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

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

一、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包炜杰[1](2022)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贯穿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需要直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既要探讨公有制的效率难题并重申"宏观效率论"以廓清"国企低效论"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迷雾,又应正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即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性问题,以此揭示出两者有机结合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而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

张喜亮,刘青山[2](2021)在《重温党史砺初心 勇担使命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史探究》文中认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全党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为党提供了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到如今成为国民经济顶梁柱,其中的佼佼者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得益于近百年来,国有企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工作。

韦森[3](2020)在《观念的转变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与《改变中国》两书说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性的制度变革,已经孕育了过去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4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运行体制?当下这种经济体制的实质、优长和问题是什么?在现行经济体制安排下的经济高速增长能否持续?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将向何处去?所有这些都是整个社会没有深刻反思的问题。回顾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和民营经济的成长,还是现代金融体系、现代政府宏观管理体系、现代公司制度的生成与变迁,抑或对外开放在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无不一再证明,在经济改革的试错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和提高理论认识,才是经济改革的原动力;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秩序,才是未来中国当走的路。

刘海蒙[4](2020)在《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当下,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简称ZY石化)为分析对象,深入探究该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找出该公司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利于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该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该公司如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将会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其经营形势;第四部分主要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现状,及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第五部分,有的放矢,对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及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即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现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建立了班组经济核算机制等。同时,针对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治理推进缓慢、绩效考核不严谨、成本分析不细致等问题,提出了管理体系、隐患治理、绩效考核和成本管控等四方面优化的具体措施,也为其他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给予了参考,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苗庆科[5](2020)在《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文中认为被称为“生产上的革命”的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是新的劳动态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运动。运动中,成千上万的工人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地劳动热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旧有生产标准,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崭新纪录,体现出在那个火红年代中无产阶级炙热的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条件。东北全境率先在全国得以解放,为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稳定的国内环境;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积累了经验;东北解放后党对国营企业的接管和民主改革,则为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两大阵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由此掀起大规模学习苏联的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便为创造新纪录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国际学习样板。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6月至9月的先进生产者推动的带动阶段,1949年10月至12月的党政工积极推广的展开阶段,1950年1月至6月的参与广泛形式丰富的深化阶段。当然,由于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时间不长,三个阶段之间的划分并非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叉与融合。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特色,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在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中各有侧重。具体来说,辽宁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经历了一个由个人活动到集体创造的转变,吉林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以反浪费和促节约为重点贯彻始终,黑龙江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则在典型推广与民主管理的举措中渐次展开。三个地域国营企业的新纪录运动,共同演奏出东北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劳动之音”和“工人之曲”。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在东北党组织领导下展开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宣传动员;二是东北国营企业的工人们在党的号召下以饱满的生产热情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新纪录,包括创造提高劳动效率的新纪录、创造节省原材料的新纪录、创造提高产品质量的新纪录以及创造完成生产计划的新纪录;三是探索定额管理,打破旧有生产标准,创造新的定额,并应用于国营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促进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持续发展;四是实行超额奖励制,以解决创造新纪录运动中不合理的工资制度,进一步调动工人创造新纪录的热情;五是签订联系合同和集体合同,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衔接现象和增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工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创造新纪录运动走向更加广大的、群众的、政治的、经济的运动。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呈现出鲜明政治性、形式多样性、执行高效性、参与广泛性等特点。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政治上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在经济上推动了经济建设高潮,为东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文化上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奠定了东北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存在为创纪录而创纪录的盲目性,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弊端一定程度上使创纪录的质量打了折扣,不利于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孙贵林[6](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陈树德[7](2020)在《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公司授予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未来某特定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向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一种长期性的报酬激励,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雇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中国正处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头雁角色”。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最受青睐的激励工具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与激励效应分析,一直是会计界、统计界和其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使用公允价值法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处理。中国于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CSNA2016)参照SNA2008的建议,同样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劳动者报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然而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SNA2008,还是CSNA2016,均未涉及核算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具体方法。相对于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明显滞后。由于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核算方法,才能更加贴切地核算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雇员股票期权不同于雇员的工资和奖金等传统薪酬,雇员股票期权对于公司雇员来说是一种主观价值,雇员可以通过事前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来预期未来的期权收益,从而影响雇员股票期权执行过程中的激励效果。然而,现有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刻画比较混乱,或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测度标准并不清晰,导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真正从雇员股票期权关键特征出发构建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文献比较鲜见。针对以上雇员股票期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并基于此对其激励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日益兴盛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记录原则、估价方法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利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据,分析了雇员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期权定价模型,估计相关参数,核算2006-2018年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规模与结构;利用核算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数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设定、大股东控制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三个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雇员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优化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现状。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的12个递增到2018年的166个。从行业层面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样本企业的79.64%,行业集中特征较为显着。从各行业实施的深度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占各自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从中国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时长的设置来看,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平均为2.17和4.28年。