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里煤矿瓦斯高区地质因素分析

新里煤矿瓦斯高区地质因素分析

一、新立煤矿瓦斯特高区地质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1](2020)在《沁水盆地中东部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因高地应力、高储层压力、高地温和低渗等地质特征,导致开发难度大、开发风险高,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尚未实现商业化开发利用。对勘探开发目标进行优选排序,即确定开发序列,是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任务,它受资源条件、地质条件、开发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往往相互冲突且不具公度性,传统的单目标决策方法难以处理此类综合评价问题。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排序多从地质角度出发,针对目标区的资源条件或开发地质条件,优选有利的煤层气富集区带或区块,极少关注目标区的开发经济效益和开发风险,尚无涵盖地质资源评价、技术经济分析、开发风险测度在内的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模型。鉴于此,本文引入多属性决策理论和方法,建立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模型,解决了对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开发地质背景、不同开发风险和产出效益的目标区进行统一评价和综合排序的问题,并以沁水盆地中东部榆社-武乡深部煤层气区块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开发地质可行性、完成开发地质分区与技术选择、优化开发井型井网方案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进行了优选和排序,获取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开发序列。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查明了研究区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可行性和开发潜力,划分了开发地质单元并建立了基于地质适配性的开发模式。研究区煤层气成藏潜力大,目的煤层(3号、15号)埋深普遍超过1000 m,储层整体欠压、低渗,含气性好,具中等开发地质潜力。研究区共划分出中浅层含气型(Ⅰ型)、中浅层高含气型(Ⅱ型)、中深层高含气型(Ⅲ型)、中深层富气型(Ⅳ型)、深层富气型(V型)和深层高富气型(VⅠ型)共计6类开发地质单元,在埋深、含气性、储层物性、构造复杂程度和资源丰度等地质条件上互有差异。3号煤层各类开发地质单元适宜于压裂直井开发,15号煤层I–Ⅳ型开发地质单元对压裂直井和单支水平井适配性较好,V型和VⅠ型开发单元适宜于压裂直井开发。(2)预测了各地质单元内不同开发方式的产能情况,确定了关键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气井产出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明确了相对更优的参数组合。对于压裂直井开发方式,15号煤层因资源量优势,产气效果明显优于3号煤层;其中,以Ⅱ型和Ⅳ型开发地质单元的累计产气量最高,Ⅲ型和VⅠ型次之,Ⅰ型和V型相对最低;中浅层和中深层开发地质单元的采收率整体高于深层开发地质单元;低渗条件是制约深部煤层气井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而高含气性对改善深部煤层气井的产气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混合井型和全水平井开发模式下,采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Ⅱ型、Ⅲ型、Ⅳ型和Ⅰ型开发地质单元;压裂水平井的产气效果明显优于不压裂水平井和压裂直井,并在Ⅳ型开发地质单元中单井累计产气量最高,Ⅱ型和Ⅲ型次之,Ⅰ型最低。不同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气井采收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依次为:渗透率、兰氏体积、含气量、兰氏压力、裂缝孔隙度和煤层厚度。(3)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不同地质单元的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基于经济效益的开发序列,给出了提升深部煤层气开发经济性的扶持方向和建议。经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3号煤层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具备开发经济可行性。15号煤层各开发地质单元按经济效益由高到底排序为:Ⅱ型-Ⅳ型-Ⅲ型-VⅠ型-Ⅰ型-V型,全直井开发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于混合井型和全水平井模式;对于中浅层开发地质单元(Ⅰ型和Ⅱ型),混合井型模式的经济效益优于全水平井模式,而对于中深层开发地质单元(Ⅲ型和Ⅳ型),全水平井模式的经济效益相对更优。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适当提升财政补贴标准并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提升深部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较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4)建立了煤层气目标区优选排序多属性决策模型,对研究区各地质单元的开发优先次序进行了调整。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模型包括资源丰度、采收率、综合开发风险指数、净现值等10项属性,涵盖资源富集及利用程度、开发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内容,基于组合赋权和TOPSIS方法,计算获得的开发优先次序为Ⅳ型-Ⅱ型-VⅠ型-Ⅲ型-Ⅰ型-V型,同基于经济效益的开发序列相比,决策过程在寻求经济效益更大化的同时,体现了对资源条件、开发风险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折衷,决策结果更符合煤层气开发实际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

