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岩板中心压缩断裂时纵波速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大理岩板中心压缩断裂时纵波速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一、大理石板中心受压至断裂时P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1](2020)在《地铁隧道爆破建筑结构桩体动力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城区地铁隧道爆破开挖时,隧道穿越区域地面高层建(构)筑物密集,爆源与基础临近,爆破对基础及其上部建(构)筑结构的动力有害效应在所难免。基础的稳定是建(构)筑物安全的前提,结合城区地铁隧道爆破开挖工程背景,针对城市高层建筑桩基工程特点,开展桩体爆破震动效应研究,对控制爆破震动,确保建(构)筑物稳定及保证城市地下工程安全高效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结合武汉地铁8号线洪山站~小洪山站区间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地层爆破振动传播规律”、“桩体爆破动力响应特征”、“桩体爆破振动安全判据”以及“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隧道爆破开挖振动传播规律研究。通过现场测试对大断面隧道上方人防通道内的振动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监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地层内的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开展研究。为了进一步明晰地层内的爆破振动传播规律,采用应力波理论对地层内的爆破振动分布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量纲分析,推导出考虑高程差影响的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a)沿大断面隧道轴向,距地表不同深度地层内的爆破振动分布规律类似。距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于应力波的反射叠加作用,地表质点的爆破振动速度大于其他深度相应位置质点的爆破振动速度。掌子面后方一定范围内,由于已开挖区域的影响,质点振速随距掌子面距离的增加,质点振速不断增大(空洞效应)。素填土-黏土交界面两侧存在着复杂的应力波透射反射叠加作用;(b)垂直于大断面隧道轴向,距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表质点振动速度大于其他深度相应位置质点的爆破振动速度。素填土内,由于应力波在自由面及素填土-黏土交界面的反射叠加等作用,相应监测点的振动速度并不随距地表深度的增加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在黏土层内,随着距地表距离的增加(爆心距的减小),不同深度相应位置的质点振速呈增加的趋势。(c)沿深度方向,距掌子面中心不同距离,振动分布呈现相似的规律。0-4.69m范围内,应力波在地表的反射以及在素填土-黏土交界面的透反射使得振动速度呈波动状态且地表处振动速度最大。当与地表距离大于4.69m时,振动速度衰减规律与常规衰减规律一致。素填土地层内,随着与掌子面中心距离的增加,质点振动速度的波动不断减小。距掌子面中心不同距离处,地表及素填土-黏土交界面对质点振动速度变化规律影响深度基本保持一致。(d)基于应力波理论推导结果可知,同一土层厚度,不同入射波频率作用下,当土层厚度h是/4(为入射波波长)的奇数倍时,随着入射波频率增加,地表振动比速度(质点振动速度与规定条件下的地表质点振动速度之比)不断衰减且衰减较快,而h是/4的偶数倍时,随着入射波频率增加,地表振动比速度不断衰减但衰减较慢;当土层厚度h不同时,地表处比速度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但整体呈衰减趋势;随着入射波角度的增大,沿深度方向整体振速呈现衰减趋势,且衰减幅值不断增大。(2)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动力响应研究。基于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工程实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临近建筑物基桩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桩体不同截面以及沿桩长振动速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对比不同断面沿桩径方向振速分布可以发现,除桩体顶部断面外,各断面振动速度都呈现出y方向振速>x方向振速>z方向振速的规律;(b)通过对比不同断面外边界振速分布曲线可以发现,在素填土-黏土分界面处的桩体截面及临近分界面素填土层及黏土层内的桩体截面,其x方向振速曲线都向迎爆侧偏离,而桩体其他截面x方向振速曲线都近似呈圆形,可见素填土-黏土分界面的存在使得振速分布曲线发生偏移;除顶部截面在迎爆侧H2点(0°位置)y方向振动速度达到最大,其他截面都在背爆侧H1点(180°位置)有最大y方向速度;z方向振速在V1点(270°位置)、V2点(90°位置)及附近达到最大;(c)沿桩长方向,桩体各个位置x方向振速分布呈现相似规律。整体来看,迎爆侧H2处x方向振速在四个监测位置最大;沿桩长方向,桩体各个位置合速度分布呈现相似规律,从整体来看,0-1.8m范围内,迎爆侧H2处合速度最大,1.8m-10.0m范围内,背爆侧H1处合速度最大。(3)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桩体动力响应特征研究。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桩端边界、不同地层、不同爆心距、不同桩长、不同桩径条件下桩体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桩顶荷载800KN、1250KN,桩顶自由、桩顶固定约束四种工况,在3.8m-10.0m范围内,桩体断面H2位置质点沿桩长x方向振速分布曲线基本重合,桩顶有无约束边界条件仅对0-3.8m范围内的桩体x方向振动速度产生影响;5.4m-10m范围内,四种桩顶边界条件下,合速度分布曲线基本重合。(b)相较于素填土-黏土复合地层条件,黏土地层条件下近地表区域,桩体断面H2位置质点x方向振速呈现波动变化规律的范围更深,而桩体断面H2位置质点合速度呈现波动变化规律的范围更浅。(c)尽管桩体距爆源距离不同,但H2位置质点x方向振速和合速度沿桩长变化趋势类似。随着距爆源距离的增加,地表和土层分界面对H2位置质点x方向振速和合速度沿桩长分布的影响深度都不断增加。(d)不同长度桩体H2位置质点x方向振速和合速度沿桩长变化趋势类似。H2位置质点的x方向振速在桩体上下两个位置都存在明显的峰值,当桩长增加到12m时,桩体下部x方向速度峰值大于上部相应质点x方向速度峰值。不同长度桩体H2位置质点合速度都在临近桩尖位置达到最大值。(e)不同直径桩体H2位置质点x方向振速和合速度沿桩长变化趋势类似,桩体H2位置质点x向振速和合速度与桩体直径之间没有明显的单调性关系。(4)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振动安全判据研究。分别采用波函数展开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最大拉应力强度理论对桩体在爆破荷载下的振动安全判据进行研究。