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育形象较好

甘肃教育形象较好

一、甘肃教育形象越抓越好(论文文献综述)

孟谣[1](202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德育成分。从学科角度来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强调英语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还具有人文性。其人文性要求英语课程应承担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阔眼界与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那么,小学英语教师就有责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把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全过程,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塑造阳光健康的优良品德。本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原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之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以期能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本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论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经过调查,笔者从学校对德育工作和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评价的重视度、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认识和态度、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和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与文本分析,尝试找出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此部分从学校的德育工作与价值取向、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小学英语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能力、教材德育因素的挖掘、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这几个方面中发现了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本部分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从教学观念、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德育渗透意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以及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等几个维度,剖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德育渗透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的全面掌握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专业素养和德育渗透意识、教材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结合英语学科特色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以及在德育渗透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这几个方面中,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

胡朋蕾[2](2021)在《提高大班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但是在幼儿园,我们一提到评价,一般都是对幼儿园管理的评价,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关于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却很少,即使涉及到幼儿评价能力的研究,也是以幼儿的自我评价为主,而关于幼儿对他人的评价能力的研究少之甚少。幼儿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当下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大背景下,关注幼儿的评价能力应当成为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是以绘本教学为载体,通过和幼儿一起精读绘本,启发引导幼儿对绘本角色进行评价,以提高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为精准了解幼儿的评价能力,本研究从评价的语言、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准确性三方面对幼儿评价绘本角色的能力进行解析,并通过七轮行动研究逐步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本研究共分四个章节,分别是绪论、研究设计、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及综合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幼儿对绘本人物的评价能力在第一轮的研究中表现为:评价的语言笼统、评价性词汇少、语句不完整;评价的角度单一,不够全面;评价的准确性方面存在前后矛盾、缺乏依据、不够严谨等问题。通过七轮行动研究,幼儿的评价语言方面,评价的词汇量更加丰富多元,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完整表达,语句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评价的角度在增多;评价的准确性在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少数幼儿评价能力一般的情况,这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总体来看,幼儿的评价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也说明了绘本是开展幼儿评价能力研究的有效载体,启发性引导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幼儿评价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建议包括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对教师的建议,其中后续研究的建议:1、对比实验研究;2、通过其他途径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对教师的建议:1、要有选择合适绘本的能力;2、对绘本要有精读的能力;3、对绘本要有转化成有效问题的能力;4、对幼儿的提问和回答要有机智化解的能力;5、对绘本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归纳整理的能力;6、对幼儿的评价能力要有细化的能力。

刘晓姣[3](2020)在《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减负政策。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外作业设计能力是落实减负要求的突破点。语文教师应遵循课程理念,寻求最佳的课外作业方案;从量化走向优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精心设计出符合减负精神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T市三所中学的课外作业减负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展开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要求落实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全文共五部分,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据此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介绍了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课外作业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中小学减负政策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第四部分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许多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客观条件限制、教师设计理念薄弱、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第五部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层面,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与反馈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魏立刚[4](2019)在《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课程强调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难点之一。为此,研究聚焦于地理核心素养体系,通过设计、实施、评价地理实践活动,探讨了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相应策略。