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一、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1](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指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吕双[2](2021)在《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减枳实大黄汤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于痰热腑实型AIS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住院、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入组条件的痰热腑实型AI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减枳实大黄汤治疗,疗程为14天。入院时采集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浆HCY、TXB2、6-keto-PGF1α含量。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与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加减枳实大黄汤对于痰热腑实型AIS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无效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无效3例、有效23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HCY、TXB2、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HCY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NIHSS评分与血浆HCY指标呈正相关,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负相关。BI评分与血浆HCY指标呈负相关,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浆HCY、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负相关,血浆HCY指标与血浆TXB2指标呈正相关,血浆TXB2指标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显着负相关。我们使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确定痰热腑实型中重度AIS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血浆TXB2含量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枳实大黄汤可以帮助痰热腑实型AIS患者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减轻痰热腑实证相关症状,同时可以降低血浆中HCY、TXB2水平,升高血浆6-keto-PGF1α的水平。痰热腑实型AIS患者中,NIHSS评分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BI评分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浆HCY、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血浆TXB2指标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显着负相关。TXB2是中度至重度痰热腑实型AIS的危险因素。

王丽丽[3](2020)在《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对比中医“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二个证型之间及与非“股肿”患者的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变学指标、风湿四项、自身抗体十五项、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肿瘤六项、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差异,借以探讨中医证型临床理化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寻找特征性指标,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逐步在中医证型中归纳添加现代医学临床理化指标内容,形成相关的、不偏离“辩证论治”原则的中医证型新的主证和兼证内容;丰富中医的内涵、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源自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115例,年龄范围为15岁~96岁,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7例。并设立55例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股肿患者中医证型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115例“股肿”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分为两个主证组,脉络湿邪瘀滞证55例,脉络湿热瘀阻证60例;同时设立55名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2.两个主证之间进行年龄组、性别、血型的差异性比较:经检验,年龄P>0.05,无统计学意义;性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型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年龄段、性别、血型的分组之间,股肿患者中医证型间不存在差异性。3.两证型间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史的差异性分析:肿瘤史P=0.007<0.01,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余检测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证型之间相关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的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暂不认为在股肿不同证型间以上检验指标存在差异性。5.将非股肿对照组患者分别与股肿两证型比较发现:非股肿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A、尿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D-二聚体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股肿患者与非股肿患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比较中发现非股肿对照组患者与股肿患者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中发现糖类抗原724在非股肿对照组中与股肿脉络湿邪瘀滞证间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中同时有肿瘤病史者,其糖类抗原724多见于脉络湿邪瘀滞证。在与非股肿患者对比时发现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结果提示:可试行将糖类抗原724这一指标纳入“股肿”脉络湿热瘀阻证型中,作为判断股肿合并肿瘤患者与非股肿患者的“兼证”依据。

