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

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

一、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阮一也[1](2021)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外资流入 ——基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逻辑。在此过程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承担着以创新破题、用实践检验的重任,而外商资本流入及其相关表现成为评估政策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探究二者关系对于新时期利用领先的对外窗口连接世界市场,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11-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中国外资流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对中国外资流入的作用是正向且显着的,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高劳动资本比率及外资企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传导机制包括企业的税收减免和贸易协同、区域的交通便利和产业集聚。通过这些途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得以节约,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形成了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和容纳力;区域在充分竞争与合作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特有优势,也将受到全球资本的追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杭州综合保税区的演变和区域内外资企业的发展,介绍各项优惠政策和开创之举,抓取杭州范例证明以促进高水平贸易与投资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建设成效卓着。针对此,建议推动特殊区域税制轻简化和便利化、促进区港联动化和一体化、培育区域生态化和智能化、致力政策示范化和高效化。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原有的功能定位和政策设计已难以适应新阶段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需求。在聚力“六稳”“六保”的关键节点,应找准海关监管重心,拓展海关监管时空,积极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制度创新,加强成果提炼,帮助其扮演好“自由试验区的实验室”这一角色。只有通过研究政策组合、试点实施以及监管落地,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和竞争有序的投资环境,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刘洋[2](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喻修远[3](2020)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是引领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概念的区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开发区发展考核指标建设等方面来展开的,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绩效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可以看出,特定针对经开区绩效管理与创新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从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同绩效管理相关的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同经开区发展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并建构了研究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回溯,我国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1984-1993年管理模糊,摸索发展阶段,1994-1999年规范管理,良性发展阶段,2000-2012年政策支持,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内外作用,转型发展阶段,这些历史印痕深刻影响着经开区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十年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等单位多次发文支持经开区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基于湖南省数据,文章构建了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地区GDP、实际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地区GDP占所在地级市GDP比重、上交税金总额七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八家国家级经开区2018年绩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同时,分别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H市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区内居民,自2015年H市经开区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切实提升了公众满意度、管理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了经开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但在绩效管理理念认知上、绩效考核评估形式上、绩效考核评估主体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并同时面临着绩效管理理念认知欠缺、绩效考核主体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评估模式不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差、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经开区职工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区内缺乏专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缺乏绩效政策经验以及人员问题引发的绩效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立足H市的实地调查,经开区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关键在于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强化绩效管理的理论意识;构建省级层面宏观评价体系,树立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优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考评主体机制,科学全面开展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扩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八个方面。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文章选取了发展较好的七个开发区,并总结其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成效以及对我国经开区的经验启示。德国工业区的适时转型揭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并应制定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加拿大工业区打造资源洼地,启示我国经开区应依托政策资源优势,打造人才、信息、工业洼地。新加坡工业区合理宏观布局,对优化我国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波兰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动就业的举措指明了当局政府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吸引投资,启示我国经开区将投资和工业作为发展的两架马车。美国硅谷通过扶持大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重视知识产权,推动产权转让,政府侧重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启示我国经开区要适当扶持、引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经开区内企业发展效率,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流动性,注重高新人才培养。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引进中介机构负责连接企业与政府,并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实施税收优惠,启示在我国经开区内可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继续扩大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本文对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渊源做了清晰梳理,提出了一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经开区绩效评价科学方法。同时,立足对H市经开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上,提炼出了对我国经开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模式经验,从而为经开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陈澄[4](2020)在《自贸区设立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为例》文中提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产出了六分之一的外贸总量,直接带动就业岗位200多万个,真正实现了“小区域、大产出”;在我国提升开放水平、吸引国外投资、促进外贸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探索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根据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在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过程中,吸取了较多的符合中国特色的经验,能够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我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同时,它们也存在着整合优化效应不显着、政策优势不突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从2013年开始,我国在各个省份陆续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的建立是一种政府管理的创新,包括职能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了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带来了国内竞争压力,促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转型升级,以便具有更强的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能力。而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吸取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的经验,避免走过的弯路,是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战略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思考。本文的研究采取了自贸区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发展问题,综合使用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归纳论述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困境包括功能政策存在短板、区域发展失衡严重和同质化竞争明显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顶层设计存在先天缺陷、区域后期发展探索不足等。接下来,本文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为例,对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等三个方面。基于对自贸区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以及自贸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行政管理的反作用影响,作者提出了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行政管理的转型思路,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发掘优质投资商,主动对接,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协调区域整体发展,为实现区域发展二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稳定发展。具体到改革优化策略,主要从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园区建设三个方面提出。