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进行概念界定和研究述评,之后探讨了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原则和一般过程,最后通过笔者自身教学的实际实施了地理测量、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信息技术活动五类地理实践活动,并借助地理实践力PTA评测量表,对高中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作了量化评价。研究发现:(1)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是课内地理学习的延伸和加强,是更好地完成高中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促进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作用;(3)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参与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各个方面;(4)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将地理常规教学活动与之结合起来,而非仅仅依靠实践活动本身;(5)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应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研究期望对一线地理教师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高中生在地理学科知识学习时能注重积极参加地理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学习水平。

张琪[5](2017)在《陈祥道《礼书》研究》文中提出《陈祥道<礼书>研究》从《礼济》之作者、版本、体例和内容、礼制归纳、礼图、影响和评价六个方面展开研究,分为六章,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礼书》作者陈祥道的仕宦历程进行了考证,发现了陈祥道有任职国子监直讲的经历,是前人研究中所忽略的材料;对余嘉锡、冯莤、苗露等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失误和不足进行了订正;考证清楚了陈祥道仕宦经历中几个官职的迁转过程。其次,探究《礼书》成书背景,指出了学术思潮的转变和政治革新的需求对《礼书》成书的影响。梳理了陈祥道创作《礼书》的大体过程。对《礼书》各版本情况及其版本源流进行了梳理;以今所见标注为宋、元刻本之《礼书》相互比较,发现诸本实为同一版本,进而考察了历代学者对《礼书》宋、元版本的判定和争论,通过避讳、刻工及书中重页现象,推断今之所谓元刻本《礼书》实际是宋刻元明递修本。第三,对《礼书》的体例进行了阐发,揭示出其条目实际上是以类编排的。总结概括全书之内容为五个言面:总结归纳先秦礼制,梳理历代礼制沿革,论断个别细节之礼,考证行礼仪节方位,考订名物形制功川。五个方面中以考订名物形制功占全书大部分篇幅,故《礼书》之性质实际上是一部以论名物为主的通礼类着作。同时还分析了全书总目录、分卷目录和正文条目相互不统一的现象,认为其中有陈祥道特别的用意,即分卷目录是对各卷条目的规划,正文条目是实际完成的部分,总目录是最後制定的,三者不统一是陈祥道有意保留。第四,对《礼书》归纳礼制进行了研究。梳理了陈祥道之前学者对於礼制归纳的探索状况,指出《礼记》中有不少关于礼制归纳的内容,说明先秦以至秦汉的学者已经有了归纳礼制的意识。但是後世郑玄以至孔颖达、贾公彦等学者,却囿於注疏之体例,对礼制归纳反而不是很留意。分析了《礼书》归纳礼制的四种方法,总结了其所归纳之礼制的具体内容,并释例阐发。对《礼书》归纳礼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其注重对礼器制度的总结,归纳礼制往往附带考辨和阐发义理。对《礼书》归纳礼制进行了评价,指出其在治礼方法、顺应学术思潮及辅助现实政治等方面颇有意义。通过分析《五礼通考》对於《礼书》礼制的徵引情况,提示出《礼书》所归纳礼制颇有影响。第五,对“三礼”名物图和仪节图的区别进行了阐发,并梳理了其各自的发展演变过程,尤其阐明了名物类礼图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对《礼书》礼图进行了分类概括,将其名物图与聂崇义《新定三礼图》进行比较,论证了《礼书》对聂崇义之图的沿袭和补正。阐明了《礼书》仪节图的特点和文献价值,推测并论论《礼书》仪节图可能就是最早的仪节类礼图。考察了明代张溥重刻《礼书》时对原书礼图大量改造的情况,分析了其改造原因、所受限制,认为张溥改造後之礼图较之原图更加精审,价值更大。第六,从整体上对《礼书》进行研究,怀疑《礼书》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之作。从体例、文字内容、礼图三个方面,论述了《礼书》对後世的巨大影响。梳理了历代学者对《礼书》的评价,分成正反两个方面,且评价差异悬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皮锡瑞、沈钦韩持论不公,故意诋毁。总结全文之研究,指出了《礼书》在体例、礼图等方面尚有不足,但是成就也很突出。揭示其汇编历代文献资料,有类书之功用。从礼学史的角度对《礼书》进行定位,认同黄侃先生的说法,《礼书》“实唐、宋以来言礼者之总略也”。

程秀梅[6](2016)在《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中,洪镇涛老师基于“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思想所提出的语感教学模式得到了一线语文教师和学者们的一致认可,认为其教学模式真正展现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色。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对洪镇涛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启示。本论文首先论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对教学模式、语感教学、语感教学模式、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然后对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表现特征进行梳理;接下来从思想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明确语感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并对其思想的形成进行探本求源,在此基础上得出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契合点;接下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语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提问引导、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信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的特点,从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语感教学模式对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洪镇涛老师在借鉴、学习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优秀思想和近代以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不断思考、探究进而得出了语感教学模式。他从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发展成为一个语文教育家,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蕴含着他个人对于语文教育的一种思考和理想,其教学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洪老师的语感教学模式,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德全[7](201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提出到人民自觉追求与践行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地不断内化与外化,特别是需要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一关键环节的突破,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有效融入国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怎样有机统整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就难以实现。袁贵仁同志强调,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正基于此,本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为研究主题,首先站在本体论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育人功能予以系统论述,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教学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状考察,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和时间管理等维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路向。进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尝试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体系。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概要介绍了问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与创新,对包括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在内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同时,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门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加以辨析,并借此将本文中“教学实现”之“教学”,定位于课堂教学,即指在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在一定的时空内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教育活动;将“教学实现”的研究对象定位在高等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育人功能的时代意蕴。