杨南竹[4](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以来AIS的各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提取物治疗AIS一直是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方案,从抗炎、抗凋亡、调节纤溶功能三个方面,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injection,SLI)对AIS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SLI治疗前后AIS患者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1~2018.8首次发病的AIS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SLI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以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随后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结果:1.两组人群入院时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SLI组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PDW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LI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LT、FIB、hs CRP治疗后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BUN水平升高,P<0.05;hs CRP、DD水平降低,P<0.01。3.治疗7天、1月后两组NHIS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7天后的SLI组NHISS降低更显着,P<0.05;两组人群治疗1月后m R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SLI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较前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SLI对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其安全性较好,而无明显出血风险;在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与对照治疗的效果相当。2.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hs CRP、ICAM-1、VCAM-1水平,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3.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PLT、FIB等水平,下调u PA、PAI-1、t PA的表达,升高PDW水平,起到调节血小板功能,从而调节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二部分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SLI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观察SLI对大鼠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LC和LC-MS技术检测SLI的主要成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不同浓度SLI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绘制HUVECs生长曲线。2.适合浓度(0.8,1.6mmol/L)的SLI会显着减轻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P<0.01;其中60 min比30min的保护作用更强,P<0.01;3.应用HPLC法检测出SLI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D(3.70%)、迷迭香酸(2.68%)、紫草酸(3.86%)及丹参多酚酸B(53.81%);应用LC-MS法检测出SLI种包含29种明确的化学成分,这其中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A、丹参多酚酸D等14种常见酚酸;4.不同浓度(0.8,0.4,0.2mmol/L)的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各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SLI对HUVECs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加这一作用。2.SLI的成分明确,构成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可通过其中的多种已知成分起到治疗作用。3.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缺血缺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不同浓度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后炎性因子、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H2O2损伤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SLI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应用JC-1法和Hoechst法观察不同浓度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测量Bcl-2、Bax、Cleaved-capcase-3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的SLI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H2O2模型组的炎性因子(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显着降低,P<0.0001;抗炎因子IGF-1显着升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上述炎性因子和IGF-1的水平,P<0.0001。2.H2O2模型组的凝血相关因子u PA、PAI-1、PAI-1/t PA显着增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3.2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u PA(P<<0.0001)、PAI-1(P<0.0001)、PAI-1/t PA(P<0.01)的水平。3.JC-1法显示不同浓度(0.1,0.2,0.4,0.8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早期凋亡的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JC-1染色后的绿色荧光逐渐减少,红色荧光逐渐增加。4.Hoechst法显示不同浓度(0.4,0.8,1.6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染色亮度逐渐趋向正常细胞,且细胞核固缩分叶程度较前减轻。5.H2O2模型组的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1;加入适当浓度(0.2,0.4,0.8,1.6 mmol/L)的SLI能够下调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1.适合浓度的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的表达,上调IGF-1的表达而实现的;同时SLI还具有调节纤溶功能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PAI-1、u PA的表达,上调t PA的表达而实现的。2.不同浓度SLI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张婷婷[5](2020)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完成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中医证型虚实两组患者的Hcy水平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中医证型虚实两组组间在Hcy水平的差异比较,以明确Hcy这一指标对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虚实证型患者的评价作用,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治疗寻找评定临床疗效的依据。记录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患者血液化验相关指标,针对Hcy水平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观察Hcy与缺血性卒中相关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Hcy在所记录的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网络机制中的关联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证(痰热腑实)组45例,虚证(阴虚风动)组45例,由2名研究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入组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送检血液化验,使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对患者血清进行Hcy指标检测,及相关血液化验指标:血常规、血脂、凝血组合、肝肾功等相关因素,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患者在Hcy水平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90例,痰热腑实组45例,阴虚风动组45例,90例完成临床信息收集和指标检测。2.一般资料情况: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饮酒、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指标血常规、生化、凝血项目指标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Hcy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血浆Hcy与HGB、GGT、CREA呈正相关,与APTT呈负相关,而Hcy与余指标之间未呈现相关(P>0.05)。但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的实验研究。5.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程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现显着相关(P<0.001),此结果提示,血浆Hcy数值偏离正常值越高,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高,这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虚实两组之间血浆Hcy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虚实两组在Hcy水平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提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缺血性卒中中医痰热腑实证型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结论: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痰热腑实证型组和阴虚风动证型组在Hcy水平上有显着差异,且痰热腑实证型>阴虚风动证型,提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型Hcy水平高于阴虚风动证型,痰热腑实证型病情严重程度高,需尽早诊治,表明血浆Hcy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发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利于提高缺血性卒中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为运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2.初步判定Hcy与HGB、GGT、CREA指标间存在正相关,与APTT指标间存在负相关。

吴宇卉[6](2020)在《TAFI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是一种血浆酶原,能被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纤溶酶等物质激活,在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以及炎性反应中均起到调节作用,故TAFI及其基因多态性成为多种疾病严重程度、进展及预后的标志物。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TAFI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发病72h内TAFI水平与间隔7天后的TAFI水平差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提示作用,为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早期诊断和治疗及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法,通过采集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9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临床评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AFI水平与54例对照组相比较,并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将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如糖尿病病史、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TAFI)进行变量赋值,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胱抑素C(P=0.000,OR=0.765)、TAFI(P=0.002,OR=0.748)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病例组TAFI水平高于对照组TAFI。2.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0≤NIHSS评分≤3)TAFI=23.39±3.59,中度神经功能损伤组(4≤NIHSS评分≤15)TAFI=26.67±3.99,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NIHSS评分>15分)TAFI=31.07±2.3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F=22.014,P=0.000<0.01,认为三组TAFI有差异,NHISS评分越高组TAFI值越高。3.ΔTAFI=TAFI1-TAFI7,预后良好组(0≤mRS评分≤2)ΔTAFI=7.320(5.625,9.638);预后不良组(3≤mRS≤6)ΔTAFI=4.880(0.42,8.28),经两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P=0.001<0.05,认为预后不同组的TAFI差值有区别;Mann-Whitney U检验后P=0.011<0.05,说明预后不同两组的TAFI差值分布具有显着性。结论:1.TAFI可能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AF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NHISS评分越高组TAFI值越高,高水平TAFI值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3.病例组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的TAFI值相减得到ΔTAFI,TAFI差值越大,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好。