傅彤[5](2020)在《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矛盾也日渐凸显。针对现阶段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实施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y)是中央政府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背景,本文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开发区经济效益的评判标准,选取典型的京津冀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对京津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区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使用Python编程获取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地址经纬度坐标,使用JavaScript编程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将开发区边界形状图完整地复现到百度地图上,准确地识别出开发区企业,并且计算出企业与开发区边界的间隔距离。在该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的数据限制,沿着开发区生产率效应识别、机制分析、效应异质性分析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证,并借助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探讨了以往文献少有涉及的开发区区位问题。借鉴Greenstone等(2010)的“胜者-败者”(winners and losers)思路,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结果表明开发区的设立可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但是效应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开发区设立初期区内企业生产率优势并不显着。该结论强调了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参考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以乡镇下辖村庄数目作为开发区哑变量的工具变量,使用2SLS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并且开发区的选址没有体现出对具有经济潜力地区的偏爱。在机制分析方面,本文使用Combes等(2012)提出的“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方法识别和区分了开发区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发现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主要来自于集聚效应,而选择效应也会起作用,它通过淘汰低生产率企业来提高开发区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同时,集聚效应存在异质性,高生产率企业从产业集聚中获益超过低生产率企业。此外,开发区生产率效应受到开发区特征、企业特征和开发区主导产业三类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邻近区域企业同时受到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和负向资源剥夺效应的影响,使得企业生产率随着远离开发区边界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U型”分布。然而在更加广阔的区域范围,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占主导地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持续而显着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开发区并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通过自身的成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的选题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重要议题,虽然研究的是京津冀开发区,但是对于当下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区位规划、企业生产率提高、区域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全文紧扣中央文件的重要精神,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以及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协调带动作用,突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两个鲜明主题。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生产环境,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在布局规划开发区和设定开发区主导产业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如何培育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并且避免开发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此外,如何有效抑制开发区的负向剥夺效应,充分利用开发区的正向外溢效应,以开发区自身的经济增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亦是政府部门应当考量的问题。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获得企业与开发区的相对位置和间隔距离,为传统的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带来新的分析工具,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数据限制,使得更为全面可靠的论证成为可能,所使用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论证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其应用前景超过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陈浩[6](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蔡春林[7](2019)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地,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贸易增长极制度变迁的极化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突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环境新变迁和国内环境新常态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深入探索贸易增长极离岸功能与在岸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相辅相成,并通过区港一体化路径的制度变迁破除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促进中国全面开放空间格局的形成。本文在厘清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基本概念及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易混淆概念基础上,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空间效应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延伸出克鲁格曼“区域—城市—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及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等共同构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结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集聚和溢出的作用,并表现为创新和示范效应,规模效应,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等,文章进一步定性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以佐证开放型市场经济中培育和发展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定的事实解释。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解释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绩效评价等。最后,文章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有:第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时代同步性和空间递进性;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集聚扩散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增长极等方面;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伴随着功能体系的演变与现代整合。第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时序上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倒L”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产业集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在空间尺度上展现为从“面”到“点”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特征。第三,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功能强化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动性,带动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点”-“线”-“面”发展,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沿海地区和非港口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弱于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非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相当。第四,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培育提升了经济增长绩效水平,对港口型地区的提升效果高于腹地型地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自2013年开始改善效果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协调效应。

徐青[8](2018)在《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是每个经济园区必须要关注的。如何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提升,如何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壮大,从而实现产业的二次腾飞、提质增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标。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是山东省内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面临特殊区域功能整合、申办自由贸易区的压力。当前,园区四大传统产业发展不足,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精密电子产业企业孤立;棉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效益不高;加工制造业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纵向的专业化分工,造成产业集聚效应不高。同时,园区新兴产业尚在培育的初期阶段,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相关政策配套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产业转型升级、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相关理论内涵、概念的引述,结合国内外优秀经济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分析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基于对理论和实践的归纳、总结,结合园区实际情况,本论文尝试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个方面,阐述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通过加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精密电子产业配套、加强棉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加工制造业政策突破、培育跨境电商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等措施,提升园区产业层级,增强发展活力。本文首先通过对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园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发展历程、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园区产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出口加工区政策、监管、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本文对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针对4个传统产业和2个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及具体内容。