本部分首先站在本体论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创新进行了探讨,进而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与实现机理。本部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政治稳定、经济助推、文化育人、社会和谐等基本功能,本文重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进行研究,在本部分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社会等维度予以展开。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实现机理的过程中,主要立足于系统理论,从育人的要素条件、要素优化、要素间的互动聚合等视角开展讨论。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未来社会的最高原则和理想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认知结构重建在于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等基本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后现代教学理论关于“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以及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关于“教学与学生现实以及未来生活真正相联”等基本主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现实考量。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检视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主要做法和实践成效;并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尚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如何追求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目标如何赋予价值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如何关照学生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如何面对不同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如何凸现学生主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如何面对新兴媒介?等等。第五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基本路向。本部分按照教学活动的基本逻辑,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系统探究了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路向,提出了构建精神相遇的教学理念、确立价值渗透的教学目标、组织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选择尊重差异的教师教法、优化追求实效的学生学法、强化提高效能的时间管理等研究观点。第六部分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为有效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本研究将“可视化”概念植入其中,在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索性构建具有一定科学性、导向性、可视性与普适性的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立足现实建构对应于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体系,使其蕴含方式简洁、程序简化、要求简要、注重常态等特性。第七部分 结语。本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与成果,同时查找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主攻方向,包括研究的广度需进一步延伸,研究的深度需进一步增强,研究的视角需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效果考核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王玉泉[8](2012)在《西部地区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中宁县初中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受制于工作、生存环境、自主程度及理论指导等因素,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目前,初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现任初中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民办教师转正和近年师范院校毕业生。二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的不尽合理。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小科教学的教师较为短缺。三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初中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困境,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途径。具体表现为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植根于现实,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富有时代感。长期以来,教师只能机械的传授,不可能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任何自主性的修改和构建,而新课程下,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自己指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和发展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反思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实践中加以矫正与解决,不断提高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发展专业水平。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交往与合作的技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行四个层面的合作。其一是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其二与家长合作,其三是教师之间的合作,其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和明确教师专业化标准,改善教师的专业培养环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增加,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和基本的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培养标准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制定统一的、更为规范、科学的教师职业标准和保障制度应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建设方面急需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刘倩[9](2012)在《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读教学,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主要是阅读教学的衔接。因此,对当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有机衔接,既包括语文阅读知识的衔接,也包括阅读能力、学习心理等的衔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平稳过渡。笔者借鉴桑代克的学习迁移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在借鉴他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现状、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第二章通过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从初高中课程标准、终结性考试、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的差异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第四章从加强衔接理论学习、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兴趣的激发以及增强阅读教学衔接的实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阅读知识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第五章从教学进度和梯度、教材体例、知识层次、教法学法、心理辅导等方面提出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具体教学策略,探讨和研究了实施策略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从而得出结论(第六章),其目的是使教师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实践中有所依托,同时也希望能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李学勇[10](2011)在《浅谈中小学古诗文背诵》文中研究说明背诵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可取之处。