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水库截水槽回填施工

大凉水库截水槽回填施工

一、大梁水库大坝截水槽回填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斋,陈兴亮,邵颖,罗畅[1](2020)在《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布置及优化》文中认为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两岸挡水坝段。发电引水坝段、导流底孔坝段、泄洪底孔坝段、溢流坝段,发电厂房位于左岸发电引水坝段坝后。枢纽布置紧凑合理、结构新颖、技术先进、施工方便,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节省工程投资。其中,右岸82. 5 m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坐落于极薄泥质粉砂岩/砂岩水平互层地基、173. 55m宽无闸门控制的溢流坝"台阶+底流"消能布置形式等先进的技术方案,为国内外同类工程之首。

寿焘[2](2020)在《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建筑是以地方资源为基础,为满足当地社会生产与生活需求,达到气候适应与环境舒适,富含民俗文化与象征意义,综合承纳并延续乡土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乡村、小城镇等小中型聚居群落为主要依托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程度,也集中的作为传承各地区乡土文化、生活习俗及民间技艺等的综合媒介。作为构成中国乡土建筑中最为典型分支之一的徽州乡土建筑,在千百年发展衍变中,受到包括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社会发展因素等在内的综合影响,形成了稳定且极具识别性、代表性的样式与类型,深具研究价值。论文将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学方法,系统梳理了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类型及其逻辑系统,揭示其物质构成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民间技艺、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内在关系,架起“建构—类型”的系统研究文本,并形成了以材料建造类型、空间类型、性能类型及装饰类型为主体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材料及其所形成的建造前提、过程、模式、结果等的类型归纳。此章节通过对材料的背景、来源、组成以及工匠系统、建造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探究,形成对“基台/楼面、构架、围护、屋顶”等四个建造子系统的类型解析。第二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空间原型及其空间建构逻辑的类型梳理。此章节系统总结了徽州乡土建筑空间的三种基本原型和两种拓展类型,并围绕“天井”这一核心空间进行类型解析,进而探究在原型基础上形成的徽州乡土建筑空间类型组织规律。第三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应对当地气候所形成的性能机制的建构类型探索。此章节从影响乡土建筑的“风、光、热、水/湿”这四个主要环境因素入手,探究徽州乡土建筑单体在应对环境,并构建自身气候适应性与舒适度中所形成的建构类型。第四部分是对徽州乡土建筑的装饰特征及其文化意义的类型总结。此章节从“装饰工艺、建构要素、意义象征”三个视角,尽可能全面的阐释装饰之于建构的意义、类型及其影响,从而将一般意义上游离于建筑本体边缘的装饰系统容纳进乡土建构的体系之中。论文紧扣“建构”这一主题,以“类型”为工具,将徽州乡土建筑的文化性、技术性、生态性和艺术性融入其中,使整个研究论述在材料建造、空间模式、性能调控、装饰意涵等方面充分揭示乡土建构的奥秘。全文正文约18.8万字,共有图表330余幅。

丁瑞琳[3](2018)在《孔板泄洪洞宣泄含沙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目前为止,前人对于泄水建筑物水力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水范畴内,针对孔板型泄洪洞宣泄高含沙水流紊动机理的研究寥寥无几,而水流挟沙后对泄洪洞洞壁的时均和脉动压强特性等水动力特性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高含沙水流对泄洪洞孔板消能工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和孔板泄洪洞宣泄高含沙水流的紊动机理,对水利工程泄洪消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控制水流含沙量、上游来流条件以及孔板体型,测量并分析时均及脉动压强,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及结论:(1)在相同的孔板体型下,各工况孔板泄洪洞洞壁所受时均压强沿程分布规律相同,均在每级孔板后大幅下降,随后逐渐上升;不同工况下时均压强的大小随含沙量的增大、水流来流条件的增强而增加。孔径比对孔板段沿程时均压力分布影响很大。随着孔径比d/D的减小,Ⅰ级孔板上游时均压强值急剧上升,两级孔板之间的时均压强缓慢上升,Ⅱ级孔板下游时均压强逐渐下降。距径比的变化对时均压强沿程分布规律影响不大。(2)在相同的孔板体型下,各工况下孔板泄洪洞洞壁所受脉动压强纵向变化趋势一致,在每级孔板后形成一个峰值,且Ⅱ级孔板后的峰值远大于Ⅰ级孔板后的。脉动压强幅值大小是含沙量和上游来流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来流条件下,随着孔径比的增大,脉动压强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距径比的增大,脉动压强最大值逐渐减小。(3)水流含沙后,脉动压强时空相关性均比清水有所减弱;时间积分尺度在Ⅰ级孔板附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在Ⅱ级孔板下游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说明漩涡平均尺度随含沙量的增加在不同的边界条件和来流条件下变化比较复杂,可能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4)不同含沙量下脉动压强在频域上的整体分布规律相似,优势频率均属低频范畴,说明对脉动压强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为低频大尺度相干涡;含沙水流的功率谱密度曲线上有其他峰值出现,说明存在着其他尺度稍小的漩涡结构。