张怡[9](2018)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折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已达11个,改革实践和经验探索也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输送了超百项的改革试点经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些年来以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为目标而设立的许多“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等,所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却非常少,大多也没有形成可以向全国复制推广的重要政策经验,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未取得最初的预期成效。探究其中的原因,这和政策试验的推进路径和方式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当多的改革试验都首先由地方或基层发起,然后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推向了全国,这一方式被形象地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然而,也需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体制改革都采取了由地方试验到形成全国政策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路径。此外,由于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不同,政策试验的类型也是复杂多样,其演进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并非因为一直坚持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政策制定的改革方式不动摇,而是能够适时根据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的变化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式,甚至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政策试验方式也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区别于以往的政策试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有着独特的推进动力机制,这也是其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也能为其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和制度支撑。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制度创新推进方式和动力机制展开深入分析,并进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方式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本文共分八章,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论文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渐进式改革、顶层设计等概念进行区分或阐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及到的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进行论述。第3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然后对其战略定位进行阐述,最后回顾了发展创立的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具有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至始至终都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推动实施的。第4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本章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对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4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进行总结归纳,每个方面又分若干小部分,最后以表格形式将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展示。第5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首先阐述了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然后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演进过程进行归纳,并从中发现其与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在“试验性质”方面的区别。通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推进方式和有效动力机制展开分析,阐明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能够不断深入的动力机制。第6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运用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法和新近发展的反事实分析法,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制度红利、区域对外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所反映的资本流动效率,以及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所反映的长效经济增长基础这三个方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后的经济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第7章是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障碍,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具体方面分别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第8章是结论。提炼总结出文章的主要结论。通过论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政策试验,并且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但同时在制度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需要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继续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二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能够成功推进的关键是改革推进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于有了国家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不再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式的闯和试来进行政策试验。三是在我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任何重大的改革都要坚持法律法规改革先行、立法引领、于法有据。四是制度创新的深入实施需要以有效的改革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加强部门和地方间政策协调机制建设,形成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合力。五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试验产生了显着的制度创新红利,促进了资本流动,并且将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张妮可[10](2017)在《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出口加工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是我国自2000年开始出现的新生经济事物,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是作为继保税区之后、为国家规划开辟的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业区,也是第二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方面,出口加工区对发挥了积极作用。珲春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成立批设(国办函[2000]37号),为国家级特殊经济区,全国首批只有15个试点,珲春出口加工区是其中之一。珲春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加工区,积极按照国家整体的"走出去"开放战略要求加快珲春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为促进珲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对出口加工区及珲春出口加工区的详细介绍,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状分析及SWOT分析方法对珲春出口加工区进行详细分析,在归纳出不同因素对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的影响及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基础之上,总结出珲春出口加工区存在的六大问题,即:功能定位不明确,科学规划较为缺失;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及硬件条件不足;企业规模及综合效益偏低;产业结构部合理;劳动力人口及人才不足等问题。最终通过对出口加工区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即:制定真题规划和科学合理布局;完善管理体制及相关法规体系的保障;加大硬件设施的的投入及维护;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多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及熟练劳动力等对策,以更好、更快地促进珲春出口加工区健康发展。

二、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外资流入 ——基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创新点
    1.4 不足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前置研究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
        2.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2.2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前置研究
        2.2.1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概念
        2.2.2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实现方式
        2.2.3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举措
    2.3 经济功能区的前置研究
    2.4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前置研究
        2.4.1 自贸试验区的效应研究
        2.4.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效应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外资流入的现状分析
    3.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动态
        3.1.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念