傅永帅[2](2019)在《基于压力恢复曲线的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赋存背景,根据盆地内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宏观特性,针对盆地一级的煤层气富集状况进行了解析,综合了各方面条件对东北部斜坡带煤层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煤层气赋存参数是掌握煤层气赋存与涌出规律、产能预测、灾害治理以及清洁利用等的基础,因此,煤层气赋存压力、透气性系数等渗流参数的准确测定就成为了煤层气资源化开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压力恢复曲线应用技术是基于油田地下水动力学理论推导而来的,这一方法在油、气田的开发中已经成为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把应用于油井的一套分析方法和推断用于煤层气井时,在基本原理是和油井一致的。基于此研究了适用于煤矿井下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的煤层气压力恢复曲线方法和技术,本文利用研制的配套测定装置,采用压力恢复曲线测定方法对典型煤矿的不同测压钻孔的煤层气渗流参数进行了测定,主要针对煤层渗透性、产能等特征的煤层气赋存数据,结果表明提出的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方法适用于煤层气赋存参数的测试。采用煤层气压力恢复曲线测定渗流参数与常规法测量煤层气渗流参数结果一致,但压力恢复曲线法实现了煤层气渗流参数快速自动测定,还将测定时间缩短到四分之一,作为新型测定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证明了试井理论能在煤矿井下使用,可以准确测定出煤层气压力、渗透性等渗流参数。结合新的煤层气渗流参数测定方法,在沁水盆地东北部开展15号煤层气的赋存规律研究,对研究区太原组15号煤层进行了大量煤层样品的a、b值测试、孔裂率测定及矿井煤储层参数测定(煤层厚度、煤的工业分析等),并在煤矿井下施工62个测试钻孔,利用压力恢复曲线法对31座煤矿15号煤层测定了煤层气渗流参数,总结出渗流参数在研究区的地质分布曲线,研究结论和沁水盆地东北部气井的实测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煤样气体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与煤层埋深之间也呈负指数函数关系,随有效应力和埋深的增加,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裂隙系统的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和埋藏深度均呈半对数直线关系,说明二者的影响机制相同,即上覆地层的重力对裂隙的压迫作用。地应力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煤层埋藏深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实质是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煤储层渗透性与煤层气埋藏深度的关系,也证明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当煤储层压力随煤层埋藏深度线性增大的同时,煤储层的渗透率按照指数函数规律快速降低,储层压力对渗透率的影响是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来影响煤储层渗透性,作用远小于埋深对渗透率的控制。通过煤层气赋存规律以及埋深、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保存条件,展开了研究区煤层气开采理论评价,利用测定的煤层气渗流参数结合地质构造影响因素,采用多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对研究区煤层气开发进行了综合评价。煤层气开发评价包括的基本地质要素主要是指煤储层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煤层气开采条件。研究区煤层气开发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实现,评价结果将沁水盆地东北部15号煤层气划分为四类。研究区内第一类为有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为≥0.65,大部分分布在昔阳平定开采较深矿井和阳泉的中深部矿区。第二类为中等有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在0.550.65之间,昔阳平定开采较浅矿井与和左矿区开采较深矿井分布在该类内。第三类为不利区块,其综合评价系数在0.450.55之间,寿阳晋中大部分矿井属于该类,和左矿区亦有一部分属于该类。第四类<0.45,主要为研究区15号煤层赋存标高较高的矿井,煤层埋深较浅,一般处于沁水盆地边缘地带,在矿井内有煤层露头,或者矿井内存在甲烷风化带,在煤层气演化生产过程中,盖层厚度较薄,生成的煤层气受构造作用逸散,此类区域不适合进行煤层气开发。根据上述研究规律,得出了研究区矿井煤层气开发难易程度的定性和定量结果,提出了沁水盆地东北部的15号煤层气开采最优区域。

郑凯[3](2019)在《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及应用 ——以登封某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矿井瓦斯地质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瓦斯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瓦斯地质信息的数据及大数据等特征。运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设计和构建了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利用Hadoop应用体系的组件特性系统设计和阐述了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选取河南登封矿区某煤矿某二1煤层生产工作面作为实例研究区,进行该区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的应用实践。研究认为,瓦斯地质信息不仅具有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多源性、多元性和客观性等等,又具有瓦斯地质领域信息特有的内容分散、尺度多样和拓扑关联的数据特征,同时,还存在着巨量、异构、时空相关、内容复杂和模糊不确定的大数据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分析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可以分为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三层融合级别。该融合体系一般由源信息获取、信息存储(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预处理、信息特征分析、信息融合计算、融合体系运行管理和人机交互(用户服务端)七个部分构成,同时形成包含信息预处理层、信息存储层、融合计算层、用户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五个层次的功能架构。大数据技术Hadoop计算框架在信息或文件存储、批量数据并行处理和流式数据实时分析等方面的功能特性,促使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在功能架构上得到了优化,形成集融合体系管理层、源信息处理层、信息存储层、信息融合层、融合应用层和用户服务层六层架构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以“井下点位空间坐标”为“基准参考量”进行的实例研究区瓦斯地质信息重构及数据级融合的应用实践,证明了该融合体系的可行性;而基于“大规模点元标准的瓦斯地质信息”的区内瓦斯涌出量精细化寻址预测结果表明,该融合体系能够为瓦斯地质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支持。研究成果表明,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能够为瓦斯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一系列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模式,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