王亚亚,王俐婷,张兆辉[7](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发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TOAST分型将脑梗死按病因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与不明原因型。多种病因分型均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作为脑梗死的最主要的三种病

李岩[8](2019)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脑血管病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所以ACI的早期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对于ACI患者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针对ACI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数值的变化对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临床意义报道并不多,所以本研究主要观察1)ACI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差异。2)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健康人群和不同严重程度的ACI患者中的差异。3)不同预后ACI患者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4)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与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ACI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试验组选取2017.02—2017.06我院ACI发病1周内的患者60例,入院时评价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简称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小于4分;中型组,NIHSS评分5-15分;中重型组,NIHSS评分15-20分;重型组,NIHSS评分大于20分。并于发病3个月后随访进行预后评估,采用Modified Rankin Scale(简称MRS)评分量表,分为两组,为预后好,评分在0-2分;预后差,评分在3-6分。对照组系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60例。2组均于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3毫升,测定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所有入组者登记性别、年龄,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情况。本研究主要观察1)ACI患者与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差异。2)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不同严重程度的ACI和健康人群中的差异。3)不同预后ACI患者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4)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ACI患者预后相关性。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人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NIHSS分组的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D-二聚体至少在不同NIHSS组别之间存在显着差异。3.NIHSS评分不同的患者D-二聚体数值不同,且轻型组和中型组低于中重型组,中重型组低于重型。提示D-二聚体数值水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水平越高疾病严重程度越重。2.从方差分析表可见,不同NIHSS分组间,纤维蛋白原的方差为28.471,p<0.01。不同NIHSS分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显着差异。5.不同NIHSS评分患者纤维蛋白原两两比较可见,轻型与中型、中重型组、重型组之间的显着性p值都小于0.05。说明NIHSS评分不同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不同,NIHSS轻型组低于中型组,中型组低于中重型组,中重型组低于重型,提示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疾病严重程度越重。6.MRS评分提示急性脑梗死预后情况,急性脑梗死预后好组(MRS评分<3分)与预后差组(MRS评分≥3分)的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且预后好的组D-二聚体低于预后差组。同样,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也存在差异,且预后好的组低于预后差组。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在考虑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的情况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仍是预后差(3月后MRS评分3-6分)的独立相关因素。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D二聚体每增加1mg/L预后差的风险增加1.792倍,纤维蛋白原每增加1mg/L预后差的风险增加4.372倍。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凝血纤溶机制明显异常。起病越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数值越高。短期预后越差(3个月后MRS评分为3-6),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值越高。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考虑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的情况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仍是预后差(3月后MRS评分3-6分)的独立相关因素。

