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

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

一、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形成对经济人的激励与制约。因此,制度是否有效对于制度相关人来说至关重要。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3月,中国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度;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顶层规划重构概念以及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2020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发现制度设计与执行缺陷,构建高效、合理、被相关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选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这一选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客观评价,并提出提升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界定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并分析相关的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于尚未有学者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在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有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应然性理解,指价值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另一层含义是从实然性理解,指结果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通过分析制度、交易费用、制度变迁及包容性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两个评价标准:第一是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主要评价股票市场制度的合理性,重点考察制度设计、制度实施机制及制度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第二是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主要评价制度成本既定下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效率。第二,比较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产生,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发挥也由以本源功能、基本功能为主逐步发展到本源功能、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共同作用。在阐述美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制度的基本规定及实际运行效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为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打好实践基础。第三,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包括: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有效性、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中国股票市场在中央政府将区域性股票市场推向全国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场所,政府成为上市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隐性担保人”,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包容性,并未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监管层监管职能错位、监管方式行政化、监管制约机制匮乏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上市公司违规频发、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投资者行为偏差导致股票市场制度软约束。因此,在应然性方面,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制度是低效的。第四,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即股票市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效率。对于筹资-投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筹资总额、投资者收益率、IPO公司数量、退市公司数量、直接融资比率、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流通市值、平均换手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等指标构建DEA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整体为“弱有效”,投资功能是缺失的,但2015年以后筹资功能效率经过测算为“有效”,说明中国股票市场自2015年以来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筹资功能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对于资本定价功能效率的分析包括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整体效率较低,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三种代表性股票指数呈现均值回避特征,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缺失;股票发行市场虽然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不高,但从分阶段来看,发行定价机制是日趋合理的,定价效率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方向的合理性。对于资本配置功能效率分析,在资本配置效率经典模型基础上构建以净资产融资率为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行业间、地区间差异较大,资本未能实现向高报酬率行业或地区的流入,反而流向了低报酬率行业或地区,资本未被有效使用,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较低。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以及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指标构建DEA模型,经过测算,18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3家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为“有效”,占比为12.23%,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分散风险功能效率的分析,选用Va R方法和GARCH模型测度沪深300指数风险并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的日Va R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中国股票市场承担较高风险,分散风险能力较弱,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较低。对于信息传递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CPI指数变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M0增长率、M1增长率、M2增长率等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着,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第五,提出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无论是从应然性方面还是实然性方面都能够看出,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整体是低效的。因此,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建议包括: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以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为突破口进行“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通过重新定位监管层监管职能、构建市场化监管机制、形成国家层面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执行力度;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以及培育理性投资者强化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宗计川,李纪阳,戴芸[2](2020)在《慕“名”而来的投资偏误——有限关注视角下的实证检验》文中指出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认知资源[1].通过通顺度、熟悉度、地理和行业信息度、以及产品代表度四个维度构建股票代码的评价体系,发现名称辨识度不同的股票在IPO上市首日收益、IPO后短期持有收益上存在显着的不同.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度视角,发现股票名称辨识度通过吸引个人投资者关注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且对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股票的影响更加显着.交易行为方面,机构投资者会利用个人投资者的有限关注特征,与个人投资者进行反向交易.随着股票交易信息增多,该收益异象和交易异象会随时间推移而转变.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受认知局限的影响,而机构投资者会基于个人投资者的有限关注进行交易博弈.