解国强[4](2018)在《布尔台煤矿1-2煤二盘区地质说明书编写探讨》文中认为本次编写的地质说明书依据2013年制定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中的相关要求,每一项都进行了论述。重点论述了相邻采区的地质构造;1-2煤的赋存情况、可采性;盘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预测了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1-2煤的资源/储量;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列了12条应注意的事项及建议。

陈金辉[5](2017)在《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快矿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随着全国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在煤层气矿山开发过程中,相对较突出问题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破坏、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沉降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因此,煤层气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是当前日益凸显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是通过对绿色矿山和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的研究进而建立对绿色煤层气矿山的研究,既有助于煤层气矿山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又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框架内容。本文以绿色矿山和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搜集整理绿色矿山和煤层气矿山环境的相关信息,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实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绿色矿山的发展现状、煤与煤层气矿山环境效应和研究区环境要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相应的提出了《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初步方案》和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部署图。在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和各省市已有摸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指引下,通过分析总结、专家指导等方式,确立煤与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的要素,同时通过数据搜集整理,以及相关模型、方法的选择应用和实验分析,对研究区绿色矿山发展情况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和评价,结合研究区企业的实际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本文内容围绕主题有两条主线,一条为“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主要章节为第三、四、五章,以递进方式编写;第三章介绍了研究区煤矿开采过程中各阶段、各类采矿方法所涉及到的环境效应和突出问题,继而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方法模型建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和验证其适用性;第四章主要是从煤层气的开采工艺过程及其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剖析和归纳出煤层气矿山各个阶段的环境要素;第五章则结合第三、四章所总结的煤矿和煤层气矿的环境要素进行了共采矿山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研究,构建了环境评价体系和进行了评价论证。另一条为“绿色矿山建设途径”,主要章节为第六章。以总分方式编写,先总体从国家层面梳理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思路,继而结合研究阶段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实验数据评价分析得出土地复垦优选方案以解决土壤破坏、土地扰动等问题;水处理系统工艺改造中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技术和半工业实验以解决矿区废水污染问题,从而达到水净化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有益效果;塌陷区治理模式上梳理传统模式,探索汇创新模式“绿色永城矿山环境治理模式”以解决采空区塌陷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主要问题;本文的第一、七章为常规绪论和总结,其中第一章加入了主要逻辑关系图以更加明晰全文的布局和逻辑关系,第七章加入建言献策以更好的结合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总结建议;文章的第二章主要从研究区的交通、地理、自然环境、煤矿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情况做汇总介绍,以为两条主线提供相应的地质和资源等背景支撑。本研究的创新点概括为:第一,研究针对煤、煤层气及其共采矿山的特点提出了《河南省的绿色煤层气矿山建设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初步方案》和绿色矿山总体部署图;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应用DPSIR模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和AHP、PCA等方法创建了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论证了其适用性。第二,在研究矿区环境问题的处理工艺、复垦方案、治理模式上针对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难题提出污水处理系统等多项创新性关键技术和植被优选复垦方案,同时探索和汇创了“绿色永城矿山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绿色煤层气矿山”概念、《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初步方案》、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部署图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容,为后续研究借以参考;第二,通过运用灰色聚类模型、DPSIR模型、AHP、PCA等方法对研究矿区进行了评价和数据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研究区的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和各自存在的相关突出问题,并根据分析所得情况来论证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发展重点,为接下来绿色矿山建设的发展在上层决策和宏观调控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从矿区土壤复垦方面得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交林的改良效果比纯林好,沙棘和紫穗槐混交林恢复方式的改良效果最好,而且改善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均优于对照荒地等重要研究结论。