胡金圣[9](2018)在《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D-二聚体水平与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曹县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另选取该院同时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23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血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NP,NT-proBNP)水平、D-二聚体(D-Dimer,D-D)浓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等观察指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脑梗死面积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疾病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情况。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之间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两指标水平均高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的影响:根据GCS昏迷评分判定的轻中度患者两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NIHSS评分判定的轻中型患者两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重型患者,差异显着(P<0.05);(3)合并高血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的影响:合并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比较,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梗死面积对患者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的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相比,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比死亡患者和生存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死亡组患者两指标远远高于生存组,说明两指标水平过高可能影响患者的死亡率,而指标水平低可能会促进疾病好转。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疾病会导致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增高,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情况、脑梗死面积都会对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造成影响,而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又会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D-二聚体水平越高,其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因此,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病情观察、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魏巍[10](2016)在《脑出血患者血肿和血浆中纤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内及血浆中纤溶酶原、D-二聚体的含量,以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纤溶活性及外周血纤溶活性的特点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例。同时期选择20例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组。留取手术组患者血肿及外周静脉血标本及对照组外周静脉血标本,经过3000转/分的速度离心,10分钟处理后,分离出上清液至冻存管并做标记放于-80℃超低温冰箱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上清液纤溶酶原、D-二聚体水平。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手术组患者外周血及血肿测得纤溶酶原比较,手术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2.36±3.54ng/ml,手术组血肿内纤溶酶原均值14.99±3.70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2.293,P=0.027<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外周血及血肿测得D-二聚体比较,手术组外周血D-二聚体均值737.61±166.34ng/ml,手术组血肿内D-二聚体均值788.15±140.62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1.038,P=0.306>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组患者外周血与对照组测得纤溶酶原比较,手术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2.36±3.54ng/ml,对照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0.72±2.98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1.586,P=0.121>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外周血与对照组测得D-二聚体比较,手术组外周血D-二聚体均值737.61±166.34ng/ml,对照组外周血D-二聚体均值639.75±258.18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1.425,P=0.162>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血肿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测得纤溶酶原比较,手术组血肿内纤溶酶原均值14.99±3.70ng/ml,对照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0.72±2.98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4.012,P=0.000<0.01,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血肿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测得D-二聚体比较,手术组血肿内D-二聚体均值788.15±140.62ng/ml,对照组外周血D-二聚体均值639.75±258.18ng/ml,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2.257,P=0.03<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组患者血肿及外周血纤溶酶原相关性检验,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测得R=0.627,P=0.003<0.05,提示手术组脑出血患者血肿及外周血纤溶酶原具有相关性;手术组患者血肿及外周血测得D-二聚体相关性检验,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测得R=-0.002,P=0.992>0.05,提示尚无充分理由认为手术组脑出血患者血肿及外周血D-二聚体具有相关性。4、手术组患者分为术中抽出新鲜血组及术中未发现新鲜血组两个亚组,两个亚组间血肿内纤溶酶原比较,术中抽出新鲜血组血肿内纤溶酶原均值17.62±3.37ng/ml,术中未发现新鲜血组血肿内纤溶酶原均值12.90±3.23ng/ml,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2.28,P=0.035<0.05,两组数值间有统计学差异;两个亚组间外周血纤溶酶原比较,术中抽出新鲜血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1.77±3.32ng/ml,术中未发现新鲜血组外周血纤溶酶原均值12.61±3.71ng/ml,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0.481,P=0.636>0.05,两组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5、血肿内纤溶活性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血肿内纤溶酶原随发病时间的延长,R=-0.120,P=0.624,尚无充分理由认为血肿内纤溶酶原的含量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血肿内D-二聚体随发病时间的延长,R=0.285,P=0.237,尚无充分理由认为血肿内D-二聚体的含量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内存在纤溶酶原,血肿内平均纤溶酶原的含量要高于外周血(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不仅为脑出血微创术中使用尿激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能通过测量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血肿内纤溶酶原的含量,这对明确手术中尿激酶的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微创手术中抽出新鲜血组其血肿内的纤溶酶原要高于术中未抽出新鲜血组(P<0.05),这是否是脑出血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数据支持和研究。

二、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3.小结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的内容
        3.小结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经济负担重
        6.小结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3.小结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第一节 地龙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1.主要目的
        2.次要目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对象
        1.入选程序
        2.入选标准
        3.纳入标准~([40,77,83])
        4.排除标准~([40,77])
        5.病例脱落
        6.病例退出
        7.病例中止标准
    第五节 干预措施
        1.试验分组
        2.访视计划
        3.合并治疗
    第六节 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3.探索性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第八节 统计分析
        1.样本量计算
        2.统计分析数据集
        3.统计分析计划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数据监察委员会
        2.资源配置
        3.质量控制
        4.紧急破盲及揭盲
        5.伦理申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个人简历

