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太平湖干式振动碎石桩的设计与施工

黄山太平湖干式振动碎石桩的设计与施工

一、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吴洪富[1](2011)在《干振碎石桩在黄山区成平国际度假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干振碎石桩法处理地基近年来在处理荷载不大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软弱地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素填土(软弱地基)为例,介绍了处理方法及检验结果,表明处理的好,不但能满足设计要求,还能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王毅[2](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杜念[3](2010)在《宣城市水阳江大道东北段道路工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在充分调查现状基础上,以宣城市水阳江大道东北段为例,依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道路交通量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并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出了详细的论证,提出了各专项工程的建设方案,包括道路工程(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方案、排水设计方案、桥梁设计方案、管线综合方案、道路绿化及景观设计方案、交通组织方案等:通过对这些方案的研究,力求做到经济上可行,技术上合理,以规划建设适当超前和前瞻性为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王宏祥[4](2009)在《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内蒙古高寒地区存在大面积的湿地。由于经济开发和国防的需要,有些高速公路需要穿过湿地区域。由于湿地范围内的地基土表面为软粘土覆盖,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高速公路的路基。高寒湿地路基的处理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当地的工程地质特点,冻胀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研究了利用强夯置换墩处治高寒湿地公路软基方法的技术机理与方法,并结合内蒙古海满一级公路二卡湿地实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为强夯置换墩处治高寒湿地公路软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及指导。工程实践已经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数值分析、现场施工检测试验等手段,对强夯作用机理、强夯置换墩的成墩机制、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的破坏形态、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路堤稳定与变形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强夯开山石混合料置换墩处治湿地软基作用机理。(2)研究了强夯对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得出了强夯冲击荷载和孔洞扩张作用使软土中产生高值超静孔隙水压力,造成软土发生水力劈裂作用,这种作用使软土的渗透性增加,使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固结,达到了地基土强度增长的目的。(3)通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推荐出了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基于极限平衡法,建立了散体材料变截面墩体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强夯置换墩这类散体材料变截面墩承载力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4)结合现场试验和依托工程施工,提出了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手段、控制指标和要求。(5)通过数值分析和工程实践,得出强夯置换墩对地基渗透性没有影响,符合湿地保护要求。(6)基于对地温的实测分析,提出了高寒湿地路基冻胀防治措施,并通过实际工程检验了措施的有效性。(7)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强夯置换墩是处治高寒湿地软基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陈勇[5](2007)在《干振复合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铜汤高速公路干振复合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实践,介绍其加固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质量检测方法等,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童列成[6](2006)在《太平湖软基的干振碎石桩加固》文中认为黄山太平湖边拟建一座3层楼房,地基均为填方,经对比选用干振碎石桩基础。根据碎石桩的作用机理,结合地基承载力的特点,介绍了设计及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童列成[7](2002)在《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说明黄山太平湖边拟建一座 3层楼房 ,地基基础均为填方 ,经对比选用振碎石桩基础。根据碎石桩的液化原理 ,结合地基承载力的特点 ,介绍了桩形的设计及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二、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干振碎石桩在黄山区成平国际度假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特征
    2.2 水文地质
    2.3 工程地质评价
3 基础方案选择
    3.1 钻孔灌注桩
    3.2 沉管灌注桩
    3.3 干振碎石桩
4 设计分析
    4.1 干振碎石桩的作用机理
    4.2 桩形设计
    4.3 垫层
5 施工及质量保证措施
6 结语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南京概况
        1.5.1 自然环境
        1.5.2 建置沿革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空间营造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空间结构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2.3.1 政治政策结构
        2.3.2 经济技术结构
        2.3.3 社会文化结构
        2.3.4 建设环境结构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3.1.1 先秦勾吴
        3.1.2 六朝时期
        3.1.3 南唐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3.2.1 先秦原始聚落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2.3 六朝时期
        3.2.4 南唐时期
        3.2.5 明清时期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3.3.1 选址思想
        3.3.2 规划模式
        3.3.3 演化轨迹