第三,通过调研发现污水处理中主要存在的工艺设计问题,结合企业成本增加与研究期煤炭、煤层气行业效益剧烈下降严重影响到企业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提出3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进行半工业试验和模拟,其对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方面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推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良方案和标准体系建设等从知识产权的层面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绿色矿山建设,也为绿色矿山建设的全面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任亚平[6](2017)在《韩城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及致灾危险性分区》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比例占到700%以上,煤炭在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煤炭赋存地质条件复杂,同时我国50%以上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这使得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研究一直备受重视。论文以韩城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各个矿主要煤层的煤田地质、瓦斯地质和相关钻孔资料,依据煤田地质、瓦斯地质、数理统计等理论,对研究区瓦斯赋存规律、构造煤判识以及瓦斯致灾危险区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统计分析矿区内瓦斯钻孔数据,厘清了研究区煤层含气性在层域和区域上的分布规律,系统研究了煤层赋存特征、煤级、煤质、水文地质、构造等因素对煤层含气性的影响作用。2.在系统研究含气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各井田内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初步判识了研究区煤体结构的分布特征;使用构造曲率方法,对研究区地层变形特征进行了刻画,最后结合钻孔岩芯分析对韩城矿区构造煤进行综合预测和判识。3.在对矿区煤层含气性特征和煤体结构进行研究之后,选取构造、含气量、围岩以及煤级四个一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模型,对韩城矿区各主采煤层进行灾害危险性分区,并分析其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区特征。

段艳宁[7](2017)在《官寨井田合层采气地质因素约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多煤层发育地区,合层采气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产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合层采气过程中,层间干扰的存在,制约着煤层气井的排采效果。十三五煤层气规划重点开发区块内的官寨井田,煤层层数多、厚度薄、成群分布,深入研究官寨井田合层采气的地质因素约束条件意义重大。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6ZX05045-002),在大量调研国内外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层间干扰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合层采气的地质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地质敏感因素包括:储层压力体系、临界解吸压力、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官寨井田的地质特点,确定了官寨井田合层采气的主控因素为储层压力差、临界解吸压力差和渗透率比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调整不同因素的差异范围,提出了不同煤层组合条件下各因素的约束范围。通过多因素分析,结合三个主控因素约束范围的研究成果,优选出官寨井田适合合层采气的多因素组合方案。其中煤组1和煤组2在官寨井田地质条件物性差异范围内,均适合合层采气;煤组2和煤组3的储层压力差△P≤0.3MPa,临界解吸压力差在-0.3~0.5MPa范围内,渗透率比值在官寨井田地质条件的差异范围内时,适合合层采气;煤组1和煤组3的储层压力差△P≤0.6MPa,临界解吸压力差在官寨井田地质条件的差异范围内,渗透率比值在2:1~4:1范围内时,适合合层采气;并讨论了影响不同煤层组合合层采气的关键因素,为后续多煤层合层采气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了 GZ-01井的煤层气地质条件,优选出GZ-01井的最佳煤层组合,结合该井的排采效果,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为官寨井田合层采气的煤层组合优选奠定理论基础。

薛景战[8](2017)在《乌东井田瓦斯中硫化氢异常的BSR和TSR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以阜康矿区硫化氢异常的乌东井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煤岩、全硫与形态硫、孔隙特征、水文地球化学、硫酸盐还原菌(SRB)富集培养及硫同位素(34S)等测试分析,研究了煤层硫化氢异常的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H2S异常矿井煤层水中SO42-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矿井,HCO3-离子浓度高于正常矿井,尤其是HCO3-离子与SO42-离子摩尔浓度百分含量之比(γHCO3-/γSO42-)远高于H2S正常矿井;H2S异常矿井煤层中全硫含量一般高于0.5%,煤中硫化物硫含量也普遍偏高;H2S异常矿井煤中大孔、中孔和过渡孔的比孔容和比表面积偏低,而微孔的比孔容和比表面积要明显偏高;富集培养了H2S异常矿井煤层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分离提纯得到了SRB优势菌落,结合水源及煤源特征研究证实了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基于实测乌东井田瓦斯中H2S中δ34S、煤层水中硫酸根离子δ34S、煤层黄铁矿δ34S,证实了乌东井田瓦斯中H2S异常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张连强,袁关涛,逯振芳[9](2016)在《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马桥北马庄勘查区的二叠系下统煤系地层中(埋深5902 710 m),山西组(P1s)含全区可采的二2煤层(主要勘查对象),平均厚3.01 m;下石盒子组(P1x)含大部可采的三2煤层,平均厚1.69 m,均属高变质、特低硫煤为主的贫煤、无烟煤。由于该区煤岩层埋藏深、封闭性较好、瓦斯逸散条件差,致二2、三煤层赋存有大量的瓦斯,且全区富集。就马桥北马庄勘查区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勘查区煤层瓦斯的赋存,不但受地质条件作用的主导,同时也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制约。

