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

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

一、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舒国丽[1](2017)在《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七克台组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及储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葡北-葡萄沟地区紧邻胜北生烃凹陷,区域位置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极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但是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发现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的概率越来越小,构造-岩性、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将是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本论文以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葡北-葡萄沟地区“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侏罗系七克台组展开精细构造解释工作,对其构造特征及断裂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然后,综合地震、钻测井、地质资料等对研究区沉积相和成藏期古地貌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构造-岩性、地层岩性等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域。采用谱模拟反演技术等储层预测技术对有利区内砂体进行识别及精细刻画,综合构造特征和砂体展布情况识别构造-岩性圈闭。最终结合研究区成藏条件、储层预测结果、油气检测结果等资料对圈闭进行优选。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葡北-葡萄沟地区七克台组整体上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四周地势较陡,中部地势平缓,伴随局部低幅度隆起;研究区NW-SE向主断裂与东部斜坡区一组NE-SW向断裂十字交错发育,断裂系统复杂。研究区东北部斜坡区与中部低幅度构造脊线的南北延伸线方向为构造-岩性油气藏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域。有利勘探区内共识别7套砂体,发现3个构造-岩性圈闭,圈闭总面积4.09km2。综合考虑认为葡北9井南圈闭最为有利,并提出了相应的勘探井位建议方案,为火焰山上盘葡北-葡萄沟地区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余琪祥,陈君,余风华[2](2016)在《西北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领域分析》文中指出西北中小型盆地众多,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盆背景和成烃、成藏条件。存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4套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具体到每个盆地又具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在充分收集已有研究成果和跟踪勘探动态及油气新发现的基础上,开展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选取部分中等勘探程度和低勘探程度盆地,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源量计算方法对盆地或凹陷进行了油气资源预测与计算。认为虽然存在许多制约的难点或瓶颈,但也存在多个油气勘探领域。如侏罗系、白垩系生烃凹陷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近源古隆起和山前带是勘探的有利区带;石炭系是潜在的勘探领域;另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值得重视。

刘志敏[3](2015)在《吐哈盆地葡萄沟—葡北侏罗系低幅度构造识别及储层预测》文中指出葡萄沟-葡北地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七克台组一段与三间房组三段储层较为发育,油气资源丰富。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极为发育,逆掩推覆构造带形成多个中小型断背斜,局部地区发育低幅度构造。当前多数规模较大的背斜构造均已上钻,且多数井取得工业油流,而低幅度构造的勘探程度较低,因此低幅度构造区域极具勘探前景。随着探区勘探程度的提高,葡萄沟-葡北地区的构造特征认识得以不断深入。经钻探后发现,低幅构造高点位置与先前认知存在-定的偏差,最初上钻的探井位置大多未能落在高点上,并且还存在部分遗漏的低幅度构造未能识别出来。因此,急需明确该地区相对合理的构造特征,识别低幅度构造。本次研究以葡萄沟-葡北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第三系至侏罗系的主要目的层进行精细解释、断裂发育特征研究,并针对油气主要产层进行储层预测。在对第三系至侏罗系井下地层划分与地震层位综合标定的基础上,建立葡萄沟一葡北地区主要目的层地震地质层序格架与地震地质解释方案,查明研究区主要构造形态。为了更准确识别低幅度构造,采用正演模拟技术对小断层与微起伏构造分辨率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低幅度构造识别的影响。针对小断层的识别,采用属性融合的方式指导、验证小断层解释方案的可靠性。关于微起伏构造,将横向高分辨率的速度谱资料与纵向高分辨率的井资料有机结合,重构侏罗系主要目的层平均速度场,进行变速成图,并与早期时深关系拟合法时深转换构造图进行对比,综合利用倾角测井资料、正演模拟技术以及古地貌恢复手段,对变速成图的结果进行验证。依据变速成图法,七克台组一段底界新发现微起伏构造2个,三间房组二段底界新发现微起伏构造3个,修正先前七克台组一段底界构造误区2处,修正三间房组二段底界构造误区3处。通过波阻抗反演、属性分析和流体检测技术对主要层段进行储层预测,寻找有利的低幅度构造储层。为葡萄沟-葡北地区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张增宝[4](2014)在《吐哈盆地西北缘深部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吐哈盆地的勘探显示出深层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比如鲁克沁油田、托参1井证实中二叠统烃源岩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吐哈盆地4.62亿吨探明储量中,可能有1亿吨来自二叠系烃源岩。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沟和艾维尔沟野外露头也见到良好的二叠系烃源岩。