然而从临湘市中小学古诗文背诵情况问卷抽样调查来看,中小学古诗文背诵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以中小学古诗文背诵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期探求一条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子。背诵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方法,尤其在古诗文学习中有其它学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背诵与诵读、记忆的关系密切,诵读是背诵的外在形式,记忆则是背诵的内在核心,记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方法,所以背诵也有规律和方法可寻。笔者希望,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背诵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法引导,提高背诵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喜爱背诵,喜爱古诗文。基于古诗文背诵的重要性,笔者针对中小学生古诗文背诵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实验、调查、比较等方法和手段,在总结前人对背诵教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方法,主张以中小学生自己为主体,把文本还给学生,加强背诵。本文分析了古诗文背诵的有关因素,对古诗文背诵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对语感形成的突出作用有所论述,归纳、整合了一些背诵方法,并就如何持续长久加强中小学古诗文背诵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从而将古诗文背诵系统化、理论化,希望本文论述内容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甘肃教育形象越抓越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教育形象越抓越好(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德育
        1.3.2 德育渗透
        1.3.3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2.1 学校对德育工作和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评价的重视度
    2.2 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认识和态度
    2.3 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的选择
    2.4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时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教育中存在落后观念,德育工作存在形式化现象
    3.2 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评价体系不完善
        3.2.1 德育渗透量化标准不清晰
        3.2.2 德育渗透评价主体单一
    3.3 小学英语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
    3.4 小学英语教师的德育知识与渗透能力不足
    3.5 小学英语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不易被挖掘
    3.6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单一
    3.7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单调
    3.8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功利取向的英语教学观
    4.2 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4.3 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教学的培训机会
    4.4 小学英语教师对德育渗透的重视度不够
    4.5 教师英语专业素养不高
    4.6 英语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较隐蔽
    4.7 英语教师缺乏有效多元的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
    5.1 学校教育应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5.2 建立科学完善的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评价体系
        5.2.1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5.2.2 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
    5.3 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德育渗透意识,树立科学的英语教学观
    5.4 英语教师应提升自身德育渗透素养,弥补德育知识和渗透能力的不足
    5.5 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5.6 结合英语学科的特色,采用多种德育渗透方法
        5.6.1 说唱法
        5.6.2 游戏法
        5.6.3 角色扮演法
    5.7 结合英语教学的不同内容,寻求多种德育渗透途径
        5.7.1 在词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5.7.2 在口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5.7.3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5.7.4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5.8 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
        5.8.1 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完善学生的道德认知
        5.8.2 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5.8.3 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5.8.4 在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提高大班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急需重视
        1.1.2 大班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不容乐观
        1.1.3 绘本教学日益成为一种趋势
        1.1.4 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理论依据
        1.4.1 儿童批判性思维理论
        1.4.2 启发性教学思想
        1.4.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绘本角色
        1.5.2 绘本教学
        1.5.3 评价能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场域
    2.2 研究的参与者
        2.2.1 大二班幼儿
        2.2.2 幼儿教师
        2.2.3 研究者
    2.3 前期准备
        2.3.1 行动研究选取的绘本及依据
        2.3.2 如何解读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
        2.3.3 行动研究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的创新点
    2.6 研究方法
    2.7 研究假设
    2.8 研究思路设计图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及综合分析
    3.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我不知道我是谁》
        3.1.1 内容简介
        3.1.2 选择此绘本作为了解幼儿对绘本人物角色的评价能力的原因
        3.1.3 教学过程
        3.1.4 总结与反思
    3.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你很特别》
        3.2.1 内容简介
        3.2.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2.3 第二轮行动研究背景
        3.2.4 教学过程与分析
        3.2.5 总结与反思
    3.3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可以》
        3.3.1 内容简介
        3.3.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3.3 第三轮行动研究背景
        3.3.4 教学过程与分析
        3.3.5 总结与反思