谭震[10](2016)在《山西寿阳京鲁井田煤层气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寿阳京鲁煤矿随着采掘深度逐渐加大,煤层含气量及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增加,有可能发生瓦斯事故,为了防治瓦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寿阳京鲁煤矿试图开展瓦斯地面抽放,并加以利用(即煤层气资源开发),然而,煤层气资源开发在寿阳京鲁矿是否可行,需进行地质的,经济的,技术的评价。本文,通过直接测定法与间接测定法确定煤层气含气量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经研究京鲁矿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根据寿阳矿区的地质报告对京鲁煤矿地质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影响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利用煤厚等值线和含气量等值线,通过地质块段法将12号、15号煤层进行煤层气资源量块段划分,将面积为22km2的井田划分出若干个资源估算块段。通过计算各区块面积、平均含气量、煤层累计厚度与煤的视密度等,得出京鲁煤矿煤层气资源总量为1.9×109m3。利用综合评价标准(表格)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得出寿阳京鲁煤矿煤层气储量丰富,煤层埋深浅等,具有小而肥的特点,定为开发较有利区。研究区内煤层气资源量较大,渗透率在0.35~5md之间,属于低透气性煤层,不利于瓦斯的抽放。该研究方法可对煤层气资源量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新立煤矿瓦斯特高区地质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立煤矿瓦斯特高区地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沁水盆地中东部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题目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深部煤层气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1.2.2 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论文的工作量
        1.5.2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地理背景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演化与成藏控制
        2.2.2 研究区构造复杂程度
    2.3 含煤地层及沉积环境
    2.4 煤层气地质特征
        2.4.1 储层展布特征及封闭性能
        2.4.2 煤体结构特征
        2.4.3 储层物性特征
        2.4.4 含气性特征
    2.5 小结
3 煤层气开发地质分区与技术选择
    3.1 煤层气开发地质可行性与开发潜力评价
        3.1.1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评价方法
        3.1.3 煤层气开发地质潜力综合评价
    3.2 基于地质适配性的煤层气开发模式
        3.2.1 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3.2.2 煤层气开发井型及其地质适配性
        3.2.3 煤层气钻完井技术选择
    3.3 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划分与开发方式
    3.4 小结
4 煤层气开发井型井网优化
    4.1 数值模拟方法与参数校正
        4.1.1 COMET3.0 数值模拟器
        4.1.2 数值模型
        4.1.3 基准地质参数选取与校正
    4.2 煤层气开发井型优化
        4.2.1 不同井型的排采机理对比
        4.2.2 不同井型的排采效果对比
        4.2.3 压裂水平井井身结构参数优化
    4.3 煤层气开发井网优化
        4.3.1 全直井布井
        4.3.2 混合井和全水平井布井
    4.4 深部煤层气井产能地质控制因素
        4.4.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4.2 正交试验分析
    4.5 小结
5 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
    5.1 煤层气开发生产特点
    5.2 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方法和指标
        5.2.1 煤层气经济评价方法
        5.2.2 煤层气经济评价指标
    5.3 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参数
        5.3.1 项目总投资
        5.3.2 项目成本
        5.3.3 税金
        5.3.4 收入
    5.4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
        5.4.1 经济评价基础数据
        5.4.2 经济评价结果
    5.5 深部煤层气开发扶持方向
    5.6 小结
6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
    6.1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的必要性
    6.2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决策的多属性描述
        6.2.1 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决策的因素
        6.2.2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指标的确立
        6.2.3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指标的量化
    6.3 基于TOPSIS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
        6.3.1 TOPSIS模型
        6.3.2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方案准备
        6.3.3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属性权重确立
        6.3.4 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结果及意义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压力恢复曲线的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基础、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完成工作量
        1.4.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沁水盆地东北部地块煤层气基础地质条件