(2)基于SNA2008框架和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尽管SNA2008以及CSNA2016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但均没有公布具体的核算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由于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特征,与交易所标准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能采用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以SNA2008框架中对雇员股票期权的核算范式为依托,对现有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方法—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传统的BlackScholes和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未能考虑雇员股票期权的关键特征,导致其测算结果高估了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纳入了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且其参数具有可估性,利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得到的结果能更加贴切地反映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3)测算了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总规模及其分布结构。采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的难点在于模型参数的估算,参数估算所需的数据资料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和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得到。在参数估算的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规模与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为0.61亿元,到2018年增至39.08亿元,年均增速为41.43%。分行业来看,雇员股票期权价值集中特征明显,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58.29%、13.65%和10.91%左右,合计占总体的比重为82.85%。同时,基于Black-Scholes所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相比CWZ期权定价模型要高出36%左右;以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计划为案例,进一步估算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高估范围在35%39%之间。(4)对基于测算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了多视角的激励效应分析。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能力条件,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所处环境的不同,其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异,即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并非作为整体而独立存在,其受到期权条款的设定、股权结构和公司基本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期权条款设定、中观大股东控制和宏观企业生命周期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雇员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第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在“严格型”样本中的激励效应明显优于“宽松型”样本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雇员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优于国有企业。第二,大股东控股比例的提高抑制了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侵占动机更强,而在国有企业,这种侵占动机不明显;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掏空行为不明显。第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计划激励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雇员股票期权对成熟期阶段企业的激励作用较明显。(5)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合本文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结果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给出了本文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核算结果,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相关准则和雇员股票期权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二,建立雇员股票期权统计报表,完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基础工作。其次,根据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设计适度的期权激励期限和激励条件,保证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和治理作用;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环境。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陈思[9](2020)在《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家庄因其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为石家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石家庄市建设大型棉纺织厂、制药厂,为石家庄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工业企业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一批改革的企业家,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石家庄的产业机构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中,更具特殊地位。对于国企而言,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数量大,布局分散、产业种类多而对社会接纳改革的冲击力度较大,在企业改革的热潮中,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经历坎坷,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代表的石家庄中小国企,在改革的大潮中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无论是张兴让的“企业联合”、“满负荷工作法”还是马胜利的“承包经营”,这些改制的模式为都为国企的改革探索了道路,不仅对其它国有企业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也影响到了政府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方针政策,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在改革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各种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也是当代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正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举施,力图更加全面的梳理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情况。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有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面临的产能升级、技术革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例,探寻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脉络,对于当代企业如何在改革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发挥企业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葛婷婷[10](2019)在《“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在一起、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既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与市场经济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当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社会主义蓝图由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转变为苏俄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后,当苏俄探索、实行的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同的制度形式与经济建设模式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可行性问题也因此开始引起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与思考。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能否进行合理的经济核算、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否存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大论战。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与合理的经济核算的,即使在理论上说得通,在实践中也不能具有可行性。波兰旅美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指由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理沙德·兰格(Oskar Ryszard Lange)创立的以“兰格模式”为核心,并对其不断进行丰富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该理论模式以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前提,假设消费者和劳动者有自由选择权,并设立中央计划局模拟生产资料市场、统筹全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模式保留了小私有制,含有真正的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自由竞争市场与模拟出来的生产资料市场,共两套市场机制和由两个市场决定形成的双重价格体制,有中央、企业、个人三个决策主体。兰格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将市场机制从社会制度中抽离出来,将其单纯地视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冲破了传统上市场与社会主义相互排斥、无法共融的藩篱,提出了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式——“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上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证明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改革都有理论启迪与实践借鉴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市场能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这个问题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一条主线与核心。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探索历程,其实就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商品经济、市场、市场与计划关系认识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棒式的薪火相传的积极、持续努力探索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作用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化,终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论断,同时还要求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出了市场的活力。本文以“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以从中得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为目的,通过六个章节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论述与梳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现状、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章论述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等内容,第四章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辩证客观地评价,第六章在上述几章的基础上,在比较的视野中得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现实启示与借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时代的关联性。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理论模式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宝贵经验与启示,而且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及正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当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也有着“他山之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溯源、焦点与实质
    (一)溯源:20世纪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
    (二)焦点: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三)实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
    (一)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范围
三、“有机结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一)1978-199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政策调整准备阶段
    (二)1992-201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阶段
    (三)2012年至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主体重构阶段