张学康[4](2016)在《造湖楚雄》文中研究说明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宇宙间星球无数,至今人类所知,无数的星球都没有生命迹象,因为没有水。只有地球上万类竞长、生机盎然,原由是地球上有水。水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另外三分之一的山川大地也被水汽浸染涵蕴。在宇航员眼里,地球是一个璀璨的蓝色星体,它的神秘和美丽在太阳

卢欣[5](2016)在《江西省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是对已除险加固的水库,在经过竣工验收一段时期的生产运营后,对除险加固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我国病险土石坝水库众多,除险加固任务艰巨,国家逐步加快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脚步,江西省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力度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入高潮;但是其除险加固效果到底如何,如何定性、定量、综合的对其进行评价是个非常难以操作的工作。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效果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水利工作者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合专家评分法,构建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理论框架。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为对象,针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特点,结合工程加固前后运行状态对比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因素集;研究了指标体系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七一水库工程实例,评价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运行阶段的加固效果。得出七一水库加固后各建筑物运行性态的实际得分为92分,均处于“很好”的水平,说明水库除险加固后,工程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大坝及附属建筑物运行正常,加固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赵勇[6](2015)在《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渗漏是岩溶地区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是直接影响水库能否成库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滇东山原区地形地貌条件独特,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地势整体平坦开阔,切割较浅,而四周河谷深切,地势陡降数百米;构造复杂,褶皱开阔平缓,陡倾角断裂交织发育;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滇东山原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水库岩溶渗漏的水动力条件因山原周边深切河谷的存在而显着不同。此外,山原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水库大多存在岩溶渗漏病害问题。显然地,对这样复杂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岩溶渗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论文基于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观点,深化了高原分水岭地带及河谷斜坡地带岩溶发育的独特性以及控制因素,划分了滇东山原区的主要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含水系统类型,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水流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在对区内20余个既有病害水库水文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原区内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并结合拟建黑滩河水库的工程特点,构建了山原区水库渗漏的评判方法和流程,进行了防渗论证,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得到了以下的重要结论:(1)根据山原区内地质结构特征(岩溶层组和非岩溶层组的空间展布关系)、地质构造和岩溶水动力单元三者在空间上的组合情况,将区内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均匀状纯碳酸盐岩平缓褶皱型,②断裂构造控制型,③间互状褶皱构造型。山原区内的含水系统可分为单层含水系统和多层含水系统两类。(2)山原区的地下水交替循环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②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其中,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可细分为汇水盆地型和汇水-径流盆地型;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可细分为直接向区域侵蚀基准面排泄型和向深切割支流排泄型两类。在山原区边缘地带,地表径流往往转化为地下径流,以岩溶大泉或暗河形式在区域侵蚀基准面附近排泄。这种水资源系统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之间从腹地到边缘的转换过程,是滇东山原区较为特别的“三水”转化形式。