王苹[3](2020)在《研发投入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的影响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分析》文中提出在科技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日渐显着。对于在创业板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企业,一方面受到政策鼓励积极上市,另一方面要兼顾业绩要求可能缩减研发投入,进而影响到上市后股票表现。同时研发活动本身成果转化时间长和技术革新变化快,增加了投资者的估值不确定性,大部分研究表明投资者对研发的低估会带来股票超额收益。在新股市场中的实证研究一致表明IPO前更高的研发投入推高了首日抑价,然而少有人关注其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IPO长期表现不佳目前为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异象之一,但对于创业板市场来说并没有定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为股市异象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异质信念理论假设非理性投资者对资产未来收益预期存在分歧,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生活,在解释IPO异象、股市波动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考察研发投入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的影响路径。本文选取从创业板创立之初到2016年年底的IPO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累计超额收益率度量IPO后2年和3年期股票表现,通过换手率分离模型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指标。在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分析的基础上,考察IPO前研发投入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法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在研发投入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中发挥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参与对这种机制的影响。经实证研究得到,我国创业板IPO企业在上市后3年内总体表现为长期强势。IPO前研发投入越多的企业长期表现越好,并且这种正相关关系具有滞后性,即对于同期研发投入,这种影响随IPO长期表现窗口期的增加而变大,表明研发活动的收益实现是缓慢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在研发投入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具体影响路径为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特征和投资者有限注意抑制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使得投资者在上市初期对研发反应不足,随着价值回归表现为更高的IPO长期表现。基于IPO时是否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分组回归再次验证了研发投入对IPO长期表现的促进作用,但只有在有风投支持时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中介效应显着,表明风险投资发挥的市场力量使发行企业不那么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总的来说,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企业为样本,考察了IPO前研发决策对IPO后长期表现的影响,旨在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的分析,帮助识别投资者在关注研发活动和新股时可能产生的异质信念,同时为发行者和监管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钱瑜[4](2017)在《中国IPO定价调整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自2009年6月我国新股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制度作出一系列改革后,证券市场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具体而言,大概分为两个阶段:(1)从2009年至2013年期间,证券市场出现“三高”现象,呈现显着特征为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额超募资金,并伴随着频繁涌现的“破发”情况;(2)2014年至今,证券市场监管者严格控制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二级市场出现了高股价、高涨幅、高换手率“新三高”的变化。上述特征和变化的出现,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定价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新股发行定价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对于新股的认知和预期,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尚未健全。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IPO定价调整幅度和IPO定价调整波动指标,来分析新股发行前市场询价过程,进一步探究其对新股上市后短期表现的影响,并且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新股发行法律制度的改革对IPO定价调整及其短期二级市场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IPO定价机制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与发达资本市场主流几种定价机制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新股定价机制并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政府行政监管干预色彩较浓,依然影响着新股定价的结果。本文主要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开展研究分析,研究在新股定价调整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特征,包括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承销商、发行商、证券市场监管者,对新股发行定价调整幅度和新股发行定价调整波动的影响,以多方信息揭示为切入点,探究我国新股定价机制的合理性、科学性。经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发现前期上市的新股定价调整幅度及新股上市首日收益对以后上市的新股定价调整幅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IPO定价调整幅度指标与私有信息、公共信息以及其他IPO信息等自变量的影响函数,上市首日收益率指标与IPO定价调整幅度与其他影响因素等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组成联立方程组,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stage least squares method)”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信息揭示程度和散户投资者信息揭示程度较低、发行商和承销商的利益博弈中发行商获胜;股票市场呈现牛市、其他企业新股发行顺利且收益稳定时,新股发行倾向于获得更高的IPO定价调整幅度,而且,IPO定价调整幅度对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益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影响,表明在一级市场上IPO定价调整幅度越大,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的短期收益率相对越低。另外,本文引入法律制度(证券市场监督者行为)这一影响因素,利用行为金融学、法律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分析中国IPO监管法律制度对IPO定价调整及其短期二级市场的影响。本文详细列示了2009年-2016年出台IPO主要监管法律制度及监管措施,针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五次重要IPO监管法律制度改革,分析其对IPO定价调整及新股上市后短期的影响,发现IPO政策调整与股票市场短期后市的影响呈负相关性,IPO监管法律制度调整越密集股票市场后期不良影响越高。本文从行为金融学、法律经济学两个基础理论出发,运用理论分析与模型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A股IPO定价调整行为对新股上市及短期二级市场的影响,对于拓宽IPO领域学术研究的方法,填补IPO领域研究的空白,分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促进IPO合理定价、指导IPO法律制度的改革,建设稳健、有效、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美玲[5](2014)在《询价制下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股不败”曾经是我国IPO发行市场永恒的定律,但2009年IPO重启之后,这一神话一次次被打破,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新股破发现象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则主要从承销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出发解释我国IPO破发现象。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是否破发和IPO破发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从理论层面分析承销商在权衡自身直接收益成本,发行人、机构投资者对其利益影响的基础上选择的行为如何影响IPO破发。