    3.4 第四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母鸡萝丝去散步》
        3.4.1 内容简介
        3.4.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4.3 第四轮行动研究背景
        3.4.4 教学过程与分析
        3.4.5 总结与反思
    3.5 第五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三个强盗》
        3.5.1 内容简介
        3.5.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5.3 第五轮行动研究背景
        3.5.4 教学过程与分析
        3.5.5 总结与反思
    3.6 第六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我想要不一样》
        3.6.1 内容简介
        3.6.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6.3 第六轮行动研究背景
        3.6.4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分析
        3.6.5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与分析
        3.6.6 总结与反思
    3.7 第七轮行动研究的实施——《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
        3.7.1 内容简介
        3.7.2 选择此绘本的原因
        3.7.3 第七轮行动研究背景
        3.7.4 教学过程与分析
        3.7.5 总结与反思
    3.8 综合分析
        3.8.1 评价的语言方面
        3.8.2 评价的角度方面
        3.8.3 评价的准确性方面
        3.8.4 “三名幼儿代表”评价能力的纵向比较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幼儿的评价能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4.1.2 绘本是开展幼儿评价能力研究的有效载体
        4.1.3 启发性引导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幼儿评价能力的有效策略
    4.2 研究建议
        4.2.1 后续研究的建议
        4.2.2 对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案例研究法
2.课外作业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作业
        2.1.2 课外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观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
3.减负政策的分析
    3.1 减负政策的发展历史
        3.1.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3.1.2 缓解学生升学压力
        3.1.3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3.1.4 规范校园内外负担
    3.2 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
        3.2.1 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3.2.2 关注初中生发展特点
        3.2.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调查分析
    4.1 调查目的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1.3 问卷发放和回收
    4.2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4.2.1 教师问卷分析
        4.2.2 学生问卷分析
        4.2.3 家长问卷分析
    4.3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4.3.1 教师层面
        4.3.2 学生层面
        4.3.3 家长层面
    4.4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4.4.1 教师层面
        4.4.2 学生层面
        4.4.3 家长层面
5.落实减负要求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策略
    5.1 教师层面的策略设计
        5.1.1 课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5.1.2 课外作业布置的具体方法
        5.1.3 课外作业批改反馈的变革
    5.2 学生层面的策略设计
        5.2.1 重视小组合作
        5.2.2 加强意志训练
        5.2.3 树立同伴楷模
    5.3 家长层面的策略设计
        5.3.1 转变教育方式
        5.3.2 参与作业批改
        5.3.3 积极配合学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4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客观需求
        2.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有关键地位
        3.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抓手
        4.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活动
        2.地理实践力
    (二)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进展
        2.国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案例研究法
        4.实证研究法
四、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及地理实践力评价标准
    (一)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1.选择富有实践价值的活动内容
        2.确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目标
        3.设计并完善实践活动步骤
        4.保障安全
        5.保证活动完成度
    (二)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1.PTA量表法
        2.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的制定
五、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一)地理测量活动
        1.活动设计
        2.实验实施
        3.活动总结
        4.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评价
    (二)地理实验活动
        1.案例设计
        2.实验实施
        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评价
    (三)地理考察活动
        1.活动设计
        2.考察实施
        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评价
    (四)地理调查活动
        1.活动设计
        2.活动实施
        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评价
    (五)地理信息技术活动
        1.活动设计
        2.活动实施
        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评价
六、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陈祥道《礼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迷题理由
    第二节 《礼书》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重点
第一章 陈祥道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陈祥道家世与生卒年
        一、 陈祥道之家世
        二、 陈祥道之生卒年
    第二节 陈祥道之仕覆
        一、 陈祥道仕覆诸说分歧
        二、 陈祥道仕履考证
    第三节 陈祥道交游及着作
        一、 陈祥道之交游
        二、 陈祥道之着作
    小结
第二章 《礼书》成书及版本研究
    第一节 《礼书》之成书探究
        一、 《礼书》成书背景及创作原因
        二、 《礼书》成书过程
    第二节 《礼书》版本及其源流
        一、 宋刻元明递修本
        二、 明代张溥刻本
        三、 《四库全书》本
        四、 清嘉庆九年福清郭氏校经堂刻本
        五、 清光绪三年广州学源堂刻本
        六、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
    第三节《礼书》宋元版本考
        一、 五种藏本《礼书》之比较
        二、 《礼书》宋、元刻本判定之争论
        三、 《礼书》宋、元刻本刊刻年代考证
    小结
第三章 《礼书》体例及内容探究
    第一节 《礼书》体例
        一、 图文配合之体例
        二、 全书总体之体例
        三、 各门类之体例
        四、 各段之体例
    第二节 《礼书》内容
        一、 总结归纳先秦礼制
        二、 梳理历代礼制沿革
        三、 论断个别细节之礼
        四、 考证行礼仪节方位
        五、 考订名物形制功用
    第三节 《礼书》总目录、分卷目录、正文条目差异探究
