程设计
    3.5 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3.5.1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
        3.5.2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可靠传输
        3.5.3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动态可扩展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模块设计
    4.1 分布式架构设计
    4.2 DCPS核心模块设计
        4.2.1 基础模块设计
        4.2.2 主题模块设计
        4.2.3 发布模块设计
        4.2.4 订阅模块设计
        4.2.5 域模块设计
    4.3 DCPS通信模块设计
    4.4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4.4.1 网络分区设计
        4.4.2 基于信道的发现机制
        4.4.3 基于UDP/组播方式的传输机制
        4.4.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设计
    4.5 数据发布/订阅过程
    4.6 应用软件接口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现
    5.1 DCPS核心模块的实现
        5.1.1 基础模块的实现
        5.1.2 主题模块的实现
        5.1.3 发布模块的实现
        5.1.4 订阅模块的实现
        5.1.5 域模块的实现
    5.2 DCPS通信模块的实现
    5.3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5.3.1 网络分区的实现
        5.3.2 信道机制的实现
        5.3.3 网络消息队列的实现
        5.3.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测试与分析
    6.1 民航通信中间件核心功能测试
        6.1.1 测试方案
        6.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测试
        6.2.1 实时性测试
        6.2.1.1 测试方案
        6.2.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2 可靠性测试
        6.2.2.1 测试方案
        6.2.2.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3 动态可扩展性测试
        6.2.3.1 测试方案
        6.2.3.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和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群组划分相关研究
        1.2.2 群组推荐相关研究
        1.2.3 纳什均衡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群组划分
        2.1.1 社交关系
        2.1.2 自私偏好顺序
    2.2 群组推荐
        2.2.1 偏好融合策略
        2.2.2 公平性与交互性问题
    2.3 纳什均衡
        2.3.1 支付函数
        2.3.2 潜在博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根据社交关系模拟用户选择
    3.3 基于自私偏好顺序的划分规则
    3.4 纳什均衡划分
    3.5 仿真实验
        3.5.1 实验评估参数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推荐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评分矩阵优化
    4.3 纳什均衡选择
    4.4 偏好聚合
    4.5 仿真实验
        4.5.1 实验评估参数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和应用实例的设计和实现
    5.1 群组推荐原型系统
        5.1.1 背景知识
        5.1.2 系统构件
    5.2 原型系统应用实例
        5.2.1 需求分析
        5.2.2 概要设计
        5.2.3 详细设计
        5.2.4 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基于UDP的群组通信构件的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化雷达软件构件的研究和部署[D]. 张鸿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2]基于智能卡和口令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研究[D]. 王鹏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4]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D]. 李梦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事件社会网络中上下文感知的群组事件推荐方法研究[D]. 黄晓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高速公路异构车联网的垂直切换策略研究[D]. 张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区块链环境下的新型隐蔽通信模型及方法研究[D]. 张智杰. 扬州大学, 2021(08)
  • [8]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D]. 吴瑶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纳什均衡的群组划分和推荐研究[D]. 王晨一.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10]“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于UDP的组通信组件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