    2.1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2.1.1 沁水盆地概况
        2.1.2 沁水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
    2.2 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机理
        2.2.1 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
        2.2.2 煤层气富集条件
        2.2.3 沁水盆地气藏特点
    2.3 研究区概括
    2.4 研究区煤层气目标区域及目标煤层
    2.5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第3章 新型煤层气参数测定技术在研究区的应用
    3.1 基于渗流模型的煤层气快速测定技术
        3.1.1 理论基础
        3.1.2 压力恢复曲线应用于煤层气研究
        3.1.3 压力恢复曲线测定煤层气渗流参数方法
    3.2 新型煤层气参数测定装置
    3.3 压力恢复曲线法测定研究区煤层气储层参数
        3.3.1 研究区测试地点煤层气参数条件
        3.3.2 实验室测定研究区煤层气储层参数
        3.3.3 煤矿井下测定测定研究区煤层气储层参数
        3.3.4 压力恢复曲线法测定研究区煤层气赋存参数
    3.4 研究区所测煤层气渗流数据准确性分析
第4章 沁水盆地东北部15号煤层气赋存规律
    4.1 压力恢复曲线法影响因素分析
    4.2 研究区15号煤层气渗流参数分布规律
        4.2.1 利用surfer绘制渗透性系数、储层压力等值线图
        4.2.2 煤层气渗流参数规律分析
        4.2.3 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赋存主控因素分析
    4.3 研究区15号煤层气赋存规律的理论分析
第5章 沁水盆地东北部15号煤层气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5.1 模糊评判的思想与基本模型
        5.1.1 单因素模糊评价
        5.1.2 多层次模糊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
    5.2 煤层气开采模糊评价模型
        5.2.1 各个因素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2.2 对评价参数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
        5.2.3 建立整体的模糊评价指标模型
    5.3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及应用 ——以登封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矿井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1.3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1.4 大数据理论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工作量
2 矿井瓦斯地质信息特征
    2.1 矿井瓦斯地质研究概述
    2.2 矿井瓦斯地质信息具体内容
    2.3 矿井瓦斯地质信息分类和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
    3.1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设计
    3.2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模型和结构
    3.3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主要技术和方法
    3.4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体系的关键基础
    3.5 本章小结
4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大数据应用体系
    4.1 Hadoop应用体系
    4.2 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大数据应用体系设计
    4.3 应用体系架构关键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应用实践
    5.1 地质背景
    5.2 目标煤矿集群模拟部署与管理
    5.3 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一)
    5.4 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二)
    5.5 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三)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布尔台煤矿1-2煤二盘区地质说明书编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区位置及相邻采区情况
    1.1 采区位置
    1.2 相邻采区情况
2 煤层、煤质与构造
    2.1 地层和含煤地层
    2.2 煤层
    2.3 煤质
    2.4 构造
3 煤层顶底板特征及瓦斯赋存情况
    3.1 煤层顶底板特征
    3.2 煤层瓦斯赋存情况
4 水文地质
    4.1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4.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
    4.3 充水因素分析
    4.4 预测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5 影响生产的其他因素
    5.1 影响生产的其他因素
    5.2 工作面回采对地表建 (构) 筑物的影响
6 采区煤炭资源/储量
    6.1 储量估算的范围与工业指标
    6.2 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
    6.3 资源储量分类
    6.4 储量估算结果及分析
7 结论

(5)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文章主要逻辑关系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交通、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2.1.1 永城研究区
        2.1.2 焦作研究区
    2.2 研究区煤矿资源开发情况简介
        2.2.1 城郊煤矿矿山开采现状
        2.2.2 陈四楼煤矿矿山开采现状
        2.2.3 九里山矿区开采现状
        2.2.4 赵固二矿开采现状
    2.3 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情况
        2.3.1 永城矿区
        2.3.2 焦作矿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煤矿开采环境效应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煤矿开采环境效应
        3.1.1 勘察阶段
        3.1.2 开采阶段
        3.1.3 加工及贮装运阶段