        一、 总目录、分卷目录、正文条目三者差异
        二、 总目录、分卷目录、正文条目差异产生原因探究
    小结
第四章 《礼书》归纳礼制研究
    第一节 陈祥道之前学者对礼制归纳的探索
        一、 《礼记》对礼制的归纳
        二、 郑玄、孔颖达、贾公彦等对礼制的归纳
    第二节 《礼书》归纳礼制的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 《礼书》归纳礼制的方式
        二、 《礼书》归纳礼制之内容及释例
    第三节 《礼书》礼制归纳之特点及评价
        一、 《礼书》归纳礼制之特点
        二、 《礼书》归纳礼制之评价
    小结
第五章 《礼书》礼图研究
    第一节 礼图及礼图着作述略
        一、 名物类礼图和仪节类礼图的名称及二者区别
        二、 礼图之名物图与仪节图的发展演变
        三、 中国古代礼图着作考略
    第二节 《礼书》礼图统计归类与研究
        一、 《礼书》礼图体例及统计归类
        二、 《礼书》名物图对《新定三礼图》之沿袭与补正
        三、 《礼书》仪节图的特点和文献价值
        四、 《礼书》仪节图为初创的可能及论证
    第三节 明张溥重刻本《礼书》对原书礼图改造之探究
        一、 张溥刻本对原书礼图体例之改造
        二、 张溥刻本对原书礼图内容之改造
        三、 张溥改造礼图之原因、所受限制及总体评价
    小结
第六章 《礼书》之评价、影响与定位
    第一节 《礼书》为未完成之书献疑
        一、 《礼书》创作过程中相关情况推论
        二、 《礼书》文本本身的证明
    第二节 《礼书》对後世的影响
        一、 《礼书》体例方面的影响
        二、 《礼书》文字内容方面的影响
        三、 《礼书》礼图方面的的影向
    第三节 《礼书》之评价与定位
        一、 前人对《礼书》评论之巨大分歧及原因
        二、 《礼书》总体之客观评价与定位
    小结
附录一 《礼书》各版本馆藏信息统计
附录二 《礼书》总目录、分卷目录、正文条目差异统计
参考文献
後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6)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2.关于语感教学的研究综述
        3.关于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4.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分析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表现特征
    (一)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语感教学模式的根本任务及培养的三项能力
        2.语感教学模式的一个途径和一套“常模”
        3.语感教学模式的一个联系和两个方面
        4.语感教学模式的七种课型
    (二)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表现特征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
        2.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
        3.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
        4.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结合
三、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及其渊源
    (一)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1.变“讲堂”为“学堂”思想的提出
        2.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思想的提出
    (二)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思想的探本求源
        1.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对于近代以来科学理论的借鉴和发展
        3.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与王尚文语感教学的比较
    (三)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思想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契合点
四、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教师的提问引导
        1.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讨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二)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的四种方法
        2.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中对四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充分信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
五、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对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从语言学习的根本上开展语文教学
    (二)在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概念界说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育人功能的时代意蕴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体论析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基本功能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时代内涵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实现机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认识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启示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1. 后现代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2.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现实考量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认识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2. 将“三个倡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必要性
        3. 将“中国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必要性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实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顶层设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教材选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效果
        1. 领导重视程度
        2. 教师认可程度
        3. 学生满意程度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尚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有着积极认知与行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教学实现的基本路向
    (一) 建构精神相遇的教学理念
        1. 观念、信念与理念
        2. 传统教学理念的分类与检视
        3. 教学理念变革的动因分析
        4. 精神相遇教学理念的构建
    (二) 确立价值渗透的教学目标
        1. 宏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渗透
        2. 中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程渗透
        3. 微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渗透
    (三) 组织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
        1.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建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四) 选择尊重差异的教师教法
        1. 基于课程差异的教师教法选择
        2. 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师教法选择
    (五) 优化追求实效的学生学法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学科课程知识学习关系辨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方法
    (六) 强化提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1.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学效能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学时间的分类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时间管理