(3)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流系统分属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三个二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其中,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类型主要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南盘江则以支流型三级地下水流系统为主,其四级地下水系统则多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4)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水流动系统类型(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按照地下水流径流的串联关系过程,可以将系统自上游源到下游汇细分为三个四级地下水流系统,包括:①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排入局部侵蚀基准面,系统内地表有小流量的泉出露;②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不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该段地表水系为悬谷,地表基无泉点出露;③伏流段岩溶水流系统,既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又汇入深部段的地下水流,同时又得到本段内地下水的补给。(5)山原区的水库渗漏既有可溶岩地区的,也有非可溶岩地区的,并以可溶岩地区的水库渗漏危害更为显着。根据渗漏部位、渗漏介质、渗漏距离的差异,山原区的水库岩溶渗漏可划分为常规渗漏型和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两大类。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具有渗漏距离远,相对落差大的特点,是区内一类独特的渗漏模式。(6)针对山原区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评判,提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蓄水前后岩溶水流动系统边界的改变是重要的评判因素,尤其是岩溶含水系统与远端-深切的区域排泄基准面的连通性是评判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重要因素。黑滩河水库在正常蓄水后,原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和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岭边界消失,形成了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库水向菱角塘暗河的渗漏发生,渗漏量大,程度严重。(7)岩溶水库的防渗处置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黑滩河水库区采取的防渗帷幕方案,布置在渗漏的重点部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深度时的渗漏量和防渗投入,并作经济性对比,提出了适宜的帷幕深度(占渗漏岩体厚度的60%),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秀峰[7](2014)在《砂卵石地层水泥—水玻璃复合注浆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山区和河流岸坡、边缘、阶地的堆积、冲积或沉积地层中进行的岩土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其中常常会碰到厚度不一的砂卵石层。这些砂卵石层大多是松散状态,胶结性差,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此,在以砂卵石层为地基持力层以及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地层变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故常常对砂卵石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提高其承载力,增强工程安全性。但当前对于注浆方法的选用、注浆材料的选择及浆液配制大多根据工程实际经验,缺乏一定的理论科学指导;并且注浆技术由于受注介质条件的复杂性及注浆工程隐蔽性的制约,理论模拟研究较为困难。因而,对砂卵石地层注浆技术的研究更具有迫切性。本文根据砂卵石地层的特性,分析了其施工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研究了砂卵石地层注浆中采用的注浆方法、注浆材料以及涉及到的注浆理论等三方面的内容,并对长沙地铁某站的砂卵石地层进行了注浆加固设计及相关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1)结合近10年来我国关于砂卵石地层注浆加固的施工实例,得到了其常使用的注浆加固方法有:小导管注浆、袖阀管注浆、管棚注浆、洞内深孔定点注浆以及帷幕注浆。其中前四种常用于地铁等地下工程中砂卵石层的加固,帷幕注浆则常用于大坝砂卵石坝基的防渗堵水。施工现场采用的注浆加固材料有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粘土浆液、粉煤灰水泥浆等,且以前两种居多。(2)为提高水泥-玻璃浆材的使用性能,向其添加了两种不同外加剂,并就其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添加不同外加剂的复合浆液在不同水灰比、不同外加剂掺量情况下进行的凝胶时间、结石率、抗压强度、浸出液pH变化及浆体耐久性等五项基本性能试验,获得了一种具最佳使用性能的水泥-水玻璃基复合注浆材料及其最优配比。(3)探讨了砂卵石地层中的注浆理论。认为浆材在该类地层中存在渗透、压密和充填等三种浆液扩散形式。同时研究了宾汉姆流体在砂卵石地层中的渗透扩散数学模型。(4)就长沙某地铁站基坑的砂卵石地层进行了注浆加固设计,通过与其他常见不同配比浆液的经济对比分析,论证了所研制的多元复合浆材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张基尧,袁其田[8](2011)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中若干技术挑战与实践(Ⅰ)》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其建设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是其他工程建设中不曾遇到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以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营造工程建设环境为基础,以强化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手段,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许多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顺利解决。本文着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阐述,总结工程技术攻关中的体会和做法,同时对中线工程建设中后续重大技术问题进行设想和展望。