        3.1.4 利用阶段
    3.2 研究区突出环境效应
        3.2.1 永城研究区
        3.2.2 焦作九里山研究矿区
        3.2.3 焦作赵固研究区
    3.3 研究区煤炭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研究
        3.3.1 评价要素
        3.3.2 评价程序
        3.3.3 评价方法及模型
        3.3.4 研究区评价案例一
        3.3.5 研究区评价案例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煤层气开采过程和主要环境问题及效应
    4.1 煤层气开采工艺过程
    4.2 开采过程环境问题分析
    4.3 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要素
        4.3.1 建设期环境要素
        4.3.2 开采期环境效应
        4.3.3 闭井期环境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与方法
    5.1 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典型问题
    5.2 研究区矿山环境相关及典型问题
    5.3 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
        5.3.1 煤矿绿色矿山环境评价
        5.3.2 研究区绿色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6.1 绿色矿山建设总体思路
        6.1.1 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总体思路
        6.1.2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2 典型矿区土地复垦治理方案及分析
        6.2.1 植被恢复方案及研究方法
        6.2.2 土壤分析及结果
        6.2.3 多元统计及结果
        6.2.4 改良效果综合评价
        6.2.5 应用研究结论
    6.3 矿区水处理系统工艺改造关键技术
        6.3.1 研究区矿井水分类和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6.3.2 研究区主要废水处理工艺
        6.3.3 污水处理系统
        6.3.4 循环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系统
        6.3.5 半工业试验情况
        6.3.6 高效煤矿水净化装置
        6.3.7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净水装置
    6.4 研究区典型塌陷区成功治理模式
        6.4.1 环境形势及研究区典型问题
        6.4.2 治理模式总结
        6.4.3 新模式和途径探索
        6.4.4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塌陷区治理途径
    6.5 典型煤矿绿色矿山建设途径借鉴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建言献策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初步方案和绿色矿山总体部署图
附录 2 绿色矿山及绿色煤层气矿山发展大事记表
附录 3 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方式
附录 4 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实施方式
附录 5 灰色聚类白化权函数原始数据处理表格
附录 6 DPSIR模型原始数据处理过程
附录 7 植被复垦方案中植物简介
附录 8 论文内容涉及部分名词解释
附录 9 绿色矿山大数据平台初步框架模型
附录 10 研究区评价及指标确定过程

(6)韩城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及致灾危险性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1.2.2 构造煤研究现状
        1.2.3 瓦斯防治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瓦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交通位置
        2.1.3 河流水系
    2.2 地层和煤层
        2.2.1 区域地层
        2.2.2 煤系与煤层
    2.3 构造
        2.3.1 区域构造及矿区构造
        2.3.2 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
    2.4 水文地质条件及现代地温场
        2.4.1 水文地质条件
        2.4.2 现代地温场
    2.5 本章小结
3 煤层含气性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3.1 煤层含气性分布规律
        3.1.1 煤层含气量的区域与层域分布
        3.1.2 瓦斯成分分布与分带
    3.2 煤层赋存特征对煤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
        3.2.1 煤层埋深特征
        3.2.2 煤厚分布特征
        3.2.3 煤层顶板岩性分布特征
        3.2.4 煤层上覆 50m 内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3.3 煤质和煤级对煤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
        3.3.1 煤灰分特征
        3.3.2 煤的变质程度
        3.3.3 煤岩特征
    3.4 煤层含气量控制因素的量化分析
    3.5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3.6 构造对煤层含气性的控制
    3.7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判识与预测
    4.1 基于测井曲线的煤体结构判识与预测
        4.1.1 基本原理
        4.1.2 结果与讨论
    4.2 基于构造曲率的煤层变形程度分区和渗透率预测
        4.2.1 基本原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构造煤综合预测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矿井瓦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5.1 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3 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分级
    5.2 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
    5.3 瓦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带划分
        5.3.1 评价指标的融合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3.2 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5.3.3 瓦斯灾害危险性分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官寨井田合层采气地质因素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能影响因素