基于波函数展开法对桩体爆破振动安全振动速度研究可以发现,素填土地层内的桩体爆破振动临界振动速度远大于黏土地层内的桩体爆破振动临界振动速度,表明桩体在黏土地层更容易遭到破坏。基于波函数展开法求得的桩体爆破安全振动速度为20.44cm/s。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桩体水平拉应力峰值和水平振动速度峰值的统计关系并基于最大拉应力准则求得桩体爆破安全振动速度为7.96 cm/s。采用波函数展开法求桩体爆破振动安全判据时,爆破应力波简化为平面简谐波,且介质考虑为弹性,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所得结果相比偏大。综合两种计算结果,取桩体爆破安全振动速度为7.96 cm/s,结果更偏于安全。(5)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爆破安全药量研究。基于欧拉伯努利方程求解方法推导了关于爆破药量的桩体不同位置水平振速的表达式。结合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工程,基于推导的表达式,建立了爆破药量与直径60cm、桩长10m、距爆源10m桩体最大水平振速之间的关系,根据提出的桩体爆破安全振速,最终得到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下保证桩体安全的最大单段药量为98.2kg;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的不同爆破药量下桩体的动力响应结果,建立爆破药量与桩体最大水平振速之间关系,根据提出的桩体爆破安全判据得到保证桩体安全的最大单段药量需小于142.4kg。基于欧拉伯努利方程分析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时,计算时没有考虑材料阻尼,计算得到的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更小。综合两种计算结果,取桩体爆破安全药量为98.2kg,结果更偏于安全。

梁忠雨[2](2015)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采场顶板破断行为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煤层开采过程,工作面顶板发生准周期性破断,故顶板属于典型的时变边界结构。由于破断位置事先未知,而且破断后顶板位形的连通性也与初始状态完全不同,故开采过程中顶板破断行为超出了传统固体力学的研究范围。顶板的破断过程伴随着声发射活动,声发射技术是研究采场顶板破断行为的有效手段。由于采矿工程领域中时变边界问题普遍存在,环境保护和矿井灾害防治对时变边界系统的研究提出迫切要求。本文通过物理模拟研究采场顶板的破断过程,并利用声发射技术确定破断面位置和破断时间,深入研究采场顶板的破断规律。通过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通过岩石声发射试验,得到了试验机刚度和加载速率对声发射信号参数影响的规律。(2)在分析采场顶板约束条件、受力条件、边界变化特征和破断过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岩层破断边界时变声发射试验系统,为研究顶板边界时变破断行为提供了试验手段。(3)利用解除约束的方法实现顶板边界的变化,引入压力变化因子表征顶板底部约束解除的范围。建立了顶板破断位置、破断时间和压力变化因子的关系,得到了煤层原岩应力对破断面形成时间、破断面间距、释放能量的影响规律。(4)通过不同载荷条件下的顶板破断过程的声发射试验,利用声发射图像诊断技术,分析了顶板岩层的破断方式,得到顶板岩层从脆性断裂转换为韧性断裂的规律。(5)将图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声发射信号参数分析,提出顶板岩层破断面的声发射图像诊断定位方法。(6)通过顶板岩层的声发射图像诊断定位试验,精确地确定了时变边界岩层的各个破断面区域和破断时间。

刘博[3](2014)在《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金属矿山井下开采多采用爆破法,炮孔堵塞是保证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凡口铅锌矿井下爆破为工程背景,基于水炮泥堵塞的模型试验,通过理论探讨、试验验证、建模计算和指标评判等手段对不同堵塞方式下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试验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长度合理的水炮泥堵塞炮孔时可有效取代河砂的堵塞效果,且具有较好的降尘效果,爆炸能量利用率和爆破效果也更好。(2)采用水炮泥在河砂之上的复式结构堵塞炮孔时,堵塞操作性较好,并可获得满意的爆破效果。(3)根据Griffith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堵塞长度计算模型和裂纹扩展长度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模型爆破合理堵塞长度为7.75cm水炮泥或5.3cm河砂或5.1cm水炮泥+3.4cm河砂的复式结构,计算模型爆破主裂纹平均扩展长度为25.18cm。将堵塞长度和裂纹扩展长度作为爆炸能量利用的评判指标,用FM-AHP综合评判试验结果,得到较好的堵塞方式为8cm水炮泥和复式结构Ⅰ。(4)利用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MATLAB(GUI)爆破块度分析系统处理试验结果,绘制块度分布曲线,并输出块体尺寸统计表,由此计算合理的块度尺寸为4.7cm,根据分形理论,计算合理的块度分布指数(分形维数)为1.3。将块度尺寸和块度分布指数作为爆破效果的评判指标,用FM-AHP综合评判试验结果,得到较好的堵塞方式为复式结构Ⅰ和8cm水炮泥。(5)根据试验结论,确定矿山爆破孔堵塞方案,在某矿山采场予以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且工程效果与试验结论相互验证。

史世凡[4](2013)在《青岛地铁粘弹阻尼材料的防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粘弹阻尼材料是一种以纯聚脲技术为基础研发而成的新型阻尼材料,具有优异的阻尼性能,被重点应用于青岛地铁的减振降噪工程。由于地铁隧道地下水极其充裕,并且面临衬砌挤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防水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兼具有减振降噪和防水功能的新型粘弹阻尼材料应用价值十分突出。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对粘弹阻尼材料的防水性能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研究了粘弹阻尼材料的力学性能、固化时间、固含量、吸水率、不透水性及低温弯折性等常规性能及防水性能,粘弹阻尼材料的最终拉伸强度接近5MPa,断裂伸长率接近400%,硬度达到邵A34,良好的力学性能保证了涂层的完整性及防水质量。粘弹阻尼材料的凝胶时间为197s,表干时间为7.5min,实干时间为22min,适宜的干燥时间提高了材料的工程应用性能。粘弹阻尼材料拥有高达94.0%的固含量,不含挥发性有机溶剂(零VOC),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粘弹阻尼材料耐水性良好,吸水率极低,不会超过3%。