        3.1.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状
        3.1.3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演变
        3.1.4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特征
    3.2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
        3.2.1 中国外商投资概述
        3.2.2 外商投资经济运行情况
        3.2.3 外商投资来源分布
        3.2.4 外商投资结构分布
4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中国外资流入的影响机制
    4.1 企业层面
        4.1.1 税收减免视角
        4.1.2 贸易协同视角
    4.2 区域层面
        4.2.1 交通便利视角
        4.2.2 产业集聚视角
5 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外资流入的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处理
    5.3 变量设定
    5.4 描述性统计
6 实证结果及分析
    6.1 基准回归结果
    6.2 分样本回归
        6.2.1 不同地区企业
        6.2.2 不同行业企业
        6.2.3 不同所有制企业
    6.3 机制检验
        6.3.1 企业层面
        6.3.2 区域层面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动态滞后性检验
        6.4.2 安慰剂检验
        6.4.3 更换企业吸引外商投资衡量方法
7 案例分析——杭州综合保税区的蜕变与外资的成长
    7.1 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1.0 时代
    7.2 杭州综合保税区——2.0 时代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推动税制轻简化和便利化
        8.2.2 促进区港联动化和一体化
        8.2.3 培育区域生态化和智能化
        8.2.4 致力政策示范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附录

(2)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2.2 绩效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2.3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3.1 激励理论
        2.3.2 绩效管理理论
        2.3.3 成本收益理论
    2.4 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机制分析
        2.4.1 绩效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4.2 绩效管理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
        2.4.3 绩效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制
    2.5 经开区相关理论基础
        2.5.1 增长极定理
        2.5.2 制度变迁理论
        2.5.3 企业家政府理论
    2.6 本文的理论构成体系
第3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我国经开区发展进程
    3.1 我国经开区绩效发展的实践历程
        3.1.1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3.1.2 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分野
    3.2 我国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政策梳理
        3.2.1 国家层面的经开区相关政策梳理
        3.2.2 湖南省相关政策梳理
    3.3 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模式
        3.3.1 管委会主导的单一政府型
        3.3.2 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
        3.3.3 开发总公司为主
第4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设计
    4.1 总体设计与思路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契合性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运用步骤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运用与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4.3.1 样本的选择
        4.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4.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4.3.4 问卷发放
        4.3.5 信度与效度
    4.4 访谈的实施
        4.4.1 访谈方法
        4.4.2 访谈对象
        4.4.3 访谈提纲设计
        4.4.4 访谈资料处理
    4.5 量表的编制
        4.5.1 量表编制方法
        4.5.2 量表编制原则
        4.5.3 量表的修订
        4.5.4 量表内容
        4.5.5 量表发放与回收
        4.5.6 数据整理与录入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
    5.1 模型建构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确立最优指标集
        5.1.3 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
        5.1.4 计算灰色关联度,进行绩效排序
    5.2 指标体系建立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绩效排序
第6章 湖南省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6.1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6.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6.1.2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6.1.3 以制度推进绩效管理规范化
        6.1.4 评估导向上民众本位
        6.1.5 评估对象上全面覆盖
        6.1.6 评估体系上科学分类
        6.1.7 结果运用上刚性有效
    6.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6.2.1 经开区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6.2.2 领导量表调查情况分析
        6.2.3 中低层工作人员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4 居民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5 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分析
    6.3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6.3.1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
        6.3.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
    6.4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4.1 面临的主要形势及问题
        6.4.2 原因分析
第7章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7.1 适时推进转型:德国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2 打造资源洼地:加拿大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3 优化宏观布局:新加坡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4 政府推动就业:波兰经济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
    7.5 工业与投资并行: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借鉴
    7.6 立足高新产业:美国硅谷发展经验借鉴
    7.7 坚持技术推动: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7.8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总结
第8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8.1 深化经开区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经开区内在活力
        8.1.1 推进经开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8.1.2 深化经开区“放管服”改革
    8.2 落实考评主体多元化机制,科学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8.2.1 切实引入公众作为经开区重要的考评主体之一
        8.2.2 重视绩效评估中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8.2.3 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
        8.2.4 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
    8.3 构建宏观评价体系,树立地区间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
        8.3.1 树立标杆意识
        8.3.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8.3.3 强化竞先效应
    8.4 重视考核结果与绩效环境建设,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
        8.4.1 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多重挂钩
        8.4.2 健全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与申诉机制
        8.4.3 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实现绩效管理全员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结论
    9.2 未来展望: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9.2.1 方向问题: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9.2.2 管理问题:治理自主权与监管有效性的双向平衡
        9.2.3 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及推行分类指导政策
        9.2.4 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9.3 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经开区绩效管理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 C:经开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D:经开区绩效管理领导调查量表

(4)自贸区设立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1.2 自由贸易区
    2.2 相关理论
        2.2.1 自由贸易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自贸试验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影响
    3.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历程
    3.2 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对比
    3.3 自贸试验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影响
        3.3.1 自贸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倒逼影响
        3.3.2 自贸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积极效应
第4章 南昌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和成因分析
    4.1 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
        4.1.1 南昌综合保税区概况
        4.1.2 自贸区背景下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
        4.1.3 当前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突出特点