朱枫[9](2008)在《水电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以三月潭水电站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水电八局采用DB总承包模式承建的三月潭水库水电站为例进行分析阐述,分析了DB总承包模式在该工程中应用的优越性。首先,从设计角度,分析水电八局在DB总承包管理模式下如何保证设计院将设计工作由过去单纯完成设计转变为站在全局高度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考虑设计,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质量、安全与成本的关系等;其次,从水电八局怎样充分发挥大承包商所具有的较强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管理能力和丰富施工经验的优势,全面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科学、合理的降低工程造价的过程中,阐述DB总承包管理模式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DB总承包模式是由单一DB总承包单位在与业主签订的单一合同下完成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的项目运作体系,DB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并加强了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交流,协调,与配合。在DB管理模式下,由于同时负有设计与施工的合同责任,DB总承包单位并无其他选择而必须把自身的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做好。正因如此,DB总承包模式带给业主的是更高质量的项目成本,工期,与质量控制,而最终为业主实现更多的价值回报。

程国梁,杨小云[10](2008)在《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系分两期建设,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1日开工,1973年底建成,在施工及运用期间,枢纽工程设计曾有过多处变更,有些部分甚至是重大的变更,因此,使工程更加安全和完善。

二、大梁水库大坝截水槽回填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梁水库大坝截水槽回填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布置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枢纽布置选择
    2.1 坝址选择
    2.2 坝型选择
    2.3 枢纽布置
3 建筑物布置设计
    3.1 挡水建筑物
    3.2 泄水建筑物
        3.2.1 溢流坝段
        3.2.2 泄洪底孔坝段
    3.3 发电引水建筑物
    3.4 发电厂房
    3.5 导流底孔
4 结语

(2)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徽州乡土建筑建构体系及其类型架构
    1.1 研究背景
        1.1.1 缘起
        1.1.2 问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 相关概念
        1.2.1 徽州与徽州地区
        1.2.2 乡土建筑与徽州乡土建筑
        1.2.3 建造系统与建构体系
        1.2.4 类型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1 乡土建筑研究发展概况
        1.3.2 建构理论及其与乡土建筑结合的研究领域
        1.3.3 类型学理论及其与乡土建筑结合的研究领域
        1.3.4 徽州乡土建筑研究领域
    1.4 研究分类与方法
        1.4.1 研究分类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徽州乡土建筑的材料及其建造类型
    2.1 背景成因与材料资源
        2.1.1 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
        2.1.2 材料资源与建造前提
        2.1.3 材料选择与造屋构形
    2.2 建造工艺与匠作传统
        2.2.1 建造工艺的源流
        2.2.2 工匠系统与流程
        2.2.3 建造模式与过程
    2.3 建造系统及其类型
        2.3.1 基台与楼面系统
        2.3.2 构架系统
        2.3.3 围护系统
        2.3.4 屋顶系统
    2.4 本章小结:材料的组织逻辑及其建造类型的归纳
第三章 徽州乡土建筑的空间类型
    3.1 空间基本类型
        3.1.1 三种基本类型
        3.1.2 两种衍生类型
        3.1.3 基本要素类型
    3.2 类型的核心空间:天井
        3.2.1 天井的空间意义
        3.2.2 天井的空间类型
    3.3 空间类型的组织逻辑
        3.3.1 空间扩展机制
        3.3.2 地形应变机制
        3.3.3 建造构形机制
    3.4 本章小结:空间类型的解析与空间衍变规律的探索
第四章 徽州乡土建筑的性能类型
    4.1 环境调控的性能建构维度
        4.1.1 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
        4.1.2 材料建造的环境适应性
    4.2 风环境调控
        4.2.1 空间模式
        4.2.2 建构要素
        4.2.3 风环境调控模型
    4.3 光环境调控
        4.3.1 空间模式
        4.3.2 建构要素
        4.3.3 光环境调控模型
    4.4 热环境调控
        4.4.1 热平衡系统
        4.4.2 热调控模式
        4.4.3 热环境调控模型
    4.5 水/湿环境调控
        4.5.1 水环境调控
        4.5.2 湿度调控