粘弹阻尼材料不透水性良好,可在0.3MPa水压下持续30min不渗漏。粘弹阻尼材料具有良好的低温弯折性,在-35℃的低温环境放置2h后压缩不会被破坏。第二,采用傅里叶红外谱图(FTIR)和体视显微镜从微观角度研究了高低温循环老化、冻融循环老化、海水浸泡腐蚀等对粘弹阻尼涂层性能的影响,经过56次高低温循环后,材料表面及内部的气泡减少,密实度提高,拉伸强度比老化前增大了33.03%。经过56次冻融循环后涂层表面及内部的气泡减少,密实度提高,拉伸强度比老化前增大了22.84%。海水浸泡120d后粘弹阻尼材涂层的微观结构仅受到很小的破坏作用,拉伸强度比浸泡前增大了10.99%。第三,研究了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及耐压性能,结果表明,粘弹阻尼涂层抗冲击性能良好,还具有长期抵御结构自重作用施压变形的能力,受压5d天后涂层的厚度就基本不再减小,厚度损失率仅为4.2%。最后,还对粘弹阻尼材料进行了在青岛地铁的工程应用研究,主要施工流程有基材处理、底漆涂刷、喷涂施工及后期的检查、修补等工作,在工程应用中应通过合理运用施工工艺和控制喷涂质量,充分发挥粘弹阻尼涂层的防水性能。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可知,粘弹阻尼材料兼具有减振降噪和防水的双重功能,应用价值十分突出。本论文为粘弹阻尼材料应用于青岛地铁防水领域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许静波[5](2012)在《成本最简模式下的近代化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78-1956)》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近代石印书业滥觞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麦都思墨海书馆,正式开端于光绪四年(1878年)点石斋成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走向下坡路,于1956年“公私合营”中终结。其发展贯穿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而内在逻辑联系就是上海石印书业的近代特性:综合性、私营性、盈利性。铅印技术与石印技术基本同时进入我国,在二者的百年竞争中,虽有时风好恶,读者趣味,资金投入等问题的影响,但是在根本上还是技术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印刷速度方面,晚清阶段,铅印机与石印机大体类似,民国时期,铅印机的速度才将石印机甩开。在照相技术应用之前,石印制版只有反书法和转写法,不如铅印便捷。而在引进照相石印技术之后,石印制版效率大幅提高,超过了铅印。二十世纪初,铅印制版引进了先进铸字机、以纸型为代表的复制版技术,增加了大量的中文字模,使得制版效率迎头赶上了石印,并一直保持优势。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产业生态是由众多中小石印书局构成的,其组成的上海书业公所是以石印书业为主的旧书业的行会组织,起到了规范竞争、处理纠纷、同业互利的良好作用。书业公所成员组成的书业商团则是上海各业中的第一家商团组织。民国时期,上海石印书业也爆发过多次工潮,在书业公所的协调下,大多和平解决。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西学着作、经史古籍、医卜星相、历代小说、名人手札,亦有不少宝卷、弹词、曲本等民间艺术的文本。可以说,近代上海,石印书籍为社会各个阶层所阅读。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大潮中,既有像上海铅印书业那样“狂飙突进”式的变革——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援,社会智识阶层广泛参与,不断进行技术与经营方面的革新,所以一直占据时代鳌头,亦有如上海石印书业一般“身不由己”式的学步——曾经领袖于一时,在时代变迁之后行业利润率下降,但却无法获得社会优势资源青睐的行业,所以只能小修小补。废科举后,上海石印书局投入有限,虽然也在进行着变革,但大都是被时代潮流推动所不得不变。无论采用蒸汽或电力能源,建立行会组织,外埠或海外销售,拓展书籍类型,合伙制变成股份制,都是这种有限投入下的艰难变革。

孙博[6](2011)在《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规律及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是煤体爆破作用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煤体内部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比较成熟的关于岩石爆破裂纹扩展机理的研究成果,从爆炸应力波、爆生气体和瓦斯压力三个方面对煤体爆破裂纹扩展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煤体爆破裂纹扩展条件、裂纹扩展参数及裂纹扩展的影响因素,为试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根据煤体的工程分类,选取合理的模拟煤体材料及配比,并实现煤体内部初始裂纹的预制,对含有初始裂纹的煤体试样进行模拟爆破试验,对煤体中爆炸应力波的传播规律、爆破裂纹扩展速度和爆破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体中的爆炸应力波呈幂函数形式衰减,其衰减指数会随着煤体强度和比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煤体中应力波衰减指数处在2.9左右;初始裂纹对煤体中爆破裂纹的扩展具有导向作用,且裂纹扩展方向上的应变峰值大于其他方向;煤体中的裂纹扩展速度小于岩石中的裂纹扩展速度,裂纹扩展速度随着煤体强度的降低而减小;相同类型的煤体中,煤体内部裂纹扩展速度大于其表面的裂纹扩展速度,裂纹扩展速度在裂纹扩展初期迅速衰减,然后进入匀速扩展阶段,最后裂纹扩展速度减小至零,裂纹停止扩展,且随着煤体波阻抗的减小,裂纹匀速扩展时间增长;当煤体中的初始裂纹较多时,裂纹容易起裂,但裂纹扩展速度及其在扩展初期的衰减速度比含有较少初始裂纹煤体中的值小,裂纹扩展不够充分;瓦斯压力有利于煤体爆破裂纹的扩展,裂纹扩展的数量和范围会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赵扬锋[7](2010)在《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击地压是由于采矿活动而诱发的矿井岩体突然失稳破坏的动力现象,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国内外对矿震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冲击地压最严重国家之一,对煤矿冲击地压的监测预报技术的深入研究己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分析研究了煤岩变形破裂机制,自主研制了电荷感应仪,包括电荷传感器的研制和数据采集器的软硬件开发。并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电荷感应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和煤岩变形破裂机制,分析研究了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机理。