但是目前对于深层的勘探程度依然较低,还存在许多基础石油地质问题未能解决,诸如地层展布及沉积特征、盆地的原型及演化、烃源岩的分布情况等,这些问题是当前吐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和预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论文针对吐哈盆地西北缘大河沿区块深层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整个吐哈盆地大的构造背景下,以重力、磁力、电法剖面、地震剖面、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新采集的电法剖面、二维地震测线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成果,以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综合地质解释技术、构造演化的平衡剖面分析技术、盆地原型和演化分析技术以及油源对比技术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为主要手段,开展了深层二叠系构造解释,落实了深层二叠系地层展布特征,厘定了深层二叠系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格局,分析了构造演化及其规律,并基于地层展布、剥蚀厚度和沉积相的分析探讨了盆地的原型及其演化,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及发育的环境和背景。研究对于吐哈盆地下一步深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论文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5条电法MT剖面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并结合重力、电法、地震剖面的联合反演和解释,厘定了吐哈盆地西北缘盆地的构造边界,认为盆山之间断层十分发育,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构造形式,也是主要的盆地与造山带的分界。盆地边界或盆山接触关系现状,由一组断层与超覆接触线组成。其边界不完全固定在某一条断层上,比较复杂,在多条断层中变换,涉及断层F2、F3、F4。并根据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对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论文开展了主要目的层二叠系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成图的研究。结合盆地的构造、地层的特征模式,以二叠系为目的层,建立了深层的构造模型;根据合成地震记录、VSP和露头等资料及叠加偏移联合对比进行了综合的层位标定;以构造模型为指导,在偏移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参考瞬时相位等剖面,进行了断层的识别、组合;通过重震联合反演,验证了解释模型的合理性:用模型层析法进行了速度分析,并进行时深转换、构造成图。研究获得了中二叠统反射层构造图,为中二叠统残余地层的分布、剥蚀厚度及原始地层厚度的恢复奠定了基础。通过深度构造图的编制和分析,获得了研究区二叠系残余地层厚度的分布。下二叠统残余厚度在托克逊凹陷内,沉积厚度最大达600m,北部由于博格达裂谷发育,沉积厚度最大,超过1200m。总体来说,大河沿市以南厚度薄,平均在400m左右,而在大河沿市以北,向桃树园方向,地层迅速变厚。中二叠统残余地层在研究区内,仅在科牙依凹陷及托克逊凹陷呈块状分布,并在两个凹陷内分别形成沉积中心。在剥蚀量求取原理和方法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地层结构趋势外推法,对研究区中、上二叠统做了剥蚀厚度的恢复,揭示了研究区的剥蚀特征。研究表明:上二叠统剥蚀主要发生在台北凹陷,剥蚀厚度白北向南逐渐增大,之后又逐渐减小到未沉积的边缘。在葡萄沟与鄯科1井附近,剥蚀达到最大值800m。中二叠统剥蚀地层主要分布在台北凹陷、卡拉图凸起、科牙依凹陷、托克逊凹陷,在台北凹陷北部分别有两个剥蚀厚度尖灭,自北向南剥蚀厚度逐渐增大,并在斜坡处达到最大值,再向南逐渐减小,在卡拉图凸起处,剥蚀厚度达到最大值,超过1200m。在地层残留厚度和剥蚀厚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二叠系的原始沉积厚度。研究表明:下二叠统原始地层厚度与残留地层厚度趋势一致,吐哈盆地西北缘区内,下二叠统厚度白南向北逐渐增厚,从600m到1600m;探区两南部布尔加凸起上未沉积下二叠统地层。中二叠统主要沉积在台北凹陷、台南凹陷、科牙依凹陷与托克逊儿个凹陷内。西北缘白北向南逐渐减薄,从1400m到200m;科牙依凹陷内,白东向西逐渐减薄,从1600m到800m;探区东南部托克逊凹陷白东向西逐渐变厚,从200m到1800m左右;而布尔加凸起上未接受沉积。上二叠统沉积主要分布在台北凹陷及其周缘,沉积厚度最大超过1400m。大河沿研究区内,上二叠统厚度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薄,主要分布在布尔加凸起与卡拉图凸起处。论文通过断裂活动性的分析和平衡剖面的恢复,研究了二叠纪的构造演化。认为二叠纪以基底断裂控制的构造形迹为主,控制了凹隆格局,可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阶段,中二叠世伸展-拗陷阶段,晚二叠世持续沉降-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构造的演化具有三个方面的规律:构造的幕式演化以抬升为主;构造的幕式演化控制了地层沉积的局限性;多期的抬升导致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并根据构造运动期次、不整合面、变形特征和地层组合等,将吐哈盆地大河沿地区划分为N2-Q、J-N1、P2-T和C-P1共4个级层序,以及7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论文对二叠系的地震相、地层岩石组合以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认为:下二叠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和湖泊相、滨海相、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应为深水裂谷盆地环境;中二叠统大河沿组整体为一套同构造期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河流、冲积扇相沉积,以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缺少泥质沉积;塔尔朗组沉积时期,吐哈盆与准噶尔盆地水体可能相通,沉积环境相似,由盆地边缘向中心变化的趋势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上二叠统主要为三角洲相、曲流河相和滨、浅湖—湖岸平原沉积。论文基于地层展布、剥蚀厚度和沉积相的分析探讨了盆地的原型及其演化。认为:中国西部在早二叠世发生了地壳扩张作用,这是一次区域性的伸展作用,导致了吐哈盆地及其周缘早二叠世裂谷盆地的发育,伴有多期次火山喷发。吐哈盆地西北缘研究区内普遍为内陆裂谷—断陷盆地泥质岩-火山岩沉积组合。中二叠世,吐哈盆地从早期的裂谷型深水盆地逐渐向裂谷—坳陷盆地演化,在中二叠世中晚期逐渐过渡到湖相沉积。晚二叠世开始,吐哈盆地进入了陆相湖盆发展时期,盆地性质由裂谷向坳陷型转化。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板块作用归结为古亚洲洋的闭合。论文对8个剖面的野外露头及8口已钻井的中二叠统塔尔朗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8个野外露头剖面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平均为3.72%,C27-C28-C29甾烷含量三角图显示有机质类型主要为111型和Ⅰ型,并已处于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成熟—好的烃源岩,具有非常好的生烃潜力。