        3.3.4 动力机制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3.4.1 架
        3.4.2 核
        3.4.3 轴
        3.4.4 群
        3.4.5 界面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4.1.1 晚清时期
        4.1.2 民国时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4.2.1 晚清时期
        4.2.2 民国时期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4.3.1 规划模式
        4.3.2 演化轨迹
        4.3.3 动力机制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4.4.1 架
        4.4.2 核
        4.4.3 轴
        4.4.4 群
        4.4.5 界面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5.1.1 政治概述
        5.1.2 经济概述
        5.1.3 社会概述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3.1 规划模式
        5.3.2 演化轨迹
        5.3.3 动力机制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5.4.1 架
        5.4.2 核
        5.4.3 轴
        5.4.4 群
        5.4.5 界面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6.1.1 政治概述
        6.1.2 经济概述
        6.1.3 社会概述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6.3.1 规划模式
        6.3.2 演化轨迹
        6.3.3 动力机制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1 架
        6.4.2 核
        6.4.3 轴
        6.4.4 群
        6.4.5 界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回顾
    7.2 展望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3 发展设想
        7.2.4 城市风貌保护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7.2.6 环境整治
        7.2.7 综合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宣城市水阳江大道东北段道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概述
    1.1 城市道路设计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设计范围及主要内容
    1.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章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城市性质
        2.1.3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2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2.2.1 气候条件气象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河流水文、地质
        2.2.4 地震烈度
        2.2.5 自然区划
    2.3 道路现状及评价
    2.4 沿线建筑、文物、树木、河流及杆管线等情况
    2.5 工程地质资料
    2.6 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
第三章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3.1 预测范围
    3.2 预测年限
    3.3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3.1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3.2 人口预测
    3.4 出行生成
    3.5 出行分布
    3.6 方式划分
    3.7 交通分配
    3.8 车道数分析
    3.9 道路通行能力
第四章 工程总体设计
    4.1 方案设计原则和对策
    4.2 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及道路等级
    4.3 设计标准
第五章 道路工程设计
    5.1 平、纵设计及交叉设计
    5.2 道路横断面及路幅分配
    5.3 沿线道路交口衔接设计
    5.4 道路结构形式及路基处理
第六章 排水工程
    6.1 设计依据
    6.2 现状排水概况
    6.3 水系及防洪现状
    6.4 排水规划
    6.5 排水体制
    6.6 设计原则
    6.7 防洪排涝标准
    6.8 排水管网工程设计
第七章 桥梁工程设计
    7.1 设计概况
    7.2 设计标准
    7.3 设计原则
    7.4 方案构思
    7.5 方案设计
    7.6 桥梁附属工程设计
第八章 绿化及照明工程
    8.1 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
    8.2 道路景观规划主要内容
    8.3 工程概况
    8.4 设计构思
    8.5 道路公用设施及小品型式的选择及布置原则
    8.6 道路照明设计理念
    8.7 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与设计参数
    8.8 路灯选型
    8.9 路灯的管理和控制
第九章 交通工程
    9.1 交通设计原则
    9.2 交通标志
    9.3 交通标线
    9.4 交通安全设施
    9.5 交通信号设施
    9.6 公共交通设计
    9.7 道路附属设施
第十章 管线综合工程
    10.1 管线综合设计标准
    10.2 工程设计内容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4)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寒湿地公路软基的特点
    1.3 依托实验实体工程概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与破坏形态
        1.4.2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1.4.3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方法
        1.4.4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强夯置换墩的基本特性
    2.1 强夯碎石墩的成墩机制
        2.1.1 强夯在地基中产生的波场
        2.1.2 强夯产生的冲击波在土中的传播
        2.1.3 强夯碎石墩的成墩过程
    2.2 强夯碎石墩的墩形
    2.3 强夯碎石墩成墩的影响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强夯碎石墩的破环形态研究
    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1.1 采用的计算模型
        3.1.2 基本假定
        3.1.3 分析手段与方法
    3.2 有限元分析几何模型和计算参数
    3.3 强夯碎石墩破坏模式分析
        3.3.1 端承墩破坏模式
        3.3.2 悬浮墩破坏模式
        3.3.3 墩体破坏模式与墩的着底情况、墩体长度的关系
    3.4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3.4.1 分析工况