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2010-2012年深证中小板和创业板IPO首日破发的116只股票与1:1配对的非破发股作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是否破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承销商定价时会关注自身短期利益(发行费用)、发行人(IPO发行规模)的影响,而忽视长期利益(承销商声誉)和机构投资者(网下有效配售比例)的影响。这一权衡结果会促使承销商最终选择推高发行价格,进而引起IPO破发。接着本文选取2010-2012年深证中小板和创业板IPO首日相对破发的99只股票作为样本,运用普通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程度的影响,结果和IPO是否破发一致。这一结果说明目前我国一级市场定价制度还不完善,存在承销商“短视机会主义行为”,发行人和承销商勾结,声誉对承销商机会主义行为制约有限,询价中机构投资者制衡功能缺位等问题。最后本文对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李真[6](2013)在《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热销现象探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发行市场是整体股票市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市场主体(包括政府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各类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参与其中。发行市场的高效规范运行关系到企业融资渠道的通畅,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更关系到股票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作为股票发行市场IPO1研究领域三大谜团之一的“热销市场”现象,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内对IPO“热销市场”现象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对于我国IPO市场是否存在热销市场现象仍有争论。结合我国国情和市场实际,研究股票发行问题,分析我国股市IPO超高首日收益率的成因,探讨是否存在“热销市场”现象,对完善发行制度,搞好股市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综合介绍了对IPO热销现象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观点,回顾了研究IPO热销现象的各种理论解释,并综合分析了抑价率和新股发行数量这两个影响IPO热销现象的关健因素。其次,通过对可能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中产生IPO热销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发现能引起我国证券市场出现IPO热销现象的可能因素是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再次,本文利用我国数据对IPO热销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我国股市发行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以及发行制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发行的2492只股票数据,2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种实证方法,对初始收益率与IPO发行量进行分析检验。两种实证研究结果一致,检验样本的初始收益率和IPO数量以及IPO发行量的相关性与显着性均无法通过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热销市场”现象并不显着。本文最后分析了导致我国股市该结果的特有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梁颖琳[7](2013)在《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股发行抑价,即新股发行首日在二级市场的收盘价系统性的高于其发行价的现象一直是现代金融领域中令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与新股发行后长期弱势、新股发行的热市现象并称新股发行的三大异象。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这三个新股发行的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都具有不同于国外成熟市场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新股发行行为似乎更是谜中之谜。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它脱胎于计划经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使得我国的股票市场形成了很多不同于国外成熟市场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的特点,比如:市场管理具有浓重的政府管制色彩;市场环境充斥弥漫着投资者的非理性气息;在成熟市场被视为匪夷所思的所谓中国特色现象等等。针对新股发行的三大异象,本文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的新股抑价现象,即在我国股票市场中,新股上市后首日收盘价格系统性的高于一级市场上新股发行定价的现象。此外,本文中也选取了一些创业板样本进行了新股长期弱势的实证研究,希望藉此可以有助于新股抑价率水平的研究,从而佐证说明我国新股抑价率的来源和产生原因。而对于新股热市现象,由于在本论文所研究的时间范畴内,我国新股发行上市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决定体系,仍然有着很强的审批气息,虽然有“扎堆”上市的情况,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IPO热市现象,故本文研究未予涉及。为了提高我国新股的定价效率,管理层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方式以及新股发行的定价方式进行了诸多尝试:对于新股发行的监管方式先后经历了不规范管理阶段、审批制,核准制等等;新股的定价方式也经历了从市盈率严格管制到放松的多次变动。到2005年,我国的新股发行活动开始使用累计投标询价的定价方法,随后数年监管部门大幅度放开新股发行的审批闸门,我国股票市场的新股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居于世界首位,这些市场化的尝试能否真正从根本上消除我国新股定价无效率的状况?能否有助于减轻或缓解新股发行抑价的异象呢?本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个人见解。除此以外,中国资本市场上近些年还发生了很多有可能影响新股抑价率水平的事件,本文也试图对这些事件给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水平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比如,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其上市公司由于各方面条件尤其是上市条件的不同,具有相对独特的标准,因此在一些方面异于主板,使得创业板新股的抑价规律可能不同于主板市场。再比如,近年来我国股市IPO数量及融资额大幅提升,长期居于全球首位,与此相对应的却是A股市场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行中垫底。另外,股市扩容速度过快、新股“三高”现象严重、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新股破发已成常态,等等。基于此,本文将以2006年—2012年在沪深两地发行上市的1121只新股为样本,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IPO抑价异象和现行发行定价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初步解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将IPO抑价现象分为来源于一级市场和来源于二级市场的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和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测度了我国IPO抑价现象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的存在性。并定性的比较了多个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次级板块的数据样本组的抑价来源和程度的不同。2、本文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认为我国较国外成熟市场偏高的IPO抑价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造成的。并结合了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样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财务指标和投资者情绪指标等不同角度建立了多个计量模型,试图多方位、较全面的在微观机制上描述中国IPO抑价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论文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异象的研究背景,阐述对中国IPO异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给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以及文章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对理论界涉及IPO定价效率和发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外学者所着的多种解释IPO抑价现象的理论,同时也介绍了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IPO抑价现象研究的诸多观点。第三章,IPO定价理论及发行制度概述。