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感应仪对矿山动力现象进行预测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电荷感应仪已能监测到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产生的电荷,煤岩变形破裂过程是有电荷产生的。煤岩体变形及破裂过程中电荷感应信号先于磁信号的发生,电荷感应信号和声发射信号不完全同步。电荷感应和声发射不是同源辐射,他们之间有着不完全相同的产生机制。电荷感应信号的强弱与煤岩体的抗压强度、煤岩体结构和加载方式都有关。各面产生的电荷感应信号并非严格同步,且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在突然加卸载时,都会有电荷感应信号的产生,但强度都较小,在试样破裂时信号最强。非均匀煤岩材料的变形及破裂过程是不连续的,是阵发性的,测得的电荷感应信号也是不连续、阵发性的,表明煤岩变形破裂过程电荷的产生与煤岩的变形破裂有很大关系。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电荷的产生机理有压电效应、摩擦作用、微破裂导致裂隙尖端电荷分离、位错理论、动电效应等。但煤岩体受载变形破裂过程产生电荷的主要机理是微破裂导致裂隙尖端电荷分离和摩擦作用。将电荷感应技术在煤矿井下用于预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现象是可行的。作为正在探索的检测岩石破坏过程、预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现象手段之一,电荷感应方法应是一种很具潜力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徐海清[8](2004)在《刻槽控制爆破有限元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刻槽孔断裂控制爆破是用机械、高压水射流方法在孔壁预计开裂方向刻轴向槽,用动爆或静态胀裂剂对所切割介质的开裂位置、开裂方向进行控制的一种断裂控制爆破方法。 此种断裂控制爆破法具有切割面平整、对切割体的破坏性小、便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突出优点。目前已有两种机械刻槽方法(V形刻槽方法和矩形刻槽方法)获得专利,机械刻槽方法是解决我国石材业急需提高荒料率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论文中论述了刻槽爆破的机理研究,并且列举了目前在刻槽爆破模拟方面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结论。本文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数值模拟了V形、矩形和半圆形刻槽孔,并且采用应力图可视化地显现出三种刻槽方式在刻槽尖端都具有应力集中作用。 通过建立在弹性体内刻槽孔壁上作用有均匀内压的弹性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求解刻槽尖端和槽孔周围应力,得出应力分布规律,从而在数值解上证明V形、矩形和半圆形刻槽尖端是首先产生裂缝的位置。 通过对V形槽等效应力的求解,分析V形刻槽角度、刻槽深度、槽孔曲率半径等因素对槽孔附近及槽孔尖端应力场的影响;得出了V形槽孔各参数与槽孔周围应力分布之间的规律;通过对矩形槽等效应力的求解,分析矩形刻槽深度、槽孔宽度等因素对槽孔附近及槽孔尖端应力场的影响;得出了槽深、槽宽与槽孔周围应力分布之间的规律;通过对半圆形刻槽等效应力的求解,分析了刻槽半径对槽孔附近及槽孔尖端应力场的影响。本文从力学上说明V形、矩形和半圆形刻槽槽孔可以有效控制裂纹的初始点和扩展方向,槽孔断裂控制爆破是一种有效的石材开采方法。 经过有限元数值模拟V形、矩形和半圆形刻槽孔在不同刻槽参数下的等效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V形刻槽尖点上与尖角附近预计断裂面上(x轴上),等效应力明显大于槽孔其他各处,因而槽孔内壁加载时,始裂点在刻槽尖点处产生,裂纹扩展方向在轴线上; (2)V形和矩形刻槽尖点上的等效应力都随着刻槽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刻槽深度建议取4~6mm。 (3)根据V形刻槽尖点上的等效应力与刻槽角度的关系,建议取60°≤a≤90°; (4)V形刻槽尖角处应力随着刻槽尖端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工程实践中,曲率半径过小将导致岩石对切刃的夹持作用增大,机械刻槽效率降低,刃具磨损加大。因此刻槽曲率半径不易取太小,建议取0.6mm~2.0mm; (5)矩形刻槽宽度越大,刻槽尖点等效应力集中度越小,因此刻槽宽度不易取得太大,建议取3mm~4mm; (6)V形和矩形刻槽都能在刻槽尖端起等效应力高度集中,并且有效控制裂纹的初始点和扩展方向; (7)V形和矩形刻槽在槽深相同、尖端曲率半径相同时,在刻槽尖端等效应力集中效果相差不大。 (8)半圆形槽孔刻槽半径越小槽尖等效应力越集中,但改变不大。

王彬,许昭永,赵晋明,胡毅力,梅世蓉[9](1998)在《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变化》文中认为含硬包体混凝土试样在底面支撑侧面双轴加压至主破裂的情况下波速场的变化图象为:加压初期,试样上的纵波平均速度在4175~4615m/s之间变化,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小于4175m/s的低速区,但范围甚小,位置在两个包体之间。随后出现大于4615m/s的高速区,范围大致与包体位置一致。随着σ1的增加,低速区在逐渐变大,高速区逐步减小后又重新变大,高速区与低速区在平面上相互重叠,在空间上看,高速区被低速区包围着。临近主破裂时,低速区变小并逐步形成条带,高速区也变小,主要集中在靠近未来出现破裂的一个包体位置上。最终的破裂面出现在此高速区与低速条带交界附近,包体也局部破裂了。

邵顺妹,李同祺,荣代潞,单登龙[10](1990)在《拼合岩样受力时的变形和波速异常特征》文中提出本文选用不同的加载速率对完整岩样和多块拚合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观测样品的变形特征和波速异常特征,初步得到拼合岩样与完整岩样在强度、变形、波速异常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波速异常时间、尾波衰减率及频谱特征等方面又显示某些相似性。

二、大理石板中心受压至断裂时P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石板中心受压至断裂时P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隧道爆破建筑结构桩体动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
        1.2.2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1.2.3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与危害控制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
第二章 地铁隧道爆破振动的作用特点
    2.1 爆破地震波的一般特点
        2.1.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2.1.2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2.1.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衰减