(2)重温党史砺初心 勇担使命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创立与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创立“三人团”体制
全面抗战时期:探索“一元化”领导体制
解放战争时期:设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的模仿与创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鞍钢宪法”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营企业管理形式的多种尝试
改革开放后踏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党政分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设立国资委:从董事会试点到建设规范化董事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企管理体制实现重大飞跃

(3)观念的转变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与《改变中国》两书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在经济改革的试错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和提高理论认识是改革的原动力
三、中国经济改革既是自发社会秩序的成长和扩展过程,也是整个社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
四、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对外开放中向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学习,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
    (一)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二)向西方国家学习政府对现代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机制和方法
    (三)向西方国家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
    (四)对外开放和自主制度创新
        1.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2.外商直接投资
        3.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高科技园区和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
五、观念的变迁与深化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走向何方?

(4)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2.1.2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戴明PDCA循环理论
        2.2.2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2.2.3 6S管理理论
3 ZY石化的企业概况及经营形势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机构
        3.1.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1.4 人力资源状况
    3.2 ZY石化经营形势分析
        3.2.1 发展优势分析
        3.2.2 发展劣势分析
        3.2.3 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3.2.4 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4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精细化管理发展现状
        4.1.1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
        4.1.2 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推进
        4.1.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4.2.2 隐患治理推进缓慢
        4.2.3 绩效考核不够严谨
        4.2.4 成本分析不够细致
5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5.1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
        5.1.1 管理体系的优化
        5.1.2 隐患治理的优化
        5.1.3 绩效考核的优化
        5.1.4 成本管控的优化
    5.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5.2.1 基础管理保障
        5.2.2 绩效管理保障
        5.2.3 成本管控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背景和动因
    2.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背景
        2.1.1 东北解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
        2.1.2 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2.1.3 中共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2.1.4 东北国营企业接管与民主改革
    2.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动因
        2.2.1 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恢复发展的需要
        2.2.2 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驱动
        2.2.3 改善东北国营企业管理混乱的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时空探析
    3.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历史阶段
        3.1.1 先进生产者推动的带动阶段:1949年6月—9月
        3.1.2 党政工积极推广的展开阶段:1949年10月—12月
        3.1.3 参与广泛形式丰富的深化阶段:1950年1月—6月
    3.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地域探究
        3.2.1 由个人活动到集体创造的辽宁新纪录运动
        3.2.2 反浪费和促节约为重点的吉林新纪录运动
        3.2.3 典型推广与民主管理的黑龙江新纪录运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主要内容
    4.1 展开创纪录的宣传动员
        4.1.1 进行思想教育
        4.1.2 开展劳模宣传
    4.2 创造形式各异的新纪录
        4.2.1 创造提高劳动效率的新纪录
        4.2.2 创造节省原材料的新纪录
        4.2.3 创造提高产品质量的新纪录
        4.2.4 创造完成生产任务的新纪录
    4.3 探索定额管理
        4.3.1 进行技术标定
        4.3.2 实施定员管理
        4.3.3 推行定质定量
    4.4 实行超额奖励制
        4.4.1 推行集体超额奖励制
        4.4.2 推广个人超额奖励制
    4.5 签订联系合同和集体合同
        4.5.1 签订联系合同
        4.5.2 签订集体合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基本评价
    5.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主要特点
        5.1.1 党的领导一以贯之
        5.1.2 形式上的多样性
        5.1.3 执行上的高效性
        5.1.4 参与上的广泛性
    5.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历史意义
        5.2.1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5.2.2 推动了经济恢复发展
        5.2.3 改善了科学管理技术
        5.2.4 奠定了计划经济基础
    5.3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局限性
        5.3.1 存在盲目创纪录现象
        5.3.2 出现发展不平衡弊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
        一、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期权
        二、雇员股票期权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差别
        三、雇员股票期权提早行权的事实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原则
        一、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时间
        二、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账户
    第三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二、SNA2008 中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三、激励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历史演变
        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酝酿期(1993-2005 年)
        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探索期(2006-2009 年)
        三、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熟推广期(2010-现在)
    第二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业分布
        三、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一、雇员股票期权定价的传统方法
        二、纳入雇员股票期权特征的定价方法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一、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阐述
        二、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说明
    第三节 基于CWZ模型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
        一、参数估计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案例研究
        一、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简介
        二、美的公司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三、基于Black-Scholes和 CWZ期权定价模型核算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期权条款设定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一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期权条款设定与激励效应
        二、期权条款设定、产权性质与激励效应
    第二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模型设定
        一、期权条歀的划分
        二、模型设定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检验
        一、检验结果
        二、稳健性分析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视角下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一、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二、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三、公司成长性、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定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
