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女性气质

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女性气质

一、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林[1](2020)在《观音形象的性别转换和佛教审美的柔性气质》文中研究表明较之儒、道,佛教是外来而扎根本土的文化形态,其对中华美学与艺术也有深远影响。立足华夏语境,结合文献及田野调查,从观音形象的性别转换切入,考察佛门艺术案例,解读佛门审美意象,多层面透视中国化佛教的柔美气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儒、道、释多元影响下的中华审美文化特质。

杨烁[2](2020)在《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文中指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典籍中辉煌灿烂的一笔,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哲学着作,无论在国内亦是海外该着作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译本总数上《道德经》仅次于《圣经》,可见其流行度之高,流行范围之广。近年来《道德经》译本研究文章数量出现增多的趋势,研究角度不断完善,但其俄译本研究文章较为匮乏。翻译美学理论是我国的本土译论,刘宓(mì)庆将其推向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层面。该理论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信息,为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道德经》中包含大量审美信息,其文风简练,思想深远,极致体现了古汉语之美。因此笔者尝试以翻译美学视角切入其俄译本研究,结合具体译例对《道德经》中的审美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首先,笔者对《道德经》的译介情况进行了梳理,包括在西方的译介以及在俄罗斯的译介,其中对俄罗斯译介以译者为主线进行了整理。随后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传统典籍翻译的现实意义。第三章笔者将《道德经》的审美信息根据形式层面和非形式层面进行具体划分,在杨兴顺、陶奇夫、卢基扬诺夫、马良文与李英男合译的四个译本中选取典型的译例对其中美学信息进行审美鉴赏。写作过程中笔者整理了四个译本的误译实例,第四章重点对非形式层面误译就意蕴和意象两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笔者希望该论文能拓宽《道德经》俄译本研究的视角,并且成为翻译美学指导译本研究的有益尝试。

李祥林[3](2019)在《中华审美范畴的“妙”及其性别人类学释义》文中研究指明范畴问题,无论研究古代中国美学,还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都绕不开。"妙"是中华美学史上的基元性范畴,其作为审美范畴早已超越单向度女性美评价术语的范围,获得了远比评价女性体态之美的"妍""姣""嫣""婷""婧""娑"等词语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也比后者更多地拥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普适性质;与"妙"这一范畴关联密切的是体现生命意识的基元性范畴"道"——既是中华美学和艺术标举的最高境界,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先秦老子的道论,从形而下的生殖语义看,是"以经验为基础"(女性生殖之事象);从形而上的哲学语义看,是从经验层面"升华为一般"(产生万物之本体)。正是这种基于感性又超越感性的双重变奏,成就了作为审美本体范畴的"道"和作为审美评价术语的"妙"。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无论在字形构置还是表层语义乃至深层内涵上,"妙"跟中华本土渊源流长的崇尚雌柔的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点从与之相近的"好"和"美"等范畴亦能见之,故其成为华夏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绝非偶然。

李祥林[4](2019)在《中华女娲神话及信仰所在土壤的文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娲神话是中国文化语境的产物。从"阴阳"词语知识考古、先秦诸子学说透视、农耕文明原始发生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女娲神话及信仰所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

苏世昌[5](2012)在《迪斯尼《花木兰》的成功之道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经了千百年的流传,中国古代传奇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仍然不断被后人读出新意。美国人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大获成功。迪尼斯《花木兰》的成功之道在于:一方面,他们选了很好的题材作为脚本,并致力于把故事讲好;另一方面,迪斯尼公司的《花木兰》调和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一盘中西文化混合大餐。解读迪斯尼《花木兰》的成功模式,对于我们采取何种形式包装民族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并且使之得到大众欢迎的问题,无疑具有丰富的启示。

梁莹莹[6](2010)在《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音戏,原名“周姑子”,为流行于鲁中地带的民间小戏。身处北方地域、根于齐地文化区的五音戏,非但无北方刚劲之风却颇具南方风味,腔韵酸甜柔美,有“北方越剧”之称。五音戏表演风格偏阴柔,从曲种来源、戏剧剧本、戏台呈现以及戏腔韵味等方面均折射出与五音戏当地女性特质之关联。五音戏反映出传统社会下的女性生活——人在戏中,通过戏剧表现出当地女性在男权压抑下的性释放、性抗拒与性憧憬。五音戏深受当地女性欢迎,从戏中戏语与戏迷戏语中可透析出女性观众对五音戏的欣赏、利用、互动、回味逐渐渗透直至达到痴迷,可谓人戏一体,戏在人中。五音戏在演员性别转变中经过了纯男性到混合性别再到纯女性的过渡,演员性别的转变体现出了五音戏的阴性回归同时也透析出了引起性别变化的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因素与经济因素,五音戏的阴性回归实现了戏台之上女性地位的转变与提升,但同时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从以上方面探求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

李祥林[7](2007)在《“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文中提出"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将木兰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的题中固有之义,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借"女扮男装"表达女性理想的木兰文本,它终归不过是一种攀借男权话语(扮男)以谋求女性权利的错位话语形式,也有其命定的局限性。木兰故事这一东方题材经过西方文化的娱乐化包装,将木兰处理成了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顽皮可爱的女孩,以种种世俗气息浓厚的搞笑情节取乐大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的确是跨文化传播中饶有意味并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但对于西方人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解读为女性的"的观点,大可不必感到敏感,甚至一味拒绝。