而邻区钻井烃源岩的综合分析表明:有机碳丰度平均1.86%,氯仿沥青“A”平均含量0.0158%,生烃潜量(S1+S2)平均值为2.2 mg/g,干酪根类型主体为Ⅲ型,少部分112型,约占8.70%,基本无Ⅰ型干酪根母质,综合评价为中等—差的烃源岩。导致这个野外露头和钻井烃源岩综合评价结果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构造-沉积格局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吐哈盆地西北缘的野外露头区主体处于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区,而邻区钻井则大多处于滨浅湖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区,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所以导致了地层岩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烃源岩的质量。总体来看,吐哈盆地西北缘研究区位于好的烃源岩发育区。中二叠统塔尔朗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科牙依和托克逊凹陷区,有效面积约670km2,厚200400m,镜质体反射率Ro的范围从0.62%到1.15%,综合评价为成熟—好的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生烃潜力。论文还对中二叠统塔尔朗组烃源岩的发育与研究区的构造特征、盆地原型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吐哈盆地西北缘位于二叠纪最大的博格达一七角井裂谷。陆内裂谷的环境,有利于包含丰富有机质的陆源物质的形成,对烃源岩的形成有利。中二叠世中期吐哈盆地从早期的裂谷型深水盆地逐渐向裂谷—坳陷盆地演化,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减弱,盆地整体稳定沉降,湖盆范围扩大。此时仍具有较高的沉降速率。这样的构造沉积条件非常有利于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沉积了以灰绿色、灰黑色泥、页岩为主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塔尔朗组是吐哈盆地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湖侵沉积,其原始沉积范围远比现在所分布的要大得多,是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时期。沉积中心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物以黑色、暗色泥页岩为主,保存条件好。

刘选[5](2014)在《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致密砂岩气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吐哈盆地是富煤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生气条件好,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整体具备千亿方以上的资源规模。自2007年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已发现柯柯亚、温吉桑、红旗坎、阿克塔什等有利含气区。本文在区域沉积特征、储层特征与动力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自生自储”型及“近生近储”型两种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同时对应区域构造单元,总结出三类成藏模式并予以分别解释。多种证据皆表明吐哈盆地侏罗系致密砂岩气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形成了“自生自储”型及“近生近储”型致密砂岩气成藏。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气的主要成因类型与赋存形式为低熟次生热成因游离气。初步研究认为,本区优质高产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取决于良好的源储平面叠合配置,以及成藏物质体系与构造圈闭形成时期的完美时空对应关系。而以“近生近储”作为主要成藏机制下的此类游离气成藏模式在构造作用改造、抬升强烈的北部山前带地区最为发育,且其最好的产气远景区是与煤层累积厚度分布对应良好的凹陷中心边缘物性较好砂体附近的构造高点以及圈闭褶皱中心部位等处;而“自生自储型”成藏机制在全区、特别是在沉积不稳定的决口扇发育的区域广泛分布,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成藏机制;此外,在盆地局部地区,尚有由上述两者叠合形成的复合成藏机制。研究认为,吐哈盆地水西沟群发育大范围煤系烃源岩及与其大面积直接接触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而适宜的温压场演化与分布特征,连同与构造圈闭和断裂发育关系密切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则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动力场环境与条件。通过烃源岩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储集层岩石学、成岩演化及流体包裹体等相关地质要素的综合研究,表明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煤系地层是致密砂岩气藏的主要气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Ro约0.6-0.8%的低熟阶段就开始生气,并在Ro大于1.1%时进入生气高峰;而受快速深埋、成岩压实等因素作用,计算储集层致密化时间为中-晚侏罗世。这种“先期致密”、“后期生气”的源储配置关系有利于吐哈盆地大范围发育以垂向近生气中心聚集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气藏,后期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在北部山前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上倾方向又进一步发育成“先成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而盆地深洼区则为持续充注的典型“先成型”、受储层甜点控制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具有某些类似“深盆气”或“连续气藏”的特征;在南部斜坡区下倾段(洼中隆)则发育继承性发展的“后成型”致密砂岩油藏。

杜卫东,万云洋,钟宁宁,费佳佳,张枝焕[6](2011)在《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全球石油污染的现状从原油的组成、分类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原油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石油的工业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土壤和沉积物原油污染,对松辽盆地、济阳坳陷、塔里木盆地、渤海油区等区域污染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对石油勘探开发中重要污染源之一——化学助剂造成的污染也作了总括.