    4.2 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困境
        4.2.1 招商引资存在短板
        4.2.2 产业结构失衡
        4.2.3 园区建设落后
    4.3 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4.3.1 顶层设计存在先天缺陷
        4.3.2 区域后期发展探索不足
第5章 自贸区设立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策略
    5.1 转型升级思路和原则
    5.2 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建议
        5.2.1 招商引资优化方案
        5.2.2 管理制度转型优化方案
        5.2.3 产业优化发展建议
        5.2.4 园区建设发展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第一节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理论假说
        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
        二、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异质性
        三、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三章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开发区类型和特征
        一、国家级开发区
        二、省级开发区
第四章 中国开发区实践的典型案例:京津冀开发区
    第一节 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 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第三节 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基于DO指数的测算结果
    第四节 开发区产业集聚情况: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第五节 开发区产业变动情况
        一、产业布局及其变动
        二、产业结构变动幅度
        三、产业升级
        四、产业同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节 本章附录
第五章 开发区的设立能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数据处理简介
        一、开发区边界数据
        二、企业地址经纬度坐标
    第三节 基准回归分析
        一、变量描述
        二、基准回归结果
    第四节 基于“胜者-败者”视角的双重差分分析
    第五节 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补充检验:工具变量回归
        一、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检验与回归结果
        二、工具变量回归的缺陷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节 本章附录
第六章 为什么开发区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策租、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
    第三节 关于基准回归结果的讨论
    第四节 Combes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推导
    第五节 Combes方法的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与拓展分析
        一、基准估计结果
        二、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时间的变动
        三、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距离的变动
        四、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异质性的进一步探讨
    第六节 本章不足之处的讨论
第七章 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节 开发区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对比
        二、开发区类型、成立时间与交通状况
    第二节 企业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行业要素密集度和企业所有制类型
        二、企业年龄和企业产出规模
    第三节 开发区主导产业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节 本章附录
第八章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变量描述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周边地区带宽界定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空间外部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机制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和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使用2011-2013年企业样本的补充研究
    A.1 京津冀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A.2 京津冀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
    A.3 京津冀地区企业TFP分布
    A.4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A.5 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优势
    A.6 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机制分析
    A.7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后记
在学期间部分学术成果

(6)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7)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环境新变迁
        二、国内环境新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释与辨析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由贸易园区的积极效应和否定效应研究
        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三、关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问题研究
        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转型、创新问题研究
        三、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四、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
        五、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度与开放成效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均衡增长与增长极理念的运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的运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布局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三位一体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与扩散问题
        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区域集聚力问题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
        一、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
        一、中介效应与屏蔽效应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五节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的运用
        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二、运输经济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三、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四、港口区位论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五、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
        一、时代同步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二、空间递进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第二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布局中的集聚扩散作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培育扩大对外开放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贸易增长极作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的功能整合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演变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现代整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与估计方法解释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的相关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共线性检验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四、产业集聚时序检验
    第四节 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第五节 空间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一、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区域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非对称性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PSM方法应用分析
        二、PSM分析过程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变量差异性检验
    第三节 PSM绩效评价
        一、全样本绩效评价
        二、港口型地区绩效评价
        三、腹地型地区绩效评价
    第四节 耦合协调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8)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产业转型升级概念及理论
        2.1.1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
        2.1.3 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路径
    2.2 出口加工区概念及理论
        2.2.1 出口加工区的概念
        2.2.2 出口加工区的理论
第3章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现状分析
    3.1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简介
    3.2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产业总体情况
        3.2.1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发展历史
        3.2.2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3.2.3 2017 年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产业经济指标情况
    3.3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存在的问题
        3.3.2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2 劣势分析
    4.3 机会分析
    4.4 威胁分析
    4.5 SWOT分析对于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第5章 国内外经济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及借鉴
    5.1 国外案例——韩国大德科技园区
    5.2 国内案例——深圳蛇口工业区
    5.3 国内案例——昆山出口加工区