五、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价值取向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的内涵解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的价值取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把准六大原则
        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把住三大要件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质量可视化评价操作系统
        1. 评价主体的选择
        2. 评价客体的确定
        3. 评价过程的设计
        4. 评价方法的运用
        5. 评价结果的应用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西部地区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中宁县初中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一、问题的提出
        1.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三、研究的意义
        1. 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是加速了教师个人的成长
        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学生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主要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对象
    四、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回顾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的历史
第四章 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五章 当前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的缺失,影响了初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阻碍了初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制约了初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初中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加大
    五、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使得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一、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保障制度
    二、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和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促使其成为反思型教师
    四、注重教师合作与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以学生为中心,在解决学生问题中教师自身获得发展
    六、确定教师专业化标准,改善教师培养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 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现状
    三、 理论方法
        (一) 相关理论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的具体实施
    二、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二) 教师心理疏导不够
        (三) 学习方法指导不力
        (四) 初中语法基础不牢
第三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及衔接问题成因分析
    一、 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层次差异
    二、 中考、高考的导向差异
        (一) 中考、高考考试纲要比较
        (二) 中考、高考试题特点比较
    三、 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局限
    四、 初高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差异
    五、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差异
        (一) 语法基础不同
        (二) 理解能力不同
        (三) 学习兴趣不同
        (四) 学习态度不同
第四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 更新观念,加强教师的衔接理论学习
    二、 钻研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 指导学法,树立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一)指导学生活用教材
        (二)培训学生学会听课
        (三)组织学生高效训练
        (四)激发学生自觉读写
        (五)引导学生探寻方法
    四、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 注重语法,增强阅读教学衔接的实效
    六、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七、 重视积累,丰富语文阅读的知识储备
        (一) 成语积累
        (二) 古诗词积累
        (三) 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积累
第五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的实施
    一、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的实施途径
        (一) 教学进度和梯度的衔接
        (二) 教材体例的衔接
        (三) 知识层次的衔接
        (四) 教法学法的衔接
        (五) 心理辅导的衔接
    二、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实施的效果分析
        (一)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三)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五) 提高了学生的答题技巧
    三、 本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问题
        (二) 师生教法学法的衔接问题
        (三) 阅读教学衔接的评价问题
第六章 结论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用)
参考文献
后记

(10)浅谈中小学古诗文背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背诵的内涵
    第一节 诠释背诵
    第二节 背诵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影响背诵的非智力因素
    第四节 古诗文背诵的现状及原因
第二章 背诵的科学原理及重要意义
    第一节 背诵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古诗文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
    第一节 机械式背诵
    第二节 理解式背诵
第四章 强化古诗文背诵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认清背诵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构建背诵的教材体系
    第三节 改革背诵的考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四、甘肃教育形象越抓越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 孟谣. 山西大学, 2021
  • [2]提高大班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评价能力的行动研究[D]. 胡朋蕾. 河北大学, 2021
  • [3]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晓姣.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4]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D]. 魏立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陈祥道《礼书》研究[D]. 张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洪镇涛语感教学模式研究[D]. 程秀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研究[D]. 李德全. 西南大学, 2014(04)
  • [8]西部地区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中宁县初中教师为例[D]. 王玉泉.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3)
  • [9]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 刘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4)
  • [10]浅谈中小学古诗文背诵[D]. 李学勇.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甘肃教育形象较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