李祥林[8](2007)在《“性别”:戏曲文化研究关键词》文中研究指明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新视角,正越来越为当代哲学、史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不可忽视。文学艺术表现人性本质,性别理论探讨两性关系,二者有顺理成章的联系。将性别理论引入戏曲研究,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迫切性。声名日彰的性别理论,无疑给包括戏曲文化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华学术注入了活力。

李祥林[9](2006)在《戏剧和性别: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文中研究指明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及方法引入艺术研究的必要性,取决于后者正是极其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从"人学"层面看,戏剧艺术表现人性本质,性别理论探讨两性关系,二者有顺理成章的联系。因此,把性别批评理论引入中华戏剧研究领域,也就成为当今中国方兴未艾又极富学术魅力的艺术人类学课题。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其学术主题的话,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课题就是性别研究,它"关系到思想、艺术、诗歌和语言等方面一个新纪元的诞生,那就是,创造一种崭新的诗学"。①兴起于现代并以人文关怀为深刻背景的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或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

李祥林[10](2004)在《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性别视角研究儒家文化,不可不注意其二重性。一方面,兴起于先秦的儒家文化,是在周以来父权制高扬的语境中走向发达的,主要代表着父权制宗法社会的道德意志和性别观念;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毕竟又属于以农业为主的汉民族的文化,生长在富于雌柔气息的传统文化土壤上,大陆型农耕文化固有的自然、平和、恬淡的色彩对其有深深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的二重性,对于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特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观音形象的性别转换和佛教审美的柔性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2)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0.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创新点
    0.2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1.《道德经》的译介情况
    1.1 《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
    1.2 《道德经》在俄罗斯的译介
        1.2.1 沙俄时期的译介
        1.2.2 当代俄罗斯的译介
2.翻译美学概论
    2.1 翻译美学理论回顾
        2.1.1 西方翻译美学理论
        2.1.2 中国翻译美学理论
    2.2 翻译美学的主要内容
        2.2.1 翻译的审美的主体
        2.2.2 翻译的审美客体
    2.3 翻译美学理论对传统典籍翻译的启示
3.《道德经》俄译本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1 《道德经》俄译本形式层面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1.1 语音层审美鉴赏
        3.1.1.1 叠词
        3.1.1.2 押韵
        3.1.2 词语层
        3.1.2.1 通假字
        3.1.2.2 数词
        3.1.2.3 一字多义
        3.1.3 句段层
        3.1.3.1 比喻
        3.1.3.2 对偶
        3.1.3.3 回环
    3.2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2.1 女性思想之美
        3.2.2 生态思想之美
        3.2.3 社会治理思想之美
4.《道德经》俄译本非形式层面误译的审美辨析
    4.1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的误译
    4.2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误译的审美鉴赏
        4.2.1 意蕴美缺失
        4.2.2 意象美缺失
结论
参考文献

(3)中华审美范畴的“妙”及其性别人类学释义(论文提纲范文)

(4)中华女娲神话及信仰所在土壤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迪斯尼《花木兰》的成功之道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好故事, 讲好故事
二、调和文化, 着眼国际

(6)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五音戏概述
    第一节 五音戏流行区域及其地理文化背景依托
    第二节 五音戏来源
    第三节 五音戏剧目
    第四节 五音戏艺术特色
        一、方言
        二、音乐
        三、艺术风格
第二章 五音戏阴柔性征
    第一节 戏源之女性关联
        一、"周姑子":乞丐之悲凉
        二、"肘鼓子":摇臂扭臀之媚趣
    第二节 戏本之女性特征
        一、女性行为特征
        二、女性性格特征
    第三节 戏台之女性呈现
        一、旦角地位之首要性
        二、旦角形象之多样性
        三、邓洪山与传统旦角
    第四节 戏腔之女性韵味
        一、唱词
        二、唱腔
第三章 五音戏与女性传统社会——"戏剧与现实—人在戏中"
    第一节 男权压抑下的性释放
        一、性审美
        二、性愉悦
    第二节 男权压抑下的性抗拒
        一、戏台主性与现实次性
        二、戏剧诱导与现实抗拒
    第三节 男权压抑下的性憧憬
第四章 五音戏与女性痴迷——"人戏一体——戏在人中"
    第一节 戏语——土风俚语 表情达意
        一、欣赏——听戏听腔 有韵有香
        二、利用——娱乐生活 增补智慧
        三、互动——台上表演 台下评点
        四、回味——记忆烙印 审美习惯
    第二节 戏情——三声五韵 拴身系心
        一、渗透——狗都会哼哼
        二、痴迷——拴老婆橛子
第五章 五音戏演员性别之阴性回归
    第一节 男性主宰到女性独秀
        一、"周姑子"时代之男性独领风骚
        二、国立剧团之男女同台展艺
        三、"戏窝"庄户剧团之女性一枝独秀
    第二节 演员性别转换之因果分析
        一、演员性别转换之因
        二、演员性别转换之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性别”:戏曲文化研究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四、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观音形象的性别转换和佛教审美的柔性气质[J]. 李祥林. 中国美学研究, 2020(01)
  • [2]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D]. 杨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中华审美范畴的“妙”及其性别人类学释义[J]. 李祥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中华女娲神话及信仰所在土壤的文化分析[J]. 李祥林.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01)
  • [5]迪斯尼《花木兰》的成功之道解读[J]. 苏世昌. 名作欣赏, 2012(03)
  • [6]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D]. 梁莹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7]“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J]. 李祥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 [8]“性别”:戏曲文化研究关键词[J]. 李祥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 [9]戏剧和性别: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A]. 李祥林. 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 [10]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J]. 李祥林. 民族艺术, 2004(02)

标签:;  ;  ;  ;  ;  

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女性气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