主要梗概介绍了IPO定价理论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IPO发行制度,同时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四章,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及利用SFA方法分解新股抑价。首先对我国股市各个板块在各个时期的新股平均抑价率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对新股抑价的来源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来源于一级市场发行定价的无效率和来源于新股首日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交易产生的收盘价格无效率两个部分。本章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我国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效率和一级市场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二级市场上定价效率的研究则在后面的章节进行。本章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的样本时期为2006年到2012年,所得到的实证结论正好可以与前人获得的2005年以前样本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章所获得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我们所研究时期(2006-2012)的中国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行为已经与之前的时期(2006年以前)有所不同,我国新股的一级市场定价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板块也开始出现了故意压低定价的现象。如果中国资本市场如同前人的研究结果那样不存在一级市场上发行价格系统性被低估,那么我们的研究就自然逻辑演进至中国异常高IPO抑价主要源自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在本文中虽然发现在某些时期一级市场上也出现的定价无效率,但是仍然认为二级市场上的定价无效率是新股抑价的主要来源。而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无效率也会对整个抑价水平产生影响,正如我们发现存在一级市场定价无效率的中小板市场,在平均抑价率方面也明显高于主板和创业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上新股的抑价率水平,以及抑价率的来源地组成成分和比例都在不断的变化。本章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市场情况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分析,来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第五章,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新股抑价率的来源进行了分解,并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了其中来源于一级市场的部分,本章我们将利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非理性的假设,选取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来研究新股抑价率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部分。我们利用前人提出的发行抑价二级市场来源的非理性解释框架,尝试从IPO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上来描述投资者情绪与中国IPO高抑价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设计情绪指标,利用实证研究测度出其对于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的解释力度,并利用这一实证结果来推演我国二级市场上参与新股首日交易的投资者的行为特性,并分析不同板块不同时期的多个样本组,研究各个市场主体显现出不同行为方式的原因。本章按照市场情况的变化,大致将全部样本按照时间分为2006到2008年上市的新股样本组,和2009到2012年间上市的样本组,分别研究在不同时期内新股抑价率的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并结合我国在这一时间段内推出的政策,研究各时期我国新股抑价的来源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第六章,中国股市IPO抑价次类研究。在第四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2009年到2012年的样本组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这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我们认为在这些因素当中,创业板的建立也对我国新股发行活动的统计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对于新产生的创业板新股这一样本组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抑价率的来源和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上的行为方式规律,也有利于考察为何我国资本市场的新股抑价率在不同板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章继续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A股各个次级板块的一级市场定价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含有情绪指标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各个板块抑价率程度与投资者情绪以及其他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由于创业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地位的特殊性,本章首先对我国创业板的特点、其与主板的区别、中国创业板现存的异常现象进行了描述。除此之外,本章还研究了创业板IPO后持有期的市场表现:如果非理性理论能够解释中国异常高IPO抑价,那么一个潜在的推论点就是最初的超额收益会被后来的价值回归所抵消,新股表现出长期弱势现象,即其后持有期收益显着跑输于市场指数或同类可比上市公司的现象。最后采用日历时间法测度了中国创业板新股长期弱势效应的强度,并与同时期的主板新股的长期弱势现象进行了比较。第七章,本文结论以及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所探讨的在当前中国股市IPO高抑价环境下,如何改善IPO询价机制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我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许荣[8](2012)在《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综述——基于IPO承销业务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关于IPO中的投行金融功能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早期投行声誉功能文献进行了拓展。本文分别评述了发行公司和投资银行相互选择的内生影响效应、投资银行采取多种IPO价格确定机制的视角、投资银行非价格制订服务的金融功能视角以及投资银行自身代理问题的视角出发的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新进展。本文还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以及从产业组织公司金融互动视角和行为金融视角出发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姜婷[9](2012)在《我国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与抑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股发行定价和抑价问题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金融学的热点,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针对新股发行的定价抑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假说试图对其进行解释,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得到学者们的统一认同。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IPO定价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999年《证券法》实施之前,我国新股发行一直实行审批制,之后逐渐向核准制过渡。不少学者对新股定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但主要集中在围绕IPO抑价解释其产生原因。2005年我国新股询价机制实施至今,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询价发行机制改革,新股抑价现象有所缓解,但又出现新股定价市盈率高,超募现象明显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发现并研究了了我国的IPO抑价现象,但结合我国询价机制的特色来研究新股定价和抑价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新股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和抑价现象就变得非常有价值。针对我国询价机制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询价机制的独特性和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出发,对我国IPO价格形成和抑价现象进行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解释和论证。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研究两阶段询价制下的IPO价格形成。询价制实施以来,新股发行的两阶段询价制一直存在。虽然目前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但主板发行的股票仍然分两个阶段询价。