陈晓智[7](2011)在《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吐哈盆地鄯勒油田处于博格达山前构造带,地质条件复杂,砂层与煤层交互发育。鄯勒油田为特低孔特低渗型煤系储层油田,虽建产规模逐年扩大,但受制于地质构造背景,前期构造分析并不完善,构造及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加上物源方向变化快及生储盖配置多样化等因素,导致近几年多次勘探与开发没有大的突破。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以地震、测井及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利用Landmark工作站重新认识并分析鄯勒油田构造特征,总结了典型区块的构造类油藏的油气成藏规律,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有利油气圈闭,最后指出了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研究表明:(1)鄯勒地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盖层滑脱式和撕裂型三种断裂类型。研究区两侧的基底大断裂形成于印支末期,并在后期不断活化改造;中部的盖层滑脱式断裂形成于燕山Ⅱ幕运动时期;燕山Ⅲ幕运动时期,撕裂断层形成,并对早期形成的盖层滑脱断层进行切割。(2)断裂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基底断裂形成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构造裂缝,沟通了中下侏罗统及三叠系烃源岩,为油气向上或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盖层滑脱断层形成时期伴生的构造裂缝多被方解石、硅质等矿物充填,利于早期生成油气的保存,但受后期燕山晚期及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早期断裂活化,断面错开,导致早期油藏内油气散失并在浅层有利圈闭处聚集成藏。(3)鄯勒地区油藏类型可以划分为构造类和岩性类油藏,细分为断背斜型、断块型、断鼻型、砂体上倾尖灭型和透镜状砂体型等五个亚类。(4)研究区典型区块已发育的构造类油藏成藏规律可归纳为:①靠近可沟通油源的基底断裂;②圈闭形态受构造与断裂双重作用的控制;③有效储集体下部多发育高角度未充填裂缝且上部多发育低角度充填裂缝。(5)预测了断鼻型和岩性型油气圈闭,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研究区南部基底大逆断层下盘封闭条件好,西山窑组一、二段地层中容易形成断鼻型油藏;研究区中部靠西侧西山窑组二段的三角洲相前积砂体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易形成砂体上倾尖灭型油藏;研究区中部靠西侧西山窑组三、四段时期形成的湖相浊积砂体容易形成透镜状砂体型岩性油藏。

许海涛[8](2010)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震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具有良好石油地质条件,发育有多个大型的背斜构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已经发现了多个油气田。但多年的勘探经验表明:圈闭的深度构造图和时间构造图差异很大,速度成图是落实构造形态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往直接采用地震速度建场开展变速成图工作,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和地质模型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对准南缘冲断带整体速度变化规律还不是很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通过系统地分析以往和当前速度建场和变速成图方法应用于山前复杂区构造成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质和速度资料特点,有针对性的改进现有速度建场和变速成图方法。从区域速度建场和局部目标精细变速成图两个层次,分析了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速度建场和变速成图精度的因素,并探索了适用于山前构造带圈闭落实的技术。在构造建模和区域地震地质综合统层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速度成图相关的数据库,以地震速度为平面控制,优选钻井速度约束,建立区域地震速度场,落实了区域构造形态的整体展布,为进一步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的整体地质认识奠定了基础。在基本把握准南缘冲断带区域速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冲断带有利目标的速度影响因素,进行速度类型划分,总结归纳不同速度类型目标的变速成图方法。通过研究初步形成的速度成图技术:(1)虚拟井约束下区域速度场与目标圈闭结合成图方法;(2)逆冲断裂下伏圈闭变速成图方法;(3)巨厚砾岩下伏圈闭落实方法;(4)探索应用了地震属性约束速度变化的方法。这些技术通过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构造成图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供的多口钻井在不同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或良好油气显示,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通过研究,形成了前陆冲断带的区域和目标圈闭间交互提升地震速度场和构造成图精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该区及类似地区准确速度成图奠定了技术和方法基础。

郭威[9](2008)在《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博格达及其邻区处于亚洲大陆腹地,现今的区域地质呈现地块与造山带镶嵌、盆地与山脉共存,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复杂地质结构构造格局,造就了巨大的中亚成矿域,同时孕育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既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新理论、探索地球科学前沿的最佳天然野外实验室,也是我国矿产资源赋存地之一。