    4.6 本章小结:建筑环境调控模式及其性能类型的阐释
第五章 徽州乡土建筑的装饰类型
    5.1 工艺技法与装饰类型
        5.1.1 徽州三震
        5.1.2 建筑彩绘
        5.1.3 匾额楹联
    5.2 建构要素与装饰层级
        5.2.1 立面要素
        5.2.2 地面铺饰
        5.2.3 空间连接
    5.3 题材类型与象征意义
        5.3.1 题材与图式
        5.3.2 空间与意涵
    5.4 本章小结:装饰类型的归纳及其文化意义的表述
第六章 结语:材料、空间、性能、装饰四维架构的徽州乡土建筑建构类型及其体系
    6.1 研究结论
        6.1.1 徽州乡土建筑建构体系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6.1.2 徽州乡土建筑建构体系的类型定义
        6.1.3 徽州乡土建筑建构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6.2 研究创新点
        6.2.1 通过类型学归纳提炼出定义徽州民居类型特征的“建构要素”
        6.2.2 创建并多维度阐释徽州乡土建筑“建构体系”的理论架构
        6.2.3 系统构建基于“建构”视野的乡土建筑“类型学”研究方法
    6.3 研究展望
        6.3.1 “材料——建造系统”的乡土建筑更新方向
        6.3.2 “性能——建构类型”的乡土建筑生态方向
        6.3.3 “乡土建构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乡土社会整体营造方向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3)孔板泄洪洞宣泄含沙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泄洪消能工研究现状
        1.2.2 高含沙水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紊流脉动压力成因及分析方法
    2.1 脉动压力成因机理
        2.1.1 流场影响理论
        2.1.2 涡旋传递理论
    2.2 脉动压强分析方法
        2.2.1 脉动压强幅值特性
        2.2.2 脉动压强频谱特性
        2.2.3 脉动压强概率密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沙量对孔板泄洪洞水力特性的影响
    3.1 模型试验概况
        3.1.1 模型设计
        3.1.2 试验工况
    3.2 时均压强
    3.3 脉动压强
        3.3.1 脉动压强幅值特性
        3.3.2 脉动压强时空相关特性
        3.3.3 脉动压强频域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孔径比对孔板泄洪洞水力特性的影响
    4.1 模型试验概况
        4.1.1 模型设计
        4.1.2 试验工况
    4.2 时均压强与消能效率
    4.3 脉动压强
        4.3.1 脉动压强幅值特性
        4.3.2 脉动压强频谱特性
        4.3.3 脉动压强概率密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距径比对孔板泄洪洞水力特性的影响
    5.1 模型试验概况
        5.1.1 模型设计
        5.1.2 试验工况
    5.2 时均压强及消能系数
    5.3 脉动压强
        5.3.1 脉动压强幅值特性
        5.3.2 脉动压强频谱特性
        5.3.3 脉动压强概率密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江西省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病险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病险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2.2.1 病险水库后评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2.2.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评价方法
        2.2.3 模糊综合评判法具体操作流程及步骤
        2.2.4 专家评分法模糊评判映射矩阵的构建
    2.3 病险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病险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3.1 概述
    3.2 加固后运行性态评判矩阵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运行管理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2.2 大坝运行性态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2.3 泄水建筑物运行性态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2.4 输水建筑物运行性态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2.5 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运行性态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2.6 病险水库加固后运行性态各指标评判矩阵及权重
    3.3 专家评分法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病险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实例分析计算
    4.1 概述
    4.2 七一水库工程概况
        4.2.1 工程简介
        4.2.2 存在的问题及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4.2.3 除险加固设计内容
    4.3 七一水库除险加固后运行性态评价
        4.3.1 水库加固后观测资料分析
        4.3.2 水库加固后运行性态分析
        4.3.3 加固后工程运行性态专家评分
        4.3.4 加固后工程运行性态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东高原夷平面岩溶研究
        1.2.2 分水岭地带岩溶工程建设