本文结合我国IPO询价的现实,在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的前提下,分别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两阶段的均衡报价策略及最终的IPO价格形成,从理论上剖析了机构投资者初步询价时隐藏需求报价压低发行价格的动机。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会在初步询价时有意隐藏其需求,最终的均衡价格为初步询价后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上限,且初步询价时机构投资者需求隐藏比例越大,IPO发行价格越小,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宽度越大,IPO发行价格越大。另外,实证结果也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其次,采用进化博弈论分析单阶段询价制下的IPO价格形成。在单阶段询价和新股定价窗口指导淡化的前提下,对询价对象群体建立单群体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新股询价过程中询价对象报价行为和新股发行价格的形成。进化博弈模型的分析表明,询价对象的报价行为及IPO价格的形成与询价对象对新股抑价的估计均值有关。当询价对象对新股抑价率均值估计较大时,询价对象会倾向于选择高报价,以便获得新股配售通过二级市场出售新股获得一定盈利。询价对象群体中越多的个体选择高报价,承销商的定价也会越高,很可能高到偏离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当询价对象对新股抑价率均值估计较小时,询价对象会倾向于选择低报价,或者不参与新股询价。询价对象群体中越多的个体选择低报价,承销商的定价也会越低,很可能低到偏离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足够多时会出现新股由于询价机构不足而终止发行的现象。再次,本文以两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为背景,选取2006年到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板上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边界模型,实证研究了两次改革前后新股发行定价是否存在故意折价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后,中小企业板的IPO抑价率均存在显着降低;第一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显着存在新股折价行为,且折价比例不容忽视,新股折价加剧了新股的高抑价;而第一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后不存在新股折价行为,新股抑价的来源几乎完全在二级市场估值过高上面;第二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后新股定价行为没有明显变化。最后,本文仍然以两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为背景,以上一章的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改革前后新股投机行为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股投机行为是形成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之间始终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两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后,新股投机行为对IPO抑价的解释力度都明显增强,且第二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后,新股投机行为已经成为IPO抑价最重要的决定力量。

成蓉[10](2012)在《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创业板市场历经十年的准备,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板,标志着创业板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对IPO抑价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发行机制对IPO抑价的影响,新股发行定价机制逐渐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各国家或地区的IPO定价机制向累计投标询价机制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的新股发行也开始全面采用询价机制,要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接轨,必须接受和适应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为此对询价发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由于我国创业板建立的时间较晚,股票数据的年份和数量比较少,而目前学术界针对创业板的研究多数仅从海外创业板和我国主板及中小企业板进行研究,鲜有文献对我国创业板及其IPO定价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关于创业板市场IPO询价制的实行是否适应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与制度背景,是否能真正提高定价效率,降低新股发行抑价率,均成为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开板以来至2011年11月30日上市的所有276支新股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创新性地从IPO的询价区间和新股在询价区间内定价调整以及参与询价的机构数目的视角入手,结合我国的询价制的制度安排和特点,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询价制下IPO发行的高抑价现象进行了解释。研究发现新股询价的区间和新股定价时的定价信息,能够很好地解释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体现了新股定价的市场化:但较多的机构参与询价并没有提高新股定价的准确性,询价机制还有待不断改进完善。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既检验了定价机制对IPO抑价的影响,肯定了我国引入询价机制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目前我国询价发行中尚需改进的地方,对现实中深化改进我国询价发行效率和促进创业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研究
        1.2.2 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股票市场制度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股票与股票市场
        2.1.2 股票市场制度
        2.1.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2.1 制度的基本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界定
        2.2.2 交易费用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成本测度
        2.2.3 制度变迁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
        2.2.4 包容性制度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包容性
    2.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评价标准
        2.3.1 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评价
        2.3.2 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评价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产生与发展
        3.1.1 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
        3.1.2 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3.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定位
        3.2.1 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一般论述
        3.2.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演进
    3.3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与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3.1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
        3.3.2 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第4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
    4.1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分析
        4.1.1 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的冲突
        4.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
    4.2 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有效性分析
        4.2.1 监管层与被监管者博弈模型
        4.2.2 监管职能弱化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
    4.3 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分析
        4.3.1 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4.3.2 短期利益效应与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