    5.4 对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加强规划引领,明晰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5.4.2 推动区域联动,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5.4.3 加大资产盘活,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5.4.4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第6章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6.1 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及依据
        6.1.1 指导思想
        6.1.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6.1.3 依据
    6.2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主要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内容
        6.2.1 加强物流业转型升级
        6.2.2 加强加工制造业(精密电子业、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6.2.3 加强棉纺织业转型升级
        6.2.4 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培育
        6.2.5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6.3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6.3.1 加快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6.3.2 科学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集约发展
        6.3.3 结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深度拓展功能
        6.3.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3.5 创新招商模式,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6.3.6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土地保障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设立意义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功能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研究
    1.2.5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
    1.2.6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由贸易区(FTA)
    2.1.2 自由贸易园区(FTZ)
    2.1.3 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
    2.1.4 负面清单
    2.1.5 渐进式改革
    2.1.6 顶层设计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制度创新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政策试验理论 第3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
3.1 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背景
    3.1.1 设立的国际环境
    3.1.2 设立的国内背景
3.2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3.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3.2.2 优化开放战略格局的新支撑
    3.2.3 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3.2.4 积累防范经济风险经验的政策试验区
3.3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历程
    3.3.1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酝酿与设立阶段
    3.3.2 上海自贸试验区基本框架形成完善和制度创新探索阶段
    3.3.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推广与扩大试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4.1 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4.1.1 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4.1.2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4.1.3 改革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4.2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4.2.1 打造高标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4.2.2 创新通关管理模式
    4.2.3 大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
4.3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开放制度创新
    4.3.1 深度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4.3.2 加强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设计与供给
    4.3.3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4.3.4 创新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4.4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
    4.4.1 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4.4.2 反垄断审查制度
    4.4.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4.4 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4.4.5 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
    4.4.6 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
5.1 中国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
5.2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方式
    5.2.1 国家统筹领导和正式法律授权下的制度创新
    5.2.2 国家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相关政策
    5.2.3 省级政府负责制度创新的组织实施
    5.2.4 以组织化为主的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
5.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效推进动力机制
    5.3.1 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与任务倒逼机制
    5.3.2 制度捷径与“条块”政绩显示竞争机制
    5.3.3 各领域各部门之间制度创新的协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
6.1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红利
    6.1.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1.2 数据和变量
    6.1.3 实证结果
6.2 自贸试验区的资本流动效应
    6.2.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2.2 数据和变量
    6.2.3 实证结果
6.3 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
    6.3.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3.2 数据和变量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7.1.1 理论准备相对不充分且可借鉴经验缺乏
    7.1.2 国家对自贸试验区法律授权仍不够充分
    7.1.3 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阻力较大
    7.1.4 区域性政府职能转变与全国现有行政体制不兼容
    7.1.5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难以全面复制推广
7.2 深入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2.1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法律制度建设
    7.2.2 国家层面成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
    7.2.3 将部分自贸试验区转变为自由贸易港
    7.2.4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制度创新
    7.2.5 加快推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
    7.2.6 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7.2.7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科研成果 致谢

(10)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出口加工区内涵及相关理论介绍
    2.1 出口加工区内涵
        2.1.1 出口加工区概念界定
        2.1.2 出口加工区功能作用
    2.2 相关理论介绍
        2.2.1 保税监管理论
        2.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3 波特菱形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第三章 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3.1 珲春出口加工区设立背景
    3.2 珲春出口加工区概况
    3.3 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
        3.3.1 进出口额分析
        3.3.2 优惠政策分析
        3.3.3 区内企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遇分析
        3.4.4 挑战分析
第四章 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功能定位不明确
    4.2 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3 基础设施及硬件条件不足
    4.4 企业规模及综合效益偏低
    4.5 产业结构不合理
    4.6 劳动力人口及人才不足
第五章 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对策
    5.1 制定整体规划和科学合理布局
    5.2 完善管理体制及相关法规体系保障
    5.3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及维护
    5.4 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
    5.5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5.6 多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及熟练劳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外资流入 ——基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研究[D]. 阮一也. 浙江大学, 2021(10)
  • [2]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3]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喻修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4]自贸区设立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为例[D]. 陈澄. 南昌大学, 2020(01)
  • [5]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D]. 傅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7]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D]. 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8]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徐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 张怡. 吉林大学, 2018(12)
  • [10]珲春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妮可. 延边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关于加快建设我国出口加工区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