因此,通过对博格达造山带、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的研究和总结,开展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而探索板内造山机制以及大陆动力学,既具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大陆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思想、新认识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发育地层全、地层分布有序、结构构造格架清晰的沉积盆地与结构复杂的造山带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对博格达构造带、吐—哈盆地及三塘湖盆地采用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相互配合、验证,以构造为主线,从盆地构造解析、造山带构造解析、盆山结合的区域地质解析入手综合分析,对博格达构造带及其相邻盆地板内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依据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岩浆活动规律和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特征综合研究,认为晚泥盆世—石炭纪,阿尔泰山和天山及其相邻区域经历了洋盆俯冲、陆—陆碰撞造山,导致北疆区域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博格达构造带及其邻近的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褶皱基底,结束了前二叠纪洋、陆转换的板块构造作用过程,开始进入了全新的板内构造作用阶段。2、依据野外剖面观察、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及岩浆活动特征,确定了博格达及其相邻盆地的现今盆山共存格局的基本构造样式。博格达山为背冲推覆的复式背斜构造,形成扇形褶皱、冲断构造组合;两侧盆地为受对冲式冲断、推覆构造控制的拗陷盆地,边界断层既控制了构造特征,也控制了盆地的沉积特征。现今的构造格局是新生代形成的。3、确定博格达及其相邻盆地现今的构造特征是喜山构造运动的最终产物,但包容、继承了不同时期的古构造,包括进入板内构造演化以来的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各期构造,并确定了其基本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4、通过对博格达山及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认其形成时期为二叠纪,侵入的辉长、辉绿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与陆内拉张带或者初始裂谷玄武岩相似;博格达山及相邻盆地中的下二叠统的沉积建造总体上具有由粗到细的正粒序特征,为典型的伸展磨拉石建造;结合准噶尔盆地区域地质资料,依据上述火山—沉积特征与岩浆活动特征,认为博格达山及相邻盆地二叠纪早期为造山后伸展环境。5、综合分析确定博格达山的隆升是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多阶段隆升。通过对博格达山两侧盆地的高岩屑含量及重矿物和古流向资料的统计综合分析,限定了博格达山再次隆升的初始时间发生于中侏罗世西山窑晚期,博格达山大幅度隆起是新生代的产物,中新世早期成为博格达山造山的鼎盛时期。

康毅力,罗平亚[10](2007)在《储层保护系统工程:实践与认识》文中指出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储层损害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储层保护技术系统的环境和结构特点。明确了储层损害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储层损害作用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从而决定了储层损害的评价、诊断、预防、处理改造还是一个系统。储层保护各项技术原则的制订和配套工艺的实施都应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对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要统筹考虑。介绍了已形成的储层保护技术系列,并以川西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吐哈低渗透砂岩多套油层和渤海高渗透疏松砂岩油层为例,说明了储层保护系统工程的成功应用。讨论了储层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思想观念、组织协调和工程运作等仍是制约保护技术实施和最终效果体现的重要因素,促进观念更新、加强技术培训仍任重而道远。

二、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七克台组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及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3.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3 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论文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及沉积特征
    2.4 油气勘探概况
第3章 葡北-葡萄沟区块构造特征分析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3.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2.2 联井标定及地层层序格架建立
        3.2.3 目的层精细解释
    3.3 构造特征分析
        3.3.1 主要构造特征
        3.3.2 主要断裂特征
第4章 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勘探区预测
    4.1 构造-岩性圈闭类型
    4.2 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有利因素
        4.2.1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特征
        4.2.2 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4.2.3 成藏期古地貌分析
    4.3 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
第5章 七克台组砂体分布预测
    5.1 井下储层发育特征
    5.2 井下测井响应特征及交会图分析
        5.2.1 测井曲线处理
        5.2.2 测井响应特征及交会图分析
    5.3 地震反演
        5.3.1 研究区地震反演方法
        5.3.2 反演特征分析
    5.4 地震属性
    5.5 油气检测技术
    5.6 有利区砂体识别
第6章 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及勘探目标优选
    6.1 葡北9井南圈闭
    6.2 葡北18井南圈闭
    6.3 葡北2井东北圈闭
    6.4 圈闭优选
    6.5 钻探目标建议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3)吐哈盆地葡萄沟—葡北侏罗系低幅度构造识别及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幅度构造识别研究现状
        1.2.2 微起伏构造变速成图技术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1.4.1 研究思路
        1.4.2 关键技术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及沉积背景
    2.4 油气勘探简况
第3章 葡萄沟-葡北地区构造特征分析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3.2.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2 单井标定