        4.3.3 先验信念与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
    4.4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小结
第5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
    5.1 筹资-投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1.1 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评价方法
        5.1.2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功能效率评价
        5.1.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效率评价
    5.2 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2.1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2.2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3 资本配置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3.1 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衡量标准
        5.3.2 中国股票市场行业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3.3 中国股票市场地区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4 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6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
    6.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1.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中国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6.2 分散风险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2.1 研究方法
        6.2.2 中国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评价
    6.3 信息传递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3.1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6.3.2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效率评价
    6.4 中国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7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建议
    7.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
    7.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提升建议
        7.2.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7.2.2 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执行力度
        7.2.3 强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慕“名”而来的投资偏误——有限关注视角下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回顾与基本假设
    1.1 文献回顾
    1.2 基本假设
2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2.2 变量定义
        2.2.1 股票名称辨识度
        2.2.2 个人投资者异常关注度
        2.2.3 净买入成交量
        2.2.4 其他变量
    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实证分析
    3.1 股票名称辨识度与股票投资回报率
    3.2 个人投资者有限关注与股票名称辨识度和股票投资回报率
4 稳健性分析
    4.1 个人投资者关注度小样本检验
    4.2 股票名称辨识度与机构投资者获利
    4.3 对深证A股的进一步检验
5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3)研发投入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的影响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章结构及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研发企业的估值和市场表现
    2.2 IPO长期表现异象
        2.2.1 IPO长期表现
        2.2.2 IPO长期表现的解读
    2.3 异质信念
        2.3.1 异质信念的产生机制
        2.3.2 异质信念度量指标
        2.3.3 异质信念与IPO市场表现
    2.4 研发投入与创业板市场表现
    2.5 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研发投入与创业板IPO长期表现
        3.1.2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影响路径检验
    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IPO长期表现的度量
        3.3.2 研发投入的度量
        3.3.3 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度量
        3.3.4 控制变量
    3.4 模型设定
        3.4.1 中介效应模型
        3.4.2 实证回归模型
第四章 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分析
    4.3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4.3.1 研发投入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分析
        4.3.2 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
        4.3.3 基于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国IPO定价调整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IPO抑价研究综述
        1.3.2 IPO破发研究综述
        1.3.3 IPO定价调整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实施方案
第2章 IPO定价调整行为理论分析
    2.1 行为金融学理论对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影响
        2.1.1 关于“乐队经理假说”观点的影响
        2.1.2 关于“羊群效应说”观点的影响
        2.1.3 关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观点的影响
        2.1.4 关于“承销商收益不对称假说”观点的影响
    2.2 信息调整理论对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影响
        2.2.1 关于“前景理论”的影响
        2.2.2 关于“观点分歧假说”观点的影响
        2.2.3 关于“投机泡沫假说”观点的影响
        2.2.4 关于“信息收集理论”的影响
    2.3 法律经济学理论对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影响
        2.3.1 关于“制度效率理论”的影响
        2.3.2 关于“构建法律监管制度”的实际效用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O定价机制及定价调整过程的特征
    3.1 IPO定价机制
        3.1.1 国际上的主要定价机制特征
        3.1.2 我国IPO定价机制历程发展的特征
        3.1.3 我国IPO询价定价机制的特征分析
    3.2 IPO定价调整行为的涵义及特征
        3.2.1 IPO定价调整行为界定
        3.2.2 一级市场中IPO定价调整行为信息揭示的特征
        3.2.3 二级市场对IPO定价调整行为反向影响的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IPO定价调整行为测度指标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IPO定价调整幅度指标测度
    4.2 IPO定价调整波动指标测度
    4.3 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3.1 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4.3.2 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PO定价调整行为的动态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样本选取
        5.1.3 样本指标分类方法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样本新股定价调整幅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样本新股定价调整波动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IPO定价调整幅度与长期动态表现
        5.3.1 IPO定价调整幅度走势分析
        5.3.2 IPO定价调整幅度与首日收益率联合走势分析
        5.3.3 IPO定价调整幅度模型分析
    5.4 IPO定价调整波动与长期动态表现