        1.2.3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1.2.4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帷幕
        1.2.5 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滇东山原区的地质背景条件
    2.1 滇东高原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
第3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3.1 概述
    3.2 可溶岩层位及其展布特征
    3.3 岩溶发育形态组合
        3.3.1 地表岩溶形态组合形式
        3.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3.4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3.4.1 岩性
        3.4.2 地质构造
        3.4.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3.5 山原区岩溶发育规律
        3.5.1 岩溶发育的总体特征
        3.5.2 岩溶的空间发育规律
第4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水系统
    4.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4.2 岩溶含水系统
        4.2.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4.2.2 岩溶含水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4.3 岩溶水流动系统
        4.3.1 山原区地下水循环交替类型
        4.3.2 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
        4.3.3 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
    4.4 研究区内岩溶水系统的级别和类型
        4.4.1 地下水系统级别的划分原则
        4.4.2 研究区的岩溶水系统分级
        4.4.3 三级岩溶水系统类型
    4.5 研究实例:黑滩河-八哥洞-老凹洞三级岩溶水系统分析
        4.5.1 岩溶水系统特征
        4.5.2 四级岩溶水系统特征
第5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渗漏的主要地质模式
    5.1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的特点
    5.2 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分类
    5.3 非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3.1 玄武岩地区水库渗漏
        5.3.2 第三系或第四系地区水库渗漏
        5.3.3 渗漏的地质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
    5.4 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4.1 既有渗漏实例
        5.4.2 渗漏模式划分
        5.4.3 常规渗漏型
        5.4.4 向远-深切侵蚀基准面渗漏型
        5.4.5 小结
第6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1 水库岩溶渗漏的传统评判方法
    6.2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2.1 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评判流程
        6.2.2 岩溶渗漏评判的控制要素
    6.3 水库岩溶渗漏计算及允许渗漏量评判
        6.3.1 岩溶渗漏量计算方法
        6.3.2 允许渗漏量标准
    6.4 黑滩河水库岩溶渗漏评判
        6.4.1 沾益县黑滩河水库基本情况
        6.4.1 蓄水 1990m高程时左岸潜在渗漏评价
        6.4.2 蓄水 1990m高程时右岸潜在渗漏评价
        6.4.3 渗漏量评价
第7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处置可行性分析-以黑滩河水库为例
    7.1 水库防渗适宜性评价
    7.2 岩溶水库区防渗处理方式探讨
        7.2.1 目前岩溶水库的主要防渗方式
        7.2.2 防渗帷幕设计中的一些要素
    7.3 黑滩河水库防渗帷幕方案的论证
        7.3.1 黑滩河水库防渗方案的选择
        7.3.2 防渗帷幕的位置
        7.3.3 防渗帷幕的深度
        7.3.4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渗漏量及渗流场分析
        7.3.5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经济性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砂卵石地层水泥—水玻璃复合注浆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注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砂卵石层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砂卵石地层的施工风险分析
    2.1 砂卵石地层的工程特性
    2.2 砂卵石地层的施工风险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砂卵石地层注浆加固方法、材料及理论
    3.1 砂卵石地层注浆加固方法
    3.2 砂卵石地层注浆材料
    3.3 砂卵石地层注浆加固理论
    3.4 宾汉姆流体在砂卵石地层中的渗流模型
        3.4.1 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3.4.2 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砂卵石地层注浆浆液性能测试实验
    4.1 凝胶时间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凝胶时间测试步骤