    第一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二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模型设定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取和度量
        四、模型设定
    第三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计量分析
        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计量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分析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内容与结构
    四、研究方法
1 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概况
    1.1 石家庄工业企业发展的区位要素
    1.2 改革开放后国有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1.3 石家庄市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与制定
        1.3.1 河北省“七五”计划的制定
        1.3.2 实现“七五”计划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1.3.3 石家庄市“七五”期间工业计划的制定
2 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发展—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例
    2.1 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的改制方针
        2.1.1 带头承包,分离两权
        2.1.2 改革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
        2.1.3 资金考核和奖金挂钩
        2.1.4 加强对劳动纪律的规定
        2.1.5 将“计划生育”纳入承包内容
    2.2 石家庄市造纸厂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2.2.1 承包者利益问题亟待解决
        2.2.2 企业利润减少
        2.2.3 各种摊派名目繁多
        2.2.4 社会活动负担过重
    2.3 张兴让与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的改制方针
        2.3.1 “满负荷工作法”的提出
        2.3.2 满负荷工作法的内容
        2.3.3 阶段划分
    2.4 建设厂内银行
        2.4.1 分级分口管理模式
        2.4.2 手续传递及票据管理
        2.4.3 账簿设置
        2.4.4 计划编制
    2.5 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
        2.5.1 主要做法和经验
        2.5.2 兴办第三产业的意义
        2.5.3 兴办第三产业的启示
    2.6 对马胜利张兴让改革的总结
3 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改制产生的影响
    3.1 对企业的影响
        3.1.1 对省内企业的影响——以石家庄东风塑料厂为例
        3.1.2 对省外企业的影响——以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为例
    3.2 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2.1.1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1.2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2.1.3 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战的爆发
        2.1.4 兰格个人的成长经历
    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理论
        2.2.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4 考茨基社会主义货币思想
        2.2.5 巴罗内“试错法”
第3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3.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界定
        3.1.1 “兰格模式”的内涵
        3.1.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3.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概观
        3.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
        3.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2.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3.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3.3.1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3.3.2 用计划模拟市场
        3.3.3 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第4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对比分析
    4.1 “兰格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比较
        4.1.1 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的比较
        4.1.2 主要内容与形成过程的比较
        4.1.3 基本特征的比较
    4.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时代关联
        4.2.1 二者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
        4.2.2 二者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主义理念
        4.2.3 二者都肯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性
        4.2.4 二者都极具突破性与创新性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4.3.1 理论来源的超越
        4.3.2 市场地位认知的超越
        4.3.3 政府职能与作用定位的超越
        4.3.4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超越
第5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5.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1.2 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
        5.1.3 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5.1.4 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5.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
        5.2.1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5.2.2 对后世学者的理论研究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5.2.3 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与思路
    5.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5.3.1 理论模式本身存在缺陷
        5.3.2 未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总框架
        5.3.3 现实可行性与实践性不强
第6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6.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6.1.3 在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6.1.4 在创新与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理论飞跃
    6.2 培育和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
        6.2.1 完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2.2 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2.3 完善市场竞争与价格决定机制
        6.2.4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6.3 推动创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6.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3.2 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
        6.3.3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6.3.4 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
    6.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4.1 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6.4.2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6.4.3 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6.4.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5 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6.5.1 坚持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6.5.2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6.5.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5.4 建立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J]. 包炜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重温党史砺初心 勇担使命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史探究[J]. 张喜亮,刘青山. 国资报告, 2021(07)
  • [3]观念的转变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与《改变中国》两书说起[J]. 韦森. 文史哲, 2020(04)
  • [4]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D]. 刘海蒙. 河南大学, 2020(02)
  • [5]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D]. 苗庆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7]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 陈树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D]. 陈思.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葛婷婷.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经济核算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