        5.4.1 IPO定价调整波动走势分析
        5.4.2 IPO定价调整波动与首日收益率联合走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IPO定价调整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IPO定价调整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6.1.2 解释变量的定义
        6.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 IPO定价调整行为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选取——2SLS模型
        6.2.2 模型估计结果
    6.3 模型结果讨论
        6.3.1 内部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分析
        6.3.2 外部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询价制下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新股抑价成因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第二节 承销商与新股抑价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对新股破发的相关研究
        一、市场环境是IPO破发的导火索
        二、估值定价不合理是新股破发的本质
        三、利益相关者是新股破发的主要诱因
        四、制度成因是造成破发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四节 简要评价
        一、对IPO抑价理论、承销商与IPO抑价关系简要评价
        二、对IPO破发研究的简要评价
第三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第一节 IPO破发的制度背景和现状
        一、IPO破发的制度背景
        二、IPO破发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IPO破发股票特点
        一、行业分布较广,制造业居多
        二、“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
    第三节 询价制下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一级市场定价过高——IPO破发成因
        二、承销商在新股定价中作用
        三、基于经济人假说分析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承销商自身直接收益成本权衡对IPO破发影响
        二、反映与发行人相关收益成本权衡对IPO破发影响
        三、反映与机构投资者相关收益成本权衡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
    第三节 研究样本的选择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一节 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是否破发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三、自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五、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程度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总体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强化信息进一步披露机制
        二、逐步完善询价制度,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三、健全承销服务价格机制
        四、逐步形成承销商声誉激励机制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热销现象探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结构、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结构和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解释
    2.1 国内外IPO市场热销现象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IPO市场热销现象相关研究
        2.1.2 国内IPO市场“热销现象”研究综述
    2.2 关于IPO市场热销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3章 我国A股IPO的特征分析
    3.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分析
    3.2 我国IPO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
        3.2.1 发行定价机制的扭曲
        3.2.2 监管角色定位的扭曲
        3.2.3 投资者的行为扭曲
        3.2.4 投行服务定位扭曲
第4章 我国IPO市场热销现象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4.1.1 研究的问题
        4.1.2 取样的标准和原则
        4.1.3 实证方法
    4.2 样本统计性分析
        4.2.1 两个阶段的样本数据及统计图表
        4.2.2 研究结论
    4.3 中国IPO市场热销现象不显着背后原因探析
        4.3.1 我国股市的一级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
        4.3.2 我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
第5章 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IPO抑价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IPO定价理论模型
        2.1.1 收益贴现模型
        2.1.2 市盈率定价模型
        2.1.3 股权价值增加额模型
    2.2 国外IPO抑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2 利用政策制度决定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3 利用所有权分散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4 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3 国外IPO定价模型相关文献
    2.4 国内IPO抑价研究文献综述
3 中外主要IPO发行机制比较研究
    3.1 国外IPO发行机制
        3.1.1 世界各国使用的IPO机制
        3.1.2 累计投标询价方式
        3.1.3 固定价格发行机制
        3.1.4 拍卖机制
        3.1.5 混合机制
    3.2 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
        3.2.1 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及其演变
        3.2.2 我国IPO定价制度的演变发展和中国特色的IPO询价制度
        3.2.3 对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的评价
4 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及利用SFA方法分解新股抑价
    4.1 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
        4.1.1 新股发行的初始收益率
        4.1.2 中国股市新股初始收益率的时间现象及政策背景
    4.2 利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分解IPO抑价
        4.2.1 随机前沿方法
        4.2.2 利用SFA方法研究新股在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效率
5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IPO抑价的理性解释与非理性解释
        5.1.1 IPO抑价在理性假设下的解释
        5.1.2 IPO抑价在非理性假设下的解释
    5.2 利用非理性假设下的理论框架分析我国新股抑价
    5.3 投资者情绪影响新股抑价的理论模型
        5.3.1 LNS模型
        5.3.2 Derrien模型
        5.3.3 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的对新股抑价的影响
    5.4 投资者情绪与中国IPo抑价的实证
        5.4.1 数据来源
        5.4.2 抑价率指标定义
        5.4.3 指标选择
6 中国创业板设立后IPO抑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创业板的发展及异常现象
        6.1.1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意义
        6.1.2 创业板和主板、中小企业板的区别
        6.1.3 中国创业板的一些异常问题
    6.2 创业板设立后各类市场IPO抑价分析
        6.2.1 2009-2012年各板块数据统计描述
        6.2.2 2009年到2012年各板块样本的SFA和多元回归分析
    6.3 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长期弱市现象的实证检验
        6.3.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新股长期弱势
        6.3.2 中国主板与创业板新股的长期表现比较研究
    结论
7 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提高IPO定价效率的政策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8)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综述——基于IPO承销业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投资银行对IPO公司的信息鉴证和信息生产功能