    4.2 结石率实验
        4.2.1 结石率的影响因素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步骤
    4.3 抗压强度实验
        4.3.1 实验材料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步骤
    4.4 浸出液pH变化实验
    4.5 耐久性实验
        4.5.1 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4.5.2 试验材料
        4.5.3 试验方法
        4.5.4 实验步骤
    4.6 本章小结
5 浆液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5.1 凝胶时间实验
        5.1.1 实验结果分析
        5.1.2 外加剂作用机理分析
    5.2 结石率实验
    5.3 抗压强度实验
        5.3.1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2 固化机理分析
    5.4 浸出液pH变化实验
    5.5 耐久性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长沙某地铁站砂卵石层注浆加固设计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6.2.1 工程地质条件
        6.2.2 水文地质条件
    6.3 砂卵石层注浆加固设计
        6.3.1 注浆方法
        6.3.2 注浆材料及设备
        6.3.3 注浆孔布置
        6.3.4 注浆量与注浆压力
        6.3.5 注浆施工
        6.3.6 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
    6.4 经济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中若干技术挑战与实践(Ⅰ)(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概况
    1.1 规划设想
    1.2 工程布局
    1.3 工程特点
        (1) 工程结构多样性。
        (2) 工程建设系统性。
        (3) 技术、管理挑战性。
        (4) 调度、运行复杂性。
    1.4 工程进展情况
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2.1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2.1.1 基本情况及已建工程特征
        2.1.2 设计意图及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3 新老坝混凝土接缝处理
        (1) 坝体表面混凝土碳化层凿除。
        (2) 通过切割及静态爆破形成新增键槽。
        (3) 锚杆施工。
        (4) 温控措施及要求。
        (5) 通水冷却。
        (6) 表面保护。
        (7) 设置接缝灌浆系统。
        2.1.4 老坝 (初期坝) 质量检查及加固处理
        2.1.5 正确处理大坝加高与防洪发电的关系
    2.2 中线穿黄工程
        2.2.1 方案的比选及工程特点
        (1) 方案的比选。
        (2) 穿黄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2.2.2 北岸竖井及地下连续墙施工
        (1) 竖井及地下连续墙结构型式。
        (2) 成槽技术。
        (3) 泥浆固壁。
        (4) 钢筋笼吊装和水下混凝土浇筑。
        (5) 地下连续墙质量评价。
        2.2.3 盾构机施工中刀具的更换
        (1) 刀具布置。
        (2) 刀盘具磨损情况。
        (3) 加气带压进舱技术。
        (4) 常压进舱技术。
        (5) 几点体会。
        2.2.4 外衬混凝土管片的设计及变更
        (1) 管片结构。
        (2) 管片拼装问题。
        (3) 管片结构问题分析。
        (4) 管片优化措施。
        (5) 老管片改造方案。
        2.2.5 密封止水及工程效果
        (1) 穿黄隧洞防渗设计。
        (2) 管片密封止水设计。
        (3) 实施效果。
        2.2.6 内层衬砌方式及自密式混凝土设计
        2.2.7 仿真试验模型
        2.2.7.1 仿真试验模型布置
        2.2.7.2 试验工况与加载过程
        (1) 施工期。
        (2) 运行期。
        (3) 检修期。
        2.2.7.3 主要研究成果
        (1) 材料性能研究。
        (2) 混凝土配合比及浇筑试验研究。
        (3) 预应力张拉方式试验研究。
        2.2.7.4 防排水垫层对结构的影响
        2.2.7.5 有垫层方案结构研究
        2.2.7.6 无垫层方案结构研究
        2.2.7.7 小 结

(9)水电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以三月潭水电站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设计、施工工程总承包模式(DB)
        1.2.1 DB 模式基本原理
        1.2.2 DB 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2.3 DB 模式的特点
        1.2.4 DB 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2 三月潭水电站项目概况及承包模式选择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2.3 洪水标准
    2.4 设计基本资料
        2.4.1 水文、气象
        2.4.2 水利动能主要参数
        2.4.3 地基特性
        2.4.4 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
        2.4.5 地震烈度等级
        2.4.6 通航要求
    2.5 三月潭水电站承包模式选择
3 水电工程项目DB 总承包管理模式下的设计管理模式