(2)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1 IS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1.2 IS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3 IS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研究
        1.4 IS病因分型
        1.5 IS相关治疗进展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2.2 中医治疗相关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2.6 分组方法
        2.7 治疗方法
        2.8 临床观察指标
        2.9 量表评估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收集及脱落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中风证候疗效对比
        4.6 两组血浆HCY、TXB_2、6-keto-PGF_(1α)水平比较
        4.7 量表评分及研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8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9 结论
    5. 讨论
        5.1 加减枳实大黄汤功效及药理研究
        5.2 研究相关评分量表的选择
        5.3 AIS与血浆HCY的关系
        5.4 AIS与血浆TXB_2、6-keto-PGF_(1α)的关系
        5.5 AIS与凝血相关指标的关系
    6. 研究的创新性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附录二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
    附录三 中风证候条目积分表
    附录四 英文缩略词语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3 “股肿”中医诊断标准
    4 “股肿”病例纳入标准
        4.1 试验组纳入标准
        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5 “股肿”病例排除、剔除标准
        5.1 病例排除标准
        5.2 病例剔除标准
    6 研究观察指标
    7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1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性别的差异性
    2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血型的差异性
    3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性
    4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既往病史的差异性
    5 不同分组之间与炎症指标的差异性
    6 不同分组之间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差异性
    7 不同分组之间与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的差异性
    8 不同分组之间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的差异性
    9 不同分组之间与D-二聚体的差异性
第三章 分析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DVT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
        1.1.1 深静脉血栓形成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1.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的认识
        1.2 DVT的中医理论认识
        1.2.1 股肿
        1.2.2 股肿辨证分型
        1.3 现代医学关于相关临床指标的认识
        1.3.1 D-二聚体与DVT
        1.3.2 尿酸与DVT
        1.3.3 炎症因子与DVT
        1.3.4 免疫类指标与DVT
        1.3.5 凝血因子与DVT
        1.3.6 肿瘤细胞因子与 DVT
        1.4 中医学关于相关检测指标的认识
        1.4.1 D-二聚体的认识
        1.4.2 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1.4.3 炎症因子的认识
        1.4.4 免疫类指标的认识
        1.4.5 凝血因子的认识
        1.4.6 肿瘤坏死因子的认识
        1.5 中医“股肿”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性
    2 检验结果分析
        2.1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分析
        2.2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1
缩略词表2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资料采集
        1.1.3 试剂与仪器
        1.1.4 化验室指标检测
        1.1.5 ELISA法检测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的比较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1.2.5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比较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功能变化的比较
    1.3 讨论
        1.3.1 SLI对 AIS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1.3.2 SLI对 AIS 凝血纤溶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1.3.3 SLI对 AIS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作用
    1.4 小结
二、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1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总结
    2.2 SLI主要成分测定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总结
    2.3 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3.1 对象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总结
三、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的作用
    3.1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炎保护作用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总结
    3.2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纤溶功能保护作用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总结
    3.3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3.3.1 对象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总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论文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 中医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
        4. 缺血性卒中的中医治疗
        5. 立论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
        1. 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 缺血性卒中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 缺血性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
        4.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5.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目标
        3. 研究方案
        4. 研究指标检测和采集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
        2. 两组患者病史情况分析
        3.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两组患者血液实验检查项目比较
        4. 血浆Hcy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5. 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6. 血浆Hcy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6)TAFI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
        2.1.2 对照组
    2.2 采集一般临床资料
        2.2.1 高血压病史
        2.2.2 冠心病病史
        2.2.3 脑梗死病史
        2.2.4 糖尿病病史
        2.2.5 吸烟史
        2.2.6 饮酒史
    2.3 实验室检测
        2.3.1 血液标本的采集
        2.3.2 血浆TAFI的检测
    2.4 临床评分
        2.4.1 NHISS评分
        2.4.2 mRS评分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5.1 数据处理
        2.5.2 数据整理
        2.5.3 数据分析
    2.6 主要研究因素的赋值说明
3 结果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病例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
    3.2 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3.3 TAFI与 NHISS评分的关系
    3.4 ΔTAFI与 m RS评分的关系
4 讨论
    4.1 TAFI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4.2 TAFI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
    4.3 ΔTAFI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TXA2(血栓素A2)与PGI2(前列环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3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1 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2 急性脑梗死患者TM(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3.3 急性脑梗死患者t-PA与PAI-1水平变化及意义
    3.4 急性脑梗死患者PIC(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3.5 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3.6 急性脑梗死患者FDP水平变化及意义
4 结束语

(8)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具体检测方法
        2.2.1 血NT-proBNP水平检测方法
        2.2.2 血D-二聚体浓度检测方法
        (1)试剂盒主要成分
        (2)检测方法
        2.2.3 其他内容的评分、测定方法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2)昏迷程度评价
        (3)脑梗死面积测量
        (4)血压监测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比较情况
    2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合并高血压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
        2.1 观察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
        2.2 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
        2.3 观察组患者脑梗死面积与D-二聚体浓度、血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
    3 D-二聚体浓度与血NT-proBN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急性脑梗死疾病情况
        1.1 疾病症状表现
        1.2 疾病诊断
    2 D-二聚体浓度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3 血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脑出血患者血肿和血浆中纤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吕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丽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南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D]. 张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TAFI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吴宇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凝血-纤溶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J]. 王亚亚,王俐婷,张兆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06)
  • [8]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D]. 李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分析[D]. 胡金圣. 青岛大学, 2018(02)
  • [10]脑出血患者血肿和血浆中纤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D]. 魏巍. 泰山医学院, 2016(06)

标签:;  ;  ;  ;  ;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