        1.2.2 合层排采中的层间干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影响合层采气的敏感因素
    2.1 影响单层排采产能的地质因素
    2.2 合层采气地质敏感性分析
        2.2.1 煤厚
        2.2.2 临界解吸压力
        2.2.3 渗透率
        2.2.4 储层压力体系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官寨井田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
    3.1 地层
    3.2 构造特征
    3.3 水文地质条件
    3.4 煤系及煤层发育特征
    3.5 煤储层特性
        3.5.1 煤的含气性
        3.5.2 煤的吸附及解吸特征
        3.5.3 煤的渗透性
        3.5.4 储层压力
    3.6 修正储层参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官寨井田合层采气地质条件约束
    4.1 储层压力差
    4.2 临界解吸压力差
    4.3 渗透率比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官寨井田合层采气多因素分析
    5.1 煤组1和煤组2合层采气的多因素组合
    5.2 煤组2和煤组3合层采气的多因素组合
    5.3 煤组1和煤组3合层采气的多因素组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GZ-01井煤层组合优选
    6.1 GZ-01井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
        6.1.1 钻遇地层
        6.1.2 开发煤层
        6.1.3 GZ-01井煤储层特征
    6.2 地质因素对产能的影响
    6.3 GZ-01井煤层组合优选
    6.4 排采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乌东井田瓦斯中硫化氢异常的BSR和TSR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5 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交通及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3 井田地质
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SO_4~(2-)离子
    3.2 HCO_3~-、CO_3~(2-)离子和pH值
    3.3 γHCO_3~-/γSO_4~(2-)
    3.4 水离子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H_2S正常、异常煤矿煤源特征
    4.1 煤岩特征
    4.2 全硫及形态硫
    4.3 孔隙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硫化氢异常成因
    5.1 BSR成因
    5.2 TSR成因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区地质概况
        1.2.1 地层
        1.2.2 构造
        1.2.3 岩浆岩
2 煤层物性特征
3 煤层瓦斯的含量及分带
4 煤层瓦斯赋存及其地质特征分析
    4.1 沉积环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2 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3 断裂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5 煤层围岩及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6 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 结语

(10)山西寿阳京鲁井田煤层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交通
    2.2 地层
        2.2.1 区域地层
        2.2.2 井田地层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构造
        2.3.2 井田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区域水文地质
        2.4.2 矿井水文地质
    2.5 煤层煤质
    2.6 溶岩陷落柱
3. 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
    3.1 煤层物性特征
    3.2 地质构造
    3.3 煤层埋深
    3.4 煤层厚度
    3.5 围岩储层物性特征
    3.6 煤阶
    3.7 水文地质
    3.8 本章小节
4 煤层气资源评价
    4.1 煤层含气量计算
        4.1.1 直接测定法
        4.1.2 间接测定法
    4.2 煤层气资源量
    4.3 煤层气资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立煤矿瓦斯特高区地质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沁水盆地中东部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研究[D]. 李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2]基于压力恢复曲线的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D]. 傅永帅. 吉林大学, 2019(11)
  • [3]大数据框架下的多源矿井瓦斯地质信息融合及应用 ——以登封某矿为例[D]. 郑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布尔台煤矿1-2煤二盘区地质说明书编写探讨[J]. 解国强. 陕西煤炭, 2018(S1)
  • [5]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D]. 陈金辉.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6]韩城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及致灾危险性分区[D]. 任亚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2)
  • [7]官寨井田合层采气地质因素约束研究[D]. 段艳宁.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7(02)
  • [8]乌东井田瓦斯中硫化氢异常的BSR和TSR成因研究[D]. 薛景战.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9]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J]. 张连强,袁关涛,逯振芳. 中州煤炭, 2016(10)
  • [10]山西寿阳京鲁井田煤层气资源评价[D]. 谭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新里煤矿瓦斯高区地质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