    2.2 地铁隧道爆破地震波对桩基作用特点
    2.3 邻近建筑桩基的地铁隧道爆破工程案例
        2.3.1 工程概况
        2.3.2 爆破开挖方案
        2.3.3 酒店上部建筑及其桩基结构概况
        2.3.4 爆源与桩基空间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爆破开挖振动传播规律
    3.1 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
        3.1.1 爆破监测方案
        3.1.2 监测结果分析
    3.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层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3.2.1 数值模型
        3.2.2 材料模型及参数
        3.2.3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分析
        3.2.4 地层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3.3 基于应力波理论的地层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3.3.1 计算模型
        3.3.2 P波入射理论分析
        3.3.3 方法验证
        3.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 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动力响应
    4.1 现场监测
    4.2 基于数值模拟的桩体动力响应研究
        4.2.1 计算模型
        4.2.2 桩体材料模型
        4.2.3 桩体不同截面振动速度分布
        4.2.4 沿桩长方向振动速度分布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桩体动力响应
        4.3.1 不同桩端边界下桩体动力响应
        4.3.2 不同地层条件下桩体动力响应
        4.3.3 距爆源不同距离下桩体动力响应
        4.3.4 不同桩长条件下桩体动力响应
        4.3.5 不同桩径条件下桩体爆破动力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振动安全判据
    5.1 基于波函数展开法的桩体振动安全判据研究
        5.1.1 理论模型
        5.1.2 桩体振动安全判据计算方法
        5.1.3 桩体爆破振动安全判据计算
    5.2 基于数值模拟的桩体振动安全判据研究
    5.3 桩体振动安全判据对比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桩体爆破安全药量
    6.1 基于欧拉伯努利方程的桩体爆破安全药量研究
        6.1.1 计算模型
        6.1.2 爆炸压力方程
        6.1.3 桩体爆破荷载
        6.1.4 桩体动力响应计算
        6.1.5 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案例分析
    6.2 基于数值模拟的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案例计算
    6.3 桩体爆破安全药量案例分析结果对比及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采场顶板破断行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采场顶板破断的时变边界力学分析
    2.1 采场顶板破断规律
    2.2 采场顶板的边界时变问题描述
    2.3 采场顶板边界时变问题的本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岩石损伤过程中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3.1 岩石材料声发射的生成特点
    3.2 岩石断裂损伤声发射试验
    3.3 加载设备刚度对岩石声发射参数的影响
    3.4 加载速率对岩石声发射过程参数影响
    3.5 声发射振铃计数与能量耗散关系
    3.6 岩石变形损伤的声发射信号时间序列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时变边界岩层破断声发射测试系统研制
    4.1 研制背景及意义
    4.2 功能及性能指标
    4.3 试验系统的设计
    4.4 试验系统的加工及安装调试
    4.5 试验系统改进的几点设想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声发射的边界时变采场顶板破断过程分析
    5.1 试验原理与方法
    5.2 顶板时变边界过程声发射
    5.3 顶板破断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5.4 顶板破断时能量释放与压力变化因子的关系
    5.5 相邻破断面间距与位置的关系
    5.6 原岩应力对采场顶板破断方式的影响
    5.7 关于试验局限性的几点说明
    5.8 本章小结
6 采场顶板破断边界时变过程声发射定位试验研究
    6.1 声发射源定位简介
    6.2 一般声发射定位原理和方法
    6.3 图像诊断定位技术
    6.4 利用大理石板模拟采场顶板破断边界时变声发射定位试验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炮孔内堵塞研究现状
        1.2.2 爆炸裂纹扩展研究现状
        1.2.3 岩体爆破块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理论研究
    2.1 影响炮孔堵塞的因素
    2.2 孔内堵塞材料的选取
    2.3 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
    2.4 水炮泥孔内运动规律
        2.4.1 水炮泥运动分析假设
        2.4.2 水炮泥运动时间
    2.5 不同堵塞方式堵塞效果分析
        2.5.1 不同堵塞物的堵塞效果对比
        2.5.2 水炮泥复式结构堵塞效果对比
        2.5.3 复式堵塞结构中水炮泥合理位置
    2.6 本章小结
3 爆破荷载作用下水炮泥堵塞模型试验
    3.1 试验模型设计
        3.1.1 试验相似原则
        3.1.2 模型设计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方案拟定
        3.2.3 试验准备
    3.3 定量性试验
        3.3.1 药卷导爆索长度试验
        3.3.2 模型爆破孔数试验
    3.4 水炮泥堵塞长度试验
        3.4.1 试验过程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水炮泥堵塞性能试验
        3.5.1 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水炮泥堵塞位置试验
        3.6.1 试验过程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不同堵塞方式下爆破裂纹扩展研究