三、发行公司与投资银行相互选择是否影响投行金融功能发挥
四、投资银行有效汇总并处理投资者信息的功能
    (一) 累计投标询价的使用与投资者信息处理
    (二) 投资银行调整发行前价格对IPO折价率的影响
五、投资银行提供非价格制定服务对其金融功能的影响
    (一) 融资关系是否有助于增强投资银行在IPO市场中的信息鉴证功能
    (二) 分析师报告与投行承销是利益冲突还是功能互补
    (三) 投资银行是否为IPO发行公司提供持续监督功能
六、IPO市场中的代理问题对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的影响
    (一) 投资客户以交易佣金转移IPO折价收益
    (二) 投资银行与投资客户的后市购入协议
    (三) 在发行公司持有股份能否减轻投资银行的代理问题
七、新兴市场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
    (一) 新兴市场投资银行金融功能发挥研究
    (二) 产业组织和公司金融交叉视角的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
    (三) 行为金融视角的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

(9)我国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与抑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特色及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国外IPO相关理论综述
        2.1.1 信息不对称的理论
        2.1.2 信息对称的理论
        2.1.3 行为金融理论
        2.1.4 其他理论
    2.2 国内IPO研究动态综述
        2.2.1 对西方抑价理论的检验研究
        2.2.2 IPO抑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制度背景与IPO抑价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IPO发行定价机制与抑价概述
    3.1 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
        3.1.1 固定价格发行机制
        3.1.2 累计投标询价制
        3.1.3 拍卖发行机制
        3.1.4 混合发行机制
    3.2 我国IPO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
        3.2.1 固定价格阶段(1990—1998)
        3.2.2 首次市场化改革阶段(1999—2001)
        3.2.3 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2002—2004)
        3.2.4 询价机制阶段(2005年至今)
    3.3 我国IPO定价及抑价情况的初步分析
        3.3.1 我国IPO情况总体分析
        3.3.2 我国询价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抑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两阶段询价制下的IPO价格形成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询价的两个阶段描述
    4.3 模型及分析
        4.3.1 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报价策略分析
        4.3.2 机构投资者初步询价阶段报价策略分析
        4.3.3 模型结论
    4.4 模型结果验证
        4.4.1 实证分析
        4.4.2 实例说明
    4.5 本章小结
5 单阶段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的进化博弈分析
    5.1 引言
    5.2 进化博弈理论基础
        5.2.1 进化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分类
        5.2.2 进化博弈论的核心概念—进化稳定策略和模仿者动态
        5.2.3 进化博弈论的应用现状
    5.3 进化博弈论应用于新股发行的可行性分析
    5.4 询价对象报价行为与IPO价格形成的进化博弈模型
        5.4.1 模型假设
        5.4.2 模型建立
        5.4.3 不同询价对象抑价预期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背景下新股抑价率的分解
    6.1 引言
    6.2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后新股抑价率统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与新股抑价率统计分析
    6.3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背景下的新股抑价分解
        6.3.1 引言
        6.3.2 随机边界模型介绍
        6.3.3 研究设计
        6.3.4 询价机制改革前后的实证分析
        6.3.5 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背景下的IPO抑价新股投机成因研究
    7.1 引言
    7.2 我国股票市场的新股投机行为描述
    7.3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后新股投机行为比较
        7.3.1 样本选取及变量选择
        7.3.2 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后新股投机行为对比
    7.4 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
        7.4.1 研究设计
        7.4.2 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实证研究
        7.4.3 两次询价发行机制改革前后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7.5.1 实证结论
        7.5.2 对抑制新股过度投机的建议
8 结论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奖
    B:参与研究的课题

(10)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IPO抑价
        2.1.1 国外关于IPO抑价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IPO抑价的研究
    2.2 主要IPO定价机制概述
    2.3 累计投标询价机制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现状及其定价机制
    3.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及现状
        3.1.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史
        3.1.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3.1.3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3.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机制
        3.2.1 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
        3.2.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机制
第四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机制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4.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2 单变量分析
        4.4.3 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四、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D]. 张璇. 吉林大学, 2020(03)
  • [2]慕“名”而来的投资偏误——有限关注视角下的实证检验[J]. 宗计川,李纪阳,戴芸. 管理科学学报, 2020(07)
  • [3]研发投入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的影响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分析[D]. 王苹. 山西大学, 2020(01)
  • [4]中国IPO定价调整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钱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5]询价制下承销商利益最大化行为对IPO破发影响研究[D]. 李美玲. 南开大学, 2014(05)
  • [6]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热销现象探析与实证研究[D]. 李真. 山东大学, 2013(05)
  • [7]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D]. 梁颖琳.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8]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综述——基于IPO承销业务视角[J]. 许荣. 金融评论, 2012(05)
  • [9]我国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与抑价研究[D]. 姜婷. 重庆大学, 2012(06)
  • [10]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机制研究[D]. 成蓉.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股票IPO理论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