        3.2.3 联井标定
    3.3 层位解释及断层解释
        3.3.1 层位解释
        3.3.2 断层解释
    3.4 构造特征分析
        3.4.1 主要构造特征
        3.4.2 主要断裂特征
第4章 低幅度构造正演模拟
    4.1 微起伏构造理论模型正演模拟研究
        4.1.1 地震岩石物理参数研究
        4.1.2 不同埋深微起伏构造理论模型
        4.1.3 不同速度误差微起伏构造理论模型
        4.1.4 葡萄沟-葡北地区微起伏构造识别
    4.2 小断层理论模型正演模拟研究
    4.3 低幅度构造正演模拟实际意义
        4.3.1 微起伏构造正演模拟实际意义
        4.3.2 小断层正演模拟实际意义
第5章 地震速度建场以及变速成图
    5.1 原理与理论基础
        5.1.1 地震速度建场方法
        5.1.2 变速成图基本原理
    5.2 葡萄沟-葡北地区目的层变速成图实际应用
        5.2.1 时深关系拟合法
        5.2.2 平均速度法
        5.2.3 构造可靠性分析
        5.2.4 构造差异性论证
    5.3 葡萄沟-葡北地区地震速度特点
    5.4 变速成图法意义
第6章 低幅度构造有利区域储层预测
    6.1 储层预测方法及其原理
        6.1.1 井约束模型反演技术
        6.1.2 地震属性分析
        6.1.3 流体检测技术
    6.2 微幅度背斜构造储层预测
        6.2.1 反演效果分析
        6.2.2 属性分析
        6.2.3 流体检测技术
    6.3 微幅度鼻状构造储层预测
        6.3.1 属性分析
        6.3.2 反演效果分析
        6.3.3 流体检测技术
    6.4 微幅度构造储层预测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吐哈盆地西北缘深部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油气的研究现状
        1.2.2 吐哈盆地西北缘的勘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深部地质结构
        2.1.3 结构构造样式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上古生界(Pz_2)
        2.2.2 中生界(Mz)
        2.2.3 新生界(Kz)
    §2.3 区域油气地质条件
第三章 深部二叠系构造格局
    §3.1 构造边界及单元划分
        3.1.1 电法MT剖面的地质解释
        3.1.2 盆地的构造边界
        3.1.3 构造单元划分
    §3.2 结构特征
        3.2.1 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
        3.2.2 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3.2.3 残留和原型结构特征
    §3.3 构造变形及格局演化
        3.3.1 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
        3.3.2 平衡剖面恢复及变形分析
        3.3.3 构造演化及其规律
第四章 二叠纪盆地原型及演化
    §4.1 构造-地层层序
        4.1.1 构造层序划分
        4.1.2 层序地层格架
    §4.2 沉积环境与岩相特征
        4.2.1 二叠系的地震相特征
        4.2.2 早二叠世沉积环境
        4.2.3 中二叠世沉积环境
        4.2.4 晚二叠世沉积环境
    §4.3 盆地原型及演化
        4.3.1 盆地原型的概念
        4.3.2 二叠纪盆地类型
        4.3.3 盆地的原型演化
第五章 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5.1 露头烃源岩特征
        5.1.1 烃源岩分布
        5.1.2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2 已钻井烃源岩特征
        5.2.1 烃源岩分布
        5.2.2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综合评价
        5.3.1 烃源岩综合评价
        5.3.2 有效烃源岩分布
    §5.4 构造-沉积格局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
        5.4.1 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
        5.4.2 烃源岩发育的构造、沉积控制因素
        5.4.3 烃源岩形成模式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目的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沉积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1 沉积背景
        2.1.2 充填特征
    2.2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划分依据与方法
        2.2.2 地层发育特征与对比
    2.3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特征
        2.3.1 三角洲体系及其相特征
        2.3.2 扇三角洲体系及其沉积相特征
        2.3.3 湖泊体系及其沉积相特征
    2.4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
        2.4.1. 物源分析
        2.4.2 沉积剖面对比
        2.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5 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于成藏的影响
        2.5.1 高碳屑含量对于决口扇沉积的物性改善现象
        2.5.2 沉积模式的建立
        2.5.3 沉积特征对于成藏机制的影响
第三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3.1 储层岩石学与成岩特征
        3.1.1 宏观岩石学特征
        3.1.2 显微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3 储层微观特征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隙结构特征
        3.3.3 裂缝分布
    3.4 成岩作用研究
        3.4.1 成岩作用类型
        3.4.2 成岩阶段
    3.5 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因素
        3.5.1 沉积作用的影响
        3.5.2 成岩作用的影响
        3.5.3 构造作用的影响
        3.5.4 有机质充填的影响