    4.1 引言
    4.2 裂纹扩展理论分析
        4.2.1 基于断裂力学的裂纹扩展分析
        4.2.2 基于损伤力学的裂纹扩展分析
        4.2.3 裂纹扩展判据
    4.3 模型试验的裂纹扩展分析
        4.3.1 裂纹扩展参数数据
        4.3.2 裂纹扩展参数分析
    4.4 基于裂纹扩展的堵塞方式优选
        4.4.1 基于裂纹扩展速度计算堵塞长度
        4.4.2 裂纹扩展长度分析计算
        4.4.3 堵塞方式优选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堵塞方式下模型爆破块度研究
    5.1 爆破块度分析方法
        5.1.1 爆破块度测量方法概述
        5.1.2 试验爆破块度测量方法
    5.2 基于图像处理的爆破块度分析
        5.2.1 爆破块度分析系统介绍
        5.2.2 爆破块度图像处理技术
        5.2.3 爆破块度分析系统处理流程
        5.2.4 爆破块度分布测量结果
    5.3 基于分形理论的爆破块度研究
        5.3.1 分形理论简介
        5.3.2 爆破块度的分形研究
        5.3.3 爆破块度分维数计算
    5.4 基于爆破块度分析的堵塞方式优选
        5.4.1 不同堵塞方式下爆破块度分布参数
        5.4.2 堵塞方式优选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采场回采爆破作业介绍
        6.1.1 矿山采矿方法介绍
        6.1.2 掏槽爆破介绍
    6.2 试验模型与工程实际的相似关系
    6.3 工程实例
        6.3.1 爆破孔堵塞方案
        6.3.2 采场爆破作业实例
        6.3.3 爆破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青岛地铁粘弹阻尼材料的防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地铁防排水技术
    1.3 地铁防水材料
        1.3.1 地铁常用防水材料简介
        1.3.2 地铁防水材料研究进展
    1.4 地下工程涂料防水层及有机卷材防水层的技术要求
        1.4.1 涂料防水层的技术要求
        1.4.2 有机卷材防水层的技术要求
    1.5 粘弹阻尼材料概述
        1.5.1 粘弹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1.5.2 粘弹阻尼材料的工程应用技术
        1.5.3 约束阻尼结构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常规性能
        2.1.1 力学性能测试
        2.1.2 硬度测试
        2.1.3 固含量测试
        2.1.4 干燥时间测试
        2.1.5 不透水性测试
        2.1.6 低温弯折性测试
        2.1.7 吸水性测试
        2.1.8 抗冲击性能测试
    2.2 粘弹阻尼材料老化实验
        2.2.1 高低温循环实验
        2.2.2 冻融循环实验
        2.2.3 海水浸泡实验
    2.3 受压实验
        2.3.1 结构自重作用实验
        2.3.2 隧道复合衬砌防水层受压模拟实验
    2.4 微观性能实验
        2.4.1 显微镜观察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观察
第三章 粘弹阻尼材料常规性能及防水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粘弹阻尼材料常规性能研究
        3.2.1 拉伸性能
        3.2.2 硬度
        3.2.3 固含量
        3.2.4 干燥时间
    3.3 防水性能
        3.3.1 吸水性
        3.3.2 不透水性
        3.3.3 低温弯折性实验
        3.3.4 粘弹阻尼材料防水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役环境对粘弹阻尼材料防水性能的影响
    4.1 概述
    4.2 老化因素
        4.2.1 高低温循环
        4.2.2 冻融循环
        4.2.3 海水浸泡
    4.3 冲击作用
    4.4 复合衬砌结构受压破坏
    4.5 结构自重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弹阻尼材料在青岛地铁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施工工艺研究
        5.2.1 基材处理
        5.2.2 涂刷底漆
        5.2.3 喷涂施工
        5.2.4 后期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成本最简模式下的近代化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78-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成绩与缺憾:上海近代石印业研究史综述
    二、 研究对象“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考辩
    三、研究思路:跳出“新”、“旧”看变革
第一章 近代社会变迁下的上海石印书业
    第一节 近代早期西学东渐与石印技术引介
    第二节 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地区文化恢复与上海石印书业的发端及兴盛
    第三节 废科举与民国间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转型
    第四节 建国后上海书业的三次冲击与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终结
第二章 近代上海石印书业的工艺与技术
    第一节 石印技术的发明与近代文献中的记载
    第二节 石印原理与工艺探原
    第三节 石印书业的设备与原料
        附:中国近现代印刷工业的设备及材料进口状况述论
    第四节 竞争百年:从制版效率看石印与铅印之争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上海石印书局
    第一节 来源多元化的石印书局局主
    第二节 上海石印书局的企业管理
    第三节 石印书石印的工人群体
第四章 上海近代石印书局众生相
    第一节 综合性书局石印部的生产:商务印书馆
    第二节 中小型石印书局的代表:鸿宝斋书局
    第三节 四家石印书局考略
第五章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行会组织书业公所
    第一节 石印书局与上海书业公所创设
    第二节 石印书局与石印书局的维系
    第三节 书业公所的职能
    第四节 书业公所与石印工人运动
结论 历史高音下的复调现实
附录1:上海近代石印书业年表(1776-1956)
附录2:石板印图法
附录3:“互相答问”304条
附录4:石印新法
附录5:照相石印法
附录6:增补照相石印法
附录7:书业历史(叶九如)