        3.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5.1 墩体形状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5.2 过渡区厚度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5.3 置换率的大小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5.4 墩体长度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5.5 垫层厚度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5.6 墩数与墩径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强夯碎石墩处治软基路堤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
        4.1.1 总应力法
        4.1.2 有效固结应力法
        4.1.3 有效应力法(简化的毕肖普法)
    4.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4.2.2 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计算
        4.2.3 散体桩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4.3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强夯碎石墩极限承载力推导
        4.3.1 强夯碎石墩的破坏模式
        4.3.2 计算模型假设及受力分析
        4.3.3 散体材料变界面墩极限承载力的推导
        4.3.4 算例
第五章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变形形态研究
    5.1 分析采用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5.1.1 Mohr-Coulomb 准则
        5.1.2 Biot 固结理论
        5.1.3 墩土接触面模型
    5.2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5.2.1 基本假定
        5.2.2 分析模型及计算参数
    5.3 变形形态与影响因素分析
        5.3.1 墩体长度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5.3.2 路堤填土高度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5.3.3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5.3.4 置换率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5.3.5 碎石墩强度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强夯碎石墩处治软基路堤的沉降分析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现有固结沉降理论
    6.3 路堤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固结度计算方法
        6.3.1 径向固结度计算
        6.3.2 竖向固结度计算
        6.3.3 整个地基整体固结度计算
    6.4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工程实践的强夯碎石墩处治高寒湿地软基方法
    7.1 强夯置换碎石墩对地基透水性能的影响
    7.2 高寒湿地季节性冻土对公路路基设计影响的实验研究
    7.3 强夯置换墩处理公路软基的设计要素分析
        7.3.1 合理结构型式
        7.3.2 加固范围及布墩方式
        7.3.3 夯填材料的选择与用量
        7.3.4 强夯参数的确定
    7.4 强夯碎石墩墩工艺技术
        7.4.1 施工工艺
        7.4.2 施工准备工作
        7.4.3 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
    7.5 依托项目的工程实践
        7.5.1 水文地质概况
        7.5.2 工程设计方案
        7.5.3 质量检测手段与方法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对该课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干振复合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加固原理
3 适用范围
4 桩的布置、配合比和成桩技术参数
    4.1 干振复合桩布置
    4.2 干振复合桩配合比
        (1) 桩体材料:
        (2) 材料配比及强度:
    4.3 干振复合桩成桩质量控制标准
5 施工工艺
    5.1 施工机械
    5.2 施工方法
        (1) 施工场地。
        (2) 测量放线。
        (3) 打桩机就位。
        (4) 打桩。
        (5) 桩料的拌制。
        (6) 投料。
        (7) 振动拔管。
        (8) 成桩工艺流程。
6 质量检验
    6.1 地基沉降观测与稳定动态观测
        6.1.1 沉降观测
        (1) 沉降板制作。
        (2) 观测点埋设及布置。
        (3) 观测频率。
        6.1.2 稳定动态观测
        (1) 侧向位移点及其基桩的布设。
        (2) 观测及其频率。
        6.1.3 稳定状态判断标准
    6.2 干振复合桩的检测
        6.2.1 试验装置
        6.2.2 试验设备
        6.2.3 试验方法
        (1) 加荷分级:
        (2) 沉降观测:
        (3) 终止加载条件:
        6.2.4 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
7 质量控制
    7.1 沉降控制标准
    7.2 加载速率控制
    7.3 材料选择原则
        (1) 粉煤灰。
        (2) 石灰。
        (3) 骨料。
        (4) 桩体混合料。
    7.4 施工控制
8 结束语

(7)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特征
    2.2 水文地质
    2.3 工程地质评价
        (1) 素填土:
        (2) 砂质粘性土:
        (3) 强风化花岗闪长岩:
3 基础选择
    3.1 钻孔灌注桩
    3.2 沉管灌注桩
    3.3 干振碎石桩
4 设计分析
    4.1 干振碎石桩的作用机理
    4.2 桩形设计
    4.3 垫层
5 施工及质量保证措施
6 结语

四、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振碎石桩在黄山区成平国际度假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吴洪富. 中国科技信息, 2011(07)
  •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 [3]宣城市水阳江大道东北段道路工程设计研究[D]. 杜念.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4]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D]. 王宏祥. 天津大学, 2009(01)
  • [5]干振复合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 陈勇. 路基工程, 2007(06)
  • [6]太平湖软基的干振碎石桩加固[J]. 童列成. 土工基础, 2006(04)
  • [7]黄山太平湖干振碎石桩方案设计与施工[J]. 童列成.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2(S1)

标签:;  ;  ;  ;  ;  

黄山太平湖干式振动碎石桩的设计与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