    3.1 DB 模式下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1.1 DB 模式下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3.1.2 DB 模式下设计管理的作用
    3.2 设计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
        3.2.1 组织机构
        3.2.2 管理职责
        3.2.3 工程管理设计
    3.3 枢纽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3.3.1 堵洞坝址、坝型选择
        3.3.2 挡水坝结构布置、内力分析
        3.3.3 溢洪道方案比较
        3.3.4 溢洪道工程布置
        3.3.5 溢洪道泄流能力计算及消能计算
    3.4 发电引水建筑物
        3.4.1 引水建筑物选定
        3.4.2 水力计算
        3.4.3 进水口
        3.4.4 隧洞及压力管道
        3.4.5 调压室
    3.5 厂房及开关站
        3.5.1 厂区布置
        3.5.2 主、副厂房布置
        3.5.3 尾水建筑物
        3.5.4 主变场与开关站
    3.6 水力机械
        3.6.1 电路基本参数
        3.6.2 水轮发电机组的选型
        3.6.3 主机配套设备的选择
        3.6.4 水轮机安装高程的确定
        3.6.5 调保计算
        3.6.6 油系统设计
        3.6.7 供水系统设计
        3.6.8 气系统设计
        3.6.9 水力监测系统
        3.6.10 机修设备
        3.6.11 通风采暖
        3.6.12 主厂房布置
        3.6.13 电站消防
    3.7 电工
        3.7.1 电力系统连接
        3.7.2 电气主接线
        3.7.3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3.7.4 电气设备布置
        3.7.5 防雷及接地
        3.7.6 照明
        3.7.7 综合自动化
        3.7.8 同期点的设置
        3.7.9 控制电源型式、电压等级、设备型号
        3.7.10 励磁系统
        3.7.11 通讯
        3.7.12 电工实验室
4 水电工程项目DB 总承包管理模式下的施工管理模式
    4.1 DB 模式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4.1.1 DB 模式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4.1.2 DB 模式下施工管理的作用
    4.2 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
        4.2.1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4.2.2 施工管理职责
    4.3 施工过程管理
        4.3.1 施工条件
        4.3.2 施工导流
        4.3.3 主体工程施工
        4.3.4 施工交通运输
        4.3.5 施工辅助企业
        4.3.6 施工总体布置
        4.3.7 施工总进度
        4.3.8 主要材料、设备供应计划
5 效益分析
    5.1 总概算
        5.1.1 编制说明
        5.1.2 总概算
    5.2 经济评价
        5.2.1 财务评价
        5.2.2 国民经济评价
        5.2.3 综合评价
    5.3 DB 模式下实际费用分析
6 项目总结
7 结语
8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规模的变更
2 设计参数的变更及结果
    2.1 设计参数的变更
        (1) 洪水复核。
        (2) 场地地震烈度提高到8度。
    2.2 结果及存在问题
    2.3 解决的途径
3 枢纽布置方面的变更
    3.1 挡水混凝土坝两岸轴线的变更
        (1) 左岸联接段。
        (2) 右岸联接段。
    3.2 大孔口溢流坝段改为深孔泄洪坝段和堰顶溢流坝段
        (1) 深孔泄洪较之大孔口溢流好很多。
        (2) 14~17坝段改为堰顶溢流坝段。
    3.3 18坝段由大孔口溢流坝段改为非溢流坝段
    3.4 左岸土石坝糖梨树岭段改线
4 大坝结构方面的变更
    4.1 增设防渗板
    4.2 24坝段左导墙加高
    4.3 左岸土石坝防渗加固
        (1) 锋沟段 (0+600~0+860) 。
        (2) 张芭岭段 (0+860~1+020) 。
        (3) 左联抗震加固。
    4.4 左岸土石坝培厚3.2 m加高
5 结 语

四、大梁水库大坝截水槽回填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布置及优化[J]. 王美斋,陈兴亮,邵颖,罗畅. 水力发电, 2020(01)
  • [2]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研究[D]. 寿焘. 东南大学, 2020
  • [3]孔板泄洪洞宣泄含沙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 丁瑞琳. 天津大学, 2018(04)
  • [4]造湖楚雄[J]. 张学康. 金沙江文艺, 2016(01)
  • [5]江西省土石坝除险加固后评价[D]. 卢欣. 南昌工程学院, 2016(07)
  • [6]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 赵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砂卵石地层水泥—水玻璃复合注浆加固关键技术研究[D]. 万秀峰. 中南大学, 2014(03)
  • [8]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中若干技术挑战与实践(Ⅰ)[J]. 张基尧,袁其田. 水利水电技术, 2011(03)
  • [9]水电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以三月潭水电站项目为例[D]. 朱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丹江口枢纽初期工程设计变更及其效果纪实[J]. 程国梁,杨小云. 湖北水力发电, 2008(05)

标签:;  ;  ;  ;  ;  

大凉水库截水槽回填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