附录8:上海市书业合营工作计划
附录9:《张元济日记》所见1916-1919年商务印书馆纸张购买情况
附录10:上海印刷机器进口情况表
附录11:上海印刷材料进口情况
附录12:上海印刷油墨进口情况表
附录13:上海印刷纸进口情况表
附录14:民国时期上海近代石印书业局主、经理出资人情况表
附录15: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印刷物及书籍寄费表
附录16:民国后期上海石印书业的资产状况
附录17:石印书籍章程草约
参考书目
后记

(6)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规律及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岩石爆破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煤体爆破作用研究现状
        1.2.3 爆破裂纹扩展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煤体的性质和煤体模拟材料及配比
    2.1 引言
    2.2 煤体的结构特性
        2.2.1 煤体的结构类型
        2.2.2 煤体的孔隙、裂隙特征
    2.3 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2.3.1 煤体的物理性质
        2.3.2 煤体的力学性质
        2.3.3 煤体与岩体的区别及工程分类
    2.4 煤体模拟材料及配比
    2.5 本章小结
3 煤体爆破裂纹扩展机理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煤体爆破破坏过程分析
    3.3 煤体爆破破坏范围的确定
        3.3.1 煤体爆破破坏准则
        3.3.2 爆破粉碎区的范围
        3.3.3 爆破裂隙区的范围
    3.4 煤体爆破裂纹扩展机理分析
        3.4.1 煤体中爆炸应力波的传播理论
        3.4.2 爆生气体准静态应力作用的影响
        3.4.3 瓦斯压力对裂纹的扩展作用
    3.5 爆破荷载作用下煤体中裂纹扩展规律分析
        3.5.1 裂纹的力学特征分类
        3.5.2 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
        3.5.3 裂纹扩展应力强度因子
        3.5.4 裂纹的起裂、扩展与止裂
        3.5.5 裂纹扩展参数分析
        3.5.6 裂纹扩展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煤体爆破裂纹扩展的模拟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相似准则的确定
    4.3 试验方案设计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4.3.3 试验内容
        4.3.4 试验方法与过程
    4.4 煤体爆炸应变波的测试试验
        4.4.1 试验测试系统
        4.4.2 仪器参数的设置与工程标定
        4.4.3 爆炸应变波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试验测试
        4.5.1 测试方法
        4.5.2 测试原理
        4.5.3 爆破裂纹扩展测试结果与分析
    4.6 煤体爆破裂纹扩展机理及影响因素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冲击地压机理及预测研究综述
        1.2.1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综述
        1.2.2 冲击地压预测研究综述
    1.3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煤岩变形破裂机制的研究
    2.1 受载煤岩体的变形破裂过程
        2.1.1 煤岩的物理结构
        2.1.2 煤岩材料的裂纹与缺陷
        2.1.3 裂纹的扩展过程
        2.1.4 裂纹的分岔过程
        2.1.5 断裂前大量微裂纹的扩展、闭合、联结和集聚
        2.1.6 小结
    2.2 煤岩变形及破裂的机制
    2.3 本章小结
3 电荷感应仪的研制
    3.1 引言
    3.2 电荷传感器的研制
        3.2.1 传感器的作用
        3.2.2 电荷感应探头的研制
        3.2.3 电荷放大器的研制
    3.3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研制
        3.3.1 A/D 输入端的硬件设计
        3.3.2 JTAG 接口硬件设计
        3.3.3 FLASH 存储器硬件设计
        3.3.4 RS-232 通讯端口硬件设计
        3.3.5 键盘硬件设计
        3.3.6 LCD 显示器和LED 二极管指示灯的硬件设计
        3.3.7 接口功能
    3.4 数据采集器的软件研制
        3.4.1 软件开发概述
        3.4.2 软件的开发
    3.5 本章小结
4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4.2.1 实验样品及其制备
        4.2.2 实验系统
        4.2.3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花岗岩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4.3.2 砂岩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4.3.3 煤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4.3.4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煤岩体变形破裂产生电荷机理
        5.2.1 自由电荷产生的量子力学理论分析
        5.2.2 电子产生机制的能带理论分析
        5.2.3 摩擦起电
        5.2.4 压电效应
        5.2.5 煤岩体变形及微破裂导致裂隙尖端电荷分离
        5.2.6 位错理论
        5.2.7 分离电荷产生机理总结
    5.3 煤岩变形破裂产生的电磁场
    5.4 本章小结
6 电荷感应技术在北京长沟峪矿的应用
    6.1 电荷感应技术预测冲击地压的原理
    6.2 现场概况
    6.3 测试方案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刻槽控制爆破有限元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数值模拟岩石爆破的发展现状
    1.2 岩石爆破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弹性力学模型
        1.2.2 断裂力学模型
        1.2.3 损伤力学模型
        1.2.4 逾渗模型
        1.2.5 模型评论
    1.3 数值模拟槽孔爆破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目的