        3.5.5 碳屑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致密气藏的温压场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4.1 吐哈盆地流体特征
        4.1.1 流体动力特征
        4.1.2 流体化学特征与物性特征
    4.2 温压场特征分析
        4.2.1 地温场特征分析
        4.2.2 流体压力场特征分析
        4.2.3 重点研究区温压场特征
    4.3 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特征
        4.3.1 温吉桑地区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
        4.3.2 主要解释结论
        4.3.3 构造应力场特征
第五章 水西沟群致密气藏成藏机理研究
    5.1 烃源岩特征
        5.1.1 有机质类型
        5.1.2 有机质丰度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烃源岩主要生烃时期的确定
    5.2 储层致密化机理
        5.2.1 原生(沉积)致密化机理
        5.2.2 次生(成岩)致密化机理
        5.2.3 有机质充填致密化机理
        5.2.4 水西沟群致密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条件
        5.2.5 储层致密化时期的确定
    5.3 源储配置关系
        5.3.1 源储空间配置关系及生储盖组合
        5.3.2 烃类充注与储层致密的时间配置及气藏类型划分
    5.4 水西沟群致密气藏天然气地质特征
        5.4.1 天然气赋存形态
        5.4.2 天然气同位素组成
        5.4.3 天然气成因类型
    5.5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机制
        5.5.1“近生近储型”致密砂岩气藏
        5.5.2“自生自储型”致密砂岩气藏
    5.6 水西沟群致密气藏成藏模式与演化分析
        5.6.1 致密砂岩气藏生储盖组合的形成
        5.6.2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动力场演化
        5.6.3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原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2 石油工业工艺流程对环境的影响
3 国内外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
    3.1 原油的污染
        3.1.1 国外的情况
        3.1.2 中国的情况
    3.2 化学助剂造成的污染
4 结论与展望

(7)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6 实物工作量以及研究成果
        1.6.1 实物工作量
        1.6.2 主要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勘探开发现状
第3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1 地震工区范围及解释流程
    3.2 层位标定
    3.3 层位解释
        3.3.1 Tx1 地震反射界面
        3.3.2 Tx2 地震反射界面
        3.3.3 Ts1 地震反射界面
    3.4 断层解释
        3.4.1 断层的剖面解释
        3.4.2 水平时间切片断层解释
        3.4.3 沿层相干体切片断层解释
        3.4.4 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
    3.5 速度分析与构造成图
第4章 构造特征分析
    4.1 区域构造特征
    4.2 断裂系统分析
        4.2.1 断裂类型
        4.2.2 断裂组合特征
        4.2.3 新解释的断层特征
    4.3 构造样式与构造分区
    4.4 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4.1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4.4.2 断裂类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第5章 油藏综合评价
    5.1 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5.2 典型油藏解剖
        5.2.1 勒10 块断背斜型油藏
        5.2.2 勒1-勒4 块断块型油藏
    5.3 油气成藏模式
        5.3.1 油气运聚模式
        5.3.2 油气成藏规律
        5.3.3 有利圈闭预测
    5.4 有利区块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震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准南缘冲断带勘探历程及资料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成果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技术路线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基本原理
    2.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2 影响地震速度主要因素
    2.3 地震速度建场方法
    2.4 成图基准面
    2.5 变速成图方法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震速度特点及建场难点
    3.1 准南缘冲断地震速度特点
    3.2 准南缘冲断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难点
第四章 速度基础数据建库及区域速度建场
    4.1 地震地质层位精细标定技术及区域统层技术
    4.2 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区域等T0 图勾绘
    4.3 区域速度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4.4 准南缘冲断带区域速度数据场的建立
第五章 目标精细速度成图方法及效果分析
    5.1 准南缘冲断带目标精细速度成图研究思路
    5.2 目标区精细速度研究方法
    5.3 巨厚砾岩下伏圈闭精细速度研究方法
    5.4 逆冲断裂下伏构造精细速度研究方法
    5.5 探索地震属性在层速度约束中的应用
第六章 认识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板内构造作用研究现状
        1.2.1 板内造山带研究
        1.2.2 盆地构造研究
        1.2.3 盆山耦合、转换及构造作用研究
        1.2.4 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及存在问题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2 基底组成及其形成
        2.2.1 结晶基底