        1.4.2 理论意义
        1.4.3 现实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V形刻槽爆破机理研究
    2.1 V形刻槽爆破机理研究
        2.1.1 刻槽爆破机理分析
        2.1.2 刻槽爆破实验结果
        2.1.3 刻槽爆破机理数值模拟现状
    2.2 刻槽孔对始裂点的控制
        2.2.1 刻槽孔刻槽方向是断裂首先起动和扩展的方向
        2.2.2 爆生气体准静态压力作用下裂纹的定向扩展
    2.3 刻槽炮孔对孔壁裂纹的抑制
    2.4 V形刻槽炮孔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计算
    2.5 刻槽孔的边界元数值模拟
        2.5.1 模型参数
        2.5.2 计算结果
    2.6 应力波的起裂作用和爆生气体的扩缝作用
        2.6.1 应力波的起裂作用
        2.6.2 爆生气体的扩缝作用
    2.7 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共同作用
        2.7.1 爆破气体驱动的裂纹扩展模型
        2.7.2 裂纹动态扩展过程及裂纹发展过程的控制
第3章 V形刻槽参数的研究
    3.1 刻槽角
        3.1.1 不同刻槽角的拉应变峰值
        3.1.2 不同刻槽角的模型试验
        3.1.3 采用静态破碎剂膨胀破裂模型试验刻槽角
        3.1.4 不同刻槽角的数值计算
    3.2 刻槽深度L
    3.3 刻槽尖端的曲率半径
    3.4 刻槽尖端锐度L/ρ
    3.5 沿炮孔深度方向的刻槽长度h
第4章 刻槽爆破有限元模型
    4.1 岩石爆破破碎理论
        4.1.1 爆生气体压力作用破坏理论
        4.1.2 冲击波作用破坏理论
        4.1.3 冲击波和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理论
    4.2 有限元法概述
    4.3 刻槽爆破开采石材模型的要求
        4.3.1 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
        4.3.2 岩石材料的屈服条件
第5章 刻槽力学模型建立和分析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 圆孔周边等效应力的变化
    5.3 V形刻槽单孔模型
        5.2.1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5.2.2 爆破动力荷载的模拟和约束的施加
        5.2.3 计算结果的分析
    5.3 矩形刻槽单孔模型
        5.3.1 矩形刻槽单孔模型的建立
        5.3.2 矩形单孔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5.4 V双刻槽孔力学模型建立和分析
        5.4.1 V形双刻槽孔模型的建立
        5.4.2 计算结果的分析
    5.5 矩形双刻槽孔模型
        5.5.1 矩形双刻槽孔模型的建立
        5.5.2 计算结果的分析
第6章 刻槽爆破参数的解析解优化
    6.1 刻槽深度对尖端应力的影响
    6.2 刻槽角度的影响
    6.3 刻槽深度与孔径的比值对应力的影响
    6.4 刻槽对周边应力场的分布
        6.4.1 槽角对孔附近应力的影响
        6.4.2 刻槽深度对孔附近应力的影响
    6.5 结论
第7章 刻槽参数的数值模拟优化
    7.1 V形刻槽参数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1.1 刻槽深度的影响
        7.1.2 刻槽角度的影响
        7.1.3 刻槽锐度的影响
    7.2 V形刻槽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2.1 刻槽对孔边应力的影响
        7.2.2 刻槽对尖端附近应力的影响
    7.3 矩形刻槽参数对尖端应力的影响
    7.4 矩形刻槽孔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4.1 槽深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4.2 槽宽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5 矩形刻槽孔对孔边应力的影响
    7.6 半圆形槽孔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7 V形双槽孔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8 矩形双槽孔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8.1 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8.2 孔距对周边应力的影响
    7.9 两种刻槽方式比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大理石板中心受压至断裂时P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隧道爆破建筑结构桩体动力效应研究[D]. 张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采场顶板破断行为试验研究[D]. 梁忠雨.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3]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D]. 刘博. 中南大学, 2014(03)
  • [4]青岛地铁粘弹阻尼材料的防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史世凡.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5]成本最简模式下的近代化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78-1956)[D]. 许静波. 复旦大学, 2012(02)
  • [6]煤体爆破裂纹扩展规律及其试验研究[D]. 孙博.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7]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D]. 赵扬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5)
  • [8]刻槽控制爆破有限元数值模拟[D]. 徐海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9]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变化[J]. 王彬,许昭永,赵晋明,胡毅力,梅世蓉. 地震研究, 1998(03)
  • [10]拼合岩样受力时的变形和波速异常特征[J]. 邵顺妹,李同祺,荣代潞,单登龙. 华北地震科学, 1990(03)

标签:;  ;  ;  ;  ;  

大理岩板中心压缩断裂时纵波速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