        2.2.2 褶皱基底—洋盆消减、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2.3 区域二叠纪—新生代地层
        2.3.1 二叠系
        2.3.2 三叠系
        2.3.3 侏罗系
        2.3.4 白垩系
        2.3.5 新生界
3 博格达构造带构造特征分析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博格达构造带区域地质概况
        3.1.2 区域大断裂概述
    3.2 地层序列及组合特征
        3.2.1 二叠系
        3.2.2 三叠系
        3.2.3 侏罗系
        3.2.4 白垩系
        3.2.5 新生界
    3.3 构造事件及构造样式
        3.3.1 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事件
        3.3.2 构造特征及其样式
    3.4 构造演化
        3.4.1 二叠纪陆内裂谷—断陷—萎缩阶段
        3.4.2 晚二叠世晚期—三叠纪前陆盆地形成—拗陷阶段
        3.4.3 侏罗纪—古近纪广盆形成演化阶段
        3.4.4 新生代强烈逆冲造山和盆地改造阶段
4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4.1 区域地质概况
    4.2 地层序列及沉积组合
        4.2.1 二叠系
        4.2.2 三叠系
        4.2.3 侏罗系
        4.2.4 白垩系—新生界
    4.3 构造事件及其特征
        4.3.1 不整合及其性质的确定
        4.3.2 构造层及构造阶段划分
    4.4 各构造层的主要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
        4.4.1 二叠系构造层(晚海西期)构造变形特征
        4.4.2 三叠—侏罗—下白垩统构造层(晚燕山期)构造特征分析
        4.4.3 古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及喜山期构造变形特征
    4.5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
5 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5.1 区域地质概况
    5.2 地层序列与沉积组合
        5.2.1 下二叠统
        5.2.2 中二叠统
        5.2.3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
        5.2.4 中、上三叠统
        5.2.5 侏罗系
        5.2.6 白垩系—新生界
    5.3 构造事件、构造层划分及不同构造层构造特征
        5.3.1 构造层划分
        5.3.2 各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5.4 不同时期构造变形层次的叠加和反转
        5.4.1 不同类型构造应力形成的构造样式的叠加、改造与反转
        5.4.2 相同类型构造应力形成构造样式的叠加与继承
6 博格达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分析
    6.1 博格达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特征
    6.2 博格达构造带及其邻区的板内构造演化过程
        6.2.1 早二叠世(海西期)伸展断陷—拗陷阶段
        6.2.2 晚二叠世—古近纪的区域挤压阶段
        6.2.3 新近纪强烈挤压逆冲造山阶段
    6.3 博格达山隆升时间的限定
    6.4 博格达及其邻区构造运动学与区域动力学分析
        6.4.1 博格达及其邻区构造运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6.4.2 区域动力学分析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储层保护系统工程:实践与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理念的引入
2 储层损害源系统
3 储层保护系统
    3.1 储层保护系统的环境
    3.2 储层保护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3.3 储层保护研究系统
    3.4 储层保护技术系统
    3.5 储层保护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4 储层保护系统工程的应用
    4.1 川西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保护
    4.2 吐哈多套低渗透砂岩油层保护
    4.3 渤海高渗透疏松砂岩油层保护
5 存在问题和讨论
    5.1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5.2 储层保护技术问题
    5.3 观念和技术管理问题
6 结束语

四、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吐哈盆地火焰山上盘七克台组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及储层预测[D]. 舒国丽.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2]西北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领域分析[J]. 余琪祥,陈君,余风华. 西北地质, 2016(01)
  • [3]吐哈盆地葡萄沟—葡北侏罗系低幅度构造识别及储层预测[D]. 刘志敏.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4]吐哈盆地西北缘深部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D]. 张增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5]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机理研究[D]. 刘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J]. 杜卫东,万云洋,钟宁宁,费佳佳,张枝焕.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04)
  • [7]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D]. 陈晓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8]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震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方法研究[D]. 许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D]. 郭威. 西北大学, 2008(08)
  • [10]储层保护系统工程:实践与认识[J]. 康毅力,罗平亚.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7(01)

标签:;  ;  ;  ;  ;  

吐哈油田山前构造带新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